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桃姐中電影角度的分析

桃姐中電影角度的分析

發布時間:2023-08-07 09:44:27

『壹』 電影桃姐影評

《桃姐》,未播先火,獲獎無數。一個熟悉名字再度出現大家的眼中——葉德嫻,時隔11年了,葉德嫻好久沒有出現在大屏幕中。下面我整理的電影桃姐影評,歡迎參閱。

電影桃姐影評篇一
《桃姐》這部電影講述了桃姐這位老人為少爺Roger的家族工作了整整六十年,伺候過老少五代人。如今年逾古稀突患中風,少爺Roger突感迷茫,又忙於工作四處奔波無暇顧及,只好把她送去老人院。之後便展現了平凡感人的主僕情……

或許,這部電影的定位是主僕情。的確,桃姐和少爺Roger之間的情感很感人,很震撼人心,由最初的漠然到後來的無微不至,我們能感受到少爺Roger的內心轉變,那種關切的眼神,流淌出來的是很少見,很令人動容的主僕情。

主僕間產生深厚的情感,對我們來說,有些不可思議,因為現實生活中有著太多主僕之間的沖突:保姆對老人態度險惡;僱主對保姆呼來喚去、毫無尊重;保姆私賣僱主的東西……所有的僱傭關系、所有的人性都泯滅在利益面前,貌似深重的責任感被金錢呼來喚去。希望與之有關的人們能夠學學桃姐和Roger,因為這是一個真實的 故事 ,不是虛構,不是改編。

並且,這部電影也向我們揭露了當今社會醜陋的一面——養老院。雖說養老院是老人們樂享天年的地方。但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不到,我們看到的只是破舊的設施,平淡的服務態度,以及從那位女工作人員口中得知的養老院背後的種種貓膩。一條條的利益食物鏈,將老人們本該擁有的幸福晚年捆在了老人身手之外,看似一觸即得,實則遙不可及。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只是表象。這部電影帶給了我們真實,還原了現實,讓我們不禁擔憂與顧慮!影片中一位住在養老院中的老人也帶給了我們啟示,兒女們為了養老費而不和,將孤苦的老人擱置在中間,實在令人心寒……我在想,我們的父母也會有老的那一天,我們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我們都應該明白該怎麼做……
電影桃姐影評篇二
《桃姐》,未播先火,獲獎無數。一個熟悉名字再度出現大家的眼中——葉德嫻,時隔11年了,葉德嫻好久沒有出現在大屏幕中。自1999年憑借《笨小孩》拿下金馬獎後,又接拍了幾部片子,2001後年幾乎淡出娛樂圈。這次的復出,葉德嫻接連奪下威尼斯影後,金馬影後兩個大獎,金像影後也是志在必得。

她出身於50年代的香港,以歌手的身份簽約,卻在電影的舞台上大展拳腳;她演繹過各種角色,幾度封後,最後卻無奈的淡出娛樂圈,她總是拍攝喜劇,被觀眾戲稱“港味笑媽”,但是現實中她與丈夫離婚,親子關系疏遠,總是孤單一人。她就是葉德嫻,一個有著沙啞的爵士音,有著癲狂又悲情的眼神的女人。

再次歸來,葉德嫻在《桃姐》中飾演一位忠實又固執的女傭人,忠心耿耿的伺候了這個家族的五代人,在年老的一次中風後,被送進了養老院。導演許鞍華說:“沒有人覺得葉德嫻在演戲,她就是那個人,很真實。”葉德嫻自己也說,她不是去演一個老人,不是去演一部別人寫好的劇本,而是在體驗一位老人真實的內心。或許,桃姐晚年孤獨的心態和葉德嫻一樣,63歲的她,孑然一身,子女常年在國外居住,很少與其來往。她曾自責的覺得自己不是個合格的母親,因為年輕的時候拚命於工作,與兩個孩子相處的時間很少,但又常常對他們要求嚴格。老了,和桃姐一樣,會留著孩子小時候的玩具和衣物。這深藏的心酸恐怕只有葉德嫻一個人演繹的出。葉德嫻表演的是70多歲的老婦人買菜,上樓,生病的細節,各種滋味她也是嘗試過的,曾經的她因坐骨神經出問題,主拐杖長達半年之久。整部影片中,沒有激烈的戲劇沖突和煽情的對白,只是淡淡的情感流出,讓人深思。

不同的是,影片中的桃姐一直是為別人而活,而葉德嫻卻堅持為自己而活,每次出席都是精緻的妝容,得體優雅的衣著,說話字斟句酌。行內人都知道葉德嫻很重細節,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劇本不好不拍,對導演對手要求頗高,有“葉皇後”的外號。盡管完美,內心的孤獨還是無法抹去,不幸的婚姻給她帶來的還是無法彌補的傷害。那個總在舞台唱著赤子落淚的女子,無人陪伴。

這次與華仔的合作並不是第一次,三十多年,他們十多次扮演母子,感情深厚。外界傳言,生活中的她脾氣乖戾,與世隔絕的葉德嫻說,劉德華是唯一可以讓她開懷大笑的。獲獎當場,葉德嫻將獎杯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比兒子還“親”的劉德華。華仔更是當場單膝跪地地感謝她。

有人問過葉德嫻對進養老院的看法,她表示不想去養老院,也不需要子女的照顧,她選擇安樂死。“因為生命是自己的,不是我生了他們,他們就幫我做主,我是個獨立的人。或許,選擇安樂死,葉德嫻會覺得有尊嚴。
電影桃姐影評篇三
其實每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看華語片都有些提心吊膽,經常要面對半場空座和記者提前離場的尷尬。所以當《桃姐》在本屆威尼斯主競賽單元收獲了長久的掌聲、賺足苛刻影評人的淚水,那一刻,是純粹的、作為中國記者的幸福。國內的“大片”們,不要再說外國人不懂中國 文化 內涵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東西是相通的,不需要欲蓋彌彰的強調、不需要刻意討好,踏實的講故事,講有價值的故事就可以。

香港導演許鞍華向來是會講故事的人,最擅長的是把不那麼具有情節性的故事講的好看,《桃姐》自然是能作代表的。這個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在一個大家庭四代為佣的女人“桃姐”(葉德嫻飾演)和她自小看著長大的少爺Roger(劉德華飾演)之間簡單而厚重感人的親情。影片甚至談不上情節,鏡頭里貫穿的是導演對生活的精確觀察和把握。能讓很多影評人從頭哭到尾的電影,語言上其實一點都不煽情,其特點就是讓觀眾不是被某句台詞或者某個情節感動,而是自始至終用細節營造那種溫暖的讓人想哭的氛圍,不急不躁,情緒積累達到了,一句“桃姐我們想您”這類就成了情感的宣洩口。化簡為繁易,化繁為簡難。在國內電影市場充斥著兩頁台本就能拍90分鍾電影的爛片今天,難得還有這樣細膩的力量和踏實的表達。

作為女性導演,許鞍華近來作品中愛情的比重越來越少,《桃姐》中幾乎決口不提。幾度以為養老院的女護理秦海璐會跟華仔發生點什麼,好在沒有。否則便看不到這樣一個純粹的故事,這樣干凈的情感。影片中除了“桃姐”與“Roger”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親情,更關注了“空巢老人”的社會現象。大部分戲份在“養老院”完成,那些真實捕捉的老人面部細節、呆滯的眼神和不便的行動,讓人忍不住辛酸,勝過千言萬語去描白。

“桃姐”在年老中風後,就來到了這個養老院,與形形色色有故事的老人住到了一起,見證了這個小小團體中的冷暖悲涼。相比那些有不孝兒女的老人,“桃姐”無疑是幸福的,失去了伺候幾十年的“少爺”,多了一個“干兒子”,劉德華飾演的Roger發自內心的“反哺”深情,讓人感嘆“有子如斯,夫復何求”。盡管是這樣,包括桃姐在內養老院里的老人們仍將走向衰老死亡,在濃濃的幸福下,這種不可抵抗的無奈和哀傷更令人唏噓。

片中“桃姐”扮演者,香港著名影星葉德嫻(Deanie)實在太出彩,可以說這部電影一半都是她的表演撐起來的。形體的模擬還好,心裡揣摩最難,桃姐那種帶著自卑又發自內心的恭敬、對Roger濃烈卻從不逾越的感情、天生的純朴善良和倔強,彷彿人物原型的靈魂附體在角色上,已經不需要用表演去讓人相信。用“人戲合一”這種境界來褒獎都不為過。

華仔經歲月的打磨演技也更加圓潤成熟,盡管大家還是會或多或少關注他帥氣的外表,但近幾部藝術電影的經歷已經讓華仔漸漸了些洗盡鉛華的趨向。可惜在Deanie前輩的光芒下,Roger的角色仍顯得不夠飽滿。其實兩人早在八十年代《法內情》中就合作飾演母子,事隔多年再次合作算是一樁美談。

這部應算 作文 藝電影的作品,也相當顧及到了商業市場。各種影視界大腕兒們客串捧場,照顧了大多數國內觀眾的看片慾望。雖然有影評人認為這種刻意的添加顯得不倫不類,破壞了影片整體風格,但蠻有喜劇效果,無傷大雅。

若說這部電影的缺點,那麼唯一就是少許部分節奏緩慢,音樂的表意色彩太濃,稍顯華而不實。又或一種可能,這種很明顯的女性導演表現手法並不能打動所有的人。但是讓那些天天泡在電影里,幾經變得神經大條淚點頗高的中外電影媒體記者。硬傷目前只發現一處,便是華仔扮演的Roger與美國歸來的姐姐在車中,剖析為什麼要對桃姐好。這段實在畫蛇添足,將原本自然而然流露的情感生硬的解釋,反而破壞了那份不可言傳的感動。與整部影片及其不協調。樂觀的猜測這是許鞍華導演怕國外觀眾不能理解中國人內秀含蓄的情感而特意加的解釋,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國內公映的版本,請把這段剪掉吧。
電影桃姐影評篇四
想不到的是《桃姐》的廳里滿座,一生第一次坐到了第一排。

看到銀幕上大大的桃姐,就想到了許鞍華,她和葉德嫻同齡,都六十五歲的人了,臉上都開始若隱若現有了老年斑,還一直工作著,美麗著,任誰也不能不為她的執著而打動。許鞍華就是桃姐,為香港電影服役了四十年,翻翻她的履歷,從邵氏的尾巴,到新浪潮的興衰,一直走到合拍片的時代,莫管風雲變幻、物慾橫流,都能留住她的清清淡淡、悲天憫人的心腸,無怨無悔。直到如今,我最敬仰的香港導演還是新浪潮的那批人,尤其是徐克和許鞍華,常覺得他倆才是那真心愛電影的人,而許鞍華尤甚,她甚至嫁給了電影,奉獻了一生的年華,至今形單影只,不求什麼老有所依。

電影里的桃姐做菜很講究,其實 菜譜 都很簡單,區別只在於是否用了心,許鞍華從來算不上技術流的導演,不似徐克那般銳意求變,也不似杜琪峰那樣劍走偏鋒,拍武俠片也能拍得“沉悶”,裹著對生命的凝視和歲月的了悟,有時被人說悶騷,其實是一種執著。電影是一道菜,放太多作料,不如摻一點真情,許鞍華不想太用力,因為那會因做做而虛假,即使那是個真正的故事,放在馬儷文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就有揭傷疤的殘忍,而許鞍華拍《桃姐》,只把把傷口慢慢撫愈,微笑著,根本是無痛的。

《桃姐》也屬於葉德嫻,和許鞍華一樣,她跨越了自邵氏起香港電影的大半時光,她也最有資格佝僂著背來詮釋一個飽經滄桑的凝望者,有一天她們的身體終會僵硬,眼睛變得呆滯,但我相信伊總能懷揣著幸福老去。即使這個年代充斥著節目表演般的慈善秀,美德也會在和諧的家庭里遺傳,電影里梁家人修養很好,老太太都會飛回中國給曾經的老傭人熬兩鍋燕窩,扶著她蹣跚而行,劉德華扮演的梁少則很節儉低調,每天穿著和空調 修理 工差不多的衣物,背著書包,與著名電影公司監制的身份格格不入。他們都很好心,也很節約,就算移民海外,也能和桃姐一樣守著那些古舊的美德,傳了四代、五代,仍然能擁抱著他們的老傭人表達心底的感恩。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電影要人捧許鞍華的場,來客串這部電影,彷彿流動的盛宴,隨便幾分鍾就會冒出幾個大腕,這種感覺遠比看《建國大業》要習慣。連博納的老總於冬也親自上陣,在片頭被劉德華、徐克和洪金寶合作玩弄。鄒文懷夫婦和羅蘭出現的那個首映場,是劉德華監制的《天堂口》,許鞍華借劉德華之口自嘲,事實上亦只有她有資格這么做。劉德華是她的晚輩,他職業生涯的第一部電影《投奔怒海》就是由她執導,亦可以說他變相是由她帶大的,她是他生命中的桃姐,拍這樣一部缺乏賣相的電影,本就不為名為例,而只是感激與報答,結果倒演的真情摯意層層暗涌,無心插柳又拿到一座金馬影帝。

而葉德嫻則是真的演得好,那種念舊式的慣性,在桃姐身上化成心酸的可愛,大美女和大帥哥的故事渾然天成,她的眼神里完全沒有猜忌、懷疑,就算對堅叔那樣的花花公子遺老,都笑笑來對,偶爾有驚恐,則是不願連累她人,甚至執拗地要自己付錢住老人院。桃姐亦是過分挑剔的人,進衛生間堵著鼻子、進房間先拂拂塵灰,只做健康的食物,但性情開朗,能和無依託的院友們和睦生活,有時生,有時死,看透一切的桃姐挺灑脫,即使她偶爾會為院友的離世而傷悲,也能在梁少和牧師的祈禱中勇敢走上手術台。所有的情緒轉換,在葉德嫻的表演中絲絲入扣,彷彿是經歷過。其實這亦是事實,劉德華和葉德嫻算是合作中的老交情了,從《獵鷹》到《法內情》,從《黑馬王子》到《桃姐》,合作差不多兩位數了,拍《法外請》那時候兩人就很親密,劉德華認葉德嫻為干媽,亦是生活中的真事。

到如今我還能想起《絕代雙驕》里劉德華揮著“郎情妾意劍”,葉德嫻揮著“姦夫淫婦劍”的情景,那時的港片很年輕,現在他們都老了。許鞍華曾經是個看上去氣質憂郁的女青年,年輕時亦算漂亮,現在她也老了,看著香港島日漸鋪滿的老人院,她們無法不正眼以對這膨脹中的社會問題,但她也只是淡淡地呈現出來,不做評價,如《天水圍的日與夜》里一般淡然。電影的結尾,許鞍華借老人之口朗讀李商隱的《無題》,和《男人四十》里讀蘇軾的《後赤壁賦》一樣,留給人惜福常樂的釋然。

『貳』 我想寫從傳播學角度分析電影桃姐熱播現象的文章,可以提供幾個角度么謝謝!!

親,你的問題實在讓我太慚愧了。
首先,很抱歉這么長時間沒回復,工作有點忙,很久沒上知道了。
其次,我都很長時間沒看理論書籍了,關於理論方面的論文也很久沒接觸了,所以你懂得,腦子都銹了。今天看到你的提問,把我壓箱底的書都拿出來翻了翻,短時間內想不出合適的回復。我沒看過桃姐,但是從傳播角度,一個電視節目或者影視劇作品的熱映,正是體現了媒體在議程設置方面的傳播效果,第二,李普曼關於信息環境的環境化,人們所接觸到的信息環境已經越來越接近於現實的環境。桃姐所隱含的深層寓意,正是因為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能夠引起人們共鳴,才會引起社會熱烈反響。第三個就是非常符合竹內鬱郁提出的「使用與滿足」過程模式。
我思維太混亂了,理論方面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如果有什麼實踐上的問題倒是歡迎隨時提問,我很樂意回答。

『叄』 電影桃姐賞析3000字作文

愛、尊重以及尊嚴的影片來的是時候,曾有部老片里有過這樣一句台詞:「愛是清晨和黃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釋為對情感缺失現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癟了真情,當真心實意已稀缺為奢侈品,人們內心深處大多趨於乾涸冰冷、倦怠疲憊。在現實中即便是血緣親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況非親主僕?然而,如果徹底舍棄了這種真情實意,生命又有什麼意義?《桃姐》的出現恰如一場及時的綿綿春雨,在無聲無息間流淌進現代人干癟而空虛的內心世界,讓許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顯得無趣又乏味。
就整體而言,影片的敘事手法平實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現了現實生活的一面,人類真情的一面,某個沉痛話題也能表述的舉重若輕,頗有四兩撥千斤之效。可以說,影片拍得剋制收斂,不煽情不刻意不矯情不做作,很多問題點到為止,卻處處能打到人類情感的七寸,這體現了主創人員對生活的觀察、積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運鏡在流暢之餘也頗有深意,很多場景於不經意間存有留白,意味綿長。

『肆』 以《桃姐》為例解讀許鞍華影片的現實主義

以《桃姐》為例解讀許鞍華影片的現實主義

從香港新浪潮算起,縱觀許鞍華三十餘年的電影創作生涯,其創作了二十餘部電影,其中包括「奇情推理片、鬼片、殺手片、武俠片、愛情片、半自傳片、紀錄片等」。[1]然而,不管她的電影類型如何多變,電影內容如何更新,始終有一點是一直貫穿於許鞍華電影的創作之中的,那就是她對於現實主義電影創作路線的執著。她始終立足於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關照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運,悲歡離合。本文將主要以許鞍華2011年的一部新作《桃姐》為例,從許鞍華對於女性的書寫,對於社會現實的關注等方面對影片進行現實主義的解讀。

一、立足香港本土

在香港新浪潮時期,新浪潮電影很重要的一個特徵就在於內容方面的本土化。「這批年輕的影人生長於香港,留學與國外,其成長經驗、學歷背景、文化熏陶及電影觀念已完全不同於朱石麟、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老一代香港影人,他們的影片更加關注本土,通過展示多元化的香港社會現實,表現當下港人在多元化時代的民生狀態而逐步在主題形態上趨於本土化。」[2]然而,進入二十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開放,電影市場的不斷擴張,香港與大陸之間的電影合作與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合拍片已然成為潮流。大批的香港電影工作者紛紛北上尋求與大陸電影的合作(其中包括香港新浪潮時期的另一標志性人物徐克),拍攝了大量港片不港的影片,完全失去了香港電影的本土味道。而這時候的許鞍華卻一直堅守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關照香港本土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運與悲歡離合。

影片《桃姐》將鏡頭聚焦到香港本土一對毫無血緣關系的主僕身上,輕描淡寫的表現兩人之間那份細膩真摯的情感世界。對於這樣一種主僕的關系設置,相信對於大多數生活於內地的觀眾會比較陌生與遙遠,認為這是封建社會的一種不平等的等級關系。然而,在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這種主僕關系卻是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這才是屬於香港本土特色的。影片用自然紀實的鏡頭去捕捉現實生活中的情景,桃姐上街買菜,回家炒菜,吃飯,和少爺Roger在街上散步,這些生活化的普通場景將香港市民的市井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香港人的生活習慣,飲食文化在舒緩的鏡頭下極具港味。

就在香港人才與資本大量外流,港片產量年年下滑的現實面前,有學者提出了「港片已死」的言論,而在我看來至少現在還有許鞍華一直堅守在香港這個電影陣地,為觀眾拍攝幾乎絕跡的純正港片。《桃姐》中徐克更借角色之口表達了對許鞍華的敬意「拍電影跟生孩子一樣,最重要守住自己的底線。」或許,許鞍華的底線就是必須立足香港本土,保持港片的純度。

二、對於女性形象的書寫

作為一名華人女性導演,許鞍華在《傾城之戀》、《客途秋恨》、《女人四十》、《阿金》、《半生緣》、《玉觀音》、《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和《天水圍的日與夜》等片中,都將故事的焦點聚集在女性角色身上。許鞍華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從現代視角出發,立足於香港社會關注女性的命運。其作品中的女性大多為人性善良,有著中國傳統女性所恪守的道德標准與倫理規范。

在這部以片中的主人公桃姐來命名的影片中,許鞍華延續了其對於女性形象的深切關注。桃姐是Roger(劉德華飾)家裡的一個僕人,在Roger家族裡工作了整整六十年,伺候了老少五代人,年過古稀的時候突患中風,無奈之下少爺roger將其送入老人院,主僕之間的關系從此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兩人之間的親情慢慢融化了觀眾的心。影片中的桃姐勤勞能幹,淳

朴善良,精心的伺候著少爺Roger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對於飲食方面格外挑剔,猶如中國傳統賢妻良母的女性形象。而中風之後的桃姐在老人院里卻也表現得倔強堅強,生活自立,所有事情必親力親為,從來不麻煩老人院的工作人員。在對於親情的渴求方面,桃姐從來都不會有任何奢望。即使心裡希望Roger能來老人院看望自己,嘴裡卻對Roger說沒時間就不要來了,而自己卻天天在老人院坐立不安的探著頭盼望著「兒子」的到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桃姐的好強,替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許鞍華電影中的大多女性在婚姻或是愛情方面幾乎都會遭遇挫折與不幸,其中的婚姻與愛情或是涉及第三者,或是有一方死亡。總之圓滿收場的'不多。而本片中對於婚姻和愛情的描寫則走的更遠。影片中的桃姐直接被設定為一個年過七十還未婚的女人,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Roger的家族。或許,這也與導演的自身經歷有關,影片中桃姐的愛情與婚姻便是導演對待愛情與婚姻的一個真實寫照,只不過許鞍華是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她所鍾愛的電影。

三、對於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

「自《胡越的故事》開始,許鞍華對現實社會中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關注就遠遠超過了對於電影形式和電影語言的關注。而縱觀其30多年的電影創作,對弱勢群體的人道主義關懷便是成了她影片的第一主題。」[3]盡管在這期間,許鞍華也對諸如《書劍恩仇錄》、《香香公主》、《極道追蹤》、《幽靈人間》等武俠、驚悚的商業題材影片做了些許嘗試,但許鞍華對於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卻是始終未變的,現實主義創作路線一直貫穿其中。

生老病死是許鞍華電影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命題。《桃姐》便是一部關於探討老年人生命關懷問題的影片。 影片中有很大一部分場景是在香港的一家老人院拍攝的,導演以客觀真實的鏡頭對於老人院里老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行忠實的記錄,讓觀眾了解老人們在生命最後一段路程的真實生活生態。老人院里的生老病死在導演的鏡頭下是那樣的稀鬆平常,沒有將死亡悲情化,而是將它看做很自然的事情。

雖然影片著力描寫了少爺Roger與僕人桃姐之間溫馨動人的親情關系,流露出導演對老年人的人道主義關懷影片,但是導演也以含蓄的鏡頭語言諷刺了社會對於老年人關懷的缺失,或只是流於形式。社會義工在中秋節帶著月餅來到老人院看望老人,臨走時卻又將月餅收回,因為接下來他們還要去另一家老人院。而老人院的老人們也被要求繼續坐在座位上不許走開,因為接下來還有下一波來訪的志願者。當尊愛老人變成一種應付形式與面子工程的時候,可想而知,社會對於老年人生命關懷的缺失是何其嚴重。或許,《桃姐》中所傳遞出的那種久違的親情正是對於如今老年人生命關懷問題的一種回應與呼籲。

四、追求電影形式的簡約化,生活化

香港新浪潮的美學特色表現在導演「注重使用高超的藝術技巧和現代的電影形式,突破了傳統香港電影的敘事模式和電影語言。」[4]而這一時期的許鞍華就是在電影形式上具有突出個性的導演之一。「用現代主義手法代替傳統劇情按時序進行的單線和單一視點敘事方法,改以時空交錯式的多視點敘事則是她電影形式上的最突出特點」。[5]許鞍華在導演初期便開始對於電影敘事方式、手法和功能進行了勇敢的實踐和探討。在其前兩部作品《瘋劫》和《撞到正》中,導演採用多視點敘事和畫外音等表現形式,打破了傳統電影的敘事模式。而自《胡越的故事》開始,許鞍華變基本上放棄了對於電影形式的專注,重新承接寫實主義的創作路線,追求一種更為簡約化、生活化的電影美學形式。

《桃姐》中並沒有很強烈的戲劇沖突,故事的發展也不是靠情節來推動的,而是依靠影片主人公之間的情感來維系,讓觀眾融入到劇中人物的生活,領悟親情的溫馨與感動。影片用一種類似於生活流的敘事方式來講述影片,不過多的炫耀技巧,只是忠實的記錄現實中的生活,看似平實自然,飽含的情感卻生動細膩。桃姐上街買菜,回家做飯,吃飯,照顧Roger的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生活的瑣碎串聯在一起,如果沒有任何觀影之前的提示的話,我們肯定會誤以為桃姐與Roger是母子關系。而Roger在大街上攙扶著桃姐,與桃姐聊天開玩笑的普通生活場景讓我們忘記了這是在看電影,而更像是發生在我們周圍日常生活當中非常普通的一對母子的生活寫照。

而對於這段親情關系的處理,導演有意迴避了那種故意煽情,矯揉造作的表現方式,而是採用一種相對含蓄內斂的表現手法來處理這段親情。所以,影片中關於主僕二人之間的那種情感表達都極為含蓄,點到為止,沒有半點用力過猛。即使這樣,我們仍然可以透過自然細膩的生活片段感受到片中兩人那種不是親情卻勝似親情的關系。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桃姐在養老院坐立不安的探著頭盼望著自己的干兒子來看望她,而表面上卻又對自己的干兒子說沒時間就不要來了。這種復雜矛盾的心情正是導演對影片情感含蓄表達的一種表現。影片最後,桃姐病入膏肓,此時導演對於「母子」二人之間的情感處理得也是相當克制,沒有半點煽情,甚至對桃姐的病逝也是點到為止,沒有刻意去渲染死亡的悲情。

其實,將本片處理為一部煽情濫俗的通俗情節劇來賺取觀眾的眼淚與同情很容易,然而,很顯然導演並沒有將主僕二人之間的那種親情關系做廉價處理,而是更為高明的對其進行藝術上的升華,以一種相對隱忍克制的鏡頭語言,還原電影記錄現實生活的本質,還原生活本來的面目,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情感讓觀眾自己去體會人與人之間的那份親情與感恩。

而為了符合影片所追求的簡約化、生活化的整體風格,演員們在表演上也做了很大的改變。對於葉德嫻與劉德華這對銀幕上的黃金搭檔,兩人之前曾在十多部電影電視劇中飾演母子。但是大多數影視作品要麼是以在表演上追求誇張做作來博取觀眾一笑的喜劇片(如電視劇《獵鷹》,電影《與龍共舞》、《黑馬王子》等),要麼是以在情感上追求煽情來賺取觀眾眼淚的悲情戲(如電影《法外情》系列)。所以,對於兩人慣常的表演,要在這樣一部既不是喜劇又不是悲劇的文藝小品中表現得與影片整體所追求的簡約風格相符的話,確非易事。所幸,兩位演員做到了,並且很好的詮釋了影片中的角色。葉德嫻所演繹的桃姐真實自然,對於中風之後老年人走路的姿態,神態表情詮釋的恰到好處。而劉德華所飾演的少爺Roger也更加生活化,完全褪去了明星的鉛華,沒有表演痕跡。

五、結語

作為當今華語影壇為數不多的女導演,許鞍華以其特立獨行的作者風格遺世獨立於香港影壇,其對於個人、女性命運的書寫以及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注都彰顯其厚重的人文主義關懷。而她從早期對於電影形式和現代主義的探索,轉向對於傳統現實主義美學原則的回歸,則體現了她在渾濁不堪的電影圈裡浸染多年之後的一種成熟冷靜與返璞歸真。許鞍華2011年的這部新作《桃姐》則更像是導演多年電影創作中的集大成者,影片中處處散發出的對於生活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那自然真實的情感流露也為如今電影市場上充斥著金錢血腥暴力等內容的商業大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風,讓觀眾感受到了那久違的人情味。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 Simply Life》,平淡之中盡顯真情。

;

『伍』 《桃姐》電影 批判了什麼

人性的冷漠吧,從而反應了,人真摯的可貴。養老院里的老人和兒女之間的爭吵,表現了現代人的良心缺失。養老院的工作人員,漫天要價,以及賣菜販子,在桃姐進冰箱挑菜時,製冷,批判了,小市民的冷漠與無情。這也反映了,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人越來越冷漠。往往很多表面上和內心不一樣,這點可以從,劉德華在觀看電影首映禮結束時說的話,能夠知道。。。就寫到這了,其實,電影,很多東西,只要你去想,就會想到很多,看多了,就能在看電影的時候,鏡頭一出來,你就能知道,導演到底是想表達些什麼。。 往往會從人文關懷,這點出發。純手工回答,望採納。。本人也很喜歡看電影,我想我們還可以交流一下

『陸』 如何評價劉德華的電影《桃姐》

在中國的電影界,一直有一種很奇怪的悖論:藝術價值極高的文藝片從來都是用來拿獎的,而不是用來稱霸電影市場的,好像它們是陽春白雪,而觀眾們是下里巴人,永遠無法在一個頻道上欣賞。

人文氣質的導演許鞍華通過塑造桃姐這樣一位平凡、普通、沒有社會地位與財富的小人物,表現出擁有無限真情與愛的人,是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愛戴的。人心中的善良與美好在付出與回報之間得以體現,並最終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尊重。

舉報/反饋

閱讀全文

與桃姐中電影角度的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冒險電影 瀏覽:132
上海電影英雄盛典 瀏覽:916
哥斯拉2在線電影 瀏覽:733
香港電影票房排行榜2014 瀏覽:565
怎麼設置打開快手電筒影 瀏覽:754
電影你的婚禮紙條圖片 瀏覽:140
小電影的下載鏈接 瀏覽:184
三體應該怎麼拍電影 瀏覽:532
沐浴之王電影多長時間 瀏覽:760
超模風雲完整電影西瓜 瀏覽:422
西瓜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觀看誤殺 瀏覽:265
拍婚紗照微電影多少錢 瀏覽:24
你不喜歡我電影片段 瀏覽:376
金剛電影免費觀看西瓜視頻 瀏覽:50
噓禁止想像電影院資源 瀏覽:7
電影電視劇拍完了怎麼賣 瀏覽:857
關於股票中國電影有哪些 瀏覽:591
電影網站電影 瀏覽:547
電影帶餓字的都有哪些 瀏覽:964
八度免費電影院 瀏覽: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