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拉片分析作業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拉片分析作業
一、開場:
大遠景,一輛越野車進入山中;鏡頭切換至車內前窗,前景為遠景,一輛老解放車迎面開來,兒子(第一人稱 )自述中,鏡頭中車在向前開,由全景鏡頭切換成兒子(第一人稱)的側臉。第一人稱自述是關於交代父親去世的狀況,並說明了父親在生前的工作,交代為什麼回來,是因為不放心母親。鏡頭切換到越野車迎面開來,並開向村莊,車到達村莊,兒子(第一人稱)家門口,下車後,與司機師傅表達感謝,並轉身進入院中。
二、開端:
中近景,在院子中,開門進家中,尋找母親並喊:媽!此時,村長和夏大叔進屋,三人進裡屋,都坐下,村長說明父親的事情,三人的位置成直角形關系,中近景拍攝。村長在說明事情,鏡頭切換,拍攝到兒子(第一人稱)特寫,展現出對村長所說的事情的表情。鏡頭返回上一鏡頭,村長、夏大叔一人幾句,切換兒子(第一人稱),轉換三次。最後,談幾句說到母親去向,趕去尋找。鏡頭轉換至破舊小學,母親在小學教室門外的石頭上發呆,兒子(第一人稱)趕來,喊媽,扶母親起來,轉身成肩並肩關系。母親痛哭,鏡頭切換,村長和其他人隨後走來。回家,進屋,扶母親上炕,母親要織布機,兒子與母親產生小爭執,最後還是在雜物中取出,並拿到夏大叔家裡修理。切換鏡頭,母親在家中織布,兒子不情願。母親織布,鏡頭特寫拍攝母親織布。晚飯時間,談起是抬回父親還是用車拉父親回來,鏡頭拍攝的人物是面對面關系。隨後,切換成母親在門關著的房間里織布,透明的玻璃門後的母親留下一個上半身。在淡淡的輕微的光線下,顯得格外孤獨。也許是因為父親的逝世,非得用自己的體力勞動來為父親織塊遮蓋布,以表達思念之情和多年的夫妻之情。這一鏡頭,表現弱小而卻有力量的母親。兒子(第一人稱)打開對面的屋門,呈現中景,不情願不放心的看一眼母親的背影,又轉過側身關門,再次轉過身去,背對鏡頭,進屋,坐在床上。對面的屋裡,織布機在響著,這一邊的屋子裡,父親的小學教科書,還放在書桌上,有幾本是合上的,有兩本是打開的,還有一支沒有蓋上的筆,或許是父親的教案工作還沒有完成。鏡頭向上移動,書桌上的櫃子里有一台老式的收音機,櫃子上是舊鬧鍾、兩瓶墨水,還有幾本舊書,過去的父母的結婚時的照片,現代化城市、山村的海報。兒子拿下父母的那張結婚時的照片,並轉身看看對面屋裡的母親的背影。又看看照片,自述起父母戀愛時的故事。
三、發展:
由兒子(第一人稱)的自述,畫面跳接到當年的場景、大遠景,一掛馬車慢慢駛入鏡頭。切換近景,形成分割的畫面,左邊牛群在牛圈中,右邊羊群在向前奔跑。一掛馬車從一些村姑面前經過,村姑們面帶笑容。母親的特寫,母親笑的很美。父親和其他人下馬車,向村長和村民介紹父親,是教書的先生, 姓駱,叫駱長生。母親特寫鏡頭,好奇的張望著。父親在人群中和人群一起向前走著,時不時地看向何處,母親跑向遠處,面帶笑容。大遠景切換,打開門,特寫。和家人說話,面帶微笑。坐在炕上邊換衣服,邊和家人說話,原來是換新衣服。兒子(第一人稱)自述此家人是姥姥,介紹姥姥。母親穿著新衣服織紅布。特寫鏡頭,而此時,織紅布與開端的織遮蓋布形成顯明的對比,都是與父親有關,一喜一哀的表現。兒子(第一人稱)自述說明了織紅布是要給學校蓋得教室的樑上用的。母親去挑水,兒子(第一人稱)自述,井水分為前井和後井,前井是老井,後井是後來新打的井。父親來後,母親為了能見到父親常去前井打水,就算是繞遠路,又何妨。母親邊打水邊看向學校。打好後,變走邊看向學校里的父親;父親在和村民一起蓋教室。凡是在蓋房子的人,村子裡的每家每戶的婦女都會做公飯,讓蓋房子的人吃飽飯。母親回家做飯,近景鏡頭拍攝母親做飯,母親每次都會凈挑好吃的做。希望父親能吃上她親手做的飯。母親去學校送飯,放下後,只能遠遠地看著,因為封建迷信的原因,村裡的女人是不能靠近的。母親期望父親能吃到她做的飯菜,焦急的張望著。特寫鏡頭。村姑們互相調侃著,都送的什麼飯?工人和父親吃完飯,將一些碗筷放在原來的位置。村姑們收拾碗筷,母親依依不捨的望向父親的方向。後與眾村姑一起在前井洗碗筷,中近景拍攝。母親回去後,拿上她織好的紅布,親自向學校送去,只為看一眼父親。一個村裡的男人跑過來,說了幾句,要拿過紅布,而母親只顧著望向父親的方向,不情願地遞過紅布。打聽到父親怎麼吃飯,後來就把自己做的飯放到頭一個,放下飯,又要遠遠的望著。接連兩次。學校蓋好,父親教孩子們念書。村裡人,在教室門口望著聽著,母親也跑去張望著聽著,躲在柵欄之後,邊走邊望邊聽。母親說父親的教念書的聲音是世界上最好聽的,就算是不識字、聽不懂。後來,母親天天去聽,一聽就是四十多年。每次學校放學後,母親都會去,因為她知道父親會送路遠的學生回家。母親會在遠處等著,邂逅父親。大遠景,父親和學生們從遠處唱著歌向前走來,母親,中近景,慌張地躲在小樹林後面,邊挎著竹籃邊跑著邊望向父親,父親和學生們向前走著,鏡頭從他們的側面拍攝,父親也時不時望向母親,又望向孩子們,並向樹林走去。又有一次,母親在樹林中坐著等待著什麼,又似乎很累很焦急。看到遠處的父親,悄悄來到麥地從後面跟著,來到草坪地,默默跟在身後。大遠景山間小路、草坪、遠山,母親在小路上走著。走向山邊坐下,又站起來跑向父親和學生們;兩人相望,高興之時,丟下了竹籃,父親叫住她,她回頭,走向父親,接過竹籃,羞澀的微笑,轉身跑去。父親向學生打問她是誰。鏡頭拍向教室,母親來挑水,故意路過。父親看到母親後,也前來挑水,母親看到父親要過來,故意倒掉挑滿的水。一個村民看到父親要去挑水,就要幫忙,可是他怎麼能知道父親的心思呢?父親沒辦法,只好任這位村民接過兩個桶子和扁擔,讓他去挑水。母親挑好水,村民也正好上來,並問了一句話,母親沒有回答,因為不願意搭理這位村民,父親在後面趕來,母親對他說,明天該到她家吃公飯了。父親說知道了。一會左轉身一會又右轉身,望向母親。第二天,母親天不亮就起來了,劈柴、做飯。等待著父親的到來。父親來到母親家中,面帶微笑,母親扶著門框站在門口,父親說這是他見過的最美的一幅畫面,很美。父親進屋,姥姥是盲人,摸摸父親,並讓父親坐在炕上,父親吃飯時,母親一邊洗碗一邊偷偷看向父親。姥姥向父親噓寒問暖,聽到姥姥問到父親,有沒有提過親有沒有結婚,父親的回答,讓母親有了一種希望,很高興的前來收拾碗筷,並問父親認識她家的碗嗎?父親說的含含糊糊,母親就回答了,給送過什麼飯,而父親那個時候並沒有吃到母親做的飯,母親很失望,但是,母親的蘑菇蒸餃,是適合父親的喜好的,母親知道這點,就說了,後晌包蘑菇蒸餃,讓父親還過來吃飯。到了後晌,母親還是要包餃子,切蘑菇。可是姥姥說他們不可能成,但是母親任然堅持要做。母親去挑水,看到有人要讓父親回縣城,父親一直在拒絕著,躲進了教室。母親將挑好的水倒進家裡的水缸里。看看鍋中的蒸餃是否蒸好。然後焦急的坐在裡屋的炕上,姥姥不願理她。母親在門口張望,又進屋剝起了蒜。邊剝蒜邊等待,父親來了,她很高興,父親招手讓她出來,而父親說要回去了,不能留下來吃飯了,並且送了母親一個發卡。父親沒有吃上餃子,還是走了。母親換了件衣服戴上發卡,聽到村裡人說父親回縣城了,母親趕忙穿好衣服,用碗裝好餃子用布包起來,就一路追趕著送父親的馬車,母親還是摔倒了,碗也摔壞了,餃子也灑出來了,母親哭了,傷心之餘,還是又用布將摔壞的碗和灑出來的餃子包了起來。母親隨手還是摸了摸頭上的發卡,可是不見了,又一路原回的尋找著。因為發卡的不見,母親就每天早出晚歸的,只為尋找父親留給她的定情信物。後來,母親在家門口找到了。姥姥找來了修碗匠,就算出比買一個碗還要貴的錢,也要修好這個碗,因為那是母親的一絲絲的念想。為了留下這份念想。母親內心不高興的來到屋裡織著布,卻隱隱約約聽到父親帶領學生背誦乘法口訣的聲音,一路小跑跑向學校,到了學校後,卻知道那隻是幻聽,父親並沒有回來。下雪了,母親拿著一卷紙來到教室。將教室的窗戶紙全換成了新的,並擦凈了黑板,貼上了新窗花。母親坐在教室很晚。村長知道了,後來村裡人也慢慢知道了。母親在村裡開了一個自由戀愛的頭。到了父親該來的日子,母親早早的來到那條路路口,等待著父親。而過去的馬車上並沒有父親。母親凍感冒了,回家後就發燒躺在了炕上。第二天清早,母親拖著帶病的身子,穿好衣服,不聽姥姥的話,裝點干糧,就算是冒著風雪都要去縣城找父親。可就在半路上母親還是暈倒了,村裡人聽到鄰村的人說,母親暈倒在村外,村長和幾個村民連夜將母親接了回來。姥姥不放心,讓村長叫父親回來,就算是為了母親。父親是因為母親回來的,母親知道後,向學校奔去。只為見一眼父親。父親是知道母親的情況偷偷跑回來的,還是要回去的。過了幾年後,父親才能真正的回來。因為父親好像犯了什麼錯誤。
四、高潮、結尾:
因為在父親母親的這一段往事上,看過父親母親年輕時的照片後和回憶後,兒子(第一人稱)明白了母親的心思,找村長表示要聽從母親的意願,將父親從縣城醫院抬回來。並問清楚村長需要用多少錢,並給了五千元錢。次日,眾人就去縣城將父親抬回來,父親的學生都紛紛趕來,只為了報答那份師生情。父親的學生們搶著輪流抬棺材。母親一臉的憂傷。村裡人在寒冷的天氣下,將父親抬回。按著母親的意思,父親就安葬在前井的旁邊。後來村裡有了自來水,井也就荒了,但父親可以看到學校。母親希望以後和父親安葬在一起。隔天,村長又來了,說要重新蓋學校,縣里撥了款。村裡家家戶戶也捐了錢,母親將積攢的錢也捐了。母親要我一起去趟學校,以後就看不到這舊學校了。母親在破舊的學校的教室里,說父親蓋學校的願望實現了,只是兒子沒有接父親的班來教書。母親不願意和兒子進城,只是希望兒子能早點成家。說起父親,母親就會傷心欲絕。兒子在學校教了一天的書,還是父親當年教的內容。因為兒子讓村長能同意他教一天書。父親和兒子教書的場景,首尾呼應,重相交疊。這是父與子的情義。將母親年輕時的愛情以及對於父親的情感又再一次的表達給觀眾。
五、總結:
《我的父親母親》將母親對於父親的愛深刻地演繹,那種情感是刻骨銘心。從青年到老年,這種愛都沒有改變過!
2.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
由鮑十的小說《紀念》改編成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是張藝謀執導而成的,體現了一個純潔愛情故事從小說到銀幕轉變的關鍵變化過程,如同大部分的電影改編,需要對情節作一些調整,但在本片變得是某些故事情節,不變的是駱長余和招娣之間含蓄的愛情。本片主要講述了生子接到父親去世後的消息趕回老家准備後事,後來得知父親母親的初戀故事,便理解了母親,將父親的遺體抬回了家的美好愛情故事。本片不僅僅以極其飽滿、反常規的色綵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其獨具特6色的聲音背後都堅持了生活的真實和敘事的抒情。
每一種電影模式都有一種特定的劇作方式。《我的父親母親》本身即代表了一種電影模式,因此也需要一種特殊的劇作方式:巧妙的平衡場面調度(如招娣孤獨地在田野的小路上無限的徘徊)、敘事、旁白(如影片中生子的畫外音,對畫面起到凝練和提升的作用)、音樂(如本片中三寶作的《我的父親母親》插曲,以同一曲調,不同的表現方式,包括笛子、鋼琴、小提琴,隨著音調的高低起伏,不同的感情色彩也隨弦動而緩緩流淌而來。
面對人類復雜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詞也顯得蒼白無力,唯配與影片水乳交融的音樂,才能與影片產生共鳴達到精神層面的升華。本片中的音樂凝聚了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而張導恰如其分地抓住這一效果,運用聲畫統一,使其主旨達到精神層面的升華。影片中始終貫穿著作曲家三寶的《我的父親母親》音樂,與片名相得益彰,它的表現形式有笛子、鋼琴、小提琴,都符合了招娣對愛情執著的人物形象並渲染出當時的某種氛圍,緊扣主題,帶給觀眾一種「曲同而情異」的感受。音樂分別出現在妱娣等待長余的小路上、跑去教室的小路上、做飯織布的時候,隨著曲調不斷地升高,妱娣的心情也與之吻合,達到人物精神層面的升華。本片始終如一的曲子與張導的另一部電影《活著》中,也是自始至終貫穿著同一首曲子《lifetimes》產生了共鳴,展現了張導不變的電影風格。
本片中色彩的沖擊力與音樂共同構築銀屏空間,推動敘事,塑造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形象。影片反常規的色彩運用:現實用黑白色調,回憶用彩色調,父親去世的冰冷現實與美好回憶形成強烈的反差,使影片極具藝術張力,突出強調了父親與母親之間淳樸含蓄的愛情。影片從黑白色調中父親母親的一張黑白合照逐漸推移色彩飽滿的美好回憶中,這種創新的電影技巧與《泰坦尼克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攝像機逐漸推移至Rose的眼鏡,展開了對輪船上美好往事的敘事。這種外在的語言形式(由遠及近),賦予被攝主體恰如其分的表現意義,使畫面具有更加明確的指向性。
細節決定成敗。在妱娣與長余相遇初期,兩個人之間總有一段距離,這時鏡頭以妱娣為視角,張導利用遠景來表意,徒添兩人愛情的朦朧感;當長余走進妱娣時,鏡頭大多以慢倍速放,這時鏡頭的緩慢變化,使畫面產生節奏緩、造型風格多變的特色,進一步表明長余與妱娣愛情的淳樸執著。另外,張導運用了較多的特寫鏡頭:妱娣給長余盛飯用的瓷碗、妱娣織的「紅」和長余送給妱娣的發夾,表層含義上是貫穿影片的線索,但深層含義上,這三樣東西恰巧是長余妱娣之間愛情的象徵。
影片主要以展現父親母親純朴真實、感人至深的愛情為主旨,同時贊揚了那個年代的中國式含蓄感情,妱娣年少時跑著追隨教室里長余的聲音與年老時蹣跚地追隨著教室里『長余』的聲音形成對比,在結尾處,黑白色調與彩色相互交疊,兒子與長余的聲音相伴相生,最終落在了彩色片上,展現出導演在冰冷現實與美好回憶的正面選擇傾向。
張導將藝術性與人的感情展現的淋漓盡致,以強烈的探求渴望的主體意識去觀照並獨特表現出人物精神的反思。他認為:人類的感情是相通的,人類某些共通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國界,感動你了,你就喜歡了。
3. 《我的父親母親》的主題是什麼
《我的父親母親》的主題是親情。
劇情簡介:
母親乳名招娣(章子怡飾),年輕時是遠近聞名的美人,不僅心靈手巧,而且勇敢地成為十里八鄉第一個自由戀愛的女孩,她暗戀上駱玉生(孫紅雷飾)的父親駱長余(鄭昊飾),一個淳樸幽默的青年教師。
她以家傳的青花大碗為記號,給心上人花樣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飯」;她通宵達旦織出最艷的「房梁紅」裝點他的教室;為了聽到他的朗朗讀書聲,她不惜繞遠路去擔水;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學生的路邊等著他。 終於,招娣的美麗和誠摯打動了青年駱老師的心,他們很浪漫又很傳統地相愛了。
一隻塑料紅發卡就是他給她的愛情信物,然而,就在心靈剛剛撞擊的那一刻,悲劇降臨了——駱老師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招娣特意為他做的晚飯蒸餃沒吃上,就被帶走了。她瘋了一般,懷揣蒸餃沿路追趕,人摔倒了,蒸餃爛了,青花碗也碎了。
技藝精湛的鋦碗匠鋦好了青花碗,卻彌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靈,招娣決心拖著病弱的身體去遠行尋找初戀情人,瞎媽媽的淚水阻止不了招娣的決心。她瞞著眾人上路了,卻昏死半途,被路人送回,執拗的招娣掙紮起身還要冒死去尋覓。
恰在此時,駱老師意外地來了,她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淚珠從她美麗而又憔悴的大眼睛中盡情地滾落。 他再也沒有離開她,兩個人一愛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我的父親母親》創作背景
1998年,鮑十的中篇小說《紀念》發表在《中國作家》第一期上。在接到張藝謀的文學策劃王斌的電話時,他自己還沒有看到樣刊。當聽到張藝謀有意要把自己的小說改編成電影時,鮑十很興奮。
他的原著小說通過幾個片斷寫了一個鄉村教師的一生,劇本一直寫到第三稿時,才確定了該片主題是鄉村教師與女孩招娣之間的愛情。鮑十又修改了三次後才完全定稿。期間,他住到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劇組里,與張藝謀討論和修改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