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和我的家鄉》:鄉村振興的「現實繪」還是「烏托邦」
文丨葉一劍(方塘智庫創始人)
一部可以讓觀眾笑著哭、哭著笑的作品,哪怕不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我想,也可以算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了。
《我和我的家鄉》可以說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隨著那些一線影視演員典型的小品舞台劇式的略顯誇張的表演,觀影過程中,整個放映大廳,笑聲不斷,淚點不斷。
就像去年《我和我的祖國》一樣,這也是一部主旋律電影。那些經常在國家戰略和政策文本中聽聞的關鍵詞: 醫保改革、脫貧攻堅、鄉村 旅遊 、鄉村振興等 ,通過電影故事化和場景化的幽默演繹,不但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些戰略和政策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而且,讓我們感受到了其中所經歷的艱辛,以及這些艱辛背後那些偉大的小人物的無私付出和人間大愛(當然,這些付出也讓付出者獲得了獨特的心理和精神滿足,比如《最後一課》中的范老師,以及客觀上的藝術收獲,比如《神筆馬亮》里的馬亮)。
知人間冷暖者,才知道如何撫慰人心,有時代洞察者,才能夠製作出充滿強烈現實主義和批判精神的作品,而能夠讓這種具有時代精神和氣息的現實主義批判,在笑與哭的不斷轉換中自然而然的實現,更是需要製作團隊綜合的技巧、能力和素質。 從這一點來看,這部電影的創作團隊,應該被給予高分。
一、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這是一部典型的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為主題作品,雖然第一個故事很多的敘事場景都發生在北京,直到最後才回到鄉村,但話題的本質依然是農村醫保改革,其它的故事更是直接將鄉村作為了敘事場景。
值得指出的是,所有的故事, 並沒有停留在對鄉村的常規批評上, 而是以更積極樂觀的視角,聚焦這一場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新時代的「山鄉巨變」,並 對那些致力於推進和實現這種變革的人表示敬意。 這些人包括:國家戰略制定者、駐村第一書記、農村返鄉青年、具有創新精神的鄉村網紅、基層幹部、外來投資者、本地常住村民,甚至還有那些普普通通但熱心的「北京大爺」(張北京),等等。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的廣泛而直接的參與,中國鄉村才能夠真正走向現代化。
更重要的是,在所有這些故事中,這些直接和間接的利益相關者和參與者之間,不但達成了關於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的基本共識,而且,彼此之間還充滿了信任、默契和尊重。關於這一點,在《神筆馬亮》和《回到家鄉》的故事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在《神筆馬亮》的故事中,村支書和當地村民隨時隨地配合馬亮(沈騰飾)「哄騙」妻子的多個場景,為了配合營造俄羅斯風情的氛圍而做出的從語言到著裝的種種努力,以及這些努力背後所透露出的真誠,在讓我們忍不住大笑的時候,也讓我心生感慨: 如果中國鄉村的干群之間,外來專家和本地居民之間,返鄉青年和常住居民之間,真的達成了這種融洽與和諧,那麼,鄉村振興這個「題」破起來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爭議和無奈了。
在《回到家鄉》的故事中,校慶的儀式上,當小學生代表充滿驕傲的宣布,自己想成為喬樹林(鄧超飾)那樣的人,讓我們感受了這種「回到家鄉,並讓美好的改變發生」的責任和精神在代際之間傳承的可能性。這不僅是一種鄉村振興中振奮人心的事件性表現,還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這一時代和 歷史 潮流的「原住民」的誕生,這種「鄉村振興原住民」的大量出現,不僅是鄉村振興的結果訴求,更是推動鄉村走向振興的最穩定、最強大、最具可持續性的力量和源泉。
遺憾的是,在我們之前關於鄉村振興的調研中,遇到很多由地方政府所推動的所謂的鄉村振興實踐, 往往缺少村民的直接參與,更缺少村民的有效參與,以至於村民很多時候成為了這場變革洪流的被裹挾者,不但沒有主動的創造性可言,連基本的自主性也失去了; 有的地方則變成了本地村民和外來投資者的長期對抗,因為直接和潛在的利益之爭,當外來投資者的投資取得收益的時候,村民們則開始漫天要價,置既有的合作協議於不顧,當外來投資者的投資遇到暫時困難的時候,村民們則開始報以冷嘲熱諷,甚至提前終止合作,導致兩敗俱傷,一地雞毛;哪怕是那些充滿熱情和責任感的返鄉青年,當他們真的回到家鄉,並嘗試通過自己在城裡積累的資金、技術為家鄉的改變做出努力和嘗試時候,也往往遭遇到很多的誤解和質疑,從而遭遇到自己家鄉對自己的「第二次傷害」。
所以,當影院的燈光亮起,收起笑容,抹去眼淚,再想起《我和我的家鄉》所描繪的那些鄉村振興的山清水秀、產業興旺、 社會 和睦、創意無限的感人場景和畫面,我不僅感慨: 這到底是當下鄉村振興的「現實繪」呢,還是鄉村振興的「烏托邦」呢?
二、對鄉村的樂觀發現
我向來認為,原生於鄉村空間和 社會 的改革開放的意識和努力,才是推動中國鄉村走向振興的最具想像空間的力量,就像改革開放使中國走向現代化一樣,中國鄉村的全面開放和在開放指引下所推進的一系列改革,將使中國的鄉村真正走向振興和繁榮。
如今,這種改革開放的意識和努力,不僅已經出現,而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平台、政策和商業模式的支撐,不僅城鄉之間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鴻溝正在被快速的消弭,而且,整個 社會 對鄉村 社會 的價值認知也在經歷重塑——無論是外部的研究者、決策者、投資者和消費者,還是鄉村內部的常住居民,都不再先驗性地認為鄉村充滿了不可救葯的「痼疾」和「沉痾」,而是更願意承認,那裡不但承載了很多人的美麗鄉愁,還充滿了投資的機會、創業的空間和創意的源泉。到鄉村去,不但具有精神回歸的價值,更具有商業回報的理性。
這讓我想起這些年幾乎每年春節都會出現的「返鄉筆記」的寫作現象,這種大多出自返鄉人士之手的充滿了情緒化的寫作,其中雖然不乏充滿理性、剋制和思辨的上乘之作,但也有很多內容為大量獵奇、偷窺、捕風捉影的低俗情節和故事所充斥,以放大鏡式的手段,不斷揭露著鄉村空間和 社會 的傷疤, 客觀上帶來了對鄉村的污名化。這種對鄉村的「污名化」,不但不利於鄉村的轉型和振興,而且,還會讓本已經傷痕累累的鄉村空間和 社會 進一步受到傷害。
唯有重新發現,方有價值維新。 對鄉村的振興,需要從重新發現鄉村的價值開始,並以美好的心願、有效的模式和百折不撓的信任加以推進。通觀《我和我的家鄉》中的故事,可以說對這樣的邏輯和行動都有著直接而具體的體現。在我看來,對於一部主旋律的現實主義作品而言,能夠做到這個程度,值得給予大大的「贊」!
相信美好,方得未來,中國鄉村振興的邏輯和行動,亦是如此。 在針對中國鄉村振興這一 歷史 性事件的發現和講述中,哪怕有點理想主義和「烏托邦」的色彩又如何呢!所以,對《我和我的家鄉》,還是推薦大家一看!
㈡ 電影《十八洞村》主要講了什麼
《十八洞村》主要講述了退伍軍人楊英俊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贏一場扶貧攻堅戰的故事。
具體劇情:湖南湘西鄉村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楊英俊和幾個堂兄弟家均為精準識別的貧困戶,面對現狀,他們雖心態各異,但是內心深處都有改變命運的期盼。
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決心打一場脫貧攻堅戰,在追求生活脫貧的過程中,他們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脫貧,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
(2)大城縣脫貧攻堅主題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十八洞村》取材於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通過王學圻飾演的楊英俊以及楊家的幾位堂兄弟在脫貧的過程中發生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用詩意的電影語言描述當下鄉村居民的內心世界,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為了正式拍攝《十八洞村》,苗月在2016年8月就開始了她的走訪之路。到2017年4月28日,在電影開機後的四個月里,劇組為拍攝好當地原生態的自然景觀,走訪了很多湘西村寨,整個劇組都進行了「沉浸式」的體驗。
㈢ 這10部電影都以雲南人為原型!有部斬獲3項國際大獎
彩雲之南一直以神秘秀美的風光吸引著眾多的遊客,與此同時,也成為了眾多導演、編劇心目中的拍攝聖地。
在雲南取景的電影你們可能知道,那你們知道哪些電影是 以雲南人為原型創作 的嗎?
1
《順子加油》
原型:大理田徑運動員張德順
《順子加油》是以出生在 雲南省大理州的田徑運動員張德順為創作原型 的雲南本土電影。
影片講述了一個雲南大山裡的女孩順子,憑借著不停奔跑的雙腳和永不言敗的心,一步一步從業余運動員成長為專業運動員並奪得冠軍的故事。
這部電影獲得了 第九屆溫哥華華語電影節「紅楓葉獎」評委會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輯獎三項大獎。
還成功入圍了第39屆米蘭國際 體育 電影節、第38屆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等多個電影節。
2
《楊善洲》
原型: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
1988年6月,時任保山地委書記的楊善洲退休以後,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紮根大亮山。
帶領大家植樹造林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後, 無償捐贈給國家。
電影《楊善洲》 根據原雲南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同志的事跡創作改編 ,是向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獻禮影片。
3
《緝毒警》
原型:雲南邊防緝毒英雄吳光林
吳光林,原任雲南省鳳慶縣公安局禁毒大隊副大隊長。
2004年8月30日,他和戰友在查緝毒品任務時,與境外武裝毒販發生激烈槍戰, 不幸壯烈犧牲,年僅35歲。
電影 以緝毒英雄吳光林為創作原型 ,刻畫出捍衛在我國緝毒第一線的刑警既艱苦又危險的工作生活狀態。
4
《媽媽,別怪我》
原型:雲南正廳級幹部明正彬
擔任省政協 社會 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的明正彬生於中緬邊境的普通農家,常年工作在緝毒一線,被公認為「緝毒英雄」。
在16年的一線禁毒工作中,先後深入販毒團伙卧底偵查106次,親自指揮、偵破各類販毒案件1600多起。
2007年, 以明正彬為原型 改編成的電影《媽媽,別怪我》被搬上大銀幕。
5
《五朵金花》
原型:大理白族姑娘
《五朵金花》以美麗勤勞的大理白族姑娘為原型,講述白族青年阿鵬與副社長金花的愛情故事。
此片先後在46個國家公映, 創下當時中國電影在國外發行的紀錄 ,還是2000年中國電影百年十佳評選第一名。
6
《大地之上》
原型:脫貧攻堅典型張順東、李國秀
電影 以雲南脫貧攻堅典型張順東、李國秀為原型 ,通過講述殘疾人夫婦張順東與李國秀相知相守的故事,展現了夫婦倆自強不息脫貧,發展電商的人生歷程。
影片計劃於12月3日在全球院線上映。
7
《信者》
原型:迪慶郵遞員尼瑪拉木
電影 以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雲嶺鄉郵政所鄉郵員尼瑪拉木為創作原型 ,講述了郵遞員與郵件之間平凡又神聖的關系。
在送信途中,即便遇到各種艱難險阻,郵遞員也依舊堅守崗位,從未停止送信。
8
《農民院士》
原型:「時代楷模」朱有勇
朱有勇的稱號很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植物病理學專家、「時代楷模」朱有勇。
但他的姿態從來沒有高高在上,總是在田間地頭與農戶打成一片,帶領農民群眾脫貧攻堅。
電影《農民院士》 以朱有勇為原型 ,真實還原了「農業院士」帶領瀾滄縣蒿枝壩農民脫貧致富的感人事跡。
9
《獨龍之子高德榮》
原型:原貢山縣縣長高德榮
電影 以原怒江州貢山縣縣長高德榮為原型 ,真實講述了他帶領一個人口只有6000多人的少數民族——獨龍族同胞追逐中國夢的感人故事。
10
《馬背上的法庭》
原型:雲南基層法官
《馬背上的法庭》 以那些背著國徽翻山越嶺到山林深處百姓家裡開庭斷案的基層法官為原型 。
他們牽著馬匹、馱著國徽穿行於寨與寨之間,組成了一個奇特而庄嚴的流動法庭。
李保田扮演的雲南山區基層法官老馮,7天走了3個寨子,斷了5樁雞毛蒜皮的家務事,最後因疲勞過度摔下山崖身亡。
影片獲得了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獎。
這些電影或許不火,但記錄的事跡卻意義重大,即便我們不會主動去觀看, 但至少值得被我們知道!
㈣ 電影《穀子地》講述了怎樣的故事
電影《穀子地》講述了呂梁漢子穀子和呂梁妹子齊紅在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自主創業,帶領父老鄉親集體脫貧致富的故事。區別於其他「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題材電影,《穀子地》不僅劇情動人,還特別突出了對感情戲的刻畫,令影片情感充沛。片中老少兩條感情線,一甜一虐。不少網友觀影後紛紛留下「果郡王這次終於不是悲劇結局了」「李東學跟女主的感情戲比當年他和孫儷的對手戲甜太多了」等評論。
獻禮片《穀子地》熱映「扶貧幹部」林妙可獲好評
而老戲骨劉之冰飾演的紅軍老戰士馮拐子,在片中也有一段虐心愛情——解放前馮拐子參軍來到晉綏邊區,遭遇敵機轟炸,當地一位婦女幹部替他擋下子彈不幸身亡。這段戲催人淚下,令不少網友感慨:「看到最後,才明白為何馮拐子一直單身。」「老戲骨就是老戲骨,幾個眼神就交代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本以為獻禮片會比較乏味,沒想到感情戲拍得這么好看。」
㈤ 脫貧攻堅題材電影《農民院士》,大家覺得這部電影值得看嗎
引言:脫貧攻堅題材的電影《農民院士》宣布定檔,這部電影由於榮光、彭傑執導,於榮光領銜主演,王硯輝、高泰宇特邀出演。這部影片真實還原農業院士踐行黨的使命,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偉大事跡! 今天小編想分享的話題就是,《農民院士》,這部電影值得看嗎?
㈥ 《我和我的家鄉》的導演都是誰
《我和我的家鄉》的導演包括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和彭大魔、鄧超和俞白眉,其中張藝謀擔任總監制,寧浩擔任總導演,張一白擔任總策劃。
陳思誠執導的《天上掉下個UFO》單元,由黃渤、王寶強、劉昊然主演;寧浩執導的《北京好人》單元,由葛優、劉敏濤主演;徐崢執導的《最後一課》單元,由范偉、張譯、韓昊霖主演;鄧超&俞白眉執導的《回鄉之路》單元,由鄧超、閆妮主演;閆非&彭大魔執導的《神筆馬亮》單元,由沈騰、馬麗主演。
(6)大城縣脫貧攻堅主題電影擴展閱讀: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是以單元故事方式,緊緊圍繞今年脫貧攻堅奔小康主題,講述祖國各地城鄉翻天覆地的變化,該電影以空間劃分東西南北中,中是京津冀地區。
《我和我的家鄉》每一個單元故事所凸顯的主題:醫療政策、山區發展、鄉村教育、治沙環保、新農村建設,都是緊扣時代步伐的主題,很主旋律。從喜劇出發,從淚目結束。很難的是講好故事,但是《我和我的家鄉》做到了。每個故事都觸動了很多人的內心深處。
㈦ 請問有誰知道這部電影的名字啊。日本妖怪的
是電影《妖怪大戰爭》
是由三池崇史執導的日本電影,由神木隆之介、宮迫博之等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