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戰爭的電影 關於戰爭的電影介紹
1、《舉起手來》,一部用喜劇的手法詮釋抗日戰爭的電影,很多人都看過,電影里的日本人非常滑稽,喜劇上,它是成功的,但對剖析過於淺薄,有一點低級趣味。這局電影雖然過於誇張,甚至透露出一點抗日神劇早期的影子,好在其中的抗日情懷和民族精神還是值得一看的。
2、《五月八月》,由杜國威執導,2002年上映於香港,從家庭和孩子的角度講述抗日戰爭這段殘酷的歷史。五月八月是兩個生在戰爭年代的孩子,擁有著籠罩在黑色恐怖下的童年。這部影片沒有戰爭的大場面,卻實實在在的是還原了南京大屠殺的民族噩夢。歷史是沉重的,但沉重依然避免不了被遺忘。電影結尾,無數的孩子走向河邊,在孩子心裡,被日本人殺害的親人,變成了天上的雨,最終流進了大河。這些鏡頭殘酷到看過很多年想起來,依然感覺到一絲森然,滿身戰栗。
3、《鬼子來了》,姜文作品,很有內涵的抗日電影。在許多主流的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我們很難深刻的理解戰爭,很難深刻地理解戰爭中的日本人和中國人。人類學著作《菊與刀》探討了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性」,標題「菊」與「刀」是最好的概括,一方面優雅,一方面殘酷。而姜文的《鬼子來了》不僅講述抗日戰爭,也探討了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差異,探討了日軍殘暴的本質。電影用荒誕的講故事方法配合姜文獨特的鏡頭表達,傳遞了一種悲憤的民族力量。
4、《紅海行動》本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是中國近些年最專業的戰爭電影,在題材、情節、槍械上基本都做到了無懈可擊,更重要的是它拉近了觀眾和電影的距離,即讓觀眾身臨其境,又能讓電影中的英雄回歸普通人,讓觀眾在體驗感官刺激的同時,了解了當代中國軍人的真實形象。
⑵ 《狙擊手》講了個什麼故事想要傳遞什麼
引言: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狙擊手,使張藝謀首部進軍春節檔的影片,首次票房破四億,這部影片講述了什麼故事,想要傳遞什麼內容?
三、總結
電影狙擊手影片正在全國熱映中,元宵佳節致人月兩團圓,讓我們走進影院,以和平年代的萬家燈火致敬這群最可愛的人,在千家萬戶共團圓的佳節時刻,更應該銘記志願軍先烈們的付出與犧牲,看過電影的觀眾,更是對如今來之不易的團圓深有感觸,有人守護團圓,才有萬家團圓,有人以身許國才有山河無恙。
⑶ 《現代啟示錄》講的個什麼意思呀
劇情簡介:
在越南戰爭期間,美軍上尉威拉德接到總部的命令, 去尋找脫離了美軍的科茨上校。科茨曾經有著輝煌的歷史,但如今卻已陷入瘋狂。
他在越南境內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推行著野蠻、血腥、非人的殘暴統治,還不時地向美軍進行瘋狂的近乎妄語的廣播宣傳。
威拉德接到的命令就是找到科茨,並把他帶回來或者是殺了他。帶著這個命令,威拉德率領一小隊士兵沿著湄公河逆流而上,穿越叢林前往越南。
在尋找科茨上校的過程中,威拉德幾乎橫穿了整個越南戰場。他目睹了種種暴行、恐怖、殺戮與死亡的場景,深深地受到了震撼。在不斷的殺戮之中,威拉德也幾乎變得瘋狂。
最後歷盡艱辛的威拉德一行終於來到了科茨的恐怖王國。他們落入了科茨的手中,受到了嚴酷的折磨。
但這卻也使威拉德得以直接面對科茨。科茨本可以殺死威拉德,但他卻沒有這樣做,他藉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終於從這個瘋狂的世界中得以解脫。
而威拉德也深深地體會到了人類心中的邪惡與黑暗,體會到了邪惡所引起的瘋狂。土著們跪倒在他面前,他實際上已取代了科茨。
對這一切感到由衷地厭惡的威拉德拉起同伴,登船離去。科茨的瘋狂被制止了,但在整個越南戰場上,恐怖與殺戮仍然在瘋狂地進行著。
《現代啟示錄》是一部以越戰為背景的影片,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馬丁·辛、馬龍·白蘭度、羅伯特·杜瓦主演。影片於1979年8月15日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越戰期間,美軍情報官員威爾德上尉奉命除掉庫爾茲上校。接到命令後,威爾德率領小分隊,冒險乘小艇深入柬埔寨。
創作背景:
早在拍攝1969年的《雨人》時,時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助手的喬治·盧卡斯就鼓動約翰·米利厄斯寫出一部越戰電影,後者想到改編約瑟夫·康德拉的小說《黑暗之心》,只是他無意執導,而是希望盧卡斯擔綱。
不過,導演拉羅爾·巴爾蘭德曾稱他在1967年就產生了拍攝《現代啟示錄》的想法,當時米利厄斯還沒開始動筆,他和製作人喬爾·蘭登達成協議,可二人最終沒能得到康德拉小說的改編權。
科波拉支付給米利厄斯15000美元編寫劇本。米利厄斯的劇本初稿完成於1969年,原定片名為「迷幻戰士」。
雖說影片劇本改編自《黑暗之心》,卻明顯與原著大相徑庭。康德拉在《黑暗之心》中融入了自己在非洲的親身經歷,當時他曾在一艘蒸汽輪船上任船長。
米利厄斯希望將康德拉的小說當作一種寓言,因為小說情節過於簡單,根本無法完全遵從。在構思人物時,他還借鑒了身邊的第一手素材。
網路-現代啟示錄
⑷ 電影《敦刻爾克》主要講了什麼,海陸空戰爭有什麼歷史背景
作為反響一直很不錯的戰爭題材影片,《敦刻爾克》一經播出,就以高賣座率和高口碑呈現了雙贏之勢。其實,這部電影比較特別,影片里並沒有常規戰就爭片中的特定情節,它將重點放在戰爭所帶來的感覺,以及處於戰爭中人的感受。整體來看,《敦刻爾克》設置懸念很足,值得觀眾賞析!
在影片中,每一個人的感受都會被放大化,在鏡頭下被注視,反復放大。
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兩個士兵抬頭傷兵走過了長長的海灘,在開船之前,通過一條木板擠上了船。這個過程是緩慢的,讓觀眾都會有一種凝滯感。而這恰恰就是這部影片所刻畫的節奏與旋律,通過畫面和音效製造深入觀眾內心的視聽感受。
⑸ 講述真實經歷改編電影《血戰鋼鋸嶺》:直觀感受戰爭的殘酷
看完《血戰鋼鋸嶺》之後,我被電影中的真實場面所震撼,同時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作為一個醫療兵,不費一槍一彈,救出75名戰友,簡直就是一個奇跡的存在,在現實世界中都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沒人願意相信也沒人能做到的事情,但是這確實是由真人事跡改變的,是有真實背景故事的,看完電影真的讓人感動,原本以為善良的兒子在戰場上可能再也回不來,沒想到他在戰場上就了75名戰友,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人。
電影像我們展現了男主堅韌不拔的精神真的讓人感動,看著電影里男主為了拯救戰友那堅持不懈的精神真的值得我們學習,不管你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黨,都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並為之勇敢努力奮斗下去,這部電影要告訴我們的是戰爭殘酷,但我們只要有一顆熱血的心,戰爭再殘酷,世界還是充滿希望。我們要想男主那樣堅強,有堅定毅力做完每一件事,並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⑹ 《殘團》:由真實歷史改編,悲壯與慘烈的國軍抗日戰爭片
《殘團》是蔡抒南執導,由范雨林、李梅可等主演。根據長城抗戰 歷史 事件而改編創作,講述1933年我國軍人如何悲壯的用血肉之軀抵禦日寇入侵,浴血守土保家的一段悲壯 歷史 ,告知世人別去忘記民族抗爭中的任何一位英烈。
這是一部很難得描寫國軍抗日戰士的民族情懷與奉獻精神的電影,挺接地氣且越看精彩,挺感人。在這里你沒有看得到黨派之爭,唯有鐵骨錚錚的中國軍人,很感動這才是民族英雄。影片採用寫實的手法,戰爭環境很真實,一輪炮彈和飛機轟炸過後,硝煙滾滾,斷碑,殘肢,悲壯的慘景,如人間煉獄一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該劇主要講述某團因在一次戰役中,部隊被打殘了。而在一次軍事會議中沒有通知該團團長武戰元參加。不服氣的武團長拖著一條殘腿前來請戰。上峰考慮到該團的實際情況,讓他去駐守作戰沙盤以外的地方-太平谷,擺明是讓他的部隊休整。經過一番思想動員「只要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土,就必須由我們中國人來守,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戰場」。
武團長同意接受任務,認為只要能殺鬼子,甭管在哪兒都行,率部隊前往太平谷。由於地圖有殘缺,他們陰差陽錯來到了太平峪。很有軍事才華的武團長通過地圖和實地勘察後,認為日軍正面受阻擊後,如果日軍繞道進攻北平,太平峪則是戰略要地。事實果真如他所料一樣,日軍繞道迂迴進攻北平,由此殘團與日寇展開了一場浴血奮戰,非常殘酷與慘烈最後全團陣亡。
整體而言這是一部很精彩且感人的抗日電影,是比較接近當時中國軍人為了抗戰,抵抗侵略而不怕犧牲真實寫照。但藝術來源於生活,不能脫離生活。該片我覺得最大的敗筆是:其一、部隊跟當地老百姓
相處這一橋段處理不好,國民黨在老百姓面前這么慫?就算是把太平峪這個小村莊描寫成了世外桃源一樣,很少與外界聯系。但自古以來,老百姓只要看見扛槍的,都會退讓三步。而這個村的村民,卻對突然闖進村裡的這支扛槍部隊,沒有半點害怕與畏懼。反而處處逼人太甚,要求部隊不吹軍號、一幫村婦還圍著水井,不讓扛槍的兵挑水,這是不符合常理的。其二,戰場的場景拍得很壯烈與熱血,具有感觀性,非常精彩。但在向日軍發起沖鋒的時候,國軍沖鋒居然吹的是八路軍沖鋒號,細節處理不到位為本片拉低了不少分。
國家的戰爭,沒有誰能置之身外,唯有團結一致,齊心齊力,才能抵禦外敵!大戰在即,武團長讓太平峪的村民遠離戰場,暫時躲避。以長者二爺為首的村民卻認為日軍的到來與他們無關,戰火已燒到村門口了仍一無所知置之身外。然而經過血的教訓後,村民最後展現出拿起了鋤頭和鐮刀當武器,加入了抗日戰斗中保家衛國,這是難得的可貴,也是當時很多國人的真實寫照。
⑺ 《血戰鋼鋸嶺》這部劇的背後的真實故事是怎樣的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血戰鋼鋸嶺》一部二戰的戰爭片,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從而讓我敬佩故事,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對日宣戰。全國都沉浸在復仇的狂熱中。小鎮里的年輕人都參軍了,年輕人都上了戰場,他也想去參軍,終於他可以如願以償,而入伍之後他卻提出「不碰武器」,但是作為一名軍人,武器就是生命,他卻拒「生命」於門外,可想而知會受到多麼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