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台灣拍攝的歷史電影有哪些

台灣拍攝的歷史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9-06 02:56:54

㈠ 求中國台灣省拍的抗戰電影!

有拍過的啊,由國民黨成立的中央電影有限公司拍過:
《英烈千秋》(1974)、《梅花》(1975)、《戰地英豪》(1975)、《八百壯士》(1976)、《筧橋英烈傳》(1977)、《強渡關山》(1978)、《黃埔軍魂》(1978)、《大湖英烈》(1981)、《旗正飄飄》(1987)。
其它民間拍攝的還有:
《吾土吾民》、《盧溝橋傳奇》、《揚子江風雲》、《一封情報百萬兵》、《一寸山河一寸血》、《重慶一號》、《揚子江特一號》、《台灣抗日》、《一八九五》、《賽德克巴萊》這部是講述日據時代原住民抗爭日本的電影,蠻不錯的一部電影,雖然電影有些誇大。
兩個意識形態不一樣的政權拍攝出來的電影肯定是不一樣的啦,政治色彩很濃重,台灣民間拍攝的比較能反映人民的心聲。
國民黨主導拍攝的幾部抗戰電影很值得大陸人民看看的,很震撼!完全顛覆了以前對國軍的看法,國民黨主導的抗戰(應該叫衛國戰爭)真的是氣勢磅礴,可歌可泣!國軍在抗戰期間將軍陣亡人數就達120多位,將軍級別以下的就不計其數了,他們都是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有的還是留日德法美的高級知識分子,為了投入民族抗戰他們棄文從武血撒疆場。。。還有我們可愛的國軍士兵們,他們響應保家衛國的號召拋家棄子淚別親人,毅然拿起武器用他們血肉之軀築起了我們現在這個家,歷史會還原一切的,他們應該得到所有華夏子孫的祭奠,沒有他們的拋頭顱灑熱血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即將要復興的偉大祖國。
271

㈡ 有沒有台灣拍的抗日戰爭電影或電視劇

1、《梅花》

電影介紹:

《梅花》是一部由劉家昌執導,張艾嘉,谷名倫,柯俊雄等主演的戰爭電影。影片於1976年上映發行。

講述了在中日戰爭末期的台灣,一個小混混(柯俊雄飾),在目睹全鎮人奮力協助中國政府對抗日軍後,大徹大悟,決心做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最後以身殉國。

㈢ 台灣有沒有拍過一些反應內戰的電影,電視劇或紀錄片

《古寧頭大戰》
製片:劉伯祺
導演:張曾澤
編劇:貢敏
攝影:鍾申
剪輯:王其洋
音樂:駱明道
演員:王羽, 王道, 王珏, 梁修身, 楊群, 陳秋霞, 凌雲
出品公司:中國電影製片廠
發行公司:中國電影製片廠
出品年:1980
1949年10月24日,人民解放軍發動金門戰役,因登陸船隻數量匱乏,後援不繼,至28日,解放軍登陸部隊三個團共9086人全軍覆滅。台灣方面史稱「古寧頭大捷」。
本片於1980年奪得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錄音和優等策劃特別獎兩項獎項。

黃埔軍魂
製片:梅長齡
導演:劉家昌
編劇:鄧育昆
演員:甄珍, 柯俊雄, 谷名倫, 車軒, 張美瑤, 恬妞
出品公司:中央有限公司
發行公司:中央有限公司
出品年:1978
1949年國民黨退據台灣,在鳳山恢復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連長教官江支森不求名、不求利,認真地以「鐵的紀律、愛的教育」訓練學生,上課時對學生嚴格要求,下課後將學生視如子弟。學生們都愛他又怕他。他的妻子綉春亦熱愛他的事業,照顧著他的 每個學生,經常請學生到家中作客。為了讓學生無拘束地在他家度周末, 他竟離家徜徉在校園里。原是膽小的學生劉志良,在江支森的教導下自覺鍛煉自己,得知母親病逝,卻因在校組織同樂會,不能回家送終,在晚會上演唱悼念慈母一曲,聲淚俱下,感動了全校師生。以後他成為該校的校長。頑皮的周浩庭也在轉變,後來成為少將軍官。三十多年間,江支森的官階只從中尉升到中校。他雖沒有子女,卻受到學生的敬愛。在他退休離校時,校長帶領全校師生,隆重地列隊為江支森夫婦送行。
柯俊雄憑借本片於1979年奪得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男主角獎

《八二三炮戰》一片樓上已有朋友提及,不再重復。
台灣所拍攝的戰爭影視劇多為抗日題材,內戰題材數量極少(素材匱乏),內容扎堆於兩次金門作戰,新意不多。
推薦一部《皇天後土》(白景瑞導演,柯俊雄、秦祥林、胡惠中主演),雖說本片不屬內戰題材,但作為一部站在台灣角度上拍攝十年WG題材的影片,別有一番意味。

㈣ 請問台灣有沒有什麼的革命題材的好看的電視劇或電影

《八道樓子》,香港的,「支那七勇士」的故事
《八百壯士》,四行倉庫阻擊戰
《英烈千秋》,張自忠傳記
《筧橋英烈傳》,反映國軍空軍的
《海軍突擊隊》,國軍魚雷艇的
《梅花》,抗戰末期台島民眾的愛國故事
《異域》,內戰末期國軍在金三角的孤軍的,共兩部
以上六部是台拍的
《大捷》、《鐵血昆侖關》、《喋血孤城》、《血戰台兒庄》、《浴血疆城》、《七七事變》、《生死千里》、《憤怒的孤島》、《雙棲間諜》都是講正面戰場的大陸電影

㈤ 台灣拍過什麼經典的抗戰片

有的,而且是我個人最喜歡的20部影片之一。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電影在台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內容闡述發生於1930年台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兩個族群在台灣山區爆發沖突,兩軍交戰,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
《賽德克-巴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詩電影。它基於史實所展開的創作,沒有刻意地升華與迎合,只有赤裸地展示和呈現。它所詮釋的命題,不但屬於曾經的台灣原住民,也屬於整個人類,在華語電影整體傾向於頹廢、萎靡的創作狀態時,它幾乎是以驕傲的姿態,宣告電影精神不死,捍衛著華語電影在好萊塢、日韓電影面前的尊嚴。

㈥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閱讀全文

與台灣拍攝的歷史電影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將電影導入榮耀10手機 瀏覽:769
電影天堂迅雷電影 瀏覽:447
韓國微電影三十天的約定 瀏覽:650
北京電影學院宣傳片2016 瀏覽:442
小伙模仿電影粵語片段 瀏覽:670
好萊塢越南戰爭真相電影 瀏覽:197
2019上海電影節VR體驗展門票 瀏覽:271
日本街頭搭訕熟系列電影 瀏覽:881
美國青少年反烏托邦題材電影 瀏覽:813
最佳有關音樂的電影英文 瀏覽:739
蘋果4s看電影下什麼軟體 瀏覽:723
網上購電影票怎麼買 瀏覽:500
電影解說真人游戲 瀏覽:430
版本有菜的電影天堂網 瀏覽:734
蜥蜴人電影片段 瀏覽:166
哥斯拉大戰金剛電影剛開始的音樂 瀏覽:878
微信王牌電影 瀏覽:867
電影天堂迅雷下載下不了 瀏覽:141
戰爭電影有特種兵 瀏覽:527
權力的游戲全集電影網 瀏覽: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