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典國語抗戰電影、美軍二戰的國語電影。下載地址。詳細有加分
《辛德勒名單》
《諾曼底登陸》
《拯救大兵瑞恩》
《大平洋戰爭》
《最長的一日》
《兄弟連》
《細細的紅線》
《珍珠港》
《莫斯科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太極旗飄揚》
《中途島》
《血戰太平洋》
❷ 誰知道二戰的戰爭篇電影(國語版的)
莫斯科保衛戰 解放 圍困 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他們為祖國而戰 虎虎虎 珍珠港 中途島戰役 轟炸德雷斯頓 遙遠的橋 最後的空降兵 坦克大決戰
❸ 介紹幾部關於太平洋戰爭的電影、
《太平洋戰爭》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yOLFY8zzdVUyT7BbcX7svQ
電影講述的是太平洋戰爭末期,日軍想要處決關押在菲律賓卡巴那圖的美軍戰俘,美軍在截獲情報後,派出了一支陸軍游騎兵營救隊,救出了戰俘營內的511名士兵,被稱為戰爭史上經典的營救行動。「戰爭+拯救」是好萊塢最慣用的戰爭套路,影片對營救行動的刻畫非常真實,但主題上過於主旋律,缺少一些人性的細膩。
❹ 求瓜島戰役影片
《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又名細細的紅線)是美國導演泰倫斯·馬力克所執導的電影,於1998年上映。劇情描述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紅色警戒》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並入圍7項奧斯卡獎。
《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
本年度最震撼的作品即將登場,由好萊塢名導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影帝湯姆·漢克斯聯手打造的二戰史詩巨作《太平洋戰爭》,這是兩人繼迷你劇《兄弟連》之後的再次聯手。
❺ 哪一部是說二戰時期日本跟美國搶占瓜島的電影 叫什麼名字謝謝
電影《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又名細細的紅線)是美國導演泰倫斯·馬力克所 電影海報
執導的電影,於1998年上映。劇情描述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紅色警戒》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並入圍7項奧斯卡獎
望採納
❻ 哪位高人給我推薦一部二戰美日瓜島戰爭的電影
日本電影《山本五十六》。
❼ 二戰 瓜島之戰
瓜爾卡納爾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圍繞著瓜島的爭奪,日美雙方在六個美軍士兵攻佔瓜島月的時間里進行過大小海戰三十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就有六次,分別是薩沃島海戰、東所羅門海戰、埃斯帕恩斯角海戰、聖克魯斯大海戰、瓜達爾卡納爾海戰和塔薩法隆戈海戰。雙方損失的驅逐艦以上的艦只各24艘,美國海軍沉沒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14艘,陣亡約3300人,傷約2500人;日本海軍沉沒航空母艦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11艘和潛艇6艘。傷亡2.5萬人。
傷亡統計
瓜島周圍六次大規模海戰雙方主要戰斗艦艇戰損情況簡表
薩沃島海戰
(第一次所羅門海戰) 1942年8月8日 美軍 沉 堪培拉 文森斯 阿斯托里亞 昆西 重巡 海戰示意圖
傷 芝加哥 重巡 帕特斯 塔爾波特 驅逐艦 日軍 沉 加古 重巡 傷 鳥海 青葉 重巡 東所羅門海戰 1942年8月23-24日 美軍 傷 企業 航母 日軍 沉 龍驤 航母 睦月 驅逐艦(睦月級) 金龍丸 運輸艦 傷 千歲 水上飛機母艦 神通 輕巡(川內級) 驅逐艦 1 美軍運輸作戰 1942年8月22日 美軍 沉 布魯 驅逐艦 1942年9月15日 美軍 沉 黃蜂 航母 埃斯佩蘭斯角海戰(瓜島海上夜戰) 1942年10月11-12日 美軍 沉 鄧肯 驅逐艦 傷 鹽湖城 重巡 波伊斯 輕巡 法倫荷爾特 驅逐艦 日軍 沉 古鷹 重巡 吹雪、叢雲(吹雪級)、夏雲(朝潮級)驅逐艦 傷 青葉 衣笠 重巡 瓜島增援作戰 1942年10月24日 日軍 沉 由良 輕巡 傷 秋月(秋月級)驅逐艦 五月雨(白露級) 驅逐艦
聖克魯斯海戰
(第二次所羅門海戰) 1942年10月26日 美國航母於東所羅門海戰中受到日軍攻擊
美軍 沉 大黃蜂 航母 波特 驅逐艦 傷 企業 航母 南達科他 戰列艦 聖胡安 輕巡 史密斯 驅逐艦 日軍 傷 瑞鶴 瑞鳳 航母 築摩 重巡 驅逐艦1
瓜島以北海戰
(第三次所羅門海戰) 1942年10月12-14日 美軍 沉 亞特蘭大 朱諾 輕巡 庫欣 拉菲 巴頓 蒙森 沃爾克 普雷斯頓 驅逐艦 傷 南達科他 戰列艦 舊金山 波特蘭 重巡 格溫 本哈姆 斯特雷特 艾倫沃德 驅逐艦 日軍 沉 比睿 霧島 戰列艦 衣笠 重巡 夕立(白露) 綾波 曉(吹雪級) 朝雲(朝潮級)驅逐艦 運輸船 10艘 傷 高雄 愛宕 鳥海 摩耶 重巡 長良 五十鈴 輕巡 雷(吹雪) 雪風 天津風(陽炎) 驅逐艦 運輸船 1艘 塔薩法隆格海戰 1942年11月30日 美軍 沉 諾思安普頓 重巡 傷 彭薩科拉 新奧爾良 明尼阿波利斯 重巡 日軍 沉 高波 驅逐艦 日軍撤退作戰 1942年12月-1943年1月 美軍 沉 芝加哥 重巡 傷 驅逐艦1 日軍 沉 照月(秋月級) 卷雲(夕雲級) 驅逐艦 傷 卷波(夕雲級) 舞風(陽炎級) 驅逐艦 驅逐艦1
美日傷亡總計
參戰方 日軍 美軍
類別 艘數 噸位 艘數 噸位
運輸船 16 85000 3 12000
飛機 835架 約250架
航空母艦 1 8500 2 34500
戰列艦 2 62000 0 0
重巡洋艦 3 26400 6 56925
輕巡洋艦 1 5700 2 12000
驅逐艦 11 20930 14 22815
潛艇 6 11300 0 0
軍艦合計 24 134930 24 126240
日第17軍傷亡
一般說瓜島戰役公認是死亡20800人,純戰死5000—6000人(第8方面軍參謀長報告),另1萬5千人因戰病斃命。死因為營養失調、熱帶瘧疾、痢疾和腳氣等,根本原因是補給跟不上,體力消耗巨大所致。可實際上根據第17軍參謀長宮崎周一保存的戰報資料於戰後做出的統計,卻和戰時第8方面軍的報告大相徑庭,僅列出數據作為參考: 物資損失: 300把軍刀、19000支刺刀、各式步槍12000支、騎槍1400支、輕、重機槍650挺、各型火炮250門、迫擊炮100門、重型擲彈筒650具、眼鏡1200副、電話機300部、電台170部、汽車130部、坦克10輛 人員損失: 軍司令部:陣亡17人、傷死1人 第2師團:陣亡2334人、傷死1179人、戰病死2551人、失蹤1131人 第38師團:陣亡4562人、傷死186人、戰病死135人、失蹤119人 一木支隊、川口支隊、軍直屬部隊、兵站部隊:戰死4886人、傷死393人、戰病死1027人、失蹤1107人 船舶工兵部隊:戰死723人、傷死172人、戰病死485人 第17軍總傷亡:戰死12507人、傷死1931人、戰病死4203人、失蹤2497人
戰況概括
戰爭情況
在瓜島的地面作戰中,美軍參戰兵力最多時達到6萬人,陣亡1592人,負傷4200餘人,日軍投入瓜島的陸軍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兵力約3.6萬,戰斗中陣亡約1.4萬人,因傷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餘人,合計死亡近2.38萬人,還有1000餘人被俘。為爭奪瓜島制空權而進行的空戰中,美軍僅駐瓜島的「仙人掌航空隊」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先後就有六個戰斗機中隊參戰,涌現出十大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尤其第121戰斗機中隊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間共擊落日機26架,成為二戰中美軍戰斗機飛行員第一個達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美軍頭號王牌瑞肯巴克的戰績,榮獲國會勛章,並回到美國本土巡迴演講。他的26架戰績在所有海軍陸戰隊航空兵戰斗機飛行員中排名第二。在六個月的空戰中,日機被擊落427架,美軍損失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擊落的,日軍共損失飛機892架,飛行員2362人。美軍共損失飛機約250架。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中,美軍共陣亡約5000人,傷6700人,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3艘,飛機約250架。日軍共有約5萬人喪生,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16艘,飛機892架(也有資料說600架)。
戰況影響
日軍不僅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甚至開戰以來從未失利的陸軍,最精銳的第2師團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日軍的大型軍艦、飛機和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日軍所難以彌補的,戰役結束時日軍兵力上的優勢已盪然無存,雙方的戰略態勢也隨之改變,——中途島海戰日軍的失敗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戰局開始向著不利於日本而有利於美國方面發展,日軍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而瓜島戰役,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從此後,日軍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處處設防,步步被動,直至戰敗。而美國則通過瓜島戰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戰略態勢,贏得了動員人力、物力的時間,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編輯本段日軍失敗原因
提出問題
在戰役開始之初,日美雙方在艦艇、飛機、兵力上相差無幾,日軍在航母、戰列艦等大型軍艦方面還稍占優勢,但戰役的最後結局,日軍遭到了巨大失敗,原因何在?
戰略思想
第一在戰略上,日軍的作戰企圖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戰能力。日本一直存有擴張野心,其基本國策就是侵略擴張,在軍事上的表現就是得寸進尺,貪得無厭,每當佔領一地後,為了守住佔領的地域,就要進一步去佔領附近的其他要地,即使遭到了反擊,也不願主動放棄,這就違反了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中所說的「進攻力量會逐步削弱」的規律,說得淺顯一點,就是進攻方隨著戰線的推進,需要防禦的佔領地區和至關重要的後方交通線越來越多,所使用的兵力也就越來越多,而用於第一線的部隊逐漸減少,相反防禦方隨著戰線的縮短,兵力逐步集中,因而第一線的部隊越來越多,於是隨著雙方前線兵力的對比轉變,防禦方一旦兵力大於進攻方就可以發動反擊,從而使戰局發生轉變。也就是說,進攻方的攻擊行動,如果超出己方力量的極限,就將遭受失敗。 日軍在戰爭初期,戰略進攻的第一階段,日軍佔領了拉包爾和新幾內亞東北部,企圖在俾斯麥群島建立起第一道防線,這一地區對於日軍而言,已經是進攻力量的極限了,但是在戰爭初期所取得出乎意料的巨大勝利,使得日軍利令智昏,忘乎所以,決定將戰線繼續向東南太平洋方向推進,因此在瓜島修建機場。原本瓜島被日軍視為無足輕重的小島,當美軍在1942年8月7日在瓜島登陸後,如果日軍乾脆撤出瓜島,就不會開始一場對其不利的決戰了,但日軍認為不奪回瓜島,美軍使用瓜島機場的話將對整個索羅門群島形成巨大威脅,那麼,日軍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空基地拉包爾就將失去屏障,進而威脅到俾斯麥群島一線,所以,決心全力奪回瓜島。 然而日軍這種戰略決策,與其軍事實力、工業潛力是極不相稱的,戰爭前,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就相當於日本的9倍,1940年美國鋼鐵產量為6076.5萬噸,日本則僅為685.6萬噸,只相當於美國的11%;開戰後,美國全民動員,其工業能力的提升也比日本高得多,如果以1940年的工業產值指數為100,至1942年美國已達到136,而日本僅為102,差距進一步拉大。1942年底,美國的軍事工業就相當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在爭奪瓜島期間,美國的造艦能力是日本的3.7倍,飛機生產是日本的6倍,這就是瓜島戰役的後期,美軍不斷得到修復和新建艦艇、飛機的補充,軍事力量不斷增強,而日本在作戰中損失的艦艇、飛機卻無法及時補充,軍事力量不斷削弱的根本原因。 美國運輸船的數量由於大量新造船隻的加入,不僅彌補了戰爭中的損失總數還上升了30%,日本卻由於新造船隻的數量還無法彌補在戰爭中的損失總數還有所下降。瓜島是個海島,需要大量的運輸船來運送部隊、裝備和補給,日軍瓜島地面部隊兵力、重裝備的不足,補給的極度匱乏,和日本運輸船舶的數量不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戰役後期,日本軍方強烈要求政府增加徵用民船的數量,但這是關繫到日本這個島國的國力與戰爭全局的重大問題,日本政府企劃院認為,民船的數量有限,如果軍方擴大徵用的數量,必將影響到日本國內生產原料的運輸,進而影響到軍事工業生產,也就必將對整個戰局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在這個問題上,軍方和政府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甚至負責民船徵用調撥的政府代表陸軍省軍務局長佐藤賢了少將和軍方代表大本營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田中新一中將,曾為此大打出手,最終仍未能滿足軍方的需求。 瓜島距離日本本土3000海里,無論是從艦艇部隊和航空部隊的作戰能力,還是從後勤運輸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從心的。自中途島戰役失利後,日軍未及時收縮戰線,轉入戰略防禦,仍然繼續向索羅門群島發動進攻,顯然是不自量力的蠻干,所以說,日軍戰略企圖與軍事實力之間的不可解決的矛盾,是導致日軍瓜島戰役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思想觀念
第二思想准備上,日軍狂妄自大,對美軍的戰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備,並因此主觀武斷地作出了錯誤判斷,日軍統帥部一直有著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美軍的反攻是在1943年後,正是基於這種想法,日軍才力圖搶在美軍反攻之前盡量將戰線前推,而不願過早轉入戰略防禦。日軍認為既然美軍的戰略反攻尚未准備就緒,那麼繼續向索羅門群島的推進,就不會遇到什麼阻撓,這才敢於一舉越過數百海里,在瓜島修建機場。這種做法,根本沒有意識到所面臨的威脅,從拉包爾到瓜島數百海里間,沒有可以居中策應的前進基地,在瓜島上也只顧突擊修建機場,忽視必要的防禦准備,使島上的日軍對美軍的突然進攻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都毫無准備,在美軍的進攻下一觸即潰。 反觀美軍,早在1942年3月,就開始為此次戰役進行准備,向南太平洋調集兵力兵器,建造艦艇、飛機,儲備裝備和補給品,在新喀里多尼亞和新赫布里底修建海空基地。因此,8月7日的瓜島登陸,是美軍一次預有準備,計劃周密的戰略反攻行動。日軍完全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以為只是美軍為破壞機場而發動的騷擾性質的行動,直到10月底,第2師團的總攻失敗後,才逐漸認識到這是美軍的反攻,並可能發展為雙方的戰略決戰,但為時已晚,日軍被迫在瓜島與美軍進行一場極為不利的決戰。 美軍當得知日軍進駐瓜島後,就有人指出,這未曾不是好事,因為,從地理上講,瓜島遠離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國的澳大利亞等地,地理上對日本是極為不利的,孫子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易、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既然地形不利,就應當避免不利形勢下的決戰。但被戰爭初期的勝利沖昏了頭腦的日軍統帥部,並未能從順利中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機,更未能預見到戰局可能出現的逆轉,從而未能及時轉入防禦,當遭到美軍的反擊後,又未能果斷撤出,直到戰役後期,才在極其不利的局勢下作出撤離瓜島的決定,此時戰役中的巨大消耗,使其艦艇部隊和航空力量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美軍爭奪戰略主動權。
作戰指揮
第三作戰指揮上,從1893年起,日本的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就是兩個完全獨立平等的統帥機關,分別指揮陸軍和海軍。雖然後來設立了大本營,作為最高統帥機關,但因為陸、海軍之間各種矛盾根深蒂固,所以還是難以實施統一指揮。最高統帥名義上是天皇,實際上天皇能夠直接指揮的機會並不多,很難起到統一指揮的作用,而別人根本無法同時統帥陸海兩軍,當陸、海軍對某個問題爭執不下時,大本營只好採取協調雙方妥協通過一個折衷方案,而即使是這種方案也並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戰役進行中,往往陸、海軍各行其是。為了避免陸海軍之間不必要的摩擦,大本營將某些地區分別指定陸軍或海軍負責,各司其責,但這樣做的缺點使陸海軍之間互不通氣。如在瓜島,是劃歸海軍負責,最初就沒有一名陸軍,陸軍對於海軍在瓜島建機場,就全然不知。後來為了協調陸海軍的行動,大本營於8月13日制定了關於索羅門群島作戰的《陸海軍中央協定》,但也只不過是一紙空文,並不起作用。 因此,在瓜島爭奪戰中,陸軍、海軍都存在著嚴重的本位主義,各行其是,絲毫談不上協同配合。陸軍在島上的總攻,未能與海軍協調行動;而海軍艦隊的出擊,也不與陸軍的進攻相配合,也就發揮不出陸海軍協同作戰的威力。特別是在10月下旬的總攻中,陸軍與美軍地面部隊相差無幾,海軍則佔有幾乎一倍的優勢,如果陸海軍密切配合,奪回機場不是沒有可能,而實際上,陸軍在島上發動第二次總攻,海軍則在海上組織聖克魯斯海戰,結果,由於力量分散,陸地上既未能奪回機場,海上也沒有消滅美軍的艦隊。在整個瓜島戰役過程中,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很好解決,因此說,日軍沒有統一的指揮,是瓜島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兵力使用
第四兵力使用上,日軍麻痹輕敵,在戰役之初,日軍在南太平洋是攻佔莫爾茲比港與奪回瓜島雙管齊下,甚至在最初的階段,還將莫爾茲比港方向作為主要作戰方向,以致於在瓜島方向的日軍缺乏足夠的兵力、兵器與彈葯,也就沒有足夠的力量突破美軍的防線。 而且對美軍在瓜島的兵力判斷一直有誤,最初認為美軍人數不會超過2000人,實際上美軍在瓜島有1餘萬人,在附近的圖拉吉島有6000人,共16000人。因此日軍認為奪回瓜島易如反掌,第一次上島僅一木支隊的先頭部隊1000人,初戰失利後,再增兵上島,第二次上島約1500人,再戰失利之後,第三次增兵約3500人,形成逐次添兵的「加油」戰術,以致兵力分散而攻擊一再失利。到10月下旬,日軍判斷瓜島美軍約7500人,實際上美軍高達23000人,雖然投入了第2師團主力2萬人,但因兵力不佔優勢,火力則遠遠不及美軍而失利。直到戰役結束,日軍仍未能正確查明美軍的實力,這對日軍的兵力使用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 反觀美軍一開始就投入了第1陸戰師整師,共1.6萬人,登陸一舉奏效,並迅速佔領機場,奠定了戰役勝利的基礎。隨後又以優勢海空軍掩護組織了幾次較大規模的增援,加強了瓜島地面部隊的實力,最高峰時達到6萬人,又有重裝備支援,充足的彈葯與補給供應,既能守住至關重要的機場,又有足夠的力量發動進攻。這與日軍的兵力使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戰術設置
第五戰術上,日軍只重視對美軍軍事目標的攻擊,對美軍的後勤補給運輸工具和物資幾乎是不屑一顧。要知道,瓜島戰役是一場登陸戰,而登陸戰中運輸船隊對作戰的勝負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這樣的一個人煙稀少、距離大後方遠的小島上作戰,失去運輸船隊的支援,即使部隊登上島嶼也會因後援不繼而失敗,日軍對這一點近乎無知,只注重對美軍飛機、軍艦的打擊,最說明問題的是8月8日的薩沃島海戰中,日軍沉重打擊了美軍的運輸船隊的護航兵力,卻對運輸船隻和海灘上堆積如山的物資視而不見,就揚長而去。另一方面,美軍自此場海戰後就極力打擊日本的後勤補給線,使日本有重型火炮送不上來,火力的不夠對日軍作戰造成極大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日軍的後勤補給基本被切斷,只能用小潛艇晝伏夜出(也就是」東京快車「)送大米和一部分頭葯品,連鹽都送不上來!這更直接導致了日軍戰鬥力的大大減弱。在日軍減員中,有至少1.3萬人是非戰斗減員,這也是太平洋戰爭中極高的比例。這場戰役發展成為對日軍極為不利的消耗戰,雙方飛機對飛機,軍艦對軍艦拼消耗,日軍這是以自己的短處與美軍的長處相比拼,美軍的損失憑借其巨大的工業能力能夠迅速彌補,而日軍幾乎沒有能力來補充損失,不僅失去了瓜島,還對以後的作戰產生了深遠影響。 就以航母為例,戰役開始時,美軍在太平洋上有4艘航母,日軍有6艘航母。在戰役中美軍損失了2艘航母,日軍雖無航母被擊沉,但有4艘受到重創,也只剩下2艘可以作戰。但到了1943年底,美軍在太平洋上已經有十多艘航母,而日軍直到1944年3月才有一艘航母服役,從航母的此消彼長的變化中就可看出日軍拼消耗的戰術是多麼愚蠢!
評估失誤
第六,日軍低估了美軍的制海制空能力。美軍佔領機場後,完全控制了制海權和制空權。日軍每次增援都失效也是這個原因。日軍第三次增援是很魯莽的,大型運輸船直接卸貨不做炮火准備,結果成了美軍的靶子,一噸給養也沒有卸下來,而且1000噸給養和12000日軍都葬身魚腹了。從此日軍「學尖」了,不敢帶大量的重武器,結果被美國105毫米炮和轟炸機一次次打退。日軍應加強掩護火力,強行運重武器上岸,或許還不會輸這么慘。 隨著瓜島戰役的失敗,日軍損失的不僅僅是瓜島,艦艇和飛機的慘重損失,大大削弱了日軍的戰略防禦力量,對戰爭的發展進程有著巨大的影響。正如山本在日記中寫得:「我們最初的作戰是何其輝煌!自中途島以來我們的作戰是多麼糟糕!」
編輯本段日軍的撤退
雖然日軍取得了塔薩法隆格海戰的勝利,但瓜島上的日軍由於補給匱乏處境越來越困難,12月3日,第8艦隊司令三川又派10艘驅逐艦裝載1500個鐵桶,執行運輸任務,這支驅逐艦編隊在途中只遭到兩次空襲,而且沒有損失,於當天深夜將全部鐵桶投放到塔薩法隆格附近海域,但瓜島日軍只得到310個,其餘大多被美機在次日擊沉。12月7日,日軍再派出11艘驅逐艦進行鐵桶運輸,途中遭到美軍飛機和魚雷艇的阻擊,未能到達瓜島就被迫返航。12月11日,塔薩法隆格海戰的勝利者田中再次率領10艘驅逐艦進行鐵桶運輸,投放了1200個鐵桶後,在返航途中遭到美軍魚雷艇的攻擊,旗艦「照月」號被一條魚雷擊中,彈葯艙爆炸而沉沒,田中負傷落水,和艦長等17名軍官、139名水兵游上瓜島。而瓜島日軍僅撈起220個鐵桶。經過這些努力,日本海軍感到對瓜島陸軍的支援已經是力不從心了,而陸軍仍不願正視現實,還想盡一切努力來挽回敗局。今村決定在1943年1月將第6和第51師團投入瓜島,2月中旬發起總攻,一舉奪回瓜島。 此時美軍由於基本控制了瓜島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可以順利地向瓜島運送援軍和物資。1942年12月初,美軍海軍陸戰隊第2師和陸軍第25步兵師被運上瓜島,接替了疲憊不堪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這支英勇頑強的部隊,在四個月的激戰中因傷病減員達7800人,范德格里夫特看著滿身硝煙的部下,激動地說:「完全可以這么說,四個月前的今天開始的這場不大不小的戰斗,通過你們的努力,已經成功地挫敗了敵人在太平洋上的重要目標!」雖然瓜島爭奪的最後勝利是在其他部隊手中完成的,但瓜島的輝煌勝利首推陸戰1師,所以戰役結束後,陸戰1師榮獲由羅斯福總統頒發的「優異部隊」稱號,成為獲得這一榮譽的第一支部隊。12月9日,帕奇少將從范德格里夫特手裡接過了瓜島地面部隊的指揮權。——陸戰1師帶著瓜島的赫赫威名撤回澳大利亞休整。從此後,陸戰1師在其師徽上寫下了「GUADALCANAL」(即瓜達卡納爾),以紀念血戰瓜島的輝煌戰績,陸戰1師也因瓜島之戰而名垂青史。至1943年1月,美軍在瓜島的地面部隊已達五萬人,補給充足,士氣旺盛。 12月初,「仙人掌航空隊」得到5個陸戰隊航空兵中隊、4個海軍航空兵中隊和1個陸軍航空兵中隊的加強,飛機數量已達到200餘架,不僅牢牢掌握著瓜島地區的制空權,還在索羅門群島其他島嶼岸基航空兵和航母艦載機的支援下,不斷空襲日軍「東京特快」的起點站——肖特蘭島,使得日軍的艦船和物資損失越來越嚴重。自從12月11日田中的驅逐艦編隊遭到美軍魚雷艇攻擊後,日本海軍有將近三周的時間沒有組織水面艦艇向瓜島運送補給,這期間,瓜島日軍僅靠潛艇運送的為數極少的糧食補給,根本不能滿足需要,官兵多以野果、野菜和樹皮充飢,痢疾、瘧疾、疥癬等熱帶疾病流行,連生存都成了問題,那裡還能奢談下一步的總攻?日本陸軍第8方面軍和海軍聯合艦隊多次討論對策,始終沒有找到能解決向瓜島運送部隊和補給的辦法,12月23日,今村在此局面下拒絕了百武發動最後決死進攻的請求,盡管百武再三要求能允許他們體面地戰死,而不是餓死在自己的掩體中。 12月31日,日本大本營御前會議作出最後決定,終止瓜島作戰,撤退瓜島的部隊。 根據御前會議的精神,大本營於1943年1月4日向聯合艦隊司令山本和第8方面軍司令今村下達撤離瓜島的命令,撤退行動代號為「K號作戰」。並制定了周密的計劃:首先第17軍收縮戰線,在准備總攻的掩護下進行撤退的各項准備;其次直到撤退開始前,仍必須以各種方式全力繼續對瓜島的補給,以維持部隊的戰鬥力,並在運送補給品的同時撤離行動不便的傷病員;接著迅速在中索羅門群島修建航空基地,加強對瓜島的空中作戰;最後動員盡可能多的船隻,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以各種手段將瓜島的部隊撤出,這一切行動必須特別嚴格保守機密。 鑒於瓜島美軍不斷向日軍發動進攻,如不增加新的生力軍,島上的部隊是無力保持現有陣地的,因此日軍從第38師團的第230聯隊中抽調了約700人,由矢野桂二中佐指揮,代號「矢野部隊」,於1月14日送上瓜島。對外宣稱是作為第四次總攻的先鋒,其實是保障瓜島部隊撤離的殿後部隊。 日軍為保障瓜島部隊順利撤出,分散美軍的注意,於1943年1月15日組織了一次牽制行動,代號「東方牽制行動」,參加兵力有「利根」號重巡洋艦、「伊—8」號潛艇和第802航空隊的部分飛機,由原忠一少將統一指揮。 1月19日,原忠一率領「利根」號從特魯克出發,22日到達馬紹爾群島的賈盧伊特島,原忠一與各參戰部隊指揮員研究行動計劃並稍事休整,於23日從賈盧伊特島出發,前往坎頓島西北400海里水域活動,並進行無線電佯動。2月2日又前往馬紹爾群島以東海域活動,同樣進行了無線電佯動,然後於2月7日返回特魯克。「
❽ 在一個軍事節目上看到的片段:反映二戰太平洋戰爭瓜島戰役的電影 其中有個橋段是 美軍提前識破了日
這電影要麼是橫店拍的,要麼是美國的從超級英雄漫畫里改編的。一木大佐威武,全隊上下一千人不到,居然在短吻鱷灣就被絞殺了三千人。
❾ 求電影名字 。。2、3年前看到一個電影片段,是關於美國和日本在二戰期間的戰爭片子
美劇《血戰太平洋》
描述的情節是第二集瓜島戰役
❿ 反映二戰太平洋瓜島的戰爭影片
細細的紅線 The Thin Red Line (1998)
導演:
泰倫斯·馬力克 Terrence Malick
主演:
西恩·潘 Sean Penn
約翰·特拉沃塔 John Travolta
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類型:動作 / 劇情 / 戰爭
更多中文片名:
細紅線 / 紅色警戒 / 狂林戰曲
更多外文片名:
Mince ligne rouge, La
片長:170 min
國家/地區:加拿大 / 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發行公司:20世紀福克斯阿根廷分公司
上映日期:1998年12月25日 美國
官方網站:Fox
劇情:本片是一部描述美國在1942年到1943年瓜達康納爾島(Guadalcanal)戰役期間一個名為「查理斯火炮連」的戰爭故事。在這次大規模的瓜達康納爾島戰役中,查爾斯連隊因設法要從日本人手中奪回名為210號的陣地,全連從登陸開始到持續數月精疲力盡的廝殺與流血,從叢林中巡邏偵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