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親情的電影
《媽媽再愛我一次》:九十年代的眼淚
比父女情更動人的一定是母子情。母親被迫與相依為命的兒子分離,變成了瘋子。這部80年代放映的台灣電影讓觀眾們哭濕了一塊塊手絹,母子分離時, 「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聲響起,銀幕上下一片號啕聲。此片讓觀眾第一次有了進電影院帶手絹的准備。
《我的兄弟姐妹》:「催淚彈」讓觀眾「青衫濕」
梁詠琪、姜武、崔健等大牌明星的生硬表演絲毫沒有掩蓋住這部片子的主角———四個孩子的光輝,很簡單,因為他們的表演真實自然。全劇幾處令觀眾的淚腺不停分泌液體的高潮戲也是這幾個毛頭孩子「炮製」出來的。
齊憶苦——楊興偉:「有的戲覺得特別自然就哭了,可有的戲也是被導演逼著演的。」
齊思甜——胡增雪:一雙大大的眼睛會說話。
齊天 —— 高天鴻:笑起來露兩顆門牙,可愛極了。
齊妙 ——那格格:問她是怎麼被導演嚇哭的,她說:「那是我的傷心事,我拒絕回答。」神情儼然一個小明星。
《了不起的爸爸》 (又名《這個阿爸真爆炸》):世上爸爸也好
向來有反社會鬥士之稱的邱禮濤居然「老實」的講起親情故事!梁家輝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娘娘腔的扮相,,蔡卓妍的表演似乎又有了進步,開始學著利用眼神,張柏芝和連久未獻身銀幕的中國星老闆「龍五」向華強居然客串了一個鏡頭。影片割據為兩部分,上半段表面固然充斥著極其肉麻的堪稱全天下父母必學的台詞典範,可是妍妍無聲無息的成長,無形中卻漸漸把任慕英和女兒之間的代溝勾畫出來。年輕孩子的反叛和過度敏感的自尊,長輩至誠的關懷和親情之愛,始終難以逾越兩代人間的代溝,這其實正是社會上最普遍的現象。
《下輩子還做母子》:真實故事感動觀眾
當時廣告上是這樣說的:「帶夠足夠的紙巾,不要哭出聲來影響別人觀看。」 影片講的是阿迪五歲患了惡性淋巴腫瘤,當英語教師的媽媽(宋春麗 飾)和做工人的爸爸在醫生給孩子判了死刑的情況下,背負著希望,用博大的愛心挽救著孩子的生命,使孩子快樂地活到了11歲,最後孩子幸福的死在了媽媽的懷里。
該片深深打動了美國觀眾。美國家長和教師被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高度責任感所震撼,這種東方式的親情,恰好與美國回歸家庭的時尚相吻合。
《那山那人那狗》:用腳來衡量心靈的距離
獲得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受觀眾好評獎。影片正是從兒子的一段心理獨白開始的,這段獨白表明了兒子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憧憬。然而後來父子之間有關鄉郵員是否國家幹部的簡單對話暴露他們之間的對立和分歧。隨著他們上路,劇情慢慢展開。父子之間的一次正式對話是兩人在山上第一次休息的時候兩人不約而同同時開始問對方累不累,這一次對話已經向觀眾揭示了親情的可貴,也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雙方從生疏到熟悉的進程。這樣整個郵路也成了他們慢慢「發現」對方的過程。有一段兒子背父親過小溪,這是第一次的形體語言對話;到後來的兩人一起去保護信件,這從另外一個層面上即雙方在對工作的態度上已經達成了一致;再到最後兩人一起在同一個腳盤里洗腳,並在同一張床上睡覺,十分感人。這其實不光是一部關於父子走郵路的電影,我想應該還是一部「父親尋找兒子,兒子尋找父親」的故事,同時也是「父親尋找自己和兒子尋找自己」的故事,他們最後找到也自己要找的東西。
《洗澡》:傳統文化中的人間溫情
影片很好的展現了老父親和傻兒子夜晚跑步鍛煉身體這一生活場景,並生動的表現了傻兒子每次跑到家門口都要從電線桿和老牆之間的側身穿過這一細節,以最簡單的生活細節刻畫出最真摯的父子深情。
張揚導演把所謂的現代文明和我國的傳統文化之間產生的巨大沖突放在一個澡堂子里來展現給我們,也可說是獨具匠心了。他在表現形式上卻不十分張揚,他似乎是向我們娓娓道來整個故事,最後又留給我們足夠的思考和想像空間。這是部拍的很「暖」的影片,好像寒冬臘月里的一壺熱酒,暖入心肺,回味無窮。
⑵ 關於感恩父母電影有哪些
1.《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去了》:
影片根據女作家張潔的同名長篇散文改編,講述了一個失去母親的作家在母親的最後歲月中所發生的故事
2.《媽媽再愛我一次》:
影片改編自台灣民間故事《瘋女十八年》,以倒敘方式進行,描寫精神病醫生林志強(孫亞東飾)尋找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楊貴媚飾)的故事。
3.《漂亮媽媽》:
該片講述孫麗英數年前與丈夫離婚後,獨自撫養著天生失聰的兒子鄭大,耐心地教兒子說話、識字的故事。該片獲得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百花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4.《我是山姆(I am Sam)》:
講述了一個智商只有相當於七歲孩童的父親,與有關當局爭奪女兒撫養權期間發生的故事。
5.《海洋天堂》:
是由薛曉路執導,主演李連傑、文章、桂綸鎂、高圓圓、董勇、朱媛媛等主演親情電影。該片講述了一個父親傾盡所有,守護孤獨症兒子的感人故事。
⑶ 急找關於講述父母與子女之間或朋友之間矛盾的電影或電視劇,語言不限!!!急找!!
成長的煩惱
老友記
傲慢與偏見
⑷ 被禁五年的電影一上映卻口碑炸裂,《狗十三》到底講述了什麼
《狗十三》(原名狗13)這部曹保平導演的作品,沉寂五年終於上映。
電影講述了少女李玩在成長過程中被父親、家庭和社會的聯手「暴政」下修剪,從黑白分明的天真少女,經過一次次的沖突和打壓,從橫沖直撞到麻木淡漠,最後適應了灰色的成人社會,同時也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堅持和倔強。
就如同海報所描繪的一樣↓
這些大人出於一種難以言說的惡意和揶揄,玩味的看著少女會不會吃下去。
她面無表情的吃了。
第三次沒有沖突。
很多人認為李玩的妥協是一種服從,我想不是。
最後她認出了丟的小狗,卻沒有主動上前,她意識到了自己現在的處境連一個寵物都無法保護,而父母用「為你好」的名義就能抹殺自己所有的粗暴行徑。
在多年以後,李玩會長大離家,她會給自己撐起一片成長的空間,在過年回家的飯桌上,面帶職業性的笑容,心裡冷笑著。
⑸ 有什麼電影是關於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親情的,要感動的,但是不要悲劇。
《母親》《微微寸草心》《春天後母心》《錯愛1》還有個是以《世上只有媽媽好》為主題曲的電影(這個是最老最感人的最值得看看)可以說以上推薦的都是我落淚的
⑹ 如何從教育角度來解讀電影《囧媽》
《囧媽》與徐崢的前兩部“囧”字系列電影《泰囧》和《港囧》單純地以“笑果”取勝不同,與其說是一部公路喜劇片,不如說是一部講述家庭關系的溫情片,笑中帶淚。其中關於中國式母子親情的探討,引發了我的深思。
結語由於父母對子女的分離焦慮和期待落差,父母往往會以“愛”之名、以“孝”之義,通過強行控制和過度索取等方式,來阻礙子女的獨自成長,而這其實是對子女獨立生命個體的不尊重。由此引發的,必然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不理解、爭吵不休,最終導致矛盾逐步升級。
父母和子女表面上各執一詞,互不相讓,但其實互相都是自己最愛的人,這份愛並沒有因為爭吵而少一絲一毫,畢竟,骨肉相連,血濃於水。
而彌合愛的鴻溝的問題解決之道,就是借鑒生活中可遇而不可求的“陰差陽錯”,主動改變與對方的相處方式,將愛表達出來,讓擁抱化解矛盾。
也許當子女也為人父母,到了父母的年紀、擔當父母的角色的時候,才能更懂得自己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