Ⅰ 電影推薦|《波斯語課》
「為了他,你願意跟這群無名之輩一起去死嗎?」
「他們有名字,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他們並不比你低下,至少他們不是殺人犯。」
故事簡介:
二戰期間,主人公猶太人被逮捕,並被送往德國的一個集中營。他謊稱自己是波斯人雷扎保命,逃避了槍決。雖然這個謊言暫時拯救了他,但雷扎被德國軍官看中並要求教他波斯語。對波斯語一竅不通的雷扎只能憑空編出一門語言,他只能每天心驚膽戰地編造「波斯語」單詞求生,他不知道這門只有兩個人知道的語言,究竟能幫自己隱瞞多久。
觀後感:
看完影片,心情很復雜。整部片子,圍繞著「肅穆」與「黑暗」,印象最深的是最後哭著報出2840個人名那段,每一個名字又不止是名字,是救了他的一個個新單詞的組成,是那些打飯時大量的不同的囚犯,是被軍官們視為草芥的一個個「無名之輩」。
另外一個關鍵人物—德國軍官科赫,嚴肅冷漠的他,在談到自己未來的夢想卻露出了孩童般天真的笑容,當他談及自己的廚師夢,他是無比喜悅而又驕傲的,他在詢問波斯語的「我愛你」時,臉上也充斥著憧憬。我想,如果沒有戰爭的話,他的夢一定也會實現的。
可觀看app:
嗶哩嗶哩
Ⅱ 電影《波斯語課》登上熱搜,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
《波斯語課》算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光聽名字就覺得無聊了,但是它上映以來卻廣受人們歡迎,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什麼呢?
這部電影講述了猶太人吉爾斯(Gilles)在二戰期間德國集中營中通過假冒波斯人教授德國上尉Klaus Koch “波斯語”而倖存下來的故事。
影片最後,在納碎黨走入窮途末路要將猶太人趕盡殺絕時,上尉憑借著二人建立起的“革命友誼”救助了吉爾斯。
而當上尉前往比利時說著一口別人聽不懂的“波斯語”時,上尉的結局顯而易見。
總之,《波斯語課》是一部“要想活命就得生造出一門語言”的電影,其中的故事情節頗為發人深省。
Ⅲ 反映二戰猶太人的經典電影
反映二戰猶太人的經典電影是《波斯語課》。
二戰期間,猶太人吉爾斯在集中營謊稱自己是波斯人保命,被一位德國軍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語。對波斯語完全不懂的吉爾斯只能憑空編出一門語言,他開始用集中營中關押的猶太人的名字作為詞根,編造出上千個「波斯語」單詞,軍官在殘暴的環境中對吉爾斯竟有了依賴,並開始袒護他,不料集中營中來了一個真正的波斯人。
為了求生,主人公用近三千個犯人的名字生生創造出了自己的「一套波斯語言」!哲人說:造成人類數千年歷史重大變化與創傷的是飢荒、瘟疫、戰爭、革命。所以近百年來,反思一戰二戰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前赴後繼。它們之中成功者都是基於對史實的深入開發與尊重,「根據真實事件寫作」的本片是又一個例證。
電影的鑒賞
猶太囚犯假裝成波斯人才逃過一劫,納粹軍官卻要求他教自己波斯語,如此「高概念」的設定,為該片帶來強烈的戲劇張力。絕境之下,猶太囚生造了一門語言,每個單詞都借用被囚同胞的名字,歷史的沉重感由此而生。一段極不平等的對立關系,隨著「波斯語課」的展開,轉化為惺惺相惜的兄弟之情、師徒之誼。
觀眾的同情心開始在兩個不同陣營間搖擺不定,這份短暫的溫情最終還是被歷史的正義敲碎。影片再現了二戰歷史的沉重與荒謬,飾演猶太囚犯的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在英、法、德等四種語言間自如切換,令人贊嘆。
Ⅳ 波斯語課真實事件介紹
《波斯語課》在豆瓣上有著8.3的高分,被認為是去年最佳電影之一。《波斯語課》講述的是,在二戰時期,一位比利時猶太人為了活命冒充波斯人,此後他還和集中營里的軍官產生了別樣的友誼。這部電影並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通過另一種視角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據悉《波斯語課》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先來了解下大致劇情。
1、《波斯語課》劇情介紹
男主角吉爾斯是比利時人,在影片的開始就差一點兒被德軍在野外擊斃。他憑借著一本用麵包換來的書,謊稱自己是波斯人以求保命。剛好一個德軍集中營的後勤軍官科赫想學波斯語,於是吉爾斯被科赫的手下帶到了集中營。一開始科赫對吉爾斯持懷疑態度,吉爾斯說波斯語自己只會聽說,但是不會讀寫。
科赫先問了那本書扉頁上寫的波斯單詞是什麼意思,吉爾斯剛好問過這個單詞的意思,通過了初步的考驗。當然,科赫並沒有那麼好糊弄,他要求吉爾斯一次把四十個單詞翻譯成波斯語。吉爾斯感到難以做到,曾經想逃離集中營。不過,他中途還是回去了,因為逃跑只有死路一條。
然後,吉爾斯在科赫的辦公室,看到集中營囚犯名單的時候,靈光閃現,就用這些名字作為詞根,慢慢地開始編造波斯語單詞。吉爾斯初步獲取了科赫的信任,白天被派到廚房幹活,晚上去教科赫學波斯語,卻仍然危機重重。在一次德軍的野餐活動中,吉爾斯把單詞說重復了,遭到科赫的懷疑和毆打,並且被發送到石料廠干苦工。吉爾斯在石料廠得了重病,昏迷中仍然說著他編造的波斯語單詞,又得到了科赫的信任,回到了集中營。
在德軍的集中營里,被關押的猶太人境遇非常悲慘。他們吃的飯不僅差而且吃不飽,住宿條件也很惡劣。在身體極為虛弱的情況下,他們還要經常幹活。而另一方面,德軍這邊的生活卻是過得很滋潤。甚至,德軍有時候還會組織到周圍的美景之處,開野餐聚會。他們享受著各種美食,聽著動聽的音樂,一片歡聲笑語,這和猶太人的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語言是人們進行溝通最主要的方式。語言還能保存和傳遞人類的各種文明成果。有一次在集中營的院子里,吉爾斯撿到了一個布娃娃,上面綴的名字是Aviva,這應該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吉爾斯就用這個名字造了波斯語中的生命一詞。後來,吉爾斯在負責打飯時,直接問每一個來打飯的囚犯的名字,根據這個人的長相特點,編造相應的詞語。
吉爾斯編造的波斯語單詞,也只有他和科赫兩個人懂得。科赫在學習了一陣後,還用這門獨特的語言,寫了一首關於和平的詩,讀給老師吉爾斯聽。詩句的內容聽起來很美妙,可這首詩的每一個詞句,卻是用猶太囚犯的名字編造的,真是十分的諷刺和荒誕!
後來,當吉爾斯逃出集中營來到盟軍營地後,他通過自己編造的波斯語中的單詞,向同盟軍軍官說出了2840個猶太人的名字。這每一個波斯語單詞的後面,都對應著一個曾經活蹦亂跳的生命!一個人的名字不被人提起,就是永遠地消失了。幸好,這兩千多人的名字被吉爾斯記住了,沒有被爐火的火苗真正吞噬,沒有像下雨天河面上的水泡一樣轉瞬即逝。
在影片的最後,吉爾斯被科赫從集中營放走了,半途兩人分道揚鑣。吉爾斯在冰天雪地里往前走著走著,然後進入了一個朦朦朧朧的環境,腳下是長長的鐵軌,再後來是明亮的春天的景象,周圍樹木繁茂。這種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使得觀眾心中兩個小時零七分鍾的壓抑有所緩解,也能感受到那些光亮的溫暖。
《波斯語課》用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內核,讓看過它的人久久難以忘記。
2、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波斯語課》改編自真實事件,男主角和上尉都有原型。
當初,導演瓦迪姆·佩爾曼決定拍攝《波斯語課》,是因為本身有猶太血統。上尉的扮演者拉斯·艾丁格認為,有些德國人害怕面對歷史,不敢接觸《波斯語課》這樣的題材,瓦迪姆·佩爾曼不是德國人,更適合執導這部電影。
影片在情感方面呈現多元化趨勢。其中愚忠領袖的衛兵和感情失意的女廚師長之間的戀情,將亂世中德軍底層人物的慘淡命運表露得淋漓盡致。人們在這樣的時代下,空談沒有未來的情愛,只是為了各取所需進行的一種包裝罷了。而男主和軍官的情感糾葛則更為復雜。男主對德國軍官的態度從仇恨逐漸變為同情,這種同情是對軍官身世、遭遇及性格的同情,更是對他身為劊子手群體的一個幫凶而不自知的同情。軍官則對男主產生了依賴乃至似是而非的愛情,甚至不惜在撤退時違命將男主放跑。這是二戰題材影片中一個比較大膽的突破,也是一個新的角度。
這部電影在角色身份上進行快速地轉化,每一個角色都有多重身份需要塑造,每個人既能左右影響別人的世界,又是更大背景下的亂離人和小人物,所以劇本還是很見功力的。借用導演阿巴斯的話來說,那些能夠把人類痛苦的經歷變成藝術的人都是藝術家,每個人都能從痛苦中獲得一絲快樂,讓醜陋或孤獨變得美麗起來。
那些抱怨世界不公平、老天無眼的人,往往都是最無能的人。誰也不欠我們,仇恨與急躁拯救不了我們的靈魂。
人活在世上,每一天都是賺來的。我們要做的是,勇敢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挫折,積極應對並解決難題。就算生活再艱難,命運再坎坷,我們也要面對現實,讓剩餘的生命活得更有價值,讓靈魂不帶著羞愧和遺憾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