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百擊觀後感
01
幸福的童年大多相似,不幸的童年卻各有各的不幸。一部好的電影,總是關乎人的成長和生存狀態。當安托萬逃出感化院,一路穿過樹林、農田、村莊,終於面朝大海。漫長的鏡頭追蹤之後的臉部特寫,迷惘中帶著一絲快意,說盡了在20世紀60年代法國青少年的壓抑和叛逆。法國諺語說,一個淘氣頑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災難,怯除惡魔,變成健康聽話的兒童。這也正是影片以此為題的寓意所在,《四百擊》是特呂弗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新浪潮運動的發軔之作,當年不僅受到觀眾的追捧還斬獲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電影理論家出身的特呂弗帶著強烈自我書寫意識探討了一個處於成長叛逆期的男孩日常的生活及內心世界。深受「現實主義」大師巴贊的影響和提攜,當片頭字幕「獻給巴贊」出現時,無疑這必然是一部秉承著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的創作原則的藝術作品。同時導演又深受「形式主義」大師希區柯克的影響,在冷眼回顧自己糟糕童年的同時,折射出對僵化的教育制度和冷酷家庭社會環境的反思。主演讓·皮埃爾·利奧德面孔中始終帶著惶惑的美,優雅的才華讓特呂弗在人群中發現了他,此後由他出演了特呂弗自傳系列的所有電影,成為新浪潮電影激進美學的代言。在四百擊中,他憑借「性格演員」的朴實表演,僅僅一個眼神,便說盡少年心中事。
一、社會悲劇·反思
從一開始搖搖晃晃的鏡頭穿過巴黎的街道,探尋著法國在二戰後不同尋常的沉悶恐懼的空氣,影片就定下了壓抑的悲劇基調。人們對未來充滿絕望,老師口中總是抱怨「沒救的法國佬!」,被遺忘在社會關懷之外的青少年卻承擔著整個社會的罪惡和叛逆,主人公安托萬就是其中的典型「問題少年」。小家破舊不堪,只有客廳一角容安托萬蜷縮,母親對他嚴苛至極,繼父也不管不顧,心靈庭院總是充滿硝煙氣息。女人的情緒化常常不加選擇的發泄在孩子身上,作為母親,對安東尼說的最多的話是「去把垃圾扔了」,她也坦言「他讓我緊張」,在無可忍耐之後決絕將兒子送進感化院。老師更是憑借對孩子們的偏見對他們隨意處置,被提著領子扔來扔去的安托萬真的像社會關懷不置一瞥的垃圾。陰暗的社會環境把陽光從孩子的童年隔離,就像孩子在詩歌課堂上為了去掉紙上的墨點把本子一頁頁撕光,童年不可以犯一絲錯誤。社會的殘酷之處正在於對孩子的不包容,對人性的不理解。
安托萬竭盡全力反判出逃,卻在離家出走後因為偷盜被告上少年法庭接受制裁,導演藉此在影片中安排了兩組對社會之罪的「審判」。安托萬坦白了童年經歷,對成人世界的真實感受。許久特寫給了孩子表情淡漠的臉,悠悠吐訴,既無控訴亦無辯解,孩子的反抗不在言語而在行動。然而童年已經結束,他收獲的一片斷壁殘垣是無可奈何。母親也接受了檢查官的審訊,只給出了長篇淡漠無奈的理由,社會殘酷的存在彷彿理所當然。在監管中心,安東尼和其他「問題少年」接觸,反復逃跑的青年,將混亂社會中法國青年的迷惘和叛逆訴說。這里聚會了所有不幸的童年,孩子們交流著自己被定下的罪名,社會之罪終由孩子背負。
二、自我救贖·反抗
影片開頭導演以一分鍾的長鏡頭跟蹤少年們傳遞的色情圖畫,幾經流轉落入安托萬手中,復雜的人物和鏡頭的雙重調度,真實還原現場,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矛盾,叛逆和嚴苛都顯而易見。正是為了逃離這個壓抑嚴苛的甬道,安托萬極盡反叛,惡作劇、逃學、離家出走,他渴望掙錢,成為大人,便可以不受制裁。安托萬在逃學發現母親偷人後,第二天給老師一本正經地講曠課是因為母親死了,彷彿黑色幽默。東窗事發,他得到了響亮的耳光,鏡頭冷眼旁觀,諷刺的效果確是極好。
與和成人世界的沉悶壓抑相反,逃學的安托萬與雷內被木偶表演深深吸引,移動鏡頭搖過孩子們純真的臉龐,特寫給了他們震驚、恐懼、祈盼、欣喜等等表情的放大,沒有虛偽面具的人性本來面貌一一呈現。弱者戰勝強者的故事,隱喻著孩子們同教育者的博弈。大人總以為孩子很快就會忘記,但真實誇張的表情卻告訴我們孩子對情緒的敏感和反映是超乎尋常的,傷害過,就不會沒有痕跡。
為了幫助安托萬,母親終於嘗試和解,和安東尼打了1000琺琅的賭。一家人在電影院門外,終於有機會一起放聲大笑,可惜短暫的歡樂也沒能一掃安托萬心中陰霾。安托萬將巴爾扎克視為精神寄託,挑燈夜讀,但是當他天才地模仿巴爾扎克式寫作卻被老師不問緣由的打了F時,安托萬的救贖便被成人世界的偏見徹底摧毀了。他對巴爾扎克的虔誠供奉,演化成了縱火風波,新浪潮電影藉此寓意對現實主義的繼承批判,也寓示著現實熄滅了孩子心裡唯一的燭火,安托萬只好離家出走去尋找自我。然而離家後努力掙扎維生的安托萬無路可去,偷竊典當,最後因偷了父親單位的打字機被告上法庭。短暫歡樂之後的挫折和自我救贖的破產加劇了少年心中的隱痛,安托萬在影片最後也不放棄追尋,從感化院逃出,一路奔跑的長鏡頭因此更具張力。
三、藝術新浪潮·致敬
以《四百擊》為開山之作的新浪潮運動讓20世紀60年代成為法國電影勃興的重要歷史節點,對當時法國好萊塢一味遵守拍攝陳規迎合大眾趣味的「優質電影」產生了強烈沖擊。時至今日,這些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電影藝術品依然照耀著電影人的藝術追求。
「新浪潮」電影注重導演的自我書寫,沒有嚴格的故事情節,而是把觀眾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導演對影片的安排中去。始終跟隨主人公的步伐,無法預知的情節,生活流的拍攝,看似無心,卻充滿張力。影片多次展示躺在小床上獨自神傷與流落街頭一臉茫然的安托萬那無言的凝視,在平淡而壓抑的故事中拉開與觀眾的精神距離,鏡頭能夠說話,觀眾得以深思。這種「作者電影」的美學改變了觀眾同電影的關系,能夠感受到導演的思考和關懷。正如特呂弗所說「沒有正確的畫面,正確的只有畫面」,他用客觀視角,忠實記錄安托萬在夜晚偷喝牛奶,畏畏縮縮,連跑帶逃的長鏡頭卻讓觀眾的同情心油然而生,特呂弗人性關懷的溫度讓影片更顯真誠。自然音響,讓人身臨其境,簡單的背景旋律偶爾響起,觀眾又會不由自主地跟隨主人公內心去思考。
攝影機的運動,充分顯示了特呂弗的反叛精神和「自學成才」的「野性」。當安東尼逃學去游樂場玩耍時,旋轉的長鏡頭,從安托萬的眼中看著人們一點點模糊上升,世界只剩下少年獨自陶醉,利奧德痴痴開懷的笑容,讓觀眾看到他在心中的自由世界裡翱翔。角色心靈的細微感受通過畫面被捕捉呈現。當體育老師帶領大家在街上跑步,鏡頭大角度俯拍,掃過一條條街道,學生三三兩兩溜之大吉,依然拿著標准姿勢跑在前面的老師變得愈來愈「孤獨」。這段經典的長鏡頭從平常視角切入,對教育者所奉行的教育理念諷刺卻入木三分。
影片最後一組4個長鏡頭對攝影機和人物雙重調度,終於讓觀眾在奔跑中感受到安托萬長久壓抑情緒的一次徹底釋放。他漫長的奔跑,隨意在鏡頭出入,入鏡時看到的是少年胸中許久的壓抑欲將噴發,出鏡時看到的是冷漠現實的不屑一顧。當他終於面朝大海卻沒有看見自由,這時有了轉身正面的特寫定格。安托萬的嘴角似乎有一絲笑意,滿臉卻是迷惘和隱痛,意味深長,導演最終給了一個開放的結局。
然而造化弄人,這部獻禮安德烈·巴贊的處女作在1959年問世受到全世界的追捧,卻沒能追上恩師1958年去往天堂的腳步。但特呂弗成功地對巴贊長鏡頭美學,寫實電影的實踐也許是對巴贊最好的祭奠。
02
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兒童的性格問題。電影的主題很簡單,但卻是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雖然我是因為偉大的電影這本書才看的這部劇,而且前後拖了很長時間才看完,但是越到後來,知道這部電影講什麼的時候,心中的思索越多,電影越發深刻。
在看完偉大的電影一書關於這部電影的介紹後心中更是感慨萬分!電影的故事取材於導演少年時的經歷!如果不是電影這門藝術改變了他,很難想像導演在少年時代會最後變成一個怎樣的人?
世界盡管永遠難以美好,但我們不論如何都不能放棄希望!
03
《四百擊》是法國導演特呂弗的代表作,據說是公認的導演本人的半自傳影片。童年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成長得好與不好,基本上是在這個時期定型的。
特呂弗有一個漂亮的媽媽和一個繼父,他的童年很不幸,過得很艱辛,這些在影片中會得到展現,可以想見,他的內心是如何地迷惘和孤獨。
但是,他遇到了巴贊,遇到了電影創作,他為自己的童年拍攝了這一部了不起的作品。這是他對自己的童年,也是對無數和他遭遇相似的童年的一種救贖。
影片的主人公安東尼十三歲,他很皮,正如影片的名稱「四百擊」所揭示的那樣,它是法語里的一句俚語,意為「鬧事兒」。
作文課上,全班同學在傳閱一張女人的照片,傳到安東尼手上時,老師逮住了他,並讓他罰站。下課了,老師不讓安東尼出去休息,繼續罰站。安東尼在黑板上寫下了這件事,認為老師應該調查清楚的來龍去脈,老師看了,嘲諷他,令他去打水擦乾凈黑板,不然就舔干凈。老師踐踏學生的尊嚴,對學生的心理造成的陰影面積是難以估計的,但這位老師顯然不覺得自己做得不妥,也將繼續如此胡搞下去。
這其實也反應了野蠻教育下的野蠻生長時期,教育工作者沒有一顆溫柔憐憫的心,被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容易被逼向一個極端的反叛。
黑板沒擦乾凈,老師要面見安東尼的家長。
安東尼回到家,給爐子添了碳,這是他在承擔家務,是好的一面;與此同時,他用窗簾布擦手,把窗簾布弄臟了,他不注意小節。他溜進父母的卧房,用梳子梳頭發,試母親的睫毛夾,他對母親的生活方式心存好奇。他打開碗櫃,把三個人的餐具一一擺放好。母親回來,讓他拿拖鞋,命令他去買麵粉,辱罵他不中用。
繼父對他雖然不壞,但也沒有愛,只有那種克制的客套。晚上他睡在沙發上,沒有被子,睡在睡袋裡,睡衣是破爛的,顯然是當母親的不管他。繼父給了錢給母親,讓她給孩子買被子,母親沒買。這是一個怎樣的母親呢?她愛錢已遠超過孩子。家裡的垃圾每晚都要他來倒,父母經常關上門爭吵。
他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他不被母親愛,不被繼父愛,也不被老師理解,他們家條件很差,父母總是為了孩子午飯錢的問題相互推諉,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習慣了說謊,因為他媽總認為他在說謊,說了真話也不信,他便乾脆說謊算了。
第二天,他在上學的路上碰到他的同桌,同桌帶他曠課一整天,看電影,玩游戲,結果,他一不小心看見他媽和別的男人在路上接吻,他媽也看見他了。這是非常棒的一個鏡頭,沒有台詞,但兒子和母親分別撞見了彼此的秘密:母親知道兒子翹課,兒子發現母親在出軌。
繼父的一本米其林手冊不見了,問是不是安東尼拿了,安東尼說沒有,但繼父的第一反應是,我受不了你說謊;母親也說自己沒拿,還說安東尼總是說謊,意思是,安東尼拿了。那安東尼到底拿沒拿呢?
確實是他拿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在家裡偷偷模仿大人筆跡寫請假條時,就曾把請假條夾在一本小冊子中,至於他為什麼要拿繼父的小冊子,就不得而知了。米其林小冊子,第二次出現,是他和同桌一起玩的時候,明確出現在了鏡頭中,此時可以確定無疑,是他拿走了繼父的小冊子。可他拿走,也只是撕來玩,並不是什麼高尚的目的。
第三天,他去學校,老師問他為什麼曠課,他說母親要死了。老師一下子就原諒了他。但很快,父母來到了學校,戳破了謊言,繼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狠狠地甩了他兩巴掌。他決心獨立生活,靠什麼生活?不知道。住哪兒?不知道。但他覺得自己已經無法回到那個家了。
他在一個印刷廠湊合了一晚,印刷廠的人來上班,他就跑出去了,餓了,就偷了人家一大瓶牛奶。他在黎明前的巴黎晃盪。他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浪盪子。他也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
第四天,他去了學校。母親把他接回了家裡,親自幫兒子洗澡,還讓兒子睡自己的床,可是,母親只是想要兒子幫她守住自己出軌的秘密罷了。她在籠絡兒子,她兒子不傻,什麼都明白。
度過了一段甜蜜的時期,安東尼一心想提高自己法語成績,他讀巴爾扎克,還把巴爾扎克的像放在神龕里,點了一支蠟燭供起來,這是他內心純潔可愛的`一個表現。可是,著火了,被繼父訓斥了一頓,威脅要送他去軍校。母親難得地袒護了他,相信他會給大家一個驚喜,還一家人去歡歡喜喜看了場電影。這大概是這家人在一起度過的最歡樂的一幕,其他場景都是分離、爭吵和冷酷。
體育老師帶著學生跑步這場戲很有意思,跑著跑著,學生人數越來越少,大家都找機會溜了,最後,只剩下老師和身後跟著的幾個學生在跑步,而老師對學生的去向一無所知,既可愛又充滿諷刺意味。
作文課上,安東尼把自己讀過的文章寫了下來,老師認為安東尼抄襲了巴爾扎克的文章,要他停課到學期結束。同桌為了維護他,也被老師趕走了。
同桌帶著他去了自己的家裡。同桌的母親是個酒鬼,父親在鐵路上工作,都不管他。他家經濟條件比安東尼好太多了,可他也是個寂寞生長的孩子。
兩人一起吃,一起睡,一起瘋玩,偷家長的錢,最後沒錢了,安東尼想到了去偷繼父公司的打字機,賣掉。打字機偷出來了,但是沒有賣成,反而成了一個累贅,於是他又把它送回去。公司的保安逮住了他,打電話叫來了他的繼父,繼父二話沒說,扭送警察局。
最後在家長的要求下,安東尼被送去了少管所,後來移交勞動改造中心。他找機會溜了。影片最後一個鏡頭是長鏡頭,他一路跑,跑到了大海邊,這是他一直嚮往的地方,這里代表著自由和無拘無束。然而,到了這里,他的神情卻是迷惘的,他的未來該去向何方,他還不知道。他還只是個孩子,但是他已經要獨立生存了。
安東尼接受心理醫生評估那場戲,告訴了我們安東尼為什麼喜歡撒謊,因為他的父母不相信他說的話,所以,為什麼不幹脆撒謊算了?他知道自己是母親婚前就有的孩子,並且母親想要,是外祖母救了他。為什麼恨母親?因為母親不喜歡他,總是沒來由地吼他。
而在母親指責孩子撒謊的時候,母親做了什麼好事呢?她未婚先孕,想要,打掉這個孩子,但她從來沒有對孩子懷有歉意;她「拿」走了安東尼從外祖母那兒「拿」的一萬法郎,同樣是偷,但她只指責了安東尼的偷竊行為;她不僅「拿」走了安東尼的錢,也把外祖母送給他的一本好書「拿」去賣了,就連一本好書,她都沒有留給兒子;她不是個誠實的母親,做錯了事不知道錯,卻像大多數成人那樣,認為自己是對的,企圖掩蓋自己的錯,把錯推倒孩子身上,並且不斷強化這一印象,讓孩子接受這種預判。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不走向反社會人格已是萬幸。家庭教育完全是粗暴且不可信任的,學校教育更是令人厭惡的專製冷酷,這讓一個即將成人的少年如何在夾縫中保持明媚,健康成長?
這是少年第一次面對成人世界的殘酷,要掙脫,卻遭到摧毀的瞬間。孩子是如何瞬間變身為成人的呢?是在領略了成人世界的背叛、粗魯和冷酷之後,內心的純潔被擊碎時。能讓一個孩子走向正途的,永遠是愛,母親的愛,家人的愛,還有社會的愛。
04
《四百擊》,特呂弗的半自傳體作品。好多震撼的意象:撕掉又撕的作業本,挨耳光,偷竊,又不知所措的還回去,目睹母親出軌,她半帶威脅的哄騙和她絕情的舍棄,警車上看到滿街霓虹流轉的不知所以的掉淚,還有最後的鏡頭,安托萬僅僅是向著海邊逃跑,至於是奔向海的哪裡,沒有人知道。
無論是同安托萬一樣的14歲還是如今的24歲,同樣有著無數來路不明的恐懼和痛苦,不僅僅是不被理解,是在開始訴說之前,就知道僅僅只能收獲誤解。
然而你終於開始理解生活了,在恐懼和痛苦面前,你知道沒有一以貫之,在破碎的生活片段面前,決心要使痛覺清晰,令恐懼永存,永遠戰戰兢兢,絕不沾沾自喜停留在生活所哄騙的之錯覺上。
Ⅱ 運用蒙太奇 長鏡頭分析一部電影
戰爭之王》開篇就是一個長鏡頭,是電影的點睛之筆
《俄羅斯方舟》,一鏡到底,中間沒有動一剪子,堪稱變態。
《400擊》最後那個長鏡頭非常著名
《贖罪》太刻意了,為了長鏡頭而長鏡頭了
《人類之子》戰爭片,三個很長的長鏡頭
《蛇眼》從影片開始在長達13分鍾的時間里,鏡頭一直跟隨著尼古拉斯.凱奇移動
《不可撤消》99分鍾電影只有10個長鏡頭
其餘如《大事件》《悲情城市》 《戀戀風塵》 《海上花》 《霸王別姬》《撒旦的探戈》《奪魂索》《冬蔭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