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去分析影片的視聽語言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
Ⅱ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Ⅲ 電影中聲音與畫面的組合方式有哪幾種各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聲畫同步、聲畫對位、聲畫並行、聲畫對立、聲畫分立。
1、聲畫同步:
即聲畫統一,表現為音樂和畫面緊密結合,音樂情緒與畫面情緒基本一致,音樂節奏與畫面節奏完全吻合。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復合觀賞性,兩者組成有機的統一體。音樂強調了畫面提供的視覺內容,祈禱烘托、渲染畫面作用。
他可以以同一種持續進行的聲音為紐帶,把一系列表現不同場景、不同內容的畫面組接起來、構成自成首尾的蒙太奇段落。
Ⅳ 分析電影《阿甘正傳》中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及其藝術效果
一、 敘事蒙太奇
敘事蒙太奇是以交代情節、展示事件為主要目的,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流程、邏輯順序、因果關系來分切和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表現連貫的劇情。
把捕蝦作為人生志願的布巴、立誓要戰死沙場的丹泰來中尉就是一些很好的蒙太奇手法的展現。導演在處理這些人物的時候用了很多的定格鏡頭來點綴。比如當布巴向阿甘介紹自己的時候,畫面很自然地跟著話語轉換到布巴的媽媽等一系列的場景。這些場景不是偶然的,而是構成和裝配電影語言的關鍵筆墨。
因為它從不同的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的,從而來刻畫人物,顯示其所包含的不同含義。片中有一個情節是阿甘講訴他名字的來由。從開始講媽媽是怎樣給他取的這個名字那一段都是阿甘的「一段回憶」,這里也是一個典型的「敘事蒙太奇」。
憑借蒙太奇的作用,該電影在敘事風格上享有了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比如,好幾次重大歷史事件,學校解除種族歧視政策,好幾屆總統被刺殺,乒乓外交,反戰集會等等。這都是電影在拍攝中無法實現的,而如果要實現這一場景必須藉助蒙太奇手法,把時間和空間不真實的拉入電影中來,從而敘述事件。
二、 連續式蒙太奇
連續式蒙太奇主要依先後順序和因果關系發展進行敘述,按此方式敘述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是絕大多數影視節目的基本結構方式。連續式蒙太奇以單一的線索和連貫動作為主要內容,其優點是有頭有尾,脈絡清楚。 這部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次利用巴士的到站,來串連起不同的乘客,這些乘客被當作阿甘的聽眾,從而隨著聽眾的變換而串連起不同的故事情節,通過阿甘的口來講述這個故事,完整的講述了阿甘傳奇的一生。
三、 交叉式蒙太奇
交叉式蒙太奇是平行式蒙太奇的發展。交叉式蒙太奇強調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具有嚴格的同時性,密切的因果關系,其中一條線索往往影響或決定其他線索的發展。影片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條描寫了阿甘從上大學到參軍再到參加越戰最後到退伍的一生,同時另一條線索是描寫了珍妮的一生,寫出了珍妮為了求得榮譽,為了出名,忍心離開阿甘自己去闖盪漂泊的一生。這兩段雖然是發生在不同的空間,但是隨著鏡頭的不斷切換,使它們在敘事上呈現出互相關聯的敘事段落,交叉剪接在一起,製造出一種讓觀眾聯想的氛圍和情緒。
四、 重復蒙太奇
重復蒙太奇是把代表一定寓意的鏡頭、場面或類似的內容在關鍵的時候反復出現,構成強調,起到了深化主題的特殊效果。是在《阿甘正傳》這部電影中使用的蒙太奇手法最多的一種:影片開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飄飛的羽毛,影片一開頭,一根羽毛飄飄盪盪,吹過民居、馬路,最後落到阿甘腳下,優雅卻平淡無奇;影片的結尾,阿甘坐在他母親曾經送他上學的長凳上,目送兒子上了校車後,默默地想著什麼,一根羽毛從他腳前飄起,飄向藍天、白雲之間。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描寫了飄飛的羽毛:從這部電影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人生,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子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隨波逐流,我們不能知道我們將來要干什麼,我們也不能去改變這個社會。可是一個上下一個左右,我們總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只要盡力去做好我們自己就可以了,不必計較太多的得失,那麼我們就可以如隨風飄浮的羽毛越飛越高,越來越接近天堂。阿甘的成功並不偶然的,執著與努力,成就了阿甘!
拓展資料
《阿甘正傳》是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的電影,由湯姆·漢克斯、羅賓·懷特等人主演,於1994年7月6日在美國上映。
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繪了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跡的勵志故事。電影上映後,於199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
2014年9月5日,在該片上映20周年之際,《阿甘正傳》IMAX版本開始在全美上映。
Ⅳ 嘗試分析一部電影中鏡頭語言的運用
其實關注鏡頭語言的觀眾也是可以去了解婁燁的影片蘇州河,因為在這部影片中就體現了導演本身對於這個鏡頭語言的一個運用,尤其是可以呈現這部影片的一個主題。在這部影片中,有一些鏡頭是會出現晃動的,有一些遠景和近景也會呈現角色之間的這種特點。而這剛好也是想要呈現的一個主題這條河旁邊的這些人所經歷的人生。
對於觀眾來說去了解鏡頭,語言也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影片,本身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以及導演在這個創作的過程中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考量,才設計了這些鏡頭。
在這部影片中,鏡頭的這些晃動,反而就像這條影片想要呈現的這條河,因為河給人帶來的感覺就是,有時候波光粼粼的,永遠處於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也同樣是這部影片中的角色,所經歷的這種人生的變化,會給觀眾帶來的一種感受。
Ⅵ 闡述影視藝術基本的藝術語言、表現手法、文化特徵和藝術特徵
影視藝術基本的藝術語言、表現手法、文化特徵和藝術特徵
影視自發明以來,給我們帶來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而音樂,這一人們表達感情的最原始而又最具活力的藝術形式,基於聲音技術在影視中得以運用以後,使影視藝術不再是單一的視覺表達,在視聽上滿足了我們的需求,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藝術,人們同時運用著視覺和聽覺這兩個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進行欣賞電影、電視。畫面與聲音是影視藝術中不可劃缺的部分。影視藝術的聲音又包括:人物語言和音樂、音響。
音樂是人類文明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藝術形式已趨完善。而音樂對於影視藝術來說,則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在無聲電影時代,針對電影畫面的內容與情節的需要,音樂的「聲音」率先打破了無聲的局面;當跨入有聲電影時代後,影視音樂更是得到大力的推廣與發揮。隨著影視藝術一百餘年來的發展,影視音樂已成為一種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獨具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影視音樂的創作或繼承中,作曲家與編曲家們通過運用各種技法、各種音樂的表現手段,使影視音樂變得更加豐富多采。影視音樂的誕生與發展為影視劇的發展添上濃重的一筆。今天,影視音樂已成為影視劇創作的重要一環。
經過長時間的理論研究與定義,現在已經基本確定了聲音的藝術構成:即語言、音樂和音響.音樂,在它還沒有真正成為電影的一部分時,早已是電影的附庸了。因為在1927年之前,純粹意義上的默片,即「百分之百的無聲電影」似乎並沒有。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影片都有現場音樂的伴奏。有錢的影院用大型管弦樂,而小影院也許會用一架鋼琴代替。這種現場演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氣氛背景,但所奏的曲目並非專為電影而作或是緊貼電影情緒的——它們大多是現成或當時流行的樂曲。現代意義上的電影音樂不僅包括無聲源音樂——為影視作品專門創作和編配的音樂;還包括有聲源音樂——那些在故事中存在的各種音源所放出的現實音樂,以及電影的主題曲和插曲。現在,電影音樂早已成為影視作品中煽情、烘托氣氛的重要手段。
影視音樂是影視藝術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鑒賞影視藝術有著重要的作用.影視藝術音樂語言在敘事過程中,一般根據劇情和畫面語言長度,採取分節、分段的敘事法則.影視藝術音樂語言在影視藝術敘事過程中為表達感情服務,其美感層次有立意美、渲染美、過渡美、真實美、沖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
音樂是記憶之門。它凝結著影片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豐子愷說:「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比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
這種神秘使它包容了豐富的內涵,具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面對人類復雜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詞也顯得蒼白無力,惟有沉默是明智的選擇。若輔之以婉轉低回的音樂,這個片段定會成為影片中最撩動心弦的篇章。比如《結婚十年》。韓夢躺在沾染了十年風塵的地毯上回憶如煙往事,只有音樂才能解讀她心頭的百般滋味。比如《紅河谷》。「寧靜」死前面帶微笑的高歌,遠比慷慨陳詞來得壯烈、凄美。畫面是具象的,音樂則是精神層面的。音樂是對畫面的升華。
這種神秘使它長於營造美好的意境,讓影片韻味悠遠。是音樂讓《空鏡子》中飄散在小樹林里的「陶虹」的笑聲更具感染力;是音樂讓《誓言無聲》中老舊時代的冬天場景對觀眾有莫名的吸引力。音樂似乎比畫面有更長的保質期。當畫面因歲月流逝而顯得簡陋粗糙時,音樂仍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和初聽時一樣悅耳。
在影片中,有時音樂擔當稱職的配角,與影片相得益彰。尤其是名著改編的影視劇,恰如其分的音樂是對作品主題的最好詮釋。電視劇《紅樓夢》的配樂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王立平先生彷彿曹雪芹的隔代知己,無論是「一番風雨路三千」還是「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旋律與文字配合得天衣無縫。同樣精彩的還有電視劇《日出》的主題歌。「播下了風花雪月,長出是愛恨情仇」,詞作者似乎比萬方更理解她父親。有時音樂與影片相映成趣。「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鄭緒嵐的歌聲為一片打殺聲中的少林寺增添了一絲柔情蜜意;《你是我心中忘不了的溫存》讓《我愛我家》在喧囂落幕之後為觀眾送去幾許溫情;「只剩得馬嵬坡前草青青」,閻肅笑看一代美人香消玉殞。
在這些與影片風格迥異的音樂中有一部分其實點出了影片的真正內涵。首先想到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音樂訴說了張大民樂觀背後的辛酸,笑容背後的淚水。而且小柯的潛吟低唱中沒有過分的悲情,音樂中滲透著揮之不去的無奈與哀愁,就像本片的主色調灰色一樣。音樂悲涼卻不乏積極因素,無數次失望之後依然給自己、給生活留有一線希望。「分手的消息已飛出多遠,愁煩的眼不妨把幸福翻開,天下的事亦如此的平淡,世上的人啊生死不孤單。」
還有一部分甚至超越了影片的主題。譬如《三國演義》中「貂嬋已隨著清風去」的浪漫和含蓄遠勝於原著。而《牽手》中大氣舒緩的主題音樂令一部反映婚姻家庭的電視劇擺脫了世俗的氣息,具有了高貴的氣質。劇中也有夫妻間的爭吵,生活的瑣碎,可三寶的音樂沖淡了其中的市井、煩亂,從整體上提高了影片的格調,使很長一段時間內《牽手》在同類題材中遙遙領先。
音樂更可以脫離影片被人欣賞傳唱。此時音樂成了主角,影片退縮到被人遺忘的角落。人們差不多已經忘記《青藏高原》是《天路》的主題曲;有部分觀眾只為欣賞《嘎達梅林》的音樂重又走進電影院。
音樂與影視的關系是微妙的。它們相互扶助,相互影響。音樂是對影視的提煉,影視是對音樂的擴展。優秀的影視作品為音樂加入情感內核,使之更加動人;優秀的音樂令影視作品飄逸、靈動、回味無窮。許多觀眾是因為《永不瞑目》才那麼喜愛《你快回來》,而我也會因為張信哲一句「把你的發絲當成戒指繞,溫柔烙印再也抹不掉」把《梧桐雨》看完。
某導演說他最喜愛給電影配上音樂的瞬間,自己的作品在音樂中一下子鮮活了,藝術感覺也在音樂中被傳達出來。而專家說,用「影像」指稱影視作品是不準確的,因為影視劇不僅要為觀眾帶來視覺享受,也要給觀眾奉上聽覺盛宴。
如果《紅十字方隊》沒有《相逢是首歌》,《便衣警察》沒有《少年壯志不言愁》,這些作品不會那麼流光溢彩,我們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感動。沒有音樂的影視是不可想像的。感謝那些優美的旋律讓珍貴的影象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閃亮。
貝多芬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作為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們忙亂的生活多一份和諧,顛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煩躁的心情多一份寧靜.所以說:"哪裡有人類的足跡,哪裡就有音樂."所以音樂在影視中的運用,不僅能達到影片所需要營造的氛圍,還能消除人們長時間的視覺緊張所帶來的疲勞。總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Ⅶ 結合具體作品分析六種電視藝術語言的運用,說明這些藝術語言在作品中發揮了那些功能與作用。
。。你跟我一個年級一個系么。。。
發一個我剛做的,好多都是書上的,你參考參考?
1 電視藝術的本體語言
電視藝術的本體語言,也可以說是電視藝術的畫面語言。由於電影是在照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視像性是它的基本屬性。畫面語言承擔了電影或電視的基本構成,也就是說,如果一個電影或電視沒有畫面,那麼它就不再是電視或電影,因此,畫面的視覺元素始終是電視藝術形象構成的最基本要素。
以影片《追風箏的人》為例,在影片放風箏的一段中,風箏在天空中飛翔、戰斗的這樣一個鏡頭,既是影片主人翁童年的象徵,又是他與朋友之間友誼的象徵,同時也是對阿富汗未來的象徵。整部影片都以放風箏來貫穿主題,這一個畫面可以說它奠定了整個片子的基調和情感色彩,充滿了憂傷和美麗,描繪了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現實的殘忍,戰爭的痛苦以及對和平的嚮往。
2 電視藝術的聲音語言
電視作為一門綜合藝術,畫面和聲音是構成電影的兩大元素。由於聲音本身的多層次感與立體性的特點,它比畫面更容易營造空間的環境感。聲音分為人聲、音樂和音響三種類型。人聲使電影劇情的表達更加細致、更加愛清晰更加復雜。音響則在於增強現場的真實感和畫面的感染力,烘托環境氛圍。也就是讓畫面更貼近生活、逼近真實。而音樂則是最為重要的一種,它能夠表達主題、塑造形象、烘托氣氛、表達情感和推動情節等。
以影片《海上鋼琴師》為例,原本影片就是以音樂為題材的電影,因此片中優美的音樂也是本片的一大亮點和看點。影片1900幼年失去養父的這一情景中,在自己的養父海葬後,所有人都留下了眼淚,而年幼的1900卻沒有表現出半點悲哀,深夜時卻一個人悄悄溜進餐廳,在鋼琴上演奏,那質朴的音樂流露出深深的憂傷,充滿了思念之情。這里除了表達1900的內心,渲染氣氛外,還是影片向前推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正是從這第一支鋼琴曲,人們才開始意識到1900對鋼琴的喜愛,以及在音樂上的天賦,從而讓他與鋼琴形影不離,成為一代鋼琴天才。
3 電視藝術的造型語言
傳統概念上的造型藝術,是一門可視靜態空間形象的藝術。它以來人的視覺感受,以可視的物質形象表現對象,存在於一定的空間內,以精緻的形式表現動態過程。,造型藝術是空間的藝術、視覺的藝術和靜止的藝術。造型藝術對畫面而言,給予了藝術的超越和升華,具有較強的繪畫性、雕塑性和可讀性,給觀眾以立體感、凝固感和陌生感,寓意深刻,聯想豐富,內涵充實,藝術沖擊力強,並與有聲語言相互結合。
以MJ的MV《remember the time》為例,由於MV是要講述一個發生在埃及的故事,所以MV中所有的人物造型都是古代埃及的打扮,而主角MJ由於要邊唱邊跳,所以跟其他人穿同一類型的服裝是肯定不適合的,於是做了一個巧妙的安排。MJ在此MV中的造型非常古代埃及的風格,但是只採用了它的元素,與現代非常有質感的服裝相結合,使得MJ魅力四射,在造型上,發型也採用了與埃及壁畫相似的發型,另外,整個MV的場景、演員等都採用一種較暗淡、古老、神秘的顏色,只有MJ的服裝採用了絢麗的金黃色,使得MV所有的焦點都聚集在主角身上,也使得整個MV金碧輝煌,炫彩奪目。
4 電視藝術的鏡頭語言
如果說前三個電視藝術語言都是涉及被拍攝物體的內容,那麼鏡頭語言,則是涉及攝像機與被拍攝物體之間的技術層次的問題。距離、運動鏡頭、焦距、角度、視點都是影響鏡頭語言表達的因素。鏡頭是模擬人眼的,因此攝像機如同人的眼鏡一樣去觀看事物,因此,鏡頭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對電視的理解程度。不同的鏡頭能表現不同的含義、情感以及內容,也能帶動觀眾的視點,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與此同時,鏡頭能彌補現實辦不到的一些內容,例如拍攝一些大峽谷時,本身懸崖的高度可能不夠,但是通過角度的調整,就能拍攝出影片需要的效果。
以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例,影片中用了很多俯拍鏡頭,由於用俯視角度拍攝的畫面,景物或任務的豎向線條被壓縮,景物的垂直方向感被忽略,環境進入攝像機的畫面變多,使得人物被壓縮顯得渺小,而被環境包尾的感覺。在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正是運用了這樣一種拍攝手法,使得原本平淡無奇的畫面充滿了內涵,碩大的院子像是人突破不了的牢籠,冷清的色調象徵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淡,而鮮紅的紅燈籠是主角個性的象徵,在這里,寓意著院子里的人受到了環境的壓抑與控制,充滿了悲劇性與嚴肅性,也與電影主題相呼應。
5 電視藝術的編輯語言
編輯語言,又可以成為蒙太奇語言。蒙太奇是整個影片的思維方法、結構方法和全部藝術手段的總稱。它的作用是對整部影片的敘事方法、敘述角度、時空結構、場景段落以及節奏的布局和把握。編輯語言包括時間和空間兩種編輯:現實生活中時間是始終向前不可逆轉的,而通過蒙太奇剪接,電視里的時間是可以再創造的,它可以壓縮、停止、擴大或者延伸,過去與現在、未來可以自由的跳轉和銜接,通過自由的組接,能夠創造出不同的效果,例如急迫感、夢幻、奇異、超現實的效果;而空間編輯則能夠創造觀眾看不到的畫面,從而是空間在觀眾的腦海中無限延伸,並且能夠將兩個毫不相關的畫面組接起來形成一定的戲劇效果。
以影片《生化危機》為例,在《生化危機2》中,影片一開始,就是一群喪屍追趕一位女孩的鏡頭,為了達到恐怖效果以及渲染壓迫驚悚的氣氛,導演使用了蒙太奇剪接的手法,在僵屍緩慢蠕動的鏡頭中插入女孩急速奔跑、驚慌失措的開門鏡頭以及女孩身體上傷口的特寫,在兩個畫面中來回的切換,使得恐怖的氣氛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6 電視藝術的特技語言
特技語言是指利用電子技術對圖像進行特殊處理或者實現鏡頭轉換,傳遞思想、表達感情和傳遞信息的特殊語言形態。特技語言通過改變畫面影像正常形態,例如放大、縮小、切割、拉伸和扭轉等,產生特殊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效果,強化作品的思想感情。特技語言作為後期編輯的一種技巧,極大的豐富了電視的藝術表現力。常用的特技有切、淡、疊化、定格等方法,這些特技運用於各種電視節目的鏡頭銜接、場次轉換、字幕運用和圖像合成等,它可以給畫面任意著色和隨意改變圖像構圖並且製造各種特殊畫面效果。各種形式的特技運用,應該與節目內容的情景誒發展、時空轉換和節奏的欺負起伏變化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這也是特技效果的真正意義所在。
以MV《apologize》為例,這部MV中有兩個空間,一個是樂隊所在的空間,一個是歌曲中男女主人翁所在的空間。在這里,演唱者像旁觀者一樣的注視著故事裡悲劇的發生,或者以上帝的視點見證了故事的發展,因此MV鏡頭的切換採用了淡出淡入的編輯手法,以此來區分兩個空間不一樣的發展。
Ⅷ 電影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 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所謂『我的鏡頭會說話』,也就是一般所講的『鏡頭語言』。 而大部份的入門者還是在嬰兒『學講話的階段』,所以無法透過『言語』很清楚的表達他想說的話, 甚至於顛三倒四語焉不詳,更甚至語無倫次令人摸不著頭緒。所以你只要把『鏡頭語言』搞懂, 你就能『言之有物,暢所欲言』,三言兩語的把你要表達的事情說得凊凊楚楚,不再讓人有不知所雲的感覺。以上用『語言』當做比喻,來說明攝影就像在講話,用詞美不美倒是其次,要讓人聽得懂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要透過鏡頭來表達一件事件,讓別人很輕易的就可看出你的影片到底在表達什麼, 例如你拍攝一個中正紀念堂的大門,大家只要一看到這畫面馬上就可以了解, 而有的人就是怕你沒印象,左邊拍一次右邊再拍一次,這就好像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先生, 一直在你耳邊一直重覆著同樣一件事,你說煩不煩? 還有許多人在拍攝靜物時,如花朵、器皿、圖畫等,畫面雖美但不很生動的主題,鏡頭卻停滯很久, 這就好像明明三言兩語可表達清楚的事情,卻用了長篇大論來說明,當然你會沒有耐心再聽下去。 同樣的在影像的世界裡,雖然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 所以你在拍攝時把它幻想成你在說故事,如此一來就不會腦袋空空,不知道要拍些什麼畫面及內容。
《亂》---鏡頭語言的顛覆
看完黑澤明的電影《亂》,我壓抑得長久呼吸困難,雖然這部改變自莎士比亞《李爾王》的悲劇我早已熟知,但當結局到來,我仍心似刀絞。
情感如此強烈,鏡頭卻如此冷靜,冷靜得讓我無法承受!
《亂》的鏡頭,顛覆了我以前所學習的那些語言法則。
片子中的鏡頭幾乎全部是遠景和全鏡,象老人的一雙智慧的眼睛,遠遠的、平靜的注視著故事的發生。人性中的欺騙、狹隘、自私等醜陋的一面,都赤裸裸暴露在這種寬容的注視之下。
在我們的經驗當中,人物情感迸發的時候,要用特寫來強調表現,既表達人物分明的情緒,也含蓄地表達導演的主觀感情,讓觀眾也達到一種情感的統一。
《亂》沒有。
幾乎找不到一個中景,更別說特寫。
看不到演員的表情,讓你感到,悲劇正在鏡頭前上演,陰郁的內心卻隱藏在生活之下。
在我們的經驗當中,故事發展到高潮的時候,一定要通過鏡頭的剪接率和景別的跳躍等手段來創造出緊張節奏,達到內在節奏與外在節奏的統一。
《亂》沒有。
永遠平視的長鏡頭,人物運動緩慢,鏡頭幾乎沒有外部運動,其景別也決定了沒有景別的跳躍。
即使是表現殘酷、壯烈的戰爭場面,仍然是長鏡頭、固定鏡頭、遠景、全景。
如此緩慢而平靜的述說。
這樣的鏡頭語言,造成觀眾心理的強烈反差,讓我難以通過鏡頭去發泄情緒而一再壓抑,然後一再積累。
最後,當勝利到來,三太子卻被冷箭射中,死在老王懷里時,死裡逃生的老王放聲痛哭。
悲劇達到最高潮,鏡頭仍然冷靜地遠遠注視。
看不到老王的表情,只聽見悲痛的號啕。
此時,積累已久的情感在冷靜的鏡頭下終於爆發,我無法哭泣,卻幾乎因為呼吸困難而昏過去。
把一切鏡頭的、剪接的技巧降至最低,屏棄外在的表現,一切都讓位給故事,讓位給情感,讓位給觀眾內心深處的思考。
鏡頭組接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什麼影視節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鏡頭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組接起來的。這些鏡頭所以能夠延續下來,使觀眾能從影片中看出它們融合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那是因為鏡頭的發展和變化要服從一定的規律,這些規律我們將在下面的內容里做詳細的敘述。
(1)鏡頭的組接必須符合觀眾的思想方式和影視表現規律
鏡頭的組接要符合生活的邏輯、思維的邏輯。不符合邏輯觀眾就看不懂。做影視節目要表達的主題與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確,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確定根據觀眾的心理要求,即思維邏輯選用哪些鏡頭,怎麼樣將它們組合在一起。
(2)景別的變化要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
一般來說,拍攝一個場面的時候,「景」的發展不宜過分劇烈,否則就不容易連接起來。相反,「景」的變化不大,同時拍攝角度變換亦不大,拍出的鏡頭也不容易組接。由於以上的原因我們在拍攝的時候「景」的發展變化需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變換不同視覺距離的鏡頭,可以造成順暢的連接,形成了各種蒙太奇句型。
·前進式句型:這種敘述句型是指景物由遠景、全景向近景、特寫過渡。用來表現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緒和劇情的發展。
·後退式句型:這種敘述句型是由近到遠,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壓抑的情緒,在影片中表現由細節到擴展到全部。
·環行句型:是把前進式和後退式的句子結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再由特寫——近景——中景——遠景,或者我們也可反過來運用。表現情緒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轉向低沉。這類的句型一般在影視故事片中較為常用。
在鏡頭組接的時候,如果遇到同一機位,同景別又是同一主體的畫面是不能組接的。因為這樣拍攝出來的鏡頭景物變化小,一副副畫面看起來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鏡頭不停地重復。在另一方面這種機位、景物變化不大的兩個鏡頭接在一起,只要畫面中的景物稍有一變化,就會在人的視覺中產生跳動或者好像一個長鏡頭斷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馬燈」的感覺,破壞了畫面的連續性。
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除了把這些鏡頭從頭開始重拍以外(這對於鏡頭量少的節目片可以解決問題),對於其他同機位、同景物的時間持續長的影視片來說,採用重拍的方法就顯得浪費時間和財力了。最好的辦法是採用過渡鏡頭。如從不同角度拍攝再組接,穿插字幕過渡,讓表演者的位置,動作變化後再組接。這樣組接後的畫面就不會產生跳動、斷續和錯位的感覺。
(3)鏡頭組接中的拍攝方向,軸線規律
主體物在進出畫面時,我們拍攝需要注意拍攝的總方向,從軸線一側拍,否則兩個畫面接在一起主體物就要「撞車」。
所謂的「軸線規律」是指拍攝的畫面是否有「跳軸」現象。在拍攝的時候,如果拍攝機的位置始終在主體運動軸線的同一側,那麼構成畫面的運動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則應是「跳軸」了,跳軸的畫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無法組接的。
(4)鏡頭組接要遵循「動從動」、「靜接靜」的規律
如果畫面中同一主體或不同主體的動作是連貫的,可以動作接動作,達到順暢,簡潔過渡的目的,我們簡稱為「動接動」。如果兩個畫面中的主體運動是不連貫的,或者它們中間有停頓時,那麼這兩個鏡頭的組接,必須在前一個畫面主體做完一個完整動作停下來後,接上一個從靜止到開始的運動鏡頭,這就是「靜接靜」。「靜接靜」組接時,前一個鏡頭結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後一鏡頭運動前靜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與落幅時間間隔大約為一二秒鍾。運動鏡頭和固定鏡頭組接,同樣需要遵循這個規律。如果一個固定鏡頭要接一個搖鏡頭,則搖鏡頭開始要有起幅;相反一個搖鏡頭接一個固定鏡頭,那麼搖鏡頭要有「落幅」,否則畫面就會給人一種跳動的視覺感。為了特殊效果,也有靜接動或動接靜的鏡頭。
(5)鏡頭組接的時間長度
我們在拍攝影視節目的時候,每個鏡頭的停滯時間長短,首先是根據要表達的內容難易程度,觀眾的接受能力來決定的,其次還要考慮到畫面構圖等因素。如由於畫面選擇景物不同,包含在畫面的內容也不同。遠景中景等鏡頭大的畫麵包含的內容較多,觀眾需要看清楚這些畫面上的內容,所需要的時間就相對長些,而對於近景,特寫等鏡頭小的畫面,所包含的內容較少,觀眾只需要短時間即可看清,所以畫面停留時間可短些。
另外,一幅或者一組畫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對畫面長短直到制約作用。如同一個畫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如果該幅畫面要表現亮的部分時,長度應該短些,如果要表現暗部分的時候,則長度則應該長一些。在同一幅畫面中,動的部分比靜的部分先引起人們的視覺注意。因此如果重點要表現動的部分時,畫面要短些;表現靜的部分時,則畫面持續長度應該稍微長一些。
(6)鏡頭組接的影調色彩的統一
影調是指以黑的畫面而言。黑的畫面上的景物,不論原來是什麼顏色,都是由許多深淺不同的黑白層次組成軟硬不同的影調來表現的。對於彩色畫面來說,除了一個影調問題還有一個色彩問題。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畫面組接都應該保持影調色彩的一致性。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對比強烈的兩個鏡頭組接在一起(除了特殊的需要外),就會使人感到生硬和不連貫,影響內容通暢表達。
(7)鏡頭組接節奏
影視節目的題材、樣式、風格以及情節的環境氣氛、人物的情緒、情節的起伏跌宕等是影視節目節奏的總依據。影片節奏除了通過演員的表演、鏡頭的轉換和運動、音樂的配合、場景的時間空間變化等因素體現以外,還需要運用組接手段,嚴格掌握鏡頭的尺寸和數量。整理調整鏡頭順序,刪除多餘的枝節才能完成。也可以說,組接節奏是教學片總節奏的最後一個組成部分。
處理影片節目的任何一個情節或一組畫面,都要從影片表達的內容出發來處理節奏問題。如果在一個寧靜祥和的環境里用了快節奏的鏡頭轉換,就會使得觀眾覺得突兀跳躍,心理難以接受。然而在一些節奏強烈,激盪人心的場面中,就應該考慮到種種沖擊因素,使鏡頭的變化速率與青年觀眾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強青年觀眾的激動情緒達到吸引和模仿的目的。
(8)鏡頭的組接方法
鏡頭畫面的組接除了採用光學原理的手段以外,還可以通過銜接規律,使鏡頭之間直接切換,使情節更加自然順暢,以下我們介紹幾種有效的組接方法。
·連接組接:相連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一系列鏡頭表現同一主體的動作。
·隊列組接:相連鏡頭但不是同一主體的組接,由於主體的變化,下一個鏡頭主體的出現,觀眾會聯想到上下畫面的關系,起到呼應、對比、隱喻烘托的作用。往往能夠創造性的揭示出一種新的含義。
·黑白格的組接:為造成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如閃電、爆炸、照相館中的閃光燈效果等。組接的時候,我們可以將所需要的閃亮部分用白色畫格代替,在表現各種車輛相接的瞬間組接若干黑色畫格,或者在合適的時候採用黑白相間畫格交*,有助於加強影片的節奏、渲染氣氛、增強懸念。
·兩級鏡頭組接:是又特寫鏡頭直接跳切到全景鏡頭或者從全景鏡頭直接切換到特寫鏡頭的組接方式。這種方法能使情節的發展在動中轉靜或者在靜中變動,給觀眾的直感極強,節奏上形成突如其來的變化,產生特殊的視覺和心理效果。
·閃回鏡頭組接:用閃回鏡頭,如插入人物回想往事的鏡頭,這種組接技巧可以用來揭示人物的內心變化。
·同鏡頭分析:將同一個鏡頭分別在幾個地方使用。運用該種組接技巧的時候,往往是處於這樣的考慮:或者是因為所需要的畫面素材不夠;或者是有意重復某一鏡頭,用來表現某一人物的青絲和追憶;或者是為了強調某一畫面所特有的象徵性的含義以印發觀眾的思考;或者還是為了造成首尾相互接應,從而達到藝術結構上給人一完整而嚴謹的感覺。
·拼接:有些時候,我們在戶外拍攝雖然多次,拍攝的時間也相當長,但可以用的鏡頭卻是很短,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長度和節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同樣或相似內容的鏡頭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們當中可用的部分組接,以達到節目畫面必須的長度。
·插入鏡頭組接:在一個鏡頭中間切換,插入另一個表現不同主體的鏡頭。如一個人正在馬路上走著或者坐在汽車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個代表人物主觀視線的鏡頭(主觀鏡頭),以表現該人物意外的看到了什麼和直觀感想和引起聯想的鏡頭。
·動作組接:藉助人物、動物、交通工具等等動作和動勢的可銜接性以及動作的連貫性相似性,作為鏡頭的轉換手段。
·特寫鏡頭組接:上個鏡頭以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頭或眼睛)或某個物件的特寫畫面結束,然後從這一特寫畫面開始,逐漸擴大視野,以展示另一情節的環境。目的是為了在觀眾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表情或者某一事物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就轉換了場景和敘述內容,而不使人產生陡然跳動的不適合之感覺。
·景物鏡頭的組接:在兩個鏡頭之間藉助景物鏡頭作為過度,其中有以景為主,物為陪襯的鏡頭,可以展示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景物風貌,也表示時間和季節的變換,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在另一方面,是以物為主,景為陪襯的鏡頭,這種鏡頭往往作為鏡頭轉換的手段。
·聲音轉場:用解說詞轉場,這個技巧一般在科教片中比較常見。用畫外音和畫內音互相交替轉場,像一些電話場景的表現。此外,還有利用歌唱來實現轉場的效果,並且利用各種內容換景。
·多屏畫面轉場:這種技巧有多畫屏、多畫面、多畫格和多銀幕等多種叫法,是近代影片影視藝術的新手法。把銀幕或者屏幕一分為多,可以使雙重或多重的情節齊頭並進,大大的壓縮了時間。如在電話場景中,打電話時,兩邊的人都有了,打完電話,打電話的人戲沒有了,但接電話人的戲開始了。
鏡頭的組接技法是多種多樣瓣,按照創作者的意圖,根據情節的內容和需要而創造,也沒有具體的規定和限制。我們在具體的後期編輯中,可以盡量地根據情況發揮,但不要脫離實際的情況和需要。
Ⅸ 一些影片分析的問題,最好結合影片分析~~
鏡頭內部蒙太奇是在一個鏡頭中,視角、背景、什麼的要有大的變化。例如是一個人物的中近景,然後鏡頭拉成遠景或全景,這就是鏡頭內部蒙太奇,在上個例子中它起了交待特定人物所處環境的作用。而長鏡頭似乎是應該比較平緩一些,表達人物感情……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本人屬自學一類),如有不足之處,請高手指出,不勝感激!
電影場面調度(mise-en-scène ):場面調度一詞來自法語,原指舞台上處理演員表演活動位置的技巧。在電影藝術中,它包括演員調度和攝影機調度兩個方面。構思和運用電影場面調度,須以劇情、人物性格、人物關系為依據 。利用場面調度 ,可以在銀幕上刻畫人物、渲染氣氛、交待時間間隔和空間距離,對造型也起著重要作用。
演員調度分為:
①橫向調度,即演員從畫面的左或右方橫向運動;
②正向或背向調度,即演員面向或背向鏡頭縱向運動;
③斜向調度,即演員沿與鏡頭水平線成夾角的線路作正向或背向運動;
④上下調度,即演員從畫面上方或下方垂直向相反方向運動;
⑤斜上斜下調度,即演員在畫面上方或下方沿與鏡頭垂線成夾角的線路向反方向運動;
⑥環形調度,即演員在畫面中作環形運動;
⑦無定形調度,即演員可在畫面上自由運動。演員調度的著眼點,不僅在於演員在畫面中構圖的美感,還應遵循人物特定情景下的動作邏輯。
攝影機調度的形式即攝影機的運動形式,如推、拉、搖、跟、移、升、降等;根據鏡頭位置可分為正拍、反拍、側拍等;根據鏡頭角度分為平拍、仰拍、俯拍、旋轉拍等。
電影場面調度是演員調度與攝影機調度的有機結合,它們相輔相成,都以劇情發展、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所決定的人物行為邏輯為依據。
這兩種調度的結合,通常有以下 3 種方式:
①縱深調度,即在多層次的空間中配合演員位置的變化,充分運用攝影機的多種運動形式,例如跟拍一個人物從一間房間走到屋子深處的另外幾個房間。這種調度利用透視關系使人和景的形態獲得較強的造型表現力,加強三度空間感。
②重復調度。在同一部影片中,相同或近似的演員調度或攝影機調度重復出現,會引起觀眾的聯想,領會其內在的聯系,增強感染力。
③對比調度。如調度上的動與靜、快與慢再配以音響的強弱、光影的明暗則會使氣氛更為強烈。
場面調度與蒙太奇並不相悖,這兩種特殊的表現手段如果能夠相互結合相互融合,電影會具有更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場面調度的技巧和形式愈來愈豐富多彩。但是應避免兩種傾向,一是過於追求畫面構圖效果的形式主義,另一是片面強調生活真實的自然主義。
Ⅹ 分析電影《智取威虎山》的畫面,鏡頭,色彩,光線,語言,音樂
以該劇是上世紀50年代由上海京劇院原創的作品,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和打磨,終成為上海京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也是京劇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現代戲代表作。
電影內容及主題的傳達,除銀幕視覺形象和鏡頭的組接等手段外,言語性對白也是其不可或缺的表現渠道,而言語就是人們在實際交際中所說的話。
因此,不同類型的電影,必然會採用不同的言語策略,以最佳言語對白形式,來滿足其內容表達的經濟性和效果最優化要求。
本文將以電影中的言語性對白為研究視角,對徐克執導的電影《智取威虎山》的部分劇本進行考察,從地域方言、社會方言及臨時言語三個角度探討該片中的言語特點。
感受其言語魅力,從更深入地把握影片在同類題材電影中的獨特之處,對其藝術價值產生更直觀的認識。
(10)分析電影運用的畫面語言的方式及效果擴展閱讀:
編劇:陶雄、李桐森、黃正勤、曹壽春、申陽生(執筆);
導演:陶雄為主,協助(李仲林、李桐森);
樂隊成員:王燮元、趙濟羹等;
舞台美術設計:幸熙、周凡等;
主要演員:李仲林(飾楊子榮)、紀玉良(飾少劍波)、王正屏(飾李勇奇)、賀永華(飾座山雕)等。
1958年8月首演於南京中華劇場,其後又在蘇州、上海等地公演,廣受觀眾歡迎。
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曾於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
在上海京劇院以後的演出中,1966年文革開始後由沈金波飾少劍波,童祥苓飾楊子榮,施正泉飾李勇奇,齊淑芳飾常寶,孫正陽飾欒平,唱做繁重。曾經成為京劇樣板戲劇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