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南京南京》編導鏡頭分析
什麼是鏡頭,以及如何運用好鏡頭,是每一位導演都必須要了解到的最基本概念,對鏡頭的運用和把握如何往往也是對導演功力的最基本、最具體體現和考驗。
鏡頭風格
鏡頭是一部電影中的最基本單位,每一個不同角度、不同長度、不同取景所表現和組合出來的鏡頭片段、細節展現,乃至最終成片都會形成不同的視覺沖擊和視覺感受。鏡頭如何運用和如何展現細節往往先要取決於影片想要的基調以及影片中想要表現的內容來決定。形式主義和現實主義風格是最早,也是最原始區分一部電影風格表現的方法和手段,不同主義風格的導演往往會傾向於使用不同的鏡位擺放來進行表現。而在對這兩方面的具體區分,在故事片中一般是不做太大的規定性的,一切都根據劇情的需要來做決定,所以,一般性的故事片不走兩極,但在世界電影史上也不乏些許例外。
以電影《南京,南京》為例,解讀一下該片中的鏡頭。
談鏡頭,往往一般先要從鏡頭風格說起,鏡頭風格也是影片風格最後成型的最重要組合因素之一。相信所有熟悉陸川導演風格的觀眾,也都會熟悉陸川導演所特有的帶有些許紀實風格的鏡頭敘事手法。作為中國電影新生代的電影人之一,前兩部影片《尋槍》、《可可西里》,都有這方面非常明顯的印跡,且對人物,特別是對小人物的心理刻畫、心理揭示、心理暗示、心理揣摩都帶有非常細膩的描述和非常精準的把握。同時,每一個鏡頭也都是經過精心編排和組織之後再進行拍攝的。
《南京,南京》這部影片因其發生的故事背景在1937年,離現在的時空是有相當距離的,要從現在去完全表現和還原出當時的歷史情景、歷史場景,也是不太現實的。如果只是單純地把它當成故事片來進行拍攝,而不注重紀實感也就容易使影片缺乏真實性、可信性;反之,紀實感太強,缺乏故事性描述也勢必容易造成趣味性的缺失。所以,根據影片要表現的內容,也就決定了影片的最基本走向——紀實故事片。而縱觀當今世界影視界的發展態勢,也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就是將故事性和紀實性相結合進行表現,就可以互為彌補兩者的不足,這也是現在大部分影片拍攝所運用的最基本類型復合方法。
整體影片風格走向確定之後,也就同時確立了單個的鏡頭表現風格,具體的就會影響到單個鏡頭內的機位擺放、人物表現、人物走位、表演風格、鏡頭運動、角度、空間、時間、距離、美術設計、燈光設計,以至影響到最後的鏡頭剪接、組合、特效、音效處理、成片等一系列相關因素,每一環節都至關重要。最終,都會影響到電影觀眾觀影時的心理感受,並影響到對影片內容做出好與壞的基本判斷。
鏡頭表現
前面已經談到了紀實故事片是這部影片所確定的影片風格,下面就來具體談談這部影片中的鏡頭表現:
一、肩拍鏡頭(晃動鏡頭)
仔細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都應該知道這部影片中運用最多的鏡頭表現之一就是肩拍鏡頭,主要是體現在拍攝激烈戰爭場面當中,這是拍攝最為激烈、動盪不安場面的最有效鏡頭運用,運動不定向,劇烈的晃動,造成暈眩感,非常符合對戰爭場面的描述,增強紀實性、紀實感。影片《南京,南京》中的戰爭場面基本都由這類鏡頭組成,很少有非常靜止的場面出現,即使連對話也不例外。
另外,肩拍鏡頭的運用也不光只是用來描述、刻畫戰爭場面,在需要描述和表現人物內心痛苦、激烈的內心沖突,也是很有效的表現手法。《南京,南京》中也有非常多的運用,特別是在揭示小人物面對危險的局面時都是很有效的心理刻畫手法,如影片中出現的逃難鏡頭、南京百姓面對日軍刺刀威逼等等,極大地突顯了周圍環境的危險、變動性。同時,在大方向上,又突現出了整個中華民族已經到了非常危險且近乎亡國的邊緣,後者,是鏡頭外的含義,發人深醒。
二、大全景(基調)鏡頭的運用
大全景常用於拍攝外景,用以顯示現場的大部分。①這類鏡頭史詩類電影中使用的非常多,還有就是大的戰爭場面,一般在拍攝此類電影中,都是用大全景展示全局,特寫、中景鏡頭明示動作、展現細節、表現局部。而在表現一個人物或一個民族命運時,也常常會運用到大全景(基調)鏡頭,如影片《阿甘正傳》的結尾,鏡頭跟隨羽毛速度緩慢移動,逐漸遠離阿甘,展現了阿甘此時內心的孤寂,就像飄離的羽毛一樣,居無定所。
而在影片《南京,南京》中,陸川更多的是用於展現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且展現的背景是在室內的封閉空間內,更是突顯出了民族的危險性。如在影片剛開場時,一小隊日本兵發現南京避難所,硬是闖入,兩個民族、兩個國家,在同一封閉場景內相遇,日本兵拿武器步步進逼,而中國百姓則身無退路,非常之危險。在這里,大全景展現了避難所的全景,帶給觀眾的是中國百姓的人數眾多,暗示了中國的泱泱大國;而日本兵因人數少,有些遲疑,但因有武器,仍顯示出了咄咄逼人的氣勢。最後,在大全景鏡頭里,我們看到的是日本兵在中國百姓人群里劃開了一道口子。
關於鏡頭的空間運用會在後面進行表述。
三、特寫鏡頭
如前所述,特寫鏡頭往往刻畫、描述的是人物的內心、心理,並局部放大某些動作行為,提請觀眾注意某些重要細節,含有一定的心理、行為提示作用。在影片《南京,南京》中,就有不少特寫鏡頭就是關於這方面的刻畫,仍就拿避難所為例,觀眾可以看到很多雙手舉起時的關於手的特寫鏡頭,舉起的速度中速偏慢,暗含著走投無路時的無奈之舉。再加上對避難所百姓人臉的特寫,疊加重現,更是加深了在民族危亡之時,個人命運前途的迷茫、等待,連最後的一絲希望也早已盪然無存,後者是從小處刻畫,前者則是從大處對民族的危亡進行刻畫。而同時,對日本兵的特寫描寫和對比,從另一個側面把日本兵的驚恐、遲疑到最後的威逼等一系列的表情變化顯露無疑。
另外,還要提請注意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就是當所有百姓舉起手時,有對一個小女孩跟著舉起手的鏡頭描寫,也在預示和提示著觀眾,就連本應成為民族希望的下一代在非人道主義面前都會失去本應獲得的自由和那個年齡應該獲得的一切。而最終,無可避免地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犧牲品,更像是成為了那個時代祭壇上的祭品,突顯了戰爭的殘酷性。
戰爭中運用特寫鏡頭,可以加強細節,提高戰爭的激烈程度,一般在激烈場面,配合運動鏡頭使用,停留時間短,讓觀眾有更深臨其境的感覺,因為特寫鏡頭對於觀眾來說是景深感最小的,也就最容易加大真實感。具體的戰爭特寫場景在影片中都能找到,也就不再詳述。其他的特寫還有對物的特寫、對人物心理刻畫描寫,前者如像影片中坦克機關槍的掃射,後者如影片中劉曄扮演的中國軍人的心理刻畫,等等。
四、運動鏡頭
運動鏡頭並不是晃動鏡頭,晃動鏡頭只屬於運動鏡頭中的一種,是在顯示運動最為激烈的狀態下才使用的。運動鏡頭是相對於靜止鏡頭而言的,是拿靜止鏡頭作參照物,一般的運動鏡頭分為兩種,一種是方向上的橫向和縱向運動。一般用以顯示跟隨著人物一起做運動,人物走,鏡頭跟著走,如日本兵進入南京城時,鏡頭就是一直跟隨著角川兄一起移動的,此處描寫的是日本兵進城時的細節,一般用中景為多;此類鏡頭還有一個表現方式,就是可以被當作主角的視點,從主角的角度去觀察世界,在這里,鏡頭被當作了人眼,可以橫向和縱向的全景展示這個世界。影片中也有不少這方面的細節描述,如角川兄在進城路途中看到的南京城內的一些屠殺場面。
⑵ 求一篇角鬥士電影的鏡頭分析..急急急 ..!!! 給力啊 ..50分 .要的來拿啊 ..
20世紀50-60年代的史詩巨片時代早已逝去,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故事也已被大多數觀眾淡忘。今天,導演雷德利-斯考特卻要重拾這一題材,將宏偉的古羅馬角斗場再現於銀幕之上,為人們講述了一個有關勇氣與復仇的故事。
馬克西默斯(拉塞爾·克勞飾)是一位戰功赫赫的羅馬帝國將軍,麾下的帝國軍團節節勝利,無堅不摧。行將作古的帝國皇帝馬庫斯-奧里利烏斯(理查德-哈里斯飾)非常賞識馬克西默斯的才幹,有意選擇他繼承皇位。
奧里利烏斯對馬克西默斯的寵信招致太子康默迪烏斯的極度妒恨。他謀奪了皇位之後便下令處死馬克西默斯和他的家人。雖然馬克西默斯最終免於一死,但還是被貶為奴,進而被訓練成一名角鬥士,為嗜血的人們表演一幕幕你死我活的搏殺。但是,馬克西默斯從未放棄復仇的心願,因為他堅信人的意志比皇權更為強大。最後,馬克西默斯終於有機會與康默迪烏斯面對面地站在羅馬城的大角斗場上,進行一場生死決斗……
分析讀解:
影片開頭,一片充滿陽光,呈現暖調的金黃色麥田裡,一隻粗曠而有力的男人的手輕輕捋過麥穗的特寫鏡頭,伴以濃烈的凝重深厚的音樂,似乎在深情地訴說著一份遙遠的溫柔與思念,給人強烈的視聽感受。這個長達28秒的特寫鏡頭,一直是攝影機跟隨著手的緩緩移動,遲遲沒有切換到下一個鏡頭,勾起了觀眾強烈的觀影欲,讓觀眾急著想要知道這究竟是誰的手?為什麼一直捋著麥穗?為什麼導演一直不切換鏡頭?而這個鏡頭充滿著大量的信息:既包括人物的前後縱深運動,又包含著攝影機本身前後的縱深運動;既交代了人物,又交代了人物所在的地點。
當影片切換到第二個鏡頭,幾乎是面對鏡頭緩緩抬起頭時,觀眾才看清這是男主角馬克西默斯(拉塞爾·克勞飾)的臉。這是張頗為英俊、成熟而富有男子氣概的臉,臉上飽含著王者的威嚴與自信,滄桑且成熟。而這個鏡頭卻是藍灰的冷調,與第一個鏡頭形成強烈反差,也給觀眾留下強烈的視覺對比和心理落差。當馬克西默斯轉身一瞥間,切換到馬克西默斯的反應鏡頭:一隻色彩斑瀾的小鳥正欲撲翅騰飛。
鏡頭切回到馬克西默斯四處瞭望,切換到第四個鏡頭:藍灰的冷調,戰爭廝殺過後的狼煙。鏡頭緩緩從左搖到右的全景:數列兵馬正在緊張的集結。接著切換到下一個鏡頭:一隊騎兵迎著鏡頭急馳。再切換到騎兵從右往左出畫的鏡頭,這個鏡頭騎兵出畫的方向與上一個鏡頭的方向是一致的,依然是運用了好萊塢通用的「軸線」原則。
再切換到馬克西默斯進入列隊檢閱,然後始終遵循:士兵的反應鏡頭、馬克西默斯的近景、士兵的反應鏡頭、馬克西默斯的近景、士兵的反應鏡頭、馬克西默斯的近景、攝影機跟隨馬克西默斯的移動鏡頭,再切回到馬克西默斯在士兵群中與昆塔斯對話的固定大全景,再切換到兩人對話的中景,再切換到另一角度相同景別的鏡頭。以上鏡頭之間的剪輯方式是好萊塢經典的三鏡頭變奏法,早已被用濫。但《角鬥士》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在鏡頭的剪輯上運用這些成熟的手法也是無可厚非。
接下來是一場慘烈、殘酷的戰爭廝殺,鏡頭之間的切換頻率也更頻更快,最後是馬克西默斯將軍率領軍隊取得勝利。影片還在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情節順序的結構中五次插入了馬克西默斯回憶妻兒的閃回場景,用溫柔的細節雕刻出恢宏中的雋永,於偉大中彰顯平凡的真諦,令人感動不己。當皇帝下令押送馬克西默斯騎馬西行並處死他,第一次出現馬克西默斯回憶妻兒的閃回鏡頭,然後利用馬克西默斯捋麥穗的畫面作為過渡鏡頭,切換到禁衛軍押送馬克西默斯西行的畫面。而這段禁衛軍押送馬克西默斯,馬克西默斯反抗殺死禁衛軍逃生的戲,導演用冷酷的藍灰調畫面,不僅給觀眾心理上形成絕望的心理,更是意蘊馬克西默斯此後的日子是殘酷無比的角鬥士生涯。夜晚,一輪圓月懸掛在夜空,馬克西默斯心裡默默想念:天上的父親,求您保佑我的妻兒,世間名利,於我皆如糞土,我只為再次擁抱她們而活。這段話令人動容,也為影片後面因為妻兒的被慘殺而激起馬克西默斯奮力反抗埋下伏筆。
當影片切換到馬克西默斯家鄉的搖鏡頭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形態各異的稻草人,和大片金黃色的麥田,畫面遠處是一排綠蔭的樹和鄉間小舍,妻兒則在麥田間嬉馬,好一派和諧幸福的畫面。鏡頭切換到一隊矛騎兵從左入畫時,畫面依然是大片的自然風光,所不同的是影片的配樂漸漸急促,預示著即將發生的人間慘劇。接下來是馬克西默斯的兒子看到遠處漸行漸近的矛騎兵時,以為是自己父親所帶領的軍隊,天真的喊起來:「媽媽,是矛騎兵。」接著是馬克西默斯俯在馬背上的鏡頭,再是媽媽望著遠處的反應鏡頭(中景),然後是馬克西默斯四處循望的近景,再切換到戰馬急速賓士的特寫和馬克西默斯騎著馬迎著鏡頭奮力急馳的中景。此時音樂突兀間變得非常急速和緊張,令觀眾的心都拎了起來,為劇中即將發生的事感到緊張。鏡頭再切換到馬克西默斯的兒子天真的迎著矛騎兵跑過去,他哪裡知道,這是皇帝派來的殺手,即將對馬克西默斯一家進行滅絕人性的滅門屠殺。接著是兒子帶著喜悅看著矛騎兵的近景,到這時,年幼天真的他依然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接著是矛騎兵迎著畫面而來的鏡頭,再是母親(妻子)從畫面遠處奔來,前景是兒子依然期待的表情望著矛騎兵的到來。同一個鏡頭,黑壓壓的矛騎兵從左入畫,遮擋住母親和兒子。再切換到全景:矛騎兵的首領殘暴的殺死了馬克西默斯的兒子。緊接著是馬克西默斯的妻子迎著鏡頭掩面驚叫的中景。再切換到大批矛騎兵戰馬迎著鏡頭急馳的特寫。切換到馬克西默斯急迎著鏡頭急速趕來的中景、全景,畫面的周圍是大片的鄉間野花和原野,與上一個冷酷的戰馬特寫鏡頭形成強烈對比。
當馬克西默斯好不容易趕到家園時,馬卻被絆倒了,馬克西默斯隨著戰馬一起倒地。馬克西默斯起身趕到鄉舍時,被眼前的慘烈景象驚呆了,面對鏡頭,兩腿一軟跪伏在地。此時攝影機緩緩上升,兩具親人被燒焦的雙腿入畫。切換到馬克西默斯抬起臉的近景,眼中噙滿痛苦的淚水。鏡頭再切換到近景(中景推到近景):馬克西默斯拖著沉重的腳步往前靠近,捧起其中一具被燒焦的雙腿。再切換到馬克西默斯捧著被燒焦雙腿的近景(側面),臉上盡是痛苦、傷心的眼淚和情不自禁失聲痛哭後流出的鼻涕,雙手捧著被燒焦的雙腿。觀眾看到這里,也忍不住被馬克西默斯的悲慘遭遇感到悲慟和惋惜,令人動容。這時的配樂猶如天籟,低沉的吟唱,飄渺而緩慢的節奏,似乎在為逝去的親人吟唱輓歌。
鏡頭疊化到兩座土墳,疊化出馬克西默斯昏睡在墳邊的中景,再疊化到馬克西默斯的近景。一隻沾滿灰塵的腳和手同時入畫,拖走了昏睡中的馬克西默斯,畫面黑屏。
鏡頭切換到馬克西默斯仰面平躺移動的近景,彷彿漂浮於地面,這個效果是攝影機俯拍,和車子同時在移動。再閃回到馬克西默斯夢境和現實快速切換的鏡頭:城牆、手捋著麥穗的近景、漂浮的流雲、咆哮的獅子、土著人不懷好意的笑容、自由賓士的白色駿馬、妻兒、碩大的雙手磕碰石頭。畫外音:「你不能死,現在還不是時候」。噩夢驚醒後,發現自己全身是傷,不知怎麼被關在囚車里。
隨後,馬克西默斯被帶到了祖卡巴,一個被稱為羅馬聖地的地方。這里到處都是奴隸、角鬥士、商人、首領。馬克西默斯被囚車的主人低價賣給了這里的商人普羅西莫。而普羅西羅則把他們帶到斗獸場作為角鬥士供皇族、權貴們取悅娛樂。馬克西默斯在奴隸角鬥士中,殘酷勝出,取得暫時活命的機會,只有成為最好的角鬥士,才能不做奴隸,取得自由。最後,馬克西默斯和另一位黑人朋友取得勝利。此時,攝影機在角斗場內環繞著馬克西默斯和黑人,兩人的視線也跟著攝影機旋轉,望著四周如海的人群,營造出一種如同夢幻的氣氛。鏡頭疊化出空中的浮雲,透過散開的雲彩,畫面展現出現在時空的羅馬。
鏡頭疊化到卡莫德進羅馬城,那時的羅馬古城恢宏壯麗,華麗的移動鏡頭,顯得恢宏壯闊。卡莫德在宮殿里俯看斗獸場的精緻模型,鏡頭切換到實景,俯瞰佑大的羅馬城,攝影機從空中穿越密集的建築、街道和人群,來到巨大的斗獸場的上空。
奴隸的車隊進了羅馬城,這時候的鏡頭跟前面的卡莫德進羅馬(大全景,氣勢恢宏)完全不同,鏡別卡得比較緊(小全景和中景鏡頭,平民視角)是近距離的觀察羅馬,街道上熱鬧的人群。
馬克西默斯的登場無疑使觀眾進入了英雄主義的夢幻之中,戰功赫赫,倍受人民和士兵的愛戴,老國王凱撒以皇位相授的情況下,內心只有一個回歸家園的夢想,財富,權力,榮耀在此時顯得是如此之渺小。然而這一且都預示著殺機,英雄註定悲壯,正如那為老奴隸主所言,「你無權選擇命運,只能選擇如何面對死亡」。政治的奴隸終究敵不過一個成熟的政客——凱撒的兒子,繼承為新的皇帝。
影片結尾,身負重傷的馬克西默斯與新皇帝的決斗,令在場的觀眾群情激昂,都在為馬克西默斯歡呼。經過一場惡戰,馬克西默斯戰勝了新皇帝,自己卻最終還是倒下了,倒在了鋪滿瑰玫花瓣的角斗場上。此時,全場寂靜無聲,馬克西默斯拖著沉重、疲乏的腳步,一扇門打開了,鏡頭切換到他用手去推的特寫,再切換到夢幻中自己的手推開了扇門,這兩個鏡頭是相似蒙太奇。他終於可以回家了,打開了一扇通往回家的門,門的另一頭是通往回家的路。這是他期盼已久的家,在路的那一頭有妻兒在等候,馬克西默斯走在那條小路上,他粗壯、碩大的手撫摸著金黃的麥穗,走向盡頭,回家……
兩具軀體倒下了,一個靈魂得到了解放。那一刻馬克西默斯終於回家了。當人們托起馬克西默斯的軀體,緩緩地離開這座羅馬斗獸場時,導演將西方文化中對國家,精英,信仰與民主的深刻理解慢慢顯露出來,為觀眾所咀嚼,思考。
當夢醒時一切都化為烏有,命運的焦點已經轉移到稱之為羅馬跳動的心臟的羅馬斗獸場。一場地位懸殊的君主於奴隸的角斗,一場靈魂的自由之戰,此刻馬克西默斯一無所有,他只是一個甚至連自己都不屬於的奴隸。
影片以古羅馬為背景,通過戰場和角斗場兩個軸心,運用強烈的悲劇色彩和濃厚的史詩風格,發人深省的故事情節,表達了對現代精神內涵的追求。因此,《角鬥士》磅礴的氣勢不僅來自於感人的英雄悲劇,而且來自於其蘊藏的豐厚的西方文化精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⑶ 《畢業生》這部電影幾個經典鏡頭分析
《畢業生》影片分析 一、故事與主題 故事簡介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本恩對前途十分茫然在他的家裡的一次派對上遇上了風流的魯濱遜太太。雖然魯濱遜太太不再年輕但她卻一再勾引本恩致使本恩內心慌亂搖擺不定最終二人在一家酒店裡發生了關系。沒過多久魯濱遜太太的女兒伊萊恩從伯克利回來魯濱遜先生以及本恩的父母都希望本恩能與伊萊恩約會見面。魯濱遜太太卻一再讓本恩保證不會和自己的女兒約會。但本恩迫於父母的壓力還是來到魯濱遜太太家裡邀請伊萊恩。本恩被她的純真青春深深吸引並向她吐露了愛意。然而在一次本恩去接伊萊恩出去吃飯的時候遭到了魯濱遜太太的反對和威脅。最終伊萊恩知道了內情。伊萊恩非常傷心回到伯克利。幾番波折後伊萊恩迫於父母的壓力倉促同意了另一個人的求婚。本恩知道後奮不顧身地沖向伊萊恩結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瀾奪回自己的愛人。 故事主題表意上是通過一個剛剛從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的年輕畢業生本恩在這個人生過渡期的一段成長經歷來表現本恩這個青年人在成長時期心中的迷惘、茫然以及對情慾的好奇和對愛情的嚮往。深層上是充分展現了二戰後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也就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對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叛逆、對社會制度的不滿、對前途的迷茫與焦灼、對成人世界的隔膜和不認同以及這種掙扎的盲目與徒勞。展現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正值傳統家庭、道德准則、價值觀處於分裂、崩潰、調整的動盪時期。將美國當時時代的新變化和新一代人的敏感體驗融為一體投射到影片中來。 同時影片主要以成長和叛逆為敘事母題大膽體現了對性禁忌和傳統道德觀的突破。 從《畢業生》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敢於突破敢於挑戰的形象。也可以感悟到人生遇到迷茫與紊亂是正常的即使一開始選擇錯誤走錯了道路只要我們拿出勇氣足夠堅定的堅持自己內心正確的想法及時改正也為時不晚。正好印證了那句老話「浪子回頭金不換。」 二、結構與段落 總的說來《畢業生》這部影片是單線型結構。主要圍繞本恩這個剛剛從大學畢業的男孩展開進行敘事的。本恩作為影片的中心人物按照他的生活時間為敘述脈絡、影片的時間延伸順序展現了本恩從畢業回家以後的種種事情。 但從影片故事結構又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段落。第一部分是本恩與魯濱遜太太的情感糾葛。第二部分則是本恩與伊萊恩之間的愛情故事。 總體說來這部劇依然屬於「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劇作結構。在劇作安排上並沒有十分新穎和出彩的地方。但整體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還是值得借鑒的。 三、場面與場景 本片的場景多在室內。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主要在賓館、本恩家、以及魯濱遜太太家。以內景為主輔之以外景。 本恩的房間以白色調為主體現了主人公受父母傳統教育深刻影響的影響為人較為嚴謹、靦腆、乖乖孩的形象。而魯濱遜太太的家顯得燈光較暗沒有明亮的光源體現了魯濱遜太太成熟具有挑逗的性感形象。而且也為他們倆發展曖昧關系提供了環境。而賓館的狹小、昏暗則體現了他們倆之間曖昧的、禁忌的關系。而在表現本恩和伊萊恩的發展時導演多用外景和明亮的背景體現了2個青年人陽光、活力。也體現了他們兩之間愛情的美好相比本恩與魯濱遜太太的關系來說顯得光明和正常符合道德准則。本片的場景為該片的敘事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也體現了各個人物的性格。做的恰到好處有渲染和鋪墊的效果。
四、人物的出場 影片一開始導演就以一個長鏡頭交待給觀眾一個滿臉茫然的主人公本大學畢業坐飛機回洛杉磯在機艙里他一臉的迷茫神態回到家裡仍萎靡不振在社交場合面對眾人的溢美之辭更感到虛妄於是逃回卧室。這便是本畢業後走向生活時的失落心態。 而另一個主演魯濱遜太太的出場從本恩逃離派對躲在自己房間開始。在本恩眼神迷茫的看著自己房間里的魚缸時魯濱遜太太突然破門而入不請自來而且神情泰然自若一切顯得自然悠閑並主動與本恩交談連坐姿都頗具幾分挑逗。為觀眾理解魯濱遜太太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也為後來他們倆之間發生關系做鋪墊。 伊萊恩的出場則充分展現了她的端莊典雅和青春、純潔。伊萊恩在本恩到她家姐她出去約會時由父親帶到本恩面前。一副靦腆、純真、美好的模樣衣著得體秀發飄飄與魯濱遜太太成熟性感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也為後來本恩發現伊萊恩的美好愛上伊萊恩做了鋪墊。 五、剪輯與節奏 該片剪輯流暢節奏跌宕起伏有起有落。其中展現本恩受到魯濱遜太太的誘惑熱欲難耐而又極端苦悶時候的那段剪輯手法頗受好評是本片的亮點。那段採用現代的幻覺、想想、錯覺和現實的交錯以及及時空跳接的手段極其生動地揭示了主人公內心的慾望、悔恨、茫然等錯綜復雜的心理。從而揭示出一個初入世事的純潔青年矛盾惶悚的內心世界為後來她的自救行為埋下伏筆。各種景別的合理變換、特寫的切入以及運動鏡頭的表現、還有空鏡頭的切入造成了一種虛實結合的效果體現了主人公內心茫然、不知所措但又慾望涌動的心理。 本片節奏總的來說是不緊不慢的。但是在某些重點情節時影片節奏隨著故事的發展變化著。比如本恩去尋找伊萊恩結婚的地點阻止她結婚時那段不斷加緊的節奏將故事推向了高潮。 技術方面這部電影的剪輯手法在當時頗為前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表現本傑明與羅賓森太太偷情生活的這一段。場景在家中、游泳池和旅館三個空間中轉換將他 的不同行為巧妙的聯系在一起。比如本傑明原本在水中他向氣墊上一撲緊接著鏡頭就剪輯成他撲到了羅賓森太太身上。這樣的剪輯非常的自然流暢表現出本 傑明沉湎於「水」與「性」的世界中為我們展現出他空虛的精神世界。 六、特殊氣氛的營造 本恩第一次和魯濱遜太太到賓館開房。兩人在賓館房間里本恩十分焦慮不安緊張而魯濱遜太太十分鎮定十分坦然兩人完全不同的心情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氣氛。導演運用演員的動作、表情、以及場景的布置、現場燈光的明暗變化來體現。 本恩被迫在游泳池裡潛水那段。 七、細節的處理 細節伊萊恩的婚禮已經宣告成功本恩依然沖下台階用教堂里的十字架做武器擋開婚禮上的人們。人們害怕褻瀆這一神聖的器物而不敢靠近。最後他用十字架把參加婚禮的人鎖在了教堂並和伊萊恩一起逃跑。 這個場面是對那個麻木的成人所統治的社會里已經形成的傳統法律、道德、宗教觀念的正面挑戰。 細節畫面胯下借位拍本恩 八、光影和造型 賓館里燈光的亮暗交錯。 胯下借位的造型前景是羅賓森太太穿著絲襪的大腿後景是目不轉睛盯著她的本傑明很顯然這預示著本傑明要陷入她的情色陷阱了。鏡頭造型本身就體現了一種曖昧和挑逗。這個鏡頭也成為了電影的海報.
⑷ 哪一部電影的鏡頭拍攝,應用 十分好 最好帶有分析
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鏡頭拍攝都非常好……
推薦《空房間》、《春夏秋冬又一春》、《弓》……
一些著名的評論家都贊揚金基德電影的鏡頭。他的電影台詞不多、機會沒有。主要就是靠鏡頭……
《空房間》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評論家指出,別的電影都勝在故事情節上,而金基德的電影就勝在鏡頭上。
我最喜歡的韓國導演,建議看看……
⑸ 有什麼好看又比較容易分析鏡頭的電影
《繩索》希區柯克的,特好分析,就是一超長長鏡頭。
⑹ 勵志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鏡頭語言分析
勵志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鏡頭語言分析
引導語:在人生旅途中,我們經歷著、品嘗著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在自己失意傷心時,在自己幸福開心時,總有那麼一部電影陪著你走過那些令你難忘的時光。以下是的我為大家收集的勵志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鏡頭語言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類歷史上從來不缺少戰爭,戰爭似乎總是伴隨著人類的腳步而不斷的發生,「它與人類的生存相依相伴, 它既展現了人類生存中最為激盪最為振奮的時刻, 同時又展示了人類生存中最為荒謬最為殘暴的一幕。」而電影史上也從來不缺少表現戰爭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不僅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慘烈,更是讓人猶如身臨其境感受戰爭的無情,同時也在這種戰爭中將普通人的悲歡離合表現出來,尤其是影片恰當地運用鏡頭語言來表現戰爭的慘烈和人性的復雜,體現了電影特有的藝術魅力。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有許多運用的出神入化的鏡頭語言,下面我們選取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段落來分析影片鏡頭語言的運用。
一、奧馬哈海灘登陸:紀錄片式的戰爭場面
《拯救大兵瑞恩》作為一部反映二戰時期的影片,導演斯皮伯爾格曾說要最大限度的使影片接近真實 。因此當這部影片上映時,曾有影評人稱它是「銀幕上對戰斗最充滿現實主義色彩的描寫」。
作為諾曼底登陸一部分的奧馬哈海灘登陸,是一次大規模的戰役,為了真實再現這次登陸,導演斯皮伯爾格採用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式。這一段落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空鏡頭,鐵架,海水加字幕交代了背景,緊接著出現的是在海面上不停地晃動的潛艇和士兵。第三個鏡頭便是一個顫抖的手的特寫,同時運用搖鏡頭表現出一張蠟黃的臉,然後攝影機慢慢的後拉,拉出船上的其他人。第四個鏡頭是一個士兵的近景,通告登陸時間,然後發布作戰指令,與此相應的是面對即將開始戰斗的士兵的反應。於是鏡頭出現的是潛艇上幾乎每一個士兵的面部特寫,讓觀眾看到了每一個士兵戰前的表情。
然後才是進入戰斗狀態,血腥的戰爭開始了。在這將近26分鍾的戰爭場面的刻畫中,我們看不到大規模的俯拍鏡頭,有的全是局部的、個體的表現,不是從整體上去觀看這場戰爭,而是讓戰爭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展現出其獨特的樣貌。例如有一名斷了胳膊的士兵,在來回走動尋找失去的胳膊,然後提著胳膊奔跑。
還有被子彈打中了鋼盔的士兵,在摘下鋼盔還沒明白怎麼回事的瞬間就被另一顆子彈射中了頭部,這些都是細節的表現,如果是大場面的俯拍或者航拍,那麼這些普通人在戰爭中的遭遇將不會帶給遠離戰爭的我們任何的震撼和沖擊。即便是從敵人的視點進行俯拍,我們看到的也不是一般戰爭場面的壯闊,充斥畫面的也僅限於沙灘上的人和物,有限的俯拍畫面。如此大場面的戰爭,攝影機緊跟每一個士兵,以近乎貼近地面的角度來拍攝戰爭,給我們的遠不是事不關己的豪華的視覺盛宴,更多的是心靈的悲憫。
在這大規模的緊張的戰爭場面中,導演多次運用了特寫鏡頭。如米勒上尉顫抖的手和他的面部特寫,他顫抖的手讓我們看到每一個普通人都不願意麵對戰爭,戰爭給人帶來的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創傷。
二、瑞恩母親接到死亡通知書: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心靈震撼
這一段落的第一個鏡頭首先出現的是一個空鏡頭,大片大片的麥田, 一座小屋安詳地矗立在遠處, 一條小路蜿蜒地把它與遠方聯系在一起。攝影機緩緩前移,一輛軍車從前景入畫,捲起一路的煙塵,打破了田園的寧靜。這個畫面作為過去時空中最為美好的場景一改之前的灰白冷色調,以暗黃為主,帶給人些許的暖意,但是天空尚未散去的烏雲使整個畫面看上去依舊是偏冷的色調,似乎在暗示著人們的情感尚未從奧馬哈海灘登陸的慘烈中轉換出來。
在這一段落中,導演運用近景和特寫鏡頭帶領我們觀看瑞恩媽媽,體會著她被戰爭打破的安詳和巨痛。同時景深鏡頭的運用將代表美國軍方的將軍和代表美國千萬個普通家庭的瑞恩媽媽連在一起,讓人體會到戰爭摧毀的不僅僅是個人更是千千萬萬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失去兒子的年邁母親如何承受如此悲痛的消息呢?在這個段落中,影片把和平的美好與家的溫暖和盤托出,暗含著美利堅合眾國正是由這許許多多的家庭保衛著,國家理應保衛家庭的完整和幸福。
導演不僅表現了戰爭前線的慘烈,更將戰爭後方的悲痛通過一位年邁母親的無言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給人心靈上極大的震撼,從而為下文中馬歇爾將軍要求成立特別小分隊去尋找了瑞恩媽媽僅存的小兒子做了情感上的鋪墊。
三、大戰之前的片刻寧靜:美好回憶彰顯的人性光輝
「導演斯皮伯爾格認為『只有謳歌了戰爭中令人肅然起敬的犧牲精,以及一個人對家庭、國家、友鄰的責任感, 戰爭片才有意義。』可以說,經由戰場命運而揭示人的`感情世界,是這部影片在藝術上的最重要的成功之處。」為了表現人性的完美和對戰爭的恐懼,導演在影片的第二次大戰之前安排了一次片刻的寧靜,在這種寧靜中我們體會到人性的光輝和戰爭對人性的摧殘。
在這一段落中,鏡頭又出現了米勒上尉顫抖的手以及他上半身的中景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小分隊的最高指揮官在大戰之前對命運的擔憂和無望。當他坐下和瑞恩談論家人的時候,他告訴瑞恩要回憶和家人在一起的具體的事情而不是他們的音容笑貌。上尉和瑞恩的談論是一組正反打鏡頭,基本上都是兩人的面部特寫鏡頭,從他們的表情中我們看到的是無奈和辛酸。導演也正是想通過瑞恩的嘴,讓我們聽到千千萬萬個美國普通士兵戰前的美好的生活,但是戰爭卻負責將這一切都攫走了。
在這片刻的寧靜中,沒有爭吵,沒有懷疑,雖然他們不知道命運最終會怎樣,但都懷著對往事的美好回憶與戰友共同迎接激戰的到來。導演將這片刻的寧靜和後來的激戰放在一起,意在突出這種寧靜生活的寶貴和戰爭的殘酷,表現出對生命價值的肯定。真正有正義感和責任心的導演不會只是迷戀戰爭的血腥和刺激,相反他更多關注的是人情、人性,人在戰爭中所體現出來的寶貴的精神狀態,從而讓人類認識到戰爭的可惡,和平的珍貴,讓每一個觀看者都能從內心珍惜和平,遠離戰爭。
拓展:《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一個力作,影片最大的突出特點是使用一種紀錄片的拍攝風格,讓二戰那段沉痛的歷史更加真實的展示在我們眼前。每一次槍響,都是一條生命的逝去;每一次的爆炸,都是對生命的褻瀆。導演使用大量的搖擺鏡頭來展現戰爭的混亂與激烈。戰爭的傷害,讓人揪心。
最初吸引我去看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稱贊的口碑,雖然它與9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卻贏得了無數影評人和觀眾的一致好評,二戰老兵看完本片後稱之為有史以來最真實最震撼的反映二戰的影片。曾聽人說過在戰爭中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最內在的人性,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大難臨頭各自飛,想想確實是這樣。習慣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們早已經體會不到戰爭時期的那種恐慌和危機感,自然也不會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戰爭狀態中人性的善惡。
這部片子有點想像的意味,八個人去救一個人,這樣的事在真正的戰場上可能不會發生。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去執行,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的兒子都喪命於戰爭的噩耗。這種飽含人性的虛構其實早以打動人們的內心,讓我們不會再去過多的苛求它是否符合歷史等林林總總的問題。這便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化有形為無形,變虛幻為真實。
我很喜歡影片一些片段的無聲處理,在最殘酷的地方表現得最脆弱。當金色的農場上,遠處慢慢駛來一輛汽車,瑞恩母親也慢慢的抬起頭注視著那輛駛來的汽車,似乎明白了,步履蹣跚的走到門口,最終跌落在門廊上。一片寂靜,沒有台詞,鏡頭從背後慢慢注視著母親抽泣的背影,還有一張四兄弟的合影。在影片的最後,同樣是一段無聲處理。一次爆炸過後,米勒上尉用自己的意志,無力地一槍又一槍的打著坦克,他的腦海已經陷入一片嗡嗡聲的空白,世界裡再也沒有炮火連天的聲響,然而這畫面的震撼力,卻表現的更加悲壯轟烈。
世人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就像影片中的母親一樣,一場戰爭讓她損失了兩個兒子,導演借這部片子表達了他對和平的期望,以及他的想法,這部影片,給了人們一種警醒,一種傳達。
;⑺ 三峽好人鏡頭分析
一部影片,幾乎全是長鏡頭的拍攝,所以,一直以為,賈樟柯的電影是記錄片式的電影。
影片一開頭,就用了一個驚艷的長鏡頭,從船頭一直拍到船尾,將船上底層人民的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臟,亂,粗鄙,庸俗,自娛自樂,直到男主人公的出現。
男主人公韓三明從陝西來奉節尋找十六年前買來的妻子麻幺妹,十六年了,當年幺妹走前留下的地址,青石街5號早已因三峽工程而被水淹沒。三明沒有放棄尋找,終於找到幺妹的大哥,麻大哥。三明說,我只想看看我的孩子。這就是最原始最質朴的人性啊,即便是一眼都沒見過,即便已事隔十六年,即便生活貧困,卻依然阻斷不了人心中割捨不下的骨肉親情。
三明在船艙里等麻大哥的時候,導演用了一個固定的長鏡頭,先是一個船工端著面條上來,然後是麻大哥端著面條上來,然後又一個船工,後來又上來一個端著面條的船工擠在已經很擁擠的床上,幾和人刺溜刺溜的吃著面條,麻大哥不緊不慢的和三明對著話,一個固定的長鏡頭將幾個船工的生活表現的極為真實和貼切。
一個超現實的鏡頭,一個穿越雲層的飛碟,將影片從男主人公過渡到女主人公的生活里來。女主人公來奉節尋找已兩年沒回家的丈夫,而她所知道丈夫的最後信息,僅是一個丈夫曾經工作過的,早在幾年前就已破產的工廠和一串早已作廢的電話號碼。她尋夫的信念似乎很堅定,先找到工廠,未果,又找到丈夫的戰友,然後跟著他去了丈夫的工地,經常去的俱樂部,樓頂露天小舞廳,終於在她第二天要離開前見到了丈夫,其實尋找的過程中已經耗盡了她所有的心思,最後見不見到的結果對她來說都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影片中第二個超現實的鏡頭的出現,騰空而起的廢棄的大樓,似乎預示著她已經丟下了心理的負擔,千里之外來尋夫,其實是想挽回的,但在尋找和等待的過程,她已看清了結果,最後編個理由,說心理喜歡別人了,是想挽回一點最後的自尊嗎,然後提出了離婚,丈夫也沒怎麼挽回,看著她的背影也轉身離去,一個悵然,一個決絕。
小馬哥是三明在這里交的第一個朋友,年輕,喜歡港片里的周潤發,庸俗而粗糙的追求著潮流的一個小混混,小馬哥為了五十元錢去收拾一個人,出發前和三明約好晚上回來一起喝酒,三明等了兩晚都沒等到。第二晚在小酒館里用了一個運動的長鏡頭,從三明那桌平移到另一桌,是三個還沒卸裝的川劇演員,色彩濃郁而熱烈,和簡陋小酒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馬哥終是死在了坍塌的樓房中,送葬的途中,一襲大紅色的毯子將他蓋住,和始終陰沉潮濕的色調形成了強烈對比,一個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最後生命所有的熱烈都迸發在了這襲大紅毯子上了。
三明最後見到了曾經的妻子,妻子在離開他的這十幾年,生活的也並不好,三明決定帶妻子走,三明決定回老家下煤礦,掙錢贖回妻子,臨走前和曾經的工友一起喝酒抽煙,鏡頭中透漏著最平凡的真實,卻也掩蓋不住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勞動人民深深的無奈與悲哀。
因為影片的背景城市終年見不到陽光,所以整片給人一種潮濕黏膩的感覺,將要拆遷的破舊樓房,廢氣的工廠,潮濕的街道,永遠散不開的雲和霧氣,影片結束後,那種黏膩的感覺還一直停留在我的心中,久久的,久久的不能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