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土地》講述了什麼故事
影片取材於柯蘊的散文《深谷回聲》,1984年廣西電影製片廠出品。導演陳凱歌。
故事發生在陝北農村。八路軍工作人員顧青到一村莊去收集民歌,住在翠巧家。顧青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家沉悶的氣氛,翠巧向他打聽外面女娃的生活,從不愛開口的弟弟憨憨也開始唱歌。沒收集到多少民歌的顧青要走了。厚道的翠巧爹怕顧青受上司的指責,破例地唱起小曲為他送行。憨憨執拗地要送顧青,送了一程又一程。翠巧則用高亢的歌聲為他送行,也表達了對外界生活的嚮往。生活似乎又回到原來的樣子,翠巧要出嫁了,一言不發的她以她曾見過的程序被嫁了出去。不久後的一個晚上,翠巧又回到家,為父親挑完最後一擔水後,她走了,去尋找新的生活。在憨憨的呼喊聲中,靜靜的黃河默默地流著,河中的船影消失了,翠巧的歌聲也消失,只留下憨憨那揪心的叫聲。
② 電影黃土地的主題是什麼400字
簡介:陝北黃土高原上的貧苦女孩翠巧(薛白飾),自小由父親(譚托飾)作主定下娃娃親。八路軍文工團團員顧青(王學圻飾),為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一段時間後,與翠巧家彼此彷彿自家人般。顧青講述起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的情況,翠巧聽後,心生嚮往。 父親雖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顧青行將離去,翠巧要隨去延安,顧青有心無力。翠巧弟弟憨憨(劉強飾)跟著顧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翻過一座山樑,顧青看見翠巧站在峰頂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別,顧青深受感動。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決然逃出夫家,劃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
③ 《黃土地》展開了對什麼的反思
《黃土地》展開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
《黃土地》,是改編自柯藍的小說《深谷回聲》的一部文藝題材的電影。由陳凱歌執導,王學圻、薛白主演。影片講述了陝北農村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親,她無法擺脫厄運,只得藉助"信天游"的歌聲,抒發內心的痛苦。
劇情簡介
陝北農村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親,她無法擺脫厄運,只得藉助"信天游"的歌聲,抒發內心的痛苦。陝西延安八路軍文藝工作者顧青,為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通過一段時間生活、勞動,翠巧一家把這位"公家人"當作自家人。
顧青講述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的情況,翠巧聽後,嚮往之心油然而生。爹爹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顧青行將離去,老漢為顧青送行,唱了一曲傾訴婦女悲慘命運的歌,顧青深受感動。
④ 《黃土地》觀後感
[《黃土地》觀後感]
《黃土地》觀後感
這是一部關於土地和生存、關於命運和覺醒的電影;也是標志著第五代導演探索影片真正崛起的石破天驚典範之作,《黃土地》觀後感。
一、天高地闊,黃河遠望
黃土地是一種博大和寬厚,她孕育了華夏文明養育了一方生靈生生不息;黃土地又是一種傳統和束縛,亘古蒼涼貧瘠冷漠逃不掉掙不脫留給我們多少傷痛……
這部電影意在要「以養育了中華民族、產生過燦爛民族文化的陝北高原為基本造型素材,通過人與土地這種自氏族社會以來就存在的古老而又最永恆的關系的展示」,來引出一些「有益的思考」。「黃土地」成為整個影片的核心意象:畫面構圖始終以大面積的黃土為主,溝壑與土塬連綿不絕,山形地貌經歲月的銷蝕,大起大落,高原一片荒涼,沒有一點生命的痕跡。「黃土地」看上去或溫暖、或冷漠、或貧瘠、或深廣,總是傳達出一種特別沉重和壓抑的感覺,在影片中,它的意義已遠不只是單純的故事背景,成了整個民族的人格化的象徵體。
而黃河,博大開闊、深沉舒展,它在黃土地上平鋪而去,自由的身姿和安詳的底蘊,使我們想到充滿了力量的民族形象。它沉沉的、靜靜的空自流去,身邊就是無限蒼莽的群山和久旱無雨的土地,它卻不能解救這片為它的到來而閃開身去的廣漠荒野。這又使我們想到數千年歷史的荒涼。
二、厚重悲愴,震撼靈魂
如果說現代的外國經典大片給人的是視聽上的強烈沖擊,那麼,毫不誇張地說,《黃土地》給人的是心靈上的巨大震撼!
這不是一部娛樂電影,沒有驚心動魄、緊張刺激或溫馨浪漫、峰迴路轉的情節,總之沒有十足的戲劇性,甚至連「波瀾」都沒有。「黃土地」上什麼也沒有,沒有愛情,沒有慾望,沒有希望……好乾凈的一部電影,最後,女主人公也在滾滾黃河中逝去了她的歌聲和身影,「留下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凈」。《黃土地》講述故事的目的,不是以情節的發展和沖突來吸引觀眾,而是為了情緒、情感的抒發尋找背景與依託,人物很少,慎用對白,故事簡單,脈絡清晰。它那昏暗的畫面、單一的線索和平實的情節傳染給觀眾的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惆悵。
影片中陝北農民在黃土地上默默耕作的身影,顯出一種巨大的韌性和耐力,但土地的凝重也映襯著心靈的閉塞、保守和無奈。電影的故事情節主要是從一個啟蒙者的目光來看這塊古老土地上人民的愚昧落後:搜集民歌的八路軍顧青,喚醒了少女翠巧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但她卻難以抵抗自己作為女性的悲劇命運,她所面對的是養育了她的親人,是那種平靜和溫暖中的愚昧,最終她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死的代價,觀後感《《黃土地》觀後感》。「黃土地」的象徵意義就在於那種沉積在民族文化深處的保守性格和無法掙脫天命的悲劇感。
但是同時,在影片的結尾,我們也看見:顧青在地平線上執著走來,翠巧的弟弟憨憨在求雨的人流中逆向奔跑……我們看見,那種長期被壓抑在古老黃土之下的年輕的生命力被喚醒並噴勃而出。
三、電影風格,視覺語言
《黃土地》是陳凱歌執導的第一部電影,而攝影就是張藝謀。影片突破了傳統敘事的規范,強烈地表現了自我意識和審美理想,以詩化的電影語言創作了獨特的視覺風格,以其磅礴的氣勢震撼了整個電影界。陳、張這次唯一的會合,決定了「第五代電影」的奠基。也從會合的那一天起又決定了他們必然的分離,這又導致了後來第五代電影的擴展、分化和嬗變。陳、張之所以成為第五代電影的兩個代表,是緣自他們都深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乳汁。從《黃土地》創作的構思中,就明顯地反映出這種相知和相通。
從《黃土地》開始,第五代們終於擺脫了舊有的敘事模式,用畫面直接與我們對話,而情節是次要的。氣勢磅礴的黃土地,濁浪滾滾的黃河,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面,眾多中國象徵和風俗民風的描寫,加上人物命運的壓抑悲愴,使影片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在土地、民俗與人物命運之間反思了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特性。影片大色塊和色覺強烈的攝影、西北黃土地的民俗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基調,讓中國電影呈現了另一番不同的風貌,也標志著第五代視野不同與以往中國導演的歷史視角。
影片多處以長鏡頭構劃出一種「大環境小人物」的意境。這種視角轉換中表現的「大」與「小」的差別,將人物在大環境、大時代的命運通過對比表現出來,製造一種視覺與心靈的雙重沖擊。與燈紅酒綠的都市片相比,《黃土地》的鏡頭有些單調,看不到任何多餘的畫面,卻包含著深刻、富足的命題。大有響入雲天的腰鼓陣,哀吟動地的求雨聲,小有入夜深談,河邊淺唱。長鏡頭,特寫,寬廣,壯闊,一幕幕,極富震懾力:婚禮,熱鬧中的悲涼;腰鼓,似突兀而又那麼和諧;求雨,古老的悲壯與嘆息……
總有一些影片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黃土地》就是這樣一張「中國製造」的藝術電影「名牌」。看《黃土地》,忘不了翠巧的那雙眼睛,純凈透明卻有著無盡的欲說還休;忘不了黃土地的信天游,高亢昂揚卻有藏不住的蒼涼與悲戚;忘不了那一片黃土地,縱橫連綿跌宕起伏卻有著驚心的靜謐……看《黃土地》,如同欣賞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讀海子的詩:「半尺厚的黃土
/
麥子熟了」,聽崔健那「一無所有」的吼聲……我們懷念《黃土地》,懷念這部片子所洋溢著的一種質朴和力量,思考那些深深埋在黃土層深處的更多、更多的東西……
〔《黃土地》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⑤ 電影黃土地中是如何通過畫面來體現舊社會的壓迫感
摘要 信天游響徹天際,在黃土地上空陣陣回盪,化作一隻搖曳小船隨黃河向東流去......《黃土地》是第五代導演陳凱歌的處女作,由張藝謀攝影,講述了「公家人」顧青來陝北收集民歌時遇到翠巧一家的故事,該片用獨具匠心的構圖引起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用聲音表現出主人公內心的壓抑與追求、用色彩體現了對文化的思考。黃土地上人們努力活著,被自然壓迫,被自然贈予,一聲聲信天游是一首首悲愴的生命之歌。
⑥ 電影黃土地的主題是
選擇A反思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
⑦ 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的主題思想是
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的崛起之作 如果說《一個和八個》是中國第五代導演們的開山之作,那麼《黃土地》則是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的電影作品。中國電影在經歷了謝晉第四代導演反思文革的傷痕電影之後,一批在文革中成長的導演們開始執導電影。《一個和八個》只是在試探著邁出了一步之後,陳凱歌的《黃土地》卻在電影風格和語言強烈了形成一種新的影像,並深深影響了整個第五代導演早期的敘事傾向和風格基調。充分調動攝影手段,以獨特的造型表現出黃土高原的拙樸渾厚,大色塊和色覺強烈的攝影、西北黃土地的民俗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讓中國電影呈現了另一番不同的風貌,也標志著第五代視野不同於以往中國導演的歷史視角。 農村·覺醒 推薦度:★★★ 《黃土地》是第五代導演得到國內外確認的第一部作品,天高地闊、氣勢磅礴的黃土地,濁浪滾滾的黃河,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面,眾多中國象徵和風俗民風的描寫,加上人物命運的壓抑悲愴,使影片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在土地、民俗與人物命運之間反思了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特性。本片也是與內地電影的傳統正面決裂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