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超強吸金的中國電影產業,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都是啥特點
2012年:170.73億元,2013年:217.69億元,2014年:296.39億元,2015年1-9月:突破297億元。這是內地電影市場近四年的表現,其超強的吸金能力令人側目,引得各路豪強紛紛跑來分食這塊蛋糕。中國內地觀眾對電影產業的高速增長貢獻了大量的真金白銀,對觀影群體的必要了解,有助於電影產業的發展和生態的培育。下面,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談一下對內地電影觀眾的了解,由於缺乏數據支持,這些認識只是停留在粗淺的感覺層面上,也只能粗略地用年齡層次對觀眾進行劃分。
首先提到的是當前電影的主流消費群體——年輕人,年齡層次以90後為主,這幫年輕人作為觀影主力托起了中國電影業的「牛市」。與此同時,她(他)們的消費傾向也受到了不少非議,主要表現在兩點上:一是對喜劇電影的過度偏好。看一下內地電影市場的票房榜單,除去引進的好萊塢大片,過10億的6部電影中,有5部是喜劇類型。前兩年的《泰囧》以12.67億登頂國產電影票房榜首,今年的《捉妖記》又以24.38億登頂了內地電影票房榜首,著實令人眼紅耳熱。用「億」為單位計量喜劇電影的票房已經很平常了,「破五」、「過十」更是不稀奇。這給很多人造成的感覺是:現今的年輕人太喜歡沒心沒肺的笑了。現場觀影的感覺也是如此,年輕人的笑點普遍很低,稍有點笑意的情節都能讓她(他)們笑出聲來。二是對電影消費的缺少理性。現在的年輕人對一些披著電影外衣,實則用帥氣、名氣、闊氣搞行銷的東西情有獨鍾,向一些純粹以斂財為目的的玩電影者大灑金錢。我曾經問過一名90後,《小時代》與《何以笙簫默》這樣的電影好看嗎,回答是看著挺爛的,可絕不會缺席。這種不理性的任性消費行為尤其為人詬病,被貼上了「無腦」的標簽。年輕人的這兩種消費偏好,給電影市場造成了旱澇不均的狀況,投其所好的賺的盆滿缽滿,一些高品質的電影卻少人問津,部分用心作電影的人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年輕人的觀影喜好因此廣受指摘。其實,更應該試著去理解年輕人這樣的消費行為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喜劇片廣受追捧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累並煩惱著的時代,自打懂事起,累與煩就無所不在。上學的年輕人為學業所累為考試心煩,上班的年輕人為工作所累為生活心煩,有錢的不知道該做什麼,沒錢的恨不能什麼都做,壓力無時無處不在。有很多年輕人要聽著郭德綱的相聲入睡,就是要用輕松來舒解心中的壓力。走進電影院圖個輕松放鬆,開心笑笑緩釋下內心的壓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也就少有心情去體味憂苦的內容了。不獨年輕人如此,各年齡層次想笑的需求都一樣強烈,所以質量高點的喜劇片都會受到廣泛追捧,票房大賣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低劣的東西深受青睞
當今的年輕人對用帥氣、名氣、闊氣包裝起來的東西沒有絲毫的抵抗力,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忠誠度,確實是一件讓人不太好接受的事情。可這與社會環境有很大關系,在這個瘋狂的追名逐利的社會,還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可以去信呢,在信無可信的情況下,年輕人對長相、名氣、物質的喜好就成為最本能最直接的選擇了。除了年齡尚小的孩子,我們哪個年齡層次的人不為利與名所左右呢。當年輕人需要用這些麻醉自己的時候,善斂財者就會提供「麻醉劑」,收益想不好都難。
為什麼高品質的影片遭受冷遇
部分高質量的影片遭受冷遇確實令人寒心,但如果用文化、品味、層次什麼的居高臨下地來說年輕人,就是一件挺裝的事情了。70後喜歡過瓊瑤,80後喜歡過韓寒,90後喜歡郭敬明也就是正常的事情,誰也不比誰高到哪裡去。年輕人之所以對好電影不感冒,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個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年輕人還沒有必要的生活體驗。拿《鋼的琴》與《闖入者》這樣的影片來說,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經歷看了之後才會有觸動內心的感覺,年長點的對其中的情境深有體驗的就會感到回味良久。年輕人還沒有這方面的經歷,也就難以體會到其中的深意。換成我自己二十多歲的時候,看這樣的片子也會覺著沉悶。近幾年,部分愛情片特別是校園青春片受到追捧,就是因為這是當下年輕人正在體驗或者剛剛走過的經歷。好電影沒有好票房,與年輕人沒有太大關系,與觀影群體不夠多樣化有關。
所以,年輕人有這樣的觀影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不應該把社會的問題推到年輕人頭上,更應該看到年輕人給中國電影業帶來的深刻變化。其中,最突出最直接的變化是,年輕人的消費有力拉動了電影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資源流入,短短兩年時間,有多少大鱷、多少資本進入了電影產業。相比前幾年,電影業的資源配備和行業地位變化巨大,年輕人無疑是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主力推動者。
還有一個深刻的變化是,當年輕人毫不吝惜地掏出腰包走進影院時,也在改變著我們傳統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我曾經向60、70、80後的人推介過好電影,回應都是一副不屑不解的表情,為什麼要花錢去電影院看呢,從網上看又省錢又省事。當年輕人越來越喜歡花錢走進影院享受身臨其境的視聽感受時,也在改變著那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於吃免費午餐的快餐式消費行為。不管她(他)們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她(他)們的行為都在說明著一個被很多人忽略了的道理:你花錢消費才能養活為你服務的人,才能讓你享受到更好的服務。所以,當年輕人填滿影廳座位的時候,我們應該對這些年輕人表示感恩,她(他)們的這一小步,是中國電影業的一大步。
下面再打包說一下其他年齡層次的觀眾,從小到大說起吧。先說少年兒童,作為令人欣喜的新生力量,孩子們的觀影消費特點很明顯:一是不太在意花錢,家長們為孩子掏錢買票看電影是件很痛快的事情。二是大多是捆綁消費,孩子們可以把家長一同領進影院,而不管家長是否願看,還拉動了「爆米花經濟」。三是從小就養成了看電影的習慣,長大了也會將看電影作為生活中的一大喜好。這些孩子們的勢力有多大,看看今年火爆程度前所未有的暑期檔就知道了,120多億的票房,孩子們有一多半的功勞。隨著孩子們的日漸長大,電影市場會有更紅火的未來。
再說中青年人,60—80年代的人應該是電影消費最荒瘠的地帶了,要麼日常俗務纏身,要麼習慣網上掃片,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沒進過電影院的不在少數。諸多原因造成的觀影熱情低落,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最後重點說一下老年人,老年群體的觀影消費潛力其實遠超出我們的印象。從個人經驗看,在影院見到的老年人越來越多,男性與女性觀眾有著不一樣的表現。男性觀眾數量相對要少,在售票處與影廳內碰到他們時,可以覺出他們有點不自然。這種感覺我也有同感,由於不再年輕,在看一些愛情片青春片時,在售票處、檢票口和影廳內,面對年輕的工作人員和觀眾,總會感覺有點不好意思,在影片結束時會盡量早些離場。
相比男性觀眾,女性老年觀眾則絲毫沒有這方面的矯情,她們在影院里表現的從容投入。有一次在影廳內碰到兩位70左右的老太太,一位在放映前自在地與旁邊的年輕人交談,說自己從《黑貓警長》到《滾蛋吧 腫瘤君》把近期上映的片子都看了個遍;還有一位老太太提著一大包東西,電影完場後站在當月排片欄前端詳了老半天,恰好她旁邊站著一位領著小孩的父親,三個不同年齡層次的人並排站在那兒看排片預告,感覺很有些意味。我與兩位老人一同看的那場電影是《華麗上班族》。中秋期間,前後多次碰到了或結伴或由子女陪伴的老年女性觀眾,而且可以明顯感受到她們很高的觀影興致。如果說這些還是個例的話,那麼在看《闖入者》時碰到的老年人就更能說明問題了,當時的影廳雖然不算大,但老年人坐了有一半還多。關鍵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她們不約而同地來看電影,說明她們是在主動獲取影片信息,背後的觀影熱情是很高的。《智取威虎山》近9億的票房,老年人的消費應該不在少數。老年人有收入,有生活體驗,更重要的是有空閑,還沒有網上掃片的習慣,與保健、旅遊、跳廣場舞這些愛好相比,看電影得到的精神享受有著得天獨厚的魅力,老年人觀影的「白發經濟」還是大有可為的。
上面說到的這三個年齡層次的觀眾,是有關聯效應的。中青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有孩子喜歡看的,老人有老人願意看的,只要把孩子與老人的文章做足,也就不愁把中青年人帶進影院里了。由此可見,除了年輕人,其他年齡層次的觀影消費也有比較大的引導、拉動、開發的空間。
額外多說一點的是,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在影院里碰到的女性觀眾都明顯多於男性觀眾,即使是年輕情侶,應該也是女性左右著觀影消費。所以在用到第三人稱時,我把「她」放在前面,把「他」放在了括弧里。不管在哪個市場什麼消費,女性都是永遠的主角。
國內電影市場處在有史以來最好的時候,觀眾是電影產業的「衣食父母」。可是在其他行業將消費者奉為圭臬、把營銷做到極致,用「大數據」去把握和滿足消費需求的時候,電影觀眾卻似乎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還是說一下切身體驗,作為一名骨灰級觀眾,我從未收到過院線的任何訊息,哪怕是一條簡訊。在淘寶上買一次東西,還能不時收到一些問候呢。感覺電影行業還是有點靠天吃飯、等米下鍋的狀態,對我們的觀眾缺乏主動深入的了解。對於電影從業者來說,只有發自內心地去愛觀眾,觀眾才會更愛電影。
2. 中國電影現狀分析
分析中國電影現狀
現階段,我國電影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重新贏得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中式大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國際市場有了新的開拓,商業價值也趨於提高。但我們應當看到,中國電影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逆差狀態,影片的海外競爭力仍然偏弱,與中國貿易大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為此我們簡要歸納了近年來中式大片的成功經驗:
從創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經摸索出一條主旋律片、藝術片和商業片三型互滲的電影美學道路,特別是在主旋律應當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取得了共識。
從在觀眾中的社會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蘊藉民族主流或核心價值理念的美學傳統。
從資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經探索出了中國獨資、中外合資、民間融資、大陸香港合拍等多重電影投資渠道,並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環的投資環境,這對於我國電影產業的又快又好發展是重要的進步。
從電影管理機制看,我國電影管理部門已經在電影指導、審查及監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這對於國產大片的持續發展是必要的。
國產影片的發展成績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認真關注和反思。
第一,影片主題過於直露。不少中式大片往往把表達主旨或主題過於直露地剝露出來,損害了電影美學的完整性,令觀眾失望。
第二,影片通俗故事後面往往缺乏美學傳統蘊藉的支撐。中國電影美學的一種傳統在於,在通俗故事描繪中投寄深厚的興味蘊藉,讓觀眾在觀賞的愉悅中品味人生至理至情。然而現階段的國產電影的「俗艷」下面缺乏足夠的興味蘊藉。致使觀眾難以投入足夠的理解力和共鳴感。
第三,對海外受眾心理和外國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興趣不高。不少影片傳達的核心價值理念主要囿於國內需要,而在國際普遍性方面存在欠缺,所以難以進一步向國外推廣。
第四,不少電影劇本缺乏質量,導致影片缺乏深厚的蘊藉。
第五,推廣模式尚不成熟,推廣的專業化水平產低。
其實,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對頭,國產影片創作水平的進步及其文化軟實力提升,應大有希望。為此,我們嘗試提出如下一些建議:
第一,強化影片主題的美學化處理,加強中國電影美學傳統的傳承和開發。
第二,加強電影製作技術與文化品位的探索。組織電影製作技術班子,集中研究3D技術等高科技在電影中的綜合運用。
第三, 調集我國電影劇本創作的最強陣容予以攻關, 吸納優秀作家參加劇本創作,為我國電影產業持續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劇本。全力改善電影劇本創作這一目前我國電影發展的「短板」,這是是我國電影軟實力迅速提升的關鍵。
第四,加大中國電影對外推廣和傳播的政府扶植力度。
第五,積極吸收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了解把握各民族文化心理,將「文化折扣」變為文化優勢。學習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從而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第六,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電影的外推模式,努力提高推廣操作的專業化水平,積極探索合理的營銷策略和發行渠道。
第七,加強國際電影合拍協作。
第八,大力辦好國內和國際電影節
電影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受大眾喜愛,而有百年歷史的中國電影,也在走過蜿蜒曲折的發展道路後厚積薄發。中國電影業目前面臨多種困難,從大的環境看是電影的崛起,從電影業內看,是改革的滯後。中國電影不僅是一項文化產物,也是我國歷史傳統和世俗文明的延續和傳遞。可以說,中國電影的新氣象是眾多創作者在現實生活題材領域內創新和探索的結果。
現實狀況
說當下的中國電影已進入百花齊放的時期,有點勉強。與西方電影業比起來,我國的確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是設備、技術上的差距,此外,我國缺少拍娛樂片的經驗,資金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單就藝術水平來說,中國並不比西方差,中國電影近年來在世界一些著名的電影節上頻頻獲獎。
在2010年,我國的電影市場生產了400多部影片,只有約1/4能登上電影院大銀幕。更多的銀幕則被僅有的幾部大片和賀歲片佔領,這就是銀幕壟斷。這種壟斷是資本投放的結果,資本和商業大片互相追逐。而老百姓眼裡所謂「好看」的片子屈指可數。
5年前投資一億元就是大片,2010年已經漲到3億元——投入成本大大提高。資本的唯一理性就是投資有票房保證的商業大片,投資當下最顯赫的電影人。
例如《讓子彈飛》上映以來總票房突破5億元,姜文在劇中那句「站著掙錢」意味深長!資本推高了電影票房成本(有的賀歲片實行限價,實際上有的高達80元,甚至上百元),也控制了80%的銀幕。這種贏家通吃,老百姓乖乖埋單的狀況能持續多久呢?
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
老百姓看電影,就是看裡面的人和事。方寸之間,兩個小時左右的光陰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場,人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逐一展現。如今,電影題材越來越有局限性。農村題材的片子越來越少,而一些之前拍農村題材電影的導演現在也不拍了,甚至丟掉了自己的長處,盲目追求時髦,以至於拍出來的電影令觀眾失望,真是令人擔憂。
小而雅的文藝片受眾群體也在逐漸遞減。而有的影片淡化情節,淡化思想,故事片沒有故事片的情節,整部片子放完觀眾還沒弄明白到底是想闡釋什麼主題思想,令觀眾一頭霧水。
如今,越是看不懂的影片越被說成是大片、好片。整個社會比較浮躁,在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裡,那些中產階層開始講究階層氛圍,什麼「好吃」吃什麼,什麼「好看」看什麼,靠資本運作的中國導演開始迎合這種取向,豪車、豪宅、美女等開始充斥銀幕,宣揚帝王般的尊貴生活,而在影片中即便是有窮苦的家庭背景的人也都是塗脂抹粉,艷光四射,根本不考慮電影本身的背景。
市場上出現的所謂賺錢的商業片只顧賺錢,武打片、警匪片等沒有實質內容,而大打激情床戲作為賣點忽悠觀眾。看完電影,如浮華煙雲,羨慕嫉妒恨都有了,觀影快感盪然無存。
那些小成本小製作的影片在經歷種種困難之後,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入淺出的敘事方式在國際電影節上屢有斬獲,在國內卻很難進入人們的視野。正如賈樟柯所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的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或沉重。」在過去的10年當中,他特立獨行,用他的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像賈樟柯一樣執著的導演還有很多,他們的身體力行促使我們去思考當下的生活,重新審視我們的心態。
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中國電影是如何在當今國際影壇造成巨大影響的?許多人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大大的紅燈籠、京劇、中國功夫等在電影中反復出現的民俗風情。像電影《梅蘭芳》中,京劇這個中國的國粹在影片中以線索和背景出現, 京腔京韻的中國氣息在影片中異常出彩。並不是只有看不懂才能成為藝術,真正的藝術是能夠打動人的,也為人們留下一些思考和難忘的內容。中國電影背負著讓世界認識中國的使命,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欣賞能力也增強了。中國電影百花齊放,不是要拋棄傳統,而是要與時俱進。在時間的長河裡,電影已變化了多種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每個時代都會有它的鮮明特質。
創造票房神話在中國不是難事;難的是,未來觀眾能看到什麼樣的好電影!只有在文化意識形態上進行准確定位, 中國電影才能在全球化的浪尖上站住腳。
3. 如何分析受眾
直接網路(谷歌、互動網路)一下答案如下:
簡而言之就是指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包括報刊和書籍的讀者、廣播的聽眾、電影電視的觀眾,第四媒體網路的興起使得受眾的范圍越來越大了。自大眾傳播學成為一門科學以來,誰是
受眾新聞傳播活動的中心,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和討論的焦點之一。早期的傳播學者從宣傳的角度出發,先後提出了「槍彈論」、「強效果論」等理論,其實質就是把受眾看作是被動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顯,在這些理論中傳者是居於中心地位的。隨著研究的發展,傳播學者們發現受眾並不是單純的、被動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質的,不同的受眾對於同一傳播信息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開始受到重視。 受眾的特點真正實現從傳者中心論到受眾中心論的轉變是在20世紀60年代。受眾中心論的研究者認為,受眾是傳播的主動者,媒介是被動者。受眾並不是消極地「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尋求信息為自己所用。這也就是所謂的受眾本位意識論。 施拉姆曾這樣解釋:受眾參與傳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廳就餐,媒介在這種傳播環境中的作用只是為受眾服務,提供盡可能讓受眾滿意的飯菜(信息)。至於受眾吃什麼,吃多少,吃還是不吃,全在於受眾自身的意願和喜好,媒介是無能為力的。換句話說:「這個理論假設的中心是受眾。它主張受傳者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個人的需求和興趣來決定的,人們使用媒介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求和願望。」除此之外,德國學者伊麗莎白·紐曼提出「沉默的螺旋」受眾模式與理論,從而在新聞理論界確立了受眾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中心地位。 在實踐上,西方新聞界也經歷了一個漠視受眾到重視受眾的轉變過程,甚至一度把受眾中心論發揮到了極端,如黃色新聞的泛濫。西方新聞界先後通過行業自律和社會責任理論的提出,對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種種弊端進行限制和革除。無可置疑的是,受眾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已經牢牢確立了。西方新聞的傳播觀念對我國新聞事業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編輯本段]觀念演變
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以後,受眾中心論正式被新聞理論界提出,並引起爭議,然而,受眾中心論仍然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可,並與市場中的大眾媒介互為指導。 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和首都新聞學會調查組共同發起的北京地區讀者、觀眾、聽眾調查,是我國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受眾調查。這次調查規模大、統計規范、權威性強,調查結果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使得受眾觀念、理論得以建立並強化,受眾研究組織相繼問世。更為關鍵的是「受眾」這一概念從此
受眾深為廣大新聞媒介從業人員所接受,而與受眾相關的概念是廣告市場、發行量大小、收視率高低、潛在的讀者市場等概念。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成立,標志著我國的受眾的研究有了專門的組織。20多年來,許多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都開展了不同規模的受眾調查,1995年後,社會上的調查公司漸漸多了起來,受眾調查的深度、廣度都有所突破。根據受眾的反饋,媒體不斷尋求新的報道方式和手段,以滿足受眾多種層次的需求。隨著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媒體的競爭加劇,如何將受眾市場這塊蛋糕做大成為大家所共同關心的話題。可見受眾中心論已經滲入大至國家小至地區的各個傳播媒介。
[編輯本段]受眾觀念演變原因
1、遵循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
①從新聞傳播的構成因素看。傳者和受者是新聞傳播的兩個重要因素,受眾借新聞媒介發布的新聞獲得信息,以此認識世界、適應世界。而新聞媒介,因能滿足受眾獲得信息需要,因能有益於社會與公眾,因能受到受眾的信賴、支持而獲得生命與源泉,得以生存和發展。傳播與接受構成這種流動的整體,應當說是新聞傳播得以完成的基礎和前提。
受眾新聞傳播是整個社會生活通過新聞媒介進行人際傳播的一種形式,而且是人際傳播中極其重要的渠道,為此,新聞傳播同樣要遵循人際傳播的一般規律,高度重視傳播領域中傳者與受眾的關系,研究新聞報道和受眾的關系,進而通過改進新聞報道來吸引、爭取受眾。 ②從新聞傳播的流通過程來看。新聞傳播是信息的雙向流通。一次傳播過程的完成,當以從新聞信息源經過傳播者到達接受者的傳通為標志;傳而不通是無效的傳播。1948年,美國傳播學學者哈德魯·拉斯威爾提出著名的五個W傳播模式中,其中的第一個W是Who,指傳播者與「把關人」,在傳播的活動中,傳播者和「把關人」在挑選、過濾和放大傳播內容過程中,固然起著主導作用,但「傳」要有效,要能「通」,還必須順利通過後面的三個W,Whichchannel、Whom、What,Whateffect,即渠道、受眾和效果。 ③從新聞傳播的來源和效果來看,受眾佔有極其重要地位。 首先,作為輿論主體的公眾是一種信息源。沒有公眾,新聞傳播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新聞受眾的積極參與為新聞傳播提供富的新聞素材。新聞來源於生活實踐,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沒有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新聞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本。而廣大人民群眾是新聞傳播的潛在接受者,這是不言自明的事實。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新聞受眾在新聞傳播中的資源作用。 其次,受眾又是新聞信息實現的歸宿。沒有受眾,傳播就無法進行,就失去了對象和目的。新聞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接收情況決定了新聞價值的實現和實際效果的實現過程。 最後,新聞受眾的信息反饋是新聞傳播活動走向深入的唯一途徑。新聞傳播的目的是要新聞受眾接受新聞傳播的內容,並產生預期的效果。而現代新聞傳播是雙向的,新聞受眾接受信息後必然會對其產生相應的反應:他們或贊成,或反對,或支持,或抵制……這些反饋的意見對新聞信息的再輸出具有重要的意義。
2、新聞媒介的產業化屬性
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新聞事業作為政治宣傳部門歷來重傳輕經營管理。社會主義市場經
受眾濟體制建立後,新聞媒介開始面向市場,自主經營,參與競爭。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促使新聞媒介走向產業化,新聞媒介產生了追求利益的內在沖動。受眾是媒介潛在的消費群體,它成為新聞媒介研究調查的重要對象,原因不言而喻。
[編輯本段]受眾的特點
1)規模的巨大性,在人數上超過大部分社會群體; 2)分散性,廣泛分布於社會各個階層;
受眾3)異質性,即具有不同的社會屬性。 受眾既是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的對象,對傳播過程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受眾的需求,受眾對媒介信息內容的選擇性接觸活動等,都對大眾傳播的效果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編輯本段]受眾類型
1)按照接觸的媒介類別:報紙讀者、廣播聽眾、電視觀眾、網民 2)按照人口統計學原理,受眾群體內部可以按照性別、年齡、職業、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劃分為不同的群體。如男性受眾和女性受眾。 3)按照接觸媒介的頻率:穩定受眾和不穩定受眾 4)按照受眾不同信息的需求:一般受眾(廣受眾)和特殊受眾(窄受眾) 5)按照接觸新聞媒介的確定性:現實受眾和潛在受眾 6)按照新聞媒介明確的傳播對象:核心受眾和邊緣受眾
[編輯本段]受眾的地位
1)受眾是解讀者; 2)受眾是參與者;
受眾3)受眾是主導者; 4)受眾是信息需求的活躍主體; 5)受眾是文化市場的真正主人。
[編輯本段]受眾心理特徵
1、認知心理 2、好奇心理 3、從眾心理 4、表現心理 5、移情心理 6、攻擊心理
[編輯本段]社會新聞如何滿足受眾
社會新聞是最吸引受眾的一種新聞類型,也是媒體贏得場、戰勝競爭對手的一項有力的武器,因此社會新聞受到了各種媒體無與倫比的重視。這不僅是因為社會新聞能夠抓住受眾的眼球,容易獲得獨家頭條,更重要的是社會新聞滿足了受眾一定的心理需求。 1)社會新聞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好奇心理
受眾社會新聞相比起其它的新聞類型能更大地滿足受眾不同種類的好奇心,這就是它在今天受到受眾喜愛和媒體重視的原因所在。不過好奇心也分高級和低級,對於有利於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東西,充滿好奇往往會造就一代偉人;但若是僅僅對一些陰暗、污穢、無用的東西表示好奇,那反而會造成負面的影響。現在有些媒體為了市場、利潤而一味地迎合一些人的低級的好奇心,報紙上盡是「星、性、腥」的社會新聞,大大地降低了媒體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從長遠看,這反而是得不償失的。 2)社會新聞能滿足受眾的窺私慾 每個人都只會把自己光明的一面呈現在別人面前,但是每個人又都很渴望看到別人秘密的一面,這就是一種窺私慾,而這種窺私慾只有社會新聞才能滿足。近幾年來,電視上的社會新聞經常採取隱性采訪的報道方式,雖然說這種采訪方式能夠獲得比較真實、客觀的新聞,但是它在道德、法律上一直存在著疑點,不過媒體一直把這種方式作為一種強力的武器,這就是因為它非常受到大眾的認可。它隱蔽的鏡頭感、喬裝的訪問方式,都給受眾一種強烈的窺視感,受眾甚至可以幻想自己正身臨其境地窺視著別人的生活,窺視著別人秘密的一面。 3)社會新聞能滿足受眾的對比心理 一般受眾在認識某種事物時都喜歡對比,這是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有比較就有鑒別,一比較就立見高低良莠。受眾在這時最容易產生的兩種感情就是嫉妒心與同情心--嫉妒強者,同情弱者。這其中又以同情心為受眾所歡迎。社會新聞中就有許多能激發起大眾同情心的報道,特別是一些關於病人、貧困生等的報道,記者往往把報道的基調建立在同情弱者的基礎上,這也是為了滿足大眾的這種心態。媒體這種為了迎合受眾同情弱者的基調,使得社會新聞的報道經常會失去其公正客觀的立場,特別是在涉及到法律案件的一些社會新聞的報道上,媒體經常會無意識地為迎合大眾的同情心,讓案件往大眾所期盼的方向發展而製造輿論對司法人員施壓。在很多時候,媒體這種做法嚴重干預了司法的公正和獨立,對我國司法體制的改革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4)社會新聞能最大地滿足受眾的得益心理 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圍事物的變動,掌握各種各樣的信息,尤其對於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事物及其信息更為關注。現在的社會新聞越來越強調帶給受眾一定的信息性,這種信息就是指要盡量滿足受眾的基本需求。相對於比較遠離受眾基本日常生活的經濟、政治新聞,社會新聞受到受眾的普遍喜愛是顯而易見的。 5)社會新聞能滿足受眾的娛樂心理 游戲是人類的天性,有一種說法就認為藝術是自人類的游戲中產生的。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中,游戲更是每個人抒解壓力的方式,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想要得到完全的游戲是很難的,這時由社會新聞提供一些有趣的、惹人發笑的新聞就成為一般人獲得娛樂的最佳選擇。
[編輯本段]受眾的理論與實踐
真正實現從傳者中心論到受眾中心論的轉變是在20世紀60年代。受眾中心論的研究者認為,受眾是傳播的主動者,媒介是被動者。受眾並不是消極地「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尋求信息為自己所用。這也就是所謂的受眾本位意識論。 施拉姆曾這樣解釋:受眾參與傳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廳就餐,媒介在這種傳播環境
受眾中的作用只是為受眾服務,提供盡可能讓受眾滿意的飯菜(信息)。至於受眾吃什麼,吃多少,吃還是不吃,全在於受眾自身的意願和喜好,媒介是無能為力的。換句話說:「這個理論假設的中心是受眾。它主張受傳者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個人的需求和興趣來決定的,人們使用媒介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求和願望。」 除此之外,德國學者伊麗莎白·紐曼提出「沉默的螺旋」受眾模式與理論,從而在新聞理論界確立了受眾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中心地位。 在實踐上,西方新聞界也經歷了一個漠視受眾到重視受眾的轉變過程,甚至一度把受眾中心論發揮到了極端,如黃色新聞的泛濫。西方新聞界先後通過行業自律和社會責任理論的提出,對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種種弊端進行限制和革除。無可置疑的是,受眾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已經牢牢確立了。西方新聞的傳播觀念對我國新聞事業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編輯本段]傳者與受眾
新聞傳播過程,實際上是傳者、媒介、受眾等一些相互的組成部分既矛盾又統一的有序運動過程,這其中傳者與受眾是一對主要矛盾。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傳播中傳者與受眾二者的辯證關系正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不斷協調、變化的,這一點從人們對新聞傳播中傳者、受眾的認識過程可以得到證實。 對於目前媒體在傳、受兩者關繫上的另一個認識偏差,,即傳播過程的不完整性,一般認為也正是由於人們對受眾這種在矛盾中的矛盾主要方面的支配地位還沒有完全確立而導致的。這種不完整性的體現就是大大忽視了受眾接受反饋對於傳播的作用,不能用受眾的傳播反饋來指導下一輪傳播活動,以致於傳播活動,到了受眾那裡就停止不前,從而影響傳播最終目的。"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這樣,生產就沒有用的。"馬克思這句古老的名言,對於我國當今的新聞傳播,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指導意義。應該承認,現在對受眾的反饋研究已經有了一些改變,但這種改變離傳播活動的客觀規律所要求的及時、科學、准確等特性還相差太遠。在西方國家,許多媒體已經依靠每小時、每一天的收視率和收聽率,以及某版面、某欄目的受關注情況來及時調整傳者行為;而我國大部分媒體目前只能做到以年為時間單位來測量收視率、收聽率及發行量,致使受眾反饋不能及時傳遞到傳者,且目前調查還只普遍停留在有多少觀眾收看什麼節目的低層次,沒有上升到進一步分析了解什麼人、為什麼收看哪些節目的高層次;各地媒體和專業受眾調查公司在受眾反饋調查中,也沒有一個經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權威的、統一的、標準的測試體系。
[編輯本段]我國受眾觀念的演變
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以後,受眾中心論正式被新聞理論界提出,並引起爭議,然而,受眾中心論仍然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可,並與市場中的大眾媒介互為指導。 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和首都新聞學會調查組共同發起的北京地區讀者、
受眾觀眾、聽眾調查,是我國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受眾調查。這次調查規模大、統計規范、權威性強,調查結果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使得受眾觀念、理論得以建立並強化,受眾研究組織相繼問世。更為關鍵的是「受眾」這一概念從此深為廣大新聞媒介從業人員所接受,而與受眾相關的概念是廣告市場、發行量大小、收視率高低、潛在的讀者市場等概念。 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成立,標志著我國的受眾的研究有了專門的組織。20多年來,許多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都開展了不同規模的受眾調查,1995年後,社會上的調查公司漸漸多了起來,受眾調查的深度、廣度都有所突破。根據受眾的反饋,媒體不斷尋求新的報道方式和手段,以滿足受眾多種層次的需求。隨著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媒體的競爭加劇,如何將受眾市場這塊蛋糕做大成為大家所共同關心的話題。可見受眾中心論已經滲入大至國家小至地區的各個傳播媒介。
[編輯本段]受眾對新聞傳播的反作用
受眾是積極主動的信息尋受者,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尋求各種信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受眾對於外來信息進行有選擇的接觸、理解和記憶。受眾的這些特徵,對信息傳播的過程與效果具有制約作用。
4. 什麼是受眾分析
受眾研究是大眾傳播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隨著大眾傳媒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推進,今天的受眾已不再只是遊走於不同媒介之間的讀者、聽眾或觀眾。
也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受者,如何從歷史和社會等多個維度全面描繪受眾的各種面相和角色,分析其特點,把握其變化規律,已成為受眾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
然而,迄今為止,關於受眾的研究論著不少,關於受眾的全景式把握的作品卻不多見,就此而言,丹尼斯·麥奎爾撰寫的《受眾分析》一書,可謂歐美傳播學界全面、系統地探討受眾問題的一本著作。
《受眾分析》是一本系統性、綜合性較強的理論專著,也是迄今為止西方傳播研究界最全面地總結和探討受眾問題的一本著作。
《受眾分析》對受眾這一概念及其演變歷史進行了梳理,全面總結和分析了各種受眾理論和受眾研究的主要傳統、方法和結果。作者分析了受眾研究中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人文科學研究方法之間的異同,從受眾和媒體兩個角度對傳受關系進行了探討,不轎枉過正,也不偏執一端。
5. 《太空救援》熱映,這部影片的受眾人群主要是哪些人
各行各業,那些敬佩英雄的人,喜歡宇航員和太空奧妙的,喜歡刺激場面的都會看都是受眾。電影《太空救援》這部對於「禮炮七號」歷史的再現,讓我們看到在冷戰的世界背景下,一個小小太空事件的背後產生的博弈,更讓我們看到危難之前,俄羅斯宇航員個人的使命和抉擇精神,在對好萊塢式的美國拯救世界司空見慣後,俄羅斯人也終於在大銀幕上佔領了一回制高點——除卻了驚心動魄的太空任務之外,終於,老毛子也有機會對美國含沙射影一把了!
總結,總而言之呢,這么好的電影,受眾群眾當然是各行各業了,那些愛看電影的必看的,那些敬佩英雄和航天事業的人。
6. 觀眾喜歡什麼類型的電影2015
動作片
7. 當代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困境是什麼呢
當前我國中國體育電影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制約因素,在創新思維能力不夠廣泛,有互相模仿等行為,對體育電影的價值理解方面以及文化傳播載體具有不同的觀念,目前處在一個相對發展低端的水平。
8. 貓眼電影的票房受眾分析怎麼統計性別分布和年齡分布的
會從你注冊的資料裡面看到你的信息,然後根據你的購票情況,再做數據分析。如果不想數據暴露,建議選擇小眾的app,比如賣座網之類的,越少人知道的app,越不會用用戶的信息去做大數據。
9. 電影歲月神偷SWOT分析
S:論故事性雖然並無新意,但是勝在細節取勝感人至深,具有老香港風格,能夠引起特定時代經歷的人的共鳴,也會吸引一些喜好此類電影的觀眾。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音樂也做得非常好。至於表演,片中的兩位重量級吳君如和任達華表演不留痕跡。鍾紹圖雖然只是個小朋友但是非常自然,李治廷有點生硬,但是可能很多小MM還是會覺得挺帥的。
W:由於影片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所以受眾群比較狹隘,尤其現在電影市場年輕觀眾居多,所以要在本土以外的地方取得好票房還是比較困難。另外,劇情方面缺乏新意,看個開頭可能也能猜到結尾,很多人不會考慮去電影院看而寧願下載。
O:香港近幾年來有不少類似風格的,例如老港正傳,每當變幻時,天水圍的日與夜,包括歲月神偷,這些片子在香港乃至內地市場都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後兩者在金像獎上也大放光彩,後成為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觀賞影片,對於擴大內地市場也是個很好的平台。另外,可能對於很多年輕人,繁忙的生活也使其中很多人希望能有一個感動的瞬間。而如今大部分電影已經做不到單純的感動了。網上的影評等口碑相傳,也令到電影被更多人熟知。
T:目前電影院啥最火爆,毫無疑問是特技做得極好的大場面電影,或者是3D。很多人之所以去電影院看電影基本由於想要感受那個特效。在現在3D泛濫處處特效的情況下,歲月神偷作為以劇情取勝的影片無疑是處在下風的。題外話,我並不想否定3D的價值,但是不得不說,單純憑著3D的字型大小去貢獻票房,是電影業的悲哀。
一家之言
10.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宣布在北美上映,觀眾群體的不同,能否收到好的口碑
大家擔心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客觀上說,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認識是一樣的,並沒有地域之分。這樣一來大家可能會認為外國人對中國的神話感不感興趣。從現實情況分析,他們對中國神話故事是太感興趣了。
所以可以說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北美上映,一定會被大家所關注。而且就它的人物形象、劇情故事等方面一定能獲得不錯的口碑。
3、曲折的故事情節也是大家喜歡的。
哪吒的故事情節還是曲折感人的,這樣的情節能引起大家的共鳴。畢竟文化差異不同,但人們的喜怒哀樂是一樣的,傷心的事和高興的事是最吸引觀眾的。所以能帶動觀眾清醒的電影就是一部好電影。
綜合以上分析,我認為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獲得好的口碑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