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白鹿原的主題是什麼
反映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全書濃縮著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和厚重的史詩風格。
㈡ 白鹿原的主題意義
《白鹿原》是陳忠實的代表作。小說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全書濃縮著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和厚重的史詩風格。
1、文本意義價值
《白鹿原》的文本意義價值,在於再現社會、家族的爭斗生態史中成功塑造了不朽的人物形象,而這些人物形象均承載著深刻民族文化、歷史意蘊;在於文化關懷,在對民族命運的悲吟中對民族文化深深憂慮。
2、社會現實價值
作品通過世紀史詩般的文字將小平南巡講話前後的主旋律「思想解放」完美的溶解在小說的具體章節中,以「反叛」意識為核心的思想突破,解構了社會轉型期的成功者的版型。這對於「南巡講話」全國「節奏快一點,步子大一點」的經濟高歌猛進的社會共識,無疑體現著一種精準的文學版解讀。
這其中涵蓋著:性觀念的突破——和吃飯生存一般重要;道德桎梏的突破——直指生存、原欲;封建遺存的摒棄;奉獻與索取的解讀——變革社會犧牲個人的歷史進程;投機者的火中取栗;正統文化的沒落——堅守者的寂寞與凄涼;正統文化於社會變革蒼白無力感等等,從中揭示了思想變通、觀念更新的必要——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時代宏達主題。
作品合時而作,是緊扣時代主旋律的全民啟蒙經典之作,對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促進意義。
同時,陳忠實亦對這種現實版的成功之旅寓意了文化、政治意義上的擔憂(作家的社會前瞻意識)——這種有些野蠻原始積累意味的奮斗所造成的對於社會良序的極端破壞的慘烈(近年來屢屢發生的挑戰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如何緩解,消除,即如何「兩手硬」,在物質文明取得矚目成就的同時,提升社會精神文明的水準,從而達到全社會的穩定和諧。
《白鹿原》成功的刻畫了賦予文化意義人物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強力的反叛行動,將作品中社會大變革時代的不同社會層面的文化心態交織於白鹿原的人物激變中,著力地凸顯了文化激盪的慘烈、驚心,是民族心理文化的深刻剖析,具有舉足輕重的意識啟蒙意義。
㈢ 白鹿原講的什麼故事
《白鹿原》以白嘉軒為敘事核心,白鹿兩家矛盾糾葛組織情節,以反映白嘉軒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倫理道德,在時代變遷與政治運動中的堅守與頹敗為敘事線索,講述了白鹿原村裡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間的故事。
白家人沿襲村子裡的族長,主人公白嘉軒一生娶過七個妻子,最後一個陪他終生,並育有三兒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義、白靈)。鹿三是白家的長工,黑娃是他的長子。鹿家以鹿子霖為代表,他有兩個兒子(鹿兆鵬、鹿兆海)。
小說主要講述了他們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後代中規中矩,黑娃卻從小就顯現出不安分。長大後,白孝文繼任族長,黑娃在外做長工,認識了東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將她帶回村後,受到村人的排斥。
黑娃離開村子後投奔革命軍,又成為土匪。在此期間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鴉片,將家敗光,去異鄉謀生。鹿三以兒媳田小娥為恥,最終殺了她,因終日被田小娥死時的情形折磨而死去。白孝文則在外重新振作,終有一番作為,白靈加入了共產黨。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斗不已。
(3)電影白鹿原的主題擴展閱讀: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的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共50餘萬字,由陳忠實歷時六年創作完成。
該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1997年,該小說獲得中國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該小說也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而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潮流在此後逐步泛化為80年代的一種普遍的文學精神。
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長篇創作,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慾念,並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
《白鹿原》的尋根主題主要是精神和心靈的尋根,帶著對精神中「真」的追求寫出儒家文化的精髓,並通過文本中人物的個性描寫,來宣傳中國文化的深刻價值,表達自己「尋根」理念。
作者的尋根性思考,並不僅僅停留在以道德的人格追求為核心的文化之根,而是進一步更深刻的揭示出傳統文化所展現的人之生存的悲劇性。《白鹿原》在以關中人生存為大的文化背景下,展開了一系列的人物活動,粗野朴實的鄉村習俗、慎獨隱忍的儒家精神,則透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體現出來。
對於《白鹿原》文化尋根的主題研究者也有許多異議,因為作者在《白鹿原》中盡可能地突顯了民間歷史的本來面目,側寫了中國當代文藝思潮,也具有新歷史主義小說的意義。
對於這一主題,有人認為陳忠實以這部《白鹿原》不僅為自己設置了一座很難以逾越的高峰,也為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創作設置了一道很難跨逾的梁坎。《白鹿原》在關中人生存情景的展示中,通過人物語言、行為表現了重構地域文化發展史的強烈意向。
總體來看陳忠實的《白鹿原》,特別是近年來關於它的主題研究已趨向於多種主題並存的觀點。《白鹿原》保持了歷史的混沌性和豐富性,使這部偏重於感性和個人主義的歷史小說既成為一部家族史、風俗史以及個人命運的沉浮史,也成了一部濃縮性的民族命運史和心靈史。
㈣ 請 問陳忠實的《白鹿原》到底要體現一個什麼主題反映什麼現象
好久之前看過,主題是通過白鹿兩家的世代恩怨來反應從清末到解放前的社會變遷。百靈是社會的新青年,也是意識形態的犧牲品,你看了就知道了,說多了會被和諧。朱先生是舊式知識分子。這部書是很震撼的史詩作品,但就我而言,感觸最多的還是時代的悲劇。
㈤ 《白鹿原》主題方面的成就
《白鹿原》是一部現實主義巨著。但它的現實主義又不同於以前的革命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強調政治觀念,要求比生活更為集中、更為突出地反映所謂「生活本質」,在人物塑造上有類型化和兩極化傾向。這樣往往偏離生活的常態,從而陷入政治圖解式的敘述。而《白鹿原》力圖展示生活原生態,揭示出紛繁社會中的文化屬性與文化規律,它通過設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體的人物命運和宏大的歷史進程連結起來,從而使歷史呈現出某種渾沌的狀態,具有了生命的靈氣。
在具體的創作中,陳忠實大量借鑒了潛意識、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識、性本能等現代主義手法,從而使情節愈顯曲折,突出了人物命運的不可臆測。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國傳統農村的直觀思維中也可以找到根源,農村中那種融主觀和客觀、生與死於一體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論世界觀,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溫床。陳忠實正是通過這種魔幻描寫,模糊了生者與死者、冥界與人間的界壁,在人與鬼的沖突中來展示人性深處的東西,揭示人性的悲劇、人生的苦難。同時,這種手法還給所敘述的歷史帶來一種不可預知的神秘性,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彷彿冥冥中有一隻巨大的手掌握著人物的命運和歷史的發展。
但是,《白鹿原》的現實主義又不同於曾流行一時的「新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強調「零度寫作」,「純粹客觀地對生活本態進行還原」,展現現實的「原生態」,將「原色原汁原味」和盤托出,達到了「毛茸茸」的程度(見王干《近期小說的後現實主義傾向》)。《白鹿原》雖然沒去圖解歷史,注重原生態的生活和細節真實,但它並不是純粹客觀地還原生活,而是力圖通過各種勢力在原上的沖突和發展,揭示出傳統文化的命運走向。陳忠實也並沒有堅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簡介:
《白鹿原》是陳忠實的代表作。小說長達近50萬字,是陳忠實歷時六年艱辛創作完成的。小說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全書濃縮著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和厚重的史詩風格。1993年6月出版後,其暢銷和廣受海內外讀者贊賞歡迎的程度為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所罕見。1997年榮獲中國長篇小說最高榮譽———第4屆茅盾文學獎。已被改編成同名電影、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
㈥ 白鹿原的藝術成就
《白鹿原》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但它的現實主義又不同於以前的革命現實主義。
革命現實主義,強調政治觀念,要求比生活更為集中、更為突出地反映所謂「生活本質」,在人物塑造上有類型化和兩極化傾向。這樣往往偏離生活的常態,從而陷入政治圖解式的敘述。
而《白鹿原》力圖展示生活原生態,揭示出紛繁社會中的文化屬性與文化規律,它通過設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體的人物命運和宏大的歷史進程連結起來,從而使歷史呈現出某種渾沌的狀態,具有了生命的靈氣。
在具體的創作中,陳忠實大量借鑒了潛意識、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識、性本能等現代主義手法,從而使情節愈顯曲折,突出了人物命運的不可臆測。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國傳統農村的直觀思維中也可以找到根源,農村中那種融主觀和客觀、生與死於一體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論世界觀,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溫床。
陳忠實正是通過這種魔幻描寫,模糊了生者與死者、冥界與人間的界壁,在人與鬼的沖突中來展示人性深處的東西,揭示人性的悲劇、人生的苦難。同時,這種手法還給所敘述的歷史帶來一種不可預知的神秘性,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彷彿冥冥中有一隻巨大的手掌握著人物的命運和歷史的發展。
但是,《白鹿原》的現實主義又不同於曾流行一時的「新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強調「零度寫作」,「純粹客觀地對生活本態進行還原」,展現現實的「原生態」,將「原色原汁原味」和盤托出,達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白鹿原》雖然沒去圖解歷史,注重原生態的生活和細節真實,但它並不是純粹客觀地還原生活,而是力圖通過各種勢力在原上的沖突和發展,揭示出傳統文化的命運走向。陳忠實也並沒有堅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6)電影白鹿原的主題擴展閱讀:
白鹿原作品主題:
《白鹿原》的尋根主題主要是精神和心靈的尋根,帶著對精神中「真」的追求寫出儒家文化的精髓,並通過文本中人物的個性描寫,來宣傳中國文化的深刻價值,表達自己「尋根」理念。作者的尋根性思考,並不僅僅停留在以道德的人格追求為核心的文化之根,而是進一步更深刻的揭示出傳統文化所展現的人之生存的悲劇性。
《白鹿原》在以關中人生存為大的文化背景下,展開了一系列的人物活動,粗野朴實的鄉村習俗、慎獨隱忍的儒家精神,則透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體現出來。
對於《白鹿原》文化尋根的主題研究者也有許多異議,因為作者在《白鹿原》中盡可能地突顯了民間歷史的本來面目,側寫了中國當代文藝思潮,也具有新歷史主義小說的意義。
對於這一主題,有人認為陳忠實以這部《白鹿原》不僅為自己設置了一座很難以逾越的高峰,也為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創作設置了一道很難跨逾的梁坎。《白鹿原》在關中人生存情景的展示中,通過人物語言、行為表現了重構地域文化發展史的強烈意向。
總體來看陳忠實的《白鹿原》,特別是近年來關於它的主題研究已趨向於多種主題並存的觀點。《白鹿原》保持了歷史的混沌性和豐富性,使這部偏重於感性和個人主義的歷史小說既成為一部家族史、風俗史以及個人命運的沉浮史,也成了一部濃縮性的民族命運史和心靈史。
㈦ 電影《白鹿原》主要講了什麼
《白鹿原》是根據陳忠實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由王全安執導,張豐毅、張雨綺、段奕宏等主演,影片以「白家」和「鹿家」在白鹿原上的爭斗為背景,主要表達北方農民生存狀態中那種耐人尋味的原生態的東西。
《白鹿原》該片籌備9年、拍攝3年,影片以「白家」和「鹿家」在白鹿原上的爭斗為背景,主要表達北方農民生存狀態中那種耐人尋味的原生態的東西。該片獲得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銀熊獎和金熊獎提名。
㈧ 有誰知道《白鹿原》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啊
<白鹿原>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歷史,並以全新的話語詮釋了歷史.從小說主題到思想內容,從敘事方式到人物格調以及語言表徵,<白鹿原>無不表現出鮮明的新歷史精神,<白鹿原>也正是在新歷史精神的指引下,開辟了廣闊的藝術空間.因此,從新歷史主義的角度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發現其藝術價值.
㈨ 電影白鹿原的主題思想
《白鹿原》該片以「白家」和「鹿家」在白鹿原上的爭斗為背景,主要表達北方農民生存狀態中那種耐人尋味的原生態的東西。白鹿兩家三代的情仇將中國的宗族制度展現得淋漓盡致。那些唯美的畫面很直接簡練,節奏起伏有致,所有的感嘆,證明了每個觀眾被觸動的心弦。
因為讀過原著,看的出來,這部片子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失落感,小說《白鹿原》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十餘個,且個個的性格特徵非常明顯,而電影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人物的個性有些平淡。張豐毅飾演的白嘉軒、劉威飾演的鹿三還好;段奕宏飾演的黑娃則可圈可點,可以說是電影中最大的亮點。但吳剛塑造的鹿子霖,除了好色、奸詐之外,竟然沒了別的性格特徵;郭濤扮演的鹿兆鵬也非常糟糕,成了一個很平面的人物。
原著中的田小娥是個悲劇人物,是男人們的玩物,因此她才是一邊渴求愛情又一邊不有自主地風情萬種。但電影中的田小娥,對性愛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而且成為了貫穿影片的主線,令情節顯得有些凌亂。
㈩ 《白鹿原》究竟想反映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主要思想
以陝北地方文化韻味為特色,通過描寫主要由白、鹿兩姓人家居住的白鹿原近百年來風雲變幻、幾度易主控制的歷史事實,深刻反映了家族式爭斗的狹隘性,反映了宗法制度、門第思想在貧困地區的根深蒂固,更深刻體現了「和」才是促進地方適應社會發展的唯一出路這一作者對政局的思考。
作品解析
《白鹿原》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但它的現實主義又不同於以前的革命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強調政治觀念,要求比生活更為集中、更為突出地反映所謂「生活本質」,在人物塑造上有類型化和兩極化傾向。這樣往往偏離生活的常態,從而陷入政治圖解式的敘述。
《白鹿原》力圖展示生活原生態,揭示出紛繁社會中的文化屬性與文化規律,它通過設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體的人物命運和宏大的歷史進程連結起來,從而使歷史呈現出某種渾沌的狀態,具有了生命的靈氣。
在具體的創作中,陳忠實大量借鑒了潛意識、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識、性本能等現代主義手法,從而使情節愈顯曲折,突出了人物命運的不可臆測。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國傳統農村的直觀思維中也可以找到根源,農村中那種融主觀和客觀、生與死於一體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論世界觀,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溫床。
陳忠實正是通過這種魔幻描寫,模糊了生者與死者、冥界與人間的界壁,在人與鬼的沖突中來展示人性深處的東西,揭示人性的悲劇、人生的苦難。同時,這種手法還給所敘述的歷史帶來一種不可預知的神秘性,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彷彿冥冥中有一隻巨大的手掌握著人物的命運和歷史的發展。
但是,《白鹿原》的現實主義又不同於曾流行一時的「新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強調「零度寫作」,「純粹客觀地對生活本態進行還原」,展現現實的「原生態」,將「原色原汁原味」和盤托出,達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白鹿原》雖然沒去圖解歷史,注重原生態的生活和細節真實,但它並不是純粹客觀地還原生活,而是力圖通過各種勢力在原上的沖突和發展,揭示出傳統文化的命運走向。陳忠實也並沒有堅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10)電影白鹿原的主題擴展閱讀
創作時代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而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潮流在此後逐步泛化為80年代的一種普遍的文學精神。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長篇創作,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慾念,並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
創作經歷
陳忠實出生在西安東郊白鹿原下的蔣村,年少時就在這片黃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榮枯,陳忠實都再熟悉不過了。陳忠實了解白鹿原昨天的辦法,一方面是走訪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從他們的記憶中去找尋家族歷史記憶的殘片。另一方面,他仔細查閱有關白鹿原的縣志。
尤其是當他看到二十多卷的縣志,竟然有四五個卷本是有關「貞婦烈女」時,感到既驚訝又費解。那些記述著某村某某氏的簡短介紹,昭示著貞節的崇高和沉重。縣志里往往是某女十五六歲出嫁,隔一二年生子,不幸喪夫,撫養孩子成人,侍奉公婆,守節守志,直到終了,族人親友感念其高風亮節,送燙金大匾牌懸掛於門首。
這些布滿了幾個卷本密密麻麻的貞節女人們,用她們活潑的生命,堅守著道德規章里專門給她們設置的「志」和「節」的條律,經歷過漫長殘酷的煎熬,才換取了在縣志上幾厘米長的位置,這讓陳忠實產生了逆反式的怨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陳忠實腦海中浮現出來的。
從1988年開始,陳忠實把妻子和長輩安置在城裡,隻身來到鄉下的祖屋,潛心寫作。四年的艱苦寫作,每天陳忠實都要經受著各種人物在腦海中的較量,糾結的心情讓陳忠實額頭上的皺紋如同黃土高原上的溝壑一般深刻。1992年3月25日,近50萬字的《白鹿原》終於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