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分析一部電影的美學風格

分析一部電影的美學風格

發布時間:2023-08-10 20:00:37

❶ 電影的美學本性、美學特徵,作為一門藝術最吸引人的特徵

1、電影藝術的真實性

藝術的審美個性都具有真實這一特徵,真實是藝術審美的首要前提。所謂真實,是藝術的真實,是藝術對生活准確的提煉和概括。它包括有內容的真實和形式的真實。內容的真實是藝術對社會生活內在規律的深刻反映,是社會生活本質規律的揭示。形式的真實是藝術對社會生活外在規律的反映,是社會生活外表的再現或是表現。
內容的真實,對於每個門類藝術來說,都是一樣,都要深刻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內在規律,揭示出社會生活的真正本質。而形式的真實就不一樣,因每個門類藝術的個性的差異,在表現形式上,每門藝術的真實表現特徵就會大不相同。就以電影和戲劇相比較,同是表現威武雄壯的戰斗場面,中國的戲曲可以用四個龍套一跑園場,兩軍將領用刀槍把子按規定動作對打一陣子就交待了;中國的話劇舞台可以通過若干演員模擬表演,通過導具的運用和聲響效果的配合再現出來。電影戰場的再現就與上面大不相同,必須真實地再現,像攝影機拍攝到的真實戰場一樣,讓人親臨其境。在電影里雖然也是在表演,也有導具類代用品,典型環境中也可能有布景之類,但顯露出的畫面是不易看破的,讓人感到真實,逼真。
藝術美學上的「似」的理論,在不同的藝術門類中有不同的尺度和標准。在藝術的感覺中,觀眾自有公論。在電影藝術表現里,凡是給觀眾所能感知到的,都必須是生活的真實,即在生活中所感知到的一樣。人的社會生活行為和語言都是在生活的邏輯中進行的,違反了生活邏輯就會不正常或是鬧笑話。在中國戲曲舞台上就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下不按生活邏輯進行表演,如《三岔口》的表演就可以是在燈火通明的舞台上表現黑夜中的行為,而在電影藝術中就不可以這樣,黑夜的行為必須發生在黑夜的典型環境中。這里附帶要說的是,有的電影導演過於死板,在黑夜發生的情節戲里,過於黑暗,乃至看不見,不能形成藝術知覺,也是錯誤的。
電影藝術表現的真實,體現在我們的藝術感知上,它與生活的感知基本上是相同的,這一點與其它的藝術感知是很不一樣的。不管電影表現手法中有多少技法在掩飾虛假,在模擬真實,但給觀眾的感知就如生活的真實一樣。所以電影演員與戲劇演員所掌握的表演技法是很不一樣的,「隔行如隔山」,一個表演者要做幾棲演員,又演戲,又演電影等,是很難做輕易到的。一個戲劇演員的舞台行為表演習慣,還有導演的戲劇表演風格的傾向,因而在電影藝術表現中顯露出來,就會影響電影藝術表現的真實性,這是無用置疑的。
另外,電影藝術表現除了藝術典型的真實外,還有絲毫不可忽視的細節真實,可以這樣說,細節的真實是電影藝術再現現實生活的必要和重要的手段。更具體的說,在電影的視知覺范圍內,每個細節都必須真實的,真實的細節,可使電影藝術語言的表現特別顯得流暢自然,使觀者不自覺地進入電影所創造的生活畫面里,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而戲劇藝術表現則著重於藝術典型的真實,對細節真實由於舞台小和距離的關系,一般都是忽視的。我們看戲主要在觀賞戲劇名作名家高超藝術表現功力,在一些精彩的典型化的表演程式中,藝術家們將表演形式與內容的巧妙地結合,使每個觀眾能獲得所需要的藝術享受。

二、電影藝術的價值性

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其藝術的審美價值一樣,它們都不具有物質的功利的價值,只有觀賞的藝術價值和凈化心靈、移風易俗的教育價值。但是,由於電影藝術的本性決定,電影藝術的價值性,除教育價值和各類藝術都基本相同外,在觀賞的藝術價值方面,電影藝術又有自己的特性。
電影觀賞藝術價值的特點,就是它能讓人們座在電影院里,以最好的視覺享受觀賞到你想看到或希望看到,在現實生活里必然要發生,或是可能要發生的一切事情的真實情景,讓你達到自己的目的。讓你親臨其境,親身感受,進入到你想像中,或是未曾想到、未曾看到的世界中去體驗,在其中,你是旁觀也好,或是完全投入也好,你的思想感情都會隨著影片中的思想情感和主人翁的命運而起伏。從中受到沖擊、凈化、啟迪和教育,好的影片看後,還會讓你回味無窮。
電影藝術要達到這個目的,按電影藝術規律製作是個關鍵,這裡面涉及到以導演為中心的電影製作的方方面面的技能問題,有演員、攝影師、化裝師、美工師等等許多方面的專業能力和技巧。這個創作集體必須是各個方面精通和駕馭自己本職工作的能手、專門家。如導演,就必須是真正懂得電影特性的導演,而不是一般的戲劇導演所能替代。演員也必須是真正懂得演電影的演員,也不是一般的戲劇演員所能輕易的替代。在這個電影創作集體中,無論是那一個方面,如沒有嚴格按照電影藝術的規律辦事,都會給電影的製作帶來疵瘕。其中,尤其是導演與演員是關鍵,來不得半點馬虎。誰在這方面違反了電影的規律,誰就會給影片製作帶來滅頂之災,這就是說,影片是製作完了,但無觀賞價值,製作的效應等於零。
從上的分析,可以這樣來概括:電影藝術的價值就是一個「善」字。這個字包含有兩方面內容,一是道德思想的教育;二是對電影藝術規律的精通與駕馭。前者是藝術價值的共同特點,後者則是電影藝術所獨具的。電影藝術價值創造,除了要求電影藝術家有好的思想境界,好的職業奉獻精神,還必須是善於駕馭電影藝術規律的能手行家。好的導演就要像格里菲斯、愛森斯坦等那樣,成為大家所喜愛的名導演;好的演員就要像馬麗蓮夢露、鄧波兒那樣,成為大家所喜愛的名演員。總之,善於或擅長駕馭電影藝術規律是電影藝術實現其價值的關鍵環節。
何謂電影藝術規律,這是電影藝術家和評論家的專業問題,在這里,我們不去討論,作為一個普通觀眾,也是不會去關心它的。好的電影,觀眾只知道好看、耐看、愛看,為滿足自己的目的與要求,因而經常有人去看,這樣的電影就有存在價值。這樣的電影肯定是符合電影藝術規律的,它的規律性有評論會去總結。而且看後,觀眾印象深的是電影里的故事情節與人物,誰導演,誰演,觀眾也許並不關心。導演和演員的成名,那是因為演出的好片多了,在評論家和公眾的輿論下而自然形成的。如果一個演員只顧表現自已的表演才華,不顧電影藝術的規律,結果有損人物形象。雖然表演者出盡風頭,大家暫時知道某某演員了,對電影而言,這是一種失敗的表現,因而毫無價值。壞的電影,觀眾不愛看,很少去看,存放在片庫里自然消耗而無價值。一般而言,這樣的電影肯定是違反了電影藝術規律。從理論上說,這是一種不善的結果。壞的電影,好有一比,就如一個「歌唱家」唱歌就荒腔走板,不入調,誰還願意去聽。

3、電影藝術的娛樂性
電影屬娛樂行業這是眾所周知之事,但為什麼它具有娛樂性,這里我們從審美的角度來闡釋它的理論依據。
其一,電影藝術的快感。它是以現代化的科技手段為藝術工具而區別於其它的藝術門類,作為一種特有的精神產品進入社會精神生活,進入文化的商品流通領域,吸引人們來享用、消費,首先它給人一種特有的快感,帶來精神的享受和精神的調節。其中包括有漂亮舒適的影劇院及其觀賞的環境,如封閉,與世隔絕的影廳和舒適座位等;有現代化科技帶來的高級視聽享受,如音畫,甚至於高保真、立體聲的音響,高清晰的畫面;還有令你感興趣的內容等,總之心身愉悅。
其二,電影藝術的美感。美感是在一定的快感基礎上產生的。沒有快感的美感,除少數特有原因外,基本上是不成立的;沒有美感的快感是低級趣味,和動物式快感相類似。在美學上,美感與快感是統一的,電影藝術的美感毫不例外。
電影藝術的美感可分以下三個層次來說:一是電影的形式美,其中包括有視聽中的繪畫美和音樂美,還有電影藝術本身的電影語言美,即蒙太奇運動表現的美。電影藝術形式美是很復雜的,它是綜合的「化學」反應,有音樂和說話語音的樂音運動美;有電影美術的聲光色影交織和造型運動美;還演員形象、氣質、風格、表演的美;還有整個電影語言的敘術表現的美;導演的表現手法美等等,所有這些外在的形式,都是按照美的基本形式法則,以生動的感性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供人享用,產生各種美的愉悅。二是電影的內容美。它是指電影故事內容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發展規律,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善良願望而產生的美。由此讓觀眾在感性的現實面前,為人類的美好前景;為伸張正義,除惡務盡;為了人類相互的關愛等等而感到無比欣慰思想境界美。總之,內容的美是合乎客觀規律,又合乎主觀目的的統一,是真與善的統一。三是形式與內容最佳結合而產生意境美。這就是指在某些電影語言敘術後,給人感覺意蘊深遠,意味無窮而造成的一種更高境界的美,還包括有蒙矓美。
總之電影的娛樂性,是體現在電影藝術給人所造成的快感與美感相結合的感性生活美,其中包括有感覺的愉悅,心身的愉悅,還有高尚的情趣等等。

❷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特徵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廢墟中誕生,二戰後,義大利政治動盪、社會危機尖銳,義大利的電影製作者倡導拋棄舊的習俗和慣例, 去除好萊塢式的類型模式,主張「把攝影機扛到街頭去」還原生活的真實,展現真正給人們帶來的創傷。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世界電影史重要的主成部分,其美學風格對後來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像。理解其美學特徵不妨從下列幾個角度展開,如歷史性的批判審視、現實主義記錄性、實景拍攝的攝影風格、長鏡頭的運用。這些風格極大程度地詮釋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對於理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極大幫助。

一、歷史性的批判審視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大量表現了對二戰時期法西斯的控訴、對歷史的批判。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創造者主張從人民陣線角度出發創作故事,對歷史的批判成為其創作的內核。如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1945年誕生的作品《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以人民群眾反抗運動為題材。講述了義大利人民在法西斯德國佔領時期,為了保衛國家以及堅持自己的信仰,與納粹德軍進行英勇斗爭的故事以極寫實的手法,生動地呈現義大利人在納粹鐵蹄下,英勇抗戰的壯烈事跡,表現戰爭中真實的人性。

二、現實主義記錄性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創作者密切關注社會現實,其電影題材大多源於新聞事件,忠實於真實事件與人物 。在影片敘事中採用寫實的手法 ,盡量保持鏡頭語言的客觀性,將銀幕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影片的文學故事性逐漸消失。比如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德桑蒂斯的《羅馬十一時》,這兩部電影都是選材自新聞報道。尤其是《羅馬十一時》中,由於新聞記者的參與,讓影片就像是一部新聞工作者的一次報道。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攝影機也如同新聞片攝影機的人性,隨時配合攝影師的注意力,客觀地,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將銀幕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

三、實景拍攝的攝影風格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主張「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這個時期的影片多採用自然光線,避免戲劇性的光效,從而使得電影畫面盡可能的還原一個客觀的真實世界。如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講述了二戰後的羅馬,當時無數人失業,主人公安東也不例外,當賦閑達兩年之久的安東終於找到了工作時,一個苛刻的條件出現在他面前,那就是,他必須有自行車才能工作。但可悲的是,就在他為了工作買了一輛新的自行車之後不久就失竊了。於是整部影片就是在反映社會底層人士的簡單內心世界——找回丟失的自行車,充分反映出二戰後的社會狀況。這部影片在攝影風格上最大的特徵就是全程採用了自然光效,並且大量場景都在外景拍攝,將真實的社會環境與人物的命運緊密地結合了起來。

四、長鏡頭的運用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為了更加真實的還原影像的紀實性,多採用固定長鏡頭進行拍攝,每個鏡頭都成為完整一段。影片嚴格遵守空間的統一性,使得影片更具有現實真實的透明性, 消解了電影藝術家的自我主觀性。如在1948 年的經典之作《偷自行車的人》中,為了嚴格遵守空間的統一性,自始至終保持空間統一 ,全程運用紀實長鏡頭表現出社會低層人士的簡單內心世界——找回丟失的自行車,充分反映出二戰後的社會狀況。體現了創作者忠實自然的客觀性。

綜上所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具有歷史性的批判審視、現實主義記錄性、實景拍攝的攝影風格、長鏡頭的運用等美學特徵,它擺脫了傳統電影的束縛與限制,成為一種進步的力量,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讓世界上的創作者看到了電影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

17新三劉敏

❸ 請問電影畫面的美學特性

電影的綜合性,還表現在它對科學技術的依賴。電影本身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眾所周知,電影是在照相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誕生到發展,電影始終是一門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藝術。技術的進步,對於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於電影語言的創新,甚至對於電影美學觀念的演變,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科學技術對電影的這種影響體現在各個方面。從膠片來看,愛迪生與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最早的電影膠片,由於具有單色性(感光性能弱)、正色性(明暗對比強烈)、顯微性(被攝物體輪廓清晰)等特點,直接影響到攝
影方式和畫面的美學特徵,決定了從1895年到1925年前後的故事片的美學傾向。直到1926年,柯達膠片公司研製成功一種新型膠片,這種膠片被稱為「全色膠片」,比起過去的膠片來,這種「全色膠片」由白至黑的層次更加豐富,有光更加均勻,可以表達出演員表情上千變萬化的細微差別,非常符合戲劇化電影美學的需要,為好萊塢戲劇化電影的繁榮做好了物質技術方面的准備。當然,聲音的引入更加重要,它可以說是現代科學技術在電影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早在默片時期,人什就深感電影無聲的缺陷,為了說明劇情和劇中人物的對話,當時的影片不得不在鏡頭中間頻頻插入字幕。於是,有時就採用現場配音方式,包括現場真人配音、插入錄音音響效果、樂隊現場伴奏等方式,這種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滿意。雖然在本世紀底片、各種投影用的避器和高質量微型錄音機等的產生,使得實景攝影、運動攝影成為可能。總而言之,電影從誕生到成長始終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綜觀電影藝術發展史,無論是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盧米埃爾的固定攝影到運動攝影,從攝影棚內的人工光源到實影拍攝,從定焦鏡頭到變焦鏡頭,從單聲道到多聲道,從低感片到高感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立體電影、球幕電影,乃至全息電影,沒有一項不是依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可以說,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飛速進展,電影藝術也將有重大的變化與發展,我們很難設想下一個世紀的電影會是什麼樣子。藝術和科學的綜合,正是影視藝術退異於其它藝術的鮮明美學特色。
電影的綜合性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學層次上的綜合,體現在再現性和表現性的統一,記實性和哲理性的統一,敘述因素和隱喻因素的統一。人類思維發展的本身,就經歷過由原始綜合到學科分析,再由學科分析進入全面綜合的三大階段。電影藝術由最初的綜合——將電影的逼真性和戲劇的假定性綜合利用,再進一步發展到電影和哲學。心理學的綜合,形成電影的紀實化、哲理化、心理化等風格不同的審美趨勢。隨之而來的必定是,探求如何將以上三種不同的美學風格巧妙地加以綜合化,形成更新的美學發展趨勢。縱觀世界各個電影生產大國進入叨年代以來出品的影片,實際上已經在美學追求上進行了新一輪綜合化的探索和實踐。1998年一舉奪得十一項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泰坦尼克號》,以其宏偉的氣勢和生動的故事贏得觀眾的青睞。如果要分析一下該部影片為什麼會名利雙收,可以說它的綜合化審美追求是其最大的成功之處。綜合化審美首先表現在文化藝術與科學真實高度統一。影片一開頭,藉助打撈「海洋之心」鑽石這一故事情節的展開,編導用了相當長的記福對沉入海底的泰坦尼克號進行了掃描式的審視,它猶如一部科學紀錄影片一般,對這艘巨輪的內外結構,以及沉沒時船體怎樣斷裂,斷裂在何處等問題進行了必要的考察和分析,它巧妙地把真正的科學紀錄影片的某些美學因素引入到藝術片的拍場中,將文化藝術和科學原理「文理合一」地綜合到一起。《泰坦尼克號》抓住了現代觀眾對科學真實美感的渴求,不惜成本,投入二億五千萬元巨資,拍攝了這部影片。綜合化審美其次表現在哲理與詩情的統一。《泰坦尼克號》的沉船事件,對人們所引發的理性思考是相當多又復雜的。影片的編導注意到了這一主題復雜多久性的開掘,尤其是對於人們往往不尊重科學,盲目地沉溺於自信的弊病進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評:由於盲目自信不會沉沒,船上必備的救生小艇意減少一半;由於盲目自信不會沉沒,擔任瞭望的船員竟然不帶望遠鏡;由於盲目自信不會沉沒,明明看到泰坦尼克號發出的求救信號,還以為是「鬧著玩」……影片編導似乎有把泰坦尼克號比作人類生存空間象徵的意思,提醒每一個善良的地球居民,「危險」隨時都存在,過分的盲目自信只會導致自身的死亡。標坦尼克號》的編導還依照一般觀眾的審美情趣構思了一個「富家大愛上窮司、子」的浪漫愛情故事穿插手整部影片中,真正地做到了「寓教子樂門。即使沒有得到「過於盲目自信將會導致失敗」的哲理啟示,享受一次「愛情故事」的熏陶也是值得的。雖然「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沉沒了,但泰坦尼克號上的愛情是「永不沉沒」的。當觀眾看到男主人毅傑克將生的希望讓給女主角露絲,自己卻沉入冰冷的海水,冷靜地接受死亡,能不為之動容嗎?又如《辛德勒的名單》,其明顯的美學特徵是紀實性,但它在刻畫人物心理方面也同樣達到很高的審美層次,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編導選擇了許多有個性特徵的細節、語言,進行細致入微的描述。同時,這部影片給予每個人的思想啟迪也是很深的。
它不只是單純揭露和控訴了法西斯納粹在二戰期間所犯的大屠殺滔天罪行,同時還深刻地分析了形成這一世界性大悲劇的歷史淵源。影片中的法西斯軍官阿蒙·戈特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六百年前,猶太人就是一場歐洲大瘟疫的罪魁禍首,是當時的波蘭國王批准猶太人在這座克拉科夫城市定居下來的,來時他們一無所有,赤手空拳,可他們落下根後,在商業、科學、教育、藝術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如今已是腰纏萬貫,遍地開花……」他的這一說法正是希特勒上台執政以來大肆宣揚煽動清除猶太太,進行所謂種族凈化的大日耳曼民族情
緒的自我暴注。這種民族凈化思想,被希特勒用來挑起民族間的矛盾和仇恨,並已滲透到德國普通百姓的靈魂中。戰爭更使這些被扭曲了心靈喪失了起碼的人性,從而導致了一場旨在滅絕猶太民族的慘絕人寰的民族大屠殺歷史悲劇。影片的哲理性思考和分析,使《辛德勒的名單》超越了以往一般的反法西斯影片的主題意義,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美學境界。
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藝術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綜合式藝術教育成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影視文化教育必然應當成為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
許多國家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藝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如在法國,1987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藝術教育法》,決定在今後十年裡為藝術教育投資19億法郎,決定設立法國藝術教育高級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國民教育部和文化交流部主管,由國家有關官員和藝術界知名人士組成,負責發展藝術教育的行政、財政方面的工作,該法還決定把每年5月18日至23日定為法國中小學藝術周。而在美國,則是用另一種形式確立了藝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1994年美國政府以法律形式通過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這項法令把藝術課程(包括音樂、視覺藝術、舞蹈、劇院藝術)增列為美國基礎教育中的核。心課程,並在量近出台了《國家藝術教育標准》。自60年代重視「新三藝」即數學、自然科學和英語,到1990年初布希政府宣布,上述三科加上歷史、地理為中小學教育中的核心學科,柯林頓政府把藝術增列為核。心學科。從此後,美國多數學校都把藝術作為必修課,學生必須拿到學校規定的學分,才允許畢業。在那些將藝術作為選修課程的高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相關學科,選修課程計學分,沒有修到學校規定的學分,同樣不允許畢業。各國藝術教育向普及化方向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一方面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和需要越來越高,藝術教育成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正式列入學校教育之中,確立了藝術教育的目標、計劃及課程。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被明確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藝術素質發展、入格的完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藝術教育對藝術哲學、審美心理研究成果的運用使得綜合性藝術教育成為國際上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首先是重視各種藝術門類的綜合。舉例說,在音樂教育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奧爾夫教學法、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等,都比較注重各藝術門類之間的融合。奧爾夫說,從來就沒有孤立的音樂,而只有與動作、舞蹈、語言同時存在的音樂。因此,在著名的德國奧爾夫學院中,綜合性教學成為其最顯著的特點也就不難理解了。這種教學的綜合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注重音樂與舞蹈、動作、語言的綜合。比如該院開設的舞蹈、動作課,就是
在音樂聲中展開的,實際上也是動態的音樂課,二是注重每門課程本身的綜合,像「普通音樂」這門課,就是一門包括聲樂、器樂、節奏訓練、合唱、指揮等多種內容的綜合性訓練課。達爾克羅茲也說,任何樂思可以轉譯為動作,任何動作也可以譯成與之相對應的音樂。據此,他創立了「作態律動學」。律動,就是人隨著音樂的節奏,通過身體動作來感受音樂要素和表現情感,實際上就是把音樂和舞蹈高度地融合了起來。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正是採用節奏性的動作,伴之以聲樂、打擊樂或鋼琴即興伴奏,以身體的運動來反映音樂的要素和情緒的。邊塞爾提出,「音樂教學在兩個意義上必須注意相互的關系,即內部的相互一致,和學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建立起自然的聯系。」對於內部的相互一致問題,穆塞爾解釋說,欣賞課必須同其他音樂教學工作結合起未,把它滲透到一切音樂創作和演出計劃里去;而聲樂和器樂的教學工作必須融合成一個密切而有效的統一體。他認為,音樂同廣泛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密切關系,因此音樂教學應該同其他領域互相交織在一起,這樣可以互相增強活力。否則,音樂教學將是貧乏的,不可能作為發展學生個性的一種媒介而獲得它的全部價值。雷默則提出了「綜合審美教育」這一概念。他所指的綜合審美教育關心的主要是所有藝術共同的行為范疇。他認為,「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樂中有旋律、和聲、節奏;繪畫中有色彩、線條、質感;詩歌中有比喻、形象、韻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種藝術都可以借用其他藝術的要素,再與自己的領域同化,而許多藝術又可以借用非藝術界的要素,藝術地加以運用,轉化成表現素材。」雷默還認為,藝術多學科課程與單學科課程相比具有下面幾點優勢,其一,通過與同族的其他科目對照,每門科目的特色更為鮮明;其二,弄清了同一族所有科目的基本原則;其三,既可從局部,也可從全局看待每一料。霍斯曼曾扼要地提出過類似的建設,他告訴了讀者「一個不需要增加學習時間、教師數量和設備,卻能擴充藝術課程的方法」,就是使整個藝術教學課程一體化。這種教學強調所有藝術之基礎的、共同的東西,即藝術的審美性、創造性、表現性的東西。雖然霍斯曼沒有對藝術教學課程一體化給予必要的論證,但他確信,「就像語言教學能把聽、說、讀、寫綜合起來一樣,藝術教學也可以把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觸覺藝術等融為一體。」受上述思想的影響,美國部分學校的藝術教育採用了把各種藝術學科結合起來的綜合藝術教學形式,即利用繪畫、音樂、舞蹈、刺綉以及其他不同的藝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去啟發學生。被認為最有代表性的是明尼蘇達州羅維爾地區的中小學藝術課程,川教育當局規定綜合藝術課程在,總課時中的最低限度的比例分別為:幼兒園佔10%,小學佔8%,初中要求達到150學時,高中列為選修,各校還可以自行增加課時比例。除必修的美術、音樂、舞蹈外,還要選修七八種可供選擇的姐妹藝術課程。
影視戲劇等綜合性藝術,在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的藝術教育中得到高度重視。現代社會中,藝術媒介迅速向網路化方向發展,以藝術廣告、電視和多媒體網路為主體的媒介已日益成為社會大眾的藝術文化知識的來源和基本生活內容,並日益重構大眾藝術。心理感知的格局。它徹底超越了時空的阻隔,有力促進了世界藝術一體化格局。另外,大眾傳播的作用正在向社會生活所有領域滲透著,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的面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大眾傳播成為社會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藝術教育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19世紀末現代科學技術在聲學、光學、電子學等方面取得重大的成果,使電影藝術等新興藝術種類不斷發展和完善。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不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電聲樂器,還出現了電子音響合成器和電腦音樂,大大擴展和豐富了音樂的表現能力。近10多年來,電腦繪畫、光效應藝術與激光藝術更是發展迅速,為影視藝術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展示了廣闊的發展天地。前蘇聯庫茲涅左夫主編的《青少年審美教育》一書,對於從幼兒到大學生對何利用影視戲劇進行審美教育,作出系統的明確的規定,提出詳細的可操作的指導意見。《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准》(以下簡稱《美國標准》,劉沛翻譯,尚未正式出版)是美國學校藝術教育有史以來,第一套在聯邦政府直接干預下,由四門藝術教育的全國性組織研製的藝術課程標准。《標准》的研製工作從1992年開始,1993年曾分別公布四門藝術學科標準的初稿和討論稿,最後於1994年定稿並出版。《標准》可以說是美國藝術教育界在總結美國學校藝術教育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按照1994年通過立法程序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的要求制定出台的。其根本宗旨,是為了從一個方面改進和提高美國的教育質量,使美國的教育到2000年時達到美國總統柯林頓和教育部長賴利提出的「世界級水平」。在《美國標准》中,對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學生的戲劇影視等綜合性藝術學習,都提出了系統的、明確的比較高水平的要求。
各發達國家對影視文化教育的重視,表現在影視教育與各學科教育的綜合。許多發達國家在課程標准中已經沒有「視聽教學」一項,把視聽教學與影視文化教育結合起來。《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市文學區英語語言藝術課程標准》中對「視聽教學」要求規定如下:「在結構方面,學生將能夠:1.識別作者的風格;2.識別正確、恰當的語法、措詞和句法;3.通過視聽不同的媒體擴大詞彙量;4.欣賞不同形式創造性表達的美。在釋義方面,學生能夠:1.發展評判媒體和評價口語表達所必需的批判性思維技巧;2.認識到節奏、方言、沉默、抑揚頓挫對提高演講和文學作品質量的重要性;3.在視聽中集中注重主題或情節;4.從視聽活動中獲取信息。在運用方面,學生將能夠:1.形成主動的聽力技巧:1)聽且理解指令性說明;2)在班級討論中傾聽同學的意見,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2.別人朗讀時認真聽講;3.利用媒體激發學習和思考;4.培養欣賞藝術、音樂和文學的能力;5.利用電子媒體加強和促進語言學習;6.進行娛樂性視聽活動;7.藉助科技手段和其他媒體表達思想。在跨學科方面,學生將能夠:利用批判性視聽促進跨學科學習;參加個人形式、小組形式、大組形式的視聽活動;合作完成語言藝術課題練習;通過視聽活動了解語言和文化的差別;積極參加群體聽力活動。」這一方面反映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給語言教學帶來得革命性變化,一方面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影視文化教育、整體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的思路、方向。美國的坎貝爾等人所著的《多元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卜書以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如何把戲劇影視等綜合藝術與語文教學乃至於其他各科教學結合起來的理論與實踐,給我們以極大的啟示。戲劇影視不僅涉及文字語言和多種「藝術語言」(音樂語言、繪畫語言、形體語言等),同時涉及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動作思維,與語文結合起來,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真是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我國,新的《藝術教育課程標准》充分體現了對「綜合性」的重視,可能因為考慮到現實條件的限制,影視文化教育尚未獲得應有的重視。至於影視文化教育與其他各科教育的相互鏈接、相互融合,還有廣闊的未開墾的「處女地」。我們江蘇省揚州中學 1993年以來,先後申報、組織、實施了「系統開展學科思維教育」、「全方位系統開展審美教育」這兩個研究課題。1997年這兩個課題分別被立為教育部「九五規劃」的重點課題與規劃課題,並於2001年通過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小組組織的專家評審。影視藝術在兩個課題的實施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通過每年一度的藝術節、電影藝術周,組織學生觀賞影片;通過專題講座,提高學生影視欣賞的能力和情趣;藉助於「新苗文學社」和《新苗》月刊,組織學生開展影視欣賞、評論;在各科教育教學中,我們激勵教師充分利用影視手段和多媒體設備(每位教師配備一台「惠普」手提電腦),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效益。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影視文化教育與各科教育教學的綜合,必將為影視文化教育開拓無限廣闊的天地,必將為各科教育教學帶來無限美妙的風光。
綜合式藝術教育,其目標具有綜合性:既重視藝術素養的培養,又重視人文素質、完善人格的培養。綜合藝術教育,其方式方法具有綜合性,有各種門類藝術的綜合;有藝術欣賞、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批評、美學理論等教學活動的綜合;有藝術教育與其他各科學習的綜合;有藝術活動與廣泛的社會活動(科學、人文的)綜合,有藝術與生活、社會、人生的綜合。「綜合性課程」、「綜合性藝術教育課程」的核心是科學、人文精神的綜合。新世紀呼喚科學素質、人文素質相互融合的新型火材,新世紀呼喚科學、人文精神相互結合的基礎教育、藝術教育。科學主義要求以自然科學的眼光、原則和方法來研究世界,它把一切人類精神文化現象的認識論根源都歸結為數理科學,強調研究的客觀性、精確性和科學性。人文主義則強調以人為本,把人當作研究的核心,出發點和歸宿,希望通過入本身的研究來探索世界的本質與其他問題。科學、人大主義則是二者的辯證統一。事實上,教育哲學中的「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爭,是以思想史、教育史上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思潮之爭為背景的。李德順在《價值論》一書中指出:人類的活動有兩大原則:一是真理原則,一是價值原則。前者是說:人類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和規律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後者是說要「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大思潮之間的關系,究其實是真理與價值、客觀性與主體性之間的關系問題。「孤立地看待真理或價值,都是片面的。它們各自作為矛盾的一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規定的。」真理論與價值論的統一是科學主義、人文主義相互融合的哲學基礎。主張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實質就是要在以人類文化「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正出現科學主義、人文主義相互融合的趨勢。黃濟先生指出:「如何吸取二者之長,克服二者之短,把二者溝通起來使之協調發展,始終是哲學與教育哲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鍾後泉先生在其《現代課程論》中,詳細論述了以科學為特徵的學問中心課程與以入文主義為特徵的人文主義課程的長短,而他所建立的課程編制理論,恰恰地體現了科學、人文精神的融合。建立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課程體系,必須既重視「以社會文化對人的塑造」,又重視「人的潛能的充分開發」;既重視「教育內容的科學的系統的構成」,又重視「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內在條件(發展階段、個體經驗、生活現實、實習動機、意志、信念、價值觀等)的認識與洞察」;既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技能、能力、智力的培養,又注重非智力因素、健康個性、人格的培養;既重視科學精神、科學素質的培養,又注重人文精神、人文素質的培養。據研究,創造力與智力之間存在正相關的趨勢,同時與動機、興趣、熱情、自信心、堅毅性和能吃苦耐勞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關,因此,科學、人文精神的融合,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利條件。馬克思指出:「自然科學住後包括人的科學,正像關於人的科學將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一體化發展、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同樣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培養具有科學素質、人文素質的綜合性人材、創新型人材是新世紀的要求;建立培養這種人材的課程體系,是新世紀的呼喚。

❹ 如何從文藝美學角度賞析電影

想要從文藝美學的角度去鑒賞一部電影,我覺得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分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1. 電影的內涵。其實一部電影的產生是有一個中心思想的,只有把這個中心思想理解透徹,把電影的內涵你清楚,這樣才能夠賞析一部電影。

  2. 注意電影裡面的細節。很多電影都是如此一個細節就能夠引起整個電影的走向,在我們鑒賞電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各個細節,細節很重要。

  3. 每一個人物存在的價值。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不能只看電影里人所以演的角色,而是需要看到這個人存在的價值,他存在到底是什麼樣的?

❺ 什麼是電影風格如何分析電影風格

風格是一種形式系統。Style as a Formal System。

波德維爾的《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一書中,作為標題如是說。

風格,是電影媒體技術中各個層面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形式系統,也就是電影組織技術的形式系統。除了風格系統之外,還存在敘事/非敘事性系統,它們共同影響電影。

之於觀眾,風格對於我們的觀影經驗也有重大貢獻。

分析電影風格

1.決定該片的組織結構

敘事電影:

通過情節提供的故事;分析它本身的因果、時間與空間關系的設計;從開場到結束是否有顯而易見的模式;是否使用平行對照;是否依需要在不同的段落選擇限制型或非限制型敘事手法。

2.辨識顯著的技巧

關注影片使用的色彩、燈光、取景、剪輯、聲音等元素。

找出在影片中被大量運用的技術。

分析時明確自身意圖,是為了呈現電影風格是製作電影的某種典型途徑;或者是為了強調某片風格的獨特之處。

3.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

對技巧有辨識的基礎上,注意技巧在整部影片或一個段落中的重復、變化、發展或與其他技巧平行對應等。

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聚焦風格的模式。

1)反觀自己的反應。

2)注意風格如何加強形式組織。風格也可以加強非敘事性電影的結構。

4.提出這些技巧的功能及形成的模式

必須找出風格在影片整體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

1)發掘功能的直接方法,是注意它在影片中對我們的觀影經驗所產生的效果。

風格同時塑造意義。但是,不要將單一技巧從脈絡中孤立出來分析它的功能,也沒有理由期待每個風格項目都有一個主題意義。(導演的工作之一是引導觀眾的注意力,風格通常單純地具有知覺上的作用---引發觀眾注意細節,強調某件事,刻意誤導、釐清、增強或復雜化我們對劇情的了解。)

2)另一個方法是觀察特定技巧在片中功能的方法,想像其他可能性,並思考它可能引起哪些不同的結果。

對於「風格」,科恩兄弟說:

「只有在回顧電影時,才會將它稱為風格。在真正拍電影的當下,那都只是一個個在不同情況下所做的決定。」

「…有關借著一幕幕的戲說故事的最佳方式,不管是被迫或是出於樂趣,你做了自認為適合某場戲的特定選擇。拍完後,將它們組合起來,之後有人看了這部電影,如果發現有些地方前後一貫,他們就會說'那就是他們的風格'。」

任何一部電影都需要通過不同的電影技巧來製造風格的印象,而電影工作者將在歷史環境條件的限制之下,對這些技巧做出選擇。

———摘自《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8版)

❻ 以《起風了》為例分析宮崎駿動畫電影論文的美學特點

以《起風了》為例分析宮崎駿動畫電影論文的美學特點

《起風了》描繪了日本昭和時代的特有的田園風光以及當時的風土人情、以及噩夢般的關東大地震。每部作品均有著精美的畫面設計、流暢的角色動作設計、跌宕起伏的情節設計、融入人文精神獨特的思想教育意義。通過對大自然的細膩真實的描繪、探討人和大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以無法表達的美通過動畫呈現給觀眾。《起風了》這部動畫電影論文來源於法國詩人保羅-瓦勒里所寫的浪漫詩句:還要繼續的活下去。宮崎駿先生以完美的姿態,完成了職業生涯的最後一部作品。

一、對蘿莉的控的女性角色的塑造及其表現

動畫大師宮崎駿先生的少女情結具體的表現在於:在他過往的每部作品中,都會有一位蘿莉外表堅強內心的女性角色。她們的成長歷程為故事的主線,《風之谷》女孩娜烏茜卡、《天空之城》女主角希達、《干與干尋》少女干尋[1]。這次也不例外,《起風了》菜穂子被塑造為一位擁有可愛的蘿莉外表且內心善良的姑娘。堀越加代的形象,使我們聯想到《龍貓》小女孩小梅、《懸崖上的金魚姬》海神女兒波妞,有著相似的蘿莉可愛的外表,堅韌的內內心。菜穂子與病魔作斗爭以及堀越加為自己夢想堅持的描寫,表現了宮崎駿的日本堅強女性的尊重之情。

二、對西歐建築的喜愛

宮崎駿早年游歷義大利,這些經歷使得作品中常會出現一些具有濃重歐式風格的場景。大到房屋建築,小到衣帽服飾、生活用品,甚至於一些角色的體貌特徵都具有典型的歐式風格。即使如此,觀眾們也不會把這些作品當成是歐洲的動畫產品。但他的動畫作品,往往帶有很深的日本獨特的民族風情。他推崇用自己民族靈魂的東西講述著他的動畫故事。

三、對自然生靈的崇敬

宮崎駿動畫永恆的主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幽靈公主》中隨處可見、蔥郁的森林,《魔女宅急便》一望無際的藍色海洋,都在透露著他對於自然的嚮往之心,及他對人類過度利用自然造成生態破壞的擔憂。《懸崖上的金魚姬》海水裡到處是人類生活的垃圾,凸顯了被人類污染的海洋;《狸貓大作戰》狸貓們保護自己的家園「森林」與人類抗爭的故事。

宮崎駿30歲時,受到中尾佐助的「照葉樹林(常綠闊葉林)文化論」[2]以及「萬物皆有靈」的思想的影響。綠色為永恆的畫面主色調,作為精神寄託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眼中樹不僅有靈性、而且有頑強生命力。《幽靈公主》、《風之谷》自然環境被肆意破壞的情況下,《起風了》經過地震災難後的場景。大樹們都能依靠自己頑強的生命力重新茁壯成長。就像他自己一樣,無論面對多大困難仍堅持夢想不放棄。愛、童年、友情、成長、勇氣正能量的傳達,使觀眾用心去感受自然之美。

《起風了》展現給觀眾一幅幅日本昭和初期風光旖旎的自然風景畫卷。宮崎駿動畫作品中的戰爭,往往是通過印象派背景以及廣闊藍天和廣袤新綠間的.血紅殘陽來表現的。戰爭代表破壞與毀滅,它摧毀了夢想的舞台,拆散了青梅竹馬相愛的愛人,代表夢想的飛機,因戰爭而破碎。

四、飛行夢與反戰情節

我們都能夠很輕易的看到他對於「飛行」的渴望,這些源於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親身經歷以及飛機製造世家的出身。在動畫作品《風之谷》,用滑翔機在腐海森林上空遨翔;《天空之城》神秘的道具「飛行石」、大量的關於飛行的場景畫面、以及最大的飛行器——高懸於雲之端的天空之城;《紅豬》男主角憑借出色的天空飛行技術,以抓捕在亞地里亞海上空的劫匪為生;《哈爾的移動城堡》通過魔法可以移動飛行的城堡。《起風了》是宮崎駿先生所創作的一部完整屬於飛行的作品,這部作品不單單是為了引起人們對戰爭的反思,更是為了展現作者對飛行與夢想的堅持。通過描寫二郎從小的夢想就是製造出能自由飛翔的飛機,但是後來卻由於戰爭的需要,不得不設計製造戰斗機,也揭露了二郎「想設計優美的飛機」的單純設計理念與零式戰斗機在戰爭中起的作用之間的矛盾。這與宮崎駿先生本身對飛行器的執著以及反戰意識是相通的。

五、現實與夢幻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在影片中,無論是地震還是戰爭都是採用真實的表現手法來描寫當時日本的真實情況。日本關東大地震以及經濟大蕭條之後,男主人公成了航空精英,並與曾在火車上邂逅的菜穗子重逢。不再像《魔女宅急便》中乘著掃帚在天空飛,《懸崖上的金魚姬》魚子從海邊飛奔在陸地的這樣的包含種種幻想元素的作品,影片中並沒有魔法及怪物的出現。第一次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題材,真實存在的成人之間的愛情故事。但片中的男主人公與德國大師學習,最後與妻子相見,都是通過虛幻的表現手法,以夢境的形式來實現的。通過現實與夢幻的結合,觀眾感受到地震以及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慌與痛苦,二郎與菜穗子感人的愛情故事。通過夢的手法,人生如夢,展現愛情在戀人心中的永恆,同時也模糊了生死的界限。

六、愛情與夢想的堅持

在《起風了》中,愛情與夢想始終作為兩大主線貫穿著整部動畫作品。主人公努力追尋夢想以及主人公凄美愛情的故事。影片的故事開端二郎的空中飛行的夢境開始的,最後在夢到愛人菜穗子相見而結束。從主角兒童時期堀越二郎和妹妹對話,以及成年後每一次兄妹相見,可以看到二郎是個為夢想拼搏努力堅持不懈的人。二郎夢想設計出單純能在空中飛行的飛機,製造出的零式飛機最後卻專門用於戰斗。這種矛盾,就像宮崎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飛機迷,但同時也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反戰人士。「能夠打造出一台美麗的飛機就是我唯一想做。」是二郎與宮崎駿先生共同的的心聲,他們所熱愛的飛機,並不是用於戰爭的飛機,而是單純對飛機的熱愛。整部電影風是貫穿始終不可忽視的最重要的元素。一陣陣風未停止過,無論是影片開始時的關東大地震與女主的邂逅還是結尾的二戰結束。在火車上一陣強風把他們帶到彼此身邊,首次相遇。風讓他們再次相遇相識相愛,二郎飛機試飛成功是有風和菜穂子「幻影」陪伴。風看不到,但它一直存在,我們能真切的感覺到。

《起風了》在苦難年代中辛酸而堅強為夢想活著實現自己夢想的男人。宮崎駿的動畫事業的成功,也離不開他的堅持,用自己別具一格的手繪風格,堅持自己心愛的關於動畫的夢想,全身心投入於動畫事業。「風吹唯有試著努力活下來」,也是宮崎駿先生所表達的主題。努力不懈為動畫產業奮鬥了四十年,最後用《風起了》這種特殊的方式和所有人道別,就像電影里主角的偶像卡普羅尼最後問他的「盡力了嗎?」,二郎斬釘截鐵給出的答案,也是宮崎駿先生自己一生對自己動畫事業與夢想的最真實的寫照。《起風了》作為圓舞曲,為自己的動畫生涯舞出一個圓滿的記號。對動畫夢想堅持的精神,也是動畫創作者所必需具備的品格,能完成自己動畫夢想,更好的為動畫事業奮斗。

;

❼ 從美學角度評論電影,要是哪幾個方面

如果是從美學,以《阿凡達》為例:美學的討論上色彩,場景。是比較重要的。《阿凡達》上的色彩是冷色系的藍綠系列為主,藍色和綠色給人的感覺是寧靜安祥,和睦舒暢。正好對映呢潘多拉星球和人的特徵。當然,象我們寫作文一樣它還照映著人類的冷酷無情。還有便是色彩之間的相互照映,不但沒有使色彩太過混亂還使人境合一呢。場景的布置上是一個重點。比如抗戰時期的電影,極間苦的情況下,一張破爛的桌上有一個奢華的杯子,從人物的對話上,用一點聰明的話吧兩者結合對比,便一下更突出戰地艱苦。相反的話,場景便會因此「千創百孔」。

❽ 1、選取一種電影類型,分析它的美學特徵。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

巴贊在《電影是什麼?》一書中,曾給予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真實美學」的高度評價。他首先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義大利電影中現實主義的產生及其形成。巴贊談到:解放時期以及這一時期義大利的社會、道德、經濟形態對電影起過決定性的作用。而在這之前,雖然有著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專制的統治,但仍舊有一些電影工作者「已經朝著為世界各國所承認的現實主義方向努力」。巴贊說:「形成年輕的義大利學派的許多因素在解放時期之前便已存在:人才、技術和美學傾向。而歷史、社會和經濟的條件急劇加速了這些因素的聚合,同時還摻入了一些獨特的因素」。
抵抗運動和義大利解放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題材。因為,解放對於義大利人「並非意味著恢復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著政治革命、盟軍佔領、經濟與社會的.動盪。此外,解放的進程是緩慢的,經歷著延綿無盡的歲月。它深刻地影響了義大利的經濟、社會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時,也必然影響到文藝創作。義大利電影的創作,正如我們在前面曾經講到的那樣,是所有藝術中最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種藝術。因此,新現實主義的美學價值便首先表現在他們的題材、內容上。對於這一點《大英網路全書·電影藝術部分》也d曾作了具體的分析,並提出了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主要表現了人類對於生存的四個基本問題的思考:1、反對戰爭,以及侵入他們國家的那種致命的政治混亂;2、反對飢餓;3、反對貧困和失業所造成的困境;4、反對家庭解體和墮落。由於新現實主義是關於這樣一些內容的表現和對於諸方面問題的思考,因而也就決定了它的影片的風格與形態。這便使得新現實主義電影與占據世界銀幕的好萊塢電影形成了鮮明的比較:新現實主義強調貧困,而不是好萊塢影片的魅力;強調醜陋的貧民茅棚,而不是潔凈的時髦公寓;強調表現普通人、世俗無禮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紳士等等。新現實主義因此強調了那個不公正的社會結構,以及被那個社會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關系。新現實主義賦予影片以深刻的現實意義,並同時在與好萊塢電影市場的抗衡中,以一種藝術影片,贏得了那一時期具有審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養的人,以及更為廣泛的觀賞者們的興趣。
柴伐梯尼曾為新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確立了這樣的定義:表現事物的真實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樣子;使用事實而不用虛構;描繪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頭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現人與他的真實社會關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義的夢幻。柴伐梯尼曾批評好萊塢電影是一種「經過過濾的現實」,是一種「虛構的假定性情境」。他說:「我更感興趣的是自己在周圍生活中親眼看見的事物中所蘊含的戲劇性,而不是虛構的戲劇性」。
他認為,詩意應該到生活中去尋找。柴伐梯尼的這些主張,對於新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起到極其深刻影響。
巴贊指出:「義大利電影的突出特點就是對當前現實的密切關注」。他進一步說:「我的意思是,注入到觀眾意識中的似乎主要是貧困、黑市、行政管理、賣淫、失業一類具體的社會現實,而不是先驗的政治價值。我們從義大利影片中幾乎看不出導演屬於哪一政黨,也看不出導演打算迎合哪一派」。巴贊認為,新現實主義的作品,是世界電影中唯一的一個表現著「拯救著一種革命的人道主義」。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與義大利政治局勢和亞平寧半島的共產黨人的作風有關。而新現實主義電影作品更突出的是以寫實主義的態度,面對那種混亂的社會現實。巴贊認為:這則是義大利電影的一大功勞,它再一次重申了藝術上的「寫實主義」,不無首先具有深刻的「審美性」。新現實主義繼承和發展了在它之前寫實主義的電影傳統,並為隨之而來較為完整的寫實主義電影美學體系的理論建立了堅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分析一部電影的美學風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兩部手機同步播放電影的軟體 瀏覽:684
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 瀏覽:830
動態壁紙歐美電影片段 瀏覽:820
李佳琦電影全集 瀏覽:7
電影世界奇妙物語之墓友 瀏覽:616
鐵人劉燁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445
世界最大的電影院 瀏覽:89
二戰電影英國飛行員 瀏覽:496
冰雪奇緣微電影百度 瀏覽:155
賽爾號大電影怎麼樣 瀏覽:302
葉問電影全集1 瀏覽:940
忘憂酒館3電影免費 瀏覽:432
政治人物題材電影故事大綱 瀏覽:158
骨魔電影在線 瀏覽:870
勃艮第公爵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730
二戰蘇聯攻佔柏林的電影 瀏覽:616
西瓜視頻怎麼看不了外國電影了 瀏覽:654
色騷子綜合在線電影 瀏覽:468
如何利用vip電影引流 瀏覽:227
微電影怎麼製作培訓講話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