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家給我推薦幾部好看的電影.
什麼是權力?當一個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這不叫權力,這叫正義。而當一個人同樣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於是赦免了他。這就叫權力。
——《辛德勒名單》
辛德勒是一位德國人,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國的戰爭,誘逼猶太人投資,再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在這讓充滿了殺戮與硝煙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但當他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之後,他開始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卓斯納、維恩、羅斯納、費佛堡、費雪、夏法、伍蘭克、霍洛維茲……最後,倖存的猶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顆金牙,也是他們戰後僅存的唯一的財富所有,為辛德勒鑄成了一枚戒指,並在上面刻了一句猶太法典上的希伯萊經文:「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兩條命……」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
――《阿甘正傳》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憐的75,但阿甘腦袋裡的世界卻是令我們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種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國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著便竭盡全力。他周遊著歷史,自己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他見證著一切,自己也變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經成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體現。他就如一片羽毛,飛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沒有什麼遺憾,因為他很少回頭來估計自己的損失,對於他的人生,也許可以用兩段話來概括,"生命在於運動""永不停止嘗試!"
從前有個人對我說,別要任何附屬品,在你的生命中,不應該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內拋棄的東西。
——《盜火線》
警察與賊天生就是一對冤家,而他就是一個警察,他就是一個賊。他說:我不能任由你們縱橫霸道我終將為你們送葬。他說:我一定等到最後。兩個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溫暖的。
他們註定要在這個傷心的城市裡展開追逐的游戲,天生註定他們就背負了不同的使命,這讓他們只能各走各的,然後決一死戰。
電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變成誘餌,當基斯看見閣樓妻子,他的愛人卻含著淚擺了擺手讓他趕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種放不下的神情讓人過目難忘。
要麼忙著生存,要麼趕著去死!人總是要做點什麼的……
——《肖申克的救贖》
這是一個關於囚徒的故事。因為被誣告謀殺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終生監禁,在壁壘森嚴中,對自由的渴望時時刻刻磨礪著他的意志。「希望是人類最美好的擁有,只要自己不放棄,希望就會永遠相伴相隨」。安迪很認真地對幾個好友說出這樣的話,換來瑞的沉默,過了片刻,瑞才緩慢地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後,瑞沒有再抬頭看安迪一眼,他離開了飯桌,安迪則靜靜地目送他離開。鏡頭上搖,看見鐵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終沒有放棄用自我救贖去尋雜自己的精神家園,他似乎始終在自由信念的引導下,在這不可逾越的高牆內,用自己的意志進行著艱苦的抗爭,於是,他用了19 年的時間,挖開了一條常人幾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糞坑中匍匐前進,魔鬼的黑暗與上帝的光芒如同壓在一層薄紙的兩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嚮往的海水與天空已經近在咫尺,他終於用自己對黑暗制度的背叛與追求自由的理想締造了一個現代的神話。
上帝會把我們身邊最好的東西拿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詩式電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榮譽與恐懼的英國文學名著,從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銀幕。故事講述的是1898年英國與蘇丹開戰,一名即將新婚的貴族軍官哈利在接到開赴北非的命名後,懷著莫名的恐懼在出征前的一晚決定退役。這一舉動在民族主義高漲的英國上流社會掀起巨大波瀾。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給他代表著恥辱和藐視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別象徵著「自由、祖國、榮譽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種價值被臨陣退逃者拋棄。哈利四處流浪之後決定獨自前往北非,他化裝為阿拉伯人,在沙漠戰役中經歷磨難,克服恐懼,最終將他淪陷敵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職業軍人的命運與個人的榮辱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它讓人們驚訝地發現,剝離英雄尊貴的外衣,裸露與陽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顆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則第一條——遇到危險的時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惡似乎一直是西方價值體系與文化觀念的主流。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被那個高深莫測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彷彿一道蛛網暗示著觀眾:它是承載宿命的罪與罰。在自私、貪婪、充滿慾望的大都市裡,上帝曾發動過洪水來洗滌人類的靈魂,而那個罪犯卻似乎只想用鮮血來召喚那宿命的審判。
據說,「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千萬不要恨你的敵人,這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教父》
冷靜的法則與狂熱的慾望似乎永遠都是孿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說,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規則」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定地藉此形式規則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教父卻似乎是可以自由遊走其間的駭客,只需要用很簡單的一段代碼,就可以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病毒。規則在他們的手中只是用來束縛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終目的。他們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來決定取捨,以彌補法律在自由社會下的不足。
維托.科利昂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構建一個以宗教為掩護的家族,當然,這個家族裡,維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從來都是不動聲色地來貫徹他的主義。
道德似乎在這里變成了遮羞布,而手段才是決定一切的發家之路……
——《天堂電影院》
這是一部溫情的電影,每個畫面都可以帶你在記憶里翻山越嶺。
一位母親正因遠方的兒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離家的兒子現已是羅馬著名的導演。兒子回來了,他是來參加老放映員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禮的。
在他的童年時代,村民們都喜歡到鎮上的「天堂電影院」里看電影。慢慢的,還是小男孩的也與老放映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再後來,小男孩在一場膠片引起的火災中救了老放映員,老放映員的眼睛已經什麼都看不到了,小男孩當上了放映員。後來男孩長大了,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但結果女孩與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員的勸告,遠走他鄉。
三十年後,成名的Salvatore回來參加老放映員的葬禮。老放映員給他留了一份禮物,那是當初被鎮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戲膠片,每一場吻戲,每一場吻戲如走馬燈般在寬大的
選擇生命,選擇工作,選擇終身職業,選擇家庭,選擇 xxxx大電視,選擇洗衣機,選擇汽車,選擇CD機,選擇健康,選擇膽固醇和牙醫保險,選擇樓宇按揭,選擇買第一所房子,選擇你的朋友,選擇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裝,星期天傻乎乎收看無聊電視,邊看邊吃零食,選擇苟延殘喘,選擇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這樣的傢伙面前丟臉……
——《猜火車》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個垃圾場」,如果說何勇的高亢是一種醒著的痛,那麼馬克的憤怒更像是一種被麻醉後的蘇醒。
這是一場醞釀於青春期的暴動,一種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願意回家,只願在冷冷的街燈下孤獨游盪的叛逆。
這電影彷彿有一種呼喊,要麼砸碎這萬惡的社會做一個徹頭徹尾的混蛋,要麼完全的融入其中,當一個隨波逐流的傻蛋。
他們尋找著他們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鈔票去咒罵周遭的一切,你也說不清他們是睡著的,還是醒著的,「土豆」說:「時裝在變,音樂在變,迷幻葯在變,一切都在變。」
馬克終於「醒悟」,在出賣朋友後,大笑著撲入那個他曾經鄙視的世界。這也許只是一個開始,也許是一次結束,但影片早就已經告訴我們:當馬克鑽進那個骯臟的抽水馬桶,一個新的世界就已經誕生了。
世界上總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樂。
——《愛瑪》
根據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愛瑪》是英國與美國1996年聯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愛瑪·伍德豪斯這一漂亮、聰明、性格開朗的年輕女子為主角並充作穿線人物,通過諸多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關系,向觀眾闡述了兩個觀點:
其一,婚姻應該建立在感情基礎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須門當戶對。
但什麼是愛情呢?在一部瑞典電影中,有兩個男人互相談論女人,A對B說:別傻了,她們根本不需要愛,她們需要的只是重視,獨一無二的重視。大仲馬曾說,其實世界本沒有快樂與痛苦的區別,有的只是一種狀態和另一種狀態的比較!死去的人不會欺騙我們。
自由就是這么來的可奴隸也是這么來的。
——《勇敢的心》
事實證明,人民的自由並不是靠法學家們精心編纂的字眼或者君主們大發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對於無產者來說,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繪了壓迫與自由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對抗,這種對抗大多是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他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矛盾。
對於一個努力來說,自由的含義也許僅僅意味著他的脊樑不必再受到鞭撻,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華萊士其實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天賦人權」,哪怕流干鮮血。這種精神令人敬畏。但時代的先行者們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幾百年後的變遷,因為醒來得太早,他們大多鬱郁而不得志。在教條主義盛行的中世紀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發現地球是圓的。威廉·華萊士追求的意義就在於,雖然註定失敗,但畢竟觸痛了那根神經。
蒼蠅不會恐懼,蒼蠅也不會感到羞恥......蒼蠅也不喜歡政治......"。
――《蒼蠅》
這部帶有科幻味道的電影曾該片被評為有史來最惡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科學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將有機物分解後異地合成的實驗。就在這位科學家拿自己進行試驗時,一隻蒼蠅混進了容器,合成的結果是科學家有了一個蒼蠅頭,而蒼蠅有了一個人頭。這種驚世駭俗的想像力加上一定的科學理論當做證明,顯然引起了人們心底深處的恐慌。而在另一個世界,重組一個自我,似乎更像是對什麼才是生命的本質作出的深刻探討,哪怕它的形式有點讓人無法接受。而對生活的思考,對政治的深刻理解,則更像是一個寓言故事。
據說鎮壓斯巴達克斯的大奴隸主蘇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臘傳記作家普盧塔克在他的《希臘名人比較列傳》中說,年輕時的蘇拉天真活潑,臉上掛著笑容,極富同情心,常常會因為同情而潸然淚下。然而到了後來,他卻變得殘酷無情。盡管他以權力和榮譽會敗壞人性為由譴責過分地佔有權力和榮譽,但是他並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權力欲和榮譽感,而是拚命地去追求。他不僅使自己在追求權力榮譽時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也使他的競爭者們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爾說,政治使人變得罪惡。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覺得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
――《墮落天使》
殺手將在明天死去,愛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墮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這世界沒有你真正要的堅持。
生活就像我們上小學時候的算術題:有一個水池N立方米,進水管每小時進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請問什麼時候水池是滿的呢?沒有任何一個公式可以計算生活。成年以後的你就會明白,進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體驗,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這個水池永遠不會注滿,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裡面是空虛、掙扎與茫然。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
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餘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們即將死去。
--《美國美人》
中產階級的萊斯特.伯哈姆已經活不到一年了,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什麼跡象。
他就著在那個繁華的美國,一個溫暖而安靜的市郊,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卡羅琳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珍妮。該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並不象外人看到的那麼幸福。他的工作沒有成就,他厭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剛做完中學籃球賽拉拉隊的珍妮和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地打動,心中的那種久已死去的感覺好象又重新的復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幻想中,事態逐漸地向著十分有趣卻無法預料的方向發展......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幻想而變得有意義,但起碼它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種意義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可能不,愛一個人需要付出嗎?是的!而且是無怨無悔的!――《天使之城》
塞思是洛杉磯上空的一位天使,他終日奔走於生死之間,目睹著人間的悲歡離合。這天,他來到一家醫院,可惜他來晚了一步,接受心臟外科手術的病人已死在了手術台上。主刀大夫瑪吉?瑞絲認為這是她的責任,她失去了自信,精神也一下垮了。塞思決定留下來幫助瑪吉戰勝精神上的危機。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愛上了美麗的瑪吉。為了能真實地接觸到瑪吉,他冒險使自己顯了形。
天使的愛也許更帶著幾分人世間所未有的純凈,而塞思卻發現自己無法真正進入凡人的世界。面對著無法割捨的對瑪吉的愛,為了能與瑪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樂,他毅然決定放棄天使身份,墮落於人間,從此做一個凡人。這對於他來說也許要付出相當大代價的願望,但是在願望與付出之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對於天使的愛情,在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每個女孩都曾是無淚的天使,當遇到自己喜歡的男孩時,便會流淚――於是變為凡人。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負女孩,因為女孩為你放棄了整個天堂!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真實還是想像
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在這里玩了一個大大的花招。本來這不成一個疑問,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傳說」之意(義大利原文是什麼呢?)。但是影片一開始導演卻讓邁克率先登場,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讓大家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自然所有的聽眾都像我們,既對他的話抱有懷疑,又對他的故事充滿興趣。所以那個樂器店老闆最後才會站起來,伸伸腰懶懶地說:"好了,你的故事編得真好,可是我們的店要打烊了。」
沒有人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也許除了邁克和導演。但是導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嗎?其實他的這種拙劣的"伎倆」正表明了他是最懷疑的一個。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試圖對別人進行說服的。那麼他在這里實際上利用了人們的不相信作為了講故事的一個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說這種策略並不見得有多高明,因為這是已經被用濫了的一個手段。而到最後,導演還讓邁克試圖去挽救1900顯得更加的拙劣,導演弄得太"現實」了,以致於故事失去了傳說的那種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邁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暈頭轉向,我不由暗自發笑。他們似乎最後都被邁克說服了,相信了有這么一個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驚的是,最後的邁克依然那麼年輕,而在此之前他的名聲早已遠播,為什麼似乎除了邁克沒有一個人知道他,而需要邁克那麼費神地去一個個說服?
無主題變奏
這部影片很難讓人找到一個合適的主題去分析。從一開始1900就存在於船上,並令人神奇地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彈鋼琴這樣一個高難度的音樂本領。他一開始沒有下過船,我們無法分析原因,我們只看到了導演給我們的呈現。這時他還沒有看過陸地,所以他不可能產生最後的那個念頭,要不就無法理解他曾經產生過到陸地上轉轉的念頭,並幾乎把它付諸於實踐。這時我們只能把他沒有下過船這個事實解釋為他沒有想過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話,岸上有吃人的大鯊魚。但是很顯然,後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時候有可能產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後恐怕是無法再產生那樣的影響的——否則我們只能把他解釋為白痴。所以這時他的不下船隻能說是一種偶然,而沒有原因,沒有原因也就沒有意義上的價值。他後來聽到了那個農民詩人(他能聽到海的歌唱,並說出那一席話,不是詩人是什麼?)的話,開始對岸產生了一種嚮往,這更與整個影片的精神主張相悖逆,此處岸反倒顯得更有神秘感,而意義重要。再到後來,他遇上了那個女子,愛情產生了,他上岸的沖動更加強烈,終於他要下船了,這讓我們的心懸了懸,我們興奮而緊張,然而就在這時出現了那經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瀟灑地把禮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後重新回到了船上。我們說,直到這個時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學意義,並凸現了價值。然而此時他的人生已經臨近結束,影片也即將結束。那麼從整個影片來看,我們怎麼分析它始終貫穿統一的主題呢?
真誠還是虛偽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與爵士樂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戲劇化了,也就顯得太做作了。先不說爵士樂手,1900那似乎真誠投入的感動也讓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認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為自己的對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欽佩的。一對一的比拼進行得很激烈,導演運用了各種能夠想得起來的手法對整個氣氛進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說這些手法都沒有新意,比如說通過觀眾的表情來側面表現),等1900被迫彈起《聖誕之歌》時我的心很激動,我以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現了,等到1900重復爵士樂手的演奏時我依然對導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後1900彈起那首令觀眾激動萬分,也讓銀幕下的影迷激動萬分的樂曲時,我卻感到了失望。導演還是無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為彈得快就是好音樂嗎?那麼大家都比快好了!這讓我想起金庸的武俠世界,在那裡,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於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鈍,如未開刃的黑鐵,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劍,甚至樹枝、木條等等作為兵器。而他們的武功往往也是溫和的,如太極拳,但是因為他們是高手,所以他們釋放出來的力量又是最強大的。我本來以為1900也會是這樣的高手,他彈最簡單的《聖誕之歌》,彈爵士樂手彈過的樂曲,外行人是吃驚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樂鼻祖者他應該是能聽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樣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裡卻像獲得了新生命,正是這讓他黯然認輸。我想這總比讓1900拿跟香煙燃鋼絲要有意思的多吧。
還有1900一開始是退縮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樂手為什麼要同他比賽,他"真誠」地為爵士樂手鼓掌,並感動得淚水長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樂手的一再相逼,終於暴露了真面目,有點惡狠狠地對爵士樂手說:"混蛋,這是你自找的!」這句話讓我吃了一驚,一瞬間他開始的真誠在我的大腦里都化為灰燼,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剛開始的真誠此刻彷彿帶了點陰暗的色彩。我不喜歡他這樣,我倒寧願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爭斗,他就是他,一個純粹的與世無爭的只愛音樂的天才!
愛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時候,1900還沒有表現出一絲對女人的興趣,這讓我有點暗自著急。我認為一個沒有下過船的人,愛情對他來說可能更富於傳奇。以他當時的名氣,他的身邊應該環繞著數不盡的美麗的女人,她們應該為他著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愛情的甜美。但是不,導演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只讓一個肥胖的小號手追隨在他的身邊。然而到了後半部,導演似乎終於覺得有必要關注關注這位傳奇年輕人的私生活了,於是給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這個女主人公正是曾給他過影響的那個農民詩人的女兒。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親。因為她的出現促成了以下幾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張唱片中的那首樂曲,從這一點上來說,她,或者愛情,給了他靈感;第二,因為她沒有能接受他的禮物(奇怪的是她說的話他都聽到了,而且那時她離他更遠,且她的聲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釋是他處於下風口。但是從常識上判斷,他處於上風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點。),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張唱片毀掉了(邁克把它修整好,塞進了鋼琴里,但是也許他應該把它收藏起來留個紀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毀掉嗎?);第三,因為她(當然也因為她的父親),1900准備上岸去生活,去聽聽大海的聲音。並間接促成了他那個偉大的念頭。從這里來講,那個女孩子的出現是恰當的,但是他們的愛情總讓我有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彷彿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儀式,或者如上面所說推動故事情節的一些發展。因此在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個道具的作用,愛情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要去死?
1900 最後的死讓人心裡很難接受。如果要怪的話,我認為應該怪導演。因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嗎?1900懼怕上岸,只是因為他感到陸地太遠了,城市遠得看不到盡頭。這讓他心裡發慌。他怕自己陷入到這種無窮無盡中去,從而無法再純粹地沉浸於音樂之中。因而套用一個朋友的話來說,"他要的是純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適——的世界就是一條那樣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過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鍵上,而琴鍵也是有限的。從始至終,他表達的都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歡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習慣而且不得已。並且他表達的"船」並沒有強調必須是"此船」,那麼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換一條船他同樣可以快樂地生活下去。那麼我們為何不給他換條新船,而必須讓他跟這條舊船一起死去呢?
這樣的質問也許會讓導演、也讓所有的觀眾尷尬,這將使故事的結局急轉直下,並失去那一層人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許我這樣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藝術化了!
一個浪漫化的結尾想像
盡管我說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並不表示我就那麼反對浪漫化。事實上,不管是對《海上鋼琴師》,還是對《樹上的男爵》,對他們的結尾我都抱有遺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絕對不會那樣去處理,在我的想像中,1900應該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說邁克不應當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突然聽說在某個船上有一個天才的鋼琴家,他的演技無可挑剔,他的樂聲美妙動人,而且——據說他從不下船。從別人的描述里,邁克意識到那個人很有可能就是 1900,這時一絲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邁克的臉上綻放,於是音樂響起,是1900狂風暴雨似的鋼琴聲,在琴聲中鏡頭轉向大海,海上有美麗的船隻,船隻背後是美麗的晚霞,船隻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剪影。琴聲像是從每隻船上飄出來的,那麼多,那麼急驟,彷彿有多個1900在一起彈奏似的。於是字幕升起……
同樣,男爵沒有必要拉上那個熱氣球,他應該在某一天,突然沿著樹向遠方爬去,越爬越遠,漸漸地在眾人驚訝的視線里變成了一個小點,最後連這個小點也看不見了。後來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個終生沒有下過樹的男爵……
Ⅱ 有什麼好看的越戰電影推薦嗎
其實在我的記憶中,有一部越戰電影比現在熱播的《芳華》更加讓人印象深刻。而且嚴格意義上說,《芳華》算不上戰爭電影,而1987年內地和香港合拍了的《閃電行動》,是實打實的越戰片。
談質量,30年前的影片質量可想一般,那時的票還只賣兩毛,如果你關注的是內容而不是清晰度,推薦一看,我是2011年看到此片,當時一開始就吐槽,因為大熒幕上的畫面質量實在太差了,對我這種視力不好的實在是難受,忽略清晰度,所有心思都集中在了情節上。
電影說的是,南疆作戰時,我「閃電行動」小分隊在隊長劉凱華(杜振清飾)帶領下,潛入敵後偵察敵人的「神秘炮群」。敵軍特工隊長曾在我國受訓,得知我行動計劃後,立即作出部署。小分隊巧妙擺脫敵軍追擊,並救出被敵軍追殺的傣族婦女月梅(張玲飾)。
當闖敵人橋頭要塞時,雙方展開生死角逐。深夜,月梅驚飛林中宿鳥,小分隊落入敵人布置好的陷阱,後經拚死博殺突出重圍。此時月梅暴露了敵特身份,企圖逼我就範。劉凱華設計降服了她,在其掙脫竄出山洞時,被敵軍誤殺。我分隊隊員姜元(孫海英飾)、李久鳴(陳曉雷飾)也先後犧牲。經過浴血戰斗,總攻開始前敵人的「神秘炮群」進入我炮火射程。
從內容上看,有幾點值得推薦!
第一, 影片成於1987年,邊境摩擦不斷,電影原型都還在,所以電影較好滴還原了戰爭場景。
第二, 時間也恰好在兩國恢復同志加兄弟(1989年)之前,之後,南疆戰事就似乎進了默認的宣傳冷宮,很少有這方面題材的影視作品。
第三, 所謂 下等成功靠運氣,中等成功靠實力,上等成功靠對手, 影片為我軍設置的對手,並非抗日神劇里被自己蠢死的敵軍!這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觀賞性。
比如在我軍校培養出的大反派,有勇有謀的阮雄。
今天看來,依然經典的肉搏戰
比如在破襲小隊中的女特工月梅,為保護自己,同時又傳遞情報,採取了驚飛宿鳥的辦法。
圖註: 對方的女特工月梅,標準的蛇蠍心腸,當年看到她引導炮兵炮襲我邊民時,一同觀影的兄弟都在破口大罵。
第四, 所謂人生四大鐵,一起扛過槍,沒有這一項經歷的人是無法溝通的,更何況是一起出生入死的,面對前有雷場,後有追兵的情況下,負責排雷的林小亮以血肉之軀沖入雷場,趟開了一條生路。這樣的兄弟誰會不記得一輩子。
30年多前的戰爭硝煙已經散去, 有人花開一整年,有人花開只一天, 西南邊境線上,一座座烈士墓碑靜靜佇立,踐行著「生當守國門,死亦護疆土」的誓言。
最後來一張,主人公手指口述坐標,遙控炮兵遠程打擊的帥照,當時就覺得碉堡了。
(兵說團隊:尋覓五年)
1. 《獵鹿人》The Deer Hunter 導 演: (邁克爾·西米諾 Michael Cimino) 主 演: (羅伯特·德尼羅 Robert De Niro) (約翰·凱澤爾 John Cazale) (約翰·沙維奇 John Savage) (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 (梅麗爾·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喬治·真達 George Dzundza) 劇情簡介-劇情介紹:賓夕法尼亞州三個年輕的鋼鐵工人邁克爾(Michael),史蒂文(Steven)和尼克(Nick),在越南戰爭時來到了越南。在離開美國時,史蒂文與已懷孕的安吉拉(Angela)結了婚,他們的婚禮也是這三個年輕人的告別聚會。婚禮結束後,三個人一同去打獵,邁克爾以神奇的槍法擊中了一頭雄鹿,但他仍神情抑鬱,因為在他心中這就等於在拿生命做賭注。 在戰場上,他們三人沒過多久就都成了越南士兵的俘虜,越南士兵逼迫他們用左輪手槍玩俄羅斯輪盤賭,尼克被嚇得半死,邁克爾卻很鎮定,他還乘機搶了越南士兵的槍,與同伴一同逃出了俘虜營,但逃出後大家又失散了。邁克爾和史蒂文回到了美國,史蒂文終身殘廢,住在療養院中不願回家,邁克爾雖然無恙,但精神上已不復當年,他與尼克的女朋友琳達同居。 當邁克爾得知尼克還活著,並且住在西貢時,他來到了越南並找到了尼克,但此時的尼克已麻木不仁,尼克在邁克爾面前玩俄羅斯輪盤賭,這一次他飲彈而亡
2.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導 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主 演: (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羅伯特·杜瓦爾 Robert Duvall) (馬丁·西恩 Martin Sheen) (弗雷德里克·福瑞斯特 Frederic Forrest) (艾伯特·霍爾 Albert Hall) (山姆·博頓斯 Sam Bottoms) 上 映: 1979年08月15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劇情介紹:越戰期間,美軍情報官員威爾德上尉奉命「毫不留情」地除掉庫爾茲上校,一個叛逃美國軍人。接到命令後,威爾德率領小分隊,乘小艇逆河而上,冒險深入柬埔寨。 在一處偏僻的熱帶叢林內,精神失常的庫爾茲上校以其嗜血成性的殘暴統治著當地土著居民,成為他們盲目崇拜、迷信的圖騰。隨著小艇駛入柬埔寨,威爾德一行人似乎捲入一個超乎現實、徹底瘋狂的世界,淹沒在人類靈魂最黑暗、卑劣的陰影里…… 雖然本片在當年是一部備受爭議的作品,但整體而言,【現代啟示錄】的確是一部能夠震撼人心的電影。柯波拉的手法雄渾,將炮火漫天的越戰,塑造成人類末世的地獄景觀,是一部非常值得探討的戰爭史詩鉅片,尤其劇中以交響樂搭配直升機大屠殺的一幕,更是眾多影迷們所稱道的經典鏡頭。
3. 《野戰排》Platoon 導 演: (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主 演: (湯姆·貝倫傑 Tom Berenger) (威廉·達福 Willem Dafoe) (查利·希恩 Charlie Sheen) (福里斯特·惠特克 Forest Whitaker) ( Francesco Quinn) (約翰·邁克格雷 John C. McGinley) 上 映: 1986年12月19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劇情介紹:1967年,19歲的克里斯·泰勒放棄學業,和其他美國士兵一起,乘飛機飛抵西貢。他被編在一個步兵排里執行任務,步兵連中對泰勒影響最大的要屬巴恩斯中士和伊萊亞斯中士,但兩人對戰爭的看法完全不同,因戰爭而成了瘋狂殺人機器巴恩斯,心腸極為冷酷,而伊萊亞斯認為即使在殘酷的戰爭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為准則。 在一次戰役中,巴恩斯下令用火焰噴射器燒毀整個村莊,伊萊亞斯極力勸阻巴恩斯的暴行,巴恩斯因此懷恨在心。某次激戰中,伊萊亞斯負傷,巴恩斯聞聲趕來,命令泰勒背另一名傷員,撤退,自己則趁機瞄準伊萊亞斯,連放兩槍;他甚至想殺掉知曉真情的泰勒,然而,正好一顆炸彈落下,兩人都失去知覺。他們醒來後,巴恩斯命令泰勒去找軍醫,而泰勒則將槍口對准了巴恩斯,扣動扳機……
6. 《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Vietnam 導 演: (巴里·萊文森 Barry Levinson) 主 演: (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福里斯特·惠特克 Forest Whitaker) ( Tung Thanh Tran) ( Chintara Sukapatana) (布魯諾·科比 Bruno Kirby) (羅伯特·烏爾 Robert Wuhl) 上 映: 1987年12月23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劇情介紹:羅賓.威廉姆斯因主演本片轟動賣座而成為第一線的喜劇巨星。他飾演一名越南美軍電台的DJ,每天以妙語如珠的風格主持早晨廣播節目,甚受大兵歡迎。後來他深入越南的民間生活,漸漸喜歡上這個國家,以至在節目中發表了一些跟軍方宣傳有抵觸的言論,遭到黯然下台的命運。本片劇本由一位電台主持人根據自己當年在越南的親身經歷撰寫而成,故內容特別真實而生動。導演巴里.萊文森以側面方式來反映越戰問題,在同類電影中顯得別具新意,此外,穿梭在全片中的多首六十年代流行曲,也可以喚起中年觀眾的懷舊情緒。
7. 《越戰創傷》Casualties of War 導 演: (布賴恩·迪帕爾馬 Brian De Palma) 主 演: (邁克爾·福克斯 Michael J. Fox) (西恩·潘 Sean Penn) ( Don Harvey) (約翰·雷利 John C. Reilly) (約翰·雷吉扎默 John Leguizamo) ( Thuy Thu Le) 上 映: 1989年08月18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劇情介紹:本片以越戰為背景,刻劃並揭露了戰爭中美軍的殘暴罪行,也以此表達了編導對戰爭的憎惡及對和平的珍視與呼喚。艾力遜是新踏入越南戰場的士兵,有一腔為國奉獻的激情。在一次行動中不小心遭到越軍的埋伏,好在被同事馬素救回一命。在一次遠程偵察任務中,馬素等強搶越南少女隨軍,以發泄他們的獸欲。艾力遜眼睜睜看到越藉少女被活活蹂躪至死,富有正義的他對自己的同胞開始感到失望,於是不顧自身安危將同僚的罪行公諸於世……
8. 《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導 演: (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主 演: (湯姆·克魯斯 Tom Cruise) (布萊恩·拉肯 Bryan Larkin) (雷蒙德·巴里 Raymond J. Barry) ( Caroline Kava) ( Josh Evans) ( Seth Allen) 上 映: 1989年12月20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劇情介紹:滿懷報國之情的美國青年朗·柯維克前往越南前線為祖國而戰,但是,戰爭的殘酷撕碎了他的理想,同時也澆滅了他的愛國熱情,朗·柯維克最終成為了一個厭惡美國政府的反戰主義者。
《天與地》Heaven & Earth 導 演: (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主 演: ( Haing S. Ngor) ( Bussaro Sanruck) ( Supak Pititam) (陳沖 Joan Chen) ( Thuan K. Nguyen) ( Hiep Thi Le) 上 映: 1993年01月20日 澳大利亞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劇情介紹:越南中部一個盛產稻米的村落,馮家生了個叫黎里的女孩,她和其他當地人一樣,以父為天以母為地,過著再平等不過的日子。但從幼年起,她便開始經歷戰爭的摧殘和生活的魔難。她沒有料到,命運安排她顛沛流離到了一個叫美國的地方。她更沒有料到的是,把她領到這里來的史蒂爾.巴特勒少校,一改在越南時的溫情體貼,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人...影片根據黎里女士的自傳改編。導演在此之前已有《野戰排》和《生於七月四日》兩部越戰題材的作品問世。很多人擔心這第三部會是畫蛇添足之作,而導演本人則想證明:三部影片將是首尾相連彼此呼應的整體。
10. 《越戰忠魂》We Were Soldiers 導 演: (蘭道爾·華萊士 Randall Wallace) 主 演: (梅爾·吉布森@梅爾吉勃遜 Mel Gibson) (瑪德琳·斯托@美達蓮史杜@麥德林·斯托 Madeleine Sto) (格雷戈·金尼爾 Greg Kinnear) (山姆·艾略特 Sam Elliott) (克里斯·克萊因 Chris Klein) (克里·拉塞爾 Keri Russell) 上 映: 2002年02月25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劇情介紹:故事發生在1965年的越戰初期,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准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盡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人的戰斗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高山下的花環,最近的芳華都不錯。[呲牙][玫瑰]
越戰指的是1965年,美利堅合眾國入侵越南的戰爭,中國官方稱作 越戰。1979年 1989年期間,發生在中國雲南、廣西邊境,中國人民解放軍與越南人民軍之間的戰斗,中國官方稱作 對越自衛反擊戰。
真正的越戰經典片是:《獵鹿人》、《野戰排》、《越戰創傷》、《早安越南》、《越戰忠魂》等等。
至於中國拍攝的一些,有關中國人民解放軍與越南人民軍之間的戰斗影片。比如:《高山下的花環》、《芳華》、《雷場相思樹》、《蛇谷奇兵》、《新兵馬強》、《自豪吧,母親》、《長排山之戰》等等影。是屬於對越自衛反擊戰范圍,與提問的「越戰」范圍,並沒有任何關聯,不屬於「越戰」影片。
越戰為好萊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如果要在反映越戰的電影傑作中挑選一部「最真實」的話,大概非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莫屬。其實同類題材已有《獵鹿人》和《現代啟示錄》等珠玉在先,不過兩者更多藉助藝術手法表現戰爭對人的異化也就是說,故事的內容換成哪個戰爭都可以。而盡管《野戰排》並沒有真實事件作為藍本,電影《野戰排》卻旨在還原真實的越南戰場,更何況,影片中的許多情節都來自於導演斯通當年在越南的耳聞目睹。因為早在越戰爆發之前,桀驁不馴的斯通就從耶魯大學半途輟學,前往越南做了一年的鄉村教師。越戰爆發後,他又於1967年參軍,奔赴越南前線當了一名偵察兵。所以《野戰排》中的主人公泰勒,就是斯通自己的寫照。
在《野戰排》之後,斯通又接著拍攝了兩部越戰電影《生於七月四日》(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和《天與地》(Heaven & Earth,1993),共同組成他著名的「越戰三部曲」,繼續表達自己的這一立場。
《天與地》則採取了更為罕見的獨到視角——通過越南女子黎里被越戰徹底改變的一生,以不甚為人所注意的越南一方的視角來呈現這場戰爭給越南本土帶來的毀滅性創傷。《野戰排》中美軍屠殺村民的一幕在《天與地》中更為頻繁地上演。由此也不難發現,斯通並非他的批評者所宣稱的那樣「不愛國」、「是一個共產主義份子」,他也並非簡單地反對美軍,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反戰主義者,批判戰爭中的任何一方。其實斯通是在試圖告訴人們一個令人震驚的尷尬事實,那就是越戰的失利,是美國人打敗了自己。美國由於傲慢和自負將自己拖入這場本不屬於他們的戰爭
《永不消失的電波》,《抗美援朝》、《東京審判》
1 《越戰創傷》
2 《越戰先鋒》
3 《野狼呼叫21》
4 《閃電行動》
5 《全金屬外殼》
6 《天與地》
7 《漢堡高地》
8 《現代啟示錄》
9 《生於七月四日》
10 《野戰排》
11 《獵鹿人》
12 《早安越南》
13 《老虎連》
國外的很多,就不多說了。國內比較好的有巜高山下的花環》、《不該凋謝的玫瑰》、《閃電行動》、《蛇谷奇兵》、《鐵甲008》。
美國的《我們曾經是戰士》又名《越戰忠魂》。國內的有,《高山下的花環》《鐵甲008》《芳華》。這些片子都挺好看。
安吉拉的電影叫什麼名字,免費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劇名:希望溝壑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https://pan..com/s/1TXs5kLAzWrsPrswHv8Qw
Ⅳ 求以前看過的一部驚悚電影。
血腥死亡營 ??
影片故事情節說來也簡單。第一集「沉睡野營地」當中,名字叫安吉拉的女孩童年時偶然遭受失去家人——她從小就失去了父親——的打擊而出現心理問題,十三歲隨表兄外出露營,在營地一口氣幹掉了十九個。第二集「恐怖野營地」中則是其經心理治療之後安吉拉成了營地顧問,然後又得心應手地在人命帳上記上一筆(所購買影碟封套上聲明三集皆全但觀看時怎麼也找不到第二集,只好就內容介紹說個大概,具體殺了幾個的記錄暫缺)。第三集「貧瘠營地」,安吉拉二十一歲,她又回來了,這次她把名字換成「瑪麗亞」,又在同一個營地漂亮地幹了一票,痛痛快快前後殺了十五個。前後三集,安吉拉的動作,就是不停地重復一個字:殺。
重復是重復,但也僅僅是作為殺、作為要人性命的重復,而安吉拉殺的手法,則是層出不窮,千變萬化,前後近數十次作案,她竟沒使用過同樣手法——似乎她所實踐的,正是法國哲學家德勒茲津津樂道的重復造就差異的生命慾望法則。第一個,釜底抽薪搬空椅子開水燙死,第二個,蛟龍出海按之於水底溺死,第三個關門打狗投蜂巢以千百黃蜂將之蟄死,第四個,如魅影隨形趁其赤裸裸背後捅上淋漓一刀……用枕頭悶,用箭射,用匕首刺於睡夢,用吻勾魂,用牙齒咬,用棍子敲,用斧頭砍,用釘子釘,用土埋,用除草機碾,用汽車撞,用繩子勒,放火,下毒,開槍……甚至垂死中一枚針管也奪人性命(最後的一刺,把眼睛扎掉)。安吉拉殺人的手法,豐富多彩,真正足以讓人目不暇接。無所不用其極,但凡器具到她手上,再尋常之物都可成為奪命凶器——總懷疑導演讀過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多少懂得摘葉傷人飛花奪命的殺人原理。其他一些驚悚電影中的連環殺手,無論《七宗罪》中充滿宗教激情迷狂的謀殺,還是《德州電鋸殺人狂》中純粹享樂的殘殺,或者《玫瑰之名》中動用水地火風四大元素的形而上色彩的謀殺,比之這位名字具有「天使」意味的安吉拉,手法上的確只能望塵莫及。《這個殺手不太冷》中成為殺手的小女孩,則充其量不過一個幫手。
這位訥於言敏於行的安吉拉,從十三歲殺到二十一歲,誰也不得不驚嘆她的不可思議了:第一,安吉拉十三歲就開殺戒。中國古代傳說有個叫秦武陽什麼來著的也十三歲殺過人,但他到了後來跟著著名的殺手荊軻去殺秦始皇的時候則兩腿打戰,暴露了先天性心理素質不過硬的猥瑣弱點。第二,安吉拉是女人做的,一個實實在在的沒有陰莖的殺手。與人小鬼大的小女生安吉拉相比,國產的古代秦武陽雖然有雞雞,但顯然做不到面不改色心不跳——他做不到殺人不眨眼。這也許和他殺人承擔了重大歷史使命有點關系,殺人之外的責任和目的多少會影響殺人本身的效率。當殺本身不是目的而降低為手段,殺就貶低了自己,其境界自然大打折扣。安吉拉的殺儼然近乎赤子之心的殺,它是心無旁騖、沒有雜念的殺,它因單純而明亮、鋒利、直接、豐富。看來耶穌的教導對於謀殺來說也是適用的:孩子為大。第三,手法的層出不窮表明她根本上就是一個沒有風格的殺手——她的風格就是沒有風格,她以變化拒絕風格。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是李白的藝術誇張,畢竟他的手法很風格,鼻子湊近一點就可嗅出。安吉拉的十步殺一人則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真正不留任何證據。
安吉拉不僅是孩子,而且是女孩子。安吉拉沒有陰莖。但並不妨礙她成為主體。她就是一個我。一個作為殺手的我。一個本性空無的我。她很少說話,但她的行動則在說:我殺,我殺,我殺,我殺殺殺。這個主體宣告:我不殺,我就活不下去。正如安吉拉最後在受襲時說的:我喜歡這種突然受襲的感覺。要麼刺穿,要麼被刺穿。這個主體沉溺於突然一襲的快感。
導演的安排,似乎就是要讓安吉拉窮盡各種殺法,窮盡殺的可能性。殺的手法千奇百樣,與之對應的,死的相狀自然絕不會千篇一律。這也就意味著,導演同時試圖窮盡,死的可能性。在這無窮的可能性當中,死豐富多彩。因之,它似乎暗示的正是:生過於單調、貧瘠。影片中撫養安吉拉長大的姑媽,與理查德•漢密爾頓之類波普藝術家筆下的神經質人物形象接近,其所指涉的恐怕正是日常之平庸乏味。那片營地,死的豐足讓人戰戰兢兢,聞風喪膽充滿恐懼,但又讓人剋制不了去接近它,抵達它。在絢爛多彩的血淋淋的死面前,乏味枯燥的生也因之增色增輝,震撼非常。在這里,導演安排的安吉拉,追求的就是通過窮盡殺的可能以窮盡死的可能。這種對無限可能窮盡的慾望,與拜倫筆下的風流哥兒唐璜試圖窮盡女人的慾望如出一輒。在這里,生存的實質存在於可能性當中。生存就在於對眾多可能性的體驗當中。失去可能體驗的生存毫無意義。因此,在這里,安吉拉就必須不停地,殺,殺,殺——作為精神病患者,安吉拉殺完之後依舊可以逍遙法外。精神分裂就是安吉拉的護身符,瘋癲就安吉拉自由的憑證。在這里,安吉拉的殺,有洛可可式的華麗風格。
安吉拉越長大成熟越性感,越成為一種驚怖之美。的確,一任這種驚怖之美震攝人心,其中存有無法承受之輕——一種掏空責任倫理的生存美學成全虛無,讓人在美中失重。美和生存可能如果只能在死中實現,那麼它是一種何等的顫栗?經由安吉拉,美的極至就是恐怖。這種極至之美,不分階層的平庸者都極力避免。導演企圖通過安吉拉這一角色屠殺平庸,但問題是大眾繞不開。在妥協的意義上,仍要給安吉拉的殺人行為安排一個原因:童年時的家人橫遭慘禍的景象,平日所受的各種虐待。因此,她的殺人邏輯就是:在得不到承認的地方,我用殺戮解決;你不承認我,這就是你的罪,你就該殺。
導演在讓安吉拉變換殺人手法的同時安排,讓承認的倫理呼之欲出,以之緩解觀眾在極至之美面前的驚怖,獲得些許的心安理得。不過,從安吉拉到瑪利亞,從天使到聖母,她的最後一刺,是把人的眼睛刺瞎:不要以為你看透了我,不要以為你看到的就能將我確定——即便我死了,我要你什麼都看不到。這與《人肉叉燒包》中滅門兇手在警察面前叫嚷「沒憑沒據你們告我個屌」是一回事:我殺,但我拒絕裁奪。
Ⅳ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回答:
舉例,比如,
1,肖央,譚卓,陳沖主演的《誤殺》、
2,《被光抓走的人》、
建議,每個人審美不同,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觀看,
Ⅵ 《死亡錄像4:啟示錄》高清電影完整版在線觀看《死亡錄像4:啟示錄》BD下載觀看地址
《死亡錄像4:啟示錄》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NJB0aJl2JLazCrDChCUNmg
《死亡錄像4:啟示》是由豪梅·巴拿蓋魯執導,曼奴拉·沃拉斯科等人主演的一部恐怖片。該片於2014年10月31日在西班牙首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