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攝影師角度分析電影

攝影師角度分析電影

發布時間:2023-10-26 04:14:57

㈠ 求幾段關於電影<英雄>和<孔雀>攝影的評析!

顧長衛作品《孔雀》之意義,至今還沒有人指出。在柏林的時候,這位外表木訥的攝影師,謙遜地向德國人表示自己碰到了好劇本。其實他超出了曾與之合作過的任何"大師"。他自己正走向大師。而在他之前,中國大陸根本沒有出現過大師。我的個人觀點:華語電影的大師一直在台灣。有首歌謠也許聽過,被傳誦在《孔雀》描寫的那個年代:報告司令官,我老婆在台灣,沒有褲子穿,撿了一塊布,縫了個三角褲。就是這樣一個台灣,八十年代初開始了電影新浪潮運動,出現了楊德昌和候孝賢兩位影像文化大師。當時台灣流行著功夫片、瓊瑤愛情片和軍教宣傳片。他們的出現,使一種電影成為台灣幾十年間歷史及社會變遷的一個註解、一份見證。 "個人成長的故事裡隱喻著集體成長記憶的主題。" 顧長衛的《孔雀》似乎開始了這樣的隱喻。如果看過楊德昌的《一一》的人,甚至會覺得《孔雀》背景音樂的風格和出入方式,以及某些場面的剪輯,與《一一》頗為相似。這不是貶低《孔雀》,把它與戛納電影節的獲獎影片相提並論,並不丟份。陸川這個電影圈的後生小子去拿金馬獎的時候,想的是去台灣與楊德昌謀一面,可見這位台灣導演對電影科班生的影響力。 原本我們大陸的觀影者也該從影像里經歷一些變化。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給無數個體帶來頻繁震盪,震盪之下形成紛亂的人生細流。"第五代"的電影工作者理應與台灣同行一樣,呈現人生細流表現人性江河——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但一切被忽略和遮蔽了。從1988年著名的《紅高梁》起,便開始走向了虛幻的浪漫主義。那時我們還以為發生了中國電影的文藝復興運動,其實僅僅是場面和情節上的低層次鼓噪。這種風格如今仍存活、殘喘、延續在"電影奇才"張藝謀的影片里。依舊是誇張的情感、雜耍的情節、媒俗的場面,今天的《十面埋伏》只不過是技術上稍加精良的十多年前的《紅高梁》。 戲劇性的事情是:當年《紅高粱》的攝影師——可能將被後人稱作"後第五代"的顧長衛——許多年以後才拍攝了中國大陸首部大師級電影作品——印有電影事業管理局公映許可證的《孔雀》——中國電影的文藝復興,一下子晚了十七年。 看電影時第一遍的感受最重要,也最直接,猶如與美好戀人的頭一次見面。把《孔雀》介紹給周圍的人看,自己一旁再看,不知不覺看了四遍,這是在解讀電影了,與初戀的情人已混得相當熟,起初愉悅的感覺快要消失殆盡了。然後去天涯的獨立電影、去西祠的後窗、去網易的電影版區,拜讀高手與俗手的讀解,無疑這是在糟蹋這部電影了,與戀人上了床,已經是滿眼不堪三月暮。 在河南安陽街頭的菜攤子跟前,在一堆紅艷艷的西紅柿的陪襯之下,她的情感在壓抑中釋放,在宣洩中哀傷。我也情不自禁悲從中來。看到衛紅"姐"與"初戀情人"街頭偶然相遇——對面相逢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個段落,以及緊接下來的孔雀開屏,才覺得顧長衛終於找到了想要述說的事情,影片的高潮到來了也就結束了。 回首青春只有萬般無奈,往昔的熱情連點余溫都沒有留下。青春與世俗總歸是格格不入。青春過後,上面的灰塵一定會很厚。 同學畢業前語重心長之語猶在耳畔:電影終歸是電影,不要太迷戀呵。是啊,正如青春終歸是青春,不要執著太久。 "手風琴"和"降落傘"都是"夢想"的象徵物和代名詞,沸騰的"開水壺"才是世俗生活。年輕的"姐姐"看一眼"開水壺"而不加理睬,是個錯誤,不實際必將失敗。她想當傘兵是少女的羅曼蒂克在起作用。兩個女配角中單純的"胖姑娘"當上傘兵,是"胖姑娘"那個詭計多端的姐姐在起作用,是利益的主動出擊,是河南人的市儈主義。衛紅"姐"善意的心計再多,也敵不過世俗的力量。她只能導致乾爸"摸電門",雖然乾爸在她的感召之下,曾經翩翩起舞。盡管那是一段相當不錯的熱情的朝鮮舞,盡管那是一段久違了的青春之舞,然而青春就是狐狸精。熱情就是害人精。乾爸的自我覺醒、神采飛揚,也只在一瞬間迸發,通常我們把這叫:找到感覺了。他的家人不會理解,在他們眼裡,這是"勾引"惹得禍,理應代表世俗的力量去痛毆高衛紅。衛紅的媽媽不理解女兒,時常抬起緊綳的下巴,用疑惑和冰冷的眼神打量"姐":你以為你是誰?啥都看不上眼?這樣的眼神,我們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遭遇過,大人們搞不懂小孩到底在想什麼。我們都曾經與俗塵格格不入。 顧長衛這部憂郁潮悶的影片,還是給了青春一些亮色。夏日的午後,陽光照射在樓頂之上,樹葉被風吹得簌簌作響,傘兵好象和雲朵一起從天而降,飛機的轟鳴聲漸漸遠離。手風琴和鋼琴配合畫面情緒來回地交替,一會兒拉長一會兒跳躍,時而夢幻般舒緩時而愛情般明朗。高衛紅自製降落傘,並系在自行車上飛翔的那個片段,近乎瘋狂,可以看做是青春的禮贊。有人說換斯皮爾伯格來導演,一定會讓她的自行車飛起來,就象《E.T外星人》那個著名鏡頭。其實顧長衛已經很出格了,已經夠浪漫了。早有聰明的看客質問了:在物質匱乏的年頭哪能縫制這么漂亮奢侈的降落傘?那得多少布票啊?由此知道,中國的電影觀眾從來不容許揮霍意念,這就想拽顧長衛一把,讓他跌個重重的跟頭,就象導演讓衛紅媽媽奮不顧身地把衛紅拽下來一樣。 那個全家打蜂窩的細節,是個高度凝練的詩意化場景,也只有電影才能夠做到。換用文學手法無法表達,只能是一個句子:高家一家人在打蜂窩煤的時候,一場急雨把一切都淋濕了。電影中的場面卻讓我們產生無限聯想。《孔雀》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而且每場戲幾乎都是一鏡到底。這個場面我計算了一下,共2分38秒。聰明的看客說自己的老爸打蜂窩前都知道預料天氣的,有失手的時候,但也不會象片中那樣狼狽。面對此情此景,要從生活真實性上挑毛病,只能誤解電影藝術。從藝術手段看到思想的表達,從場面之中和情節之外領悟詩的層次,唯有大師才留給觀眾這樣的思考空間,因為大師信任觀眾。毛主席的畢生精力是讓我們吃飽,江主席是讓我們吃好,胡主席將要讓我們思考。可是有些匠人"藝術家"畢生精力是鏡頭拍得好讓觀眾跟著情節跑,走馬官花打打殺殺嚴禁隨便思考。這恐怕違背"三個代表"。 其實影片中的這個場景是司空見慣的,成年人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最大的戲劇性也不過如此。我們都觀察過螞蟻窩,這個場景就好象一雙眼睛在觀察螞蟻窩。倒不是表現手忙腳亂,而是生活如此地真實和如此地平庸,確實叫人感到手足無措。"姐姐"想要走出這個畫面,卻四腳朝天滑到了,美麗的女孩象徵著理想和青春,卻這樣地弱不禁風。 一相情願的追求不光發生在充滿靈氣的姐姐身上,連"腦子有點笨"的哥哥高衛國也有追求。他的理想是"交朋友"。 "我的工作換了五、六個了,連個朋友都交不住" 他竟然還想交女朋友。那個場景著實迷人:哥哥站在木房子一旁,面帶憨笑目光迷離,街上散發著夕陽的余輝,一群下班的女工漸漸占滿鏡頭,身後的情侶騎著自行車魚貫而過。受到了感染,他情竇初開,眼光不錯,一下子相中了紡織廠的一枝花——陶美玲。這必將是充滿人性關懷的美麗一幕,愛情面前人人平等。看客們當年是否追求過班花?追求過校花?就沒有犯過傻?恐怕還不不及"哥哥"的色膽大呢。你是孔雀,也開屏給大家看看? 哥哥的戲份與姐姐旗鼓相當。很多人持"三段論"的觀點,認為結構簡單明了,通過姐、哥、弟的各自故事來組織全片。我認為全片是統一在一個主題意念之下的完整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姐姐毫無例外是根主線,哥哥和弟弟由她來貫穿。姐姐與招兵的"初戀情人"街頭相遇作為故事結尾,正好前後呼應。 尤其欣賞哥哥"送傘"一段。傻哥哥冒著小雨,邁進校園的月亮門,踱著小碎步,與朗讀《荷塘月色》的畫外音——"零星點綴著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地打著盹"——構成絕佳的聲畫關系。從教室出來,又被優雅的歌喉所吸引,駐足女廁所門旁仔細傾聽。我沒聽錯的話,廁所的姑娘哼唱的是電影《小街》的插曲。《小街》是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後轟動一時的影片。郭凱敏飾演文革時的右派子弟,他到劇團給女友(張喻飾)偷假發被一群人追趕,打成了瞎子,這個悲劇片段的背景音樂是《媽媽留給我一首歌》。傻哥哥聽傻了,聽入迷了,不知道一次純正的暴力毆打將要蒞臨到自己頭上。八十年代的傷痕電影中的插曲,預示下面發生的事情,倒是有點幽默的成分。不過弟弟將傘尖扎向自己的哥哥的時候,氣氛才變得格外沉重。 弟弟的性格在哥哥的故事裡就得以表現了。如果說姐姐是孤傲的,哥哥是平和的,那麼弟弟則是古怪的。如果說姐姐回歸於世俗中的平淡,哥哥回歸於世俗中幸福,那麼弟弟可用"墮落"於世俗來形容。原本都與俗塵格格不入。但理想是傘,世俗是大地,終有一天人們會降落。和陶美玲一樣:昔日人人環繞,如今黃花堆積,借酒澆愁;和徵兵帥哥一樣:昔日光環四射英姿颯爽,如今落魄街邊,嚼著韭菜包子,即使還是一口純正的北京話。 河南安陽的街頭,姐姐衛紅笑著看著自己的夢中情人。然後轉過身,似乎一切都已經釋然。她對弟弟說那是"一個愛著我的人"。鏡頭跟隨弟弟的視線,我們發現帥哥身後一個女人提著一捆衛生紙從商店走出來。仔細一看:她竟然是"胖妹妹"的姐姐!"胖妹妹"的姐姐竟然成了招兵帥哥的妻子! 俗塵中人生竟然是這樣!美好的願望往往成空!人生是被選擇的! 公園孔雀開屏這個場面長達4分20秒。孔雀在前景,後景中三家人分別走過。這個場面一鏡到底是有難度的。他們說完話離開,然後孔雀開屏,倘若在一個時間段、用一個鏡頭拍下來,就絕對經典了。這不好安排,只能靠巧合,所以有個很明顯的疊化。倒不如把結尾"弟弟"的畫外音敘述提到孔雀開屏前面來,鏡頭再回到公園,最後看到孔雀開屏這個景象。這樣既掩飾了那個很拙的疊化,又能延長情緒的長度。放在結尾的話,我猜想顧長衛可能擔心這個時候電影院的觀眾已經探頭探腦地紛紛離開座位了——呵呵,這是中國觀眾的通病——不能體會他的深遠意境了。
希望採納

㈡ 如何分析一部影片的攝影手法

1、考察要點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基本要求是文字通順,無錯別字,並具有較高的寫作技巧。其次,是考察考生對於影片某些特殊的處理手法的理解,如張藝謀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黑白、彩色兩種色調的運用;再如《秋菊打官司》中紀實手法的運用等。第三,考察考生對於一部影片的主題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理解影片的深層含義和社會性。如《離開雷鋒的日子》所討論的主題是:在自由競爭、個人利益備受關注的社會轉型時期,雷鋒所代表的自我犧牲精神、集體主義卻並未過時。
2、影片分析的寫作方法與格式
要寫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確定寫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很多,有的考生一會說說影片的主題思想,一會又分析劇作結構,一會又分析視聽語言方面的特色,覺得方方面面都想說一說,但又說得不深入,一篇優秀的影片分析永遠不是面面俱到的,永遠都是抓住其中一兩個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論述。
首先,可以對影片作社會學分析,即作品如何反映時代的某個社會問題,作品所包含的社會內容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作品是如何展開這一社會主題的。如《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影片給觀眾展示了一幅中國普通農村的真實生活畫卷,通過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卑微的小人物執著的要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個說法的故事,揭開了一個關於法律觀念的主題:每個人都有用法律保護尊嚴的權力,中國的法制觀念徹底普及還需要很長的路。
其次,也可以影片作敘事分析,也就是影片劇作技巧的分析,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建立一種敘事關系,也就是如何講故事,影片的創作者如何通過情節的鋪排、細節的設置、人物形象地塑造來一步一步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的。
再次,可以從技術的層面對影片的導演手法、視聽語言的技巧進行分析,分析作品如何建立時空關系、影片敘事的鏡頭體系、導演如何進行場面調度等。如侯孝賢的影片中視聽語言突出的特色就是長鏡頭的運用,那麼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在侯孝賢的影片中,長鏡頭是如何具體運用的,長鏡頭給觀眾的視覺和心理感覺是怎樣的,長鏡頭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民族審美心理。再如陳凱歌的《和你在一起》中運用了大量的音樂來烘托影片的主題,考生也可就視聽中的「聽」來進行分析。當然,對於參加本可入學考試的考生而言,大多數都未進行過專業的視聽語言方面的訓練,因此導演手法、視聽語言的分析不宜涉及的過多,考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找出影片中一兩個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則可以進行視聽分析,如果不能找出影片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也不要不懂裝懂,可以避開視聽的分析,轉而進行社會學的主題分析或敘事技巧的分析。

㈢ 觀看微電影《田埂上的夢》分析如何正確調整光角度

在觀看微電影《田埂上的夢》時,我們可以發現,該微電影的畫面光線比較柔和,整個畫面的色調比較溫暖,給人春清腔一種溫馨、舒適的感覺。這主要是通過正確調整光角度來實現的。

在拍攝微電影時,正確調整光角度可以讓畫面更加生動、自然,同時也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和情感。以下是一些關於如何正確調整光角度的建議:

1. 利用自然光線:在拍攝微電影時,可以利用自然光線來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和情感。例如,在拍攝溫馨、舒適的扒衫場景時,可以選擇在陽光明媚的天氣下進行拍攝,讓畫面充滿陽光和溫暖的感覺。

2. 控制光源的位置和強度:在拍攝微電影時,可以通過控制光源的位置和強度來調整畫面的光角度。例如,在拍攝夜景時,可以選正碰擇在遠處設置強光源,讓畫面呈現出明暗分明的效果。

3. 使用濾鏡:在拍攝微電影時,可以使用濾鏡來調整畫面的光角度。例如,在拍攝浪漫、夢幻的場景時,可以使用柔光濾鏡,讓畫面呈現出柔和、溫馨的效果。

總之,正確調整光角度可以讓微電影畫面更加生動、自然,同時也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和情感。在拍攝微電影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場景和情感來選擇合適的光角度,讓畫面更加出彩。

㈣ 從攝影攝像角度寫三篇電影的影評,別太專業。

1)構圖。是指進入攝影攝像鏡頭映現到膠片磁帶上的各種(或一種)物體,在畫面上所佔的位置及相互連接的關系。換句話說,是進入攝影攝像像框的景觀是一種怎樣的圖例。

距離。由於距離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之分。某一鏡

使用特寫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別),取決與影片的內容敘述與表現,還包括著敘述者的敘述態度和感情,以及預想中的對觀眾的感染。

角度。常見的拍攝表現角度有:平攝、俯攝、仰攝等。這些角度的選擇,在於劇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構圖的意義,是要自然地表現生活故事,在敘述過程中,使觀眾感受著電影的形式美。

2) 用光。包括對自然光(太陽和月亮)、人工光(燈光)的利用。由於攝影攝像必須在一定的場合下表現某種特定的環境,在有光線的情況下才能使觀眾看到所拍攝的內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現特定環境,而每個環境都有其相應的光線。用光表現特定環境下的人與景物,起著真實氣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則是對拍攝對象的強調,或強或弱的光線,或順或逆的拍攝,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對事物的某種強調。這種強調,既應和劇情的發展相關,又應同敘述的態度與方式相聯。

綜合起來,光的運用從其基本的層面來看是表現環境的特定性。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則表現創作者的情感態度,給觀眾以情緒、感覺上的影響。

3)色彩。色彩在彩色攝影攝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萬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現的物體也顯出多彩的絢麗。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決的是對生活中物體色彩美麗的還原。一般地說,生活中的色彩應當在影片中得到生動的展現。這還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對生活中色彩的堆積和羅列,而是體現著創作者的精心構思與創造。

4)鏡頭的移動。在拍攝運動著的人物或事物時,攝影機在運動中跟蹤拍攝對象,是攝影攝像中越來越重要的手段,同時也顯露出攝影攝像師的技巧與風格。

評攝影攝像的主要原則:

第一, 攝影攝像可以單獨評論,卻不應與影視片整體割裂開來。攝影攝像既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又不能脫離影片內容而獨立存在。

攝影攝像是一種藝術創造。這種創造要納入影視片的總體構思中加以檢驗和認識。

第二, 攝影攝像作為藝術創造,不只是對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攝對象的還原,還要看攝影攝像師的創造性勞動,怎樣去表現、創造美與美的形象。

第三, 攝影攝像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藝術創造,對攝影攝像的評論要有理論准備,又要有不斷積累的評論實踐,還需要在認識、掌握影視藝術規律和攝影攝像藝術規律的基礎上進行。

㈤ 如何從攝影攝像的角度來分析一部影片

畫面的構圖、色彩、還有打光的好壞、鏡頭銜接的邏輯性、畫面里有沒有穿幫的元素。影片的故事性有沒有表達好。望採納

㈥ 如何分析攝影作品

看立意——讀懂畫面的含義 ◎審視攝影作品的標題,抓住畫面所揭示的主題標題(包括副標題)對大多數攝影作品來說,通常都屬於點睛之筆或是最簡練的內容概括。不管該攝影作品是系列照片,還是單幅照片,通過其標題的引導,你就會立即明確該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及其大致含義。因此,我們看作品,應結合標題看畫面,或者說是聯系畫面看標題。標題中所提供的信息,有來自時間方面的(某年某月某日,表明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有來自空間方面的(某某地方,表明特定的拍攝場所),也有說明事件、情節的,甚至是表達某種特定的情緒心態和奇特感受的,這些都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信息. 或者說是重要信息中的一部分。總之,標題能或多或少地明示或暗示該作品所要揭示的內容與創作者的立意。 ◎結合畫面,由標題作引申,概括出作品的主題思想(立意) 主題思想(立意)是作品的靈魂,是作品的價值所在。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我們也是首先根據作品的立意來確定該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方面的立場.並以此來推斷它的存在價值與社會效應的,從標題開始結合畫面推斷出作品的立意.再從對作品的一步步解讀中.仔細體會創作者對拍攝主題的提煉與概括.以及對各種表現技巧的駕馭.這實際上是對創作者心智運作過程的一次重現與還原n我們可以由此判斷出該攝影作品創作的成敗和思想品位的高下。看錶達——分析畫面內外的各種表現技巧 不管畫面立意有多重要.終究都要取決於畫面所採取的表達方式。立意一旦離開了表達,也就變得沒有意義了,因為只有表達出來的立意,才能為人所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說,我們大部分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意義.只能是被表達出來的意義。而理解與接受的程度,則完全取決於表達的程度。正因為如此, 「高僧只說家常話"。說給別人聽的,是為了讓人明白所說的意義,除非你壓根兒就不想讓別人明白。故弄玄虛,其目的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學識"。然而,視覺的含義與文字的含義有很大的區別,事實上,具象本身就存在著顯著的意義,但這種顯著的意義往往是不經意和不確定的,在理解上具有多種可能性。視覺的表達,難就難在它表達的合乎目的性(即對具象特定含義的篩選與確認)。對攝影來說,只要拍出了圖像,就存在了意義的表達,問題就在於這一表達是否達意.是否與立意還有一段距離,而如何縮短甚至消除這一距離,正是我們學習攝影這一視覺表達手段的主要目的. ◎造型能力的分析判斷 ◇構圖技巧分析 1.主體對象的選擇與強調。 這里主要包括:拍攝作品時鏡頭焦距的運用.景別的選擇與控制,拍攝距離、拍攝高度與拍攝方向上的考慮.背景的范圍、明暗和虛實等方面的控制,景深的選擇.運動的處理,神態的處理,情節的控制.瞬間的取捨,細節的刻畫.編輯或展示的思路和方案等.有效的手段.也可以說是唯一的途徑。每個具體的攝影畫面都應該如實地體現攝影師特定的拍攝意圖。攝影師憑借構圖手段來充分證明他在拍攝現場對某個拍攝主題的新發現,而攝影師的視覺發現則主要依賴於他對被攝主體的全新的觀察角度。新角度產生新感覺。在角度獨特的攝影畫面中,新感覺才能被充分有效地加以強調。因此,充分運用攝影獨特的表現手法來選擇與強調主體對象,也就成了攝影表達上的首要任務。如採用哪一段鏡頭焦距?選擇怎樣的拍攝角度?取什麼樣的景別(如果是特寫.是採用廣角鏡頭靠近拍攝,還是採用長焦距鏡頭後退拍攝)?選什麼樣的景深?畫面細節如何控制?虛實如何安排?瞬間如何選擇?影調如何處理?如果是系列照片,整體表現上又該如何構思?我們分析攝影作品,就是要看攝影師究竟是採用何種手段來突出畫面的主體,達到表現目的的。 就拍攝距離而言.其中便大有學問。有人說,距離產生美,指出保持距離在審美情狀下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不只是為了追求美,因為在創作中還有比美更重要的東西。正因為如此.羅伯特.卡帕就直言相告: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的確,對於新聞照片來說.重要的莫過於照片能如實地再現真實的現場感覺。當然,卡帕的這番言論還包含著另一層含義.那就是攝影師素質中更令人敬佩的執著、勇敢和隨時隨地都准備付出生命代價的犧牲精神。卡帕的主張對現代世界新聞攝影的影響尤為深刻。以紀實攝影見長的義大利現代攝影家恩佐.桑最主要的攝影經驗也是: 「我寧願靠近拍攝,而且靠得非常近。"盡管他拍攝的大構圖是實現攝影師想法的最多不是新聞照片.但近距離拍攝所得到的卻是照片中拍攝行為的自行消解——畫面給人的感覺.已經完全無視照相機的存在,鏡頭的視點似乎已經消失在主觀感受之中.照片里剩下的只是怦然心動的那份真情實感了。無獨有偶,成功地自費環球拍攝世界政治文化名人的中國當代攝影家鄧偉也主張近距離拍攝人物肖像.為的是「要能聽得見彼此的心跳".這已經演化成了一種極具心理張力與人本精神的挑戰。 2.畫面空間的經營處理。 這里主要包括:形狀(主體形狀與背景形狀、)與畫面空間的關系,如「松"與「緊"、 「疏"與「密」等;均衡與畫面空間的關系.如傳統繪畫中的均衡原則在攝影中的運用,以及現代攝影構圖中均衡規則的新變化等:透視與畫面空間的關系,如畫面視角的開闊程度、遠近感覺和空間深度,不同焦距鏡頭對透視的誇張與壓縮處理等;動感與畫面空間的關系,如沉寂與飛動、內在的較為隱含的動感與外在的較為緊張激烈的動感對畫面空間形成與配置的影響:節奏與畫面空間,如節奏所產生的視覺愉悅感和視覺含義的完整表達.對畫外心理空間的建立所需要的象徵性與寓意性(明示或暗示)因素的要求等。 3.畫面影調的構成。 指適應視覺表達的需要而確定的攝影畫面內的明暗配置情況,如:畫面調子輕重濃淡的取捨與合理的分配:影子的處理;畫面基調的確立:全影調照片的技術控制:黑白照片中的影調調節與反差控制:影調與畫面虛實感覺的關系:背景影調與主體影調的區分處理:整體影調效果與畫面情緒氣氛的關系等。 4.畫面線條的構成。 線條是構成攝影畫面主要造型感覺的最抽象也是最基本的視覺元素.它能強調出主體與背景的形狀.形成和諧的視覺秩序.產生畫面內外的視覺張力。在分析具體的攝影作品中,一般從畫面的主線著手,推斷出攝影師在創作時對畫面的主線進行提煉和截取的真實意圖。因為當我們順著主線的方向進行搜尋時.就可以非常自然地了解畫面所要表達的含義。因此,我們也通常將這一貫穿畫面情節內容的主線.稱為「視覺引導線"。 5.畫面色彩的構成。 色彩感覺在視覺表達方面是最強烈.也是最外在化的,因而也是攝影創作中最難駕馭和最活躍的視覺元素。許多人奈何不了它.是因為不了解色彩的脾性.尤其在對客觀色的選擇與主觀色的控制方面,處處都有陷阱,時時都會面臨新的挑戰。用色不僅要有深厚的藝術修養.還得有獨特的色彩體驗和行之有效的創意表達方法。 6.畫面背景氣氛的營造。 視覺表達難就難在氣氛的表現。優秀的戲劇或電影導演,不光會導戲,更善於誘導氣氛。其實,拍攝照片也同 理。許多初學者拿起照相機拍照,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見主體,不見背景,注意力分配不當,全集中在主體一頭了,而在不知不覺間放棄了對整個畫面的全面經營。拍攝出來的照片,由於背景嚴重失控,主體的表現不得不受到來自背景雜亂因素的視覺干擾,以至於無法明確表達拍攝者的真正意圖。有經驗的攝影師知道,拍攝照片花在畫面背景上的時間與精力,要遠遠大於對主體選擇控制所需的時間與精力。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背景往往比主體還重要,因為經營畫面必須有一個通盤的考慮。對攝影師來說,必須對畫面進行全面的控制。不光要以背景來有效地襯托主體,還要有意識地將背景因素當作與主體密切相關的信息來表達n其實。背景本身就是主體表達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用光技巧分析 攝影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光技巧.攝影的成功首先是用光的成功.對光線的特殊敏感和細致人微的控制能力是攝影師應具備的必不可少的素質。光線的處理.在技巧方面只有充分到位,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表達效果,否則,再好的設想也無法在攝影畫面上體現。這里最重要的要數良好的用光意識與用光感覺了。區分專業還是業余,一看攝影畫面的用光意識.便可略知一二了。專業攝影師總是處處留意用光的技巧,甚至到了非常在意、幾近苛刻的程度。而且專業攝影師對光線的感覺顯得更為可貴.因為只有良好的用光感覺.才能在拍攝現場用最短的時間,極其 果斷地對具體的用光方案和措施作出選擇和判斷,並在每一個具體細節上進行嚴格的控制。用光的感覺,已不只是一個熟練的技術與技巧的問題了.這里體現的更多的是一種晤性」,或者說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和天賦。舉個例子,絕大多數攝影師在拍攝人像時,都喜歡採用輪廓光,將人物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同時又可用來勾勒人物最值得表現部分的輪廓特徵.從而達到美化人物的目的,於是許多人就以為這種用光就是一種經典的用光。但是,優秀的攝影師卻從不迷信任何一種所謂的經典用光,他總要去設法創新,去努力獲得全新的感覺。他們在使用輪廓光時就顯得十分小心,因為大家喜歡的已經用濫了的方式,其中必定是最缺乏創意的,而且會顯得媚俗。因此.他們往往改用最朴實和最不起眼的背景光來取代輪廓光,而且改用對畫面氣氛的營造來替代對人物主體的美化,這樣反而令人物顯得更具「內涵」。其實,這才是一種更智慧的做法。 滲其他綜合技巧的合理運用視覺語言有其局限性,攝影當然也不例外。其一,攝影只是屬於視覺的,它肯定沒法被聽見或被嗅到:其二,攝影所展示的空間只是二維的平面空間,它根本無法與真實的三維世界相提並論;其三,攝影又是靜態的表現,它只是截取了運動中的一個瞬間,而決不是對一個過程的忠實復寫,它在時間與空間上都受到了極其嚴格的限制——只是永恆的時空鏈條中的一個「切片」!擺在我們面前的這些限制,都是無可爭辯、無可奈何的事實。然而,有限制就會有突破,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正是因為有了某種限制,我們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落腳位置和生存發展的空間,我們才有可能充分看清這些限制.並且以此出發試圖去打破這些限制,以拓寬其疆界。不少有經驗的攝影師,他們在打破攝影局限性方面早已作出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努力,如他們綜合了攝影或傳統視覺語言中的 種種技巧.有的甚至還運用了視知覺心理學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我們在分析其作品時,應當充分注意到這一點。

閱讀全文

與攝影師角度分析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惠莫特總統在哪個電影出現過 瀏覽:605
恐怖夜完整版電影 瀏覽:188
韓國電影微拍福利 瀏覽:903
春節電影檔期2021哪個好 瀏覽:359
怎麼去掉電影吊繩 瀏覽:710
以賽馬為題材的優秀電影 瀏覽:838
精絕古城電影全集 瀏覽:592
森林逃生是哪個電影 瀏覽:472
電影after之後哪裡可以看 瀏覽:972
被僵屍乾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683
喪屍微電影全集 瀏覽:508
如何導入電影進ipad里 瀏覽:798
6080神馬電影院 瀏覽:328
達叔吳孟達電影片段 瀏覽:470
手機雲台電影 瀏覽:332
票房大賣的電影 瀏覽:336
台灣哪裡買電影光碟 瀏覽:282
世界最可怕的電影 瀏覽:451
二戰電影歐羅巴歐羅巴在線 瀏覽:28
美女被非禮電影免費 瀏覽: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