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試分析電影茶館中的民俗現象

試分析電影茶館中的民俗現象

發布時間:2024-10-03 16:47:42

Ⅰ 揚州有哪些民風民俗

--大年初一吃湯圓 大年初一的早餐,揚州人十分看重。盡管揚州人有到茶館吃早茶的習慣,但初一早上卻是例外,人們一般都不外出,要在家中和全家人一起,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 揚州湯圓的做法多種多樣,有一種湯圓叫「四喜湯圓」,是人們在大年初一早上喜愛吃的,這種湯圓用四種餡心做成,有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味道固然不錯,但人們更看重湯圓的名稱,因為這種「四喜湯圓」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合家團圓」。 與「四喜湯圓」類似的,舊時的揚州人還有初一早上吃「吉祥如意蛋」的習俗。揚州評話《皮五辣子》第二十七章中有這樣一段記敘: 到了四更天,寒氣更重。這時遠遠地有人喊:「賣-----吉祥如意蛋!」何謂吉祥如意蛋?就是雞蛋煮熟,蛋殼上畫起人物山水來,配上紅綠顏色;或者寫些字,什麼「吉祥如意」、「年年如意」……這蛋就叫吉祥如意蛋。從前過年的時候,到處有賣吉祥如意蛋的,家家戶戶都要買。買家來,代當家人發吉利。一家之主,臉朝天躺在床上,女人用吉祥如意蛋放在男人的心門口,說些吉祥如意啊!發財稱心呀!萬事如意呀!……之類的順遂話,然後叫男人把蛋吃下去,就年年如意了。…… 賣「吉祥如意蛋」的小販早就看不見了,所以現今的揚州人大多數不知道「吉祥如意蛋」是怎麼一回事,真是十分遺憾。照揚州評話中的描述,這蛋殼上還畫有人物山水,所以,與其說它是一種失傳了的時節食品,不如說它是一件已經失傳了的民間工藝品。 --上燈圓子落燈面 正月十五元宵節,揚州一帶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一說,此說是指正月十三這天晚上是上燈,上燈時要吃湯圓,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燈,落燈時要吃面條。為什麼要有這一食俗呢?民眾的解釋是,吃湯圓象徵「圓圓滿滿」,吃面條象徵「順順暢暢」。 這里的「湯圓」,也就是「元宵」。現今的揚州人把實心的糯米圓子叫「元宵」,把有餡心的糯米圓子叫「湯圓」。舊時並不是這樣,有餡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詞引》中說:「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鹵於中而為團,所以象月圓也。」看來,是因為「象月圓也」,揚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湯圓」。吃湯圓「圓圓滿滿」的含義也由此而來。 吃面條是在正月十八落燈的晚上,《真州竹枝詞引》也雲:「十八日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亦家自為宴,以志慶。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歡樂,歡樂俗名掛樂,諺曰:家家撕掛樂,人人尋下落。士人則攻書,工人則返肆,而年事以畢。」 這一段話並沒有直接解釋為什麼正月十八落燈要吃面條,但答案已經隱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畢」,從今以後要「人人尋下落」,「士人則攻書,工人則返肆」,吃上一碗面條,是預祝人們在即將開始的生涯中,諸事都能像吃面條一樣 「順順暢暢」。 吃湯圓也好,吃面條也罷,都是揚州人對日常生活的自我設計和自我安排。能從簡單的食品形象上尋找出吉慶和祥瑞的含義,這也是揚州人的獨到之處。 --年節酒 正月里揚州人還有「請春卮」、「做財神會」一俗。《邗江三百呤》卷五中有「請春卮酒」一詩,詩雲:「春風一到便繁華,忙整春盤異味誇。博得酡顏春色透,今年春興在儂家。」這首詩的詩引說得更為清楚:「揚城宴會盛矣,新年燈節前後宴會親友,名曰:春厄。」《真州竹枝詞引》中也記述:「紳士宴客,曰『請春卮』;鋪家宴客,曰『做財神會』。」卮,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請春卮酒」用現代語講,就是新春時節請客聚宴。只不過《真州竹枝詞引》里把聚宴的人分成兩類,一類是紳士,一類是店家,聚宴的目的不同,形式都是一樣。現今,人們不會分得這么細,「請春卮」、和「做財神會」,統統都叫做「請年節酒」。 其實,「請年節酒」是一項唐代就有的古老風俗。宋代僧人道世在《法苑珠林》中雲:「唐長安風俗,每至元旦以後,遞飲酒、相邀迎,號傳坐酒。」(《 清嘉錄》卷一)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請年節酒」的風習依然盛行,特別是在鄉村,人們在正月初二便開始了親朋好友和親戚鄰居之間的互請,你請我,我再回請你,一直要互請到正月十八。 「請年節酒」是新春時節的一種禮儀,同時也是民眾實際生活的需要。其含義有三,一是過年期間請客,正值歲首佳期,對客人是一種特殊的尊重。二是春節期間家中備有較多的菜餚,此時請客也倍加豐盛。三是揚州自古就是商業發達的城市,揚州人與外地交往的多,在外地工作的也多,鄉親們平時難得見面,請「年節酒」是便於大家聚會。當然,現今的人家更多是借請酒之機,互通商業信息,商議生財之道,從這一意義上說,《真州竹枝詞引》中把請「年節酒」說成是做「財神會」,還是很有道理的。 --踏青挑薺 有一句謠諺,叫:「三月三,薺菜花兒賽牡丹。」是說薺菜花像牡丹花一樣美麗好看。舊時,有的婦女特別喜愛把薺菜花插在發際,作為一種時新的頭飾。當然,揚州人在初春時節挑挖薺菜,還不單純是為了花兒好看,這薺菜還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薺菜的嫩株可以食用,用薺菜做的春卷,春餅等都是應時的美食。 薺菜是田地里野生的,多生於田埂、河岸、牆角、路旁,揚州郊外的野地里幾乎到處都有。春天到了,薺菜開出小小的白花,在野地里十分醒目。新春時節揚州人又有郊野踏青的習俗,踏青時,許多婦女兒童一邊觀賞新春風光,一邊挑挖薺菜,既賞心悅目,又可得實惠。農家當然也要挑挖薺菜,他們除了自己嘗鮮,更多的是挑上街去售賣。同時上街售賣的還有馬蘭頭、枸杞芽和香椿芽等,這些都是早春時節的野菜。 如今,人們吃野菜,是調換口味,但舊時的野菜卻是人們度春荒的主食。明代有位散曲大家叫王磐,是高郵人,他的名曲〔朝天子〕《詠喇叭》:「……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一直為人們所熟知。在他那個年代,鬧春荒是常事,他為了方便窮人採摘野菜度荒,便有意留心各種可以食用的草木,就像李時珍嘗遍百草,編寫《本草綱目》那樣,王磐也是將百草逐一地目驗、親嘗,終於編成了一本《野菜譜》。這本《野菜譜》總共收錄了野菜五十二種,除了薺菜、馬蘭頭、枸杞頭外,還有蔞蒿、馬齒菜、灰灰條、蒲公英等。全書採用了隨文附圖的編排方式,詳細介紹了野菜的採食時間和食用方法,稍有文化的人一看就能明白。如: --白鼓釘 名蒲公英,四時皆有,唯極寒天,小而可用,采之熟食。 文後,還附有短詩一首,以野菜的名稱起興,嗟嘆民眾的疾苦,如: --抱娘蒿 抱娘蒿,結根牢,解不散,如漆膠。君不見昨朝兒賣客船上,兒抱娘哭不肯放。 同是野菜,今人是嘗鮮,古人是度荒。口中的滋味,天壤之別。 --端午粽子和十二紅 粽子是端午時節的食品,最初是端午節時在龍舟上當做祭品拋撒到江河裡。為啥要將粽子撒入江河呢?民間有多種解釋,有說是為了祭祀屈原;也有說是為了驅逐蛟龍,說法不一。作為一種流傳較廣,歷史悠久的民俗事象,多種解釋並存是正常的現象。 揚州人一直把粽子作為時令食品,到了端午節前後,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邗江三百呤》卷九中介紹了火腿粽子的包裹方法: 粽用糯米外加青箬包裹,北省以果栗和米煮熟,冷食之。揚州則以火腿切碎和米裹之,一經煮化,沈浸穠郁矣。 其後還附有一詩: 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 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 細箬青青裹,濃香粒粒融。 蘭江腌脯貴,知味易牙同。 如今揚州人包裹粽子的方法更多,糯米里除摻進火腿外,依據各人的口味,喜葷食的可以摻進鹹肉、鮮肉等,用蝦子醬油拌和。喜素食的可以摻進紅豆、蠶豆、蜜棗等,食時還可以蘸糖。外形也是多種多樣,都是用竹箬,但能包裹出斧頭形、小腳形、圓筒形、三角形,而且講究包得緊、裹得實,越是緊實滋味越佳。揚州人家包粽子多是婦女動手,包好後人們常把粽子作為節禮相互饋送。人們品嘗的是粽子的滋味,欣賞的是婦女的手藝。 端午節這一天,揚州人家的午飯桌上,會端上叫做「十二紅」的菜餚,所謂「十二紅」是用醬油燒紅、拌紅或是自然紅的菜餚,有四碗八碟之說,四碗者:紅燒黃魚、紅燒牛肉、紅燒蹄膀、紅燒雞塊。八碟者,四冷四熱。四冷:鹹蛋、香腸、萵筍、洋花蘿卜。四熱:炒莧菜、炒河蝦、炒大粉、炒鱔絲。這里僅是列舉,生活中並無定式,惟有粗細之分。 說到「燒黃魚」,揚州人似乎特別偏愛,甚至有「當褲子、買黃魚」的民諺。《真州竹枝詞》中有「買黃魚」一首詞,雲:「歸來低與細君言,新到黃魚市口喧。只恐過時無處買,拼教當卻阮郎褌。」當掉身上的褲子去買黃魚,僅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也說明燒黃魚的確是一道美味的時令菜餚,深受揚州人的喜愛。 --中秋月餅 中秋時節的月餅,如今是各大商場和食品店的時令商品,花色品種很多,近年有的星級賓館也加入了月餅競銷的行列,紛紛推出自己的特色月餅。揚州一帶的民眾又多喜甜食,香甜的月餅便成了揚州人中秋時節的節禮,走親訪友總要攜上幾盒。 揚州的月餅舊時都是茶食店生產製作,歷史很悠久。清人臧谷在《續揚州竹枝詞》中雲:「幾家月餅最馳名,盼到中秋賣不清。火腿香酥乾菜美,每斤價目注分明。」就是指的這種茶食店生產的月餅。揚州傳統的月餅是蘇式,蘇式月餅有椒鹽、五仁、火腿、豆沙、上素等好多品種,其特點是外皮酥脆,內餡綿軟,甜香油潤。如今揚州的月餅品種更多,除蘇式月餅外,還有廣式月餅、京式月餅等,品種多得令人眼花繚亂。 揚州老百姓另有自家包糖餅、蘿卜絲餅和爛面燒餅的習俗,其中必有一塊特大的,叫做「宮餅」,又叫「團圓餅」,這塊餅是在婦女拜月後全家分食的。 揚州民眾家中的糖餅和餡餅,很可能是古代「月餅」的一種遺制。宋代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代黃鼎銘《望江南百調》:「揚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塔燈星焰吐,團欒宮餅月痕留,歌吹竹西幽。」 大概都是指揚州百姓家的這種加糖加酥的小圓餅。 關於月餅,揚州還有幾則民間傳說。一則是說元代末年朱元璋號召百姓起義,將義旗藏在月餅下面相互傳送,到了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掛出了大明的旗幟,元兵不戰自潰。還有一則是與張士誠有關。張士誠是在揚州東面的鹽場組織農民起義的,曾佔領揚州的高郵,並在高郵立國號為「周」。張士誠起義就是利用中秋節互贈月餅的習俗,在月餅下面放一方小紙,上書「中秋殺韃子」,百姓收到了月餅,看到了紙條,便在中秋之夜揭竿而起。所以至今揚州的月餅下面,都襯有一方小紙。 時至今日,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好多,食品講究口味,講究營養,揚州的傳統月餅是高油重糖,已不適合高質量生活的需要。但每到中秋時節,揚州的傳統月餅依然深受老百姓的歡迎,這表明民間風俗具有相對穩固的傳承性。 --重陽糕 六七十年代,「文革」破四舊,連重陽糕也少見了,糕上插重陽旗更是絕跡了,許多年輕人甚至都不知道重陽旗是怎麼一回事。八十年代以來,街上重新有了重陽糕的叫賣聲,近年來,重陽旗又高高地飄揚起來。 重陽糕是揚州重陽節前後特有的時令食品,如同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糕是米粉做成,蒸熟即食,微甜、松軟、爽口,老人和孩童尤為喜歡。糕形也很有趣,正方形,小小巧巧的,上染紅點。賣糕人把若干塊小糕迭成一摞,最上面插著一面紙質小旗。小旗有紅有綠,三角形,還戳有許多小孔,戳了孔,板硬的小紙便柔軟多了,迎風還能飄動,這就是所謂的「重陽旗」。 其實,這里敘述的重陽糕已經遜色多了,舊時揚州的重陽糕比現今的更精緻。《真州竹枝詞引》中記敘:「九月九日重陽,俗尚糕,昔年蕭美人糕,名重一時,後人猶有世其業者。」這里的「蕭美人」看來是一位做重陽糕的店家,如何「名重一時」呢,作者沒有說,但他在後面說到:「河西街蒸作店,小菊花糕,其遺制也。糕上插紅綠紙旗,謂之重陽旗,像生店制小亭,有數(只)面捏小羊,臣(站)立其間,謂之重陽台。」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當時揚州儀徵人更有創意,有小旗,有小亭,還有小羊,且形態各異,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了。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分析,「糕」諧音「高」,「小旗」和「小亭」意為野外登高,而數只「小羊」,則又諧音「重陽」。所有這些都與重陽的諸多習俗協同,既飽含著人們祈求升騰興旺的吉祥願望,也表現出人們熱愛生活、創造生活的樂觀心態。 --冬臘風腌 《真州竹枝詞引》中有這樣一則記載:「小雪後,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揚州人家入冬後,幾乎家家都要腌制各種蔬菜和魚肉,最常見的是腌大菜、腌蘿卜、腌鹹肉、腌咸魚。除了「腌」,還有「風」。可以風蔬菜,還可以風雞、風肉等,所有這些,揚州人統稱為「冬臘風腌」。舊時,人們冬臘風腌是為了「蓄以御冬」,現今食品供應豐富,沒有必要「蓄以御冬」了。如今的冬臘風腌是食品加工的一種方法,因為冬臘風腌後的食品有一種特殊的「臘香」,這是深受揚州人喜愛的。冬臘風腌魚肉 「寒菜」又叫做「鹹菜」,近郊菜農種植的這種菜似乎是專門用來腌制的,菜頭肥碩,菜莖細長,菜葉闊大,莖兒白嫩嫩的,葉兒青綠綠的,有一二尺高,二三斤重,故又叫做「大菜」。這種菜取其嫩者燒了吃,也很鮮美,因其嫩,一燒就湯汁四溢,故又稱之為「湯菜」。 汪曾祺是作家,但他也會腌菜,他在一篇散文《故鄉的食物》里以「鹹菜茨菇湯」為題,專門介紹了鹹菜的腌法和吃法,讀來頗有情趣: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鹹菜湯,不知是什麼道理。是因為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只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鹹菜湯! 鹹菜是青菜腌的。……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冬,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凈,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鹹菜很好吃,不咸,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汪老在另一篇散文《我的祖父祖母》里還談到腌芥菜: 入冬,……腌芥菜。腌「辣菜」------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過年時開壇,色如淡金,辣味沖鼻,極香美。自離家鄉,我從來沒有吃過這幺好吃的鹹菜。 汪老除了會腌菜,大概還會風雞,在《我的祖父祖母》里他還說到如何風公雞: 風雞------大公雞不去毛,揉入粗鹽,外包荷葉,懸於通風處,約二十日即得,久則愈佳。 汪老是揚州高郵人,在他的小說、散文里多處寫到家鄉高郵的家常菜餚,汪老不僅會吃,還懂得如何吃,所以把汪老稱為美食家也是可以的。近年來,有人根據汪老文章中提到的各種菜餚和食品,編出了高郵的「汪氏菜譜」。這真是奇思妙想,很有創見,據說這道「汪氏菜譜」在高郵還是很有影響的。 在清人林溥的《揚州西山小志》中有一首詩,也談到揚州的腌菜,詩雲: 盈肩青菜飽經霜,更比秋菘味更長。 列甏家家誇旨蓄,算來都是糞渣香。 詩後有注,雲:「大雪前後,家家腌菜,皆園戶挑送。平日至人家收糞灌園,至是以菜償之。」這首詩記錄了揚州冬臘風腌時的另一習俗――馬子菜。 馬子,是揚州的方言,又叫「馬桶」。舊時,揚州每天早晨都可以看見農戶推著糞車,到各家各戶收集馬桶里的糞便,運到農田裡作肥料,這在揚州叫做「倒馬桶」。農戶進城「倒馬桶」是有固定區域的,不準亂搶,這固定的區域就叫「糞窩子」。諺雲:肥是農家寶,種田少不了。所以農戶都很重視這「糞窩子」。少有放棄的,即使轉讓他人,也是有償的。農戶在「糞窩子」里得到肥料,便想到要回報,回報什麼哩?自然是自己種的菜。於是每到腌菜時節,便挑上一擔「大菜」送給主家,這就是所謂的「馬子菜」。 揚州送「馬子菜」起源於何時,由於缺少記載,尚難言定,但至少清代即有此俗。近來看到外地的一些民俗資料,外地也有農戶進城「倒馬子」一俗,但外地「倒馬子」不是農戶給主家回贈「馬子菜」,而是要向主家按月收清潔費,名為「月錢」。如北京在清末民初年間,每戶要收一角至五角,端午、中秋和春節還要加收「節錢」,寒暑天和陰雨天還有勒索「酒錢」的。每戶人家都有馬子,每天都要大小便,不倒怎麼行哩?受點勒索也只好忍受。相比之下,揚州的「馬子菜」就極富人情味,「算來都是糞渣香」的含義也就能夠理解了。 --年蒸和年菜 揚州人家在春節到來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但都冠以「年」字。《真州竹枝詞引》就指出了揚州人的這個特點,其中曰: 冬至前後所腌咸貨,至時煮之,曰「煮年餚」。庖人請伙來幫忙,曰「幫年」。祀灶後開發年事,曰「年帳」。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貲,曰「年敬」,往來饋遺者,曰「年禮」。……雖柴米,亦曰「年柴」、「年米」,莫不冠一「年」字,以寓傍節之意。 揚州的各種「年事」里,最重要的是「年蒸」。「年蒸」是蒸點心,節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預備節日期間享用。揚州年蒸的點心以包子為主,這與北方包餃子類似。 有學者研究過北方的餃子,指出餃子古稱餛飩,並說「餛飩」又通「混沌」,寓意世界生成之初是混沌狀態,由於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人世間的天地四方,故新年吃餛飩具有新歲開初之意。若以此理類推,揚州人的包子似乎比餃子更具有形象上的類比性,包子的外皮象徵天空,內餡象徵地球,不是更有開天闢地的寓意嗎?其實,揚州人家的另一種做法倒是更具有現實意義,有的人家把年蒸好的包子、饅頭和糕點,稍稍晾乾,便整整齊齊地像壘金字塔一樣,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而且一定要等到過年時才吃。民眾解釋說,這叫「堆元寶」,象徵著新歲新春招財進寶。 揚州人家過年無論是豐盛,還是簡朴,有幾樣素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豌豆苗,豌豆,揚州又叫做安豆,炒上一碟安豆苗,取意「平平安安」。其二要有水芹菜,水芹的莖是管狀的,來年的生涯能「路路通」。其三是豆腐,有了豆腐,來年能夠「陡富」。這些都是源於方言上的諧音和形象上的會意,經過老百姓的合理想像,便寄附上了美好的願望。 年菜里也有不是虛擬願望的,有的菜別具實用意義和地方特色,這就是「十香菜」和「安樂菜」。 「十香菜」是以鹹菜為主,雜以胡蘿卜絲、筍絲、豆乾絲、花生、黃豆等,是一種簡便易制的家常小菜,家家戶戶都要炒。新年裡人們的葷菜吃得多,太油膩,吃吃這種雜炒的素菜,倍感清香可口,故名「十香菜」。 「安樂菜」的原料是馬齒菜,又叫馬齒莧。汪曾祺對此菜還作過研究,他說:「莧分人莧、馬莧。人莧即今莧菜,馬莧即馬齒莧。我祖母每於夏天摘肥嫩的馬齒莧晾乾,過年時作餡包包子。」《揚州西山小志》也印證了汪老的說法,雲:「預於四五月間,取馬齒菜腌貯,名:安樂菜,歲暮作餡制饅。」馬齒菜是一年生的肉質草本,能以全草入葯,主治痢疾。新年裡菜餚雜陳,難免會有疏忽。

閱讀全文

與試分析電影茶館中的民俗現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電影都有哪些將軍 瀏覽:437
202012月哪些好電影 瀏覽:871
茅山電影在線觀看免費 瀏覽:962
黑白電影完整版國語 瀏覽:356
上海虹口百聯電影院排片表查詢 瀏覽:135
芭比之世界大電影 瀏覽:653
最近好看的偏古風電影有哪些 瀏覽:385
狼人殺動畫電影全集 瀏覽:680
中國大陸電影票房 瀏覽:495
西瓜視頻雲南方言小電影到底生還是不生 瀏覽:617
哪個電影有金剛 瀏覽:532
在電影院買的零食怎麼取 瀏覽:315
看電影的播放軟體哪個好 瀏覽:863
游戲世界殺人電影 瀏覽:630
一年又一年微電影 瀏覽:500
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電影 瀏覽:541
少數民族的戰爭電影 瀏覽:565
摔跤吧爸爸在線電影高清 瀏覽:555
那個軟體可以看蠟筆小新最新電影 瀏覽:849
末日危途電影資源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