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數奧斯卡最佳影片十大死亡之組,成王敗寇別忘了競爭者
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每部都十分精彩,可以說奧斯卡無弱旅,每一部都非常優秀,有其獨特的價值。
最終,人們往往只記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獲得者,很有可能忘掉其他的競爭者。在之前的82屆奧斯卡中,有過多少強片雲集,激烈PK的情況?有哪些奧斯卡獲獎影片其實是極其幸運地殺出重圍,從死亡之組中倖存到最後,勝者為王?讓我們為您盤點一下歷屆奧斯卡中的十大死亡之組吧。
關於「奧斯卡死亡之組」的幾點說明:
二,另外一兩部也不能很差;
三,鑒於第17屆奧斯卡(1945年)之前為十部最佳影片提名,很難說競爭集中激烈,因此只選擇了一屆來代表;
四,年份以奧斯卡為准,也就是說,1994年的影片在這里是歸為1995年奧斯卡死亡之組里去的。
五:套紅影片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獲得者。
亂世佳人
「死拿轎亡之組」十:
1940年 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
《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卿何薄命》 Dark Victory
《萬世師表》 Goodbye Mr.Chips
《愛情事件》 Love Affair
《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妮諾奇嘉》 Ninotchka
《人鼠之間》 Of Mice and Men
《關山飛渡》 Stagecoach
《綠野仙蹤》 Wizard of Oz
《呼嘯山莊》 Wuthering Heights
競爭烈度:☆★★★★
評點:盡管《亂世佳人》毫無爭議地代表了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的最高水準,但這份最佳影片提名榜仍讓人看得缺搭眼暈——任何一部作伏敏拿品拿出來都是經典。這里有《西雅圖夜未眠》最早的版本,比《金玉盟》更原始的《愛情事件》;有約翰·福特的西部片經典《關山飛渡》;有開創性的《綠野仙蹤》;有英國經典《呼嘯山莊》;有根據斯坦貝克的文學名著改編的《人鼠之間》;有當時非常受奧斯卡喜愛的大導演弗蘭克·卡普拉的《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
阿拉伯的勞倫斯
「死亡之組」九:
1963年 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最長的一天》 The Longest Day
《歡樂音樂妙無窮》 The Music Man
《叛艦喋血記》 Mutiny on the Bounty
《殺死一隻知更鳥》 To Kill a Mockingbird
競爭烈度:★★★
評點:《最長的一天》堪稱好萊塢最出色的二戰影片之一,氣勢宏大,明星眾多;《歡樂音樂妙無窮》則像它的片名一樣,妙趣橫生,是一出相當精彩的音樂歌舞喜劇;馬龍·白蘭度版的《叛艦喋血記》雖然不如1935年的版本,但也是大製作,影片背後白蘭度在大溪地的故事也可增加很多電影的趣味;《殺死一隻知更鳥》就更不用說了,格里高里·派克主演的反應種族問題的經典。說起來這四部影片都頗為出色,不過比之最佳影片的獲得者《阿拉伯的勞倫斯》來還是略遜一籌,可以說輸得還算讓人心服口服。
炎熱的夏夜
「死亡之組」八:
1968年 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
《炎熱的夏夜》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雌雄大盜》 Bonnie and Clyde
《杜立德醫生》 Doctor Dolittle
《畢業生》 The Graate
《猜猜誰來吃晚餐》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競爭烈度:☆★★★★
評點:《炎熱的夏夜》是又一部以種族問題為背景的奧斯卡獲獎影片,整個故事圍繞一起謀殺案展開,戲劇沖突很強烈,人物非常突出。雖說《炎熱的夏夜》是一部足以擔得起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但還是要為與它同台競技的《雌雄大盜》和《畢業生》鳴不平。這兩部堪稱跨時代的作品在奧斯卡評選的對撞中沒有得到最佳影片的承認。好在電影史最終還是給了它們非常高的地位,如今看起來倒是已經超越了《炎熱的夏夜》呢。至於《猜猜誰來吃晚餐》,與《炎熱的夏夜》很類似,也是反應種族問題的內容,但比之更勵志更主流。《杜立德醫生》則是艾迪·墨菲的《怪醫杜立德》前身,講述一位能與動物通話的醫生的故事,輕松的家庭歌舞片,屬於很典型的陪襯人角色。
法國販毒網
「死亡之組」七:
1972年 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
《法國販毒網》 The French Connection
《發條橘子》 A Clockwork Orange
《屋上的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
《最後一場電影》 The Last Movie
《俄宮秘史》 Nicholas and Alexandra
競爭烈度:★★★★
評點:《屋上的提琴手》被認為是比《音樂之聲》更出色更有力量的歌舞片;《俄宮秘史》則是華麗宏大的宮廷史詩劇,雖然故事有些流於表面。不過這一年真正牛X的卻是另外三部風格獨特的提名影片:彼得·博格丹諾維奇的《最後一場電影》看似平淡卻成了一個時代的輓歌;庫布里克的《發條橘子》堪稱驚世駭俗但延續了不受奧斯卡待見的結果;最終同樣風格性十足,冷冽寫實的《法國販毒網》得到了最佳影片,不能說遺憾,只能感嘆這一年競爭之殘酷。
教父2
「死亡之組」六:
1975年 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
《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II
《唐人街》 Chinatown
《對話》 The Conversation
《列尼傳》 Lenny
《摩天大樓失火記》 The Towering Inferno
競爭烈度:★★★★
評點:什麼叫不是冤家不聚頭呢,看看這幾部影片的男主角:阿爾·帕西諾、傑克·尼科爾森、吉恩·哈克曼、達斯汀·霍夫曼、史蒂夫·麥奎因和保羅·紐曼……整個是老戲骨盛年時期的大對撞!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居然有兩部片子自己VS自己(《教父2》和《對話》),這似乎也是奧斯卡歷史上少有的情況。《摩天大樓失火記》是驚險富於娛樂性的災難片,今日它已經成了此類型的經典。除此之外,每部影片都是分量十足的重量級選手。《列尼傳》是部被後人忽視低估的傳記片經典;《對話》也是科波拉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影片氣氛陰沉,平淡背後隱藏著對現代人關系的隱喻;而《唐人街》更已經是足以匹敵《教父》系列的經典作品,其劇本已經到了每個電影人都應該奉為圭皋的程度。《教父2》自然是實至名歸,《唐人街》只能嘆生不逢時了。
飛越瘋人院
「死亡之組」五:
1976年 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
《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納什維爾》 Nashville
《大白鯊》 Jaws
《亂世兒女》 Barry Lyndon
《熱天午後》 Dog Day Afternoon
競爭烈度:★★★★★
評點:如果我是奧斯卡評委,看到這個最佳影片的提名榜單也許直接就瘋了:斯坦利·庫布里克的終極之作,最完美的影片《亂世兒女》你能不選?羅伯特·奧特曼諷刺世情的巔峰之作《納什維爾》你能不選?製造戲劇沖突的大師西德尼·呂美特與阿爾·帕西諾合作的《熱天午後》你不選?斯皮爾伯格開創新恐怖片風格,書寫了一代人的內心恐懼的《大白鯊》你不選?米洛斯·福爾曼的《飛越瘋人院》確實水準高超,思想深刻,絕對是影史經典,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這一屆奧斯卡,堪稱史上最殘酷慘烈的死亡之組!
為黛茜小姐開車
「死亡之組」四:
1990年 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
《為黛茜小姐開車》 Driving Miss Daisy
《生於七月四日》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死亡詩社》 Dead Poets Society
《夢幻成真》 Field of Dreams
《我的左腳》 My Left Foot
競爭烈度:★★★☆
評點:說實話,這一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並不強,放到70年代也就是陪太子讀書的命。這裡面《我的左腳》和《生於七月四日》算是較為有分量的作品,一個勵志但不空洞簡單,一個對越戰對美國的本質做了反思。《死亡詩社》雖然也很出色,但格局較小,略帶煽情,厚重程度不夠;《夢幻成真》則最簡單,屬於很勵志很清新的體育題材。這樣看來,以平淡溫婉見長的《為黛茜小姐開車》勝出倒也很恰當。這一屆大多屬於次一流選手,不說矬子里拔將軍,但也確實沾了沒重量級選手的光。
阿甘正傳
「死亡之組」三:
1995年 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幕後謊言》 Quiz Show
《低俗小說》 Pulp Fiction
競爭烈度:★★★★
評點:很多人想起這一屆奧斯卡時都為《肖申克的救贖》鳴不平,甚至認為它應該取代《阿甘正傳》拿到小金人。且不說當時《肖申克的救贖》缺乏影響力,即使從品質來說,它也最多和《阿甘正傳》、《低俗小說》處於同一水準線上——如果不是略低的話。這一屆奧斯卡其實說不上是非常可怕的死亡之組:雖然《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很有趣但畢竟只是出輕喜劇,缺乏奧斯卡喜愛的分量;《幕後謊言》涉及到了媒體、真實等話題但還是有些點到為止,未能做深入開掘;其實最冤的應該是昆汀·塔倫蒂諾,拍出一部前無古人的《低俗小說》,卻因過於風格大膽形式另類而無法入奧斯卡評委法眼。
莎翁情史
「死亡之組」二:
1999年 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
《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細細的紅線》 The Thin Red Line
《伊麗莎白》 Elizabeth
《美麗人生》 La Vita e bella
競爭烈度:★★★★
評點:每次說到這屆奧斯卡,肯定會有影迷抱怨「怎麼就給了《莎翁情史》呢」。是呀,這一年有大神泰倫斯·馬力克與眾不同的二戰影片《細細的紅線》;有義大利的《美麗人生》;有展現英國女王生活的《伊麗莎白》;有斯皮爾伯格的戰爭大作《拯救大兵瑞恩》……哪一個不是佳作?可惜一段莎士比亞的戀愛故事把它們全打敗了。《美麗人生》有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做安慰,《拯救大兵瑞恩》和《細細的紅線》兩位只能感嘆硬漢拼不過柔情吧。
芝加哥
「死亡之組」一:
2003年 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
《芝加哥》 Chicago
《時時刻刻》 The Hours
《魔戒二部曲:雙塔奇兵》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紐約黑幫》 Gangs of New York
《鋼琴師》 The Pianist
競爭烈度:★★★★☆
評點:新千年來競爭最激烈的一屆奧斯卡!一邊是老導演斯科塞斯和羅曼·波蘭斯基的《紐約黑幫》和《鋼琴師》,極力強調歷史、傳統、功底;另一邊是彼得·傑克遜為代表的新生代,寫女權、玩魔幻、秀歌舞……這死亡之組好不熱鬧。可惜奧斯卡只肯等PJ都拍完了才給他承認,而《時時刻刻》的深味又有些過於文藝小眾,這樣《芝加哥》就佔了便宜,一躍而出引領了又一次歌舞片潮。
㈡ 有哪些好看的互動電影推薦
1.《暴雨》
《暴雨》是Quantic Dream打造的一款互動式電影冒險游戲,故事發生在美國東海岸的一座小城鎮,每當暴雨傾盆而下的時候警方便會在雨水中發現一具8到10歲左右的男孩的屍體,手中握著折紙,胸口放著一朵蘭花,受害者已達8人,至今無法破案。游戲以4名主人公為主,從不同的故事主線來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分支情節眾多,玩家的選擇取向影響著游戲的發展,結局眾多,最終玩家將在不斷地探索中發現真正的折紙殺人是誰。
2.《超凡雙生》
《超凡雙生》是一款PS3獨占的心理動作驚悚游戲,電影劇情體驗為主,由獲獎游戲大作《暴雨》的製作團隊Quantic Dream開發,並由好萊塢巨星Ellen Page(艾倫·佩姬)及Willem Dafoe(威廉·達佛)演出。玩家在本作中體驗Jodie Holmes(祖迪·霍姆斯橫跨)15年的人生,而祖迪是一名年輕的女子,因為跟一個隱形的生物存有某種聯系而擁有超能力。此作的大電影動作配上深刻的情感表達,為玩家帶來一個真正的個人旅程,這段旅程的去向不能預料,玩家在游戲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結局。
3.《奇異人生》
《奇異人生》是一款由Dontnod Entertainment製作、Square Enix發行的動作冒險游戲。本作的背景設定為俄勒岡州,世外桃源港灣的一座虛構城鎮,出走5年的大學生Max Caulfield回到了小鎮,然後與好友Chloe一起探尋同學Rachel Amber神秘失蹤的真相。
4.《行屍走肉》
《行屍走肉》根據同名漫畫改編。游戲共分五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A New Day;第二章:Starved for Help;第三章:Long Road Ahead;第四章:Around Every Corner;第五章:No Time Left。
這次的《行屍走肉》不再以Rick Grimes為主角,走"與家人團聚"的任務路線,游戲故事將會追隨一位由警方監護之下無奈與喪屍遭遇而得以逃脫的犯人——Lee Everett。Everett的夥伴是一位七歲小蘿莉Clementine,這位小蘿莉將在旅途上扮演類似於Everett的道德指引人。和原著中的Rick Grimes一路殺出Atlanta不同,游戲里的主角將反其道而行,一路殺進去,所以在某些地方或者關鍵時刻,他們應該會與電視劇中的角色例如Lilly和Glenn碰面。
5.《直到黎明》
《直到黎明》是一款全新類型的恐怖游戲,由Supermassive Games製作、Sony發行。整個游戲場景陰暗荒廢。本作以PS MOVE體感設備為基礎讓玩家更有代入感。在這款互動式驚悚游戲中,玩家可以控制游戲人物的行動。游戲的劇情由電影製片人拉里·法森頓和格拉哈姆·雷茲尼克精心打造。
故事中,八位好友被困在遙遠的山區度假村,還有一名不受限制的精神病人。游戲中群星雲集,其中包含《神盾局特工》的演員布雷特·道頓,美劇《納什維爾》的演員海頓·潘妮蒂爾和《極品飛車》的演員拉米·馬雷克。玩家將控制各個角色探索這個恐怖的世界,試圖在黎明到來時存活下來,但是沒有人是安全的。在游戲中,每一個決定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游戲劇本長達一千餘頁,擁有數百個不同結局等待玩家發掘。蝴蝶效應使得游戲不會有相同的劇情,而唯一不變的是,這款游戲十分驚悚,不要獨自一人或是在深夜裡嘗試它。
6.《蝙蝠俠故事版》
《蝙蝠俠》是由Telltale Games製作並發行的一款冒險游戲,游戲探索布魯斯韋恩與蝙蝠俠身份的影響,可選擇作為蝙蝠俠解決問題還是作為布魯斯韋恩解決問題。游戲聚焦布魯斯韋恩與蝙蝠俠,蝙蝠家族不參戰,比如羅賓、夜翼,配角包括阿福,戈登,Renee Montoya。
7.《晚班》
《晚班,Late Shift》是CtrlMovie製作的一款實時電影互動式冒險解謎游戲。游戲講述了拍賣行夜晚發生的盜竊殺人事件,而無辜的學生Matt卻莫名捲入其中,為了洗刷冤屈證明自己的清白而展開的追凶的故事。玩家通過無數次的選擇與判斷逐步揭開隱藏的真相,游戲有多個結局,至於如何選擇還得靠玩家自行判斷
㈢ 好看的政治電影
《總統班底》,導演:艾倫·J·帕庫拉 (1976)
真實改編自「水門事件」的電影《總統班底》之所以入選,不僅是因為該片詳細描述了明星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揭露「水門事件」的全過程(記者分別由羅伯特·雷福德和達斯汀·霍夫曼飾演),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部引人入勝的政治驚悚片,同時將尼克松當政時期的政治腐敗大白於天下。
《戰艦波將金號》,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 (1925)
《戰艦波將金號》誕生於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的思想洪流之中,講述了一艘戰艦上的水兵進行起義的故事,並且對現代電影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雖然有些觀眾可能會因該片濃厚的蘇聯政治宣傳痕跡而對其嗤之以鼻,但是我們可以轉而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今天所看的電影當中,又有多少是不含有絲毫政治宣傳的呢?
《戰艦波將金號》奠定了影響至今的電影蒙太奇理論,影片中的「敖德薩階梯」段落經常出現在電影教科書中。——譯者注
《哥斯拉》,導演:本多豬四郎(1954)
大導演庫布里克的粉絲們或許會抗議,庫氏關於原子彈的諷刺劇——《奇愛博士》(1966)——為什麼沒有上榜?這是因為《哥斯拉》取代了它的位置。在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不到十年後,本多豬四郎執導的科幻電影《哥斯拉》,對核武器戰爭進行了毫不掩飾的批判。更何況,電影裡面還有一隻大怪獸!
《靈通人士》,導演:阿曼多·楊努齊 (2009)
這部獲奧斯卡獎提名的政治諷刺劇(根據英劇《幕後危機》改編),不但證明了英國電視喜劇可以成功的轉戰至大銀幕,而且其中犀利的對白,更揭示了政客們在權力的追逐中,是如何通過操控冠冕堂皇的政治辭令來達到其目的。
《卡多什》/《禁城之戀》, 導演:阿莫斯·吉泰 (1999)
《卡多什》的故事發生在耶路撒冷一極端保守的猶太社區。影片詳細刻畫了兩姐妹在嚴苛的猶太風俗下所遭遇的生活困境。導演阿莫斯·吉泰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直面以色列嚴峻社會現實的創作態度,讓他在自己的祖國成為備受爭議的人物。
《中國姑娘》 ,讓-呂克·戈達爾 (1967)
作為一名法國新浪潮《電影手冊》派的畢業生,戈達爾在六十年代末成為了高調的政治電影人。《中國女人》以陀思妥耶夫斯基1872年小說《群魔》為原型,描摹出心懷革命理想的法國青年學生們的群像,既展現了青春理想主義的激情,又流露出其無可奈何的挫敗感。
「《電影手冊》派」是指,從1955年開始聚集在以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為首的《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周圍的一批青年影評人,他們後來從影評工作過渡到拍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主將。——譯者注
《以祖國之名》,導演:肯·羅奇(1995)
跟隨一名英國青年從利物浦啟程,志願參加西班牙內戰的旅程,《以祖國之名》所涉及領域與喬治·奧威爾的《向加泰羅尼亞致敬》一書類似。導演肯·羅奇從西班牙反西斯運動下不同思想派別的激烈爭斗中取材,打造出扣人心弦的劇本,讓《以祖國之名》成為一部無出其右者的偉大影片。
英國小說家喬治·奧威爾也曾以志願者身份參加西班牙內戰,並於1938年寫成描述西班牙內戰的《向加泰羅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發表。——譯者注
《納什維爾》,導演:羅伯特·奧爾特曼 (1975)
這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史詩以美國的鄉村音樂,以及心懷鬼胎的總統競選活動為中心,於1976年美利堅建國兩百周年前夕,對美國社會精神危機進行了洞若觀火的全面考察。
《草莓與巧克力 》,導演:托馬斯·古鐵雷斯·阿萊 (1994)
支持祖國的革命,還是冷眼旁觀古巴的社會現實,世界知名的古巴導演托馬斯·古鐵雷斯·阿萊在二者之間進行著謹慎的創作。《草莓與巧克力》講述一名大學生結識了一位同性戀藝術家,後者極力反抗卡斯特羅統治下對同性戀者實施的迫害。
《阿爾及爾之戰》, 導演:吉洛·彭特克沃 (1966)
《阿爾及爾之戰》是一部毫不妥協的,爭取民族獨立的政治宣言,義大利導演彭特克沃用堅韌的黑白影像記錄下阿爾及利亞針對法國的反殖民主義戰爭。此外,它也為任何試圖粉碎游擊隊運動的軍隊敲響了警鍾——2003年,五角大樓在伊拉克戰爭開始後不久,曾給所有人員放映了這部影片。
㈣ 幾個外國人各種整蠱作死的電影叫什麼
是不是蠢蛋搞怪秀系列。
約翰尼·納什維爾和他的狂人劇組把MTV台播放的節目《蠢蛋搞怪秀》搬上了銀幕。在這個節目中,一幫瘋子玩盡各種危險刺激,匪夷所思的玩意,只是為了看看到底人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比起電視節目里的表演,電影里更能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將他們的搞怪本領發揮到極致!
㈤ 英語電影賞析課應該怎麼上可以放些什麼類型的電影呢詳細些
有一種樂趣來自分析、探索和思考。這就是在說英文電影的賞析課。對電影的深入思考將使觀影的愉悅感更加精微而美妙,無所謂什麼在微博上發表長篇大論說自己的觀後感(這個不好那個不精的言詞最為沒勁)。生活並不是奇觀,電影才是對黑暗中未知事物的探索。理解電影的便捷方式就是主要它在何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有很多自己珍視並產生過共鳴的影片(和電影里的人一起笑、一起激動、一起被那些恐怖的場景纏繞。如:1、美國1975年「納什維爾」本片通過24個人物在鄉村音樂之都的零星活動,呈現了一個行業、地區、乃至一個時代的縮影。2、美國1991「末路狂花」本片所描繪的旅途,是兩個女人對抗整個父權社會的過程。3、美國1965「音樂之聲」在這部以二戰為背景的電影中,沒有關於戰爭的正面描述,而是更多的通過音樂詮釋了對祖國、家人和生活的熱愛。4、1997「美麗人生」對於二戰的死亡集中營,盡管從來沒有什麼有趣的層面可言,但他通過展現父愛的喜劇語言,描述了人類的自衛。(在電影賞析中從不分年代的久遠來評估某部電影的優秀,因為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有可能破壞我們觀影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