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斯托克影評3篇
斯托克影評1
朴贊郁的電影風格應當是被想看此片的人所熟悉的。復仇,鮮血,殘酷的剪輯,對性和暴力不加掩飾的直視,以及所謂對社會的深刻批判。這一切早就了觀眾的一種矛盾心理:既被畫面和劇情的大膽震得夠嗆,心中暗畫個十字,又對下一部作品抱有期待,希望重新獲得一種重口味卻爽快的觀影體驗。在香港發現這片盡管被翻譯成《私房嚇》這樣勢力的片名,但是還是不負眾望被列為三級,自然要前去一看.
但整部片子看下來,符合」三級標准」的也就只有兩三場暴力場面,一次裸露和黑暗的 故事 .口味比起復仇三部曲甚至蝙蝠不知輕了多少.想當初蝙蝠作為我在影院看的第一部三級片真是讓我領略到影像的震撼,盡管劇情比較一般但是令人汗毛聳立的觀感如今猶在.斯托克看完之後卻讓我覺得不咸不淡,視覺上少了濃墨重彩,情節上少了驚世駭俗,連那種看完朴贊郁後典型的神經跳動都無處可覓,實在是略顯平淡,讓人覺得朴導在好萊塢看著這些金發碧眼的洋人真是使不上勁.
片子講的是一家三口裡的爸爸意外死亡,葬禮之後一個自稱是叔叔也確實是叔叔的人闖進了這個母女的家庭.這個家庭里還有幾個僕人,這就讓這個片子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可能是什麼私房裡嚇人的驚悚.無論是由於家裡唯一的男人死了之後女人需要一個主心骨還是編劇真的想把這個男的帶到這個房子了,這個男人就在這個房子里住下了.難道令人心悸的艷情戲和禁忌之戀題材又來到了么?並沒有。看完之後才發現,朴導想講的是一個關於家庭和少女成長的故事。
整部電影幾乎一直以小女孩兒作為主視角,緩慢鋪開的情節分別展現了她和母親之間略顯緊張的關系,她自身近乎孤獨症性格之下的對事物的特異觀感以及一個強有力的男性人物加入之後對整個家庭的沖擊。由於導演指導下的表演風格或是人物設定的原因,小女孩看待所有變故都顯得平平淡淡,無論是父親的離世,叔叔的加入還是學校男生的欺負。小女孩將自己包裹在一個由自我和自恃組成的保護層中,隨著幾場重要的戲才逐漸摧毀,但又迅速重新給自己造了一個更堅實的保護層,即自立。盡管叔叔這個角色的特徵明顯,被表演得收放自如又不失癲狂,但是核心永遠是女孩和她眼中這個朴贊郁式的世界,黑暗而冷漠。
摧毀女孩最初保護層的戲以性覺醒為主題。無論是與叔叔四手聯彈時高潮般的表現,與被害的學校男生的嘗試接觸,還是被叔叔當面殺人震撼到而在浴室里不由自主的情感抒發,都一步步讓這個一直以來在溫室里成長的女孩走向大人的現實世界。這些事情都經歷之後她越發覺得不能信任那些本就無法信任的大人,所以選擇掩飾自己,充分信任自己的能力。但還好她對父親的愛是一貫的,從開頭那從一歲送到十八歲的作為生日禮物的鞋子開始,到後面一再出現的父親指導下狩獵的場景,這個她生命到目前為止最刻骨銘心的男人形象一直揮之不去,指導著她的情感和選擇。
叔叔這個角色有自身的魅力,但是當揭秘之後發現他只是一個其他電影中精神病患者一樣的角色之後,這個人的懸念和震撼使命也就完結了,最終只能落個被爆頭的命運了。如同他在片子里所說,和女孩留著一樣的血,有著一樣的夢囈般的神經質舉動和超於常人的預判能力,但悲劇就在沒有愛到一起,手段極其殘忍,影響極其惡劣。這樣女孩雖然能繼承他的殺人能力,但是也因已不為任何人事所困而顯得略勝一籌了。
作為片子里最大的大牌,妮可基德曼表現得四平八穩。她對角色表演上的無力就好比片子里她對改善同女兒關系以及控制自己情慾的無力。作為處在叔叔和女孩之間第三角色的尷尬位置,她也只能靠房中等待叔叔時側於卧榻之上那《紅磨坊》式的一瞥來奪人眼球了。
不知是因為水土不服還是希望用輕一點的手法先在美國建立起自己的觀眾群體,亦或是越獄michael的劇本稍顯遜色,這一次的斯托克不能算是老男孩里那個虐我千百遍我待他如初戀的朴贊郁。希望他在好萊塢發展得順利,但是如果拍得不順心還可以回國繼續拍個新的復仇三部曲,至少我這樣的影迷是雙手贊成的。
斯托克影評2
朴贊郁進入好萊塢,肯定有諸多限制,但他還是獻上了一部典型的朴式作品。
影片再次體現他的超強電影語言功力。
幾乎全是視覺化敘事,大量的視覺細節挑戰一般人已經習慣的對白敘事風。
故事看上去很誇張,其實底下全有鋪墊。鏡頭關聯性相當強。
朴贊郁的牛逼之處,從來都在於他的「電影化」。
就是光看文字劇本,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影片的真實面貌。當然,米帥的劇本還是有不錯的基礎。
Stoker一定是部需要仔細"看與聽"的電影,光分析個劇情人物,或者只從字面上來分析劇情人物,容易表錯了情。一定要進入到視聽語言層面,看電影可不是讀小說聽故事會。至於一提到朴就要看什麼「重口味」的,我無語。
這部電影在視覺元素的對應、呼應與剪輯方面,達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
可以說,他以前的電影雖然玩得花,但在對應方面還真沒有Stoker這樣的大規模殺傷。
這部電影是講「女人成長」的,跟《金子》有點像,不過更暗黑一點。
幾乎所有的重要視覺元素,在影片中全都有呼應與雙層含義。
所以看這部片子,爽的不是看錶面那層,而是看底下那層意思。
比如一開場——成長畫外音加一些看似小清新的鏡頭,尼瑪還以為是個小文藝范呢。
誰知道——看過結局的人都應該心底發寒吧,這就是視覺元素對應、甚至是反轉的力量。同樣的場景,完全不一樣的意義,完全體現成長主題。
昆汀的Django里也有血灑花的鏡頭,但只不過是炫一下場面。而這部電影的血花,出現在最後,與前面的小清新對應,簡直觸目驚心。意義上更進一步,場面全為劇情服務,這就是老朴客的特點,他不會無緣無故的渲染場景只是為了好看。
影片開始,就是撲面而來的大量視覺細節,絕不是無意義的,大多數都與女孩成長緊密相關。
老媽的上衣、父親的皮帶,還有叔叔的鞋,這些造就了女孩——每個細節都有意義吧。
比如女孩開始起水泡的腳,一方面暗示鞋子不太合腳,或許是小了——女孩在成長。而挑出水泡,也是暗示成長的痛楚。
花園里的幾塊圓石頭,後面又有交待吧。
又比如樹上的盒子——盒子上的黃絲帶,都是後文重要的對應。
葬禮上女孩與老媽的鞋特寫,一個是女孩一個是女人。鞋子在這部電影里有很重要的意義,貫穿全片。那雙蛇皮高跟鞋代表什麼,不言自明。
蜘蛛爬上鞋子,爬上腳,爬到下體……成長的誘惑與詭異。
老朴最近兩部都有點「戀足癖」,跟昆汀是一丘之貉。
喝的也對應:冰激凌、紅酒,又是一個女孩一個女人。從吃冰激凌到喝紅酒,成長元素。
聲音方面,也有大量的暗示性設計。
太多了,這片要截圖分析對應的話會截死個人。
但這也是影片的最大看點,跟隨一個又一個有趣的、神秘的、驚悚的視覺元素,來一次殘酷的成長之旅。
在關鍵劇情的講述上,老朴客祭起了拿手的時空剪輯,看得人眉飛色舞。
很少能看到導演這么沉迷於這種方式:不斷在高潮位同時講述兩三個時空的事,閃進閃回大膽穿插。加上之前說的視覺元素的對應感,讓簡單的情節產生了復雜的多元感受。無論是電話亭追殺、樹林扼殺還是——我靠,那個小屁孩躺在沙地上的場景讓人渾身起毛。
比如女孩多次回憶與老爸狩獵,要等待獵物飛出關鍵的一刻再給予致命一擊——影片中女孩正是這樣完成了她的復仇。又是意義與場面的雙重對應。
電影的核心角色有三個,其中推動劇情的暗力是查理叔,但實際上,女孩與老媽的關系也非常值得琢磨。是體現主題的重要一環。
片子里,女孩最後成長為女人。而一開始做為成熟女人的老媽,表現得卻更像個女孩,包括幾次表現她的嗜睡(又是對應)。這兩個人本該是同一個人,卻走了兩條不同的路。一個更文藝所以更無力只好逃避,一個更現實更能面對自己所以真正成長獲得自由。
整部電影的內核還是挺文藝的,但是「血腥文藝」,女性成長的姿態是冷酷而義無反顧的。
包括最後的字幕,隨著一滴血落下,一反常態從上往下出,印象中很少電影是這樣出片尾字幕的。
反正看點多多,又因為它影像的對應性,需要、也值得看第二遍。
Stoker整體想一遍,我覺得已經比較完整了。
反正,這片絕對能滿足朴贊郁的粉絲們。
至於不是粉絲的……愛誰誰吧。
另,女主表情的感覺也太「米帥」了。
斯托克影評3
爭議中脫穎而出,這是朴贊郁一直在走的電影之路。素有戲不驚人死不休的朴大叔,這種堅持個人風格的精神從未變。在復仇三部曲的黑暗基石上,建立起影像帝國里古希臘悲劇式王朝,且努力做好一個「危險的黑暗的大巫師」。不知不覺中,朴贊郁已從需要肯定的獨立電影人,成為了韓國影視界的另類領軍人物。而且是接納、鼓勵韓國電影多元化的聲音里,可見的鮮明旗幟,還是讓更多躑躅喪志的邊緣電影人不棄夢想的一盞燈。
我個人是喜愛並畏懼朴大叔的戲劇故事的。我能夠盡量適應某些紙上的鉛字,幻化成影像的不適感,但在過於敏感殘酷的鏡頭里,畫面上的扭曲與鮮血還是會驚悚到我不夠幽默的感官細胞。比如說,我可以從容地閱讀俄狄浦斯殺父娶母最後針刺雙目,但對這樣的影像故事,我總會本能的退避與猶豫。糾結著,最後被好奇俘虜,一看究竟。而這種矛盾的感受在朴大叔的電影里有,另一個就是拉斯.馮.特里爾了。
看《斯托克》前,朋友已幫我探了路,沒有劇透,只說了句「紅糖漿用得不多,費了幾條皮帶,斯托克的復古鞋不知道是誰贊助的?」這樣,我心裡有了底,再暴力也能看。看完,我再回想,朋友的確道出了視覺恐怖的精髓。除此,看點都在人物的關繫上,依舊戲說倫理,做他老朴的拿手菜——在至親間展開殺戮,曖昧與亂情在暗室遊走。只是異地食材決定了西式烹飪方式,多少在感覺上減弱了朴大叔的執導功力。好像吃的是用「洋白菜」腌制的韓國泡菜,至少比較他經典的《老男孩》,還是覺得缺了點味道。
特別是在力求可供看客思考的復雜的敘事方式同時,在跳亂的剪輯里要使人物關系與事件發展有合一的流暢性,最常見的失敗是「顧此失彼」。《斯托克》的問題並不明顯,卻存在很多,對劇情的困惑,隨後雖有答案,但都是點與點的對應,不是點線面的嚴絲合縫,這削薄了劇情的厚度並限制了再認識的廣度,最後只能給個感覺,「還不錯吧,其實可以更好。」因為它想要的太多,它要畫面的唯美腐感,要被詛咒的復古意境,要通吃御姐、小清新、怪蜀黍的情感,還要有深度地探討倫理、哲學、精神疾患,如此繁茂,沒有針對性地集中發力,丟了什麼自然不易察覺。
簡單概括這部電影就是:一個老精神病出於愛或欲,想挽救一個小精神病,在這過程中殺了四個人,結果小精神病殺掉了老精神病,一個人上路了。一句話,這就是一個精神病家族自相殘殺的故事。整部悲劇被一種「不可知的宿命」清洗著,漸漸消失的痕跡,引出了想要探討的「行為基因」。我覺得,不論是暴力、犯罪還是精神分裂症,背後由基因分析法操控的必然與偶然,讓《斯托克》看上去有了神秘莫測的魅力。從這部劇也可以了解到米勒還真是全才型藝人,編劇的功力足見他的文學功底與 文化 底蘊。
回到電影劇情上,如果捋順了,《斯托克》要講的故事是很好理解的。故事從開場鏡頭中「斯托克小姐」的那句獨白上開枝散葉了——穿著媽媽的上衣,系著爸爸的皮帶,穿著叔叔的鞋子,「叔叔」曾經躺在沙土上像蝴蝶一樣飛翔,她也在床上做著同樣的動作。形式的傳承昭示了隱蔽的遺傳基因,這就是她,這個家塑造了她,她的身體里又流淌著某種壞血,為避免更壞的情況而選擇殺戮,怪誕、冷酷、分裂都有跡可循。而從印第安.斯托克小姐身上就可以知道,斯托克家族的人都病了。
除了基因分析法,另一方面可探索成長環境與人格分裂的關系。從殺人魔「二叔」的角度考慮,可以了解,當年幼小的他挖坑埋掉蹣跚學步的小弟,第一次殺人是為了奪回大哥對他的關注與愛,他說理查德被小弟迷住了。結果,他被這個家徹底驅逐,住到了斯托克家族捐贈修建的精神病院,一住二十年。想想,幼小便錯亂的靈魂,關進「牢籠」里,這樣的人性不可能正常。之後,成人的他回來殺死大哥,繼而玩似地幹掉三個令他不爽的局外人,也在情理之中。
有關展現二叔、大嫂及侄女三人間的孽戀,似乎沒有朴大叔所闡述的那麼明顯,或許是為了符合精神病理的科學性。這就是精神病人,沒有牌理。有趣的是,米勒構築這段劇情時,「用精神病人意淫自己到處旅遊,剛結束歐洲之旅」來繼續故事,靈感上不知有沒有與喬丹.斯科特的《裂縫》碰撞,我是有瞬間的似曾相識之感的。
再從「父親理查德」也就是女主角印第安爸爸的立場想,曾經的家庭慘劇必然影響他之後的生活,他冷漠、專制、攻擊性的扭曲性格埋葬了家庭的歡樂,妻子成了飢渴愛與性的怨婦,女兒成了壓抑情感的冷血動物,他帶女兒一同獵殺動物製作標本,適應死亡與殺戮感受到的傷害、疼痛,以致對血腥習慣、麻木、無感。妻子則在看護動物標本的變態情緒中積累著尋求自由的無畏與勇氣,卻無力抵制危險的誘惑,放浪於亂倫的激情中。
至於印第安,她是父親、母親及叔叔三合一的載體,在她身上,可以透視到所有人物擁有的特質,她是「欲謀」的實施者,也是受害者,還是逃亡者,更是勝利者,我這樣排列,絕不是給三個成年人加特定的標簽,事實上慾望驅使的分裂,各種形式間應該沒有分明的界限。或許,我說的這些都只是表象,因為精神的病灶深不見底。但看電影,擺在印第安身上的問題,它偏重於成長期的慾望了。世界上以最毒蜘蛛聞名的北美「黑寡婦」,在電影里絕不是隨意的存在,復仇、慾望、黑暗,從宗教、生物學、民俗等等都能找到符合女主人公印第安人格特徵的解釋。
另外,我格外注意到的是,整部劇對「黃顏色」的特別利用。扎禮物盒子的黃絲帶,蛋黃,黃鉛筆,黃雨傘,插在沙雕上的黃旗,柏油路上黃線,花瓶內側的黃色菱形圖,黃電話,黃燈等等,重復強調這一元素,也是為了幫助看客分析人物性格。在西方世界,黃色的負面象徵意義是「危險」「不安」與「注意」,各種教派對黃色特殊對待,伊斯蘭教認為黃色寓意死亡而憎惡,____並不喜歡黃色,藏傳佛教中有些宗派因敬畏或其他原因,普通人不能著黃色衣物。這樣,把文化滲透進電影故事裡,別有韻味。而且有關梵高迷戀黃色,借他瘋狂行為與自殺的悲劇,想這位天才畫家中了黃色的毒,如此討巧地暗合電影,應該不僅僅是個噱頭了。
我始終覺得朴大叔對藝術有韓國人特有的敏銳敏感的悟性,他只是不喜歡拖沓地講一段溫柔的感情,所以他的電影都是骨乾冷艷的,而細微處的情感糾葛在處理時,卻有波瀾不驚下的暗潮洶涌。我特別鍾情於那一段,「大嫂」與「二叔」調情,配上經典老歌《summer wine》來暖色,之後覆蓋上殺人背屍的黑色,這一組鮮明的穿插對比。朴大叔把昆汀善用的技巧也拿來玩了玩,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細節上的用心也值得稱贊,小時候愛挖坑埋人的二叔,二十年後, 愛好 始終如故啊。還有開頭,印第安無法挪動的大鐵球,最後作為墓碑各據其位,反應過來時,是有點小意思的。當然,朴大叔雖內斂地表現了他的黑暗,倒也不弱,比如冰箱里女管家的冰屍標本,還有二叔對付女管家及Gin姑媽時,那樣運轉鏡頭,突出二叔解皮帶的畫面,那是激發人更加邪惡想像的。總之,寫這么多的過程中,我對這部電影的好感是有所回升的。好不好,還是自己看,才說了算。
2. 俄狄浦斯的結局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戲劇代表作之一。它取材於希臘神話傳說中關於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義的希臘悲劇沖突——人跟命運的沖突。這部著作也被戲劇界稱為最痛苦和可怕的悲劇。
劇情大概是這樣: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底比斯的國王,是國王拉伊奧斯和王後約卡斯塔的兒子,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並娶了自己的母親。拉伊奧斯年輕時曾經劫走國王珀羅普斯的兒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詛咒,他的兒子俄狄浦斯出生時,神諭表示他會被兒子所殺死,為了逃避命運,拉伊奧斯刺穿了新生兒的腳踝,並將他丟棄在野外。牧人心生憐憫,偷偷將嬰兒轉送給科林斯的國王波呂波斯,由他們當作親生兒子般地扶養長大。
俄狄浦斯長大後,德爾菲神殿的神諭示意他會弒父娶母。俄狄浦斯此時並不知道科林斯國王與王後並非自己親生父母的,為避免神諭成真,便離開科林斯並發誓永不再回來。俄狄浦斯流浪到底比斯附近時,在一個叉路上與一群陌生人發生沖突,失手殺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親生父親。當時的底比斯被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所困,因為他會抓住每個路過的人,如果對方無法解答他出的謎題,便將對方撕裂吞食。底比斯為了脫困,便宣布誰能解開謎題,從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話,便可獲得王位並娶國王的遺孀約卡斯塔為妻。後來正是由俄狄浦斯解開了斯芬克斯的謎題,解救了底比斯。他於是繼承了王位,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妻,生了兩女兒和兩個兒子。
後來,受俄狄浦斯統治的國家不斷有災禍與瘟疫,國王因此向神祇請示,想要知道為何會降下災禍。最後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奧斯的兒子,終究應驗了他殺父娶母的不幸命運。震驚不已的約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殺,而同樣悲憤不已俄狄浦斯則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特別是在情節的整一、結構的嚴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稱希臘悲劇的典範。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作者用劇情的發展推動性格的塑造,讓角色的個性歷史服務於創作意圖的實現。所以,同一個人在不同作品裡有了不同的表現,即不同的作品的不同立意決定了同一個任務的不同性格特徵。除此之外,索福克勒斯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包括頭韻、諧音、擬聲、排比、對稱和比喻等,並注意局勢結構的實際,精心安排詞句的位置,成功地使用了對稱修飾的各種樣式。
3. 俄狄浦斯情結電影有那些
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節,是精神分析學的術語。
俄狄浦斯(Oedipus)是國王拉伊奧斯和王後約卡斯塔的兒子,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娶了自己的母親,成為希臘神話中忒拜(Thebe)的國王。
拉伊奧斯年輕時曾劫走國王佩洛普斯的兒子,因此遭到詛咒。他的兒子俄狄浦斯出生時,神諭表示他會被兒子所殺死。為逃避命運,拉伊奧斯刺穿了新生兒的腳踝(oedipous 在希臘文的意思即為「腫脹的腳」),並將他丟棄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執行的牧人心生憐憫,偷偷將嬰兒轉送給科林斯的國王波呂波斯,由他們當作親生兒子般地撫養長大。
俄狄浦斯長大後,以為科林斯國王夫婦便是自己親生父母的俄狄浦斯為避免神諭成真,離開了科林斯,並發誓永不回來。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與一群陌生人發生沖突,失手殺了人。其中包括他的親生父親拉伊奧斯。
當時的忒拜被獅身人面獸所困,他抓住每個過路人,如果對方無法解答他出的謎題,便將其撕裂吞食。忒拜為了脫困,宣布誰能解開謎題,拯救城邦的話,便可獲得王位,並娶國王的遺孀約卡斯塔為妻。後來正是俄狄浦斯解開了斯芬克斯的謎題,解救了忒拜,繼承了王位,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妻,生了兩兒兩女。
受俄狄浦斯統治的國家不斷有災禍與瘟疫,他因此向神只請示,想要知道為何會降下災禍。最後在先知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奧斯的兒子,終究應驗了他殺父娶母的不幸命運。
震驚不已的約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殺,同樣悲憤不已的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4. 《普羅米修斯2》:普羅米修斯和「俄狄浦斯情結」
《普羅米修斯2》在國內上映的時候叫做《異形:契約》,興許是《異形》系列的名頭要大於他的前作《普羅米修斯》吧。而在此之前還有幾部1979年的《異形》、1986年的《異形2》、1992年的《異形3》、1997年的《異形:重生》,以及最近的2012年的《普羅米修斯》。
《普羅米修斯2》的故事發生在《普羅米修斯》的十年後。一艘名為「契約」的殖民太空船之上,飛船上搭載了兩千名進入沉睡的殖民者,他們的目的地是遙遠的歐米伽六號行星,希望能夠在那裡建立新的家園。代理船長的歐朗帶領著船員們降落到了一顆未知的神秘星球上。於是他們選擇登陸,卻遭到各種襲擊,原來這個星球上已經到處都是異形的蛋,在逃跑中,他們卻被這個星球人上唯一的倖存者——生化人大衛所救。
然而大衛的目標卻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他卻只是想把整個殖民飛船中的人類作為培養異形的養料,創造出更加完美的異形而已,這樣就可以使得自己成為異形的造物主。
在電影《普羅米修斯2》中,主角不再是人類而是生化人大衛。普羅米修斯,原是指在希臘神話里的一位神,他不僅最具智慧,而且創造了人類,給人類盜來了火,還教會了他們許多知識和技能。但也因此受到宙斯地懲罰,每日被啄食自己的肝臟,白天肝臟被吃完,但在夜晚肝臟會重新長出來,承受著永無止境的痛苦。
而在這一部中,則指代著具有叛逆精神,將黑水傾倒入整個世界,殺死自己的創造者,並創造了異形的大衛。
大衛駕駛著飛船,來到工程師的母星,他在上空盤旋,接受著眾人的朝拜,儼然以神自居。而轉瞬間,他就投下了成百上千的「黑水」炸彈,眼睜睜看著人類的造物主們灰飛煙滅,臉上還是同樣的笑容。那一刻,大衛的嘴裡,念出了雪萊的詩句: 「吾乃萬王之王是也,蓋世功業,敢叫天公折服!」 然而大衛卻說這是拜倫寫的,因為他選擇性地去除了後面的 「此外無一物,但見廢墟周圍,寂寞平沙空莽莽,伸向荒涼的四方。」
創造新的生命形式,這是屬於神的領域,可以讓其得到巨大的成就感。生化人大衛不是不知道這一切,但是大衛早就把自己當成了神,並沉迷於造物所帶來的巨大的成就感之中。
俄狄浦斯情結,又譯作「戀母情結」,最早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這個詞原本來源於希臘神話王子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忒拜的國王拉伊奧斯和王後約卡斯塔的兒子,他生下來就被預言要殺父娶母,因此被棄之荒野。然而卻被牧羊人送給了其他國家的國王,而在他長大以後因為知道了這個預言出走,卻仍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並娶了自己的母親。
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內心的潛意識里實際上都蘊含著這種「俄狄浦斯情結」,而為了避免這種「殺父娶母」的悲劇發生,也由此產生了道德和宗教。在原始社會中,父親以強力統治部落,部落共享女性,而孩子們卻為了推到統治,殺掉了自己的父親。為了避免殺父之罪惡,亂倫之罪惡的再度發生,他們取消了原始共享婦女的氏族制度,同時使用宗教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而在《異形·契約》中,我們看到了一條吊詭的造物循環:工程師創造了人類、人類創造了生化人、生化人毀滅了工程師、異形被大衛所創造。大衛殺害了創造自己的人類,這是「弒神」,更是「弒父」。
「娶母」則表現在,在第一部中,肖博士執意要修復大衛,讓大衛很感激,同時第一次受到這樣的關愛。而在後來的相處中,大衛一步步愛上了作為人類的肖,肖在大衛眼裡除了是他的愛人,更是賦予他靈魂的母親。盡管大衛是否殺掉了肖博士尚不確定,但愛上「母親」的事實卻是可以肯定的。
盡管大衛做出了「殺父娶母」這種在人類看來天理難容的罪惡,但他卻沒有任何的罪惡感和羞恥心。因為他根本沒有任何道德觀念,他只是被創造出來的近似於人的生化人。他擁有著自主意識,自然也擁有著人類的潛意識,因此這種「俄狄浦斯情結」實際上是每個人所共有的,只是被社會和道德所約束。然而大衛作為生化人,始終不能取得和人類平等的地位,當然也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被社會和道德以人的名義所約束。
盡管這種「俄狄浦斯情結」在現代並未得到科學的證實,然而也反映了弗洛伊德自己的猜想。他的這種猜想實際上是建立在「性」在他的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上的。
而在《普羅米修斯2》中也不乏這種或明或暗的性暗示。這首先體現在異形的形象設計上,異形的頭部和它伸出來的棍子狀的嘴都酷似男性的生殖器。而《普羅米修斯》中第一隻異形是工程師和巨型多爪怪發生了性關系以後而來。而異形所在星球墜毀的太空船開口處猶如張開腿的女體,三個地球船員進入其中,就如同是游入子宮的精子。
而在《普羅米修斯2》中有一個鏡頭,兩個人洗澡的時候,異形把男性生殖器一樣的觸手從她胯下伸了上去。
具體的不再多敘述,不過這些濃烈的性暗示在《異形》系列中並不算少見,也表現出「性」在電影中佔有的重要地位,加上《普羅米修斯》中基於性意識的「俄狄浦斯情結」,我們也不難假定大衛做出如此行動的深層次原因。
《普羅米修斯2》的最後,大衛潛入了飛船之中,相信他還會在飛船上做出更多有悖道德的事來,不過我想我大概是不會再去看了,因為實在是有點惡心。
5. 關於古希臘神話的電影有哪些
1、諸神之戰:
《諸神之戰》(Clash of the Titans)是一部2010年的奇幻冒險電影,由路易斯·萊特里爾執導,薩姆·沃辛頓、連姆·尼森、拉爾夫·費因斯、傑瑪·阿特登主演。
該片是翻拍1981年版《諸神之戰》的同名新作,影片講述了眾神之首宙斯之子落入人間後遭遇的種種事端,奧林匹亞山上的神仙都因此騷動起來,一場神與人、神與神之間的拯救與被拯救行動就此拉開。
拓展資料:
希臘神話(希臘語:ελληνική μυθολογία、英語:Greek mythology),即一切有關古希臘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歷史的神話。
希臘神話是原始氏族社會的精神產物,歐洲最早的文學形式。大約產生於公元前8世紀,它在古希臘原住民長期口頭相傳並借鑒了流傳到希臘的其他各國的神話的基礎上形成基本規模,後來在荷馬的《荷馬史詩》和赫西俄德的《神譜》及古希臘的詩歌、戲劇、歷史、哲學等著作中記錄下來,後人將它們整理成現在的古希臘神話故事,分為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部分。
網路:希臘神話網路
6. 「無間道1」中劉建明(劉德華飾演)本是韓琛(曾志偉飾演)派去警察那邊當卧底的為什麼最後劉建明卻殺了韓
因為殺了韓琛他就可以好好做警察了。
劉建明多年來在警隊努力不倦,加上韓琛在背後的支持,提供了不少的敵方黑社會犯罪情報,令劉在警隊內平步青雲,連年晉升至高級督察。
但自從卧底事件暴露後,劉建明大受韓琛的壓力,後來趁著警察圍捕韓琛,在停車場槍殺了韓琛。
這樣既成全了自己的仕途,也是他認為能夠擺脫這種間諜生活的方式。
劇情:
1991年,18歲的三合會會員劉建明聽從大哥韓琛的指示進入警校學習,成為警方卧底。而同時警校中的另一名學生陳永仁,受警方安排表面上將其強迫退學,實際上則是讓他進入三合會當卧底。
劉建明從警校畢業後順利的進入警局,並且職位步步高升,已成為刑事情報科A隊的一員,在此期間他利用各種機會為韓琛提供了大量的情報。
而陳永仁在這些年以來已經得到了韓琛的初步信任,但由於韓琛的案件始終沒有破,他永遠只能呆在黑幫,只有黃警督與他單線聯系。
2002年的一個晚上,根據陳永仁卧底情報,獲知一批毒品即將交易,而交易的一方為韓琛,但由於當時劉建明及時將消息傳給了韓琛使其成功逃脫,不過因此雙方發現各自的內部俱有「內鬼」,於是一場激烈的角斗由此展開。
在最後的結局中,雙方「內鬼」都認出了自己的身份,不過劉建明搶先一步,已經將陳永仁在警察局的檔案刪除,但在刪除之前,保留了一個備份,密碼是女朋友Mary的生日。
經過深思,劉建明決定做一個好人,請求陳永仁給他一次機會,陳永仁沒有信,拷上了劉建明。最後陳永仁死在了韓琛的另一個警方卧底槍下,劉建明也殺死了那個開槍的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