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結合心理健康知識分析電影死亡詩社

結合心理健康知識分析電影死亡詩社

發布時間:2023-11-24 11:53:20

『壹』 我想找些關於心理健康方面的經典的電影,希望廣大網友介紹幾部。

1.大象elephant (2003)
2003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最佳導演獎
編劇、導演、剪輯: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攝影:哈里斯.薩維德斯/Harris Savides
出品國:美國
語言:英語
片長:88分鍾
IMDB: 7.3/10

2.I.D./ IDENTITY/身份(2003)
導演:James Mangold
編劇:Michael Cooney
風格:驚恐、懸疑
IMDB: 7.3/10
時間: 90分鍾
語言:英語
心理學看點:DID(Dissociate Identity disorder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舊稱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礙)
藝術性:***
觀賞性:****

3.Gothika/歌西卡(2003)
導演:Mathieu Kassovitz
編劇: Sebastian Gutierrez
風格:驚恐、懸疑
IMDB: 5.8/10
主演:Halle Berry
時間:: 98分鍾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犯罪心理學,失憶

4.insomnia/失眠 (2002)
導演:Christopher Nolan --《memento》
編劇:Nikolaj Frobenius&Erik Skjoldbj?rg
風格:犯罪、驚悚
主演:Al Pacino、Robin Williams
IMDB:7.3/10
時間:118分鍾
語言:英語
心理學看點:又是一部Christopher Nolan拍攝的與心理疾病有關的驚悚片,這一次地理環境特殊——永遠是白晝,嚴重失眠的警探如何與老謀深算的疑犯展開貓鼠之戰?

5.異度空間/ Inner Senses(2002)
張國榮生前最後一部電影
編劇、導演:羅志良
演員:張國榮/Leslie Cheung、林嘉欣、潘美琪、徐少強
出品國:中國香港
語言:中文(粵語)
片長: 100 分鍾
IMDB:6.5/10
心理學看點:影片更多是從心理學視角來看待超自然現象,所以鬼魂是否是真實的並不重要

6.American Psycho/美國精神病I、II (2000、2002)
導演:Mary Harron
編劇:Bret Easton Ellis & Mary Harron
類型:恐怖、驚悚
IMDB:6.7/10
MPAA:NC-17級(幾乎等於被宣判了死刑,只能在極有限的級別影院上映,看不看自己考慮一下吧)
時間:120分鍾(完整版)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心理學看點:一個年輕人在白天是標準的都市雅皮,到了夜晚卻會變成一個瘋狂的連環殺手。

7.La pianiste/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The Piano Player /Die Klavierspielerin (Austria)(2001)
2001戛納電影節最佳男女主角及評委會三項大獎
同名半自傳體小說作者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獲200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導演:Michael Haneke
編劇:Michael Haneke、Elfriede Jelinek (novel)
IMDB: 7.2/10
主演:Isabelle Huppert 、Benoît Magimel
時間:: 130 分鍾
語言: 法語
簡介:年屆不惑的女鋼琴教師自小受到母親的控制和壓抑,兩人像是一種復雜的共生體,怨聲載道地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直到一位年輕聰明的男學生出現……
心理學看點:繼《藍絲絨》以後最卓越的性心理變 態電影傑作
藝術性:*****
觀賞性:***

8.A beautiful mind/美麗心靈(2001)
2002奧斯卡獲獎片
導演:Ron Howard
編劇: Sylvia Nasar (book)、Akiva Goldsman
IMDB: 7.8/10
主演:Russell Crowe
時間:: 135 分鍾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愛在精分治療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影片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Nash的真實生平改編,巧妙地展現了偏執型精分患者的幻覺世界。一個獨一無二的天才,一個傳奇的精分患者。
藝術性:****
觀賞性:****

9.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實驗(2001)
提名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
提名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
導演:Oliver Hirschbiegel
編劇:Don Bohlinger (screenplay)、Christoph Darnst?dt (screenplay)
風格:驚恐
IMDB: 7.8/10
時間:: 119 分鍾
語言: 德語
心理學看點:為了可觀的實驗酬勞,20個應征者隨機分成兩批扮演囚犯或看守,然而短短幾日之內,模擬監獄頓成 人間地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不可避免地走向惡化的呢?當一類人對另一類人具有無限權力的時候,人性的殘暴則畢露無遺,且看這部根據經典社會心理學實驗改編的社會成 人版電影如何去演繹。
藝術性:****
觀賞性:***

10.The Beach/海灘 (2000)
2000柏林電影節提名
導演:Danny Boyle
編劇:Alex Garland (novel)、John Hodge (screenplay)
主演:Leonardo DiCaprio
IMDB: 5.8/10
時間:: 119 分鍾
語言: 英語 / 法語 / 瑞典 / 泰語
心理學看點:假如在一個與世隔絕、風景如畫的海灘凝聚起一些優裕、樂天的遊客,有沒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夢幻般的天堂?僅僅指出人性的貪婪是遠遠不夠的。個人認為這是徹頭徹尾的一個心理學實驗,有待看過的朋友一起來討論
藝術性:****
觀賞性:***

11.Memento/失憶(2000)
導演:Christopher Nolan
編劇:Christopher Nolan、Jonathan Nolan
風格:懸疑、驚悚
IMDB: 8.7/10
時間::113 分鍾
語言:英語
心理學看點:短時性記憶缺失,講述一個十分鍾內的事件都可能忘記的人,是如何進行復仇的故事。

12.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聖女貞德(1999)
"You didn't see what was; you saw what you wanted to see."
法國凱撒獎八項提名
導演:Luc Besson
編劇:Luc Besson、Andrew Birkin
類型:反類型史詩戰爭片
IMDB:6.6/10
語言:英語
心理學看點:貞德是精分?/人的信仰何來?
藝術性:****
觀賞性:****

13.the six sense/靈異第六感(1999)
2000奧斯卡提名
導演:M. Night Shyamalan
編劇: M. Night Shyamalan (written by)
IMDB: 8.2/10
時間:: 107 分鍾
語言: 英語 /拉丁語/ 西班牙語
心理學看點:兒童心理學,講述心理醫生是如何治療一個能看到鬼能和鬼說話的小男孩的故事。

14.Good Will Hunting/心靈捕手(1997)
導演:Gus Van Sant
編劇: Matt Damon (written by) &Ben Affleck (written by)
IMDB: 7.8/10
主演:Robin Williams 、Matt Damon
時間:: 126 分鍾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15.The game/心理游戲(1997)
導演:David Fincher
編劇: John D. Brancato (written by) &Michael Ferris (written by)
風格:懸疑、驚恐、冒險
IMDB: 7.5/10
主演:Michael Douglas
時間:: 128 分鍾
語言: 英語 / 德語
心理學看點:他學著父親的樣子跳下了樓。而這正是康拉德設計這一游戲的最精彩情節,他就是要哥哥以親身經歷來治癒心理創傷,將情感從死去的父親身上轉移到面前所有的親朋好友身上。

16.Le Huitième Jour/第八日/幻海情緣/The Eighth Day (1996)
第四十九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 提名
法國愷撒獎 最佳男演員 提名
導演/編劇:Jaco Van Dormael(雅各.范.多梅爾)
主演:Daniel Auteuil(丹尼爾.奧特尤爾)
IMDB: 7.3/10
時間:118分鍾
地區:法國,英國,比利時
語言:法語
心理學看點:一個自小患有唐氏綜合症,一個是事業成功而社會生活失敗的推銷商,且看兩個人不尋常的友情如何改變彼此的生活。

17.夢旅人/Picnic (1996)
導演/編劇:岩井俊二
類型:劇情,倫理
主演:卓娜 淺野忠信 橋爪浩一
IMDB:7.5/10
時間:72 分鍾
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心理學看點:繼《情書》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岩井俊二又推出了這部以精神病患者為題材的作品。影片並沒有過多地表現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病人的單純和可愛,由此展現了現實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

18.Basic Instinc/本能(1992)
導演:Paul Verhoeven
編劇: Joe Eszterhas (written by)
風格:懸疑、犯罪、驚恐
IMDB: 6.7/10
主演:Michael Douglas 、Sharon Stone
時間:: 123 分鍾 Country: USA / France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弗洛伊德 性與暴力的本能
藝術性:***
觀賞性:****

19.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1991)
1992奧斯卡獲獎片
導演:Jonathan Demme
編劇: Thomas Harris (novel)、Ted Tally (screenplay)
風格:驚恐、犯罪
IMDB: 8.5/10
主演:Jodie Foster 、Anthony Hopkins
時間:: 118 分鍾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變 態心理學,異性癖、食人狂。
藝術性:****
觀賞性:*****

20.rain man/雨人(1988)
1-9-8-9奧斯卡獲獎片
導演:Barry Levinson
編劇: Barry Morrow (story)、Ronald Bass (screenplay)
風格:喜劇
IMDB: 7.9/10
主演:Dustin Hoffman 、Tom Cruise
時間:: 133 分鍾
語言: 英語 /義大利語
心理學看點:濃墨重彩地展現了自閉症的典型症狀
藝術性:****
觀賞性:*****
21.Blue Velvet /藍絲絨(1986)
1987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導演:David Lynch
編劇:David Lynch
風格:犯罪、懸疑、驚恐
IMDB: 7.7/10
主演:Isabella Rossellini
時間:: 120 分鍾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展現了各種性心理扭曲的場景

22.Spellbound/愛德華大夫(1945)
1946奧斯卡提名
導演:Alfred Hitchcock
編劇:Francis Beeding (novel)、Angus MacPhail (adaptation)
IMDB: 7.6/10
主演:Ingrid Bergman 、Gregory Peck
時間:: 111 分鍾
語言: 英語
心理學看點:夢的解析、失憶、強迫泛化
藝術性:***
觀賞性:***

23.Matchstick Men/火柴人(2003)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尼古拉斯·凱奇 米羅娜·沃爾特斯
類型:犯罪 劇情 喜劇 驚怵
地區:美國 對白:英語
評分:7.4/10(9523)
分級:阿根廷:13 德國:12 葡萄牙:M/12
心理學看點:強迫形人格
藝術性:****
觀賞性:*****

24.Lolita/羅麗塔/一樹梨花壓海棠(1997)
導演:阿德里安·萊恩
主演:梅勒尼·格利菲恩 傑瑞米·艾恩斯 多米尼克·斯溫 弗蘭克·朗格拉 繆斯·沃森
類型:劇情 愛情
地區:美國 法國
對白:英語
評分:6.7/10(4915)
顏色:彩色
心理學看點: 倫 性心理變 態
藝術性:****
觀賞性:*****

補遺:
《驚心動魄》(香港)
心理學試驗

《沙發上的心理醫生》
講述心理醫生的愛情故事
心理學電影多帶有性場景,如果段數較低,可以先看簡介再下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貳』 解析電影《死亡詩社》

一、尼爾父親

尼爾父親在自己兒子尼爾面前不苟言笑,卻在開學典禮後面對諾蘭先生時「笑意濃濃」,二人對彼此的稱呼都是名字,可見兩人較為熟稔,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Tom經常與諾蘭聯系,談論尼爾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這一點在後面Tom要求尼爾退出校史年鑒得到了印證。他在說話時用的是「要求」,而不是「希望」,可見他是不容許尼爾拒絕的。之後尼爾提出自己想要表演戲劇,Tom更是怒不可遏,即使看到尼爾的表演大獲成功他仍執迷不悟,甚至私自作出決定要將尼爾送去布萊登軍校,最終,他的種種言行導致了尼爾的死亡。

Tom是典型的專制型父親,同時,他也十分冷漠和易怒。顧名思義,專制型的父母對孩子往往是說一不二,嚴格要求,不能違背大人的要求,他們強調結果,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需求以及內心的真實想法,或者明知孩子的需求也當做視而不見,常用粗暴的態度,如命令、苛求、禁止、威嚇等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迫使孩子服從,傾向於高要求、高控制和低反應、低關懷,特別注重孩子的服從性。在這種父母看來,孩子們要是違背他們的意思就意味著自毀前程。對於Tom來說,他身處中產階層,他認為自己無法改變自己所處的社會階層,便將「成為人上人」的希望寄託在了兒子尼爾的身上(Tom手拿禮帽,這是英式的貴族著裝禮節——美國「老錢」文化教育來源,暗示他在模仿上層社會人士的打扮),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Tom的自卑心理,更是一種焦慮,因為他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長期處於一種差距明顯的狀態中。他睡前將拖鞋整整齊齊地擺放好以及尼爾床上折疊整齊的衣服一方面是Tom專制化教育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他以固著行為和觀念(「只要聽我的話,我兒子終有一天會進入上流社會」)以抵消焦慮的表現。他對尼爾的態度以及尼爾對他的稱呼(father或sir)和態度可以看出在尼爾父親這里,相比兒子這一身份,尼爾更像是他的士兵和工具。在尼爾自殺之後,Tom問責學校以及老師,他逃避了內心對自己的指責,他不敢直面自己對尼爾所做的一切,因此,他將導致尼爾死亡的責任推脫到了基丁老師的身上(投射)。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在主觀建構客觀世界。在Tom建構的社會里,醫生一類的職業是最好的,進入上層社會是人生意義所在,他的望子成龍本質上是他自己對他所認為的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尼爾。Tom也是完全不懂得學習心理學的一類家長,不懂得如何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心理特點來進行因材施教,只知愛孩子而不了解孩子。

二、尼爾母親

    尼爾母親出場便是站在窗前吸煙,我們可以認為她是在借煙消愁。在Tom說出自己的安排並對尼爾吼叫時,尼爾母親站在一旁流淚卻無動於衷,只在離開前蹲下看了尼爾幾眼,說了一句「好了,去睡覺吧」。尼爾母親之所以有愁緒,我想是因為她對尼爾父親的教育產生了質疑,但她在潛意識里仍然與尼爾父親的想法保持一致,並且她只敢順從尼爾父親(尼爾父親走之後她也不多做停留;尼爾父親說話用「我們」,但尼爾母親並未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尼爾父親說出決定後,尼爾看向一旁流淚的母親,希望母親能給予一點支持,但母親什麼也沒回應,她只在二人即將發生爭吵的時候站出來做「和食佬」,這看似是希望保持家庭和諧,實則是在助紂為虐。尼爾母親無疑是懦弱的,她既擔心尼爾的狀態,又不願付諸行動,只能將自己和尼爾父親的思想合理化以自我安慰。因此,本質上尼爾父母二人是一種人。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由於俄狄浦斯情結,兒子相對父親而言會更加願意親近母親,但在尼爾家中,父親專制,母親懦弱,

三、諾蘭以及學校

諾蘭是當時美國教育改革情境下的典型教師。在開學典禮上的演講中,他在講述了學校的成就後流露出了得意的神情,在他看來,判斷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准就是他考上的大學是不是頂尖,因此,他是以威爾頓學校的高升學率為榮的。「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從該校的校訓便可以看出這個學校以及當時美國教育的宗旨。在這樣一個教育環境中,學生們是壓抑的,填鴨式教育讓他們死氣沉沉。諾蘭是絕對權威的代表,父母們也因為對高升學率的重視而無比信任他,從而服從於他。諾蘭把握權威,卻喪失了情感。學生所謂的順從都是在花樣制裁的逼迫下所產生的結果:片尾里校方要求開除基丁老師,將學生逐個單獨請到校長辦公室簽字,並請來服從權威的父母進行施壓,學生無法擁有自己的主權,因為他們所做的決定將牽動整個家族的利益。這也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對學生進行「行為反應」的訓練,是他們產生了「條件反射」,順從即安全,反叛即受懲。

1957年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使美國政府為之震驚,而公眾則把目光投向了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上,責備美國的宇航技術落後是學校教育質量下降所致,進而認為這是進步主義教育偏廢基礎性、系統性,降低學術標准所造成的惡果。美國政府很快就將國防建設與教育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並於1958年頒布了《國防教育法》,確立了以培養高科技人才為目標的教學新體系。並且由於二戰結束後人口劇增,社會分層日趨明顯,下層階級和中產階級的人們(尤其是中產階級)都迫切地希望能進入更高階層的社會。人的行為是社會化了的行為,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所帶來的教育環境中,學生們也會在潛意識中形成要發奮學習,進入頂尖大學學習的觀念,但這種觀點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無差別的,每個學生都以自身獨特的方式對這種環境作出種種反應,這也就是個性化的體現。

高升學率卻死氣沉沉的威爾頓預備學院傳統填鴨式教育使學生們像一群渴望自由而又被關起來的鳥一樣,無比壓抑(學生們在私下將學校的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優秀」改成「嘲弄、恐怖、頹廢、排泄」)。

四、查理

    查理的氣質屬於典型的膽汁質。情感發生迅速、強烈,動作的發生也是迅速、強烈、有力(①在基丁老師要求撕掉序言時,他第一個付諸行動;②尼爾提出重組死亡詩社時,第一個參與;③第一個挑釁學校)。屬於這一類型的人大都熱情(①說服諾克斯參加詩社;②帶女生參加詩會),直爽,精力旺盛,脾氣急躁(在知道卡梅倫背叛詩社後對他動手),心境變化劇烈,易動感情,具有外傾性。

查理是電影幾個主要學生中在一開始最叛逆性的一個(開學典禮聽諾蘭講話時他流露出不屑的神情),他也是其中最不壓抑自我的一個,因為他出身極好,即使不上學也可以有很好的出路。而基丁老師的到來最大程度上激起了他的叛逆心理(寫信給校方要求招收女生,當校長為此勃然大怒而召開全校會議時,席下的他卻在眾目睽睽之下舉起接通的電話,表明這是「上帝的意思」,在學校,他們吃飯前都要進行禱告,以示對上帝的感謝和尊重,而這處查理是在諷刺這樣一種傳統)。

五、諾克斯

    諾克斯是粘液質類型的人,也是內傾的人。他較為關注自我的內部狀況,如內心情感、思想,因此,在遇見克麗絲之後他勇敢執著追愛,展現出了與之前截然不同的狀態。諾克斯跨越了父親與切特的世交之情在他求愛之路上劈下的鴻溝,即便是遭到克麗絲男朋友取命的恐嚇,他也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用真摯的愛情同世俗的約定抗衡。這與基丁老師與他們所說的「順從的危險」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諾克斯找尋到了自己的詩,他寫詩給克麗絲,這是他詩意的生活的開始,是他找尋生活意義的開端。

六、托德

托德是抑鬱質類型以及內傾類型的人。他靦腆、內向,偏好小范圍的社會活動,一對一,或者是小群體的,避免成為注意的中心(尼爾重組死亡詩社,托德既想參加又不敢參加,最終被尼爾說服,但仍然放不開);追求完美(在寫基丁老師布置的詩歌作業時,他反復修改,最終卻說自己沒寫);優柔寡斷(①他討厭父母送自己的生日禮物,卻只敢默默接受,卻不知如何處理,最終在尼爾的鼓勵下,實現了文具盒的「無人駕駛式飛行」,顛覆了父母對自己如兄長般的期望;②在尼爾表達了自己對戲劇表演的喜愛和要偽造父母信件時,他總是第一時間提到尼爾父親,這反映了他對父母態度十分在意。我認為他的身份和角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觀眾,是觀眾心理的體現),但正是這樣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卻在基丁老師即將離開之際第一個站了出來,說出了學校以及父母對自己以及其他學生的脅迫,並站上那一方禁錮了自己思想的書桌,大聲吶喊:「O Captain!My Captain!」,這一刻,他已不同往日,或者說在「船長」出現的那一刻起,他獲得了新生;他也十分壓抑(從他在基丁的引導下即興作出的詩歌可以看出他對所謂「真理」的厭惡)。

在得知尼爾死亡的消息後,托德於茫茫雪地中嘔吐(痛苦、憤懣到產生了生理反應)、狂奔、怒吼。那銀裝素裹的一切,美好卻又悲愴,令他想起了尼爾的純凈與赤誠,這樣一個充滿熱情、內心善良的青年,鼓勵他釋放自己,卻用殘忍的手段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七、基丁老師

基丁老師的教育理論中帶有明顯的存在主義哲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及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基丁他同樣出身威爾頓,但他沒有因為這樣一種死板的教育體制和壓抑的教育環境而成為一個「無聊」的大人,相反,他深知這些對學生的殘害,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威爾頓,成為了學生們的「船長」。

在受到基丁老師的教育之前,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矛盾的姿態。他們遵從學校的規定、遵從社會的權威,和同學聚在一起時又肆意發泄。他們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同一性出現了很大問題,埃里克森認為,對一個青年來說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種挑戰。正因為自我同一性形成困難,所以許多青少年很難解決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危機,而偏向角色混亂一端,以至形成了消極的人格特點。在受到基丁老師的感染之後,他們決定去山洞一探究竟,他們在深夜逃出封閉的校園,彷彿回到了純真貪玩的孩提時代。他們在山洞中詩興勃發,擊鼓高喊,唱著「我看見剛果河從黑土地蜿蜒流過」,用原始人在原始土地上的姿態吶喊狂歡。他們回到了無意識的嬰兒時代,回到了原始社會里人性最本真的狀態。而當真正領悟基丁老師的思想之後,他們的精神得到了升華,實現了由無意識到意識的過度,他們「自我」的行為逐漸向「超我」的理想狀態靠攏。也正是這樣,他們內心的壓抑得到了釋放,對於學生這一角色的認同感得到了提升。他們開始更多的獨立思考,明白了自由意志以及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重要性,還有順從的危險。

學生是具有個別差異的(認知差異和性格差異),基丁深知這一點,因此,他仔細觀察學生,努力了解他們各自的差異以及需求還有閃光點(鼓勵托德作詩;鼓勵尼爾向父親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對他的表演作出極大肯定),這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種體現。同時,基丁了解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一方面,他會用具體經驗(排隊走路;踢足球等)來支持學生們學習抽象概念和規則;另一方面,基丁重點關注到了學生現在仍處於形成狀態,剛剛在成熟、剛剛在發展的過程,並依據此發展過程對學生進行引導(「活在當下」)

八、尼爾

尼爾出身中產家庭,他所肩負的「責任」要遠重於其他學生,上一刻還在於同學們談笑風生,下一刻卻因父親的到來收斂笑意,站直身體,可見他對父親是畏懼的;在面臨父親對自己課外活動的否定時,他試圖掙扎卻止於服從。兒童時期的經歷可能對人產生終生的影響,尼爾自幼便受到父親專制的教育,對父親的服從以及對父親專制的認知已經內化成其超我的一部分(內射)。

尼爾正處於青年初期,這個時期的青年抽象邏輯思維已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辯證思維,因此,尼爾他開始對父親的專制教育以及自己對父親的順從產生質疑(還收到基丁老師的引導)。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青年佔主要地位的情感是與人生觀相聯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與美感都有了深刻的發展,因此,他開始更多的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並發現了自己對戲劇表演的喜愛,他渴望成為演員。而這時,他的理想自我(成為演員,站在戲劇舞台上展示自己)和現實自我(未來已被父親安排,服從於父親的權威)產生了極大矛盾,他一方面通過表演獲得了自我肯定,另一方面又因為自己無法擺脫父親的掌控而否定自我。他具有高度的意志堅強性(對表演的堅持)和行動的自覺性,但他卻也在自欺欺人,不敢向父親訴說,選擇了逃避,幻想父親會同意自己去演出(嬰兒時期他可能產生了對父母不信任的態度,延伸至今,甚至延伸帶了基丁的身上)。尼爾已經經歷了形式運算階段,他思維的靈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不再刻板地恪守規則,反而常常由於規則與事實的不符而違反規則(①重組死亡詩社;②偽造父親簽名信件;③自殺)。對於這一年齡階段的人,教師和家長不宜採用過多的命令和強制性的教育,但顯而易見,威爾頓的多數教師以及尼爾的父母一直試圖控制尼爾,代替他作出決定。另外,由於專制型的家庭教育和壓抑的學校環境,尼爾更傾向於參加同伴群體,更多接受同伴的影響(一起去山洞開展詩會;自己的表演得到了同伴的肯定,從而進一步獲得自我肯定)。

尼爾之死成因:

1.社會自我(與社會本位論相聯系)與心理自我(與個人本位論相聯系)的矛盾沖突;

2.尼爾父母自我實現的需要(將尼爾送入頂尖大學學習並成為醫生)和尼爾尊重的需要(自己做決定,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成為演員)之間的矛盾沖突;

3.青春期孩子心理特點(情緒易波動、焦慮、憂郁;憧憬未來並富於幻想等,尼爾都具有)與尼爾氣質類型(膽汁質:情感發生迅速、強烈,動作的發生也是迅速、強烈、有力)的交合。

    最終,尼爾選擇用一種極富戲劇性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放置花環在窗前,打開窗戶,脫掉衣服:隱喻帶著自己熱愛的戲劇表演,擺脫種種負累,飛向天空,獲得徹底的自由)。在他的那場表演中,他的最後一段台詞或許也是他的內心獨白,是他在請求父親的「寬恕」。尼爾終其一生都沒能擺脫父親帶給他的陰影,就如他生前表演的那部戲劇的名字一樣——《仲夏夜之夢》,他做了一場美妙的夢,再也不願醒來。

『叄』 如何評價電影《浪潮》和《死亡詩社》

《浪潮》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講的是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組織新法西斯主義僅僅需要一星期。

電影中文格爾老師本來只是想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學生來認清獨裁專制的法西斯主義的本質。但是這群一開始只是想混學分的學生們的頭腦迅速被強大的精神力量給格式化了。他們馬上陷入到一種強大的集體無意識中去,他們給自己的組織取名「浪潮」,還自發地統一了制服,越來越多的學生給快速洗腦,他們自己建立了自己的網站,繪制了統一的圖標,還統一了見面打招呼的手勢——右手在胸前做浪潮狀。狂熱的學生占據了運動場,不讓別人進入,一位叫蒂姆的學生還從網上購買了手槍,並寸步不離文格爾先生,稱要保護好「領袖」……

事情發展得不可收拾了,文格爾先生在手球比賽中發現了事態的嚴重性,決定停止浪潮,但是事態已經不可控制,最後在集會上文格爾宣布解散浪潮並由此告訴同學們這就是法西斯主義的由來。這時,悲劇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狂熱的蒂姆不願意看到浪潮的解散,於是開槍在同學射擊,並飲彈自殺……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威爾頓預科學院一向都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來教授學生,可是新學期來校的新文學老師基廷卻一改學校的常規,讓自己班上的學生們解放思想,充分發揮學生們的能力。他告訴學生們要「把握當下」,並以該原則行事。在教學的第一堂課上,基廷並沒有在教室里上課,而是領同學們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讓他們去聆聽死者的聲音,並去領悟的生命的真諦。基廷甚至要求學生將課本中古板老套的內容撕去,自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開始懂得自己的興趣、愛好、前途和目標。他的學生們甚至於反抗學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於該校學生時代參與過的秘密小組——死亡詩社,在校外很遠的山洞中探討詩歌、人生。但不久後,學校發現這個小組,校方對基廷老師教育方法十分反對。

基廷的學生尼爾熱愛表演,並在一次演出上大獲成功。但他父親堅決反對,並將他帶回家決定第二天讓其轉學。尼爾極度痛苦卻無法傾訴,在當晚自殺了。小組成員之一卡梅隆出賣了他們。校方逼小組成員在聲明上簽字,將責任推卸與基廷身上,將他開除出學校。在老師要離開學校的時候,學生們站立在桌上,說著"哦,船長,我的船長!"

兩部電影的結局都是老師作為了替罪羊,黯然離開。《死亡詩社》講述精英私立學校的學生們如何在老師的影響下開始獨立思考,試圖擺脫學校專制守舊的的桎錮。《浪潮》描述如今的公立學校,素來標榜崇尚自由與個性的學生在老師突發奇想開始的一個獨裁試驗里,如何進入一種法西斯式的集體無意識。

相隔二十年的這兩部片子倒像是一個開頭和一個結尾,二十年前敲響的希望的鍾,二十年後卻回響著警示的餘音。《死亡詩社》中追求人格之獨立、精神之自由的主題相對簡單,《浪潮》中學生們如何從自由散漫的無政府主義傾向主動轉變成激進的高度集體主義的團體更為令人深思。

真正的精神自由需要的從來都是理性,而不是激情。兩部片中的學生都包含激情,他們個性豐富、多才多藝。他們願意改變以及大膽嘗試,所以當一位與眾不同的老師出現在他們身邊引導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聽老師的話,贊同老師的做法甚至盲目地崇拜他。《浪潮》中的老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法西斯主義的生成,自己當了一次獨裁者,一開始他的頭腦很清醒,還想方設法營造這樣的一種氛圍。可是過了三天,老師慢慢地變成獨裁者,他很享受這種「萬人之上」的感覺,他與妻子鬧僵,說出了很傷人的話。還好他最終回頭,避免了更大悲劇的發生。

《死亡詩社》里的那個學校有點象我們現在的高中,注重的是升學率,注重的是紀律。而紀律就意味著排斥多樣性,排斥不同意見,用剛性的手段求得劃一。老師是作為一名知識的灌輸者的角色存在著。而這時出現了一位英語老師,他的口號是享受生活,他的信念是讓學生們自己思考,自己選擇。我不反對老師的想法,但是他的教育理念與學校的教育目標發生了沖突,結局已經註定。

特別是撕書這一段,我覺得做得非常不地道。首先,他先叫學生們撕書,然後才告訴他們具體理由。所以孩子們在撕書的時候,臉上興奮的表情不是因為自己懂得了什麼真理,而是這一純粹的「叛逆行動」引發的荷爾蒙增加。當然這也可以說是基廷的一種策略,先叫他們行動,然後在進行理論說教的時候就會獲得一種共同情感上的支持。其次,這種行為從表面上看是引發孩子們自由思考,不被規矩束縛。但是換個角度看,他只是因為不認同另一位博士的教學理念,就強迫學生們全部撕掉他的導言——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專制思想嗎?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做學問,對別人的理解不贊同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基廷是老師。當他強迫所有人接受他的思維時,不管他的思維是要求自由還是要求束縛——這已與思維內容無關——這種做法本身就已經帶有了他所批判的東西的色彩。

兩部電影都是由於教師教育方式的無節制性與教育理念的片面化,導致這些本身正確的情感最終走向反面。老師針對青年學生這一易情緒化、渴望先鋒思維的特殊群體沒有把握好教育的「度」。

兩部電影內容上可以說對立也可以說相同,《死亡詩社》中的「自由獨立」思想恰好對立《浪潮》的「極權主義」,內容相反但模式幾乎一模一樣的教育路線。最後的悲劇結尾與這部影片也驚人的類似,一個孩子吞槍自殺了,少數幾個保持頭腦清醒的學生也沒能挽回這個悲劇。雖然《浪潮》我更願意用一種非理性化的思路考慮,它的重點並不在教育上,但是也不妨礙從這個方面稍作對比。不聽從於自己者,必將聽命於他人。人一生總會有一些階段需要「聽於他人」的。而這個「他人」究竟值不值得聽,怎樣去聽,聽些什麼,實在是很重要啊。

『肆』 心理電影賞析課是干什麼的

心理電影賞析課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與藝術審美學科交叉的作用埋鏈及影響力,使學生在感受影片的教育、認知、娛樂作用的同時,得到應有的心理保健與咨詢等方面的指導與幫助。

【基本要求】

1.了解心理學有關知識;

2.了解電影藝術的塵絕基本特性;

3.採用教師講授、視頻欣賞、研討分析、課後拓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派液姿結合。

心理電影賞析課的功能當深奧的心理學搭載上電影這種喜聞樂見的載體時,就能引發學生對心理學產生興趣,吸引學生了解和學習心理學健康知識。

『伍』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

電影與心理學是兩個對大眾同樣具有吸引力的名詞。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影與心理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篇一

論電影與普通心理學的關系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摘要

【摘 要】通過打破了對心理學的傳統認知,以一種電影 文化 的視角來解釋普通心理學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感知和記憶等客觀心理活動、能力和意志等主觀心理體驗,從而讓社會大眾更直觀地理解心理學中的基本概念,不僅從電影中了解到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科學系統地認識社會中的心理現象,並更好地指導社會大眾的學習、工作與生活。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內容

【關鍵詞】電影心理學;感知;記憶;能力;意志

1 感知

感覺和知覺是個體心理中最基本的認知活動,個體對外界事物的刺激都需要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感覺通道來接收,並作出相應的反應。而感覺和知覺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一方面,感覺是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認識;知覺是對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認識。另一方面,感知覺的相互作用使人們可以為記憶,思維和語言等更高級的認知活動的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黑澤明的《羅生門》這部電影中,就可以看出感知覺是一種客觀存在與主觀感受的統一,四個證人描述了四種截然不同的 故事 情節,或許就是因為他們的立場不同,每個人都會在社會角色,記憶水平, 思維方式 ,行為模式,表達能力,動機需要以及情緒體驗等方面有所差異或傾向。英國 經驗 主義哲學家貝克萊曾經說過,“存在即被感知。”,存在是相對的,而我們感知到的或許是一種存在,或許只是一種錯覺。

同樣在現實生活中,人類本質上看到的和聽到的只是一些有排列和組合的光波和聲波,並非顏色和聲音。所以說,當從客觀世界中獲取新的知識的時候,要相信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所有的知識和真理都是被人們想像和建構出來的。比如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不能再使用中學的程式化學習模式,而要跳出原有被禁錮的思維定勢和刻板印象,用一種更廣闊的視角和接納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和知識。不僅是心理學等社會人文科學,物理學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到霍金的《時間簡史》,甚至到目前嶄新的研究領域,每一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研究範式,或者說是所謂的“永恆真理”。正如西班牙民間的一句 諺語 一樣,“在這變化莫測的世界上,既沒有真理也沒有謊言,所有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看世界時所用鏡片的顏色。”

2 記憶

記憶中的“記”代表著識記,“憶”代表著回憶,記憶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過去識記過的經驗,在現在時刻回憶的過程。記憶不但連接著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還是連接感知覺與思維、語言的橋梁與紐帶。任何一種高級信息加工過程都不是在一個時刻進行並完成的,就好像看電影一樣,假如大腦沒有記住一個個獨立的故事情節,沒有回想起一個個單獨出現的故事畫面,就不能把每一時刻電影在我們的視覺和聽覺器官所產生的體驗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形成對電影的總體印象,評價和思考。

而《記憶碎片》這部電影可以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記憶的重要作用,如果一個人沒有記憶,他的內心世界會產生怎樣的矛盾。正如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萊昂納多在失去短時記憶之後,只能通過照相片並加以備注的方式獲得記憶的片段,但即使這樣,失去記憶的人也很難把支離破碎的記憶片段有邏輯地組合成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從而對事情的前因後果的理解造成混亂。

最核心的問題還並不是失憶給人類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影響,而是無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義。“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三個基本的哲學思辨問題,在生活中的有些時候還會困擾著普通人,何況是失憶的萊昂納多。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萊昂納多在失憶的條件下,還可以意識到他存在的意義在於復仇,雖然他的行為和觀念可能是片面的,消極的,甚至是違法的,但是他可以意識到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價值。相反,面對物慾橫流,燈紅酒綠的世界,我們現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祿的誘惑和干擾?是否還記得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反省和思考的。也許是我們身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不經意間對物質的慾望愈發強烈和敏感,物質世界讓我們跑得太快,以至於精神靈魂世界被遺棄在過去的某個角落裡,可悲的是我們身陷囹圄卻不能自拔。從這個角度看,失憶並不完全是一種消極的狀態,而是一種暫時的休養生息,它可以讓人類清醒地覺察到此時此刻的狀態,讓人類發現是否和你開始制定的目標和計劃有所偏離,讓人類重新關注在主我的角色上,而不是客我, “勿忘初心”一詞也是就是對人類記憶本能最好的見證和說明。

3 能力和意志

通過先天遺傳和後天發展兩種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力和人格共同組成了一個人穩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徵,這些是一種區別於他人最明顯的方式。而能力作為一種個體認知和行為的評價標准,對於不同的個體,能力的測量卻沒有統一的標准來界定。

通過電影《阿甘正傳》不難看出,能力衡量的標准不一定就是智商,主人公阿甘就是一個智商為75的智障者時,卻在 橄欖球 , 乒乓球 ,從軍,捕蝦經商等生活中各種領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現在學校中出現了許多“高分低能“的學生,所以對能力的認知需要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

而通過後天培養來提高能力的一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無論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些外界環境因素多麼的充足,但如果個體內心中沒有意志作為精神支柱給予支持,那麼個體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就變得十分渺茫。意志與人類的動機和情緒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可以對認知和行為進行控制和調節,從而來堅定人類的信念和理想,以實現我們的目標和計劃。

正如《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最後歐亨利式的結尾讓觀眾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內心中的一股強大的力量。這種強大的力量就是意志,意志可以讓他在面對無期徒刑的牢獄生涯時形成強大的抗逆力;可以讓他在越獄過程中經歷常人難以忍受的環境時形成強大的抗壓力,從而可以讓他在夢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濱與老朋友相聚。

有趣的是,這兩部同年度進行奧斯卡金像獎爭奪的電影,把心理學中的能力和意志兩個概念結合在了一起,並賦予了新的意義。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觀眾看到了阿甘許多方面的天賦,但是這些都歸於一個本質――“跑”,這種橫跨了美國的跑步就是阿甘無人能比的堅定意志所驅動的。而只有安迪一個人成功地越獄,也不只是在於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進行挖洞,同樣也要求他有一種精通財務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斷的能力,可以審時度勢,韜光養晦,在適當的時機做出最佳的選擇。總而言之,一個人必須具備全方面的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兩方面因素,把外在資源和內在素養進行有機地結合,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就像企業家宋美遐女士所說:“長得漂亮是優勢,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4 總結

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型的社會人文科學,無論是和虛擬中的電影,還是和現實中的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過程的科學,沒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正如《雲圖》那部電影所包含的跨世紀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角色,人類就好比是一部電影巨作中的一張膠片,但小小的膠片卻表現了這個時刻最豐富多彩的畫面。歷史長河中的人類是渺小的,而人類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狀態。其實,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部電影,有高潮也有低落,而心理學教給人類的就是如何使這部人生電影更加波瀾起伏,豐富多彩。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篇二

心理電影的傳播與受眾心理健康的建構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摘要

[摘 要] 多數心理電影都會表現人物內心的焦慮、恐懼、愛情、欲求等,心理電影作為心理疾病的一種精神療法越來越被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所重視。心理電影的傳播對受眾心理健康的建構研究理當受到重視。本文將以表現童年創傷心理電影的傳播為例分析心理電影的傳播對受眾心理健康的建構。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內容

[關鍵詞] 心理電影;人格分裂;傳播;心理建構

心理學電影是指以心理疾病為素材構建情節、設置沖突、解構心結、塑造人物形象的電影類型,它是伴隨著人們對心理的逐漸認識而發展起來的。心理疾病的特徵和性質極大地刺激了拍片人的 想像力 ,電影媒介把心理疾病素材作為情節工具和底色,表現人物心裡的想法、願望、焦慮、恐懼、愛情、欲求等,以推動觀眾對人類自身行為的再認識,於是,在故事片、喜劇片、動作片、犯罪片、暴力片等類型的基礎上增加了心理電影這個新的類型。經典心理電影作為一種心理疾病的精神療法越來越被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所重視。

“成功的電影都是那種能在無意識層面上反映當時社會上具有決定性的動力群體的影片。”[1]成功的心理電影能使受眾通過電影媒介看到導演批判意識下所掩蓋的非理性因素,在無意識狀態下達到與人物溝通交流獲得心理快感的目的。因此心理電影要求創作者具備專業的電影理論知識掌握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在對自己的思維活動、情感意識、創作心理等進行理性分析和規律把握後,能藉助電影中運動的聲畫媒介闡釋劇中人物內心情感和心理現象藝術地引導受眾的觀影心理。雖然業界公認高票房是電影生命力的根本保障,但擁有一個值得受眾長久思考的內涵承載才是影片價值的根本所在。成功的心理電影不僅能夠調動觀眾的情緒而且還能夠激活其潛意識本能使其與劇中人物進行感同身受的情感交流,讓長期受超我抑制的某種情緒從隱秘處釋放出來,繼而使影響心理健康的內心情結得以揭示、展露和解構。

經典心理學電影,如《愛德華醫生》《精神病患者》《沉默的羔羊》《迷牆》,它們所反映的主題均具心理學意義,都從童年情結深層次剖析了人物性格。如《沉默的羔羊》將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論與電影受眾的審美快感有機地融合,其鏡像語言的象徵性,既隱喻了克拉麗絲兒時未能成功救得慘叫的羔羊的不幸經歷,同時沉默也體現了克拉麗絲把夢想深深埋藏在心裡的執著,她竭力用行動證明自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最終她戰勝了性變態和對性的恐懼實現了她的夢想。當觀影者進入夢幻狀態把自己當成克拉麗絲時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願望也就通過想像得到了滿足。

“如果我們將鏡頭對准生活,所有的大全景也許會引導我們做出這樣的結論,大多數人都在浪費他的寶貴時間,去世的時候都帶著一種未嘗夙願的遺憾……無論命運如何捉弄我們,我們都心懷希望。”[2]心理電影與其他類型的電影比較更具有對受眾心理願望的補償功能。“當受眾認同主人公及其生活慾望並在心理為他們喝彩時,事實上是在為自己的生活喝彩”[3],受眾觀看心理電影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接受心理疏導、解構心結的過程,這樣特殊的觀影按摩、心理激勵有利於健康心理的建構。

一、表現男性愛缺失的成長心理——《迷牆》

影片《迷牆》以PINK的人生故事為線索,表現主人公童年喪父難以癒合的戰爭創傷、少年期心靈備受學校刻板 教育 的摧殘、青春期戀母卻又不得不離開母親的惶恐、青年期愛情受挫、事業失意,孤獨彷徨乃至走上極端暴力最終崩潰的人生歷程。

(一)父愛缺失的童年孤獨

主人公PINK父親犧牲於二次世界大戰一次橋頭堡戰斗中。影片開始黑暗中一雙大手點亮一盞油燈PINK父親出現在昏暗的光暈中。接著油燈的光亮疊化為烈日下的巨大全景,地平線上小PINK遠遠跑來,畫面中太陽的光芒眩目而溫暖且多次反復與整個影片的快節奏和陰暗色調形成鮮明對比,讓受眾對主人公PINK嚮往卻又難以達到的充滿父愛的理想世界感同身受。童年的PINK與同齡孩子一樣,希望玩旋轉木馬、滑滑梯等比較刺激的游戲時能有父親相助、保護、激勵。在社區游樂場當他牽著別人父親的衣襟懇求幫助遭到拒絕後,落寞地回到家裡翻出父親的遺物戴上父親的軍帽,父子倆的影像交替出現,此時孩子孤獨的心多麼渴望得到撫慰,然而物依舊父已亡,觀影至此很難不為之動容。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強大的父愛做支撐,罪惡的戰爭卻無情地奪走了PINK們的父愛。父愛的缺失成為PINK童年最深的創痛,父親的形象在PINK的潛意識中反復出現揮之不去。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此種創傷將伴隨並影響PINK們的一生。

(二)師愛缺失的少年逆反

教師理應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導航,可PINK記憶中卻有一個源於導航者的極大創痛事件,童年的好奇心驅使他在鐵軌上引爆子彈,車輪駛過子彈爆炸的瞬間,車窗口無數戴著面具的乘客不約而同地指責謾罵疊化為老師兇狠的訓斥,課堂上教師當眾嘲笑他寫作的詩歌,嘲笑與謾罵甚至體罰,除此之外,PINK很難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溫暖,老師在他的成長中並未發揮正面引導作用。少年PINK無力與教師及其背後強大的能把人馴化成機器的教育制度抗衡,只能把全部痛苦和憤怒藏在心裡:教師在家裡受老婆虐待精神變態,將學生當成發泄的對象。孩子對那位黑袍教師的超現實想像,黑色幽默中映射的恰恰是活生生的現實。學校教育對每個孩子施行教化試圖磨平個性,使之成為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標准化機器零配件,因此,被教師橫加指責當眾羞辱的PINK現象絕非偶然。然而在文化越來越後現代的當下,PINK們顯然對於扼殺自由天性的傳統習俗充滿抵制和反抗。PINK式反抗是明證!

(三)愛情受挫的青年危機

PINK充滿性沖動的青春期,因為性而產生的焦慮與困惑久久縈繞很難揮去,在PINK心中男女關系相當危險,青春期母親床上的骷髏、年輕人混亂的性活動,象徵男女生殖器互相逗引的雌雄花朵,詭異的背景音樂中,動畫形象由花變成骷髏,最終貌似女性生殖器的花朵將貌似男性生殖器的花朵擊碎吞噬,動畫中的吞噬與被吞噬隱喻了現實生活中頻頻上演的真實事件:背叛和引誘。骷髏、亂性、雄性花被吞噬等顯示了PINK對於女性的總體認知,在性、感情、婚姻面前因為缺乏父輩的引導,PINK像個長不大的孩子總是輕易被拋棄。童年喪父的孤獨、少年教師的侮辱、青年妻子的背叛,種種畫面交織出現,讓PINK的精神極度迷惘,肉體在冰冷的泳池中陷落,鮮血染紅池水,靈魂即將出竅。“牆外有人嗎?”誰來幫PINK推倒那道冰冷厚重的牆!《迷牆》通過呈現青年PINK的意識流動,不僅將PINK時代青年人空虛的精神世界表達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看到了一個飽受現代物質文明戕害的靈肉混合體,也讓攘攘逐利者浮躁的心靈有片刻的清醒和寧靜。《迷牆》誕生之初雖然曾一度成為禁片,但從心理學傳播的角度來講,它能跨越時空成為一部驚世駭俗直指人類靈魂和命運的預言式天書,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學電影寶典。 二、表現性別角色分裂的《精神病患者》

人格分裂學名稱為“解離症”,別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它的主要特徵是患者將引起他內在心理痛苦的意識活動或記憶,從整個精神層面解離開來以保護自己,但也因此喪失其自我的整體性。[3]

《精神病患者》中有著戀母情結的“諾曼·貝茨”是個特殊的人格分裂患者,常態下他是旅店老闆,變態下他兼容已故的母親和戀母的兒子兩個角色。他五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長大後無法容忍母親另有情人於是弒父殺母。弒母的罪惡感使他盜回母屍做成標本並使母復活,而復活的“母親”因嫉恨便會殺掉兒子喜歡的女人而後快。希區柯克引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學說,在片尾安排心理醫生把諾曼·貝茨對母親又愛又恨的心理做了詳細解釋:諾曼·貝茨因嫉恨而弒父殺母,由於有強烈的戀母情結事後總是將自己扮演為兩個角色:時而是強悍霸道的母親,時而是逆來順受的兒子。罪惡的根源在於親情的缺失導致人性的扭曲繼而導致性別角色混亂。像貝茨般兼容母親和兒子兩個角色的病例非常罕見,屬於戀母情結的變異和病態表現。

三、表現女性超我、本我、自我三重人格分裂的《綠茶》 衣著嚴謹表情冷漠遵守道德傳統不過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是《綠茶》女主人公碩士吳芳的“超我”形象,也是吳芳人格的基本成分。童年時代的她親眼見證了備受精神病父親折磨的母親意外殺死父親的慘劇,兒時的精神創傷讓吳芳情感表達受阻無法與人正常交往,成年後渴望著被愛卻又不知道如何付出愛,當然也不可能自由戀愛,她只能通過頻繁相親去結識異性。童年時代的精神創傷導致她對愛的追求止於心理渴望而行為被動,她甚至通過算命來捕捉偶爾閃現的戀愛機會,因為她的內心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追求愛,她付出愛的能力是欠缺的。除非愛神主動降臨,否則她很難體驗到獲得愛情的快樂。

而“本我”的吳芳,則以朗朗的形象活躍在影片中,她美麗活潑,以在酒吧彈鋼琴為職業,和各種各樣的男人交往,眾多男人的追求不僅讓她的性需要得到滿足,也填補了童年時代不受重視的心理空白,她和男人接觸從不投入感情,徹底消解了情感的壓抑和道德的束縛,避免了母親式的孤獨與絕望。朗朗的人格其實是吳芳原始人格中的另一個基本組成部分,童年生活中痛苦和不愉快已不見蹤影,保留的只是沒有受過任何約束和壓抑的快樂的自由自在的天性。

“自我”的吳芳由男主人公陳明亮造就,陳用旺盛的生命亮光碟機散了吳芳童年的陰霾。吳芳在沉寂和壓抑中感受到了自己從未感受過的男人的關懷和重視,分裂的人格得到了整合,成為一個性愛和情愛欲求完整統一能用正常的符合社會道德的方式滿足自我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女人。吳芳和朗朗,她們是一個女人的兩個面,在每一個女性身上,都有著連自己也難以理解甚至是矛盾的東西存在著,它們的共存,影響著女性的意識和行為。《綠茶》對具有人格分裂症狀的女性心理做了頗有意味的呈現,帶給人們無盡的迷惑和思考。

通過以上案例分析,我們發現心理學電影多從童年情結深層次剖析畸形的成長環境造就的畸變性格,主人公總是處於各種各樣或主觀或客觀的威脅中,他們的被困和解困會激發觀眾去喚醒並思考心靈深處無法排解的相似情結,並在觀影的無意識狀態中釋放或轉移積壓許久的心理抑鬱。當主人公走出困境,受眾長期抑鬱著的內心焦慮和恐懼等情感會隨之釋放,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可以減緩或避免心理疾病,利於觀眾的健康心理建構。大量的調查研究證明,電影的製作與傳播尤其是心理電影的傳播不僅能帶來票房收入,傳播人文精神,而且還會給受眾帶來有效的心理按摩,讓觀眾的喜怒哀樂情緒得到合理宣洩。受眾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面對困局的勇氣、對美的感受力、 人際交往 技巧的學習、心智的開啟、性靈的陶冶、智慧的增長等均能在心理學電影營造的夢幻中潛移默化地完成。總之心理電影傳播是藝術地進行心理疏導與心理激勵,建構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無論傳者受者均需要高度自覺。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文獻

[1] [意]安東尼奧·梅內蓋蒂.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和無意識[M].艾敏,劉儒庭,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60.

[2] 韓薇.電影心理學在我國發展現狀淺析[J].今傳媒,2011(04).

[3] [美]羅伯特.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164.

[4] 陳紅.心理電影賞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1).

[5] 趙曉珊.認同機制與觀眾心理[J].文藝研究,2011(06).

有關電影與心理的論文推薦:

1. 關於心理方面的論文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

3.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4. 論當下青春電影消費化傾向的幾種形式論文

5. 解讀電影《面紗》中的中國形象論文

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術論文範文

7. 心理健康教育課後感

閱讀全文

與結合心理健康知識分析電影死亡詩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vr眼鏡小電影資源 瀏覽:234
香港浴血電影完整版 瀏覽:196
國產系列電影排行榜 瀏覽:888
decade電影有哪些 瀏覽:472
馬永貞金城武電影西瓜 瀏覽:665
西瓜視頻貓頭鷹電影 瀏覽:566
月夜2020最新電影 瀏覽:304
帶骨的驚悚電影有哪些 瀏覽:490
電腦最新電影網 瀏覽:641
1994年的大刀王五電影哪裡有 瀏覽:54
電影移情高手多長時間 瀏覽:79
在鼓浪嶼拍過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78
電影人類之子分析 瀏覽:873
電影東京攻略分析 瀏覽:1
微信賣禁播電影代理 瀏覽:732
榮耀v9電影在哪裡 瀏覽:52
光棍看的電影完整版 瀏覽:70
可以用uc瀏覽器下載的電影網站 瀏覽:355
引郎入室國產電影神馬 瀏覽:969
中國德國合作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