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爭與和平的資料
20世紀,人類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民族獨立運動和反霸斗爭風起雲涌……然而,這一切,都伴隨著戰爭的陣痛。可以這樣說,戰爭,是20世紀歷史的一個重要特徵。回顧20世紀,我們不能忽略這段歷史中所發生的重大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繼續在國際范圍激烈爭奪勢力范圍。英、法、俄等國結成了同盟,史稱「協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結成了另一個同盟,史稱「同盟國」。
1914年7月,這兩個國家集團之間爆發了戰爭,即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一直打到1918年11月結束,歷時4年多時間。這場戰爭的規模大,戰爭雙方動員的總兵力超過7000萬人,直接或間接被捲入戰爭的國家和地區有33個,人數達15億,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3/4。這場戰爭的戰場大,戰火從歐洲蔓延到亞洲和非洲。雙方海軍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還開辟了諸多海戰場。這場戰爭中軍人傷亡約3750萬人。雙方直接用於戰爭的費用多達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具有機械化戰爭的特點:戰爭力量生成與動員依賴國家強大的工業基礎,許多大型軍艦和潛艇用於海戰,坦克在這次戰爭中首次亮相,飛機被用於作戰保障。大工業的生產力已經在戰爭能量上充分反映出來。雙方的戰略和戰役指揮都沒有給後人留下深刻印象。雙方軍隊在長時間的戰略相持中大量消耗,有人曾用「絞肉機」形容當時攻防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戰敗而告結束。但這次戰爭最大的獲利者,不是英國和法國,而是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歷時6年。這場戰爭是德、日、意軸心國與中、蘇、美、英等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戰爭。戰爭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世界人民的最終勝利而告終。
1937年7月,日本侵略中國,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端。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戰爭全面爆發。接著,軸心國軍隊橫掃歐洲,兵臨莫斯科城下。與此同時,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將美國拖入戰爭。1942年11月前後,盟軍在3個戰場上先後進行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阿萊曼戰役、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均取得勝利。戰局從此轉折。1944年後,同盟國轉入戰略進攻。盟軍從東西兩線快速推進,迫使德國於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在太平洋戰場上,為迫使日本投降,美國於1945年8月6日、9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也於9日出兵中國東北,殲滅了日本的關東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這場戰爭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全世界有5000多萬人死於戰爭,直接軍費開支1117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4萬億美元。但在同時,社會主義力量得到進一步發展。民族解放運動壯大,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打破……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現代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從軍事上看,這場戰爭是一場非常典型的機械化戰爭,體現了非常明顯的大工業特徵:總體戰理論得到充分運用,藉助空中火力支援和依賴坦克集群高速大縱深突擊的閃擊戰法充分展示,出現了登陸與抗登陸作戰、潛艇戰與反潛戰、航母編隊作戰、戰略轟炸與防空作戰、空降與反空降作戰等新的作戰形式,首次使用雷達、導彈、原子彈等新式武器和技術,提出並完善了有關同盟戰略、戰略突襲、戰爭初期、諸軍兵種協同、游擊戰等戰略戰役理論。這次戰爭創下許多世界之最。捲入戰爭的國家和地區80多個(其中參戰國61個),人口約20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80%以上。在這次戰爭中,還進行了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和海戰史上規模最大的萊特灣海戰。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建立人民民主政權而進行的一次偉大的革命戰爭。這場戰爭歷時近4年,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807萬餘人,解放了除西藏及台、澎、金、馬、西沙、南沙等少數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
這場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國民黨軍隊有美國支持,裝備精良,是 「飛機加大炮」,而我軍則是「小米加步槍」。我軍堅持毛澤東軍事思想,採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最終戰勝了強大的敵人。在戰略決戰階段,我軍及時抓住決戰時機,組織三大戰役,並且著眼戰爭全局,統攬各戰區的力量和作戰進程,殲滅了國民黨軍的主力。在戰略追擊階段,我百萬雄師渡過長江,採取大迂迴大包圍的作戰方針,迅速掃除了國民黨軍殘余勢力。在這場戰爭中,人民群眾的力量得到了充分體現,人民戰爭理論得到了全面運用。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使佔世界1/4的人民獲得了新生,使一個強大的中國開始崛起,極大地改變當時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力量對比。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世界歷史上翻開了新的一頁。
抗美援朝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爆發了全面內戰。美國出於維護其世界霸權的目的,進行全面干涉。同時,美國悍然將戰火燒到了中國境內,並派遣第7艦隊入侵台灣海峽。為了保家衛國,並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邀請,我志願軍部隊於10月19 日入朝參戰,連續組織5次戰役,將美韓軍隊擊退,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在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的兩年多時間里,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7月2 7日,美國政府終於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在這場戰爭中,中朝軍隊共殲敵約109萬人,擊退了敵人的侵略,穩定了東亞地區的戰略格局。這是一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朝軍隊以劣勢裝備迎擊世界頭號強敵,並迫使這個強敵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協定書上簽字。這是二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這場戰爭,使中國軍隊取得了現代戰爭的經驗,加快了現代化的進程。
越南戰爭
50年代後期,美國為了推行其全球戰略,粗暴干涉東南亞國家的內部事務。 1964年8月5日,美國借口其軍艦在公海遭到攻擊,出動飛機轟炸了越南北方港口,製造了北部灣事件。次年3月,美國直接派兵,全面介入越南戰爭。但是,美國並沒有在戰爭中撈到好處,反而遭到越南軍民更猛烈的反抗,損失了10多萬人和 3300多架飛機。美國在越南戰爭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其國內反戰情緒越發高漲。在這種情況下,1969年1月上台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推出戰爭「越南化」政策,宣布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1975年,印度支那三國四方(越南南方、越南北方、柬埔寨、寮國)聯合抗美統一戰線統一了越南,解放了金邊,建立了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取得了戰爭最後勝利。
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反侵略戰爭,也是一場典型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印度支那人民靈活運用以游擊戰為主的戰法,使擁有優勢裝備的美軍付出了傷亡36萬人、損失8612架飛機和耗費2000多億美元的代價。
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是指以色列同周邊阿拉伯國家在1948年至1973年期間所發生的4次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48年5月15日。結果巴勒斯坦領土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56年10月29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以埃及封鎖亞喀巴灣為由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阿拉伯國家喪失了6.5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集中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的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後來,以色列在美國緊急援助下,調集兵力,轉入反攻,逐步奪取了戰場主動權。最後,雙方在國際社會的調停下簽署了停戰協定。
中東戰爭是現代化戰爭。戰爭雙方使用了美國或蘇聯提供的先進武器裝備,其中包括武裝直升機、電視制導炸彈、「薩姆」型防空導彈等。戰爭雙方展開了大規模電子對抗。雙方飛機損失約60%、艦艇損失80%以上,大部分坦克為各種導彈所擊毀。
中東戰爭爆發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從表面上看,中東戰爭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拼殺,實際上卻是兩個超級大國的間接較量。
英阿馬島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位於南美洲阿根廷東南。圍繞該島歸屬,英阿之間存在爭議。兩國於1982年4月2日爆發戰爭,歷時74天。
馬島戰爭是二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島嶼爭奪戰,英國派出特混艦隊,遠征萬里,在馬島周圍海空戰場上與阿軍展開激烈的封鎖與反封鎖作戰。雙方參戰兵力10 余萬人,參戰各型艦船140餘艘、各型飛機數百架。戰爭最後以英軍兩棲登陸、奪占馬島而告終。
這場戰爭展現了現代島嶼戰爭許多新特點,諸如:遠洋奔襲,海、空、陸戰協同,海上封鎖與反封鎖,島嶼登陸與抗登陸以及在海戰、空戰和陸戰中廣泛進行電子對抗等。這次戰爭,一改過去那種「大炮巨艦」近距對陣的傳統戰法,顯露出新的海戰模式。阿軍使用「超級軍旗」式戰斗機在距英艦48公里處施放一枚 「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軍最新式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
兩伊戰爭
1980年至1988年,在兩個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這就是伊拉克與伊朗之間進行的「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動上千輛坦克和大批飛機,兵分3路,向伊朗發起進攻。伊朗於1982年7月集中兵力發起「齋月」戰役,將戰爭推向伊拉克境內,數年間攻佔了伊拉克許多重鎮和盛產石油地區。雙方還使用導彈展開了「襲船戰」 。這種作戰方式,損害了一些大國的利益,引起國際社會干預。美、蘇、法等國曾出動80多艘軍艦在海灣為油輪護航。1988年上半年開始,戰場形勢又向有利於伊拉克的方向轉化。伊拉克轉守為攻,並又佔領了伊朗的許多領土。8月20日,雙方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團監督下實現停火。
這場戰爭的結果,使雙方付出了慘重代價。這場戰爭雖然在現代化程度上並不突出,但卻反映出現代局部戰爭一些明顯的「國際化」、「經濟性」、「民族性」、「宗教性」等特徵。
海灣戰爭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佔領科威特全境,引發震動世界的海灣戰爭。
1991年1月17日當地時間凌晨2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向伊軍發動猛烈進攻。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實施空中戰役,代號為「沙漠風暴」。在歷時38天時間里,多國部隊出動飛機近10萬架次,投彈9萬多噸,發射各類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數百枚,使伊軍喪失了70%的作戰能力。第二階段是實施地面進攻,代號為「沙漠軍刀」。多國部隊成功組織了戰役欺騙和戰役機動,出其不意,僅用100個小時便收復科威特。薩達姆宣布接受停火條件。戰爭於2月28日結束。
這次戰爭初步展示了信息化戰爭的特點,出現了獨立的空中戰役、導彈精確打擊、大規模信息壓制等新的作戰樣式。盡管伊拉克擁有大量的飛機和坦克,但在綜合實力和技術先進性方面,與多國部隊存在巨大差距。戰爭雙方並沒有構成實質性的對抗,多國部隊僅有400多人陣亡。
科索沃戰爭
1999年3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繞過聯合國對南斯拉夫這個主權國家發動了空中突襲,挑起了科索沃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北約共派遣1000多架飛機和40多艘艦艇,對南斯拉夫的軍事目標乃至民用經濟目標狂轟濫炸。北約共出動飛機3.6 萬架次,投擲和發射了2.3萬余枚炸彈和導彈,造成南斯拉夫1800多名平民喪生,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超過了這個國家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遭受損失的總和。
科索沃戰爭,絕不是一場偶然和簡單的地區沖突,而是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精心策劃的。美國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推行北約東擴戰略,保持其在巴爾乾地區的「軍事存在」。這場戰爭,是美國推行其「塑造、反應、准備」全球戰略的前奏。
在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主要使用空中力量對南聯盟實施打擊。這表明,現代化的空中力量,能夠成為一支有效的戰略力量,直接地達成戰略目的。空中打擊,有利於發揮美國的軍事優勢,減少人員傷亡,並且給予美國在戰略上很大的靈活性和主動性。按美國人的看法,空中打擊,能夠全面摧毀敵對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目標,迫使對方因無法承受巨大損失而屈服。今後,空中打擊,很可能是美國發動戰爭的一個主要方式。
2. 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 一個至今都難以超越的作品
2015年BBC版本的《戰爭與和平》收獲贊譽一片,對於這部作品的評價主要是:風景如畫,製作精細,精確的定位了沒有閱讀過原著的人群。就像是咱們中國的《紅樓夢》一樣,只有中國人才能拍出作品的精髓。在半個世紀前的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所呈現的部分完全是忠於原著的,因此這個版本成為了難以超越的版本。即便是過了半個世紀,仍然是值得被當做原著的最佳註解來重溫。
(一)最接近的人物塑造
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在選角上其實存在硬傷——男演員的年齡偏大,海倫和瑪麗亞亦是。
明明是年輕人,劇中飾演安德烈王爵、彼爾(別竺豪夫公爵)、朵羅豪夫的演員卻已是中年。海倫亦是,和彼爾初遇時仍是少女,卻已如中年貴婦。
盡管形已老,神卻是對的。
安德烈王爵和妹妹瑪麗亞
安德烈王爵慣於嚴肅思考,在書中近乎純粹精神般的存在。對這個角色來說,英俊挺拔,高貴深刻即可,因此很快就能忽略他眉眼間的皺紋。
飾演彼爾的謝爾蓋·邦達爾丘克是該劇的導演,但更像是彼爾本人。胖大、善良、理想主義、時常窘迫,扶眼鏡的動作和人群里格格不入的樣子不就是書中那個彼爾。
朵羅豪夫是草莽豪俠,他的極度勇敢和藐視一切到了劇中成為浮誇舞台劇式的動作和永遠不屑又冷峻的表情,因為演員年齡的問題顯得稍微勉強,但是氣場足夠。
海倫和瑪麗亞是書中納塔莎之外兩位非常重要的女性角色。
二人幾乎是兩個極端——一個縱情聲色,內心空如鏡折射出周遭個人的面貌,倒得了智慧的虛名。又具俄羅斯式的壯大之美,人群中熠熠光輝,讓人想到歷史上另一個著名的海倫。劇中的海倫雖未有過少女階段,成為別竺豪夫夫人後卻立即進入角色,冷冰美艷到令人難以置信死神竟敢尋上這樣一個人。
瑪麗亞和海倫正相反。她在極度理性和嚴苛的環境下長大,別的姑娘已進入社交場的時候她仍在與世隔絕的童山學幾何,從宗教里找慰藉。瑪麗亞面目醜陋眼睛卻極美,因此面目變換不定。劇中的演員除了年齡偏大,余皆符合瑪麗亞的角色——黑眼睛深而流轉,五官刻板如修道院嬤嬤;顴骨極高,側面或有動人角度,正面深情黯淡時讓人嘆息。
納塔莎的選角幾近完美。雖有1956年美國版的赫本珠玉在前,蘇聯版的柳德米拉卻毫不遜色。她出場時尚是短發,眾賓客間翩飛的樣子如精靈悠遊人間。
納塔莎身上並無忠貞節烈等束縛,消沉時尋求的宗教庇護亦只是其庇護而非內心。她就是純粹而旺盛的生命力,孤芳自賞感嘆於自己的美和才情時亦不消減半分。納塔莎極敏感又敏銳,她的心思干凈,所以打獵夜歸的馬車上不僅看清了此刻,也越過此刻看到了此刻的意義和自己的命運;更早些時候她坐在窗檯上欲飛,這來自托翁本人年少時經歷的近乎超自然的體驗是生命之初皆有過的火花。
從本質上來說,納塔莎和安德烈非常相似。都多思多慮;一個想飛,一個從天空得到啟示;愛上的是愛本身而不必是具體的對象。只不過最後納塔莎著地了,安德烈則安靜地進入死亡。
和海倫一樣,納塔莎也是個透明的人。不同的是她投射的是人類純凈而激越的情感,不似海倫投射的是社交場中的人情世故。
柳德米拉飾演的納塔莎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尚不是她媲美赫本的美,而是她時時呼之欲出的唇和激動得起伏的胸口。她像只撲棱著欲飛的鳥,盲目而跟從本能,卻總是撞到窗戶或投入落網。
偶遇重傷的安德烈並送走他之後的納塔莎氣質上又有了巨大的改變。老的不是一身黑衣的裝束,而是眼睛老了,枯了。從少女到老掉,柳德米拉完整了納塔莎。
再說兩位兩軍主帥庫圖佐夫和拿破崙。
沉重又昏睡,垮在馬背上瞎了一隻眼的老司令,甚至沒有獨眼一睜精光四射的時刻。他的睿智來自洞察世情,是智者不是天才,死得也靜悄悄。劇中的角色也正是如此,重得像秤砣,枯黃的頭發,和拿破崙一樣是反英雄式的人物。
劇中拿破崙令人叫絕的地方,在於和油畫中拿破崙的極其相似。軟白、陰郁、矮胖、保養得宜、五官精緻,他只消坐在戰場手持望遠鏡,就已經是拿破崙了。沒有過多的表情,也省略了他尖聲尖氣對俄國使者失控大喊的場景。這一版中的拿破崙戲份不多,但是形神俱似。
最後是老保爾康斯基王爵。強硬的老牌俄國貴族該是什麼樣的?絕不是美版中粗魯的俄國農民式形象,而應該如蘇聯版中這副削瘦鷹鼻的樣子。他雖然老頑固又對女兒殘忍,但洞察時局威嚴驕傲,比書中大部分貴族都更像貴族。
(二)純正的俄羅斯精神
俄國精神是什麼?外人道不清。就如被問及中華精神是什麼,也一樣很難道明。
但是至少可以從某些特有的景緻風物里體現。
比如勞斯托夫一家人獵狼,在叔叔家休憩的一場戲。受西式教育的納塔莎為民間的三弦琴痴迷。她跳傳統的舞蹈,不似舞會中的舞步是飛揚的,傳統的舞粗野而步步踏在地上,大汗淋漓的力度和飛起來的三弦琴交相呼應,看呆了滿屋子的人。
還有一場戲。勞斯托夫家的三位青年男女在幽暗的房間里回憶從前,生出若這樣一路回想下去,恐會憶起前生之感。黑暗中的另一個角落有一位中年人在彈豎琴,琴音停他開口。突然大門開了,恍如幽暗的夢境中照進現實的光亮。
化了妝的人來了。於是勞斯托夫家的年輕人乘興坐雪橇飛馳過雪野,戴著各自的妝扮去鄰人家撒歡。別的民族在大雪裡總是收束的,俄羅斯人相反,不僅完全放開,而且興高采烈。那幾座雪橇正如納塔莎的幻覺——不是駛向人間的房屋,說不定是仙境。
戰場上,個體因為死傷帶來的恐懼和痛苦在書中和蘇聯版的鏡頭中以很「自然」的方式呈現。士兵們以賭博的心態面對死亡,輸了也不會痛罵命運,死和傷都像自然界的刮風下雨一樣自然。這是俄羅斯式的豪情。大潰退和追擊也是如此,不管別國別族的規則,只遵循自己的本能。
兼有蠻族的血勇豪放和極度浪漫,因此納塔莎坐在露台欲飛的一場戲中鏡頭隨即飛翔於森林和湖泊之上,這大約就是俄羅斯。
(三)托翁的史觀和心路轉變
安德烈和彼爾的幾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這一版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人在水邊的爭論,即人是否不朽;活著心安和健康即可,還是應當謀求眾人的福利。鏡頭對准波光粼粼的水域,象徵著二人進入新的人生階段,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安德烈往返勞斯托夫家的路上經過的那棵大橡樹,由枝幹遒勁古怪到突然綠葉滿目,春天不再是毫無意義的甜蜜騙局,而成為胸中激烈涌動的熱情。
由躲進俱樂部和宴會逃避、躲在宮廷、衙門、和軍隊逃避、躲去鄉間田園逃避人生到覺醒,在安德烈是仰望萬丈天空和最後黑暗大廳中的獨影,在彼爾是炮火中可笑的奔走和火燒莫斯科時眼中的火光,以及被俘後當士兵告知他不能走時他不可抑制地大笑:「你是關不住我的。我就是我,我的靈魂是不朽的!(大意)」
最後死的死了,活的終於決定不再逃避命運。
托翁的史觀在劇中亦被准確詮釋。他懷疑英雄懷疑歷史的偶然,認為創造歷史的並非金字塔尖上的人物。他們的意志並不能傳達到下層,更改變不了幾乎像自然現象一樣不可抗拒的戰爭。
因此劇中的庫圖佐夫和拿破崙一個自知一個不自知,卻都扮演了各自必須扮演又無法改變歷史進程的角色。反倒是兵士們和這股神秘的力量成為當下。當鏡頭緩緩地移過戰場,拼殺的喘息的士兵和無數匹翻滾在地的馬匹才是主角。
(四)流動的巨型戰爭場面
來看數據:12.5萬人的軍隊、1500匹戰馬、上世紀六十年代約5.6億美元的投入。人數上相當於拿破崙發動戰役時前線軍隊的人數,幾乎等於再打了一遍仗。
當時蘇聯方面准備了695門法國拿破崙時代式樣的大炮以及587門俄羅斯同一時期式樣的大炮,其中20門是從博物館里拖出來的。為航拍准備了30多架直升飛機和3架噴氣式飛機,40噸燃油(包括汽油和煤油),52噸發煙用火葯,23噸槍支發火用火葯,16600枚手榴彈,6600枚發煙彈,4500條導火線。
服裝共有20900套,其中47個工廠為影片提供軍服/軍帽/僧侶的衣服的普通服裝。馬具和皮革製品則由兩家工廠生產。
為了拍攝影片,蘇聯用了兩年時間在莫斯科東北郊搭建了一個佔地面積足有十萬平方米的假莫斯科,包括居民住所、政府機構、文化設施甚至還有一個完整的克里姆林宮,堪稱世界電影史上絕無僅有的布景。最後一把火燒成灰燼,成就了火燒莫斯科的場景。
拍攝用掉的膠卷總長度為1540公里(從上海到北京的飛行航程是1088公里,約2個小時)。
數據之外,是畫面的史詩感。影片運用了大量一氣呵成的長鏡頭,鏡頭所及之處不論景別所有角色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事情,精心設計的動作在鏡頭中顯得自然而專注,彷彿火車駛過窗外,窗外風物循軌跡運轉。
戰爭場面從方陣列隊到交戰方式皆遵循當時的戰況,在真實的俄羅斯廣闊平原上鋪開。硝煙四起的原野不問生死。當鏡頭升高最終透過朵朵白雲俯視硝煙四起的戰場,宛如上帝視角,冷看人間煉獄。
3. 蘇聯電影推薦
蘇聯電影推薦:
1、《士兵之歌》
豆瓣8.8分,蘇聯經典現實主義喜劇片,導演梁贊諾夫是世界級電影大師,影聚焦一個辦公室里的人物關系、愛情、利益糾紛,堪稱一代喜劇片典範,絕不輸於同時代法國和美國的喜劇。
4. 高分求電影《戰爭與和平》(蘇聯版)的下載資源,如能下載,馬上送所有分。
《戰爭與和平1968蘇聯版》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該片以俄法1812年戰爭為主軸,講述了1805年至1820年發生在沙皇俄國的重大事件。
5. 求 《戰爭與和平》 主要內容
以1812年俄國法國戰爭為中心,描寫了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拿破崙潰退等大事件。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網路全書式的壯闊史詩。《戰爭與和平》的基本主題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贊揚俄國人民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
(5)戰爭與和平蘇聯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戰爭與和平》中的四大家族
1、庫拉根家族
庫拉根家族是遠離人民的宮廷貴族的典型,是朝廷和上流社會貪婪,愚蠢和無恥的代表,是一個對國家、民族沒有半點責任感的家族。陰險、狡猾、毫無節操和道德觀念是這個家族的主要特徵。
當俄國陷入困境,拿破崙逼近莫斯科的時候,他們毫不關心國家的安危,總是想陞官發財。庫拉根的女兒愛侖是個「美麗的動物」,在祖國處於危難之際,她還以自己的美色逗引人,過著淫盪的生活。
2、羅斯托夫家族
羅斯托夫家族是作者美化的宗法制庄園貴族的典型,他們並不富裕,但充滿了歡樂和生氣。羅斯托夫一家接近人民,保持著淳樸、熱情、真摯、好客等特點,具有溫情脈脈的庄園貴族的品質。
拿破崙入侵,他們都為祖國的命運焦急不安,決心為保衛祖國貢獻一切力量。尼古拉回到軍隊與敵人作戰,娜塔莎自動為傷兵服務。
3、保爾康斯基家族
保爾康斯基家族具有正直、愛國、孤傲的特點,保持了忠貞為國的老貴族的「古風」,老公爵以嚴厲為名,退居庄園後,一直和朝廷疏遠,對宮廷保持批判態度。
1812年的戰爭震動了他,他毅然召集民兵與逼近的敵人進行斗爭。在激昂緊張的愛國活動中,他中風了,臨死前還關懷著祖國的命運。他的兒子安德烈是愛國者,女兒瑪利亞同樣是愛國傳統的繼承者。
4、別素號夫家族
別素號夫家族是莫斯科最富裕的家族,關於這個家族,托爾斯泰著筆不多。這個家族是愛國的家族。彼爾是這個家族的代表人物。
6. 哪兒可以下載電影《戰爭與和平》(蘇聯版)
原音版本的你要嗎??只找到其中一部!!!
緊供下載:
打開網址: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A zori zdes tikhiye)[DVDRip]
[[eMule專用的下載鏈接,您必須安裝eMule才能點擊下載]]
中文名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英文名稱:A zori zdes tikhiye
別名: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72年
電影導演:斯塔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
電影演員:
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飾瓦斯柯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飾麗達)
奧爾迦·奧斯特洛烏別柯(飾麗薩)
葉卡捷莉娜·瑪爾柯娃(飾迦爾卡)
地區:俄羅斯
語言:俄語
簡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戰爭
:前蘇聯
:斯塔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
: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飾瓦斯柯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飾麗達)
奧爾迦·奧斯特洛烏別柯(飾麗薩)
葉卡捷莉娜·瑪爾柯娃(飾迦爾卡)
:莫斯科電影製片廠
: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
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列寧獎金.
:簡繁英法西日荷德意阿希葡俄
:瓦西里耶夫--《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影片介紹:
你明明知道這是戲,
可就是沒法把戲僅僅當成戲來看,
你明明知道這是假的,
可它就是比許多真實的東西還能淬歷你的心,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這樣一群年輕美麗的女兵好象真的在世間存在過,
她們永遠年輕,而你老了。
在前蘇聯由小說改編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響的,當推1972年羅斯托茨基導演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世界性轟動,這部瓦西里耶夫創作的中篇小說未必會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原著小說的思想藝術成就,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俄羅斯人民蒙受的犧牲是最為慘重的,他們一共損失了二千多萬人的生命。《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就要像我們展示這二千多萬人中的五個活生生的人,從而也表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中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有具體的生活原型,不過實際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犧牲的五個戰士是男兵,而導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稱女兵,便尖銳地提出了「戰爭和女人」的沖突。
電影里有一段「澡堂」的場景,其中有全裸的少女的鏡頭,我們在公映時把這整場戲都給刪掉了。一位著名的老實人驚訝地說:這簡直是藝術奇跡,全裸的女人鏡頭全然不使人產生「黃」的感覺。
這個藝術奇跡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因為作家是在一個聖潔的思想指導下寫下這個場景的。請看小說中的描寫:
那天正好是沐浴的日子……姑娘們在更衣室里打量著這個新來的女兵,像瞧什麼稀罕物件似的——
「冉卡,你真是個美人魚!」
「冉卡,你的皮膚像透明的!」
「冉卡,你真可以作模特兒!」
「冉卡,你根本不用戴胸罩!」
……
「不走運的女人!」基梁諾娃長嘆一聲,「這么好的身材,偏偏裹上一身軍裝——這比死還難受。」
少女的魅力白白地被不能顯現女性身材的軍裝給埋沒了!而當五個女兵一個一個地在與德國法西斯的搏鬥中犧牲的時候,對於五個女兵的安全負有責任的瓦斯科夫准尉發出了感人心腑的悲鳴:「在戰爭時期,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後,到了和平時期呢?到那時也能理解為什麼你們非死不可嗎?……如果將來有人質問我:這些男子漢是怎麼搞的,為什麼沒有把我們的媽媽保護好,而使她們飲彈而亡呢?」
小說把像契訶夫這樣的俄羅斯作家曾經表現過的「美的毀滅」的經典主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作了新的發揮,也因此凸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的潛在的反戰主題。但這並不妨礙小說的愛國主義激情的張揚。垂死的麗達就是在聽了瓦斯科夫這一番撕心裂肺似的自白後,輕輕地說:「不必這樣,我們在保衛祖國,首先是祖國……」
而小說對於瓦斯科夫所表現出的英雄主義的描述, 讀了也令人盪氣回腸—— 「在這次戰斗中,瓦斯科夫記住一條:決不後退,決不能讓德廛上岸一步……這時,他胸中滿懷激情,彷彿整個俄羅斯都在他背後, 彷彿他, 瓦斯科夫,此刻是她最後一個兒子和保衛者,整個世界空無一人——只有他、敵人和俄羅斯。原作《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我國有幾個中譯本,最早的一本是由王金陵同志翻譯的,於1980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譯文流暢自然,值得一讀。
此段摘自童道明先生的《恰巴耶夫》和《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一文
〓D
7. 俄羅斯戰爭電影推薦
1、《潘菲洛夫28勇士》:二虛巧森戰期間,上尉率領步兵誓死抵抗德軍,成功狙擊德軍坦克部隊。
2、《決戰差畝要塞》:德國法西斯軍隊進攻蘇聯,駐守在布列斯特要塞的蘇軍浴寬肆血抵抗。
3、《斯大林格勒》:蘇聯紅軍跨越伏爾加河向德軍發起反攻失利後,倖存者與德軍展開的斗爭。
4、《穿越火線》:戰爭背景下一位年輕母親隻身奔赴戰場歷經九死一生救出兒子的故事。
5、《風暴之門》:俄羅斯戰士們堅持信念,與十倍數量的叛軍戰斗到最後一口氣。
8. 跪求戰爭與和平1966年上映的由謝爾蓋·邦達爾丘克主演的在線免費播放資源
《戰爭與和平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PNY0seNO4SJ7WF7MjgJ5TA
《戰爭與和平 Война и мир》
導演: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編劇: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瓦西里·索洛維約夫、列夫·托爾斯泰
主演: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柳德米拉·薩維里耶娃、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安娜斯塔西亞·維爾金斯卡婭、安東寧娜·舒拉諾娃、鮑里斯·扎哈瓦、阿納托利·克托羅夫、奧列格·塔巴科夫、維克托·斯坦尼岑、伊琳娜·斯科布采娃、瓦西里·蘭諾沃依、琪拉·戈洛夫科、伊琳娜·古巴諾娃、亞歷山大·費·鮑里索夫、奧列格·葉甫列莫夫、朱利·喬霍涅利澤、弗拉季斯拉夫·斯特爾熱利奇克、安格林娜·斯捷潘諾娃、尼古拉·特羅菲莫夫、尼古拉·雷布尼科夫、愛德華·馬爾采維奇、葉蓮娜·佳普金娜、諾娜·莫爾久科娃、彼得·薩溫、謝苗·斯瓦申科、謝爾蓋·尼科年科、丹尼爾·涅特列賓、阿列克謝·格拉濟林、伊萬·熱瓦戈、加琳娜·克拉夫琴科、尼古拉·格林科、斯坦尼斯拉夫·切坎、列夫·波利亞科夫、傑瑪·菲爾索娃、安德烈·斯米爾諾夫、亞歷山大·斯米爾諾夫、尼古拉·布勃諾夫、喬治·米利亞爾、羅季翁·亞歷山德羅夫、伊婭·阿列比娜、瑪麗亞·卡普尼斯特、尼古拉·庫圖佐夫
類型: 劇情、愛情、歷史、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德語、法語
上映日期: 1966-03-14(蘇聯)
片長: 401分鍾(英國)、414分鍾(美國)、422分鍾(蘇聯)、263分鍾(義大利)、453分鍾(阿根廷)、403分鍾(加拿大)
又名: War and Peace、Voyna i mir
本片改編自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同名作品《戰爭與和平》,圍繞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以貴族小姐娜塔莎(柳德米拉·薩維里耶娃 Lyudmila Savelyeva飾)、貴族青年皮埃爾(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Sergei Bondarchuk飾)和安德烈公爵(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 Vyacheslav Tikhonov飾)三人的情感故事為線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本部1968年前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耗時五年完成,耗資高達5億6000萬美元,堪稱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在蘇聯電影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影片拍攝得到了蘇聯軍方的大力協助,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為動用臨時演員最多的影片之一。這部長達六個半小時的宏偉巨制,以其宏大的場面和史詩般的鏡頭語言,完美地呈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也極其忠實地...
9. 戰爭與和平的電影劇情
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6國斥資2600萬歐元拍攝的新版《戰爭與和平》具有鮮明的國際化色彩。導演羅伯特·多恩海姆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主要演員則分別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和俄羅斯等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羅斯托娃的扮演者、24歲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庫爾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擁有不少「粉絲」。
俄羅斯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戰爭與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等歐洲六國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電視電影在俄羅斯電視台黃金時間與觀眾見面。盡管兄弟台「第一頻道」為此專門推遲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改編的電視劇,新版《戰爭與和平》仍未能逃脫兵敗滑鐵盧的厄運:不但4%的收視率差強人意,更是遭遇國內民眾一片惡評。
國際化創作陣容
拍攝新版《戰爭與和平》是義大利電視台的主意,後來得到了俄羅斯、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製作方雄心勃勃,為此心甘情願投下2600萬歐元的巨資,耗時兩年,轉戰波蘭、立陶宛、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四國進行拍攝。
盡管新版《戰爭與和平》不如由奧黛麗·赫本、亨利·方達等好萊塢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樣星光熠熠,卻也招募了不少歐洲一線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扮演,而兩位男主角分別由義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奧·波尼和出演過《再見,列寧》的德國演員亞歷山大?拜爾飾演。
本片導演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羅伯特·多恩海姆,他曾與斯皮爾伯格有過合作,而編劇之一正是《美國往事》的編劇義大利人恩里科·邁蒂奧里則。
眾口難調做妥協
國際化的創作陣容雖可讓新版《戰爭與和平》博採眾長,但也易令其陷入眾口難調的尷尬境地。影片製片人之一謝爾蓋·丘馬科夫抱怨道:「我們想讓劇本盡量地忠於原著,但後來明白,和所有人達成協議是不可能的事情。」
俄羅斯人原本做了妥協,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節,但就是如此卑微的願望也未獲滿足。克里姆林宮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為紀念1812年戰爭犧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戰爭與和平》里,這座還沒興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燒的莫斯科城中。
對此,歐洲同行的解釋是,在他們國家,沒有人知道這一史實,為忠於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壯麗的畫面去掉實在可惜。俄羅斯方面希望劇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資大國卻希望將新版《戰爭與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現代華美大片。
一邊罵,一邊捧
新版《戰爭與和平》在俄羅斯電視台播放後,遭致俄媒體一片罵聲。俄新社認為,失實於原著的情節、提綱挈領式的敘事和頗富爭議的選角是影片的三大敗筆。《生意人報》建議,如果要看這部電影,最好先完全忘記原著。該報十分驚訝於影片「令人氣憤的大膽妄為」,竟然將深色頭發的娜塔莎變成了金發女郎。而《共青團真理報》則對有著像007一樣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長著讓施瓦辛格萬分嫉妒的發達胸肌的皮埃爾大表不解。
托爾斯泰的玄孫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也對新版《戰爭與和平》大為不滿:「托爾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們自己。娜塔莎本來是樂觀的,情感豐富的,但在這里,她卻面色蒼白,冷漠,而且理性。」
與俄羅斯人「平淡乏味、簡直無法看下去」的反應形成鮮明反差,新版《戰爭與和平》在法、意等國大獲成功。在法國播放時收視率逼近24%。觀看此劇的華人留學生董銘告訴記者:「拿破崙在劇中不是正面人物,驕橫無理,本來很浪漫的愛情就被戰爭毀滅了,法國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義大利的收視率高達26%,每集有600萬觀眾收看。
俄新社報道對此不無戲謔地說,從前西方人把俄羅斯當作「野蠻的地方」,如今他們親眼見識了俄羅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靈豐富,這也算是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