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波斯語課(2020)》百度雲高清資源在線觀看,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主演的
鏈接:
㈡ 《波斯語課》的真實事件是什麼樣的,,
電影《波斯語課》由導演瓦蒂姆•佩爾曼執導,於2020年2月22日於德國柏林電影節上映,講的是二戰時期,德國軍官克勞斯•科赫與猶太人吉爾斯倆個人之間不同尋常的故事。
在進入集中營前吉爾斯偶然得到一本波斯語書,為了活命,謊稱自己是波斯人,德國軍官克勞斯•科赫想戰後到德黑蘭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因而他下令保住了吉爾斯的命,並安排他到廚房工作,每天工作結束後,教他波斯語;完全不懂波斯語的吉爾斯,每天必須編出新的單詞,並記住教給軍官的每一個「波斯語」單詞而活命。
因為名字,吉爾斯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克勞斯軍官為了學會所謂的「波斯語」,對吉爾斯保留了一份好感,甚至在德軍敗了的時候,然後把吉爾斯救下,攜帶他逃跑。
但諷刺的是,他因為吉爾斯教授自己「波斯語」救下了主人公,卻在逃跑時因為自己所學的這門根本不存在的語言,丟掉了自己的性命。首尾呼應的剪輯方式,讓題眼「名字」更加深刻,更加具有諷刺意義。
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比利時人,因為共享著同一門語言而產生了微妙古怪的親近感。這門憑空臆想出的語言在他們之外並不流通,因而這種鏈接是如此私密而且如此罕有。語言,傳達著信息,附著著情感的語言,在敵我間,在槍和獵物間,在鷹和麻雀間,貓與老鼠間,再造了一重關系。
聽與說,問與答,在比利時俘虜和德意志後勤軍官之間,形成了常規之外的羈絆。導演為了塑造主人公之間這種和諧、融洽的關系,在兩人相處時用窗外射進來的自然光,光暈的暈染下,不考慮到當時的背景,更像是兩位摯友在吟詩作對,更渲染了兩人之間這種「曖昧」的關系,為最後克勞斯放走吉爾斯埋下伏筆。
戰爭所摧毀的是家園,而最初在土地上建起家園的,是人。他們每一個都有名字,都有家鄉,在被戰爭奪走生命前,他們每一個都有希冀,和恐懼,戰爭是如此暴虐,能彌合分歧的只有愛與和平。
㈢ 《波斯語課》的硬核:在黑色幽默下的因果報應,令人唏噓
老周
摘要:最近二戰集中營題材影片《波斯語課》頗受好評,在沉重的話題下,從看似不可思議的黑色幽默下,折射出人生的命運在冥冥之中早就伏下了因果報應的必然,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圖1:《波斯語課》的海報
最近由俄羅斯、德國和白俄羅斯三國聯合拍攝的影片《波斯語課》頗受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5分。老周也看了,確實很有感觸,對人生更有了一份領悟。從看似不可思議的黑色幽默下,折射出人生的命運在冥冥之中早就伏下了因果報應的必然,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圖2:《波斯語課》的豆瓣評分高達8.5分
這部影片是在二戰的大背景下,要說戰爭片吧,幾乎沒有戰爭場面,確切說是集中營題材,說起二戰集中營自然首先就是納粹的死亡集中營,即便今天提起,依然使人感到絲絲寒意。集中營題材的影片,其實也不少,而且大都是堪稱經典的佳作,像《辛德勒的名單》、《裸露在狼群》、《逃離索比堡》等,在這些集中營題材影片中,除了像《美麗人生》沒有真實的原型之外,大部分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所以 歷史 感分外厚重。
而《波斯語課》也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如果不是片頭赫然出現這句提示,恐怕讓人很難相信, 歷史 上還會有這樣的事發生過,實在太不可思議了,真應了這句古話:「善惡有報,報應不爽」。
第一個因果,影片一開始,一卡車猶太人被押往集中營,卡車上一個人想用一本波斯語早期版的《聖經》來換點吃的,雖然說這本《聖經》在正常情況下,文物市場上肯定是價格不菲,但此時此刻,真的不如一個麵包。所以這人甚至表示換半個麵包都可以,但男主卻還是同意用一個麵包換了這本書。可能所有人都會覺得男主太傻,但恰恰是個看似極為愚蠢的交易救了他一命。
圖3:波斯語《聖經》成了救命符
車還沒到集中營,押車的黨衛軍士兵就將車上的人趕下來,就在樹林里分批槍決。聽到響起的槍聲,所有的人都知道是什麼情況了。輪到槍殺男主這一批人時,男主就機智地主動提前趴到地上,當黨衛軍上前要來補槍時,他就高舉著這本波斯語《聖經》大叫:「我不是猶太人,我是波斯人!」
巧的是集中營的黨衛軍上尉科赫一直讓人尋找一個波斯人,還給出了十個肉罐頭的花紅懸賞,於是男主就被帶到了集中營,從此以後他就有了這本波斯語《聖經》扉頁上的名字——朱恩·雷扎。
第二個因果,原來黨衛軍上尉科赫要找波斯人,是為了給自己教波斯語,這也是片名的由來,也是影片最大的因果。
雷扎當然不會波斯語,他只好說自己父親是波斯人,母親是比利時人,自己從小生活在歐洲,所以只會說,不認識波斯文,更不會寫。科赫就讓他每天教自己四個單詞——後來增加到四十個!於是雷扎只好挖空心思自己來編這么多單詞,每天憑空編造四十個單詞,這怎麼弄?還好科赫讓他幫廚,每天負責分飯,同時還要抄寫犯人名單,他就利用這個機會詢問犯人的名字,記錄名單上的名字,並根據這些名字的詞根來編造單詞。
圖4:雷扎給科赫上「波斯語課」
但是有一天,科赫問雷扎「樹」怎麼說,雷扎回答說「radj」,不料科赫馬上想起之前雷扎說過「radj」是麵包的意思,於是他認為雷紮根本不是波斯人,他本來就一直有懷疑,所以給送雷扎來的黨衛軍士兵的獎勵也只有兩個肉罐頭,而不是事先說好的十個,要等確定了之後再給八個。所以,科赫立即將雷扎暴打了一頓,還讓人把他送到了勞動強度最大的採石場,並讓人「好好照顧」雷扎。果然雷扎不堪重負病倒了,不過雷扎在昏迷中用「波斯語」喃喃呼喊媽媽,這才讓科赫相信他是真正的波斯人,就把他送到醫務室治療,痊癒後繼續讓他教自己波斯語,之後還幾次救了雷扎,為此還和上級做交易保下雷扎。還有一次雷扎主動和另一個猶太人替換,隨「轉運」猶太人一起離開——所謂「轉運」其實就是押出去處死,科赫聞訊馬上趕來,甚至和押送的防衛軍拔槍相向,堅持把雷扎帶了回來。最後當盟軍逼近集中營,納粹開始銷毀和集中營有關的所有證據,就在准備將集中營里倖存的猶太人全部殺掉之際,科赫將雷扎帶出了集中營,放了雷扎一條生路。
圖5:雷扎就像九條命的貓,最終從集中營中倖存
第三個因果,由於科赫對雷扎很關照,給他額外的食物,雷扎把食物帶回寢室,還給別的猶太人分享。這在當時情況下,絕對是難能可貴的,在集中營里一根香腸那都要比黃金還寶貴。後來,集中營送來一批英軍戰俘,其中就有一個真正的波斯人,有個黨衛軍士兵一直不信雷扎是波斯人,就想讓兩人當面對質。這可以說是雷扎最驚險的時刻,但這個波斯人卻被殺了!殺波斯人的就是得到雷扎食物接濟的猶太人,他還主動承認了,結果自然可想而知——被這個黨衛軍當場槍殺!雷扎也因為自己的善良慷概,躲過了一劫。
第四個因果,雷扎逃出集中營遇到了盟軍,向盟軍介紹集中營的情況,負責調查的盟軍軍官問他是否記得曾經在集中營里猶太人的名字,哪怕幾個也好,因為德國人已經將所有的相關資料都銷毀了。雷扎說他記得2480個猶太人的名字,這當然沒人相信,但是他一個一個念出這些名字的場景,絕對令人震撼!原因也很簡單,他就是用這2490個人的名字詞根編造了2480個單詞,而且這些單詞他都記得非常清楚,因為只要搞錯了搞混了,他自己的性命也就沒了。
雷扎用來保命的波斯語單詞,最終成了控訴德國種族滅絕的罪證!
圖6:德國人將集中營所有的證據都銷毀了
第五個因果,科赫為什麼要學波斯語?他自己說是有個哥哥在伊朗德黑蘭,所以他想去德黑蘭開一家餐館,而實際上他在給自己准備後路。影片最後他將雷扎送出集中營,自己則逃到附近一處小機場,用偽造的護照逃往伊朗。在德黑蘭機場,他用雷扎教他的「波斯語」和海關人員對話,但他的「波斯語」沒有人聽得懂,因此引起了懷疑,隨即被扣押,這時科赫相當抓狂:「我的波斯語你們為什麼都不懂?!」
最終波斯語還是沒能救得了他。盡管他在集中營里只是負責後勤,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可能就是個廚子,而且他也從來沒有親手殺過人,但他卻仍然無法洗脫納粹在這場種族滅絕中的罪惡。
最後說說黨衛軍,影片中稱科赫是黨衛軍上尉,並不確切,因為黨衛軍的軍銜制度和國防軍截然不同,沒有常規軍隊的將校尉,從他的領章來看,應該是黨衛軍突擊隊一級中隊長,只能說相當於上尉。
圖7:科赫的領章是黨衛軍突擊隊一級中隊長
黨衛隊,最早是希特勒在發動啤酒館暴動失敗之後,在1925年4月成立的負責希特勒安全的貼身警衛小隊,一開始只有200人的規模,隸屬於納粹黨沖鋒隊,但是直接聽命於希特勒。而長刀之夜血洗沖鋒隊之後,黨衛隊從沖鋒隊中獨立出來。希特勒在對國防軍進行擴軍的時候,黨衛隊也在逐步改革,也在逐步擴充。
黨衛隊的德語「Schutzstaffel」是德文「護衛」(Schutz)和「團隊」(Staffel)兩個單片語合而成,字母縮寫為SS,標志就是從SS演變而來的兩道閃電。
從沖鋒隊獨立出來之後,黨衛隊就成了專門擔負保護納粹黨高官安全的保衛機構。1929年1月由希姆萊領導,成為納粹黨的憲兵單位,並得到很大發展。後來隨著希姆萊兼任德國內政部長,黨衛隊更是成為德國實質上的國家安全機構。
黨衛隊從成立之後不斷武裝化。1933年3月,成立柏林大本營警衛隊(Stabswache Berlin),在黨衛隊中挑選出120人組成一支直屬於希特勒的武裝部隊。這支小部隊1933年9月被正式命名為希特勒警衛分隊(LSSAH),這就是後來黨衛軍第1師最早的前身,也是黨衛軍最早成立的武裝部隊。
圖8:黨衛隊是黑色制度和骷髏帽徽
1935年3月,希特勒廢除凡爾賽條約開始全面擴軍。黨衛隊也隨之開始成立完全軍事化的武裝力量,這就是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SS-Verfügungstruppe,字母縮寫SSVT),此時特別機動部隊共有11個營,總兵力約8500人。
1938年納粹德國官方確認國防軍是國家的武裝力量,而武裝黨衛隊則是直接聽命於希特勒的精銳部隊。武裝黨衛隊嚴格服從希特勒的命令,以忠心耿耿著稱。在戰場上更是以作戰勇猛而聞名,因此經常被派到最關鍵的戰場擔負最艱巨的任務,成為德國最精銳最悍勇的王牌部隊。
圖9:黨衛軍的鋼盔上是兩道閃電狀的SS
1940年11月正式開始採用武裝黨衛隊(或叫黨衛軍,德文為「Die Waffen Schutzstaffel」,字母縮寫Waffen-SS)。黨衛軍也隨即開始急劇擴張,總兵力從1940年的12萬人發展到1942年的28萬人,再到1943年的32萬人,最終發展到1945年的120萬人,黨衛軍在最鼎盛時期發展到45個師。成為和國防軍並列的德國兩大武裝系統之一。
1945年5月,隨著納粹德國的戰敗,黨衛隊也隨之煙消雲散。1946年由於黨衛隊在戰爭中犯下了大量戰爭罪行——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以及所有的死亡集中營都是由黨衛軍負責,這一點也在影片中表現很到位,片中出現的德軍,都是黨衛軍,領章、帽徽、以及鋼盔上的SS,都是黨衛軍的標志。
因此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判為犯罪組織,所有成員都要受到審判。而國防軍除了個別犯有戰爭罪行的官兵,大部分都沒有受到追究。
㈣ 《波斯語課》的真實事件是什麼樣的
詳細事件:
二戰時期,一個被抓的猶太人急中生智,謊稱自己是波斯人,又恰逢集中營中有個德國上尉在找人教他說波斯語,從而讓這個猶太人,也就是本片男主撿回了一條命。
於是,男主用兩千多個集中營猶太人的名字,創造了一門新的語言矇混過關,上尉則學習熱情高漲,從每天學四個單詞,到每天學四十個單詞,還自己製作了單詞卡用來背誦,卻沒有意識到他拚命學習的根本是一門不存在的語言。
《波斯語課》改編自真實事件,男主角和上尉都有原型。
當初,導演瓦迪姆·佩爾曼決定拍攝《波斯語課》,是因為本身有猶太血統。上尉的扮演者拉斯·艾丁格認為,有些德國人害怕面對歷史,不敢接觸《波斯語課》這樣的題材,瓦迪姆·佩爾曼不是德國人,更適合執導這部電影。
影片在情感方面呈現多元化趨勢。其中愚忠領袖的衛兵和感情失意的女廚師長之間的戀情,將亂世中德軍底層人物的慘淡命運表露得淋漓盡致。人們在這樣的時代下,空談沒有未來的情愛,只是為了各取所需進行的一種包裝罷了。
而男主和軍官的情感糾葛則更為復雜。男主對德國軍官的態度從仇恨逐漸變為同情,這種同情是對軍官身世、遭遇及性格的同情,更是對他身為劊子手群體的一個幫凶而不自知的同情。軍官則對男主產生了依賴乃至似是而非的愛情,甚至不惜在撤退時違命將男主放跑。這是二戰題材影片中一個比較大膽的突破,也是一個新的角度。
㈤ 怎麼評價《波斯語課》這部電影
主線中規中矩。如果熟悉二戰史,尤其是看過一些集中營電影,波斯語課的主線的表現,從主角的神態到納粹軍官的言行,都會有一種熟悉感。
這部電影真正值得一提的,也是讓其情緒氛圍如此壓抑的,在於那些零散的支線。
2、男配,也就是司務長的線,後期處理得太輕巧,彷彿導演編劇單純恨他這個人。明明點出了他的懦弱、自尊心強、感性,明確點出他沒殺過人,最後還幫助主角逃跑,給他的結尾卻只是簡單地被抓捕後的崩潰。
他從小經歷了父母雙亡,經歷了德國最悲慘的經濟崩潰時期,做夢都夢到吃的才做了廚子。加入黨衛隊是為了融入主流集體,身為集中營管理層卻心軟的很。
這么一個標標准準的德國二十世紀初期的被時代裹挾的悲慘人物範本,卻只得到了從頭到尾的嘲弄,我不明白導演編劇想要表達啥,難道是老子不管你多悲慘,也不管我彷彿對你有啥解構的跡象,但既然你是納粹,就還是給爺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