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2014年電影分析

2014年電影分析

發布時間:2022-05-13 23:39:08

① <信號>2014電影,表達的意思是什麼,主要劇情是什麼。我看不懂。

劇情:

雙腿受傷的尼克(Brenton Thwaites 飾)和女友海莉(Olivia Cooke 飾)以及好哥們約拿(Beau Knapp 飾)正在進行一段喜樂參半的漫長旅行。在此之前,就讀於麻省理工的他一直和約拿在追蹤一個黑進學校網站的天才駭客,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終於抓住駭客的蹤跡。二人揚言揭發對方,誰知對方竟彷彿在他們身邊監視著一樣。旅途繼續,夜幕降臨,三人通過破解的IP地址找到了一間廢棄的小屋,准備一舉將對方擒獲。就在此時屋外傳來海莉的呼救聲,而尼克也被人重重擊倒。


當他再度醒來,只見到穿著防輻射衣服的陌生男子(Laurence Fishburne飾)在和他說話。此時此刻,他彷彿置身一個關於外星生物的巨大陰謀之中,噩夢永遠沒有盡頭……

信號電影類似黑客帝國。人類生活的世界是外星高等文明通過電信號虛擬出來的。但是大部分人類無法意識到這一點,關鍵是,他們的思維速度無法打破信號的傳輸速度。而外星文明也通過這種方式喚醒一部分人,如果被喚醒者成功了,就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如果你意識到了,但是做不出突破也枉然,立刻會被清除掉。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人類的精神世界才是一切的主宰。精神能夠超越,才能成為真正的主人,否則只能沉淪於慾望,在低俗的世界裡生活。

(1)2014年電影分析擴展閱讀:

《信號》是由William Eubank執導,布蘭頓·思懷茲和勞倫斯·菲什伯恩等人出演的美國科幻驚悚電影。這部電影首映是在2014年的聖丹斯國際電影節於2014年6月13日 。

表象上似乎是外星人綁架地球人,但實際上電影告訴我們:假如你內心有過分執著的追求,生活就會顯示你內心潛意識「答案」給你。所以,面對疙瘩我們不一定要窮追不舍,面對困難我們應該泰然處之,平和心很重要。

② 請問電影分析怎麼寫啊

怎樣寫影評,專業

第一遍,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天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第二,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第三,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有沒有表現出的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

第四,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它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第五遍,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第六遍,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第七遍,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第八遍,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好與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第九遍,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象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第十,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嘴皮子說出來的,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第十二,畫面上人物關系的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A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第十三遍,畫外空間是怎麼用的,是作為畫面內的空間的延伸,還是另外一個非敘事的空間。

第十四,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好念嗎?

第十五,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第十七,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第十八,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反拍不算內)。

第十九,人聲,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第二十遍,特寫是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用的嗎?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嗎?

電影史部分:
《中國電影藝術史》 周星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電影史》 陸泓石 文化藝術出版社
《西方電影史概論》 邵牧君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世界電影史》 湯普森 北京大學出版社
《電影史》 羅伯特"C"艾倫 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國電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45年來的義大利電影》 洛朗斯"斯基法諾 江蘇教育出版社
《香港電影新浪潮》 石琪 復旦大學出版社
《日本電影》 四方田犬彥 三聯書店

(如果時間允許,可是瀏覽下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電影史的部分考的很雜,幾個固定的考點大概有:中國電影史76年後的部分(包括香港、台灣的),法國新浪潮,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德國新電影四傑,前蘇聯早期電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時只需寫出導演和片名,有時會讓你根據幾個已知條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議在掌握電影史的基礎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關注盜版市場),出卷子的人經常會從其中找一部片子作為考察目標的。電影史及理論的簡要版我會在後面帖出來,做鞏固記憶用)

劇本創作部分:
《導演功課》 大衛"馬梅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導演電影》 艾里克"舍曼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難解決指南》悉德菲爾德 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悉德菲爾德 中國電影出版社
《故事》 羅伯特"麥基 中國電影出版社
《通向電影聖殿》 王迪 中國電影出版社
《寫關於電影劇本的幾個夏衍 中國電影出版社
(最好在考試前自行創作過90分鍾的電影劇本,按分場的寫法,考試時心裡才會有底)

電影理論國外部分:
《電影藝術》 大衛"波得維爾 北京大學出版社
《認識電影》 路易斯賈內蒂 中國電影出版社

卡努杜 《第七藝術宣言》 第一次論證了電影是一種藝術
林賽 《活動畫面的藝術》
將「活動畫面」看作電影的根本特徵
雨果"明斯特貝格 《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
第一次探討了電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藝術特徵、美學特徵
路易"德呂克 《上鏡頭性》
指出適宜於用電影這一新表現手段所獨有的方法來表現人或物的詩意狀態
愛森斯坦 《並非冷漠的大自然》
①沖突是蒙太奇的特性,沖突後產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②蒙太奇應該表達一種連貫的、有條理的主題、情節、動作、行為,以及一種最大限度賦予感情的敘述
③電影的藝術目的不僅在於形象表現之實,還要能表現概念,增加電影手段表現力,增加認識現實手段可能性
愛因漢姆 《電影作為藝術》
①電影在技術上的局限性是電影作為藝術的根源
②視覺過程不是機械的攝錄外在世界,而是用簡單、規則、平衡等原則創造的組織感官材料
③電影不能完美再現現實的特性,成為它作為藝術的必要手段
電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體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減弱;
⑶ 照明與無色;
⑷ 畫面界限與物體的距離;
⑸ 時空連續性不存在;
⑹ 沒有聲音,視覺以外其它感覺失去作用
巴拉茲 《電影美學》
分析電影和戲劇在形式表現原則上的差別,並認為電影表現原則是電影的革命性創新
戲劇表現原則:
⑴ 看到整個演出劇場;
⑵ 觀眾視距不發生變化;
⑶ 觀眾的視角不發生變化;
電影表現原則:
⑴ 被拍場景可被分割;
⑵ 被記錄場景視距可變;
⑶ 觀眾視角縱深可變,觀眾與銀幕的想像距離是可改變的
馬爾丹 《電影語言》
阿斯特里克 《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筆》
認為電影迅速成為一種思想表達工具,保存時代形象的好方法,電影漸漸成為一種語言。藝術家掌握了這種語言後,表達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寫隨筆、小說一樣流暢自然
讓攝影機像筆一樣自由可以表達自己個人思想,現代電影已成為一種同書面語言一樣精細的思想表達方法
安德烈巴贊 《電影是什麼》、《攝影影像本體論》
① 長鏡頭:強調單個鏡頭內部的表現力(連接表現力),運動、景深、變焦
② 蒙太奇禁用原則(屬巴贊的影像本體論):若一個事件主要內容要求兩個和多個動作元素同時存在,蒙太奇被禁用。蒙太奇遠非電影的本性,而是對其的否定
③影像本體論:由機械作用產生的攝影影像與客觀中的被攝物等同。攝影影像獨特性在於其本質上的客觀性,它產生了被攝物體的本體,它就是被攝物的原形
④木乃伊情節:攝影真正滿足了人們再現原物的需要。「攝影是對事件塗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影像的產生第一次映現了事物時間的延續——可變的木乃伊。
⑤完整電影:巴贊表達電影起源用語。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稱為「完整電影的神話」。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克拉考爾 《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
①電影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圍的世界有明顯的近親性。
電影的近親性:
⑴ 電影對於未經扮演的事物有一種近親性。扮演能引起現實幻覺就是合理的。如果違反電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電影化的。
⑵ 喜歡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對於必然)。美國無聲戲劇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運,強大的決定性的力量出現。一切不是註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歡再現外部世界的連續性(與巴贊相似)進入攝影機視野內一切都拍下來,無窮盡程度。要求我們承認這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愛含義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現象多含義,這與無限心理和精神上的無限性相對應。銀幕傾向反映這些含義模糊的東西,含義不能太確定。
⑸ 生活流。指具體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質現象而非精神現象。經常提到街道,因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態經常出現、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薈萃之所,任何斷面都是不完整的。
②電影不適合表現悲劇
原因:
⑴ 悲劇主題必然要求一個有目的的、整體的故事形式來展現,與電影特性相違背。
⑵ 悲劇只關心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無生命物體只能是道具,對發展戲劇起支撐、調節作用。
⑶ 悲劇要求對外部的東西進行安排,舞台劇的環境反映心境,舞台劇一定要有暴風雨。
⑷ 悲劇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電影是以廣闊世界為中心的藝術,電影中沒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總之是廣袤的物質,死亡的結局與這物質現實的廣袤無相同點。在悲劇世界中,命運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劇性內容在物質世界總無所表現。因為悲劇內容是純精神世界。
米特里 《電影美學和心理學》
經典電影理論的總結和集大成之作。關於對電影的表述、立場表現在三種模式:電影是畫框(愛因漢姆)、窗戶(巴贊)、鏡子(克拉考爾)。
漢德遜 《電影理論的兩種類型》
麥茨 《想像的能指》

國內部分:
鍾惦棐 《電影的鑼鼓》
曾擔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56年在《文藝報》發表該文,尖銳提出新中國電影發展的問題:
電影和觀眾關系的問題;電影事業領導問題;重視中國電影傳統問題等。
被指責反黨的信號,當時被批成右派。
瞿白音 《關於電影創新問題的獨白》
白景晟 《丟掉戲劇拐棍》
電影和戲劇的差異,電影依靠戲劇邁出自己第一步,電影獨立後,是否還要拄拐呢?
結論:丟掉,放開電影的腳步。
新時期探討電影藝術特性的先聲,關於新時期電影藝術最初覺醒。
鍾惦棐 《電影與戲劇離婚》
張暖昕、李陀《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
探索片綱領,第四代導演宣言。
探討中國電影落後時代原因,倡導電影現代化。
印證了巴贊長鏡頭理論,其實是對巴贊的誤讀。
張君祥 《用電影手段完成的文學》
鍾惦棐 《離婚的煩惱》
祝大可《謝晉電影模式的缺陷》 李潔 《謝晉時代應該結束》
謝晉電影遵守「好人蒙冤、價值發現、道德感化、善必勝惡」的模式。
這種向觀眾提出化解社會沖突、奇異道德神話,以煽情為目的的陳舊美學意識,觀眾任人擺布,讓人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好萊塢式道德神話。

名詞解釋常見考點:
蒙太奇、庫里肖夫效應、作者電影、詩電影、左岸派、電影眼睛派、德國表現主義
超現實主義、法國印象派、不萊頓學派、新現實主義、新浪潮、真實電影
雜耍蒙太奇、同期錄音、想像的能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獨立製片
長鏡頭理論、景深鏡頭、視點、升、降格、副光、借位拍攝、跳切、聲畫對位
180度表演區、非職業演員、場面調度、規定情境、格式塔心理、細節、情節點
套層結構、生活流、畫外空間、類型電影、理性電影、黑色電影、左翼電影
軟性電影、國防電影、《武訓傳》、主旋律電影、十七年電影、台灣新電影
香港新浪潮、新德國、日本、蘇聯電影、「白色電話」電影、新好萊塢電影
DOGMA宣言、海斯法典

③ 怎樣全方位的對一部影片進行分析

不知你是要詳細的講解還是要概述的。我這里有一份講解詳細的!也是曾經從別人那裡COPY 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在看完電影以後所總結、歸納出來的「心得體會」、「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而是電影創作者的目標追求和靈魂凈化。
電影藝術的主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義的。需要我們整體的把握。
通常人們理解的影片主題應該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層次:
1.影片的內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什麼。這一點我們從影片的敘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號,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體現在充滿
視覺造型特點的銀幕效果上。
2.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
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的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9)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10)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不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們所感受。感悟到的東西。要反復地、深入地分析這種理解和感受,解釋出對主題的認識、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題不搞清楚,分析就無法透徹。
關於影片主題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閱讀、段落拉片。同學間討論和分析寫作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二 結 構
影片分析中對影片結構的分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們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學經常會忽略分析影片結構,甚至,根本不去關注。其實,電影的結構是電影的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導演根據影片的主題、內容、人物塑造的需要,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將各諸要素合理、有機、完整地組成一個視聽整體,達到藝術上的統一。
影片的結構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統工程,我們認定的電影的結構分析應該包括:
二.劇作結構分析:
劇作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設置,情節的組織進行系統的分析。
從電影的創作規律研究表明:戲劇性結構的電影無非是無數件有因果關系、有內在聯系的事件,有機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終構成一種結局。
縱觀世界各國故事片電影的樣式,電影的敘事結構、電影 的劇作結構及故事的結局基本是四種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預料之中;
B、情理之外,預料之中;
C、情理之中,預料之外;
D、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非戲劇性結構的電影,在表面構成上,會更為隨意,更為自然和偶然的,許許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機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後形成上,無非是形成兩種模式「n個體無意識形成集體的有意識。2)整體有意識形成風格的有意識」。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表現在劇作的合情與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構成上分析,合情比
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
情節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體分析。
傳統的電影情節,往往是順序型的,線型的排列關系,現代電影的情節則更為復雜,更為混淆。但電影的情節和細節是影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的敘事情節,在總體上構成影片的框架;電影的細節與元素構成影片的內容;電影情節的推動,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著重依賴於人物的動作和細節的設置。
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
現代電影中,對於敘事中的細節越來越重視,用細節的動作和細節的場面積累來推動情節。這種電影的特點是:重視細節的強調,重視細節的重復,形成影片內在的結構,注重細
節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對人物的塑造和對情節的幫助。
總體來講,影片的結構是導演風格和主題思想表達的最重要的手段。經分析發現,電影的敘事結構、劇作結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
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三 人 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
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
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
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
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四 場 景
場景——是影片敘事的基本載體和影片特定的空間環境。
場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現代電影的場景,可以是現實空間環境,也可以是非現實空間環境,但是,這兩種場景的存在,都要求要體現和反映劇本中規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場景存在的方式和種類,大體上可以劃分成如下六種:
1) 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現代電影中,電影場景的構成有如下的幾種特點:
1) 影片的銀幕空間是由多種類型的場景以不同的順序和方式組成的。
2) 同一場景內,可以開展和表現一場戲,也可以開展、表現多場戲。
3) 一場戲可以在一組場景或多組場景中展開。
4) 影片中的場景的視覺效果,參與影片的敘事和造型,從而推動影片情節的發展。
5) 場景的變化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
6) 影片的構成上,場景交替變化、交替運用越來越頻繁。
7)刀特技合成,虛擬現實的場景的出現和使用越來越廣泛。
8)影片中的場景在視覺造型和視覺風格上越來越影響和決定影片的風格。
電影場景,首先是一個空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影片某一個段落的人物、敘事、動作對話的構成與處理。場景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例如:操場(街道、河邊、廚房、衛生間、車內。影片中的場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沒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區的別墅,嚴格的意義應該是一個場景,但是,在具體的拍攝中,室內的戲和室外的戲,我們在拍攝和表述上往往又分為兩個不同的場景。
電影場景其次有一個時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這個場景所表達的敘事、動作的時間關系。正如我們經常講的:就影片敘事而言,換鏡頭就是隔時間;換場景就是換時間Z換場景就是換空間。
通過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們發現,電影中場景的選擇、利用、排列、構成,會影響到以下幾個問題: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場景的選擇和具體的運用,在宏觀上就決定了影片的敘事風格和造型風格。我們常常講: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的光線運用;實景利於
影片的空間表達。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電影中外景的出,現,無論場次的長短、多少,都會在影片中形成一種整體的空間規模。感覺和效果。而在內景的拍攝中,我們會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感覺,顯得影片空間變化較多,但不完整。
3)場景制約人物形象的塑造:電影中外景的應用,使得人物的表達更為有環境依據,使人物在敘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內景的應用,優化了攝影的造型
元素,在視覺上更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於人物的「戲」的表現。
4)場景關系影片的影調構成:由於影片中場景的有意 識、無意識的變化,影片中的地調關系會有很大的變化,可以構成影片的不同場景的不同的初調效果。
5)場是決定一段敘事情節的完整: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可以清晰、明確地完成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敘事情節,也可以僅僅是表達敘事情節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我們也要關注場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場戲,是一個表述性的語言,是一個實際增節的稱呼,更是一個獨立的事件的表達方式。實際增況往往是;一場戲有可能在一個場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幾個場景中完成。
由於電廠中場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們在選擇場景的時候要特別地道憧和准確。
根據我們對現代電影的分析,電影中的場景構成方式越來越靈活,場景的數量越來越豐富,這樣,有利於影片的敘事,有利於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於影片的風格表達。因此,電影場景的運用規律是我們要進行細化分析的東西。

五 景 別
電影的景別,是一個電影鏡頭和畫面的視黨形式的表述語言。表面上是一個造型元素,實際上是一個教事的手段。
景別最最根本的含義,是表達畫面所包括的范圍。電影景別的劃分大體上有如下的幾種形式;l)大遠景,2)遠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對近景,8)特寫,9)大特寫。
電影中的景別,是影片視覺效果、導演語言風格的外在形式之—。決定影片風格,決定敘事風格,決定視黨風格,決定導演風格。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過程中,對於影片的是別的把握重點是在於全片,而不在於具體的某一個鏡頭。分析的重點在如下幾個方面:
1.影片全片的敘事過程中,以什麼樣的鏡頭畫面景別為主?在影片中是一種什麼樣的主導趨勢?對影片的風格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2.場景中重要的人物對話鏡頭是以什麼樣的鏡頭景別為主?鏡頭景別變化之間有什麼樣的規律和特點?對於影片中的人物刻畫和敘事的推動有什麼樣的幫助?
3.電影場景中的內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外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這兩種景別交織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特別是要分析景別分別在外景和內景當中對於人物、敘事、對
話、動作的表現和表達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4.每一個場景的開始的鏡頭和結束的鏡頭的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鏡頭剪接中景別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規律?
5.全片中,鏡頭畫面的景別的變化幅度是什麼?對影片的節奏有什麼樣的影響?景別的這種變化對影片的敘事有什麼樣的幫助?
6.分析在動作的場景中,人物的動作和鏡頭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形式?
7.景別的運用以及最終畫面完成的效果對於影片的風格有什麼樣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別運用,對於畫面的構圖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幫助?
9.分析景別的應用對於環境的氣氛,空間的表達,場景有什麼樣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別對人物形象和人物動作的表達。我們看到的影片,有的時候,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個特定的景別,在有些情況下,不同的景別對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敘
事內容、不同的情緒要求、不同的動作表達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電影的景別對影片的節奏所起的作用。
因為字數太多,我就分成兩次回答了

④ 韓國電影《辯護人》結尾男主角被審判,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辯護人為其辯護

多人為其辯護的原因是:男主宋佑碩之前不畏強權,幫助學生辯護的事感動了這些人,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司法必須要獨立,司法公正才能貫徹 ,一個國家的民主才會有未來,這是他們向目標邁出的一步,所以最後會有釜山99名律師聯名為宋佑碩辯護。

(4)2014年電影分析擴展閱讀:

1、原型「釜林事件「

「釜林事件」發生在1981年,當時釜山檢方在沒有逮捕令的情況下,以涉嫌違反「國家安全法」、「戒嚴法」、「集市法」等罪名,非法拘禁正在進行社會科學書籍閱讀聚會的22名學生、教師和公司職員。其中19人被檢方起訴並獲刑1-7年。此案後來被韓國社會認定為民主化運動。

當時,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與金光日、律師文在寅一同擔任了免費辯護,以該事件為契機,走人權律師的路。

2011年4月,「釜林事件」的14名被害人曾起訴當年參與刑訊逼供的2名警察(另一名警察當時已過世),但因「訴訟時效已過」為由被法院駁回。2012年,其中的五人向法院提出了復審請求。2014年2月13日,釜山地方法院對「釜林事件」進行了二審宣判,判決5名被告人無罪,距離一審判決時隔33年。

2、影片主題含義分析:

第一層是從國家層面,它揭示了這種軍政一體的國家體制並沒有完全成為歷史,仍然有復活的可能,因此我們應該時刻敲響警鍾,堅持不懈地推進社會的民主化、公平化,法制的透明化、公正化。

第二層是從個人層面,它呼喚著民眾要有基本的法律意識,要勇於維護自己的法律權益。三是為法律工作者樹立了鮮明的榜樣,影片用行動向廣大法律工作者說明了一切,只有走在民眾的前邊,才能實現法律的效益,才能對得起人民賦予的權益,才能實現一個國家民權和法制的統一。

第三層含義由淺到深,環環相扣,高屋建瓴,可以說在敘事的趣味性和表達的深入性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讓觀眾在欣賞的時候感到非常舒服。優秀的主題、適當的編排,佐之宋康昊對人物形象精準的把握,成就了這部打破韓國影史票房的優秀作品。

⑤ 電影《山河故人》賞析

《山河故人》的敘事結構選取了1999年、2014年、2025年三個時間點,講述主角張晉生、沈濤、梁子等人或因為感情、或為了生,彼此由相聚到最終離別的故事。影片以人物的離合為主線,片中離別的場景隨處可見。

無論是好友為爭奪愛人反目、夫妻彼此感情失和而離婚,還是年邁的老父親突然因病逝世、親生骨肉遠走他鄉,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被逐漸放大,進而引發觀眾共鳴。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這句印在電影《山河故人》宣傳海報上的台詞。

將影片中所有突兀的歡聚與離別凝聚起來,展現在了觀眾的眼前。影片中的情感動人心弦,讓眾多觀影者開始反思自己對於父母和家庭的關系越是關系親近的人越容易彼此傷害,比如父母、愛人;父母在不遠游已經作古。

離開了山河的人們不知是否也會與故人越來越遠;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回家的鑰匙。而除了關注小人物的故事,這三個時間點的生活狀態描繪,也暗含著對於過去、當下、未來的對比、想像及思考。



相關信息

1999年,汾陽姑娘沈濤陷入了與小鎮青年張晉生和梁建軍的三角戀中,她最終選擇了追逐金錢的張晉生,梁建軍則只能鬱郁離開。2014年,沈濤與張晉生離婚,張晉生帶著兒子Dollar再婚並去上海生活,而梁建軍因為身患絕症回到家鄉,他在無奈之下找到沈濤借錢治病。

由於沈濤的父親去世,Dollar回到了汾陽參加葬禮,沈濤深感兒子的變化,知道他不可能留在自己身邊,只是把家門的鑰匙給了他。2025年的澳洲,Dollar長大,在中文學校學習,認識了張艾嘉飾演的老師,老師與前夫離婚後,也處在一種不安定的狀態中。

恰好與進入叛逆期想要追求自由的Dollar心靈相通,兩人發生了一場忘年戀,Dollar雖然一直掛著母親給他的鑰匙,但他已經想不起母親的名字,只記得她叫濤,波浪的意思。

⑥ 中國電影發展現狀分析

票房收入不足上年四成 電影產業遭受巨大打擊

電影票房收入來看,2012-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持續增長,並成功突破600億大關。2019年,我國票房收入實現643億元,較2018年增長5.4%,增速整體呈現下滑態勢。2020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僅為204億元,不到2019年票房收入的4成。



結合以上數據綜合來看,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我國電影產業遭到了巨大的打擊,電影票房收入、電影產量以及電影觀影人次均大幅下降。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⑦ 《夜鶯》人物影評分析

據媒體報道,傳2014年內地申奧片是中法合拍片《夜鶯》,導演兼編劇是法國非主流領軍人物費利普·彌勒,由李保田、李小冉和秦昊主演,影片在一些地區舉行了首映,看過該片,影片巧妙的借物喻物,通過爺爺豢養的畫眉展開故事,奶奶臨死希望聽到夜鶯的歌唱,孫女達成了爺爺的願望,而孫女又通過豢養畫眉促成父母情感的癒合,夜鶯還是畫眉似乎代表的就是我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家庭文化美德,在三代人的身上傳承和發揚這種優秀的民族文化。影片寓意深刻,雖然表現得波瀾不驚,但已經很好的將這種信息傳達給觀眾。導演兼編劇的費利普·彌勒是法國非主流電影的領軍人物,其導演的《蝴蝶》,深受全世界電影迷的喜愛和追捧。此番拍攝的《夜鶯》,思想內涵深邃,畫面唯美,情感細膩。影片表現家庭的手法與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很神似,一切行雲流水,平凡中見偉大,讓我們感受到巨大的藝術魅力。
本來以為申奧片會是柏林電影節獲得金熊獎的《白日焰火》,該片風格暗黑,作為申奧片藝術上的表現可圈可點,但並沒有彰顯出一個國度的文化底蘊,記得去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絕美之城》至少向我們展現了當代羅馬風情,是奢靡頹廢也好,還是藝術氛圍濃郁也好,淋漓盡致一個全世界知名城市斑駁陸離的現狀。影片展現了各種藝術形式,令人沉迷其中有些無法自拔。而《白日焰火》的題材局限於個人私情,盡管敘事手法還是劇情設置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濃縮不了一個國家更多的文化范疇,所以作為申奧片,它顯然不是官方的菜。
再說張藝謀攜手鞏俐和陳道明創造的《歸來》,影片同樣局限於兩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環境,通過劇情簡單的設置,以及演員精彩的表演,似乎依然講訴了一個關於愛情、等待和溫暖的故事,影片本應該製造一個更為強大的歷史背景,但一切都被點到為止,至少沒有《霸王別姬》那樣呈現出人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遭受的各種折磨和非人性的摧殘,所以說言簡意賅的《歸來》同樣不能以一種陽光正能量的明媚風格作為申奧片的入選。《歸來》和小說《陸犯焉識》無法比較,因為張藝謀的去繁從簡,讓觀眾並沒有讀到歷史厚重背景下人性的泯滅和被踐踏,所以說風格上的陰郁和藝術上的造詣,無法承擔申奧的重任,盡管這個創作團隊很有國際知名度。
再來說說《夜鶯》的申奧前途能否光明,影片的藝術表現形式還是可圈可點,但影片風格的局限,註定它像篇風景獨好的散文,重情懷的表達,導致影片節奏冗長,還有影片過多表現三江侗鄉如畫旖旎風光,這同樣導致影片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而且故事更多在講訴爺爺和孫女的情感碰撞,這片的觀眾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說,《夜鶯》隱喻的故事內涵深度能否被挑剔的觀眾待見,仍然是個未知數。被好萊塢大片寵壞的年輕觀眾根本不會浪費時間去品味傳統家文化的遺失和挽救,快餐文化害人不淺,除了爆米花電影帶來的快感,還有人去審視家庭和諧文化似乎不太可能。所以說《夜鶯》的票房前景堪憂,這種文藝片,註定只是文青們的嚼頭。
《夜鶯》電影能否在深奧道路上走得更遠,也仍然令人擔憂。因為目前世界各地申奧片雖然已經出台,但參賽影片的質量如何也不得而知,代表香港的是《黃金時代》題材不被熟悉,口碑不是很好,同樣不會令人有太多期待。至於代表台灣參賽的《冰毒》目前沒有看到影片,自然不能隨便斷定。不過《夜鶯》還是《黃金時代》至少在申奧大道上並不會走得更遠,影片的整體質量還是堪憂。其實申奧這種行為並不是個事,最重要的是我們電影人一定要努力,滿足觀眾口味並不是目的,但一定要推陳出新,沒有創新的視覺和水平,是不能出精品的。

⑧ 電影什麼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8)2014年電影分析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發展史: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

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震撼》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2012年共生產各類電影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超170億,而團購票為國內電影票房貢獻了近27億元,為廣大影迷們節省了50.12億元生活開支。

對於影院團購市場的火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電影票和餐飲婚紗相比,它的標准化程度更高,電影院也比一般餐館的接待能力更強。其次,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電影票的票價仍然偏高,電影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團購的出現正好釋放了這部分的需求,贏得了廣泛影眾喜愛。

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在進口大片特別是好萊塢強大的壓力面前,國產電影壓產量、提質量,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不斷豐富類型品種,受到了市場觀眾歡迎,以超過54%的份額贏得了市場主體地位,涌現出《智取威虎山》《歸來》《親愛的》等一批優秀影片。同時,一批青年電影導演的作品也引起社會廣泛矚目。中國的電影市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2013-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字電影92部),生產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2013年2月,我國影院的放映場次達200多萬場,環比1月份基本持平;觀影人次達5700多萬,增長近1000萬人次,增幅達19%;共產出票房21億多元,大增近5億元,增幅高達近30%。

⑨ 誰來幫我分析分析電影《風聲》啊

電影《風聲》劇情分析

1940年春,原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汪精衛與日本政府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國民政府」。

自此,對日抗戰進入新的"三國"時期。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的重慶國民政府,毛澤東領導的陝甘寧邊區政府勢成三足鼎立,各自為政,互為掣肘。汪精衛上任後展開三大政策,同時誘招失意蔣派軍政要員入閣。

「1942年10月10日,在汪偽政府舉辦慶祝國民政府成立三十周年的盛大儀式上,一名汪偽政府的要員被槍殺。這件事引起了日本方面的高度重視。皇軍特務機關長武田懷疑這一系列暗殺行動是北平地區共產黨領導人老裘策劃的,希望通過清查徹底破獲他的組織。」

(9)2014年電影分析擴展閱讀

電影《風聲》演員表

1、周迅飾演顧曉夢

1974年10月18日生於浙江省衢州市,畢業於浙江藝術學校,中國影視女演員、歌手。1991年,因主演《古墓荒齋》而正式開始其影視生涯。1996年,參演文藝片《風月》。2000年,其主演電影《蘇州河》上映。

2、李冰冰飾演李寧玉

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1973年2月27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五常市,1997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2000年因主演電視劇《少年包青天》而被觀眾所知,並主演電視劇《機靈小不懂》,憑電影《過年回家》獲得13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獎。

⑩ 如何評價 2014 年的電影《星際穿越》

1.科學的問題

諾蘭的《星際空間》有兩個細節非常打動我。一是Enrance太空站到達木星後准備進入蟲洞,這個只在理論上存在的高維空間在銀幕上的視覺展示是球體而不是一個平面化的隧道洞口。在「進入」的鏡頭系列中,Enrance並非抽象地「嗖」一下沒進球體,而是緩步接近蟲洞,眼看球的體積越變越大,球形表面反射出宇宙里無數遙遠星系的斑斕投影。太空站不斷接近,球體表面不斷擴張,變得巨大,充滿了Vmax巨幕,之後才是庫珀那個壯士赴死般的「我們進來了」。相比宇宙的龐大的未知和蟲洞的無限細節,人類最先進的太空站是那麼渺小,尤其在Enrance到達未知星系之後飛向巨大的黑洞 "Gargantua",在明亮的黑洞輻射對比之下不過是一個幾乎可被忽略的小黑點。宇宙之壯闊,人之弱小卻無知無畏,這在視覺和心理上都無比震撼,充滿悲愴的詩意。

二是庫珀和布蘭德博士在Enrance事故之後在高速旋轉中實現飛船和太空站的對接,事件演變的速度、剪輯的緊湊、配樂節奏的緊張度和細節展示的不厭其煩都讓人目不轉睛。我特別欣賞這一節里大環境鏡頭和對接細節以及宇航員們表情的反復穿插剪接,簡直沒有一秒廢鏡頭,沒有一刻不看得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的。

科幻小說《三體》作者劉慈欣在采訪中說他讀罷克拉克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突然感到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孤獨地面對著這人類頭腦無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真正的科幻應該是人們感受到宇宙的宏大,應該讓他們終於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來,長久地仰望星空。」

這樣的仰望,就是科幻的終極魅力。

但只靠「幻想」,科幻作品是立不起來的。沒有足夠堅實的科學細節來支撐、呈現想像力,作品只能是「懸幻」、「胡幻」。科幻作品裡的科學細節越扎實,幻想部分的魅力就越強大。評價一部科幻電影的魅力,最根本的標桿我認為必須是科學細節,是科學的視覺表現。情節則處於第二位,為科學的推導和想像力的推進服務。

如果和2014年的其他科幻作品比較,單從視覺效果出發,《星際穿越》的攝影其實不如早些時候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但《星際穿越》的獨特性在於它要視覺展示的是人類不曾探索過的未知領域。在表現未知,缺乏參照系或評價標准時,對科學細節的精心度反映出的是創作者的誠意。盡管不是所有的細節都經得住推敲,但《星際穿越》中的以下元素為其硬科幻的地位打下了堅實基礎:

∙人類走向滅亡的設置——環境惡化的現實主義
∙太空站的設計方案及旋轉產生人造重力
∙高維空間在低維空間里的投影形式
∙相對論對時空扭曲的猜想(包含極大的誇張,比如在外星一小時,人間已七年的情況下重力只有1.3G)
∙黑洞的外部視覺形態
∙黑洞潮汐力
∙黑洞內部的時空奇點的幻想

這其中蟲洞的球體展示在科幻電影中是里程碑式的,將永載影史。就連向庫布里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代表宇宙終極秘密的黑色方石致敬的機器人,都因脫離了人的形態,設計巧妙新穎而將成為經典。

當然,《星際穿越》的體系並未能完全解決它所提出的科學問題。這其中我個人最不能釋懷的是事件的因果循環(「母子怪圈」)。當然,這是一切時間旅行科幻作品都面對的一個根本問題,而《星際穿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時間旅行題材。但既然電影提出了這個終極問題(誰把蟲洞放在那),卻沒有試圖在「改變歷史」和「創造未來」之間達成和解,在我看來這始終是個不小的遺憾。


2.價值觀的問題

諾蘭在《星際穿越》里展示了面對死亡人類對保存文明火種的兩種態度,他讓人類在經歷高維空間、時間扭曲、黑洞,以及科技發展一路狂奔之後終於回歸到了唯一的價值尺度——愛。這樣的設置很難不讓一名中國科幻迷聯想起《三體》。

就如同《三體》因為這個最終選擇所受到的最大批評,《星際穿越》也因這種近乎言情電影的設置得到了兩極分化的評論。《紐約》雜志和NPR的影評人David Edelstein在極大贊揚了《星際穿越》的視覺效果後說電影的後1/3簡直「俗不可耐」,把一個了不起的科幻故事降格成了庸俗的濫情劇。「煽情」,基本上是對《星際穿越》最普遍的批評。

我個人對「煽情」這件事的「情」看法中立——畢竟一部作品終歸要努力調動人心,我甚至還相當欣賞「愛」是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最終鑰匙這個結論。造成煽情結果的關鍵不在情本身,而是這個「情」的表現方式,尤其在一部嚴肅的硬科幻電影里,「怎麼煽」才是關鍵。一個好的科幻作品其實很像我們在科學研究里建立模型:「幻」的部分在於建立假設——目前技術水平達不到的科技發展已成現實, 目前還不能證實的猜想已被證實等等;「科」的部分則是假設之後的一切事件演變、情節走向,一切都在假設的基礎上嚴格遵循邏輯關系,呈現合理的證據和論證過程。科幻可以在設立前提假設上天馬行空,這之後卻不能胡亂推導,不能在邏輯關聯上掉鏈子。哪怕結果指向的是超越邏輯的情感信仰,推導過程也必須嚴格遵守思維邏輯,偶然卻終必然地呈現系列事件的前後關聯,一步步推向那個終於無可避免的終極真相。

在分析《星際穿越》之前,我們先來簡短回顧一下劉慈欣是怎麼在《三體》里讓宇宙的命運導向愛的。

《三體》里有兩個關鍵人物,一是「面壁人」羅輯,二是「聖母」程心」。前者由一個玩世不恭的混混終於走出個人小天地,直到承擔起全人類命運,其契機是為了在「末日之戰」中拯救妻兒。 雖然愛的最後落腳點是羅輯這一個家庭,但情感驅動的人類文明和純邏輯驅動的三體文明的較量卻是貫穿《三體》系列整體的。換句話說,「愛」的出現在整個故事裡有非常充分的鋪墊,它從最開始就被設計並緊密滲透至人物的行為選擇以及最後的故事走向里,尤其在《三體II》的結尾,劉慈欣甚至特別安排了三體文明觀察員來強調愛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意義。人物羅輯從始至終對愛的選擇都是合理統一的,並不需要超越邏輯思考的信仰的僭越。這個層次上的愛的歸總,不是煽情。

再看程心,在《三體III》中,這個學識出眾,因「階梯計劃」而為整篇宇宙史詩埋下契機的人物是個十分蹩腳的「拯救者」,她與羅輯最初的玩世不恭正相反,幾乎是沉醉於同情心與泛愛的泥沼中不願自拔,毫無領導能力,每每在涉及全人類生死命運的重大選擇前掉鏈子、犯錯誤。然而劉慈欣偏偏一次又一次把這樣一個人物推到命運的十字路口,讓她代表全人類說話。在這個巨大的不合理面前,故事的終端指向了信仰,因為無論誰作領袖,在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不論人類文明再怎樣技術爆炸,再怎樣選擇採納最正確的科技進步之路,面對宇宙終極真相,死亡只是早晚問題。除了獻祭之愛,其他一切統統不值一提。

《三體》在程心這個層次上愛的歸總是有邏輯斷層的,需要價值觀的飛躍,是為煽情。然而這樣的煽情是通過一個龐大的科技進化、歷史推導、宇宙命運終端走向的系列過程才終於實現的,它嚴密、緩慢、步步滲透,直到最終變為哲學性的思想升華。哪怕讀者的看法根本不同,不買賬這個「愛是永恆」的終極結論,那也還得是佩服大劉指引整個宇宙走向愛的敘述過程。

那麼對比一下,《星際穿越》里,諾蘭是怎麼煽情的呢?

他其實也有充分鋪墊,無論是地球上長長的看似無關大體的家庭生活,還是太空站里庫珀看孩子們一點點長大的視頻電話,都是在為後面愛的回歸鋪路。Ann Hathaway的角色布蘭德博士憑借直感要求去勘探另一個星球,並點名愛有可能是一整人類尚不理解的卻真實存在宇宙力,就更是情節安排上的關鍵一筆,看似不經意,卻是打開整個電影謎題的鑰匙。

但《星際穿越》最大的問題在於:庫珀的女兒墨菲作為人類命運的拯救者,是怎麼推斷出小時候家裡的「鬼」就是庫珀的呢?

電影里唯一給出的論據是庫珀臨行前送給墨菲的手錶,卻沒有什麼推導論證過程。或者說,這個信息如果不是庫珀傳輸的,或者墨菲不認為是庫珀傳輸而是其他一些他們當初理解的高維生物,人類也照樣可被拯救。墨菲對庫珀之愛從而解讀出了數據信息這一節,要求觀眾必須跳離邏輯推理選擇「信」。

這種要求邏輯斷裂的情感推導,我認為是造成David Edlestein所說的「俗濫戲碼」的關鍵原因。墨菲這條線的薄弱(一方面也是為篇幅所囿)是《星際穿越》的最大問題,也是導致煽情結果的關鍵。這條線在對愛的表現方式上,《星際穿越》遠遜於《三體》。

但另一方面,庫珀對墨菲的愛傳達出了關鍵性的數據信息這條線卻是前後貫通的,其對「愛」的科幻表現形式上甚至超越了《三體》。

在黑洞里,庫珀終於恍然大悟後,向機器人Tars解釋為什麼他存在的這個小小的高維空間的三維投影恰好是他離開地球之前的那一天時,他說愛,作為一種力,指引他來到了這個方位——就好象重力決定了三維世界裡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愛,作為一種高維的「量子力」,可以決定人在高維空間里的位置,也就是人將出現在低維空間投影中的何時何地。後來庫珀在失去意識之前看到了Enrance空間站他們通過蟲洞時的布蘭德博士,有了那個神秘莫測的握手,這也同樣是愛的力量。

在《三體》(和大多數的科幻作品)里,愛作為超越物理規律的信仰,是脫離物理空間的人類精神世界的力量,人類對愛的回歸是確認自身存在價值的坐標,這個回歸是抽象的,哲學性的;但在《星際穿越》中,愛不再是一種抽象的精神力,而被描繪成了高維空間量子態的一種具體的、實際存在的力,就跟重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力相類似,實際參與了宇宙的物質組成,甚至很可能是高維空間的某種基本力形態。《星際穿越》試圖對愛進行的這個具體的、物理態的力學解說方式,是極具突破性的,非常驚艷。

我不能確認《星際穿越》對愛的這種力學解說在科幻史上是否絕無僅有的,但不管你是否接受他的這個猜想,我認為這都是讓它最終區別於其他科幻作品的價值關鍵。


3.哲學的問題

說完了「愛」的問題,再說說黑洞的問題。

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銀幕黑洞是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電影中宇航員大衛在經歷了一些列和飛船電腦鬥智斗勇之後,進入了一個神奇的隧道一樣的空間。這個進入空間的鏡頭有近乎十分鍾之長,沒有對話和任何情節發展,就是光影在銀幕上不斷變幻。大衛通過的這個隧道式的空間被普遍認為是進入黑洞。在這個漫長的視覺隧道結束之後,大衛來到了一個房間,他發現自己迅速變老,代表宇宙終極奧秘的黑石再次出現,還有一名星孩。

和《2001太空漫遊》比較,諾蘭對黑洞的展示是具體的,從無邊無際的飛沙到以三維形態投影存在的高維時空都觸目可見,可逐一邏輯分析。在黑洞時空扭曲的內部,庫珀的行為依然和之前拯救人類命運的大設定息息相關,黑洞之外的故事在黑洞之內延續、發展,終於完滿閉合。庫布里克則完全相反,在宇航員大衛在通過黑洞之後,庫布里克完全是以超邏輯的視覺象徵合集的方式來終結電影的。大衛的變老、黑石的出現和星孩的誕生彼此之間沒有敘事上的邏輯關聯,甚至任何一種試圖把黑洞邊界之後的內容和之前進行敘述性上邏輯關聯的嘗試都將失敗。換一種說法,諾蘭的黑洞之旅是以已知推測未知,是給出答案,是閉合的;庫布里克的則是以未知表現未知,是提出問題,是開放性的。

在我看來,隨著科技發展,維度變幻,任何以肯定狀態存在試圖給出答案的方法有可能被證偽;而提問題則是老實的(或狡猾的,取決於你的判斷視角),精準地以視覺符號表現全部的未知也比提出某種形態的答案更加困難。庫布里克用具象的視覺符號來表達一種抽象的哲學概念,對宇宙的未知進行了同樣抽象的詩一般的視覺猜想,這是我認為為什麼《2001太空漫遊》能由科幻終於上升到哲學,至今依然是無法被超越的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對比之下,《星際穿越》對黑洞的視覺展示是無比壯麗的,而既然我們現在誰都不理解黑洞,都在猜想,都不確定,那麼諾蘭在電影中所進行的「愛」的猜想也便未嘗不可。然而一旦提出解說,就難免落於巢臼,尤其這個解說只作為完整故事的結尾匆匆出現,不再進一步被邏輯拆解分析研究。在這一點上,《星際穿越》的確更類似於《超時空接觸》,充滿了科幻的激情和熱忱,卻還沒能站到哲學的高度,由科幻終於走向嚴肅的信仰。

所以《星際穿越》最終解決的並不是科幻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它解決的還是好萊塢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2014年電影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牧馬人電影片段送老婆歌詞 瀏覽:574
電影里女主角名字叫什麼名字 瀏覽:857
趙姬與嫪毐電影叫什麼 瀏覽:577
戀愛高手完整版電影 瀏覽:445
電影院主題活動 瀏覽:999
什麼軟體能如何看電影 瀏覽:565
單面鏡系列電影 瀏覽:279
電影里的誘惑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902
金庸小說電影全集 瀏覽:463
超級惡棍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420
坐三雕在哪個電影裡面 瀏覽:468
怎麼形容畫面如電影 瀏覽:603
bt網站如何下載電影 瀏覽:409
有什麼能下載電影的網站 瀏覽:496
我的世界電影我的祖國 瀏覽:513
把電影拷到手機哪個文件夾下 瀏覽:292
最權威電影網站 瀏覽:722
出門沒帶聲帶哪個是什麼電影 瀏覽:771
拍攝電影的軟體下載 瀏覽:865
機器人戀人的電影完整版 瀏覽: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