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經典電影
《辛德勒名單》
《辛德勒名單》是大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於1993年拍攝的一部轟動世界的宏篇巨制。
影片深刻地揭露了德國法西斯屠殺猶太人的恐怖罪行,並以其極高的藝術性成為94年全球最為矚目的一部影片。其思想的嚴肅性現非凡的藝術表現力都達到了幾乎令人難以超越的深度。影片於1993年12月15日在美國上映,當即引起了轟動,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並獲得了美國導演工會獎。在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中,《辛德勒名單》一片毫無爭議地奪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以及最佳電影剪輯等6項金像獎。對於影片的成就來說,這是當之無愧的。而斯蒂芬·斯皮爾伯格也以此片第一次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對於他的才華來說,這是一份遲到的肯定。
《拯救大兵瑞恩》
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
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這是一部肯定「二戰」、又宣揚反戰的作品,是一部赤裸裸表現極端暴力、但從骨子裡贊美人性與和平的作品。
《兄弟連》
描寫了二戰中,美國101空軍一個小支隊的真實故事,他們參與了盟軍進攻首日的任務以及其後整個歐洲的戰事。
全片根據斯蒂芬·安布羅斯的著作改編而成,這位作者曾對小分隊的倖存者進行過長期的訪談、並在研究了美國士兵的家書的基礎上,寫下了這本暢銷作品。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同名劇集是美國歷史上耗資最大電視電影劇集。曾榮獲第59屆「金球獎」(GordenGlobe)最佳電影電視系列劇獎。
《太陽帝國》
故事開始於1941年12月,11歲的英國少年吉米與父母住在上海的英國租界里,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吉米夢想當一名飛行員,天真的他不知道戰爭為何物,這一天,吉米一家參加聖誕化妝舞會。舞會上,吉米盡情玩耍著他的滑翔機。滑翔機突然落到山坡背後,吉米去尋找,意外地發現秘密駐扎在這里的日軍。吉米的父親意識到事態的嚴重,為了安全,他讓全家住進了港口附近的旅館。夜晚,吉米好奇地與偷偷駛進港口的日軍艦船打起了信號,而就在這時,日軍對上海發起了進攻。混亂中,吉米和父母失散了……
通過孩子的眼睛去看待世界是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最慣常的敘事策略,從他的早期作品《ET外星人》到最近的《人工智慧》,這種兒童視角始終在延續,而拍攝於1987年的《太陽帝國》也是一部這樣的作品……
《孟菲斯美女號》
《孟菲斯美女號》的導演是卡特·瓊斯。影片描寫了二次大戰中的1943年,10名飛行員駕駛B—17轟炸機飛越德軍上空轟炸既定目標的壯烈場面。
這群朝氣勃勃的小夥子,剛剛完成了他們的第24次飛行任務,再飛一次可以返家了,久違的家在等他的,戰爭結束之後該做什麼,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番憧憬。然而,殘酷的事實擺在他們面前,無法向人表露的緊張和恐懼,只有默默地祈求冥冥中的神靈保佑。為此,他們視好運勝過一切,一塊護身掛牌,甚至是一條幸運皮筋,都可以使他們的心靈得以寄託。在緊張、無奈的等待之後,終於等來了出發的命令,滿載彈葯的飛行方陣穿過雲層,向目標靠近。
長機「孟菲斯美女號」是戴尼斯為了紀念他在孟菲斯相識的女友而命名。在天氣惡劣、雲層密布,目標無法確認的情況下,戴尼斯為了保護無辜的生命和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畏死重新飛回,確認了目標。重創之下的飛機終於載著這群傷痕累累卻勝利完成使命的英雄的歸來。
影片是1990年拍攝的,在此之前,取材相同,片名相同的另一部影片由威爾導演拍攝,那是一部紀錄影片,僅僅41分鍾,卻以簡潔、高超的手法記錄了這場激烈而悲壯的戰爭,該影片曾在1944年榮獲十佳影片獎。
2. 如何評價電影《堅不可摧》
堅不可摧 : 一個關於生存、抗爭和救贖的二戰故事
主人公是現在已經92歲高齡的Louis Zamperini(路易·贊貝里尼),美國加利福尼亞義大利移民的第一代後裔,一個曾充滿精力一無是處的小男孩,一位參加1939年柏林奧運會5000米比賽獲取第8名並和希特勒握手的運動員。
一個本應平靜或輝煌的生命,在戰爭的號角下加入了美國空軍。
1941年12月7日—1945年9月2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及其盟軍同日軍在亞洲太平洋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戰爭,也就是著名的太平洋戰爭。作為二戰的主要戰場,這是交戰雙方在全球最廣闊海域的大沖撞,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駕駛B-24戰斗機在珊瑚海在中途島在和日本零式戰斗機的俯沖交戰中,Louis(路易·贊貝里尼)成長了一名優秀的空軍軍人。然而奇妙的命運沒有任由他在戰場上繼續飛行,而是把他又扔進了一次搜救任務中的墜機事故中。
3名成員傷痕累累地從滿是油污海面爬上救生筏,在一群群鯊魚的追隨下,在烈日乾渴和飢餓的折磨下,在希望和絕望的反復拉鋸中,在海上整整漂浮了47天!
他和菲爾、邁克三個人在海上的一艘救生筏上漂浮,在一個幾乎沒有救生設備的筏子上,他們幾乎每時每刻都處在絕望之中,肉體時時刻刻都在受著沒有食物、沒有水和暴曬或暴雨的煎熬之中,精神上也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得救。而在這種情況下,路易和菲爾的樂觀卻救了他們。他們雖然面對著最困難的境遇,但是他們卻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獲救之後的生活,他們從來沒有絕望過,而是直面所有的苦難。Louis(路易·贊貝里尼)和戰友用智慧用堅持用信仰,面對了死亡一次又一次的臨近。一個讓人砰然心動的情節是浩渺無邊海上生活中,3個人形成了一個慣例,就是每天晚上聽louis 詳細地描述記憶中媽媽在廚房用什麼樣的食材如何烹飪熱氣騰騰的食物。就是在這種「幻想中的美食」的支撐下,幾個男人堅持著生吃海鳥海魚肉茹毛飲血的日子。
相比之下,另一個戰友邁克卻和他們不一樣。書中寫到:「盡管面臨同樣的困境,但是他們三人迥異的態度決定了各自不同的命運。路易和菲爾用希望代替恐懼,堅持不懈地設法生存,而每一次的勝利都增加了他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力量。邁克的畏縮情緒似乎讓他變得不知所措,他越是不願意參與其中,意志就越發薄弱。因此,雖然他的活動量最少,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體能反而衰弱得最快。無論是路易和菲爾的樂觀向上,還是邁克的一蹶不振,其實都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過程。」
原著中這樣寫到:「Louis(路易·贊貝里尼)清晨從夢中醒來,發現世界一片詭異的寧靜,海面平靜到似乎是一片人類可以行走的陸地。沒有一絲風。救生筏大海和世界,如同凝固在了畫中。當遠處的魚跳出海面,他們可以清晰地聽到海水濺起的聲音。一直以來的飢餓,乾渴和對死亡的恐懼,也似乎瞬間從身體中蒸發掉了。那一刻心中留下的只有愉悅,感恩和平靜……」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作為普通的一個戰士,Louis(路易·贊貝里尼)他們要面對被襲擊、被擊毀、飛機失事、墜機後絕望的漂流等各種死亡的威脅,隨時會失去生命,而對於墜機人員來說,在所有這些可怕的厄運當中,他們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就是被日軍俘虜,因為日軍在南京的暴行震驚了全世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戰俘遭遇也傳到了他們耳朵里,因此在他們看來被俘就是到了地獄的最底層,有一架B-24在日軍上空嚴重損毀,所有機組成員中只有一人選擇跳傘,其他人因為對被俘之後的命運不寒而慄,寧願機毀人亡。然而不幸的是,贊貝里尼就要面對這樣的地獄。
之後非常冗長的部分,就是被日軍俘虜後作為POW(戰俘)所經歷的黑暗而扭曲的獄中生活。期間他先後被輾轉關押在4座日軍戰俘營里,被戰爭扭曲人性的日本人毆打虐待。熬過了身心備受折磨的700多個日日夜夜。主人公經歷又有點像老布希,同時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日軍機擊落,被救起,只是他沒有老布希幸運,沒有成為戰爭英雄而成了戰俘,從中卻體驗到了常人不能體驗到的人生經歷。
《日內瓦公約》中對戰俘有相關條款規定,但以殘暴著稱的日軍根被沒有執行,在他們看來被抓獲的戰俘完全就是奴隸,日本政府與私人公司簽訂合同將這些人送到工廠、煤礦和碼頭,進行無償勞動,在那裡,戰俘們被迫從事非常艱苦的軍工生產或者物資運輸工作,而且始終有人揮舞著警棍,他們也成為一些變態日軍的泄憤工具。成千上萬的戰俘就是在這樣的工作中一命嗚呼的,而且死前備受折磨。贊貝里尼就是在大森戰俘營,也是一個著名的奴工營,他要面對的是苦役、疾病、飢餓和變態日軍的虐待,然而他堅持下來了,對家人的思念和對生活的嚮往讓他沒有放棄,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中挺了過來,並且在精神受到極度摧殘的情況下,已然憑借堅不可摧的意志調整過來,過上相對正常的生活,並且能夠理性的講述自己的經歷,並且控訴戰爭、呼喚和平。
特別是其中一名叫做bird的獄長,成為Louis後來噩夢中的噩夢。最後bird作為二戰戰犯,逃避警方追蹤隱姓埋名數十年。他的故事在書中也是一個不小的亮點。直到垂垂暮年,bird決定公開身份,並向二戰戰俘道歉。這時Louis已經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也早在內心把對bird的仇恨融化成了同情和原諒。
二戰結束獲救後,歸來的絕地戰士路易·贊貝里尼深受戰爭陰影糾纏,戰爭過去了,仇恨過不去;生活好起來了,精神卻沒有好轉。生活險些被怨恨摧毀,然而他已然憑著堅不可摧的意志度過了1800多天的救贖之路,終於從戰爭帶來的傷害中走了出來,成為了一個幸福而長壽的老人。 這位94歲高齡的老人傳奇一生,昭示出面對叵測命運堅韌意志的可貴,以及對於殘酷戰爭的血淚控訴。
路易在最終獲救之後,曾有人問他是怎麼挺過來的,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知道我會受到那麼多苦難,我會自殺。
這是一句實話。能夠支撐一個人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明天會更好」的一種願望,如果「知道」、或者認為明天會更差,那麼可能會有很多人都會選擇自殺。對於路易來說,在海上的時候他並不需要自殺,因為那時對於他來說,「死亡是最不需要著急的事」,他隨時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但是到了日軍的戰俘營里,卻並不是這么回事了。路易每天遭受著毒打,身體和心靈全都受到巨大的考驗,而且永無天日。在海上漂浮如果不死,肯定有到岸的一天,可是在日軍戰俘營,他唯一能夠盼望的就是勝利,可是如果勝利,他們又很可能遭到日軍的屠殺。路易日復一日地遭受痛毆,對於他來說,活到明天就意味著還要多挨一天的打,活到下周就意味著多受七天的打。
所以活著反而真的需要勇氣。
出於對《堅不可摧》的喜歡,我開始找原作者勞拉·希倫布蘭德寫的別的書。我這才意識到,這么好的一個作家竟然只寫過兩本書-《奔騰年代》和《堅不可摧》。
她個人的故事,恐怕一點也不比她筆下的形象更不精彩。她從19歲開始就得了一種叫作「慢性疲勞綜合症」(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的疾病。她在很多數時間都虛弱到不能離開家,在更多的時間她甚至沒法離開自己的房間。
為了寫《堅不可摧》,她對Louis Zamperini做了75次采訪,根據我的閱讀,這些采訪竟然全部都是通過電話進行的。Louis Zamperini自己都奇怪,為什麼這個作者不上門來談,事後他才意識到,這個作者根本虛弱到沒法離開家。他的丈夫是在她發病前6個月開始和她約會的。在她發病後很多年,她的丈夫都沒有離開她,但是他們也沒有結婚(他們直到2008年才結婚,勞拉得病後22年)。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離開勞拉是因為愛她,還是因為道義上的需要。
他窘迫,他疲勞,他身心疲憊。後來《奔騰年代》一炮打紅,勞拉也終於開始變得富有。
她的丈夫,那時還是她的男友,終於決定向她坦白自己真正的想法,因為他寬慰自己道:勞拉現在有錢了,如果我現在離開她,我不會被人唾棄為這個世界上最壞的混蛋。當然,事情的結果是,坦白後,他意識到自己離不開她。
他們在2008年舉行了婚禮,勞拉在整個婚禮中都是坐著的。蛋糕是勞拉親自選的,但是勞拉並不知道蛋糕的味道,因為等到上蛋糕的時候,她已經太疲勞了,吃不動了。
任何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很不起眼的人,他的一生也會是一部很偉大的書。
3. 真實的戰爭電影有哪些
剛剛結束電影院放映的一部中國戰爭題材巨作,《紅海行動》可以說有口皆碑。影片中的很多鏡頭都十分逼真,比如前去營救人質的海軍特戰隊遇到敵人迫擊炮的攻擊,飛來的炮彈清晰可見,被爆炸沖擊波掀起的汽車,散落的炮彈,砸穿在公交車內,整個過程震撼人心,令人對戰爭充滿了敬畏。在和叛軍戰斗過程中,石頭臉部中彈堅持戰斗的畫面,看得讓人揪心,也讓很多年輕人對中國軍人,由衷的肅然起敬。
4. 《八佰》這部劇主要是講述什麼故事的主角是誰
學過歷史之後,想必大家都知道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吧,而《八佰》這部電影實際上就是取材於歷史上的這場戰爭。
《八佰》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期間,"800"名革命將士在四行倉庫不畏生死、奮勇向前、頑強不息的同日軍的30萬敵軍奮力抗爭,並且連續大戰了4天4夜的故事。
《八佰》表現出了一個真實的,並且有影響的歷史事件,還是令人非常的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