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題材的經典電影有哪些能不能介紹幾部
戰爭題材的電影總是黑暗殘酷的,二戰作為世界上爆發規模最大的戰爭,其歷經時間之久、損傷情況慘重,給整個世界留下悲痛的記憶,下面是小編推薦三部反應二戰題材的影片:
一、《敦刻爾克》
根據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改編的電影。講述了在二戰初期,全員營救被困於敦刻爾克海灘上四十萬英法聯盟軍的故事。
這雖然是一部反應歷史事實的電影,但是導演諾蘭的拍攝手法將整部電影不僅僅局限於反應歷史事實,還具有藝術效果。電影故事從海陸空三個角度展開,以同一故事線並行前進,讓觀眾在同一時段看到了不同的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對聯盟軍展開的大營救。
瑞恩是戰爭時期的一名士兵,他的三個兄弟都在戰爭中死亡,母親一人在老家孤苦無依,於是美國作戰總指揮派一個小分隊前往救援。救援之路危險重重,槍林彈雨中,經歷了重傷和死亡,他們最終找到了瑞恩,但是瑞恩卻選擇留在戰場。
這部電影展現了在殘酷的戰爭下軍人英勇頑強、不畏犧牲的精神,瑞恩只是一個縮影,他反應了戰爭中所有的戰士。
② 二戰後,德國如何用電影反思歷史
納粹法西斯,對於德國人來說,是個無限敏感的詞語。如今,在人們心目中,納粹法西斯便是罪惡極權制的代名詞。作為法西斯發源地的德國,從將投降日定為解放日那天起,便開始了漫長的反省。
從全民接受反戰、反法西斯教育,到毫不避諱提及希特勒法西斯對猶太以及其他民族的傷害、展開各種各樣的悼念受害者活動、大力宣傳本土反法西斯組織,德國堪稱反醒二戰最徹底、也最深入的國家。其實希特勒法西斯暴政對待德國本土異議人士的迫害,對德國民族的傷害,也不可忽略。
當時大批大批的德國青年被洗腦送上對外擴張的前線,充當法西斯擴張勢力的工具、炮灰,納粹對本土的思想控制、恐怖鎮壓,將本國智障兒童、精神病患者等弱勢群體批量「消滅」的殘暴政策,比之對待其他民族的發指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二戰時的德國本土亦存在一大批熱愛自由、反對法西斯的人,有的秘密成立地下抵抗組織,在大後方屢屢重創納粹,這類秘密抵抗組織從1933年開始逐漸增多。
例如慕尼黑大學生組織的「白玫瑰」便是有名的抵抗組織,2005年,德國導演將這支抵抗組織的事跡搬上銀幕,取名《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2005);
更有甚者,在納粹內部亦有識破希特勒暴政本質的軍官發起秘密刺殺行動,據統計,針對希特勒的刺殺行動高達15起之多,最著名的莫過於史陶芬堡發動的「瓦爾基里」行動。去年阿湯哥親自上陣,在銀幕上再度演繹這一傳奇事件。
極權制度曾將德國民族拖入最黑暗的深淵,群體性狂熱曾將德意志民族熱愛自由的精神摧毀殆盡,二戰後新出生的德國人面對父輩犯下的罪孽,一度陷入迷惘。正是有著如此特殊的背景,比之其他國家,德國電影對反思二戰題材、反思極權制度題材的偏好顯得尤為突出。
德國終戰三部曲之一《帝國陷落》Untergang, Der(2004)根據希特勒秘書特勞德爾?瓊格的回憶錄《直到最後時刻》和史學著作《希特勒的末日》改編而成,影片猶如紀錄片般客觀冷靜地呈現了納粹帝國最後的時刻。
本片最大的優點,便是並未將希特勒與納粹軍官臉譜化,而是費盡心力想要觸及、剖析最深層的問題:全民狂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極權制度是如何將人煽動得泯滅人性的?
終戰曲之二的《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則將視角深入納粹軍官學校,聚焦納粹如何將一群少年打造成泯滅人性的種族主義分子。
影片通過兩個少年最後以死解脫的悲劇和另外一個少年理想的幻滅,來控訴納粹制度對人性的摧殘。
終戰曲之三――《希望與反抗》則直接表現慕尼黑地下組織「白玫瑰」兩位當事人反抗納粹的事跡。影片大部分的場景是直接呈現女主角被捕後,與納粹審判官激烈辯駁的過程。
朱麗婭?耶恩奇(Julia Jentsch)扮演的女主角索菲亞對自由信仰的執著、臨危不懼的勇氣,真真讓人感受到黑暗年代裡自由鬥士的錚錚鐵骨。
面對納粹偏執的種族主義言論,索菲亞冷靜無比,一一進行反駁。納粹種族主義站不住腳的言論在正義與良知面前,顯得蒼白、不堪一擊。最後她在審判席上說出了讓納粹心裡發毛的一句話: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站在我們站的地方。
正像結尾主人公被處決前吶喊的一句「自由萬歲」,這部電影其實是一曲純粹的自由頌歌。
去年那部《刺殺希特勒》Valkyrie(2008)即是照搬那場著名的刺殺事件,商業化的製作班底將一個英雄式的刺殺行動表現的如白開水般無味。
畢竟,納粹並不觸及老美的神經,反思極權與納粹,那是德國人的事。
無論如何,這些正面表現反抗納粹獨裁實例的電影,都表明了,當時並非所有德國人都屈從於納粹,正義與良知從未在這片土地上消失過。
去年兩部涉及政治題材的影片――《朗讀者》The Reader(2008)、《浪潮》Die Welle(2008)也是關於德國二戰創傷最典型的例子。
《朗讀者》主要聚焦戰後新一代德國人直面父輩犯下的罪惡的矛盾心態,剛出生便要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是戰後新一代德國人的集體命運。
影片通過主人公麥克的視角提出這樣的質疑:為什麼所愛的人曾經是殺人不眨眼的納粹?為什麼父輩會做出如此泯滅人性的舉動?麥克既想去理解安娜,又同時要譴責她對猶太人犯下的罪過。
但這兩者是互相矛盾的、無法統一的悖論。《浪潮》則用課堂教學的方式一步步還原極權制的興起、發展、走向失控的過程,
以警醒人們,即使在這個人人都以為納粹已成為過去的現代文明社會,極權制依然會隨時隨地借著另外一種面目復活。
二戰中德國法西斯戰敗,領土被同盟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劃分成四個區分別佔領。
美、英、法三國佔領區聯合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蘇聯佔領區獨自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自此,戰敗後的德國便一分為二,分界線便是穿越柏林城的一條長達數千公里的人為分割線。
隨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冷戰氣氛的日趨緊張,東德政府於1961年在東、西德分割線上砌起一堵牆,目的是防止東德技術工逃往西德。
如此一來,柏林兩端的市民便不能自由往來,從而釀成為德意志歷史上難以磨滅的分裂之痛。彼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John F. Kennedy)有一篇頗為著名的演講。
他這樣駁斥柏林牆的不人道:「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民主國家)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來防止他們分開我們??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受奴役,所有人都不自由。」
一堵柏林牆,將兩邊的至脈血親一朝隔斷,然而嚮往自由的德國人民一天都沒放棄過翻越這堵牆。每年大批東德人冒著被邊境警察擊斃的危險,翻越柏林牆,逃向西德。
如《逃出柏林》The Tunnel(2001)中呈現的那樣,有開著汽車直接撞開柏林牆,逃向自由世界的成功例子;亦有被邊境警察實彈擊中,橫屍柏林牆下的悲劇。
總之,一堵柏林牆演變出多少悲喜劇。後來隨著冷戰的結束,東德並入西德,德意志終於完成了統一。柏林牆歷經三十載,成為德國近代史上最大的創傷之一。如今殘存的柏林牆遺址猶如一道刺目的傷疤,提醒著德國人曾經經歷的苦難。
德國電影對這段歷史多有涉獵,2001年一部《逃出柏林》便是講述了一起發生在柏林牆下的逃亡事件。
影片中一幫東德人費勁九個月的時間挖通柏林牆地下一段通道,幫助親人逃出東德。
電影最大的詬病便是將西德簡化為自由烏托邦,將東德形容成極權牢籠,從而抹殺了影片更深層次探討柏林牆問題的可能性。在這部影片中,一段離奇的逃亡故事在三小時片長被表現得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多條線索有條不紊地穿行其間。
只是,類似於《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式的成功故事與英雄式高大全的人物塑造,使得這部旨在反思柏林牆歷史的電影顯得過於通俗平凡。
而逃亡的目的――自由,卻未能得到更刻骨、更深化的剖析。最後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消解了影片的真實性,從而使得這部電影看上去猶如冒險故事般虛空。
同樣著墨於東德極權體制的罪惡以及對自由的嚮往,《竊聽風暴》Leben der Anderen, Das(2006)更能打動人心。這得益於影片對於人性的深度開挖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影片通過表現一個生活在極權體制中、並為之效力的秘密警察的人性蘇醒,以表達極權體制對人性的摧殘,同時寄託人性最終將沖破極權牢籠、走向光明的美好願望。
在一個遍布秘密警察、對國民生活進行嚴密監控的集權社會中,民眾隨時面臨被拘捕、被竊聽的危險。各種醜陋的怪象借著冠冕堂皇的理由上演:醜陋的文化部長肆意利用手上的權利,霸佔美麗的女演員。
影片中這令人作嘔的一幕,便是借喻集權制度假以各種冠冕的理由,肆意踐踏人性。片中美麗女演員一步步走向毀滅的過程,便是美好人性被暴政摧殘至泯滅的活脫脫的範本。女演員最後逃不開負疚的心理,被急速飛馳的汽車撞死在馬路上,一朵美麗的鮮花就這樣凋零了;
同樣死去的還有與世無爭的導演、知識分子,他選擇了自殺,因為在黑白顛倒的年代裡,「自殺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因為他們不能忍受那樣活著。
沒有流血,沒有熱情,他們只能選擇死亡,死才是唯一的希望。」導演通過這兩個人物不同的死亡,表達個體對極權暴政最沉痛的控訴。本片雖與柏林牆並無直接的聯系,
但其內在的精神卻與當時的政治勢態休戚相關。
再者,東德嚴肅的政治氣氛是促使柏林牆誕生的因素,更是促使大多數東德人翻越柏林牆、逃亡西德的最直接因素。
依照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講,影片中像維斯勒這樣覺醒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一個都未曾有過,真正的歷史,比電影里呈現的要黑暗得多。
如果說《竊聽風暴》有著冰錐刺骨的冷硬質地,那麼《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2003)則顯得更為溫情默默。
這部影片聚焦柏林牆倒塌之後一個東德家庭的喜怒哀樂。對柏林牆的反思發人深省,既有對東德極權體制下思想控制的無情揭露,又不時地流露出對舊時代的懷念,曾經經歷過的美好和殘酷,伴隨著每個個體的記憶,成為時代的注腳;
被高度美化的西德卻也並非盡如人意,兩極不對等的社會一朝融於一體,無盡的矛盾、麻煩便接踵而至。逐日惡化的就業形勢、物慾侵襲、價值觀面臨挑戰等等問題,均是柏林牆帶給德國人民的創傷後遺症。就像那座被直升機吊起的列寧雕像,
在夕陽余輝中緩緩走下歷史舞台,一個時代無可奈何地結束了。有惋惜、有留戀,然而終究要面對新的生活。亞歷山大慶幸母親能在自己親手打造的舊世界中死去,而她的骨灰會隨著她生活的時代隨風而逝。
③ 有沒有描寫德國士兵角度看待二戰的影片
01.《從海底出擊》(西德)
02.《帝國的毀滅(加長版)》(德國)
03.《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
04.《黑色星期天》(德國、匈牙利)
05.《鐵十字勛章》(西德、英國、南斯拉夫)
06.《浪潮》(德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07.《歐洲特快車》(德國、丹麥、法國)
08.《過客》(德國)
09.《偽鈔製造者》(德國、奧地利)
10.《最後的橋》(西德)
11.《莉莉·瑪蓮》(西德)
12.《歐洲!歐洲!》(德國、法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3.《玫瑰圍牆》(德國、荷蘭)
14.《極地重生》(德國)
15.《希望與反抗》(德國)
16.《悲情火絨草》(德國)
17.《何處是我家》(德國)
18.《靡菲斯特》(西德、匈牙利、奧地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我十九歲》(東德)
20.《善意的謊言》(東德)
21.《大遷徙》(德國)
22.《鐵皮鼓》(西德、法國、波蘭、南斯拉夫)
23.《亂世啟示錄》(德國、法國、英國)
24.《納粹軍校》(德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25.《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西德)
26.《六重唱》(德國、奧地利)
27.《死亡終點站》(德國、捷克)
28.《兇手就在我們中間》(東德)
29.《第九日》(德國、盧森堡)
30.《無情的戰線》(東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31.《裸露在狼群》(東德)
32.《猶太失樂園》(德國、立陶宛)
33.《母親的勇氣》(德國、英國、奧地利)
34.《史陶芬伯格》(德國)
35.《拜見希特勒》(德國)
[由德國以外國家拍攝的以德國人為主角的影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36.《辛德勒名單》(美國):黑白電影,少量彩色,改編自真人真事。不用多說了,公認的經典,在中國大陸本片甚至要遠比《拯救大兵瑞恩》來得受歡迎。
37.《沙漠之狐》(美國):黑白電影,又名《隆美爾傳》。這不是1971年的那部彩色片《Raid on
Rommel》,而是1951年的黑白片《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本片並沒有正面表現隆美爾的驕人戰績,而是把重點放在隆美爾後期與希特勒的矛盾身上,再現了隆美爾參與刺殺希特勒的過程,以及他最後悲壯的結局。
38.《大獨裁者》(美國):黑白電影,卓別林的作品,拍攝於二戰期間,影片中的德國稱作「托國」,希特勒則叫「希克」。中文版由上譯配音。
39.《德意志零年》(義大利):影片拍攝於二戰結束後的第二年,以德國普通家庭的畸形心理折射整個大時代的悲劇。
40.《坦克大決戰》(美國):劇情從德軍、盟軍兩個視角,再現令盟軍一潰千里的阿登戰役。(另外一部美國影片《哥特防線》也是從多個視角去講述戰爭)
41.《紐倫堡大審判》(美國):從德國戰犯、盟國法官兩個視角去看待這段歷史,對戰敗國和戰勝國雙方都進行了反思。本片並非翻拍60年代的同名黑白影片,故事劇情發生在更早之前,拍攝於1961年的《紐倫堡大審判(特別版)》在劇情上是續著本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42.《柏林迷宮》(美國):黑白電影,又名《德國好人》、《善良的德國人》。很具有諷刺性的一部片子,美國和蘇聯為了爭奪納粹科學家為自己所用,不分黑白地為他們洗刷罪名,稱他們為「好人」,使其逃過法律的制裁。實際上日軍731部隊也是在這種情況下逃脫了審判的,我們中國真應該去拍一部《善良的日本人》。
43.《弗朗茲和波連娜》(俄羅斯):又名《青年近衛軍》(譯名有誤,應為「青年黨衛軍」,這個譯名與1948年的一部蘇聯電影重名),講述一個黨衛軍青年與一個俄國女孩的愛情故事。
44.《刺殺希特勒》(美國):湯姆·克魯斯主演,同時他也是製片人。2009年上映。本片的英文名為《Valkyrie》,與德國拍的版本不同。
45.《希特勒:惡魔的崛起》(美國、加拿大):又名《希特勒:惡魔的復活》。不少人批評本片對希特勒的塑造過於臉譜化,指責本片是好題材卻被幾個蹩腳的編導搞砸了。(俄羅斯和德國曾合拍過一部《狂魔希特勒》講述希特勒和愛娃·布勞恩的「假日生活」)
④ 有沒有以德軍的視角表現二戰的電影
1.《鐵十字勛章》:
該片從德軍的角度回顧了在1943年東部戰場的一段血腥經歷,圍繞著一個厭戰老兵和一個以謀取鐵十字勛章作為人生目標的貴族軍官展開。兩人的幾番較量,代表了當時德軍中的兩種心態,同時也揭示了戰爭的終極走向。
2.《從海底出發》:
該片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艘德國U型潛艇奉命出航搜索並擊沉大洋上的英國商船隊,歷經驚濤駭浪出生入死,直到最後返回基地。
3.《帝國的毀滅》:
影片講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其中包括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的情景。
4.《決戰斯大林格勒》:
該片從德國人的角度描述二戰中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殘酷,在描寫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同時,探討了兩個受害人因戰爭而改變了命運的故事。
5.《最後的橋》:
1945年,歐洲戰爭末期的德國小鎮,七位來自不同階層、對戰爭存有幻想、為「保家衛國」而應征入伍的少年的悲慘遭遇。入伍後的第一天就要被派往前線,無心戀戰的長官不希望孩子們上戰場,好意讓他們留守家鄉小鎮一座不重要的橋,而且這座橋准備在撤離時炸毀。
⑤ 從德國視角拍攝的二戰題材電影都有哪些
有很多二戰電影,其中不乏優秀的。
而其中還有一部分是以德國視角拍攝的,這裡面也同樣有很多經典之作。
電影中有著人性的反思,也有戰爭的殘酷。
當然,也不缺乏戰爭片應有的刺激場面。
這里盤點14部值得一看的。
IMDB評分8.3。
這是一部紀實性電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後12天,第三帝國最後的日子。
IMDB評分7.1
真實講述刺殺希特勒的一次行動
IMDB評分8.4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發明了一艘出沒無蹤的U型深海潛水艇,它從最開始的戰無不勝,到最後的危機重重??
IMDB評分7.6
講述二戰期間,德國狙擊手和蘇聯狙擊手的巔峰對決,非常精彩。
IMDB評分7.7
講述二戰期間,慕尼黑抵抗運動和納粹的對決,影片獲得多項大獎。
IMDB評分7.1
講述一個德國少女,從崇拜納粹到最後覺醒,深刻反思的經歷,好評度較高。
IMDB評分7.6
德國納粹圖謀製造大量假幣,以擾亂同盟國的經濟。薩利的造假才能得到發掘,成了這個秘密偽鈔製造小組的頭目,但良心卻促使他選擇了另一條路??
IMDB評分7.5
講述兩個納粹的後代,一個熱衷於成為納粹,一個卻熱愛文學,兩人在二戰期間,都參加了納粹的訓練,而最後的命運截然不同。
IMDB評分6.2
一個研究安樂死的教授和納粹之間的糾葛。
IMDB評分8.5,此片豆瓣評分9.6
講述五個德國青年男女,在二戰前夕享受著青春快樂,後來在納粹宣傳下,紛紛投身「祖國偉大事業」,他們的命運從此無法操控。
IMDB評分7.8,此片豆瓣評分8.9,名列第107位
講述一個納粹軍官的兒子和一個猶太人的兒子之間的友情。
IMDB評分7.8
講述二戰後,一群德國少年被迫去雷區排除150萬顆地雷的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IMDB評分6.4
一對德國夫婦,因為兒子參迦納粹軍隊死亡,開始反抗納粹的統治,就在柏林,他們和法西斯開始了斗爭。
IMDB評分7.8
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美軍參戰令希特勒一統世界的狂夢破碎。1942年1月20日一場秘密會議,全世界人類的生活就此改變。這場會議中的一份文件,隱藏了多少秘密,猶太人是生是死,答案只有秘密對話里的發言者知道。
⑥ 20部德國二戰電影
關於德國二戰的電影很多都非常好看,喜歡戰爭題材電影的基本都願意看跟德國有關的,下面就推薦20部有關德國的二戰電影。電影如下:《無恥渾蛋》、《從海底出擊》、《帝國的毀滅》、《布達佩斯之戀》、《無主之作》、《冒牌上尉》、《氣球》、《鐵皮鼓》、《血戰鋼鋸嶺》、《希特勒的男孩》
以上都是比較經典的,還有一些一般的:《隆美爾元帥》、《白色虎式》、《坦克大決戰》、《狂怒》、《戰略大作戰》、《最長的一天》、《列寧格勒》、《玩具國王》、《最後一艘潛艇》、《玻璃房》。
以上都是關於二戰德國的電影,有好看的,有一般的,不過對於喜歡二戰題材電影的朋友,當然每一步都可以看一看,畢竟每一部影片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點,都是精心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