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電影的評價寫一篇作文
你要根據什麼電影來決定,你可以所選取電影的主要內容,人物來寫第一段,補充下開頭要寫,這第二段。第三段就可以直接寫自己的感受與評價了。然後結尾。大概就是這樣。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又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或它的社會意義,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傳的;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欣賞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② 如何寫好電影的人物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意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③ 影評寫作技巧
影評寫作以論文體為主,通過把人物細節、情景細節以及電影的風格進行簡單的敘述,得出自己對於電影的認識和想法。
寫影評的時候要把握每個人物每個細節的描寫,讓自己領悟到了什麼,然後把它寫出來。
思想評論包括評主題,力求獨到見解,評現實意義,更側重於現實作用;人物評論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
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包括藝術樣式評論,藝術風格評論,電影特性評論,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等方面的評論。
寫影評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使用書信體,要求緊扣電影與評論,總體把握細節突破,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注重思辨,講究文采。
影評就是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攝影、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視聽語言、道具作用、轉場、剪輯等進行分析和評論。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同時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④ 影視評論的寫作要求和技巧
影視評論的寫作要求和技巧:
1.主題的揭示
任何一部藝術作品都試圖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藝術語言傳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影視作品亦不例外,評論者必須通過對作品的解讀把握和主題揭示;對主題讀解和把握雖可能有所差異,但它相對的具有客觀性,准確性;對主題准確且深入的理解與分析,是對考生視聽語言讀解能力以及思考的綜合,概括能力的考核。
2.情節結構的把握
能用最簡潔的語言接受銀幕故事;能對全片的情節結構准確把握,了解全片情節的起點,中點和終點;對情節結構的設置與人物主題的必然關系有一定認識。
3.人物和人物關系的分析
分析作品中主次人物及他們的關系;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復雜性;把握和分析人物關系發展中的矛盾沖突以及解決的方式,他們和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的關聯。
4.視聽語言的初步讀解
對影像的讀解包括畫畫,色彩,燈光,鏡頭運動方式等;對聲音的讀解主要包括音樂和音響,台詞和對白,旁白等;還有蒙太奇以及表演細節等的讀解與分析。以上影評寫作可能涉及的主要內容,一一列出並不意味著考試必須面面具到。影評寫作應根據實際情況,提倡在相對完整(思想與藝術)的分析基礎上,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⑤ 請問應影視作品分析怎麼寫啊,各位老師師傅們
:( 1 )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夜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2 )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3 )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沒有表現出的聲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4 )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如何,它是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5 )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6 )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7 )注意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8 )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9 )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像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10 )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旁白,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12 )畫面上的人物關系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比如 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 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13 )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順口嗎?( 14 )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15 )道具在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16 )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17 )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內,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 / 反拍不算內)。( 18 )人聲,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19 )特寫是否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使用的?( 20 )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沒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另外,影視評論寫作可分為幾種類型,具體如下:
印象式影視評論的寫作:是寫作者對影視作品的主觀感受和個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影評。主要依賴於個人的直覺能力和感覺能力。特點是隨意性的評論、敏銳的觀察、恰當的聯想和豐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評論的寫作思路:
電影的主演是誰?所飾演的角色是什麼?表演怎麼樣?
主創是誰?編劇、導演、攝影、剪輯、製作公司是誰?他們還有沒有其他讀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歡這部作品嗎?為什麼?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為什麼?
我在寫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東西?有無遺漏?我對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對影片中的演員、導演及呈現的主題有無偏見?如有,為什麼?說出偏見的理由,要有理有據。
我的評論能站得住腳嗎?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觀點?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能證明我觀點的材料?
我最想告訴讀者的是什麼?我在影評中有沒有清晰地表達出來 ?
形式分析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評論焦點是影視作品的形式結構等本體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影片的結構和風格,或是影視的敘事形式在影片中特定的組織形式。從決定影片的組織結構是敘事性還是非敘事性形式系統出發來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個整體的。分析影視作品的形式和風格,辨識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發現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統化和模式化地使用這些技巧。在整部影片或單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復或變化,或深入發展或平行對應,都是應該重點注意的部分。找出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風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達中起著強調、誤導澄清、強化等作用。
「作者論」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作者」論的基本信念是電影藝術是個人而非公眾表達的工具,但並不排斥影視創作是一個集體努力的結果,只是指出有一個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者論」影評的價值體系的基礎:個人風格是否呈現在整體的影視作品中。關注的是主題意識、影視技巧的運用和影音風格比較一致的影視創作者。
寫作方法:
從一組影片的比較中,指出它們風格和產題目的一貫性,進而認定影片背後的主要的作者。
詳細分析一部影視作品,以彰顯它與作者的主題和風格觀念之間的關系。
攝影機的運動、構圖、燈光、剪輯及作品中反復出現的母題對分析作者的風格和主題意識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該作者的生活(社會階級、政治、教育、專業訓練等)是否對影片的主題產生某種影響?
該作者是否持續使用相同的主題,或持續拍攝同一類型的影片 ?該作者是否對某種電影表現技法(如長鏡頭、特寫、大遠景等)有偏好?
該作者在影片中呈現的個人標志是什麼?
該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與一些影片的主創人員合作?他們之間的合作有什麼特別之處?誰的作者標記更顯著?
類型研究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在20世紀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電影研究的領域演變成影視評論的一個重點。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關情節、人物、主題、場景和對白的重復牲來對影片進行分類?
電影的類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種社會價值觀?
不同的類型片的發展如何?它們在類型影片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有無變化?是消退還是繁榮?變化的根本原因體現在什麼方面?
影片是否屬於新的類型?如是,為什麼?不是又為什麼?新的類型的特點或特色體現在什麼方面?
電影類型的形成與歷史有什麼關聯?
背景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1、史學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最廣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運用電影發展的歷史及電影反映的社會歷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電影、電視發展的社會、歷史的脈絡中去審視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2、社會意識形態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主要是從社會的政治意識、倫理道德、美學取向、男女角色的社會地位與性別認同、對待不同民族或種族的態度及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方面來分析影視作品中隱藏的相關觀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訴觀眾一個什麼樣的主題信息?在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與暗指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價值是什麼?它們代表著哪個階級或階層?
影片是否挑戰了觀眾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製造了某種文化或價值的認同,它使用的是什麼手法?在這中間是否存在著國家/民族主義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別/種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現的?他們在影片中所呈現的形象是被真實再現還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維模式是什麼?它是如何運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現世界真實的復雜性,還是不斷暗示著某種價值觀?這一種價值觀背後的理論支撐是什麼?
⑥ 影評怎麼寫(一)影評寫作簡介
一.影評寫作簡介 (一)影評初識 中學生比較喜歡看電影電視,看了之後也比較喜歡談論片中的內容,或是寫一些對電影看法的文章.但往往容易將影評寫成觀後感,其實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觀後感——重在「感」,表達方式以抒情,敘述為主,內容多為電影對觀眾的啟發,觀眾看了影片後的感想等。影評——重在「評」,在挖掘了主題之後,應當對主題的成功與否,主題的表現所依賴的環境是否真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現實生活以及電影語言的運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開評價與論述。 寫好影視評論的前提是細心觀賞。影視評論不同於書評,書可以反復地看,而影片卻一閃即逝,因此,在看電影時不能漫不經心,而要全神貫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畫面,音樂,對白,音響,表演等方面都要體察精微,並及時捕捉閃光的東西。這樣在寫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二)影評應試指導 考試內容:這里的影視作品可能是電影或電視劇,也可能是電視散文,還可能是專題片或紀錄片,還可能是綜藝節目片等等,考生觀摩後,當場寫出一篇評析性的文章。 考試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對影視作品的感悟能力、鑒賞能力和理論分析能力及文字寫作能力。作為一個影視導演,其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優秀影視作品的感悟、鑒賞和借鑒,因此影視作品的分析是影視導演專業入學考試的首要一環。 應試指導:在這一考試科目中,影視作品的類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紀錄片,還可能是綜合藝術片等等。不論所提供的影視作品是哪種類型,分析總要從藝術分析的角度進行而不能是復述性的內容概括或泛泛而談的觀後感。考生要結合影視作品的畫面、音響、音樂、解說、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對其主題內容、結構框架、製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藝術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獨特的視角,力求寫出自己的獨特的感受,表達具有自己個性的構思。 (三)常見的影視評論文體有: 專論式、點評式、雜感式、思想評論、藝術評論、終合評論、專業化的評論、通俗性的評論、印象式的評論等等。 專論式影視評論以論帶評、理論性強,有一個相關的專門論題針對評論對象的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個較突出的、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問題進行闡述、分析、論證的方式。在它所包含的寫作元素中,論述作為一種運作方式,是其最主要的成分。它一般必須就評論對象自身所存在的重要特徵、性質、傾向、問題或由之所引發的評論者的個人思考,作出較周密的研究並給出理論上的回答。因此,相當的理論色彩是其固有的要求,而對對象的單純「評價」並不特別重要。而且,它一般也不必一定要對對象作出「全面」的考察。 點評式影視評論以評為主,對象單一,一般針對一部影視作品或其某一重要方面進行專門的評論。任務:對既定的對象進行集中的審美關照,並作出基本的評價(從簡明扼要的分析中引出明確的價值判斷)。三不要:1、過多的引伸;2、過多的理論發揮;對既定認識和看法做過多的詳盡展開。 雜感式影視評論以評起興,重在發揮,一般是以借題興文,引譬連類,舉一反三,自由涉及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思想、生活、藝術、體會、感想、見解。三不:不重視理論探討,不專注於對對象的評價,不把主要著眼點放在對寫作對象的審美考察上。一抓:抓住影視作品思想內容或藝術形式方面的某一特徵,某種傾向,某個現象做較系統、較隨意的聯系,評論跟它有關的或相似的現象,重在發抒個人的「其它」看法。 (四)寫影評的准備 1.生活經驗把自己設身處地地放在影片中,作為其中一個關鍵角色 2.文字水平表達的需要,能夠言辭達意,表現自己的思想 3.電影常識是對文章進行構想的基礎 4.理解能力是分析影片的保證
⑦ 電影人物分析作文二百字
篇一:我最喜歡的影片人物
--朱迪
我最喜歡的是《瘋狂動物城》里的兔警官朱迪,因為她機智、可愛,敢於追求夢想,面對困難從不退縮,堅信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奮斗,就一定會有夢想實現的那一天!我們應該學習朱迪從不認輸的精神,像她一樣的勇敢和堅強!
⑧ 編導專業的影評寫作,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電影《一步之遙》,求一篇影評,謝謝各位了。
電影敘事是以直觀的視覺畫面為基礎來「講述」故事的。因而空間藝術元素――畫面構圖、光線運用、色彩調配等亦成為電影敘事構成的重要元素;就電影敘事與其他敘事體藝術的比較而言, 甚至可以說這些視覺元素才是電影敘事個性的主導因素。可見,電影空間的布局、轉換與節奏變化,都與影片的敘事有必然的聯系。為敘事提供背景和人物活動的場所,是電影空間最基本的審美職能。 首先,在《一步之遙》中,空間最突出的審美職能便是為影片敘事奠定基調。導演通過馬走日的人生起落,揭示了民國時期大上海的喧囂混亂:外表光鮮繁榮,內里污穢不堪,充斥著虛假、背叛和爾虞我詐。影片通過視覺風格的前後反差,揭示了這一點。影片的敘事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以花國總統完顏英的死為分野。前半段中,飽滿靚麗的色彩烘托出喧鬧的場景。這時的馬走日在大上海混得風生水起,與紈絝子弟武七一拍即合,而項飛田則作為他的忠實夥伴,與其一起操辦花國大選。這一段的喧囂、浮躁的集中縮影就是花國大選。在影片中,花國大選的舞台空間被打扮得如同百老匯的劇院,用紙醉金迷來形容選舉的氣氛一點都不為過。金光燦燦的舞台上,馬走日與項飛田搭檔主持,其西裝革履的搭配,可以看出明顯的西化傾向。而舞台下的人們,穿著也向舞台上的兩位紳士看齊。馬走日在浮華的氛圍中,享受著觀眾的掌聲,也享受著花國大選按照其事先准備的方向發展。影片後半段則多是晦暗的色調。此時的馬走日成為殺人犯以及眾人茶餘飯後的談資,背負屈辱的馬走日四處逃亡,但他無法忍受眾人對死者完顏英的羞辱,也無法割捨與武六的情緣,這也是他註定悲劇的原因。其中的典型空間莫過於監獄,此時的馬走日成為階下囚,冰冷的鐵窗、牢房構成的狹小空間中,項飛田向其密授逃亡的辦法。而作為交換,馬走日要配合演一場戲,將自己的自尊完全拋棄。此時昏黃的燈光照耀下的監獄,如同馬走日的生命走向一樣暗淡無光。 其次,整個影片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色彩。電影創作者通過空間這一視覺手段,帶給觀眾夢境般的體驗。從視覺審美上看,電影空間呈現出多樣性的變化,總的來說,其表現是美的,甚至有某種程度上的童話色彩。如,馬走日與完顏英吸毒後,電影空間營造出濃郁的幻境氛圍,表現了人物精神上的恍惚。當兩人開車來到郊外,在車上賞月時,皎白的月亮越來越拉近鏡頭,而且月球上赫然出現了兔子的巨大陰影,並且月球還向二人翻滾沖來。而兩人飛車向月亮沖去,則是荒唐的頂點,完顏英也因此殞命。又如,當完顏英意外身亡,馬走日跑到武六家,尋找大帥的求助時,影片再次呈現夢境色彩。馬走日看著牆上的彩繪,想起了與武六在一起的日子。二人漫步於沙灘上有說有笑,沙灘的顏色亮黃到刺眼,一切都顯得那麼不真實。而武六僅僅兩腳,就將馬走日兩條腿踢斷,這再一次顯示了這是夢境而非真實。影片最後,被射殺的馬走日從高台上墜落下來時,更是具有鮮明的魔幻色彩。本已被人槍斃的馬走日飛在空中,向觀眾說著一些不著邊際的話,而雲朵從其身旁掠過。本來沒有多高的檯面,馬走日應該早已墜地,這一段的魔幻色彩也充分展現出來。雖然在空間設計上,影片充滿了寫意、浪漫的情調,但影片講述的卻是一個充滿丑惡與殘酷的故事。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反差,增強了影片的結構性張力。《一步之遙》的空間建構始終與影片敘事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兩者時而協調統一,時而沖突對立。在對影片審美空間的拓展和審美力度的增大方面,空間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