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篇關於視聽語言的分析。。。。電影和動畫都行,只要對其中一段論述評析就行,大約800字左右吧。謝謝。
大一!!哥,我才高一...........
經典動畫沒研究過,經典電影研究不過人家
這有兩篇觀影後感(抄襲+原創)
愛有來生觀影議評
阿明死後,成孤魂一縷,在一棵銀杏樹下,深情等待已經投胎轉世的前世愛人50年。此鬼情到深處無怨尤(卻無怨憂),在銀杏樹下倏忽而來, 倏忽而去,銀杏樹葉紛紛抖動飄落,略帶出絲絲的驚悚之氣,鬼氣滿滿的充盈在整座小院子中。每天做鬼的阿明都會與今生的莫小玉在銀杏樹下展開一番對話,所有的前世記憶,都在阿明的講述中重現,直至夜半茶涼……
(摘錄)
這是給我感觸很深的一段影視敘述,第一次看到都是09年國慶的事了,不過這段文字一直隱隱的印刻在我心中,感覺筆墨間都印透著淡淡感傷的,就如這電影一般。
《愛有來生》這部電影作品對我來說的話應該是要強烈推薦的電影的其中之一了,它原改編自小說《銀杏,銀杏》,雖然我沒有看過這部小說,但對於一個觀影的人來說,我的感覺這就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雖然內容不是原創,製作也不算是獨具風格,但整體上它被處理得非常唯美,劇情很流暢,一切朴實,順承得自然而然。雖然片中沒有美的裝束,沒有美的人物,然卻有極致美的風景,真實美的敘述,甚至於人們真誠美的祝願與內心,而這些點我想也是最重要的。
影片故事從一棵千年的古老銀杏展開,片子中阿明說:「以前我一直在想,總有一天她會來的,不管知不知道她一定還會走到這棵樹下來,但只要她來了,只要看她一眼,不管她變成了什麼樣子,我一定還能認得出她來。我就這樣一直地等 一直等……可是現在這故事快講完了 我才意識到——我從來都沒有問過自己 我為什麼要等她? 我們前世都身不由己,我以為今生能碰到她,我們可以從頭再來。我可以讓她幸福,可是我沒有想過的是:也許今生的她正生活的非常幸福,就像你一樣。我想給她的一切,她都已經有了。 其實我想要的,不就是給她幸福嗎?所以只要她是快樂的,這快樂是不是我給的,能不能等到她,都不重要了。」
最後的談話中,她(莫小玉)慢慢起身,靜靜地說:茶涼了,我去給你續上......
終於,倒茶的瞬間,她又回到了夢境,回到了那個神秘的夢里。她終於明白,他五十年只是為了等她的回來,她也終於明白,為什麼今世的夢里永遠都是在樹下溫茶等人……
但當她再沖到樹下時,他已經離去。不過我想那一刻他也沒有一絲的遺憾,因為,她是幸福的。
劇終,女主角的哭聲——撕心裂肺,我想這不單單是陣泣涕,它漸漸變成一種情懷,一種思緒,緊緊的縈繞在我們心頭。所以,同樣在那一刻,我們——淚流滿心......
我想就如這部影片的導演所說:「這個前世今生、愛恨糾纏的人鬼故事感動了我,我就把它老老實實地拍出來。我相信只有朴實才能感動創作者,才能感動別人。」的確,片子中沒有什麼花哨的影片製作技術,故事情節也頗具有通話色彩,但它著實深深的,默默的感動了我們。劇中阿明說得認真,我們聽得仔細,女主角也似乎在聽一個故事,一個跟自己毫無關系的故事。可最終它卻這樣淡淡的感動得每個人都潸然淚下......
我想,導演能用朴實的表現去催下觀看者的眼淚這就是導演的偉大之處,而從故事的影視化表現來感動,同化每一個觀賞者,這就是電影的巨大魅力所在。
總結:述說鬼故事,裡面總透著的一股凄美和悵婉,或許有些地方的確不太符合邏輯,或許有些事的確太具童話色彩,但它總留給我們無盡的遐思與幻想……
可愛的骨頭觀影議評
同樣,這也是一部小說改編後的電影,其實這部電影給我的第一感覺並不是非常好,不過其同名小說《可愛的骨頭》到是我唯一看過的電影原著,為此,花了數天認真閱讀這本在《紐約時報》排行榜上高居榜首近三十周,連續在榜七十餘周的暢銷小說;推薦,當然必不可少。
這部電影我是在看到它宣傳海報後才去看的,因為海報著實很美,看了電影後我也對片中主人公蘇茜心中的那棵綠葉幻化為鳥的天堂樹和天堂里在冰下盛開的哪朵巨大玫瑰映像深刻,我向來對美麗的東西都很感冒的;其實,在看了多次這部電影後,我才感受到這部片子其實更多的不僅僅在於它技術處理畫面上的魔幻,還有它對人們之間親情,友情,甚至於淡淡愛情的唯美表現與抒發。
這部片子是被定為罪案驚悚類影片的,不過它也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有一點我真的非常佩服這部片子的導演,因為他讓這部電影不僅擁有罪案類作品那種詭異和驚悚的氣氛,還帶有一種本不可能與這種氣氛融合的童話的美好的氣息。在這部片子中首先是驚悚與唯美的融合,其次是童話與殘酷的現實融合,如果去看這部片子,我想或許都會有和我差不多的感受,那就是一邊欣賞著片中色彩斑斕陽光明媚的充滿愛的美好世界,而一邊卻流著冷汗感受著變態殺手的陰暗於詭異。但就像上部推薦的片子一樣,雖然影片中有些地方矛盾突出,但劇情卻流暢,一切都順承得很和諧,就像明亮的月光和漆黑的月色搭配一樣,他們來得自然而然......
在我寫這篇影評前,我也看了一些網上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其中有個人說到:「我不得不說,彼得·傑克遜(這部片子的導演)也是一個造夢大師,《可愛的骨頭》這部電影中的天堂是色彩斑斕的,猶如童話般的世界,他讓我們不得不回憶起童年、少年時代和夥伴們玩耍的美麗時光。蘇茜已經被殺死了,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但是Susie在天堂看到的人間依舊是色彩斑斕的,依舊是美好的,當然除了兇手的宅邸。」在我看來,這段評論算是很貼切的,我也有同他一樣的感受,那就是:似乎在看片子的同時我也回到了那個埋在心底的美好童年。在這一點上影片以它的獨特視角感染了我們,而這一點也是我想說的蘊藏電影其中的巨大而又深遠幽邃的魅力。
說到這,我不得不提片中有幾個場景實在是很美,雖然很童話,卻很絢爛。影片,從頭到尾,我感覺其實都是只淡淡的敘述,可在這淡淡的敘述中,時間從容的流過,那些誠摯的深情也被一點一點的傾注在了那永遠不會變色的愛之中。
片尾,一直不肯接受蘇西死去的媽媽走進蘇茜的房間,和諧的音律便伴著第一人稱視角的蘇茜的聲音:「當我媽媽走進我房間的時候,我發現這么久以來我一直在等她;等了太久太久,我都擔心她不會來了。」然後蘇茜的媽媽回過頭來,深摯的說道:「我愛你,蘇茜」...........
最後,鏡頭移向窗外,寒冬靜謐的早晨,蘇茜的獨白:「人們感覺不到我們的離去,就是我們真的決定要離開的時候,至多你只能感覺到一陣呢喃,或一陣微風低語劃過小鎮」...........
我看過原著,雖然電影所做的很多情節的修改和細節的處理和原著差異比較大,但這是的確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沒有高潮的高潮,沒有眼淚的感傷,就如同微風吹過,只在你心中留下一陣輕輕地呢喃......
『貳』 電影《活著》和小說《活著》敘事線索的設計有什麼不同
在敘事性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線索的設計至關重要。一條明確的、活躍的線索就像一根堅韌的絲線,可以將整個作品中的人物、情節、時間、地點等要素像串珠子那樣串聯起來。那麼電影《活著》和小說《活著》敘事線索的設計有什麼不同?
三,《活著》電視劇敘事線索的設計
電視劇《福貴》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安徽,也加入了安徽地方戲曲花鼓戲作為敘事線索。電視劇里將故事的開端提前,用五集的容量講述了福貴和妻子家珍的戀愛故事,花鼓戲就成了兩人之間傳情達意的橋梁。在影片結尾,家珍也在福貴演唱的花鼓戲聲中安然離世。不同年代背景下,花鼓戲的唱法或許不同,但是熱鬧的花鼓戲一直都是劇中人物情感的傳承和延續。同時,花鼓戲的加入也豐富了鳳霞這一人物形象,在原著中,沒有過多描述鳳霞的個人生活或者個人追求,更多的是把鳳霞作為犧牲品一樣來塑造。而電視劇則通過花鼓戲讓啞女鳳霞的悲喜得以宣洩,為鳳霞找到了另一種充滿了力量的「語言」——雖口不能言,但情不可減,體現了創作者深切的人文關懷。
『叄』 從視聽語言這方面分析《活著》影評
寫作思路:
電影的主演是誰?所飾演的角色是什麼?表演怎麼樣?
主創是誰?編劇、導演、攝影、剪輯、製作公司是誰?他們還有沒有其他讀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歡這部作品嗎?為什麼?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為什麼?
我在寫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東西?有無遺漏?我對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對影片中的演員、導演及呈現的主題有無偏見?如有,為什麼?說出偏見的理由,要有理有據。
我的評論能站得住腳嗎?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觀點?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能證明我觀點的材料?
我最想告訴讀者的是什麼?我在影評中有沒有清晰地表達出來 ?
如果想再專業一一些,你可以從幾下角度進行分析:
(1 )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夜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2 )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3 )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沒有表現出的聲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4 )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如何,它是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5 )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6 )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7 )注意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8 )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9 )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像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10 )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旁白,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12 )畫面上的人物關系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比如 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 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13 )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順口嗎?( 14 )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15 )道具在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16 )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17 )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內,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 / 反拍不算內)。( 18 )人聲,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19 )特寫是否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使用的?( 20 )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沒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最後想告訴你的是,一篇影評中不可能把所有方面都談到,著重找一兩個你印象最深刻的角度入手就可以了。
『肆』 紅高粱看完影片你明白了什麼
《紅高粱》以嶄新的藝術形式,描繪了中國二、三十年代一夥農民古樸、野性的生活和他們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的過程。影片的劇情構成極具戲劇性,通過人物塑造贊美生命的自由。愛就真愛,恨就真恨;大愛大恨,大生大死。 情節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電影語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明快、緊湊、張馳有度的節奏,畫面、色彩、光線及其所構成的視覺形象,生動,濃烈。
到八十年代末期以後,中國電影市場的急劇變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難以為繼。中國的中、青年導演在藝術追求上走向分化。部分導演拍出了探索性與觀賞性相結合的影片。其中,黃建新導演的《黑炮事件》、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是最有代表意義的作品。《紅高粱》以嶄新的藝術形式,描繪了中國二、三十年代一夥農民古樸、野性的生活和他們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的過程。影片的劇情構成極具戲劇性,通過人物塑造贊美生命的自由。愛就真愛,恨就真恨;大愛大恨,大生大死。
二、視聽語言讀解。
東方文化的沉鬱和抑制,對華人的消極影響很大。近百年的屈辱和創痛,使得官方與民間都傾向於過度防衛,容易抗拒一切外來的價值觀念。抵抗,對抗,是對外關系思維的主導思想。閉關鎖國、閉關自守,只是一種無計可施情況下的消極選擇。《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呼喚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用電影的方式對傳統觀念和陳規力量,發起有力的猛攻和挑戰。融敘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於一體,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海內外各種獎項紛至沓來,中國影片揚名國際、走向世界。由於對視聽語言的天賦敏感和理解,張藝謀身兼攝影師、演員、導演而全優,創造了一個罕見的奇跡。
1。重要段落分析:
⑴顛轎:
一群年輕健壯、肌肉堅實的男人,誇張的動作造型,與廣闊無跡的極為單純的橙黃色土地、煙塵,熱烈飽滿的紅色蓋頭、轎子,桀驁不馴、驚天動地的喊唱,完美交融,形成激動人心的視聽效果。黃色的土地和背景,十分鮮艷,輕快而舒適。黃色的主要特徵是明亮,具有反射性,產生光輝以及表現出非其本質的快活、明朗。
《顛轎歌》、《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一聲聲都彷彿是從生命里噴涌而出,西北人情、西北風貌、西北氣派、西北的粗獷與強悍,在電影的時空中淋漓盡致地洋溢出來。自由狂放,無拘無束,神聖與游戲、生命與娛樂、年輕與豪邁完美結合在一起,人按照天性熱火朝天、滋味十足地活動著,從內容到形式都浸透著自由的詩意和贊美。電影語言和對生活的捕捉、剪裁,新穎迷人。
顛轎、祭酒神,是山東早年的習俗。具體怎麼樣,原著作者沒有見過,上歲數的人聽說過。莫言在小說里卻可以發揮想像力,用文字構成一個奇妙的民俗世界,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張藝謀在電影中,用視聽語言創造了一個賞心悅目的銀幕世界,傾倒了國際影迷並獲得熱烈贊美。
⑵野合:
爺爺踏倒的高粱,形成一片圓形的祭壇。兩性結合,被賦予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意味,生命的過程與目的高度統一。火紅的高粱,被陽光塗成金色狂舞,拔地而起的嗩吶聲驚天動地,猶如助威,彷彿禮贊。歌頌生命的自由舒展、嚮往活著的偉大輝煌。
「做學問的目的,最終還得落實到做人上,還是要使人越活越精神。……你的生命狀態首先得熱起來,活起來,旺盛起來,敢恨敢愛,敢生敢死,生下來的子孫後代也是九斤半的胖小子,不能一肚子文化, 自己卻活得越來越疲軟。」「中國人有一個大毛病,天天討論人為什麼活著,卻恰恰不關注人應該怎樣活著。」①
《紅高粱》用一個極端的場景,表達了一個樸素的思想——人活著首先是人,是首先屬於自己的生物。人的主體性的覺醒,對於一個社會的民主和進步是至關重要的。個體、自我的消滅,意味著對於我而言一切的不存在和無意義。人有作為人的正常慾望和需求,滿足的過程猶如人生百態的萬花筒,凝聚著人性的多姿多彩。當不合理的東西大行其道時,合理的東西常常被懷疑甚至貶斥。為金錢權勢而出賣肉體和靈魂,是不正常的,而在一些地方又是理所當然、司空見慣的事情。如果拋開現實的物質條件和勢利追求,會被人嘲笑、奚落、質疑。觀念與思維的端正,使人活出人的熱烈與力量。
⑶抗日:
生命的延續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對抗、妥協、統一的過程。
年輕美麗、站在人生起點的九兒,必須聽命於父親的安排嫁給麻瘋病老者李大頭,因為李大頭經濟富裕。九兒的青春活力與父親的不人道處置,老百姓的按部就班與土匪的肆意攻擊,中國人的起居家園與日本侵略軍的暴力踐踏……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求生存過程中經歷的慘痛遭遇。中國人民付出了沉重的無可比擬的代價,抗日戰爭,是中國電影、文學等多種藝術形式書寫不盡的歷史。抗日戰爭題材占《紅高粱》後三本的容量,書寫生命遇到虐待、摧殘時悲壯暴烈的一面。
《紅高粱》寫抗日,不是為寫而寫,也不簡單局限於抗日本身。錢勢擁有者麻瘋病老漢李大頭與武力擁有者日本侵略軍都是一個象徵,是健康發展、自由幸福的對立面,是活潑生命煥發青春活力的敵對因素。是困境的象徵,是發展與障礙對抗的象徵。這是導演不同於常規處理同類題材的特別之處,也是他獨具匠心、非同尋常之處。
① 張藝謀 《〈紅高粱〉導演闡述》
既要讓人覺得像,又要有所突破。電影語言的運用,無論視覺還是聽覺方面,在傳奇性與真實感之間找平衡支點,不拘泥於一種方法。聲畫的真實還原,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視聽感受上形成相當可觀的沖擊力,令觀眾動心、動情、動腦筋。沖擊觀眾、調動觀眾、引導觀眾、尊重觀眾,是導演在電影語言實踐中明顯體現出來的主導思想,票房與海內外激起的盛贊和議論紛紛,拉近了電影和觀眾的距離,使得影片的商業價值、文化傳播、社會效益的實現有了根本保障。
⑴影像造型:強烈、鮮明、標新立異。
畫面是思維方式的物化形態。張藝謀說:「我之所以把《紅高粱》拍得轟轟烈烈,張張揚揚,就是要展示一種痛快淋漓的人生態度,要表達『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張皮』這樣一個拙直淺顯的道理。只有這樣,民性才會激揚發展,國力才會強盛不衰。」①《紅高粱》畫面、聲音造成獨特感覺。人物充滿生命活力,動作強烈,勇敢張揚。莫言小說寫人的風流,張藝謀電影寫人的熱愛。人物跟結構結合,兩個主人公乾柴烈火,反傳統個性非常。豪爽開朗,曠達豁然,生生死死中進發出渾身的熱氣活力,隨心所欲里透出做人的自在快樂。「我只想用電影去影響人,人不會停留在一個層面,電影亦如是,希望有五花八門的電影,帶動各種思考。」(張藝謀語)
成熟的高粱二三米高,雄渾一片,借著風勢,海浪般涌動鼓盪。銀幕上奔涌著飛揚流動的活力。 《紅高粱》影像造型強烈、鮮明、標新立異,深刻的道理、簡練地表述,以輕松自然的形態表達思想,追求電影化、藝術化的敘述方式,景別不大地貼近拍高粱在風中狂舞,盡量把陽光帶進畫面,燦爛的陽光在一棵棵高粱之間跳躍閃爍,把墨綠色的高粱染成一片金黃。高粱在各種光線、角度變化之中的神采飛揚,逆光中半透明的晶瑩的高粱在風中新鮮而舒展,傳達出導演著意突出的活力與神韻,把高粱拍成人化的自然。《紅高粱》凝煉寫意的鏡頭語言,是中國古典美學精神對代電影深刻影響的傑出範例。
「我最喜歡凝煉的藝術、表現的藝術。」「我是西安人,特喜歡長安畫派。趙望雲、石魯畫黃土高原,大塊厚實,枯筆特多。他們以墨當色,大筆勾勒,將陝北千溝萬壑的歷史感、沉重感和乾燥感表現得非常充分,絕不像潮乎乎的江南小景。我去看茂陵、霍去病墓石刻,一塊飛來石,就告訴你是虎、是馬,神似!秦磚漢瓦塊兒有多大,秦腔黑頭稱得上蒼勁粗獷,連山西的小吃都比別的地方氣派!所有這些,都對我的審美情趣有挺大影響。」①
演員是眾矢之的,銀幕上最引人入勝的觀賞對象。外形是內在的物質顯現,農民與都市人的差異絕不止於服飾。拍攝之先,就考慮到總體的風格和感覺,為了像,為了洗盡都市人的肥碩和脂粉氣,先讓大家曬黑、瘦一些,增添風霜感。結果,《紅高粱》人物造型沖擊力很強,畫面營造強烈,給海內外觀眾留下了廣泛深刻的印象。
趙季平說:「張藝謀在藝術上的感覺,你看著不起眼,但到銀幕上力拔干斤,在造型方面他是一個大師。他的每部片子都不一樣,但他能把一個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了,簡單到抓住一個最關鍵的東西,用最簡潔的語言說明一個深奧的問題,這是他最大的優勢,最大的特點,也是他的天才所在。」
色彩表意:紅色是主調。
熾烈有力的紅色是全片畫面色彩的主調。顧長衛是第一流的攝影師,充分發揮色感,注意運用色彩特有的視覺本能力量。主角穿紅色衣服,最後畫面全是紅色。不僅高粱全部紅起來,天地也紅起來,如血似火的大紅。紅色代表革命,象徵熱烈。熱烈的生活態度、舒展的生命活力。面對邪惡勢力的踐踏蹂躪,生命個體和群體以最原始、最本質的方式反抗,即使力量對比懸殊得匪夷所思。《紅高粱》通過色彩的特別應用,頌揚生命。強化性運用色彩的內在聯系與張力,給予觀眾集中深切的視覺印象。
紅色出現在一號位:冒險、強烈的體驗,追求過度的性行為解決失望感、孤獨感。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求得豐富的經驗,追求充實的生活。紅色表示生命力、神經、分泌腺的活動,意味著有形的慾望。達到目標、獲得成功的沖動,希望人生多姿多彩,能從各個方面獲得豐富多彩的經驗。紅色具有刺激性、好勝性,從性的能力到改造自然的能力。積極的行動,體育競賽、戰斗、競爭、色情、進取心、生產性等行為沖動。象徵征服之血、點燃靈魂之火,多血質性格和男性氣概。感覺上表示食慾,感情上表示希望,肉體上表示隨意肌或交感神經再生器官。時間上,紅色表示現在。
紅花綠葉的自然風光,表明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非單一元素、色彩可以包羅萬象的。《紅高粱》以紅色為主調,但又有對其他色彩的有機調度,形成一個豐富的色彩表意系統。顛轎段落廣闊的暖黃色區域,黃色的土地、黃色的煙塵、黃色的皮膚,各種造型實體、空間段落自然隨意表現各種調子。黃色是典型的人間色彩,含有離心的充滿野性狂躁的刺激強度的原始張力,色彩豐滿渾厚堅實有力。局部段落以黃色為主體,紅色蓋頭、轎子、紅色的新娘成為美的中心。貧困的土地、落後的人民中,孕育著巨大的生命熱情、渴望和活力。除非受到阻礙,否則黃色是無限擴大的,表示緩和性,在心理學上意味著脫離重荷、困境、難題、苦惱、拘束的束縛。黃色象徵溫暖的陽光,這光芒使人快活幸福。在感覺上,具有舒適的刺激性,在感情方面,充滿希望和喜悅。肉體上,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共同作用。
顛轎段落,一號位選黃色,是渴望得到解脫,希望獲得更多的幸福,同時意味著尋求解脫時會遭到糾葛。為了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必須有平穩和連帶感。黃色表示朝著未來的方向邁進。明顯強調黃色,存有擺脫現狀困難的願望,黃色表示希望受到別人的重視和尊敬,珍惜時光,追求自己的理想,想向外發展不安定。黃色表示變化性導演的生死觀念,在影片中以色彩的方式呈現出來。野合段落的驚心動魄、壯懷激烈,影片結尾的血灑高粱地、義薄雲天。生生死死都是紅火神聖的,場面拍攝富於儀式感。烈日夕陽中的高粱地,色彩燦爛熱烈。影片結尾, 日蝕,我爺爺和父親、整個空間沐浴在鮮血與太陽的色彩里,出現凝固趨於永恆的沉寂,視覺造型輝煌壯麗、無限華美。
3.觀賞價值追求:戲劇空間的發展,與視聽效應的不斷變化。
電影在誕生之初,就以它娛樂性的一面,征服了求新好奇的人類。路易·盧米埃爾攝影技術還原現實的精緻逼真,喬治·梅里愛的戲劇元素注入影像賦予電影更強的表現力,格里菲斯、愛森斯坦、斯皮爾伯格、張藝謀,世代中外的導演和技術大師們,為了把影片拍得更好看,費盡心機。電影首先是給人看的,觀賞價值追求是第一位的。再好的創意,沒有人欣賞、領略,等於零。新時期以來,中國導演和電影人越來越重視這一點。
中國電影近百年的歷史上,對觀賞價值的重視,也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寶貴過程。但是,解放以後左的路線干擾,觀賞價值的追求受到沖擊和限制,發展相對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新時期,百廢待興,觀賞性的重視與研究,佔了越來越大的比重,好看作為基本條件不再被懷疑。
《紅高粱》色塊旋轉跳躍,音樂富有鼓動性,對觀眾造成放射性沖擊,甚至遠離戲劇情節的窯址,直接進入一種特定的造型空間進行純粹的情緒體驗。多年支撐電影的劇情不再重要,戲劇的拐棍不知不覺被放在一邊,故事只是你進入電影的路徑.進入之後是一個故事、情節無法框范的欣賞空間,特有的視聽效果本身魅力無窮。極端放任、沒有控制的造型樣式與視聽效果,實現了對自由的自然生命形式的渴望、對無限壓抑的徹底解決。在張藝謀以後的電影創作中,始終不渝地保持著對好看的執著追求。由於他自身素質和藝術修養的卓越,使他的電影在好看的背後蘊涵著耐人尋味的意義,成為世界影壇一道不可忽視的亮麗的風景。
觀賞性、奇觀性對於電影的特殊意義,不容置疑。現在高科技技術手段的應用,賦予電影常青的藝術生命,滿足人們在家裡通過電視等媒體得不到的視聽魅力,使得電影院在觀眾數量的沉浮中不斷發展、完善。張藝謀的作品告訴我們:電影的好看、觀賞價值,並不僅僅是視聽技術的奇跡,更是人類思維、視野的奇跡。電影誕生一百多年來,對電影觀賞價值的追求創造了大量的藝術精品,為人類社會留下了瑰麗燦爛的文化遺產。
內容選自純白色流浪新浪微博
滿意請採納
『伍』 小說《活著》和電影《活著》在主題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點
當我們對文學作品進行影視化改編時,不得不考慮到影視作品的通俗性及其對受眾產生的影響。相較於文字,視聽語言對受眾產生的沖擊力更大,引導性也更強。因此,面對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改編者們首先應判斷原作的主題思想是否可取。那麼小說《活著》和電影《活著》在主題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點?
三,電視劇《福貴》主題思想
電視劇《福貴》對於主題思想的改編則更符合電視劇的特點,即更加通俗化、大眾化,一方面保留了原著中農村背景的設置,將更多的敘事空間放在了粗獷原始的田間地頭;另一方面增添了許多感情線和人物線,著重突出一個「情」字,從人與人之間情感變化的角度來反映20世紀老百姓生活的艱難和不易。電視劇的敘事主題較電影來說更接地氣,觀眾的代入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