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麗人生的時空轉換技巧
美麗人生這本電影的時空轉換技巧,從影片的整體敘事架構來分析時空關系,該影片卻是典型的倒敘手法。在影片結尾處點明「這就是我的故事」。由此可見,整個故事的講述構築在回憶的基礎上,具有典型的倒敘特徵。這一手法的運用有以下幾點作用,首先,以回憶的方式講述,一個親歷者和見證者的口吻增加了影片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促使人們對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的回憶和反思。其次,以回憶的方式呈現,表明之前所經歷的一切已然以一種過去的姿態存在,從一定程度上讓觀眾從美好家庭生活的覆滅和偉大的父親死亡的事實中得到解脫,樹立以一種不忘歷史,展望明天的生活姿態。
B. 《美麗人生》這電影主要講的是什麼
電影內容敘述二次大戰時期,德國將猶太人送往集中營,對猶太人管制、虐待、屠殺的故事。故事並沒有以血腥的畫面呈現德國納粹的殘暴,而是以喜劇的方式讓觀眾領悟生命的真諦。
一名義大利猶太裔青年基多(Guido),來到了義大利的Arezzo。基多是一名幽默風趣而吸引人的青年,他愛上了一名教師朵拉(Dora),基多使用各種方式希望追到朵拉,而朵拉則是已經有了婚約,不過基多仍是在朵拉的生活中添加許多驚奇,朵拉也漸漸愛上基多,基多更是在朵拉的訂婚宴上搶婚。
兩人多年之後有了第一個兒子-約書亞(Joshua),基多也開了他夢寐以求的書店,只是基多夢寐以求的日子沒有持續太久,一切夢想在一家人送往納粹集中營後幻滅。
天性幽默的基多不願毀了兒子的天真無邪,由於兩人都有猶太人的血統,兩人被送往了集中營,朵拉則要求一同前往而被送到女子集中營。基多故意編故事游戲來騙約書亞,只要誰先能得到1000分就能得到一部真的坦克,使得約書亞不但適應集中營的生活,更逃過了被送去毒氣室毒死的命運。
基多也要讓朵拉知道兩人還活著,讓朵拉能夠有活下去的希望。在德軍投降的前一晚,基多為了不讓兒子受害,再度編游戲讓兒子躲到箱子當中,慢慢等待美軍的到來,約書亞照做了。
但是基多在尋找朵拉時卻被德軍發現了,在被處死之前基多仍是要讓孩子以為這一切是個游戲,基多最後則是死在納粹守衛的亂槍之下。
翌日,美軍抵達,約書亞按照與爸爸的約定從箱子中出來,他見到了美軍的M4雪曼坦克,認為自己贏得了游戲,最後約書亞也與母親重逢。
所獲獎項
1998年戛納影展評審團大獎
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
銀緞帶獎最佳男主角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
凱撒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AFI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美國演員工會獎電影類最佳男主角
第71屆奧斯卡獎
最佳電影提名
最佳導演提名 羅伯托·貝尼尼
最佳男主角獲獎羅伯托·貝尼尼
最佳剪輯提名 Simona Paggi
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文森佐·克拉米
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獲獎尼古拉·皮奧瓦尼
網路-美麗人生
C. 急需!從美學角度賞析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
鄙人是學美術的,看電影是我的愛好!我有幸能看到了這樣一歌頌人性的偉大影片!下面,我想說一下我觀看後的一點淺見,和與朋友們的討論!
首先,這部片子是不是悲劇?我認為它應該是。它是一部被喜劇化的悲劇(很矛盾)正如世界上最痛苦的表情不是失聲痛哭而是欲哭無淚一樣,俄國美學大師別林斯基說:「悲劇性的本質不在流血的結局,那隻會引起令人窒息的恐懼,還混合著厭惡之感;悲劇的本質在於流血的結局必將到來的過程!」本片就是敘述悲劇過程的優秀影片。一反普通悲劇的表現方式,將痛苦用逗樂的方式呈現,讓人有種「笑出淚來」的感覺。
本片最感人的就是羅貝爾托.貝尼尼扮演的那位偉大的父親,他是延續兒子心中「美麗人生」的人。也許,一個人在面對悲慘命運時表現出懦弱會博得人們的同情,但決不會有那麼大的感染力!而貝尼尼扮演的父親角色在面對悲慘命運時卻是如此的堅強與偉大。影片中,他直面死亡,嬉笑玩鬧,扮著小丑,跳起脫衣舞,勇敢的用自己的方法從納粹的血腥中奪回兒子的「美麗童年」。
影片為什麼要以這種喜劇的手法來描述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我想貝尼尼的最終用意是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為了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基多不僅讓兒子,同時也是讓自己相信:一切噩夢只是暫時的,最後的勝利終歸屬於我們。所以即使在集中營里,基多也始終是笑聲不斷,因為他有著對生活的堅定信念,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納粹試圖通過集中營毀滅種族,也毀滅人性,但人類畢竟有超越死亡的情感和品質。基多為了不讓小兒子面對人生悲劇,一直以超乎尋常的意志力控制自己,說服兒子,也說服自己,這個集中營只是人生的一個荒謬游戲,這個偉大而可愛的父親最後終於成功了。看著基多站在德國人旁邊冒充翻譯,把集中營規則變成游戲規則的段落,我們一邊爆笑著,一邊抹去眼角的淚珠。這是可以總結整部影片的情節,以荒謬的態度對待人生的荒謬,以樂觀的精神對待人生的丑惡,貝尼尼把自己的人生態度搬上了舞台。
影片以喜劇的形式表現二戰時殘酷黑暗的納粹統治和集中營生活,它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這樣的表現手法是罕見的,同時也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邃的內涵贏得了全世界的掌聲。
《美麗人生》沒有一絲血,也沒有一滴淚,因而人們能在其中找到一種美麗。
D. 看《美麗人生》明白了什麼
對任何事情充滿巨大的 熱情,把任何事情看作天賜。對任何人報以微笑,對欣賞你的人充滿敬意。無怪於公主會愛 上你的,因為你是如此熱情洋溢,如此幽默風趣。你讓她永遠充滿無限的驚喜。她真的愛上 你了,這是一定的,你是她最可愛的無厘頭王子。 我羨慕基度的幽默,我也相信當災難降臨的時候,生活中最強悍的感情是 Humor。我 不知道還有什麼,比一個徹底了解集中營現實境況的父親,用各種方法去保護自己孩子的心 靈更偉大的舉動。比一個能夠冒著生命危險給自己妻子帶去安慰的丈夫更完美的角色。 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 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 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E. 美麗人生的影評,從拍攝手法,鏡頭語言等專業角度
《美麗人生》--偉大的父愛
本片由義大利國寶級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講述了一個關於親情和愛情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感人肺腑。該片曾獲得嘎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多部大獎。是值得各位收藏的一部佳作。
樂觀開朗的猶太青年圭多和朋友駕車來到城裡,途中邂逅了美麗的女教師多拉,兩人互生情愫。幾經磨難,兩人結為夫妻。但好景不長,就在他們的兒子生日那天,圭多和兒子被強行帶到了納粹集中營,原因是他們是猶太人。多拉沒有猶太血統,但為了和丈夫兒子在一起,也登上了通往集中營的火車。在集中營里他們被分開關押。圭多為了不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就「欺騙」他說這是為他的生日而舉辦的一場游戲,游戲規則是不能哭不能鬧不能想媽媽,率先得到1000個積分的孩子就可以得到一輛真坦克,兒子信以為真。圭多還要想方設法向妻子報平安。最終圭多為了兒子的安危,自己慘死在德軍的槍口之下。
反映二戰時期的影片有很多,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過多地渲染死亡和血腥。但這些在這部影片中沒有直接體現,而代替它的是更多的歡笑和淚水。首先圭多是一個勇敢的男人,他喜歡上了多拉,就勇敢地去追求,不論路途有多麼的崎嶇,最終他做到了。其次圭多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當他們在集中營的時候,圭多一刻也沒有忘記呵護自己的兒子,也沒有忘記和妻子取得聯系。在他心中親情和愛情就是他的全部生命,所以最後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全兒子,由此可見父愛的偉大。影片中有幾處場景值得一提:首先是圭多冒充視察人員來到多拉的學校跳「脫衣舞」的滑稽場景,這一幕是為了引起多拉的注意,從而體現圭多是一個既勇敢又富有幽默感的男人。其次是圭多在被處死之前向藏在鐵窗中的兒子擺出小丑般的走路姿勢,這是為了不讓兒子害怕,並且快樂的走向死亡,體現了偉大的父愛。最後是兒子和母親相聚,對母親說:''我們贏了,我們得到了1000分,我們贏了。」這是最為傷感的一幕,我們為圭多的犧牲而傷心,為孩子的心靈沒有受到傷害而感動,圭多死得值得。影片告訴我們痛苦只是暫時的,唯有樂觀的人們才能得到美麗的人生。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如果你是一個懂得珍愛的人,如果你是一個好父親,那麼這部影片你一定要看。
父與子的生死游戲 :《美麗人生》
—— 銀幕視覺經典 :《美麗人生》
編劇:溫琴佐 切拉米 羅貝爾托 貝尼尼
導演:羅貝爾托 貝尼尼
攝影:托尼諾 德利 科利
音樂:尼科拉 皮奧瓦尼
主演:羅貝爾托 貝尼尼 尼科雷塔 布拉斯基 焦爾焦-坎塔里尼
出品:義大利梅蘭坡電影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發行
譯制:上海電影譯制廠
實在的說,在看到這部《美麗人生》之前,對喜劇類型的藝術電影,總是懷有些許微詞的。而且再說這部《美麗人生》又是反映與描寫大戰期間納粹暴行的片子,所以總能想到 ,一個專事喜劇創作的西方電影人羅伯托•貝尼尼,能夠拍得過大導演史蒂芬 斯彼爾伯格徹底悲情的《辛德勒名單》嗎?能拍得過羅曼斯基完全悲愴的《鋼琴師》嗎?我比較懷疑,恐怕羅伯托•貝尼尼連鬼才導演法斯賓德的反納粹名片《莉莉 瑪蓮》的一半深度,也不會有吧?不是搞笑,是說深度。沒有看過羅伯托•貝尼尼的這部《美麗人生》以前,真的就是這么想的 。再加上,那些戰爭本身就是殘酷和悲烈的,彷彿根本不有什麼喜劇可言。這一點常識老幼皆知。記得有位大的影評家說過 :喜劇本身常常不能承載重磅眼淚 。這部《美麗人生》由義大利梅蘭坡電影公司出品 。哦對了,看到的這個版本是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
後來偶然一個機會,去看羅伯托•貝尼尼的另外一部影視片子,在場觀者,好象無一不提及他的這一部《美麗人生》 。人們往往感嘆這部影片的收獲成果,說它前前後後獲得了太多大獎,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戛納影展評審團大獎在內的二十八項國際影壇大獎。還說《美麗人生》在戛納電影節試映落幕之際 ,全體觀眾就地起立 ,舍淚鼓掌長達12分鍾之久 …… 就這樣感召下,我也終於,打算去認真看一看,這一部喜劇的《美麗人生》了。看《美麗人生》這一天 ,正好還是一個臨近紀念人們共同父親節的日子。影片《美麗人生》是由義大利藝壇所謂的「國寶級」人物羅貝爾托 貝貝尼自編自導自演的。表面上,在這里,貝貝尼拿了一種極為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大庭觀眾喜劇性地講述了一個大戰期間極為悲慘的三口之家的故事。特別認真的講,《美麗人生》開片將近一半時刻,我仍然沒有看到並且感受到,人們常常提及肺腑之痛 。反爾隨著銀幕故事,我總是笑口常開的樣子 ,不時跌入在喜劇導演善常的連環搞笑的場景裡面。
換一個視角說,也就是在《美麗人生》的前半部,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納粹或者戰爭的悲劇色彩以及暴力疑點。也就是說,《美麗人生》至此一半,還屬完完全全義大利人喜劇的味道。有人說,義大利人喜劇的味道,與他們地處的天然環境有關。甚至想到,義大利明星羅伯托•貝尼尼自費編導演的這《美麗人生》,終於讓他找到了一個全世界都拍爛拍絕的影視題材。《美麗人生》故事背景是戰爭前的義大利某處一個小鎮。逍遙樂天的猶太青年人基多有點混世味道,用了英雄救美女的一招,嘻嘻哈哈出現在銀幕之上。基多特有女人緣,他在進大城市投靠開餐館叔叔時,又有多次巧遇美麗女教師多拉的天作機會。真有一點天賜良緣的意思。《美麗人生》愛情場面有一些類同小學生謄印描紅,動效拍得,實在象一些國產電影中的乏味愛情故事一樣,平淡收斂,死水微讕。如果認可這樣一句話: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那麼導演貝貝尼的感情生活,大概理聽應當是一帆風順的。電影正如觀眾所料那般 ,熱烈追求,花言巧語,棄富奔貧,情人們隨天從願,而且不久,基多夫婦生活裡面,發生了一個可愛的小男孩約書亞 。
基多一家的幸福生活,這時候才發生了戲劇性變化。《美麗人生》由喜漸悲。納粹來了,生活不在喜劇。美麗的人生,加上了血腥。我們看到,《美麗人生》的電影故事進展五年之後,第二次大戰爆發了,基多被迫帶上小男孩約書亞,在刺刀威逼下登上了開往集中營的悶罐火車。妻子朵拉捨去求生之望,尾隨家人一起,主動跟上基多和約書亞,來到殘忍強暴,不堪血腥的猶太人集中營。這時候我發現 ,男主人公曾經一向開懷的那種大笑,不再顯得由衷。這時候的基多,他掛在臉上的,是苦苦的笑。隱痛的苦笑。基多開始心事重重。基多為了保護自已可愛的孩子,不讓他的小約書亞心受創傷,於是父親仍然貌似開懷。基多總是騙自已的孩子說,我們在這個集中營的生活,只是暫時的,這只是玩一個掙分的游戲。這是一個掙夠了一千分之後,我們就可以贏得一輛坦克車,並且獲得人身自由的游戲。小孩子約書亞喜歡玩具坦克車,那是每一個孩子純真深中的自覺天性。游戲是孩子的生活一角。
《美麗人生》中,游戲對於父親,一方面是為了迎合親兒子。另一上方面又是老爸的童心未泯。這是一個真實而又美麗的謊言。一個讓人笑看又心痛的動情故事。這是父與子的生死游戲。《美麗人生》這種藝術情境的手法,顯示了義大利民生開朗樂觀的一面,並且影片隨時隨地用逗樂搞笑效果,神奇的將一個看似不可能發生的童活般故事搬上銀幕,娓娓道來。基多用游戲的方式讓小兒子的未泯童心不受任何傷害。天真好奇的兒子對父親的話信以為真,他崇拜這個永遠打不垮的樂天老爸。這個看似喜劇的父親的心,是那麼的神聖與高潔。悲情隨著喜劇畫面,漸入佳境。如果說,悲劇是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看到《美麗人生》以後 ,我更加深入理解了悲劇的這一定義。後來以為,《美麗人生》是悲劇的,而不是喜劇的。《美麗人生》是借用了喜劇的基本原素,進行悲劇演生與鋪排。喜劇只是《美麗人生》的一個善良外套。《美麗人生》的真正核心,應當是悲情的。是一種天哭的慟情。她還是大悲之中的人情呼喚。
影片《美麗人生》中間,父親基多一點一滴都不願意,讓自已兒子幼小的心靈因戰爭苦難而異暗。基多害怕小約書亞的心靈從此蒙上悲慘陰影。於是導演盡量渴望,把《美麗人生》拍得童真再顯,拍得實如溫暖。在影片《美麗人生》當中,有這樣兩處場景,鏡頭表達的寓意非常。第一處場景,書店前的父子對話:小約書亞問父親:為什麼商店門上掛著猶太人與狗不準進入牌子?父親回答說:我們開的書店就不掛這種牌子。小約書亞說:我們也掛一個。父親說好,牌子寫什麼?小約書亞想了一下,拿格外的孩子氣說 :野蠻人和蜘蛛不許進書店。第二處場景 敵寇關押猶太人集中營里,放送的廣播歌劇 :在敵寇慘無人道的血腥集中營里,基多一面求生心切,另一方千方百計想和隔壁女監里的妻子取得聯系,他渴望向多拉報一個信息,告訴多拉,這一邊父子平安。終於有了一個機會,基多利用敵軍廣播喇叭,播放了多拉從前喜歡聽的奧芬巴赫的歌劇。聽見這動人樂聲,多拉心裡,明鏡一樣明白了,那邊的父與子還活著。艱苦卻樂觀的活著。父與子,還有母親,一家人,一邊游戲著暗炎人生,一邊艱難渡過每一天。
影片里,世界民族大解放來臨前夜,納粹准備逃走的時候,基多一反笑容,嚴肅冷靜地將兒子藏在牢獄角落的一個鐵櫃里,並且千叮嚀萬囑咐,不讓約舒亞發出任何動靜,也不要探頭出來。直到完全天亮。接下來,忠誠的基多化妝女犯,又趁亂跑到女牢去找妻子多拉。不幸的是,可憐的基多被核槍實彈的納粹發現。納粹押送槍斃基多,經過的舒亞密藏的的小鐵櫃時,基多仍然還是裝出一副樂觀開朗的模樣,甩開正步,顯出慣常喜氣,巴望著兒子走過去,同時暗暗示意兒子千萬不要出來。再接下來,監牢大牆角落深處一聲槍響,基多慘死在納粹槍口之下。天終於放亮了,小約書亞小心從鐵櫃里爬出來,他站在空盪盪的牢獄大院子里,杳無一影。這個時候,一輛標記五角星的真坦克車出現在約書亞面前。小約書亞爬了上去,紅軍坦克隆隆地開去。直到重逢母親。小約舒亞和父親母親一起,肩並肩挨過飢餓,熬度恐懼,忍愛寂寞,並且戰勝了黑暗,贏得了一千分,收到了爸爸許諾給他的禮物。那是一輛真正的坦克車。
這是獻給孩子的禮物 。是父與子的生死游戲的禮物。直到影片《美麗人生》一片終了時刻,我看著小約書亞乘著紅軍坦克遠遠開去,路上孩子找到了他的媽媽,當小約書亞擁入愛母懷抱時候,我不禁站起身來,為了這個小男孩約書亞重見母親,為了孩子收獲到了這樣一份人生大禮物,深深的致示敬意 。同時,也為了小約書亞的爸爸和媽媽們表示由衷敬意。向他們祝福。我為他們的美麗的人生用心鼓掌。用心淚流。我真的,為了他們在那一段暗黑生活中,苦苦掙扎中的慘痛每一天 ,安靜地流下來眼淚 。掌聲和眼淚,為了這一場電影里的純真游戲 。一場父與子的生死游戲 。笑容與欣慰,為了電影裡面這個美麗的人生。父與子的生死游戲。美麗的人生。
父與子的生死游戲。美麗的人生 …… 據說第一個提出父親節建議的是華盛頓的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親早亡,其父獨自一人承擔起撫養教育孩子的重任,把他們全部培養成人。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親養育之恩,准備為他舉行慶祝活動,同時她想到所有的父親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於是給當地一家教士協會寫信,建議把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1910年6月人們慶祝了第一個父親節。當時凡是父親已故的人們,都佩戴一朵白玫瑰,父親在世的人們佩戴紅玫瑰。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是開始時父親節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為父親節的象徵,有的地方則用襯有一片綠葉的白丁香作為父親節的象徵。直到1934年6月才統一規定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後來全世界有多個國家通過儀式,用心和禮物來紀念父親節。父與子的生死游戲。美麗的人生。
F. 《美麗人生》主要想表達的到底是集中營還是愛情/親情
三者都有,不同的人體會各有側重。無論是納粹集中營的殘忍,圭多與他夢想中的公主之間的愛情,還是對兒子深沉的愛都展現的淋漓盡致,這是我在高中時期看過的最感動的一部影片。
故事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前半部分主要是輕松喜悅的愛情故事,猶太人圭多對意外跌落其懷中的姑娘一見鍾情,為了博得她的好感,圭多用著幽默的舉止一次又一次的吸引多拉的目光,最終二人結婚生子,但因為納粹的原因,圭多一家被關進了集中營。後半部分為圭多為保護兒子與他做了奪得游戲冠軍的約定,一方面忍受集中營惡劣的勞動,一方面積極的告訴兒子只要好好表現就能贏得一輛坦克車。
曲終人散,圭多最終死在了納粹的手中,但是他的兒子與妻子最終相見,並乘上了夢想中的坦克。熾熱的感情、溫馨的家庭戲份、不曾言語卻潤物細無聲的親情,沒有矯揉造作的狗血片段,也沒有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影片的拍攝片段並不花哨卻可以直擊人心,讓人為之流淚不止。
愛情也可以像童話一樣美好純真,圭多與多拉的相識宛如話劇一般,伴有歌聲、舞蹈,情節輕快有力,熱鬧卻不吵鬧。三口之家的生活就像生活在我的身邊,溫馨可口,甜而不膩。隱忍的父愛之下,也隱藏有納粹的殘忍,將集中營中的人從頭到腳都製作為生活用品,雖不曾直接顯露卻在細節之處令人毛骨悚人。
三者糅合在一起絲毫沒有違和的感覺,沒有誰輕誰重的側重感,值得一提的是圭多自始至終的樂觀,將整部劇串聯起來,劇作人生,因圭多而美麗。
G. 電影《美麗人生》到底說的是什麼
《美麗人生》是一部由羅伯托·貝尼尼執導的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為了能夠讓孩子一直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下,父親為孩子編造了一個美麗的謊言。如果你喜歡我的觀點麻煩給我點個贊。另外你覺得電影《美麗人生》到底說的是什麼呢?歡迎你到下面的評論區發表您的意見。
H. 求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賞析
這部影片的視角與以往的二戰影片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的二戰影片大多以正面描寫真實的戰爭場面來表現戰爭的殘酷,比如《中途島戰役》、《拯救大兵瑞恩》;也有的通過愛情故事來表現戰爭的殘酷,比如《魂斷藍橋》、《科林上尉的曼陀鈴》;還有以集中營為背景來表現戰爭的《死亡列車》、《辛德勒的名單》等等。《美麗人生》也是一部描寫猶太集中營的影片,但它使用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觀眾在笑聲中含著淚水領悟著生命的真諦。 本片身兼導演、編劇、演員的羅伯特-貝尼尼是義大利著名的喜劇演員,他發揮高度的創意,用一種妙不可言的方式重新詮釋了殘酷的戰爭與生命的意義。貝尼尼的影片真實簡練,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美麗人生》是他指導的第六部影片。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不單是戰爭的殘酷,更多的是親情間的歡笑與感動。而他給予我們的也不僅僅是歡樂和淚水。而是人生的真諦,生命的真正意義和積極的人生觀。那麼,積極的人生觀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呢?影片把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分為了兩個層次,在和平歲月中的享受人生,和在艱難歲月中的笑對人生。 第一層、享受人生 享受,看似很簡單,能做到這一點卻很不容易。因為人的情緒是極為復雜的,即使沒有遇到什麼挫折,我們也會有情緒的波動期,也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那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享受呢,什麼才是真正的享受呢?電影的前半部分給了我們答案。 享受人生首先要自信並且具有浪漫氣質和幽默感。圭多具備這樣的優點,所以他知道怎樣享受人生。例如圭多在草垛里接著從天而降的多拉的段落。多拉想燒掉鴿棚里的黃蜂窩卻不小心從上面掉了下來,「早上好,我的公主!」幽默簡練的一句話,體現出圭多對生活的熱愛與自信。「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鴿子飛翔,仙女從天而降,我要搬到這兒來。」圭多的幽默和自信在字里行間一點一滴的流露出來。還有在看完歌劇後圭多開車接多拉的那場戲,天下著雨,車又出了毛病,圭多拿汽車方向盤和坐墊給多拉做了一把雨傘。兩個人在雨中漫步聊天,圭多的幽默和浪漫氣質被充分地表現出來。自信、幽默、浪漫能使你每一天都保持快樂的心情並充滿活力。其次要辨別什麼是美什麼是丑。對於美好的事物要善於發現它、呵護它;對於丑惡的事物也不能一味地抵觸或排斥,應當在清醒地認識它的基礎上,用幽默的手段諷刺它,用美好的事物蔑視它,以保持心靈的純凈。例如,影片開場剎車失靈的段落,圭多和費魯丘的車從山坡上沖下來,前面的人群正准備迎接某個法西斯的傀儡國王。圭多從車上站起身揮舞右臂示意人們閃開的動作就像納粹黨的軍禮。人們以為國王駕到紛紛向圭多鞠躬敬禮。圭多在對丑惡的諷刺中使自己免受污染,讓自己保持樂觀的態度。又如,搶新娘的那場戲,圭多騎著一匹被塗成綠色,身上寫著「猶太種」的馬闖進餐廳,拉起多拉坐上馬背,兩人一起沖出餐廳。圭多並沒有像他的叔叔那樣十分在意那匹「猶太種」馬,而是把他當成一個玩笑,和多拉一起騎著馬沖出餐廳更體現了圭多敢於向黑暗的不公正社會做出反抗,並在這種反抗中重拾尊嚴、體味自由的快樂。天倫之樂是享受人生的最高層次。和自己最心愛的人在一起無疑是上天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圭多知道什麼才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不是金錢,也不是地位。一個小小的書店,一個美麗的妻子,一個活潑的孩子。就在這最簡單的生活中享受著幸福。我們一定都記得圭多騎著單車帶著妻子和兒子的那場戲,圭多帶著一家人在小巷中穿梭,從斜坡上沖下來,多拉摟著圭多,兒子約書亞坐在車筐里開心地笑。一切都顯得那麼快樂、和諧。這不就是每個人心中所嚮往的那種幸福和快樂嗎!
I. 求關於《美麗人生》導演羅伯特.貝尼尼的電影風格的分析
義大利著名導演羅貝爾托·貝尼尼的作品。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的義大利。 從歷史的大視角看,這是一部反映戰爭的絕佳影片。其一,它沒有採用全景式的展示,而是選取幾個普通人和一個普通家庭的遭際來反映;其二,即使是選取普通人和普通家庭的遭際來反映,它也沒有落入一味著力於渲染那幾個人和那個家庭在戰爭中的深重苦難的窠臼。恰恰相反,那些背負著深重的苦難的小人物在這里演繹出的種種給人最直接的觀感是風趣逗樂,之後悲涼的心境才油然而生。聯繫到故事發生的背景,影片的名字本身就大出觀眾意料,也頗耐人尋味。「美麗人生」?這與戰爭似乎是一對天然的悖論。但你決不能因此就草率地將它理解成一種反諷。就算這樣的成分,也是極少的。在我看,這個片名起得十足真誠。 影片從頭到尾畫面明麗流暢,決不在色彩上給觀眾製造沉悶壓抑之感。在前半部,亦即在主人公們被關押進集中營之前,若不留心每一個細節,你甚至會忽略戰爭這一大環境,只當它是一部愛情喜劇。 影片開頭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德軍進駐的場面,但這個鏡頭一晃而過,旋即轉為男主角基度眉飛色舞地坐著朋友的敞篷車在鄉間小路上賓士。 除德軍進駐,在影片的前半部,還有三處暗示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一是在叔叔開的飯店裡當侍者的基度冒充一個做視學官的客人去女主角黛麗所任教的學校視察時,校長請他向孩子們講解他們的種族是世界上最優良的種族。但凡侵略,侵略者們在炮火進擊的同時,總會伴隨著思想上的煽動、蠱惑與奴役。種族主義的推行便是法西斯的卑劣伎倆之一。諷刺的是,在影片中,給孩子們講解義大利種族的優越性的基度恰恰是法西斯分子們所鄙視的猶太人,而且基度胡說八道的內容恰恰充分暴露了種族主義的無稽與荒誕。義大利人比猶太人的種族優越?優越在哪裡呢?是因為他們有兩片高貴的耳郭,還是因為他們有一隻精緻的肚臍眼? 二是在黛麗與她的未婚夫舉行婚禮之前——婚禮正好在基度叔叔的飯店舉行——在飯店門外,基度的叔叔抱怨他心愛的坐騎身上被那些種族主義者刷上「猶太馬」的標記。然而,就是那匹「猶太馬」,緊接著成為基度搶親的好幫手。一匹「猶太馬」和一個相貌醜陋的猶太侍者,不費吹灰之力地奪走了享受高官厚祿的義大利人的女朋友,這也是對種族主義者以及勢利眼們(如黛麗的母親前面的表現)的絕妙諷刺。 在另一處時代背景的暗示,小主人公祖舒華已經出世並已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童了。祖舒華指著種族主義者店門前的警示牌問父親為什麼「猶太人與狗不得入內」。為不使兒子蒙上作為猶太人的恐懼與自卑,基度輕描淡寫地告訴兒子,那是因為他們不喜歡猶太人與狗,並機智地反問兒子最不喜歡的是什麼,得知兒子最不喜歡的是蟑螂之後,他告訴兒子自己最不喜歡的是生番,然後煞有介事地說趕明兒在自家書店(其時,他已開了一家書店)門外也釘一隻牌子,寫明「蟑螂與生番不得入內」。在這里,基度對種族主義者的不屑與調侃可見一斑。 戰爭顯然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然而,它主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呢?我不願意籠統地歸納出一個枯燥的概念,只想從純感性的角度出發,說說它給我最深刻且先入為主的印象。 先說基度對妻子的愛吧。影片開頭的鄉間之旅,使基度邂逅了黛麗(那個此後被他稱作「從天而降的公主」的平凡女子),並一見鍾情地對她產生了愛意,之後的多次頗富喜劇色彩的偶遇鞏固了他對她的愛,終於從她不得已的婚禮上將她帶走。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基度和黛麗從那匹「猶太馬」上下來之後,有一個巧妙的鏡頭處理。先是兩人前後走進一扇門,出來的則是他們活潑亂跳的兒子祖舒華,數年美好安穩的幸福時光一帶而過。 在集中營中,基度幸運地遇到了他的舊交,一位德國軍醫,曾是基度叔叔飯店裡的客人,因為痴迷於猜謎,而基度又長於此技,故對他特別賞識。蒙那位德國軍醫的庇護,基度得以在德軍的餐廳里做侍者,正是有此機遇,有才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細節。乘遞送碗碟的閑暇,基督打開了放在牆邊的唱片機,並將唱片機的喇叭筒轉向窗外。他知道,黛麗一定可以聽到。唱片的內容正是他倆都曾聽過的一出歌劇。身臨險境,竟不忘捕捉片刻的浪漫情調,對生活的熱愛,對妻子的眷愛,「有過於此乎」?當然,這也透露出基度的機智——音樂也可以用來報訊。聽到那段音樂,黛麗得以確定丈夫至少在那時還好端端地活著,終於可以略微舒一口氣。 影片末尾基度之死,直接與他對妻子的愛有關,雖然黛麗最終得以保全,基度並沒有起實質性的作用,但他所做的努力本身,就足夠使眾多丈夫引為榜樣了。 一個巧妙的鏡頭切換,小主人公祖舒華登場了。在整部影片里,相比於基度對妻子的愛,他對兒子的愛則演繹得更加淋漓盡致,催人淚下。基度對兒子的愛,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美麗的謊言體現出來的——在「美麗人生」之中,謊言焉能不美?——「蟑螂與生番不得入內」,在基度那些美麗的謊言里,只不過是牛刀小試。最叫人嘆為觀止的是,他把一家人的集中營之難說成一場積分游戲,並且前前後後,以一張如簧巧舌把它編造得天衣無縫。被粗暴的士兵推跌上火車,拍拍屁股站起來,竟嘻嘻哈哈地對兒子說,這是一次早有準備的生日旅行;一本正經地冒充懂得德語,把德國軍人殘酷的集中營規矩翻譯成可笑的游戲規則;幹完一整天超強度的活,疲憊不堪卻強打精神告訴兒子他們在游戲中積分領先……再鐵石心腸的人,看到這些場景,想必也無法做到無動於衷吧?還有最感人肺腑的。已經被德國兵抓住押去槍斃了,為了不讓兒子害怕,他竟邊邁著誇張的步子,邊滿臉堆笑地對藏在牆角鐵匣子里的兒子擠眉弄眼,好象是去接受獎賞似的。 當然,影片表現的不只是基度的愛,相反,愛在那裡是無處不在的。 黛麗對丈夫的愛同樣令人震撼。愛一個人,愛到願意為他放棄自己的生命,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電影中的黛麗幾乎毫不猶豫地脫口騙德國兵說自己也是猶太人。她願意和丈夫一塊受難,乃至一塊赴死。進集中營之後,由於沒能和孩子在一起,黛麗對兒子的愛表達得非常含蓄,但絲毫不遜於孩子的父親。如果看到她愁容滿面近乎失魂落魄地在衣服堆里翻檢兒子的衣服的鏡頭,我相信你會同意我的看法。那堆衣服是以洗澡之名騙進毒氣室的老人和孩子脫下的,因此翻檢兒子的衣服的舉動,即是對兒子生命的極大關心。沒有找到兒子的衣服,黛麗露出了寬慰的笑容。 祖舒華還處在懵懂無知的年齡,要正面表現他的感情頗為不易。影片很明智地避開了這一點,採取另一種更合適的方式。看到影片的最後,因一段簡短的旁白,觀眾恍然大悟,整個故事,原來都源於祖舒華成年後的回憶。而片名叫做《美麗人生》,也就是說,在祖舒華的心目中,那一段回憶是美麗的。那麼,他究竟對那些往事懷著怎樣的感情,就不必我饒舌了。 即便是陌生人,也是相互愛著的。例如,基度的難友們非但沒有揭破他對兒子的謊言,而且還盡量配合他。試想,在生命危在旦夕的境況之下,一般來說,人的情緒應該惡劣到極點,能做到這一點,尤為難得。 在這篇評論的末尾,我想稍微提一提我從裡面挖掘出的兩個隱喻。 影片靠前的部分有這樣一個場景。基度和他的一個朋友並肩躺在一張床上。他的朋友很快沉如夢鄉,而他難以入睡,於是他向那位朋友請教迅速入睡的秘訣。那位朋友告訴他,叔本華認為意志控制一切。對於叔本華的哲學,我直言自己一無所知。所以無法判斷叔本華真有這么一個觀點呢還是只是片中的一個噱頭。不管怎麼說,意志控制一切,這句話貫穿了整部影片,並成為故事得以如此發展的先決條件。試想,在法西斯橫行的年頭,在黑如地獄的集中營中,何來美麗?所謂美麗,除非是從心而生,亦即意志控制的結果。所以,「美麗人生」,實則是通過意志控製得來的美麗人生。換一種對待人事的態度,怕是要整個兒顛倒過來,變成「悲慘世界」了吧? 另一個隱喻關於基度編造的積分游戲。基度哄兒子說集中營的生活是一場積分游戲,並堅信己方一定會勝出,屆時將得到坦克作為獎品。誠然,這無疑是一系列絕妙的美麗謊言,但到最後聯軍的坦克緩緩朝祖舒華開來時,我的心不禁為之觸動,省悟到它還有深一層的寓意。把集中營的折磨比喻成一場游戲,這本身就包含著對法西斯莫大的嘲弄與鄙夷,游戲的勝利也就暗示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游戲獲勝的獎品坦克則是消滅法西斯的工具——倘若我們輸了,坦克也將徹底摧毀我們。基度在整場游戲(或者戰爭)中的心態始終是樂觀的,這是構成「美麗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J. 《美麗人生》電影觀後感300字
美麗人生觀後感600字
美麗人生》———最初看到片名,我以為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人快樂、幸福、充實的一生,畢竟,這樣的一生才算美麗。影片的前半部分的確如此。影片主人公是一個風趣幽默且幸福的人,他用自己的幽默給他的妻子與兒子帶來了快樂。然而,影片的後半部卻是講述他們一家在納粹集中營的生活。主人公為了不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受到打擊與傷害,用各種謊言善意地欺騙兒子,並告訴他:「一切只是個游戲,游戲結束後,我們便可以回家。」最後,主人公為了尋找自己的妻子而送命,但他給兒子留下的並不是集中營灰暗的回憶,而是個美麗的「游戲」。
二戰結束後,有許多在集中營存活下來的人回憶往事都痛苦不堪,還有更多的人出來後患上了憂鬱症,原因就是集中營的非人生活實在太過痛苦。而主人公卻用一個游戲的名義掩蓋了這種痛苦,讓其兒子的心靈免受傷害,盡管他自己為此付出了生命。
影片中,導演用了不少誇張的手法與一些巧合更加突出地表現這一家三口的感情深厚,也為劇情的發展作了很好的鋪墊。
美麗人生,片中主人公有一個美麗而幸福的家庭,他為他的家庭做出巨大的貢獻,他的一生是美麗的。片中的兒子有一個美好的
童年,有一個風趣的父親,父親帶給他快樂,使他的人生有了一個美好的開端,他的人生也將是美麗的。片中的母親有了一個快樂的丈夫和一個可愛的兒子,她的人生也因此而美麗。人生的美麗也不單指快樂,更強調人生的意義,人生便因意義而美麗。聰明、勇敢和善良的人們都能締造出美麗的人生。
點評:美麗的游戲後面是殘酷的人生!更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這篇觀後感層次清楚,感情真切自然!在概括了影片的主要內容時作者就埋下了一條線———主人公用善意的謊言欺騙兒子,從而讓兒子幼小的心靈避免了陰暗與血腥的傷害。後文就循此線索抒發著自己的感受,「感」在「觀」中,「感」「觀」結合,凸顯中心,把自己的感動與震動釋放在抒情與議論的文字中,這既是影片的魅力,更是這篇觀後感的魅力所在!
在很早的時候,我媽就跟我提起過《美麗人生》,胡事的概要也講過,只是一直沒有看過。我非常感謝孟老師為我們播放這部電影。
在戰爭題材的電影里,東方似乎一定會有一種奇怪的意識,就是在災難來臨的時候,總會出現那麼一個人,他的出現總是由掌聲和鮮花相伴,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的民族添彩,只因某某人在戰場上綻放出這樣那樣的光。
對這樣遙遠的戰爭故事,難道不覺得太政治了么?戰爭並不是英雄們背負的,戰爭不是單屬於英雄的故事,不單屬於士兵的故事。有時候我在那些所謂的戰爭作品中找不到時代,倒是頗像一部偶像劇。我們對戰爭的感知會變成這樣,是因為什麼?
我也看過一些國外的戰爭題材的電影,比如《希伯利亞理發師》又比如《黑皮書》。戰爭過於殘忍,因為在戰爭中所仇恨的對方,同樣也在戰爭中因此而清晰得從心底到指尖地痛苦,又在扳下槍扣時從手指把麻木傳到心底。在戰爭里,前任何一個人的死亡都太微不足道。在這樣的災難面前,恐懼驅使我們忘記了一些東西,放棄了一些東西,比強孩子們忘記了純真。但我們絕對不要放棄愛與人道,在戰爭面前它可能是最脆弱的,但也可以是最堅固的。
戰爭面前我們都要受傷,我說了戰爭不僅是士兵的故事,它是一場暴風雨,每個人都要淋濕,可是我們看到有的人沒有被淋濕,因為有另一個人幫他擋住了全部的雨點。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個美麗的童年,完整的童年,可是戰爭奪走了他們的完整的童話,讓他們在灰色背景的世界裡完成他一輩子的使命。這不公平,對誰都不公平。所以我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父親,用生命拯救了一個孩子的純真。他的死亡,他的一切行動都在控訴戰爭帶給我們的創傷。這樣精神上所帶來的創傷,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那些傷痕在說:
「不要再有戰爭了!」
在課文中也有這樣的話,是《親愛的爸爸媽媽》里所出現的。
在世博會的墨西哥館里我記得有介紹墨西哥的歷史,戰爭。「歷史就在我們身邊,如果我們不去閱讀它們,它們就永遠地消失了。」大屏幕上是這樣寫的。但是欠們所應閱讀的,不是憎惡。
在閱讀《蘆花盪》時,那個分析「老頭子將敵人置於死地時萌發出的愉悅心情」到現在還使我痛心著。這種仇恨,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停止?戰爭中需要我們記住的不是英雄們殺敵後的快感,而是告訴我們這些身處在和平土地地上的人們,我們所享受的安逸帶來的一切的可貴,和平的可貴,自由的可貴。
戰爭使我們更愛自己的國家,沒錯。而東西方戰爭作品的差異也就在於,在東方文學作品中,我們最後宏揚的是本國的威嚴,大家是站在各自的國家發揚本國精神。而西方的戰爭作品裡,它年表達出的倫理,人性是不分國界的,它給我們所帶來的是每個國家在戰爭中,在平凡人之間,閃耀的「人」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