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炸壩毀橋二戰什麼電影
炸大壩是英國的《敵後大轟炸》,根據炸毀魯爾區水壩的真實戰例改編
炸橋有不少,著名的有,南斯拉夫的《橋》,美國的《桂河橋》
㈡ 有關二戰保衛鐵橋的電影
《遙遠的橋》
劇情簡介:
歐戰尾聲,盟軍上下逐漸彌漫著樂觀的情緒。為了提前結束戰爭,各地盟軍將領認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提早直搗柏林結束戰爭。於是輕率地將大批傘兵空投在德軍營地背後,去攻佔阿納姆的那座橫跨萊茵河的大橋。不料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盟軍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這場堪稱二戰中最具戲劇性的戰役,終以盟軍的慘痛失敗而告終。
德國電影《橋》
劇情簡介:
1945年4月,戰爭已近尾聲,德國人疲於應戰,炸彈轟塌了小鎮附近的橋梁,前線步步逼近,德國士兵忙不迭撤離,以逃脫美軍的進攻,而七個十幾歲的少年卻被組織起來頂替他們來到前線作戰,在納粹流血即榮耀的思維鼓動下,他們竟然面對炮火連天的危險境地卻毫無畏懼。而其實,在上前線之前,戰爭對於這些男孩不過是充滿冒險的幻境,他們將如何抵抗這殘酷的現實呢?
㈢ 一部二戰蘇德戰爭電影,德軍即將退出俄國領土,開頭是一隊德軍過橋,被蘇軍阻擊。
《橋》南斯拉夫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㈣ 電影俄羅斯炸橋和導彈的電影什麼名字
電影俄羅斯炸橋和導彈的電影是二戰電影《橋》
《橋》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影片。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斯·佩洛維奇、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伊·加洛等人主演。
影片講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期,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將德軍撤退途中一座必經的橋梁炸毀的故事。
㈤ 求一部反映二戰電影。美國人和德國人爭奪一座橋
《雷瑪根大橋》是約翰·吉勒明執導的動作戰爭片,喬治·席格和羅伯特·沃恩出演。
該片講述了德軍和美軍反復爭奪的雷瑪根橋的故事。
㈥ 早期黑白戰爭電影 那時候我們都叫他橋 不知道是俄羅斯還是那裡的, 反正是國外電影就是了 。
二戰電影《橋》(黑白片)是前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其中有一段情節講述的是南斯拉夫游擊隊的一支小分隊在行軍途中通過一段沼澤地,薩瓦托尼陷進淤泥中,但很快就被救了起來~~
另一部與士兵陷入泥潭有關的二戰電影就是前蘇聯拍攝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黑白片)。片中,紅軍女戰士里莎在接受回村報信的任務後,不幸陷入了泥沼溺斃。這個情節非常深刻的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
㈦ 有部二戰電影。大概是講二戰尾聲,黨衛軍希特勒青年團師的一幫少年奉命守住一座橋的故事名字叫***橋
最後的橋
《橋》(Die Bruecke, or The Bridge,最後的橋,西德,1959)1945年,歐洲戰爭末期的德國小鎮,七位為「保家衛國」而應征入伍的迷茫少年的乖舛遭遇:好心的長官讓他們留守一座似乎並不重要的橋,但美軍的坦克卻意外地出現在橋邊並試圖通過……七位少年最後只有一位得以倖存。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㈧ 求一部美國二戰片,美軍在一個小鎮上死守一條鐵路橋,德軍連裝甲部隊出動了也沒攻下影片結尾,德軍投降了
這是1977年電影《A Bridge Too Far(遙遠的橋)》,英國/美國合拍的。
為七十年代攝制規模最大的戰爭片,明星陣容空前盛大:
主要演員:
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
金·哈克曼Gene Hackman
埃利奧特·古爾德Elliott Gould
愛德華·福克斯Edward Fox
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
邁克爾·凱恩Michael Caine
德爾克·布加德Dirk Bogarde
詹姆斯·卡安James Caan 等
該片主要講述1944年末,英國蒙哥馬利元帥策劃的「市場——花園」戰役實施及失敗的過程,該戰役旨在從荷蘭突破德軍的萊茵河防線,從而盡快結束戰爭。此戰也是二戰中最大規模的空降作戰,失敗的原因是德軍偶然繳獲了英軍本不該帶上飛機的作戰計劃以及戰前未能預料到目標區域存在著至少三個德軍裝甲師,缺乏重武器的盟軍傘兵在和敵軍坦克的死磕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由於德軍進行了成功的遲滯作戰造成交通堵塞,另外還有一貫令人詬病的英軍僵化刻板的戰術,使得英軍精銳——第一傘兵軍在此戰中受到重創,近於被全殲,但是英國傘兵頑強奮戰,戰斗到死的意志博得了德軍的贊賞,雖敗猶榮。
回到本問題:盟軍,主要是英國傘兵,在荷蘭奈梅根大橋成功空降後,一度佔領了大橋及旁邊小鎮,並且一開始打退了來犯的黨衛軍輕裝甲車輛,為了固守,幾個傘兵進入橋旁民宅中設置火力點,並偶遇屋主老太,老太年紀太大已經犯了糊塗,完全不知道在打仗,一開始想把英軍從自家趕出去,好在英軍並未粗暴對待,後來殘酷的巷戰開始後,該老太不勝其煩,打著陽傘跑到已成廢墟的街頭高叫「計程車!計程車」想要離開,結果被流彈打死。
---------------------------------------------------------------------
該片在網路及多個影視網站均有介紹,影片時長達到2個多小時,且是難得的高投入大製作,配樂動聽,情節曲折,戲劇性強,非常值得一看。
㈨ 戰爭不屬於少年:德國電影《橋》
上世紀五十年代,二戰的戰敗國日本拍攝了一些反思戰爭以及揭露戰爭殘=暴的電影,最著名的就是1959年上映的由小林正樹導演的巨片《人間的條件》。
在1959年的10月,聯邦德國(西德)上映了一部戰爭影片《橋》。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年前出版的,由一位德國老兵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的一部小說。
我看過的由德國人拍攝的反映二戰題材的影視劇有《帝國的毀滅》、《從海底出擊》、《斯大林格勒戰役》和《我們的父輩》。而《橋》則是我看過的最早的一部以德國人的視角剖析戰爭殘酷的電影了。該片的導演是伯哈特·維奇(Bernhard Wicki),幾年後,他又成為了著名的戰爭電影《最長的一日》的四位導演之一。
我看《橋》的原作者多夫邁斯特的回憶,其真實的經歷遠比電影的敘述要殘=酷上許多:
多夫邁斯特參與守衛的橋位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地區的一個叫做巴特托爾茲的小城。在德國戰敗前夕,多夫邁斯特和當地一群16歲的中學生被征入「人民沖鋒隊」,在僅僅接受了幾天簡單的軍事訓練後,他們被送往小城周邊的各個防禦陣地。多夫邁斯特和幾個孩子連同一大堆武器裝備一起被一輛大卡車卸在了伊薩橋頭的戰壕旁,這是一個臨時湊成的戰斗小組,他之前只認識其中的一個孩子。原來駐守在橋頭的大人們都已逃之夭夭,他們的任務是接替這些「可恥」的成年人的任務,阻擋美軍過橋。當時在他們心中交織著不同的感覺,他們為終於能夠像大人一樣拿到武器參戰而驕傲,為即將到來的冒險和刺激感到興奮,他們嘲笑著大人們的怯懦,同時又難免有幾分激戰前的惶恐。
與真實經歷不一樣的是,影片《橋》中的七位少年被派去守橋,原本是出於一個善意。可惜的是,經過納粹洗腦多年的少年們,頭腦中卻充滿了狂熱的戰爭思維。
影片開始於一個平靜的上午,城外的小橋旁邊落下了一顆來自盟軍的炸彈,凄厲的警報聲打破了小城的寧靜。大人們開始擔憂:「我們現在會遭到炸彈的攻擊嗎?」有的人開始了逃跑,也有的人感覺到戰爭就要結束了。
然而,最興奮的卻是一幫16歲的中學生。對於他們來說,傳說中的戰爭就要在身邊發生了。當七位少年收到軍方的派遣通知後,都是異常的興奮。可是,他們沒有看到老師斯坦恩流露出的憂傷情緒。老師嘴角顫抖的看著他的學生們,說不出一句話來。
這幾位學生穿上了軍服,與一幫年長的成年人開始了短暫的軍訓。從一些人戴著的舊式鋼盔看,有人還參加過一戰。
善良的斯坦恩來到兵營去找新兵們的上司弗洛里希求情,希望這位五天前也是老師的同行能照顧他的學生,讓他們能脫離戰爭。弗洛里希當即拒絕了他,並告訴他,自己和這幫孩子交談過,這些孩子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相信自己是為了理想而戰,他們想拯救祖國。
美軍即將到來,這些拼湊起來的人被編入了戰斗隊伍。軍官戰前訓導他們說:「你們保衛了每一平方米都是祖國心臟的一部分。第一次執行任務的年輕士兵們需要知道,我們的營隊只知道前進,沒有後退,只知道戰斗、勝利和死亡。」
弗洛里希聽到這番話後,起了惻隱之心,他安排士官海爾曼帶著七位少年兵去守本不該守的橋,因為這座橋離他們的家很近。他特別交代海爾曼:不要和敵軍接觸,不要射擊,橋不重要,它將被炸毀,不要發生沒有意義的傷亡。
孩子們帶著裝備來到橋邊,驚呼道:「這是我們的橋!我們到這兒干什麼?」他們甚至於非常的沮喪:「這不好玩。」
海爾曼讓孩子們挖工事,放哨。在他的心目中,弗洛里希交待給他的任務就是像保姆一樣地帶好這七位少年。
不料,當弗洛里希獨自進入小城裡時,竟然被執勤的憲=兵當做是逃兵而射殺了。這一幕卻不被七位少年所知曉,他們仍然在各自的崗位上牢記著自己守橋的「使命」。
後半夜,大批後撤的德國軍車駛過小橋。七位少年十分震驚地發現,曾經被他們視為英雄的一位軍官也在逃跑的行列中。
有人提出回家去吧,但是遭到於爾根的堅決反對。於爾根的父親是一位死在戰場上的軍官。
天亮了,美軍的飛機在橋邊投下了一顆炸彈,彈片炸死了七位少年中最羸弱的西吉。
美軍坦克駛近了橋邊,剩下的六位少年奔向各自的工事,開始了戰斗……看著戰友不斷地倒下,活著的人感受到了戰爭的恐懼。
他們瘋狂了。
當幾位德國士兵按計劃帶著炸葯前來准備炸橋時,最後的倖存者阿爾伯特向他們舉起了槍……
這一天是1945年4月27日。
三天後,希特勒在柏林的地堡中自殺。
與戰爭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就在幾天前,這七位少年還坐在教室里,還在與心愛的姑娘散步,還在為了瑣事相互爭斗,母親或父親做好了飯菜等候著他們回家……戰爭本不該屬於這幫少年,他們是一場非正義戰爭的犧牲品。
本片獲得1960年第17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2008年,德國再次翻拍了這部電影。
2014-03-11 23:05:12
閱讀(498)| 評論(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