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突破烏江觀後感1500字
《突破烏江》是一部關於中國工農紅軍與中國國民黨抗戰的戰爭片。影片開頭便交代了其背景:一九三四年,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江西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了蔣介石匪軍四道封鎖線來到川湘黔邊境,准備與紅軍二、六軍團會師,蔣介石在發現我軍的企圖後,即調集數十萬大軍在紅軍前進的路上前堵後追,妄想一舉殲滅紅軍主力,在這危急的關頭,毛澤東同志挽救了紅軍,他力主放棄會師的企圖,改向敵人薄弱的貴州前進。而這部影片講述地便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個團甩掉了敵軍的薛岳兵團——中國紅軍長征史上最大的勁敵,然後不懼犧牲地准備搶渡烏江,直攻貴州的侯家軍。在第一次搶渡失敗的情況下,陳連長他們毅然冒著生命危險再次搶渡了烏江,並成功過江。他們機智巧妙地搗毀敵人的一個碉堡後,並協助整個團一舉殲滅了侯家軍的一個旅,最後取得了勝利。
<一>情節的安排
《突破烏江》有兩條線索貫穿著整個故事情節。一個是以羅小光,陳連長他們為主線,從團長命令他們連搶渡烏江到羅小光請求上級讓他加入突擊隊,至他們第一次搶渡失敗後再次搶渡取得成功。輔線則是長工黃大爺的兒子黃大發被侯家軍抓走然後逃脫,巧遇羅小光與之成為朋友,並協助他們搶渡烏江殲滅敵人到最後光榮地加入中國工農紅軍。這一主一輔二線相輔相成貫穿整部影片,使其故事情節得以發展。影片的開端,他們團都向著貴陽前進,趕著會師,整個團都洋溢著喜悅、振奮,比如挑著兩個桶的戰士和另一個戰士嬉戲,還有陳連長他們臉上的笑容以及羅小光說他們可以趕到那裡吃早飯。直到他們召開會議准備渡烏江,都是影片的開端部分。該部分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及環境、背景。讓觀眾對整個故事的梗概有了基本的了解。發展是表現烏江險峻地勢和江面上惡劣的環境,到政委召集整個團准備搶渡烏江進行戰斗這部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羅小光他們兩次渡烏江,並在第二次成功地渡過了烏江。輔線黃大發從侯家軍手裡逃脫到加入搶渡烏江突擊隊員,幫助突擊隊渡了烏江。每一次渡烏江都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為最後我軍和侯家軍激烈地炮兵相接做了鋪墊。所有發展中的情節都為高潮做好了准備。而高潮部分我軍與敵軍直接作戰的整個過程,直到黃大發用手榴彈炸死了敵營長,既是黃大發報了仇,也為觀眾解了心頭之恨。敵營長的死顯然就意味著侯家軍的失敗,我軍的勝利。結尾部分,黃大發加入了紅軍,我軍軍團也與鄉親們作了告別,繼續著他們的征程。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的刻畫
在《突破烏江》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導演在演員的選配上下了番功夫。例如,我軍政委、團長、陳連長等人均是五官端正,面部線條清晰,稜角分明型,並且體型都很均衡,是典型的英雄、正義之士的「化身」。還有,黃大發、羅小光這兩個涉世未深的小夥子,勇敢、沖動都表現的淋漓盡致。而黃大爺他們這一批窮苦老百姓的形象也都相當符合人物的需要。相反,敵方角色則形態各異,丑態居多。如敵旅長的禿頭、八字鬍,張營長的口吃,替死鬼王連長的矮胖,以及麻臉班長,他們首先就從本質上給予了觀眾懷印象,再加上導演從他們的語言、姿態、攝影造型手段等的「加工」,敵軍的丑惡形象便躍然熒屏上了。
敵方旅長是國民黨軍隊大家之長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持有一定的權利卻和下屬一樣愚昧無知。在得知共軍要渡烏江時,他和下屬一起抽卦算命。卦上寫著:猶如大龍入海,任其所游,有吉無凶,百事如意。他們便自慰道:是說我們有江防天險,又有金兵把守,保險沒事。並且還有貴人蔣介石的相助。參謀長還說,楚霸王項羽當年被三面圍困,最後自刎烏江,共軍這次渡烏江,要讓他們四面被圍困,前後被夾擊。而當一旁的官兵指出「此烏江非彼烏江」時,旅長便喝道:「別打岔了,管他哪個烏江呢,反正都是烏江!」既反映了他的愚昧無知,也說明了他的自欺欺人。這一卦,說白了,就是給共軍抽的,而這「大龍」當然指的是共軍。導演在此處用了隱喻的手法。在我軍第一次渡烏江被結巴營長擊退時,他們便舉辦了慶功宴。在敵旅長發言時,他顯然連他們國民黨民國幾年都不知道,還需一旁的參謀長提醒是民國二十四年。可笑而又可悲,正是因為無知的領導,最後釀造了他們的失敗。而「立見大人,立有憂亡,無主」這句,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的失敗。
敵旅長他們在對共軍的態度上是既輕視又害怕。在共軍離他們僅200多里時,他除了等待薛岳兵團的趕到,便是抽卦,沒有採取任何作戰計劃。直到來電說共軍距他們僅40里時,他還在說不可能,顯然是低估了對手的能力。尤其是前線戰報共軍製造了許多竹筏企圖渡江,他依然還是不相信共軍能在一夜之間造那麼多竹筏,最後戰敗時以一句反問「這是共軍嗎?」悲涼地收場。雖說,敵旅長輕敵,但他心裡也是害怕的。在參謀長報共軍直奔烏江而來時,他就一直在關注薛岳兵團到了哪裡。說薛岳兵團依然還是杳無音信時,他厲聲道「這塊肥肉老子獨吞了」。實則,他心裡相當害怕,他害怕薛岳兵團沒能及時地援助。如果不害怕,他也不會愚昧地去抽卦,這純屬心理上的安慰。當然,不單單是他害怕,還有他的下屬。參謀長一收到共軍直奔烏江而來的電報時,他便下令迅速趕回。額頭上,帽子里無不滲透著著急害怕的汗水。抽卦後,旁邊的官兵擔心地問道,萬一薛岳兵團不能及時趕到怎麼辦?抽完大煙的麻臉班長被告知,江面上有動靜時,他無不緊張地問在哪,然後還呵斥下屬是不是被共軍嚇怕了。幾句簡單的話語,便將他們對共軍的恐懼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敵旅長不是個實事求是之人,他包庇自己的小舅子,自欺欺人,喜歡下屬拍馬屁。在共軍試探敵情「那一戰」後,他問是誰開的炮,其實他明知是自己的小舅子,卻和參謀長一起懲處了王連長,也不聽他辯解,還說要他「好漢做事,好漢當」。雖說都是參謀長說的話,但作為和自己沆瀣一氣的下屬,他顯然是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在慶功宴上,結巴營長醉酒後說自己打死了共軍151人,而不是121人。他也親信「自己人」,還問參謀長怎麼少報了30人,叫他以後一起補上,一起獎勵。在小舅子已經醉酒的情況下,他也僅聽他一面之辭,而不去做任何證實。坐在旁邊的參謀長除了附和他又能怎樣呢?這一戰下來,我想,不僅僅是我軍有傷亡,敵軍也應有傷亡。而他們報喜不報憂,自己死了人卻不說,純粹是自欺欺人。參謀長說他會陞官,會被蔣介石親自召見,他就樂得哈哈大笑,完全不知道自己正處於一個什麼情況下。
敵方參謀長是個復雜的角色。他是個聰明的人,能識出共軍奔烏江的真實意圖,也知道共軍的實力,一句「共軍一向用兵神速」向我們證實了這點。相比他的「主子」,他至少是知道對手的戰力的。陳連長他們第二次渡烏江那一場景,參謀長巡崗時,命令結巴營長多派些人堅守渡口處,可見他的聰明。一旁的官兵說楚霸王自刎的那個烏江不是這個而是安徽的烏江時,他也能夠接受,並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說明他也是能夠聽從手下對他的「忠言」。但他也是老奸巨猾、阿諛奉承、討好上級之人。敵旅長問誰開的炮,正當結巴營長准備說是自己下令開的時候,他把後面的話一接,說成了「是不是你手下的人私自開的炮」。在共軍集體用竹筏子渡烏江時,他對旅長說,等共軍到了江心再開槍也不遲。可見其奸詐狡猾。在對待敵旅長的態度上,他是一味地奉承、討好。討好地說旅長會官運亨達,還有蔣介石的親自接見,還幫助旅長包庇結巴營長等等。然而也正是他的這些奉承,才使得旅長被蒙蔽了,而他的聰明似乎最後也和敵旅長的一句「這是共軍嗎?」一起幡然醒悟了。
羅小光是一個多才多藝、勇敢、倔強、堅持、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中國紅軍戰士。他快板打得好,自編的一番話鼓足了戰士們的士氣。他不畏犧牲,盡管年齡小,個子小,可他毅然要求陳連長讓加入突擊隊。盡管陳連長拒絕了他,他還是沒有放棄,最後在戰友的幫助下,他如願地成為了搶渡烏江突擊隊員的一員。他耐心地教黃大發如何撲倒,怎樣丟手榴彈。在黃大發的鞋子爛了的情況下,他把自己母親給父親生前做的一雙鞋子送給了大發,也許這是他唯一的一雙新鞋了,可是他也沒有吝嗇,可見他的熱心。
黃大發是個和羅小光同般年紀的小夥子。他們有著近乎相似的痛苦經歷,這也是他們兩個合得來的原因之一。他機智、勇敢、頑強、倔強、沖動。被侯家軍抓了後,他巧妙地逃脫了,盡管他負了傷。在他受傷爬到岸上,碰到羅小光,並誤以為他是侯家軍的情況下,他奮勁地和羅小光撕拼,最後暈倒,可見其頑強和勇敢。他協助羅小光他們渡江,也體現了他的勇敢。小劉在給他包紮傷口時,我軍團長給了他一碗水喝,他本是想喝的,可是他還是倔強地拒絕了。盡管自己誤會了羅小光,可他還是不好意思先主動開口。他和羅小光他們一起渡烏江後,看到了殺害他母親的結巴營長,他沖動地出了聲,差點暴露了。而後來他還是獨自地離開隊伍,准備去報仇,幸好最後被陳連長拉了回來。足以表現了他血氣方剛,沖動的一面。
而政委、團長、陳連長他們則是一批沉穩冷靜、指揮有方,關心下屬的上級。我軍成功地突破烏江與他們的領導是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
還有兩個特別值得提起的人物,一個是羅小光的爹,一個是黃大發的娘。他們的戲份都很少,卻向我們展示了革命時期兩種不同身份卻都很偉大的人。身為赤衛隊的隊長,羅小光他爹在被別人抓獲並槍斃時,他也是條漢子。他和中國眾多幫助共產黨,為國犧牲的烈士一樣,都是英雄。被抓的時候,他將他最後的溫柔給予了自己的妻兒,他萬分的不舍,都融入了最後看他們一眼。在死的時候,他是堅挺著,不向敵人低頭,身中了兩槍,他依然沒有倒下,而是堅強地轉過深,狠狠地盯著敵人。他的眼神只有面對敵人的時候,才是那麼的兇狠,那麼的懾人。黃大發的娘是中國農村婦女的一個代表。她沒有更多的細膩和柔情,在自己丈夫被打傷時,她是一手抓著他的衣服,一手托著他的頭,而不是撲上去放聲大哭。她的動作不夠溫柔,不夠細膩,但是她愛夫護子心切,她勇敢地沖上去保護自己的兒子,與敵營長進行斗爭,絲毫不妥協,而在最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三>攝影造型手段
在這部影片中,導演運用了各種景別,而這些不同景別的運用,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視野、空間范圍、視覺韻律和節奏。首先是遠景的運用。影片中多處用遠景表現了烏江地勢險峻、江水湍急。我軍前進時和准備渡烏江戰斗時,用了遠景,以及戰爭場面也採用了遠景。這樣就表現了戰爭的宏觀形象、規模和氣勢,給了觀眾整體的視覺信息。作為敘事性的描寫的中景,片中大量的採用了。如影片開頭部分,宣傳員在石頭上寫字時用了中景,既交代了環境,也表現了他手寫字的動作以及臉上的神情。還有開端部分介紹我軍陳連長,羅小光他們時,也是用的中景。近景是表現人物面部神態和情緒、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別。羅小光打快板時的喜悅和回憶父親被殺害的痛苦,敵旅長得知共軍直奔烏江而來的緊張,陳連長發現手電筒掉入江里的那種悔恨和自責,以及黃大發看到娘被殺的那種憤怒和傷心等等均是通過近景表現出來的。他們肌肉顫動,目光的流轉,眉毛的挑皺均被刻畫得形象而又生動。黃大發一個人悄悄地離開突擊隊准備去報仇時,有一個對他臉部的特寫,表現了他的仇恨和小心翼翼。用特寫給影片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
導演在運用光線造型手段時,大量的使用了側光和前側光,重在表現我軍戰士的剛毅、英勇的形象。在政委召集眾連長開會時,導演還專門用了人工光照在陳連長的臉上,以突出他是主要人物。在刻畫敵軍形象時,多使用腳光、頂光、逆光、側逆光等,如參謀長向敵旅長報共軍直奔烏江而來時,用了腳光和頂光。參謀長等人奉承說敵旅長會陞官惹得敵旅長開心地大笑時,也運用了腳光,將他丑惡的形象表現得酣暢淋漓。
在《突破烏江》中,還運用了動態造型手段。羅小光和黃大發滾在一起時的運動,在我軍和敵軍戰斗時,戰士的運動。敵軍燒毀老百姓的房子時的運動,這些都是人物的運動。還有機位的運動,如烏江地勢和江面上情況的空鏡頭,攝像師就用了很多搖移鏡頭以表現我軍所處環境的惡劣。小劉和政委談及長工黃大爺邊走邊說時,便用了跟鏡頭。羅小光向黃大發講述自己父親被害時,攝像師便用了推鏡頭,由中景推到特寫上,以詳細地刻畫羅小光的表情。影片中動態造型手段的結合,一方面響應人們眼中全面、詳盡的事物,一方面克服平面造型局限,並且單一鏡頭中的信息量也大於固定鏡頭。
<四>懸念的設置
懸念的設置既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給影片增加了趣味性,讓觀眾興味濃厚。第一個懸念的設置是在開端的部分,陳連長被團長調去,然後羅小光他們問班長發生了什麼事,他說國家大事。這一懸念會讓觀眾猜到底是什麼國家大事,有繼續看下去的念頭。第二個懸念是敵參謀長在接到電報後,緊張的神色以及他催促手下快點回去,加上音樂製造的緊張氣氛,為後面的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羅小光要參加突擊隊,陳連長說他年齡小不讓他參加,同班的戰友小聲地告訴他怎麼辦以及他們渡江後,陳連長發現了敵軍一個僅有幾個人的碉堡時告訴大家他的打算,都是懸念的設置,都推動了劇情,任其合情合理地發展。黃大發從侯家軍手中逃脫,逃到岸上時,用音樂進行了渲染,製造了懸念,人們也跟著緊張的音樂一起緊張,擔心黃大發是否會被侯家軍發現,是否還能見到他的父親。
<五>音樂
《突破烏江》中有二十幾處響起了音樂。第一處是影片的開端,我軍振奮地趕著會師,便運用喜悅的音樂。而第四處也是戰士們走在路上,只不過是奔向烏江的路上,那種激昂的音樂伴隨著戰士們激昂的情緒,恰到好處。片中第二處音樂的響起,是烏江的那幾組空鏡頭。大號的沉悶,帶有哀婉,突然緊湊的節奏似像人們訴述了危險,而烏江的險峻、江水的湍急,在音樂中變得更具挑戰性了。敵參謀長在收到電報後,神色馬上變得慌張,這時音樂適時地響起,既增添了懸念,也營造出了一種緊張的氛圍,更烘托出了人物的情緒。陳連長他們在第一次渡烏江時,音樂一直持續了近四分鍾,其中音樂隨著情節的變化,時而緩慢輕巧,時而緊促激烈,陳連長他們在烏江里拉線時,音樂跟著緊促,觀眾也跟著緊張,都在擔心他們是否能成功渡江,最後繩子被炸斷時,音樂也緩慢下來,團長一聲「撤」,音樂也近戛然而止。敵營長被黃大發炸死的時候,振奮的音樂中還有喇叭的鳴叫,彷彿向人們昭示我軍的勝利。黃大發的娘被敵營長用槍打死時,音樂悲壯而又憤怒,正體現著此時此刻片中人物的心情,也與觀眾意外、悲憤的心情產生了共鳴。戰士和老百姓一起製作竹筏時,音樂輕快活潑,既體現了軍民一起合作的歡快心情,又表現了勞動的喜悅。
<六>聲音
影片中的聲音也豐富多彩,千變萬化。除了人物的同期聲,戰爭的環境音,樂器的聲響,還有一些音響的效果音等等。出現多次的號角聲,每種號角聲都有它特定的意義,有召集戰士集合的,有開始戰爭的,有召集准備出發的。漸近漸大的馬蹄聲,表現了聲音的透視,拓展了大景別的表現力,逼真形象。江水的咆哮,狂風的呼叫,槍支炮彈的轟鳴,滅火的水聲,掛電話的聲音,敵參謀長打開電報的聲音,鞭子抽人的聲音,輕微的轉頭砸人的聲音,電話摔掉的聲音等等,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給觀眾帶來了視聽上的享受。該片中還有一段快板,活潑,富節奏感,配上羅小光的說段,給影片增添了不少趣味,也讓觀眾耳目一新。
<七>伏筆
導演在片中也運用了埋伏筆的手法。如描繪烏江的險峻湍急的空鏡頭,說明渡江的難度,為第一次渡江失敗埋下了伏筆。地主和地主婆的出現,為後面小劉說有一戶地主人家做了鋪墊,他們說沒有帶走糧食和財產,也解決了後面被毀了房子和糧食的老百姓的食住問題。羅小光的一段快板,配上說詞「咱們一天走了一百八,敵人三天才走了九十九」,以及我軍戰士們快捷的步伐的特寫,都證實了後面敵旅長說「共軍怎麼一下子就從200多里走了只有離烏江40里的距離了」是完全有可能的。還有最大的一個伏筆就是前面所有表現敵方性格特徵的場景、畫面,均為他們的失敗埋了伏筆,說明了他們失敗的必然性。伏筆的運用也給影片增添了一定的懸念感,輔助了劇情有條不紊地發展。
<八>對比的運用
影片中有人物性格的對比,也有氛圍的對比。如敵方對待老百姓的殘忍和共軍的友善,敵軍的膽小和我軍的勇敢,都是人物性格上的對比。而氣氛的對比,最典型的就是陳連長他們渡江失敗時,敵方在熱熱鬧鬧地開慶功宴,每一個人都興奮至極,但我軍卻很沉悶,有唉聲嘆氣的,有耷拉著腦袋的,都各有所思,用政委的話說,「白天沒渡過江,大家都憋了一股勁」。正是運用了這種對比的手法,影片中人物的對立、敵我兩方的矛盾才得以融入影片,人物的情感才能夠升華,主題才得以深化。
❷ 淺析電影《教父》中的光線運用
提起電影《教父》,相信小夥伴們都不陌生。它是黑幫犯罪片中影響至深的一部經典、影史中不可不看的一部佳作,更讓人記住了一位充滿人格魅力的教父。
下面我就帶大家來淺析電影《教父》中光線對人物的塑造,導演將演員置身於各種類型的光源的前面,使得演員的面部模糊陰暗或形成剪影效果,同時結合不同的情境,深刻地刻畫了人物內心的波動。
老教父一出場就很神秘,他完全隱藏在陰影里,觀眾對他一無所知。就算隨著電影的推進,觀眾終於可以看到他的正面了,可是他臉上的光線一直是曝光不足的頂光,讓你看不清他的眼睛。
深邃的眼窩,陰影中的眼睛,導演給把老教父塑造的高深莫測,深不見底,觀眾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的了解這個人物。
電影中另一個主人公老教父的兒子邁克剛出場一直以側光為主,這種光線會讓人物立體感明顯,就是會讓觀眾一眼看穿人物。在這個時候的邁克還是比較單純的,也不願意參與到家中亂七八糟的事務中。
可是隨著老教父被刺殺,邁克慢慢地攪和到家族事務中,電影中他臉上的光線開始有了調度進陰影的鏡頭,並且出現了好幾次。而且陰影也是一次比一次深。這個時期他在黑與白之間徘徊,我們也開始有點看不透他了。
逃亡西西里,由於遠離是非之地,陽光再一次出現在邁克的臉上。這一時期他又彷彿回到當初那個單純的他。
可是等到他返回紐約,接過老教父傳下的家族首領的位置,完全陷入家族事務中,我們再來看看邁克臉上的光線,是不是很熟悉。正是老教父的專屬光線,頂光,眼睛隱藏在陰影之中,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完全看不懂他了,說明在這個時候年輕的邁克已經成長為新一代教父了。
❸ 什麼電影布光非常好啊 可夠寫一篇3000字燈光分析的影評
其實好好萊塢大多數的影片對燈光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他們的錢百分之六十都用在了燈光上哦!!!你隨便找一部看過的好萊塢大片都可以分析它的燈光,比如:源代碼、阿甘正傳、泰坦尼克、真實謊言、終結者 你就從他們的自然光、人工光、側光、逆光、白天、夜晚、分析,
中國的也有行的,我們燈光老師就給我們看了,《無間道》、《我願意》
❹ 【影評】為夢想殉生――《海上鋼琴師》賞析
《海上鋼琴師》(又名《聲光伴我飛》)是義大利著名導演兼編劇的托納托雷時空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分別為《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又名《真愛伴我行》)、《天堂電影院》(又名《星光伴我心》)。此三部最為人熟知的影片,無疑也代表了這位義大利寫實主義新銳導演的最高成就。
影片採用回述的方式講了一個名叫1900的鋼琴天才一生都在海上、從未踏上陸地的傳奇故事。整部影片在時空的交錯、場景的轉換以及鏡頭的銜接方面都處理得十分流暢自然,毫不突兀,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親歷其感。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當屬「鋼琴決斗」,下面將就這一部分探尋影片的視聽特徵。
「鋼琴決斗」時,導演別具匠心地將場景選在了富麗堂皇的舞池。這里,容納了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2000人。他們,有的趨炎附勢,有的人雲亦雲、沒有主見。這個承載著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小舞池,也構成了1900的整個世界。他出生在「弗尼吉亞」上,從未上岸,哪怕「只需要往前那麼一小步」。他是眾人眼中的「鋼琴天才」,但是天才大都是孤獨的、不幸的。
鋼琴,對他而言,不是發家致富的工具,不是壓制他人的利器,更不是諂媚奉承的法寶,只是一種率性而為的情感表達。然而,卻是這種「與世無爭」,招來了所謂的「爵士發明者」Jelly的嫉妒和挑戰。Jelly一出場,就是一個被金錢和名利包裹的形象,他受萬眾矚目,桀驁不馴,大放厥詞。他的性格,在決斗過程中塑造得更為透徹。他以鄙視、傲慢的眼光看待1900,一心想要打敗他,這與1900在欣賞Jelly的音樂時感動得淚流滿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Jelly注重的是決斗的結果,是掌聲和榮耀;但是對1900來說,大海是他的世界,音樂是他的人生。而這一切,都不需要和別人進行攀比,也不需要所有人都能懂得自己的音樂。因為,天才的世界,凡人不懂。
影片中,導演使用了大量的大全景鏡頭,畫面開闊,景深悠遠。這不僅便於向觀眾交代環境,更給人物留下了充分展示的空間,同時也渲染了環境,創造一種於宏大見恬靜的意境。
影片始終都在以邁克斯與別人的對話來推動故事的回溯,畫面在現實與回憶兩個不同的時空中不斷切換。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導演在兩個時空之間切換的點拿捏得非常准確,自然不造作。以邁克斯現實的話,講述過去的故事,再以其中一句關鍵而合事宜的話切入過去的場景,以此回環往復。
在「鋼琴決斗」過程中,導演採用淡入淡出的手法創造了一段非常精彩的空間調度。畫面是1900在全力完成這場決斗,以至大汗淋漓。此時,導演用了一組1900的面部特寫,彈鋼琴的手的特寫以及Jelly和聽眾的反應鏡頭,在此之間不斷淡入淡出,空間跳躍活躍,視覺效果明顯,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不可否認,導演的獨創性與個人風格,為這部影片增加了不少色彩。
與一般電影大量採用平視拍攝、中規中矩而言,《海上鋼琴師》確實算得上是電影中為數不多的大膽、將鏡頭運動使用到極致的優秀影片之一。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大量使用仰拍、俯拍、推拉搖移等各種豐富多樣的拍攝技巧,成為本片最顯著的視聽特徵。
任何創作手法的使用,都是為了表達某種詩情畫意或是傳達導演特定的創作意圖。將攝像機從高往低、由上往下的角度拍攝,形成一種俯視的視線,產生一種壓抑、渺小,憂郁之感。如在鋼琴決斗中,Jelly對1900的談話,始終以一種俯視、高高在上的態度展現的,這也表明了Jelly對1900的不屑一顧和藐視。而由下往上的拍攝方法,則能創造出一種崇高、開闊,敬仰的感覺。就好像是在邁克斯費盡心思在即將被爆破的「弗尼吉亞」號上找到1900後,兩人最終相擁惜別時,導演使用仰拍,從破敗的船底慢慢往上,最終鏡頭定在了主人公身上。這不是一次上岸會「中意姑娘」的短暫分離,而是生死永別。仰拍,讓我們體會到了1900對夢想、對個人世界的執著追求。雖死猶榮,雖悲壯更顯崇高。
影片的配樂來自於義大利頗具盛名的音樂大師顏尼歐·莫里克奈之手,他的旋律樂思寬廣,質朴流暢,動人心弦,給人以強大的感染力。
音樂對於電影的作用向來舉足輕重,甚至可以說本片的靈魂所在。莫里克奈的音樂與托納托雷的畫面簡直達到了天衣無縫、絕妙感人的地步。「鋼琴決斗」中,1900彈奏的最後一個曲子,音樂的洶涌澎湃與畫面的快速切換相得益彰,極富張力。
不僅是配樂,導演對現場音響的把握也讓人贊嘆。在決斗結束時,影片陷入一片沉寂。長達十幾秒的無聲鏡頭,配合著聽眾目瞪口呆的表情,把觀眾的情緒帶到了一個興奮的頂峰,欣賞的極致之境。就算再不懂音樂的人,也會被1900的樂聲所吸引和折服,他的琴技,似乎已經到達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此時,無聲勝有聲。
影片從一開場,就採用低調攝影,營造出一種含蓄、悲壯的氛圍,這種影調也一直貫穿始終。這部影片,在用光上很少出現清新明快的色調。「鋼琴決斗」中,畫面隨著人群的進入而由冷色調逐漸轉入暖色調。雖然Jelly和1900都身穿白禮服,人群中也很多身穿白禮服的觀眾,但是導演一直注意將光線突出主體,區別於其他人。而且在最後Jelly決斗失敗後,採用的是側光,使一部分隱入黑暗之中,表現了主人公失敗後苦悶落寞的內心情感。
也曾疑問,為什麼邁克斯費盡心思找到1900試圖勸其下船無效後,不一棍子敲暈而強行帶下船呢?但仔細想想,這未免與導演的創作意圖有失偏頗。1900,沒有國籍,沒有姓名,對別人而言根本就不存在。但是邁克斯懂他,懂他的音樂,也懂他的內心。他知道,1900「離不開這條船,但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的一生都在這里度過,這里是他的世界,是他的天堂,是他一切悲傷與快樂的源泉。也許離開了,1900也終成為一個凡人。
在此之前,1900曾試圖上岸,但當他站在船舷上的那一刻,他不知道對面那麼多條街道,哪一條他該去涉足?那麼多漂亮姑娘,哪一個才會陪他白頭?他不知道該如何繼續生活,不知道去哪裡找到適合他的琴,繼續演奏他的人生。用現代的觀點來說,1900有著極度的選擇恐怖症。他不敢下船,是因為面對紛紛擾擾的大陸,一切似乎無窮無盡,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選擇。不像鋼琴,只有88個鍵,一個不多,也一個不少,他可以在這有限的88個鍵里彈奏出無限的音樂來,這是音樂藝術的意蘊,也是1900的獨特之處。
盡管害怕選擇,但他依然與眾不同,活得安心。在物慾不斷充盈的今天,我們太多人丟掉個性為了共鳴,藉助藝術尋找通感。但是最後,我們都找不到最初的那個自己了。與船同沉,一代音樂奇才就此消逝,對觀眾而言是一種巨大的心理沖擊,同感悲涼。也許換個角度,我們可以為1900鼓掌,他堅持不讓自己的音樂外流,也不讓自己喪失靈魂與追求。30年,他對這個世界冷眼旁觀,卻深得其髓。
願天堂有鋼琴。
❺ 判別一張圖像是逆光還是順光圖像,該如何處理
一、 按光線照明形態分類在攝像造型中,由於光源性質和照明方向的不同,可使光線照明呈現不同的照明形態,不同的照明形態具有不同的造型特點。在影視照明中常見的照明形態有以下幾種:1. 平調光照明形態照明對象的光線是散射光,或雖是直射光但為順光照明,這種照明形態稱為平調光照明形態。陰天照明是最典型的平調光照明。這種照明,對象之間的視覺差異(區分)全靠對象自身的色階差異加以區分。如果是白光,那麼對象的色彩將能准確顯示。(這里講的是景物、而非畫面)。平調光照明方向性很弱,可以產生平淡和柔和的畫面效果。對象的立體感不強,對象之間,如果色調階調相似則容易混淆和重疊,只有對象自身的色階差異明顯才易區分。光源位於攝像機後方,即順光照明,不論是直射光還是散射光,只要平行照明對象,也稱為平調光照明。具有大窗戶的室內,在沒有投射光投入的情況下,也屬於平調光照明。如果背向門窗拍攝,平調光照明效果最為明顯。如攝像機和門窗有一定角度拍攝,將產生明暗面。但光線比較柔合,對比不強烈。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攝像機軸線方向的兩側均有相同亮度照明,不管是直射光還是散射光都能形成平調光效果(指人工光)比如演播室滿天星的布光方法盡管角度不同,仍是平調光形態。 2、 明暗光照明形態照明對象的光線由直射光源發出,並和攝像機成一定角度的照明,稱為明暗光照明形態。可看到對象的明暗面。在攝像機和照明光源成45-130度角度拍攝最為明顯。明暗光線照明形態取決於光源特性、拍攝角度及環境光三者之間的關系。明暗面的比例,取決於光源、對象及其位置(角度)。明暗反差取決於光源及周圍環境光強弱對比。光比不同可形成不同明暗反差。明暗光線照明形態,對於表現對象的立體形態和質地是比較理想的。它能使色階相同的對象產生色階的變化。明暗光線照明形態,使景物的色階處於豐富多彩的變化之中,也有利於空間深度的表現。這是最常用的照明形態。 3、剪影、半剪影照明形態有以下兩種情況①背景很亮,對象很少有光線照明,如以明亮的天空及室內窗戶為背景進行拍攝,便形成剪影形態;②被攝對象為極強的逆光照明,被攝面的照亮遠遠弱於逆光就會出現這種形態。如逆著光源拍攝對象就是如此。剪影和半剪影的區別在於對象的照明程度不同。剪影是對象亮度未達到攝像要求最低亮度水平,半剪影對象亮度對攝像機有一定反應。剪影、半剪影都是平面的,沒有立體感,也不能分辨對象的細部、質地和色彩。它只能表現對象清晰的輪廊形態,不能表現人物面部表情。這里應強調指出的是,對於後兩種照明形態的視覺感受和拍攝出的畫面效果是不相同的,比如我們觀看站在窗前的人物,盡管照明人物身上的光線很弱,有時並不成剪影狀態,因為人眼對亮度范圍適應性很強,而攝像機沒有這種適應性,只能容納1:30的亮度范圍。4、效果光形態廣義地講一切光線效果均為效果光效。這里反映狹義的效果光,即再現生活中特殊的照明形態。比如說車燈、爐火、火、台燈、火柴、煙頭等。這引起效果光的再現要注意氣氛,比如一盞馬燈,正面光不能太亮否則就會失真。二、 按光線照明方向分類所謂光線照明方向是指光源、拍攝對象和攝影角度(方向)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照明方向是隨著拍攝角度方向而變化的,它和被攝對象的朝向變化無關。根據光源投射方向和攝像機光軸之間的夾角分為順光、順側光、側光、側逆光、逆光、頂光和腳光等七種。不同方向的照明光線具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選擇和布置不同方向的照明光線是攝像師的重要任務。下面就不同照明方向形成的照明特點及其功能分別敘述如下:1. 順光照明順光照明亦稱平光照明,是指光源和攝像機鏡頭基本在同一高度並和攝像機光軸同向的照明。順光的特點是①對象的朝機面接受同等照度,對象各部分均得到同等程度的描繪;②只能看到對象的受光面,看不到背光面和投影,故能隱蔽、掩飾對象凸凹不平的特點,不能表現粗燥表面質感;③畫面色調和影調的形成只靠對象自身色階區分,畫面層次平淡,缺乏光影變化,但亮的對象具有暗的輪廓形式;④畫面色彩缺乏明度變化,如要表現景物色彩的艷麗多彩,這是最好的照明形式。比如拍攝中國戲曲片,多用這種照明,形成平塗色彩效果。用散射光及多燈照明均可形成順光照明效果。在拍攝高調畫面時順光作主光用。在主副光處理中做副光用。 2. 順側光照明順側光亦稱正側光,指和攝像機光軸成45度左右的光線照明。是攝影、攝像常用的主光形式。這種照明形式能使對象產生明多暗少的明暗變化,故能較好地表現被攝對象的立體感和質感,能比較好地表現出畫面的層次。 3. 側光照明側光照明指光源方向和攝像機光軸成90度的照明形式。其照明特點是被照明對象明暗各半。五種調子明顯:高光、亮、暗、次暗及明暗交界線。畫面層次豐富,立體感強。使用側光要注意光比,光比不能太大,要控制在攝像允許的范圍之內,照明人物,避免陰陽臉,表現有個性的人物常用側光,比如《香魂女》中女主人公大多用側光照明。側光照明對粗糙表面質地能很好地表現出來。 4. 側逆光照明側逆光又稱後側光、反側光,是指光源方向和攝像機光軸成130度左右的照明形式。其特點是被照明對象成明少暗多的照明效果。對象被照明的一側有一條狀的亮斑,能很好地表現被攝對象的立體感,層次豐富。在外景攝錄中,這種照明能較好地表現大氣透視效果。在拍攝人物中近景和特寫時,有時作主光用,有時作修飾光用。要根據側逆光的用途確定光比,避免人物臉部大面積過暗,只有一亮線。側逆光照明具有很強空間感,畫面調子豐富,生動活潑。《陰光燦爛日子》後山外景,水房洗頭內景均為側逆光照明。《紅高粱》中也有這樣的鏡頭。5. 逆光照明光源方向基本上對著攝像機的照明稱逆光照明。逆光照明看不到對象的受光面,只能看到對像的亮輪廓,所以也稱為輪廊光。在攝像造型中,逆光能使主體和背景分離,從而得到突出。在環境造型中可以加大空氣透視效果,使空間感加強。 如《牽手》的外景,《一地雞毛》的外景多用逆光照明,以表現人物的形態美,表現環境的層次。逆光對質感表現不利。 6. 頂光照明來自被攝對象頂部的照明,稱頂光照明。頂光照明景物水平面亮於垂直面。在頂光下拍攝人物近景特寫會得到反常的照明效果:人物前額亮,眼窩黑,鼻樑亮,顴骨突出,兩腮有陰影呈骷髏狀。傳統用光一般不用頂光拍近景,特寫。但如果運用輔助光提高陰影亮度,縮小光比,沖淡頂光的骷髏效果,也可得到較好的效果。現代用光有人認為頂光是表現時間的真實光線。在一些場合不避回它的醜化形象的效果。7. 腳光照明光源低於人的頭部,由下往上照明人物稱為腳光照明。在人物前面稱前腳光,投影朝上,和頂光一樣產生不正常的造型效果。在影視攝影中,常用此來表現畫面中特定的光源效果:如油燈、台燈、篝火效果等。有時也用來刻畫特殊情緒的人物形象或醜化人物形象。 三、 按光的造型作用分類--五光造型方法主光:又稱塑型光,是用以塑造人物形象和環境的主要光線。主光源於環境的主要光源,各種方向的光源,包括正面光、側面光、側逆光、逆光、頂光和腳光都可以做主光。主光對畫面影調、色調和氣氛起決定作用。主光又是曝光的依據。在外景的拍攝中太陽直射光即為主光。陰天時天空光即為主光。主光對被攝對象的立體形狀、空間形態、質地的表現起決定作用。內景中透過窗戶的光即為主光。主光的特點是有明確的方向性。能顯示出光線性質,主光如是直射光將產生明顯投影。主光的亮度僅次於輪廓光。當用明暗光照明的時候,只有一個主光,往往光比過大,不能很好地完成造型任務,故多在副光配合下加以運用。但有時為追求特殊光效,不加副光,比如造成剪影效果。副光:又稱輔助光,是補充主光照明的光線。用於照明被攝對象的陰影部分,使對象亮度得到平衡,以幫助主光造型。副光一般用散射光,副光照明不能形成投影。外界晴天拍攝,太陽光是主光,天空光和地面反射光就是副光。在室內拍攝,門窗投入的光線是主光,牆壁、天花板、傢俱等反射光即為副光,副光色度由天空光和地面反射光決定。主光和副光的亮度比叫做光比。晴天太陽光和天空光光比太大,在拍攝人物近景特寫時經常使用人工光進行輔助,以形成合適的光比。光比是形成影調反差的主要因素。在影視照明中,一般是先確定主光之後,再調整副光。其運用原則是不能亮於或等於主光。副光照明的陰影部分應保持陰影的性質,並使暗部有一定層次。輪廓光:是相對攝像機方向照射的光線,是逆光效果。輪廊光起勾劃被攝對象輪廊的作用。當主體和背景影調重疊的情況下,(比如主體暗,背景亦暗),輪廊光起分離主體和背景的作用。在用人工光照明中輪廊光經常和主光副光配合使用,使畫面影調層次富於變化,增加畫面形式美感。環境光:環境光是對劇中人物生活環境照明的光線。多指內景和實景的人工光線而言,是天片光、後景光、前景光以及大型的陳設道具光的總和。環境光的處理對美術師提供的環境進行再創作。其主要作用是:A、營造環境光線效果,比如陰、晴、日、夜、黃昏、黎明等;B、表現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季節;C、烘托主體、突出主體,不使主體淹沒在背景之中;D、營造環境氣氛。修飾光:又稱裝飾光,指修飾被攝對象某一細部的光線。例如人物的服裝光、眼神光、頭發、面部細部以及用於場景某一細部的光線。用修飾光的目的是用來美化被攝對象。用法比較自由,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照明。一般用於較小的燈具,運用修飾光不能顯示出痕跡,不能破壞整體照明效果。前蘇聯早期影片用的較多,現代攝影和攝像雖然沒有全然放棄,但一般用的比較少。以上五種光,即主、副、輪廊、環境和修飾光是早期電影攝影中常用的五種光線。隨著紀實風格的興起,有人把這五種光線的用光方法貶為"五臟光俱全"的用光方法。把用五光進行照明處理者諷為保守者。其實,五種光的用光方法,只是一種方法,一種技巧。技巧是沒有新、舊、優、劣之區分的。一種新的技巧出現只是豐富了造型手段,而不是對傳統技巧的全面否定。自然真實的用光方法,追求生活中真實光效的再現,使藝術更加真實,更加逼近生活,這是應當肯定的。但完全廢棄五光的用光方法,也是極端的做法。一見到五光用光法就指手劃腳,被貶為陳舊的用光法大可不必。關鍵在於是否用的恰當,是否有光源根據。五光用光法作為一種用光技巧是不能廢棄的。但又不能做為一種唯一的用光模式。要用的真,用得巧,比如用輪廓光要有光源根據,修飾光不露痕跡。五光所以不能廢棄還有一個理由就是生活中的確存在著五光照明的情況,若否定了五光,像"光比""亮度間隔"等專業術語都會無從講起。四. 按光線照明觀念和效果分類按影視用光觀念和效果可分為自然光效和戲劇光效兩種。回顧電影、電視的歷史,可以明顯地看出,隨著影視技術和藝術的發展,影視用光的觀念也在變化。影視用光觀念的演變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電影初創時期,用光僅從技術上考慮,以完成曝光任務為目的。主要光源是太陽光,並不追求任何造型和藝術表現效果,這一時期稱為"無光效階段"。時間大約截止在三十年代;第二階段是從無聲片後期開始,特別是三十至四十年代,被稱為戲劇電影的黃金時代,電影用光受舞台照明的影響,形成了戲劇光效的風格。這時強調人造光的運用,布光講究造型美,故稱為"戲劇光效"階段;第三階段從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開始,主張用實景拍攝,多用外景,啟用非職業演員,在用光上強調真實自然,少用或不用人工光,強調真實再現生活中的真實光效,被稱為"自然光效"階段。戲劇光效,是一種用光方法,也是一種用光觀念。這種用光方法強調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氣氛的渲染,注重用光揭示人物的內心情緒以及用光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是運用光線手段,實現特定的戲劇、繪畫造型意圖的用光方法。它是由舞台照明演變而來,它的美學標準是以戲劇美、繪畫美為尺度,它的產生和情節電影、明星制以及黑白片的歷史有密切聯系。情節電影要求用光來表現戲劇時間和氣氛。如好萊塢的明星制的確立,為了招引觀眾,製片商十分重視漂亮演員,演員有權指定攝影師,而攝影師必須把演員拍的漂亮才能保住飯碗。因此,人物肖像光、環境光處理形成了規范化、風格化,追求畫面精美華麗,用光技巧嫻熟,在黑白片階段已達到相當高的成就,如美國影片《魂斷藍橋》的用光就是如此。戲劇光效用光方法對世界電影、電視用光影響較深,特別是對我國電影、電視攝影(像)影響很深(主要指故事片)。在前蘇聯和歐洲的早期電影中,十分注重光的戲劇美和繪畫美,如《夏伯陽》、《政府委員》、《波羅的海代表》、《伊萬雷帝》等都是戲劇光效的代表作。六十年代以後前蘇聯經歷了重大轉變。在一些電影中表現為戲劇光效和自然光效的融合,即既有戲劇光追求造型美的特徵又有自然光效真實自然的特徵。如《鄉村女教師》、《第四十一個》、《雁南飛》、《未寄出的信》等。我國電影從三十年代以來一直是用戲劇光效拍電影。如建國後的優秀電影《林則徐》、《青春之歌》、《枯木逢春》、《聶耳》等都是戲劇光效的代表作。老一輩電影攝影藝術家黃紹芬(《林則徐》攝影師),許琦(《阿斯瑪》攝影師)、聶晶(《青春之歌》攝影師)、朱今明(《在烈火中永生》攝影師)、錢江(《林家鋪子》攝影師)、王落民(《獨立大隊》攝影師)……在辛勤的藝術實踐中為我們創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個人風格的電影攝影精品。在這些作品的攝影創作中,戲劇光效的追求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戲劇光效有如下明顯特徵:(1)用光的風格化和假定性,不拘泥於光線是否真實合理,可用假定光源,精於用光技術的規范化,十分注意光的造型效果和對人物的美化。五光俱全的布光法,追求畫面的銳目感;(2)善於利用輪廊光,常用光來彌補演員臉型的缺陷,追求用光美化人物形象;(3)真實性有一定限度,僅僅注意主光方向的真實,不講究真實再現光源亮度關系和光源的性質再現。當環境光對人物不利時使用假定光源,不考慮環境光對人物光的制約作用。是一種誇張性用光方法。自然光效:電影、電視用光觀念隨著影視技術和藝術的發展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帶來了用光方法的改變。六十年代,隨著彩色片性能的不斷改進(感光度100-400℃,寬容度1:128)促進人們用光上進一步探討。很多中外攝影師認為,在黑白片中為了畫面層次,為突出主體過多地使用假定光源,是必要的,而在彩色片中可以不用或少用。可用色彩差別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盡量不用假定光源,以增強電影藝術造型的真實性。隨後,出現了自然光效的用光方法。自然光效,指的是一種帶有紀實美的用光方法。其實質是增強用光的真實感。即根據劇本提供的日、夜、黃昏、黎明、陰雨、晴天等時間條件,經照明手段加工,如實地再現真實自然的光線效果。不能把陰天拍成晴天效果,真實再現光源性質、亮度關系、色彩關系。這是當前影視藝術用光的主流。《黃土地 》、《秋菊打官司》都是自然光效的代表作。世界著名攝影師阿爾芒都(《天堂的日子》、《去南方》《克茉默夫婦》攝影師)反對把黑白片用光方法(戲劇光效)搬到彩色片中來。他認為:"四五十年代打逆光,光彩奪目,現在不允許這樣做。因為電影已變得極其自然和真實。拍黑白片可以搞風格化布光,因為黑白片本身就不真實,是風格化了的,為此常用輪廊光和假定光源,特別是對演員的美化,使人物光在一部影片中不分場景定型不變。選成模式化,而失去光線的真實性……我越來越傾向於運用單一光源。我在彩色片中絕不用包括主光、輔助光、輪廊光、修飾光和背景光五光俱全的那種照明。光源必須合理,我把這做為一條原則"。(《北京電影學報1987.1期)。阿爾芝都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自然光效的豐富經驗,他不用四五十年代的經典照明,他的用光原則就是光源必須有根據。這一原則目前已經被全世界攝影師所接受。《克萊默夫婦》高度生活化,自然流暢的攝影風格和用光風格都體現了他"攝影貴在真實"的名言。他十分強調寫實,追求光線的視覺真實。因此被電影界稱為寫實的攝影大師。自然光效的特徵:綜上所敘,自然光效是真實自然、紀實性的用光方法。這種方法具有以下明顯特徵:1.光效逼真,附合人們在生活中看到的光線效果。油燈像油燈、電燈像電燈。室內自然光附合自身的照明規律;2.拍內景不用假定光源,拍外景使用輔助光時以再現室外自然光三種形態為依據。3.多用自然光,不用五光俱全的照明方法。畫面中盡量不露人工光痕跡。美國影片《克茉默夫婦》我國影片《香魂女》、《秋菊打官司》是自然光效代表作。其中《秋菊打官司》自然光效體現得最為明顯。這和該片紀實性的攝影風格有關,因為要用拍新聞片的拍攝方法-偷拍、抓拍,在外景不便使用輔助光修飾。在內景也不用輪廊光美化人物。真實自然的光效,演員生活化的表演十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