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英雄這部電影主題思想闡述

英雄這部電影主題思想闡述

發布時間:2024-03-31 23:15:29

A. 如何評價民族英雄如何評價影片《英雄》的主題思想

所謂民族英雄,應該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受到外來侵犯(包括主權,經濟等方面),為捍衛國家統一,民族獨立,為了同胞而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比如說為台灣驅走荷蘭人的鄭成功。但是對於古代抵禦不同政權,民族的優秀人物是否屬於民族英雄爭議頗大,比如近年來有人稱岳飛不是民族英雄,理由是他所抵禦的金國仍然是我華夏子孫。
不知道你說的《英雄》是不是指張藝謀拍的電影而不是別的,這部電影突出的事真正的大義——和平。秦王雖然暴戾嗜殺,慘滅六國,弄得華夏民族傷痕累累,可這卻是結束春秋戰國幾百年紛爭不斷的唯一方法,只有一統才能真正的換來和平。也表達了無名,殘劍等人為了天下和平,蒼生的希望而放棄自己的復仇,尤其是無名更是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換來將來的大一統和平的大義精神。

B. 李連傑,梁《英雄》影評賞析

出自網路

《英雄》是著名導演張藝謀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英雄》明星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中國傳統意境於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英雄》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同時,《英雄》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宏大敘事策略,也在知識分子、普羅大眾、官方意識形態和電影專業人事件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關於《英雄》的主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電影《英雄》的題材來自「荊軻刺秦」的故事。自從《史記》以來,「荊軻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稱頌,其中獨立個體抵抗強權的精神更是其中的內核,而「俠」也被定義為「以武犯禁」,武俠文學和後來的武俠電影的社會功能都是用俠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沖破社會禁忌,對抗強權政治,為讀者或觀眾提供在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感。而20世紀80年代以後,周曉文和陳凱歌都對這個題材進行了影像化重寫,其中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反抗和對親王等歷史人物的心理重構,都反映了現代性啟蒙敘事對電影影像的影響。但是,在《英雄》中,張藝謀改變了敘事策略,其主題在商業和藝術之間遊走,消解了其中啟蒙的反抗意味,反映了中產階級在目前國內的文化語境之下對宏大敘事的矛盾心態。可以說,《英雄》體現出當前社會對於權力的基本認識:崇拜權利與夢想對抗強權並存,而影片試圖調和這種矛盾。把鞏固權利與向權利挑戰這兩種對立的要求並列地組織到故事中,是這部影片的獨特創意。作者提供了兩個位置供觀眾同時選擇:有權者與無權的挑戰者。作者用各種電影手段極力在道德上平衡這兩種人的關系。這反映了作者自相矛盾的英雄觀,他試圖把兩者都打扮成英雄。正是這種看似模稜兩可的態度,導致了兩者實質上的互相消解,使兩類人物都不符合傳統觀念中的英雄。但是,電影以形象感人,觀眾習慣性地首先與無名、殘劍、飛雪等為代表的俠認同。他們是對荊軻之類轉為豪門貴族賣命的亡命之徒的改寫,以一種新的身份示人,是士與俠的綜合。無名用劍柄象徵性地刺秦王這個舉動是全片的點睛之筆。這種敘事或許牽強,卻極具象徵性,體現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影響統治者的觀念比消滅他們的肉體更重要、更有效。無名、殘劍之類不可能用暴力奪取統治者的權利,只能轉而求其次,通過發揮更大的話語權,以傳達自己的呼籲和平的觀念。應該承認,導演在抹平縫隙掩蓋矛盾方面使用了很多心思的,這是商業片的必然選擇。一部影片的流行很可能滿足了不同觀眾的許多利益和願望,從理性上分析,它們很可能出自互相沖突難以協調的意識形態。贏得觀眾的要訣在於,不要突出某種意識形態壓服其他,企圖根本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而是找到調和之道,使各種利益集團從文本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因素。
《英雄》在藝術和商業結合上也有著相當的創新。除了「羅生門」式的敘事策略,借鑒好萊塢的大片模式,對武打場面、影像畫面設計、視聽效果等方面也都頗有新意。可以說,《英雄》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所有關於中國的視覺符號,《英雄》里都不遺餘力地再現:圍棋、書法、劍、古琴、山水、竹筒、弓箭、巍巍樓宇、漫漫黃沙、青山碧水、紅牆綠瓦。就色彩而言,《英雄》中,是「紅」與「黑」的對立和碰撞。「黑」是秦朝的代表顏色,象徵著宏大敘事的壓力,主流意識形態的威嚴,而影片以紅色隱喻國仇家恨,以紅色象徵火山爆發前的內在力量,以紅色宣示一種劍俠特有的矢志與抱負。影片伊始,即表現秦國的強大軍隊、蓋世的宮殿建築、濃煙而沉穩的黑色。黑色衣著的嚴肅的秦王頭頂黑冠、腳穿黑靴、身穿黑甲,穩坐黑色龍柱的黑色秦宮,豪氣不凡,莊重威嚴。在描寫俠客的片段中,鮮艷奪目的紅色則占據著絕對統治地位。殘劍、飛雪及如月等人物的服裝均為紅色,與少暗紅色的場景空間熔鑄為一體,形成烈火般的紅調,給觀眾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例如,如月誓為主人報仇一節,與飛雪在胡楊樹林中生死對決。在這場戲里,急速運動的敵手中劍身亡,血眼看世界,使畫面和空間變赤,頗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意味。在聽覺方面,《英雄》也把武俠片的音效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影片配樂是著名音樂人譚盾。他不再像以往武俠片那樣強調刀劍、拳腳、飛行的強烈誇張表現,相反,英雄的配音和擬音方面都相當克制,他們更重視體現「綿長」「幽遠」的意境,更強調聲音的質感。充分容納各種具有表現力的細節化聲音段:不僅有鼓聲、琴聲、伊扎特帕爾曼的小提琴,甚至是各種在武俠場面中的自然聲音。這些克制後表達出的已經令人大開「耳」界。例如,正對畫面,背景聲安靜得像清澈的湖水,在一片衣袂揮舞和鼓聲的中低音中,劍聲劃破空氣的銳響,配合人影騰挪的聲音。槍劍相撞後的漸弱的震顫聲,極富韌性極具質感。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為描述李連傑劍法之准,他一劍橫貫毛筆,從劈裂筆桿竹質到筆尖毛質聲音的變化。還有在九寨溝對決的劍戲,人腳踏在平靜的水面聲,劍挑破水,震開的一圈圈漣漪聲,人耳悶在水利到躍出水面後撲面而來的空氣感等等。
《英雄》給我們帶來的電影產業化運作的模式也是頗有啟示的。從前期的策劃籌備、類型片明星制,到拍攝製作,最後宣傳發行,《英雄》呈現給人們的,是一整套迥異於國產電影以往操作路數,卻又完全符合商業規律的市場化電影運作範式。《英雄》上映2個月,國內票房就達到2.4億元人民幣,毫無疑問,《英雄》獲得了國產電影空前的商業成功。從某種程度上說,《英雄》是中國電影產業化道路的一塊里程碑,它在我們藝術和商業結合的中國武俠類型片的發展上,有著豐富的啟示意義。

C. 如何理解張藝謀的《英雄》

我真的覺得這部電影是被我們大大低估的一部電影當年知道為什麼很多人會去抨擊這部電影,其實現在看來,無論是這部電影中的角色還是故事設計以及畫面和鏡頭的運用,都可以稱之為是經典之作,而且他對於戰爭的反思和人性內心處最深深的那種結構,是達到了一種別的導演根本不可能達到的境界,這絕對應該稱之為一部偉大的作品。

D. 《英雄》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梁朝偉讓了張曼玉一劍,死在她劍下,最後兩個人雙雙自盡,而這一讓就是影片的第六層。

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層次,而這部片子做到了這一點,一層進一層,也講究境界,一層是一個新的境界。最高是讓,讓國,讓天下。其次是天下大義,但終究還是以暴制暴。然後是謀。最後是欲和技。這就是中國文化所傳承的最高精神,所以史記以讓國開始,我們都熟知孔融讓梨的故事。《英雄》這部電影做到了這一層層的闡述和遞進,張藝謀在拍這部片子的時候野心很大,願望也很好,這部片子是中國自己的電影,因為除了中國人沒人懂。張藝謀一定是希望這部片子可以開啟一種屬於中國自己電影的風格的時代。
當然影片的口碑不理想,大家都把他當成了畫面大片來看,而沒有看出裡面的意境。書法和劍法的想通,舞劍時在水面上的招式正是書法的落筆方式。那些如畫的風景,也是在幫助觀眾進入他所希望大家看懂的意境。
還有這不是一個刺秦的故事,張藝謀只是藉助了這段耳熟能詳的歷史。所講的是他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對天下道義的感悟。太多的人懂技術,但是不懂美,懂美,但是不懂文化,所以豆瓣評分只有6.4。我認為至少9分。

E. 《英雄》表達了貝多芬怎樣的情感

「自由」,一直是貝多芬心目中不可顛覆的信念。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受到了「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在法國大革命的前幾年就已經逐漸形成了成熟的民主主義思想。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了貝多芬極大的啟發,從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深信人類的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的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在自己的札記中寫道:「自由!!!能有什麼東西比它更是人們所需要的呢?」「我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會背棄真理!」「在藝術界里,如同在一切偉大的創造里一樣,自由前進就是目標。」這就是貝多芬的創作誓言。而他也正是遵循著這一誓言創作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從而實現了他「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走向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理想。
貝多芬一生的創作在作曲技術上有許多新發展,例如他擴充了奏鳴曲式結構,加強了它的表現力。他的主題、過渡、副主題都連接得很緊湊,若一氣呵成。轉調也更自由,打破了過去各樂章之間以及主題與副主題之間的調性關系的陳規,使調性色彩更加豐富。貝多芬以感性來駕馭理性,以內容來牽制形式。但是由於調性過於激進,使得很多人第一次聽到他的音樂時都會自然地掩耳。有人形容貝多芬的音樂會使人產生或不安、憎惡、痛苦或激烈的情緒。但這正是他喚起人們靈魂深處永無止境的渴望的方式。也正式浪漫主義的本色。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廣闊,形象宏偉,對比鮮明且感情深邃。他在創作中的獨創精神是他人所無法比擬的。正是源於這樣的創作風格,他在處理奏鳴曲式的時候,偏重於採用擴充的方式並加以豐富的創作形象。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於同一個時代。海頓的音樂是永遠同斗爭絕緣的,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感性抽象力並對人類生命中的人性體現賦予浪漫主義的理解。而莫扎特卻追求那駐於內在精神之中的超人的神奇的東西,我們在他音樂中洋溢著的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背後,也能感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感傷。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
1802—1812年是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時期,成為了他的「英雄年代」。然而這一時期也是貝多芬遭受最大痛苦的時期。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感到了聽覺的日漸衰弱。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的時候痛不欲生,幾近宣布音樂生活的結束。作為一位音樂家,有什麼能比失聰更令人難以消受的?貝多芬把耳聾的殘酷事實看作是死亡對生命的威脅,並在極度悲哀和恐懼之中暗自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城遺囑》,貝多芬想了結自己的生命,沒有聽覺無疑是逼他走進痛苦絕望的深淵,殘缺的生命要怎樣才能使他繼續堅持藝術的信仰?
幸運的是貝多芬用他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戰勝了個人的痛苦和絕望,憑著對藝術的堅持和驚人的意志走出了痛苦的陰影。苦難變成了他創作的力量和源泉。《英雄》交響曲就是在這樣一種精神中爆發出的前所未有的生命洪流,它是在精神近於崩潰時點燃起的生命火花,不僅標志著貝多芬精神狀態的轉機,也是標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所有偉大藝術家的創作都是一種本能的沖動,而這種無意識的沖動是因為感到某種壓迫著他的力量,而這種無法抗拒的力量又支配著他去行事。從這一意義上說,《英雄》是對此所做的最完整而又最極端的詮釋。它正是一種喚起了對無限的渴望,要打開通往不可能之域的沖動。《英雄》是貝多芬深陷痛苦時創作的,也正是他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勝利象徵!
《英雄》完成於1804年展示了從黑暗走向光明勝利之路的整個歷程,表現出了貝多芬深層的情感和豐富激烈的對比。
從第一樂章開始,便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宏偉壯觀的戰斗圖景。它以雄偉、果敢的總奏和弦開始,緊迫且恢弘,體現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銳不可當的氣勢。在一段簡短引子嚴峻有力地沖擊之後,河堤被沖決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盪盪沖擊海洋,各種樂器奏出的聲音匯成一股激流,強烈地沖擊著每個人的心弦;中間情緒雖有所緩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沒有停息,驚慌的沙沙聲,悲戚的申訴,崇高的籌思,以及勝利的呼喊,仍是樂曲的主旋律。
羅曼•羅蘭曾這樣描繪這一樂章:「這是一幅龐大的壁畫,在這里,英雄的戰場擴展到宇宙的邊界。而在這種神話般的戰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樣重又長出肩膀;意志的主題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煉,在鐵砧上錘打,它裂成碎片,伸張著,擴展著……不可勝數的主題在這漫無邊際的原野上匯成一支大軍,無限廣闊地擴展開來。洪水的激流洶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在這浪花中到處涌現出悲歌之島,猶如叢叢樹尖一般。不管這偉大的鐵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對立的動機,意志還是未能獲得完全的勝利……被打倒的戰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沒有氣力;生命的韻律已經中斷,似乎已瀕隕滅……我們再也聽不到什麼(琴弦在靜寂中低沉地顫動),只有靜脈的跳動……突然,命運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動的紫色霧幔。英雄在號角聲中從死亡的深淵站起。整個樂隊躍起歡迎他,因為這是生命的復活……」
復活的英雄戰勝了敵人,勝利凱旋。一切都染上了喜悅的光彩,緊張不安的呼喊第一次消聲匿跡,尖銳而激動的音調,轉化為安寧、悅耳、素樸而歡樂的音響。困難已經克服,斗爭以勝利告終,現在只是歡呼與狂舞!
第二樂章是著名的「送葬進行曲」,這一部分宛如死亡臨近的壓迫,沉鬱卻又激亢的情感幾乎讓人屏息以聆。英雄死了,音樂速度變得緩慢,並由激躍轉化為沉思與悲哀。小提琴在低音區發出的低微的音響,抒情詩般的旋律,像浮雕一樣構成一幅庄嚴肅穆的葬禮行列。悲痛之中,人們又開始回憶英雄生前的戰斗業績,明朗的英雄性旋律取代了傷悼的情緒,我們似乎又聽到了軍號和戰士的吶喊聲,似乎又看到了戰場上拼殺和刀光劍影。這是對英雄業績的緬懷,對英雄功績的贊頌。英雄雖死,但他獲得了永恆的榮譽,他所殉身的事業勝利了。緬懷英雄業績,人們更為悲哀,音調時斷時續,送葬的人們已泣不成聲了。
第三章漸漸遠離了沉痛的死亡問題,弦樂器發出隱約的沙沙聲,起初微弱卻呈現出無比的朝氣。緊接著,在激昂愉快的情緒中,活潑、清晰的基本主題象激流一樣直瀉,前進!
最後一個樂章以希臘神話故事的普羅米修斯精神為主題,把英雄的不屈不撓,發揮地淋漓盡致,使短暫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進。整個樂章聲勢浩大、熱鬧、隆重,人們盡情地跳著各式各樣的舞蹈,慶祝英雄的勝利和凱旋。
貝多芬真心擁護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並於1802年開始創作這首交響曲,准備奉獻給他所崇拜的拿破崙。1804年總譜完成時扉頁上寫著「題獻給拿破崙•波那巴」,但當他聽說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後,勃然大怒,撕掉了扉頁,同年十月出版時總譜改成了這樣的標題: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寫的英雄交響曲。這些更證明了貝多芬一生嚮往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更明確了《英雄》這部作品的深刻主題。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曾經,他激勵、鼓舞了人們的鬥志,如今他依然感動和振奮著我們!

由《英雄》感受貝多芬的巨人風格
http://hi..com/%C8%CB%BC%E4%B4%CA%BB%B0123/blog/item/1457711773e1ea5bf3de3210.html

閱讀全文

與英雄這部電影主題思想闡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魔獸世界動態壁紙圖片 瀏覽:547
誅仙電影在哪個電視 瀏覽:198
你好李煥英電影片段演員 瀏覽:157
需求小電影網站 瀏覽:869
愛情公寓電影手機在哪裡看 瀏覽:692
如何才能幸福的電影 瀏覽:335
北京送快遞特別艱難的電影 瀏覽:10
機頂盒哪個電影多更新快 瀏覽:8
ipad如何外接優盤看電影 瀏覽:215
何去何從電影迅雷下 瀏覽:97
哪些播放器支持下載電影 瀏覽:937
什麼軟體可以免費看漫威電影 瀏覽:510
微電影製作人 瀏覽:534
我是英雄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91
最新上映電影推薦港片 瀏覽:438
新電影天堂下載路徑 瀏覽:879
電影風平浪靜在哪裡取景 瀏覽:21
打開心世界電影劇照 瀏覽:763
12月電影上映時間表2015 瀏覽:355
劉德華的動作電影有哪些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