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心理電影現狀分析

心理電影現狀分析

發布時間:2023-08-05 11:23:44

① 電影之旅1:十天十部心理學電影,一起來賞析

  《觀影療心》由張海音、施琪嘉等國內十位心理學家共同書寫,他們從心理學視角解讀了影響自己人生歷程的經典電影,通過富有洞察力的剖析和溫暖有愛的抱持,啟發我們療愈過去的苦痛,找到重新出發的勇氣,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走進聲色光影的世界,欣賞一個個撩人心弦的故事,既是意識自我與潛意識自我的深度對話,又是尋求另一種可能的私人之旅。所以,電影就像一面魔鏡,它通過講述他人的命運,幫我們照見自己的人生。而心理學電影,尤其能夠撕下皮囊面具,直擊人性的黑暗面。

這一期有書友推薦這本書的時候,我一搜就是以上的話,立刻被吸引,吸引我的有兩點,一是我愛看電影,二是我愛心理學,細想之後還應該有第三個原因:大概就是權威的力量和光環效應吧(上幾期書中提到過的)——十位心理學界比較出名的大師們,這本身就有吸引力和說服力。

這個電影中出現的有關心理學方面的:潛意識、毀滅性的攻擊性、奸屍、戀童癖、俄狄浦斯情結等

腦子里想起孫老師的精分課程,對於潛意識、前意識、意識;本我、自我、超我以及俄狄浦斯情結都做了詳細的講解。女主角和大自己很多的黑幫老大糾葛不清,正是俄狄浦斯情結。

我沒看過這個電影,看完書中的分析,那個畫面感就自動出現在腦子里了。看完書,特別想看電影,此刻正在看,女主說她從血腥中得到滿足,她要親手殺了比爾,這大概就是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真正的內涵吧。好了,讓我好好看這個電影吧。哈哈

看了書,趕緊搜的看了電影,女主角殺人時剛毅冷峻的眼神,讓我想到一句話:「那些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女主角就是經歷了那麼多被暴力之後仍然活下來並展開復仇。

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總是充滿血腥和暴力,暴力代表攻擊性,而攻擊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假如我們內心有毀滅性的沖動,看到電影中的角色通過殺人把憤怒表達出來,那麼我們在觀看時會覺得很爽、很過癮,甚至體驗到某種美感,這一點,昆汀做到了。

毀滅性的攻擊性源於嬰兒早期對母親和世界的態度,由於嬰兒早期非常焦慮,隨時覺得自己都可能死掉、被拋棄,感到極其不安全,所以如果不能及時地得到母親的呵護、理解和安撫,他的攻擊性就會表現得極其強烈。

我希望,世上所有的孩子們,都能擁有一個懂得陪伴和愛的母親,擁有良好的母嬰依戀關系,一個不那麼坎坷的童年,不用一生來治癒的童年。

電影《心靈捕手》,由格斯·范·桑特執導,羅賓·威廉姆斯,馬特·達蒙等主演。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的故事。

威爾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卻是個叛逆的問題少年。影片以治療為線索,起初威爾特別抗拒,直至遇到肖恩教授,在肖恩的努力下,兩人由最初的對峙轉化成互相啟發的友誼,從而使威爾打開心扉,走出了孤獨的陰影,實現自我並找回愛情

影片於1997年12月2日首映,十幾年過去了,這部電影仍然被心理學界津津樂道,可見非同一般。

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張天布對這部電影中涉及到的心理學的分析:

第一次在治療室威爾挑釁肖恩,肖恩直接動手,晚上肖恩一直思考:威爾到底怎麼了?他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什麼他會如此桀驁不馴。同時,肖恩也反省自己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會如此失態?肖恩花了很長時間來覺知自己、理解威爾,這也是治療的法寶之一: 慈悲心 ,或者說同理心。

心理治療不像錄音機,患者走後,電源一關,一切就結束了。患者走後,心理治療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會像石頭扔在水裡一樣,在治療師的心裡泛起很深的波紋,而且這些波紋不會很快地平復。所以,作為治療師,要學會慢慢反思、沉澱和消化這些「波紋」

肖恩和老同學藍勃那段激烈的爭執我也一直記憶猶新:互相坦誠的吼出彼此心中的看法,藍勃認為肖恩是個失敗的人,肖恩反駁說:「你那麼看重成功,其實源自內心害怕不如別人。所以你爭取成功,其實是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虛弱。你一定要比別人強,只有出人頭地你才覺得踏實。」

治療最高潮也是結束的時候,肖恩真誠地看著威爾的眼睛,一步步走向威爾,並且不斷重復地說「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

治療師肖恩通過喚醒威爾內心的好自體、培植了一片綠洲來佔領他內在原有的一片沙漠。

威爾終於有勇氣告別過去,告別原生家族留下的創傷,與自己和解,去追尋自己想要的愛情和人生。

影片中威爾的防禦機制有三種:第一個防禦機制是情感隔離;第二個防禦機制是對攻擊者認同;第三個防禦機制是化被動為主動。(想起101種防禦機制,特別想感嘆一句人是多麼缺乏安全感的動物呀!)

(之前我寫過的: 心靈捕手 )

我是文文心兒,喜歡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喜歡記錄生活、記錄故事。喜歡分享走過的旅程、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努力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其它專題鏈接:

游記專題

親子專題

故事、隨筆

讀書、觀影

感謝耐心看完此文的你,喜歡就幫我點亮左下方的小桃心❤️吧。您的關注和點贊都是對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② 舉一部看過的心理電影,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分析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點:ADHD Ritalin,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點評:名叫Justin的男孩,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記憶碎片》memento
心理看點:短時記憶障礙,海馬體損傷
點評:就不重復細節了,不是因為太經典而在這里設懸念,而是完全無法重復。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點:戀童癖、犯罪心理學
點評:看完這部電影後:基本上男人都覺得一陣寒意飄過,女人則覺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點:校園暴力,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
點評:這是一部關於校園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為什麼名叫「大象」?——原來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險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點:Abnormal的心理學,潛意識,人格分析。變態心理學,異性癖、食人狂
點評:經典中的經典,強烈推薦!就算再多看上幾遍,依然回味無窮啊。
6、《心理游戲》the game
心理看點:人格/性格測試,應用,設計情景
點評:一部標準的好萊塢電影,值得一提的是,情節的接宕起伏會讓你愛不釋「眼」。
7、《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點:夢的解析、失憶、強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經典
點評:希區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電影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
8、《夢旅人》picnic
心理看點: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點評:影片並沒有過多地表現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病人的單純和可愛;岩井俊二的巔峰作之一。
9、《約書亞》Joshua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亂倫
點評:九歲男孩Joshua,因為妹妹出生而失寵;在此之後,發生了一連串不幸的事。
10、《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點:精神分裂症
點評:一部讓人深深迷戀的片子,喜歡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時血液沸騰的感覺。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點:孤獨症(通俗點叫自閉症) 高功能孤獨症
點評:驚覺於它如此細膩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心理看點:戀愛心理,失戀治癒
點評:繼《暖暖內含光》之後又一治癒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夢大片,後者是醒夢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點:精神救贖、社會心理學
點評:大衛·林奇1980年的處女作,黑白膠片,看完會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點:潔癖、強迫性人格
點評:火柴人——美國俚語,說的是那種讓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錢的騙徒……內容挺有意思的,結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
點評:影史上只有四部驚悚片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爾》Shallow Hal
心理看點:教育心理學
點評:庸人哈爾和一個胖妞談戀愛的故事,一部有明顯教育傾向,能深切滿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們願望的片子。
17、《蘇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點: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學
點評:把一部哲學名著改編成電影,還讓那麼多人喜歡,不容易啊。
18、《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點:心理咨詢,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點評:看完後我的感受是:我想找個像Sean一樣懂愛的人。
19、《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點:雙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點評: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沒有比他更有魅力的變態殺人狂了。
20、《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
心理看點:服從心理,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點評:這是一部通過設定極端環境表現人性陰暗面的電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沖擊性。

③ 電影《心靈捕手》的心理學分析 復制黏貼時請注意從心理學的方面來評述~

主角第一次和心理學家(第6個)見面時,卻是後者的心靈率先被觸動了。一個經常打架的天才,意味著其不按常理出牌。整部電影中的主要人物,他們都有博學的特點,粗製濫造的觀點無法打動他們,就像哈佛酒吧里那場一邊倒的交鋒一樣,註定一般電影中的常識背景與本影片不在一個層次和范圍。
心理學家的強大就在於當自身的情緒傷痕被觸動時,能回以同樣強大的反擊……河邊的對話,心理學家一針見血地指明主角的弱點——缺乏情感體驗的深度。對於沒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財富去征服他們;對於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名望去誘惑他們;但對於恃才傲物的傢伙們,不會捲入常人小小的虛榮所依附的邏輯。一旦情感產生認同,人就像撲火的蛾子,心理學家則繼續鎮靜地控制著主動。他首先把對話控制在一個較為嚴肅的背景中(針對主角所評論的那幅畫),指明主角只是個傷心、狂妄的小屁孩,然後繼續講那些笑裡藏刀的小故事。主角的生活邏輯有問題,重要的不是天賦(威爾和他的朋友大部分時間所談論的都是一些滑稽的小玩意),而是「大部分的他」並未被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所發現,當其他人按照常識在跟威爾談條件時,心理學家就只是讓威爾「看到他」(告訴他他所看到的只是膚淺的文字面)而已。
第4次會面之前,威爾的現實已經發生了呃許多變故,他繼續貶低他人的情感(還有與其自尊不配的待遇,因為他本身有低自尊的問題),只是因為他本來擁有的內在是如此之少,他已經輸不起了(接受意味著付出和責任)。心理學家指出威爾的問題在於不敢一搏人生,他不是選擇低賤而是因為恐懼的驅使而不斷做出自我破壞的行為。
第5次會面之前,威爾的好友一番真話震撼了威爾。教授和心理學家正在為往日積習爭吵,自大、嫉妒和失意,都是人之常情。這次會面,心理學家終於抓住威爾的脆弱,引導他原諒了自己的懦弱。一開始他們談到兩人都有的受虐經歷,最後威爾說到分手的事,心理學家立即洞察到威爾沉默之中的傷感,知道這就是其一直等待的時機。一句句「這不是你的錯」不斷地撞擊威爾最後的心理防線,寒冰終於從內部融化。
影片的最有意思的是,威爾的固步自封正是他周圍人的苦惱,但當他走向自由之路,也讓他人感到了幸福。我們的生活不只是我們自己的,也關繫到周圍人的夢想。

④ 心理電影觀後感

比如《希布》:

《希布》是一部冒險題材電影,又名《沙漠小野狼》。

影片主題單純直白,沒有表現復雜的地緣政治、人民階層與文化交叉,而是以小主人公希布在追隨哥哥的過程中,經歷重重危險和恐懼掙扎,最終超越痛苦的旅程為主線,單純從成長角度去闡釋了他的心理能量由弱變強的蛻變。

雖然它是一部冒險題材電影,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欣賞這部影片,我們能夠發現其中帶給我們的關於「成長」的探索。

影片中希布的好奇心,貫穿了影片的整個過程。

第一次對英國人的箱子感到好奇,他看到了英國人因為自己碰了他的箱子而發瘋,埋下了他繼續探索的慾望。

然後,在追隨哥哥一起踏上沙漠之路後,他又一次嘗試著窺探英國人的箱子,結果引發劇烈沖突。也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在後來哥哥遇害、自己掉進井裡時,成為希布不甘死去,並終於在不斷嘗試後努力爬出井口的力量來源。

而當希布救了殺死哥哥的壞蛋之後,迫於現實不得不聽從對方的安排。但是,當壞蛋讓他在火車站外等待,自己進去賣東西時,他依然是憑借自己永不泯滅的「好奇心」。

進入火車站里,看到了壞蛋的「真面目」,並最終等在火車站外用手槍結果了從站內出來的壞蛋,獨自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⑤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

電影與心理學是兩個對大眾同樣具有吸引力的名詞。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影與心理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篇一

論電影與普通心理學的關系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摘要

【摘 要】通過打破了對心理學的傳統認知,以一種電影 文化 的視角來解釋普通心理學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感知和記憶等客觀心理活動、能力和意志等主觀心理體驗,從而讓社會大眾更直觀地理解心理學中的基本概念,不僅從電影中了解到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科學系統地認識社會中的心理現象,並更好地指導社會大眾的學習、工作與生活。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內容

【關鍵詞】電影心理學;感知;記憶;能力;意志

1 感知

感覺和知覺是個體心理中最基本的認知活動,個體對外界事物的刺激都需要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感覺通道來接收,並作出相應的反應。而感覺和知覺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一方面,感覺是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認識;知覺是對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認識。另一方面,感知覺的相互作用使人們可以為記憶,思維和語言等更高級的認知活動的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黑澤明的《羅生門》這部電影中,就可以看出感知覺是一種客觀存在與主觀感受的統一,四個證人描述了四種截然不同的 故事 情節,或許就是因為他們的立場不同,每個人都會在社會角色,記憶水平, 思維方式 ,行為模式,表達能力,動機需要以及情緒體驗等方面有所差異或傾向。英國 經驗 主義哲學家貝克萊曾經說過,“存在即被感知。”,存在是相對的,而我們感知到的或許是一種存在,或許只是一種錯覺。

同樣在現實生活中,人類本質上看到的和聽到的只是一些有排列和組合的光波和聲波,並非顏色和聲音。所以說,當從客觀世界中獲取新的知識的時候,要相信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所有的知識和真理都是被人們想像和建構出來的。比如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不能再使用中學的程式化學習模式,而要跳出原有被禁錮的思維定勢和刻板印象,用一種更廣闊的視角和接納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和知識。不僅是心理學等社會人文科學,物理學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到霍金的《時間簡史》,甚至到目前嶄新的研究領域,每一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研究範式,或者說是所謂的“永恆真理”。正如西班牙民間的一句 諺語 一樣,“在這變化莫測的世界上,既沒有真理也沒有謊言,所有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看世界時所用鏡片的顏色。”

2 記憶

記憶中的“記”代表著識記,“憶”代表著回憶,記憶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過去識記過的經驗,在現在時刻回憶的過程。記憶不但連接著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還是連接感知覺與思維、語言的橋梁與紐帶。任何一種高級信息加工過程都不是在一個時刻進行並完成的,就好像看電影一樣,假如大腦沒有記住一個個獨立的故事情節,沒有回想起一個個單獨出現的故事畫面,就不能把每一時刻電影在我們的視覺和聽覺器官所產生的體驗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形成對電影的總體印象,評價和思考。

而《記憶碎片》這部電影可以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記憶的重要作用,如果一個人沒有記憶,他的內心世界會產生怎樣的矛盾。正如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萊昂納多在失去短時記憶之後,只能通過照相片並加以備注的方式獲得記憶的片段,但即使這樣,失去記憶的人也很難把支離破碎的記憶片段有邏輯地組合成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從而對事情的前因後果的理解造成混亂。

最核心的問題還並不是失憶給人類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影響,而是無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義。“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三個基本的哲學思辨問題,在生活中的有些時候還會困擾著普通人,何況是失憶的萊昂納多。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萊昂納多在失憶的條件下,還可以意識到他存在的意義在於復仇,雖然他的行為和觀念可能是片面的,消極的,甚至是違法的,但是他可以意識到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價值。相反,面對物慾橫流,燈紅酒綠的世界,我們現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祿的誘惑和干擾?是否還記得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反省和思考的。也許是我們身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不經意間對物質的慾望愈發強烈和敏感,物質世界讓我們跑得太快,以至於精神靈魂世界被遺棄在過去的某個角落裡,可悲的是我們身陷囹圄卻不能自拔。從這個角度看,失憶並不完全是一種消極的狀態,而是一種暫時的休養生息,它可以讓人類清醒地覺察到此時此刻的狀態,讓人類發現是否和你開始制定的目標和計劃有所偏離,讓人類重新關注在主我的角色上,而不是客我, “勿忘初心”一詞也是就是對人類記憶本能最好的見證和說明。

3 能力和意志

通過先天遺傳和後天發展兩種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力和人格共同組成了一個人穩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徵,這些是一種區別於他人最明顯的方式。而能力作為一種個體認知和行為的評價標准,對於不同的個體,能力的測量卻沒有統一的標准來界定。

通過電影《阿甘正傳》不難看出,能力衡量的標准不一定就是智商,主人公阿甘就是一個智商為75的智障者時,卻在 橄欖球 , 乒乓球 ,從軍,捕蝦經商等生活中各種領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現在學校中出現了許多“高分低能“的學生,所以對能力的認知需要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

而通過後天培養來提高能力的一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無論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些外界環境因素多麼的充足,但如果個體內心中沒有意志作為精神支柱給予支持,那麼個體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就變得十分渺茫。意志與人類的動機和情緒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可以對認知和行為進行控制和調節,從而來堅定人類的信念和理想,以實現我們的目標和計劃。

正如《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最後歐亨利式的結尾讓觀眾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內心中的一股強大的力量。這種強大的力量就是意志,意志可以讓他在面對無期徒刑的牢獄生涯時形成強大的抗逆力;可以讓他在越獄過程中經歷常人難以忍受的環境時形成強大的抗壓力,從而可以讓他在夢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濱與老朋友相聚。

有趣的是,這兩部同年度進行奧斯卡金像獎爭奪的電影,把心理學中的能力和意志兩個概念結合在了一起,並賦予了新的意義。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觀眾看到了阿甘許多方面的天賦,但是這些都歸於一個本質――“跑”,這種橫跨了美國的跑步就是阿甘無人能比的堅定意志所驅動的。而只有安迪一個人成功地越獄,也不只是在於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進行挖洞,同樣也要求他有一種精通財務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斷的能力,可以審時度勢,韜光養晦,在適當的時機做出最佳的選擇。總而言之,一個人必須具備全方面的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兩方面因素,把外在資源和內在素養進行有機地結合,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就像企業家宋美遐女士所說:“長得漂亮是優勢,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4 總結

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型的社會人文科學,無論是和虛擬中的電影,還是和現實中的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過程的科學,沒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正如《雲圖》那部電影所包含的跨世紀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角色,人類就好比是一部電影巨作中的一張膠片,但小小的膠片卻表現了這個時刻最豐富多彩的畫面。歷史長河中的人類是渺小的,而人類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狀態。其實,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部電影,有高潮也有低落,而心理學教給人類的就是如何使這部人生電影更加波瀾起伏,豐富多彩。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篇二

心理電影的傳播與受眾心理健康的建構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摘要

[摘 要] 多數心理電影都會表現人物內心的焦慮、恐懼、愛情、欲求等,心理電影作為心理疾病的一種精神療法越來越被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所重視。心理電影的傳播對受眾心理健康的建構研究理當受到重視。本文將以表現童年創傷心理電影的傳播為例分析心理電影的傳播對受眾心理健康的建構。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內容

[關鍵詞] 心理電影;人格分裂;傳播;心理建構

心理學電影是指以心理疾病為素材構建情節、設置沖突、解構心結、塑造人物形象的電影類型,它是伴隨著人們對心理的逐漸認識而發展起來的。心理疾病的特徵和性質極大地刺激了拍片人的 想像力 ,電影媒介把心理疾病素材作為情節工具和底色,表現人物心裡的想法、願望、焦慮、恐懼、愛情、欲求等,以推動觀眾對人類自身行為的再認識,於是,在故事片、喜劇片、動作片、犯罪片、暴力片等類型的基礎上增加了心理電影這個新的類型。經典心理電影作為一種心理疾病的精神療法越來越被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所重視。

“成功的電影都是那種能在無意識層面上反映當時社會上具有決定性的動力群體的影片。”[1]成功的心理電影能使受眾通過電影媒介看到導演批判意識下所掩蓋的非理性因素,在無意識狀態下達到與人物溝通交流獲得心理快感的目的。因此心理電影要求創作者具備專業的電影理論知識掌握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在對自己的思維活動、情感意識、創作心理等進行理性分析和規律把握後,能藉助電影中運動的聲畫媒介闡釋劇中人物內心情感和心理現象藝術地引導受眾的觀影心理。雖然業界公認高票房是電影生命力的根本保障,但擁有一個值得受眾長久思考的內涵承載才是影片價值的根本所在。成功的心理電影不僅能夠調動觀眾的情緒而且還能夠激活其潛意識本能使其與劇中人物進行感同身受的情感交流,讓長期受超我抑制的某種情緒從隱秘處釋放出來,繼而使影響心理健康的內心情結得以揭示、展露和解構。

經典心理學電影,如《愛德華醫生》《精神病患者》《沉默的羔羊》《迷牆》,它們所反映的主題均具心理學意義,都從童年情結深層次剖析了人物性格。如《沉默的羔羊》將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論與電影受眾的審美快感有機地融合,其鏡像語言的象徵性,既隱喻了克拉麗絲兒時未能成功救得慘叫的羔羊的不幸經歷,同時沉默也體現了克拉麗絲把夢想深深埋藏在心裡的執著,她竭力用行動證明自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最終她戰勝了性變態和對性的恐懼實現了她的夢想。當觀影者進入夢幻狀態把自己當成克拉麗絲時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願望也就通過想像得到了滿足。

“如果我們將鏡頭對准生活,所有的大全景也許會引導我們做出這樣的結論,大多數人都在浪費他的寶貴時間,去世的時候都帶著一種未嘗夙願的遺憾……無論命運如何捉弄我們,我們都心懷希望。”[2]心理電影與其他類型的電影比較更具有對受眾心理願望的補償功能。“當受眾認同主人公及其生活慾望並在心理為他們喝彩時,事實上是在為自己的生活喝彩”[3],受眾觀看心理電影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接受心理疏導、解構心結的過程,這樣特殊的觀影按摩、心理激勵有利於健康心理的建構。

一、表現男性愛缺失的成長心理——《迷牆》

影片《迷牆》以PINK的人生故事為線索,表現主人公童年喪父難以癒合的戰爭創傷、少年期心靈備受學校刻板 教育 的摧殘、青春期戀母卻又不得不離開母親的惶恐、青年期愛情受挫、事業失意,孤獨彷徨乃至走上極端暴力最終崩潰的人生歷程。

(一)父愛缺失的童年孤獨

主人公PINK父親犧牲於二次世界大戰一次橋頭堡戰斗中。影片開始黑暗中一雙大手點亮一盞油燈PINK父親出現在昏暗的光暈中。接著油燈的光亮疊化為烈日下的巨大全景,地平線上小PINK遠遠跑來,畫面中太陽的光芒眩目而溫暖且多次反復與整個影片的快節奏和陰暗色調形成鮮明對比,讓受眾對主人公PINK嚮往卻又難以達到的充滿父愛的理想世界感同身受。童年的PINK與同齡孩子一樣,希望玩旋轉木馬、滑滑梯等比較刺激的游戲時能有父親相助、保護、激勵。在社區游樂場當他牽著別人父親的衣襟懇求幫助遭到拒絕後,落寞地回到家裡翻出父親的遺物戴上父親的軍帽,父子倆的影像交替出現,此時孩子孤獨的心多麼渴望得到撫慰,然而物依舊父已亡,觀影至此很難不為之動容。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強大的父愛做支撐,罪惡的戰爭卻無情地奪走了PINK們的父愛。父愛的缺失成為PINK童年最深的創痛,父親的形象在PINK的潛意識中反復出現揮之不去。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此種創傷將伴隨並影響PINK們的一生。

(二)師愛缺失的少年逆反

教師理應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導航,可PINK記憶中卻有一個源於導航者的極大創痛事件,童年的好奇心驅使他在鐵軌上引爆子彈,車輪駛過子彈爆炸的瞬間,車窗口無數戴著面具的乘客不約而同地指責謾罵疊化為老師兇狠的訓斥,課堂上教師當眾嘲笑他寫作的詩歌,嘲笑與謾罵甚至體罰,除此之外,PINK很難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溫暖,老師在他的成長中並未發揮正面引導作用。少年PINK無力與教師及其背後強大的能把人馴化成機器的教育制度抗衡,只能把全部痛苦和憤怒藏在心裡:教師在家裡受老婆虐待精神變態,將學生當成發泄的對象。孩子對那位黑袍教師的超現實想像,黑色幽默中映射的恰恰是活生生的現實。學校教育對每個孩子施行教化試圖磨平個性,使之成為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標准化機器零配件,因此,被教師橫加指責當眾羞辱的PINK現象絕非偶然。然而在文化越來越後現代的當下,PINK們顯然對於扼殺自由天性的傳統習俗充滿抵制和反抗。PINK式反抗是明證!

(三)愛情受挫的青年危機

PINK充滿性沖動的青春期,因為性而產生的焦慮與困惑久久縈繞很難揮去,在PINK心中男女關系相當危險,青春期母親床上的骷髏、年輕人混亂的性活動,象徵男女生殖器互相逗引的雌雄花朵,詭異的背景音樂中,動畫形象由花變成骷髏,最終貌似女性生殖器的花朵將貌似男性生殖器的花朵擊碎吞噬,動畫中的吞噬與被吞噬隱喻了現實生活中頻頻上演的真實事件:背叛和引誘。骷髏、亂性、雄性花被吞噬等顯示了PINK對於女性的總體認知,在性、感情、婚姻面前因為缺乏父輩的引導,PINK像個長不大的孩子總是輕易被拋棄。童年喪父的孤獨、少年教師的侮辱、青年妻子的背叛,種種畫面交織出現,讓PINK的精神極度迷惘,肉體在冰冷的泳池中陷落,鮮血染紅池水,靈魂即將出竅。“牆外有人嗎?”誰來幫PINK推倒那道冰冷厚重的牆!《迷牆》通過呈現青年PINK的意識流動,不僅將PINK時代青年人空虛的精神世界表達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看到了一個飽受現代物質文明戕害的靈肉混合體,也讓攘攘逐利者浮躁的心靈有片刻的清醒和寧靜。《迷牆》誕生之初雖然曾一度成為禁片,但從心理學傳播的角度來講,它能跨越時空成為一部驚世駭俗直指人類靈魂和命運的預言式天書,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學電影寶典。 二、表現性別角色分裂的《精神病患者》

人格分裂學名稱為“解離症”,別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它的主要特徵是患者將引起他內在心理痛苦的意識活動或記憶,從整個精神層面解離開來以保護自己,但也因此喪失其自我的整體性。[3]

《精神病患者》中有著戀母情結的“諾曼·貝茨”是個特殊的人格分裂患者,常態下他是旅店老闆,變態下他兼容已故的母親和戀母的兒子兩個角色。他五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長大後無法容忍母親另有情人於是弒父殺母。弒母的罪惡感使他盜回母屍做成標本並使母復活,而復活的“母親”因嫉恨便會殺掉兒子喜歡的女人而後快。希區柯克引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學說,在片尾安排心理醫生把諾曼·貝茨對母親又愛又恨的心理做了詳細解釋:諾曼·貝茨因嫉恨而弒父殺母,由於有強烈的戀母情結事後總是將自己扮演為兩個角色:時而是強悍霸道的母親,時而是逆來順受的兒子。罪惡的根源在於親情的缺失導致人性的扭曲繼而導致性別角色混亂。像貝茨般兼容母親和兒子兩個角色的病例非常罕見,屬於戀母情結的變異和病態表現。

三、表現女性超我、本我、自我三重人格分裂的《綠茶》 衣著嚴謹表情冷漠遵守道德傳統不過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是《綠茶》女主人公碩士吳芳的“超我”形象,也是吳芳人格的基本成分。童年時代的她親眼見證了備受精神病父親折磨的母親意外殺死父親的慘劇,兒時的精神創傷讓吳芳情感表達受阻無法與人正常交往,成年後渴望著被愛卻又不知道如何付出愛,當然也不可能自由戀愛,她只能通過頻繁相親去結識異性。童年時代的精神創傷導致她對愛的追求止於心理渴望而行為被動,她甚至通過算命來捕捉偶爾閃現的戀愛機會,因為她的內心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追求愛,她付出愛的能力是欠缺的。除非愛神主動降臨,否則她很難體驗到獲得愛情的快樂。

而“本我”的吳芳,則以朗朗的形象活躍在影片中,她美麗活潑,以在酒吧彈鋼琴為職業,和各種各樣的男人交往,眾多男人的追求不僅讓她的性需要得到滿足,也填補了童年時代不受重視的心理空白,她和男人接觸從不投入感情,徹底消解了情感的壓抑和道德的束縛,避免了母親式的孤獨與絕望。朗朗的人格其實是吳芳原始人格中的另一個基本組成部分,童年生活中痛苦和不愉快已不見蹤影,保留的只是沒有受過任何約束和壓抑的快樂的自由自在的天性。

“自我”的吳芳由男主人公陳明亮造就,陳用旺盛的生命亮光碟機散了吳芳童年的陰霾。吳芳在沉寂和壓抑中感受到了自己從未感受過的男人的關懷和重視,分裂的人格得到了整合,成為一個性愛和情愛欲求完整統一能用正常的符合社會道德的方式滿足自我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女人。吳芳和朗朗,她們是一個女人的兩個面,在每一個女性身上,都有著連自己也難以理解甚至是矛盾的東西存在著,它們的共存,影響著女性的意識和行為。《綠茶》對具有人格分裂症狀的女性心理做了頗有意味的呈現,帶給人們無盡的迷惑和思考。

通過以上案例分析,我們發現心理學電影多從童年情結深層次剖析畸形的成長環境造就的畸變性格,主人公總是處於各種各樣或主觀或客觀的威脅中,他們的被困和解困會激發觀眾去喚醒並思考心靈深處無法排解的相似情結,並在觀影的無意識狀態中釋放或轉移積壓許久的心理抑鬱。當主人公走出困境,受眾長期抑鬱著的內心焦慮和恐懼等情感會隨之釋放,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可以減緩或避免心理疾病,利於觀眾的健康心理建構。大量的調查研究證明,電影的製作與傳播尤其是心理電影的傳播不僅能帶來票房收入,傳播人文精神,而且還會給受眾帶來有效的心理按摩,讓觀眾的喜怒哀樂情緒得到合理宣洩。受眾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面對困局的勇氣、對美的感受力、 人際交往 技巧的學習、心智的開啟、性靈的陶冶、智慧的增長等均能在心理學電影營造的夢幻中潛移默化地完成。總之心理電影傳播是藝術地進行心理疏導與心理激勵,建構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無論傳者受者均需要高度自覺。

電影與心理的論文文獻

[1] [意]安東尼奧·梅內蓋蒂.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和無意識[M].艾敏,劉儒庭,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60.

[2] 韓薇.電影心理學在我國發展現狀淺析[J].今傳媒,2011(04).

[3] [美]羅伯特.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164.

[4] 陳紅.心理電影賞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1).

[5] 趙曉珊.認同機制與觀眾心理[J].文藝研究,2011(06).

有關電影與心理的論文推薦:

1. 關於心理方面的論文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

3.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4. 論當下青春電影消費化傾向的幾種形式論文

5. 解讀電影《面紗》中的中國形象論文

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術論文範文

7. 心理健康教育課後感

⑥ 跪求一篇心理學電影賞析論文 1500字左右 要從心理學角度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給你靈感!

在電影《長江七號》中,就可以看到父親對孩子那種驚人的嬌寵,父親為了孩子上貴族學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難,犧牲自己的尊嚴乃至性命。這種父子關系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平民尤其是農民家庭結構的典型代表。
孕育這種人格結構的親子關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發生在極端的貧窮和巨大的社會貧富差距的背景下,窮人(父親)在這種社會中並沒有起碼的為人尊嚴,遭受到歧視和白眼;
第二,以父親為代表的整個家族把一個「救星」的形象投射給孩子,期望著通過孩子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學習的成就)能夠改變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或者僅僅是獲得失落的尊嚴(面子);
第三,在這種親子關系中,父(母)親以一種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儉用,提供給孩子(往往是男孩子)優越的條件——讀書,而孩子的整個人格通過讀書學習和父母親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滑或者「貪玩」不學習的時候,出現的是整個家族系統自我的崩潰。父(母)親會在此時突然從奴隸一般辛苦勞動供養太子讀書的人,變成一個完全忽略兒童愛玩天性的暴君,開始毆打(虐待)孩子,之後又出現自我的崩潰、哭泣、自責。
而通過這個過程,孩子開始真正進入家庭的系統自我中,他會開始刻苦地帶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學習,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並且期待著學習能夠帶給整個家族(學校、村鎮)榮耀。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結構形成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價值感、以及其情緒和認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並不會具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判斷標准,而他的情緒和慾望也是和父母緊密聯系的。
魯迅說,中國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說明了中國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關系性的。在《長江七號》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這種教育可以總結為兩條核心指令:千萬不要讓別人看不起咱們;讀書學習是一切的核心。其實這第二點也是為第一點服務的,「學習好了,別人才會看得起咱們。」而這兩點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們」和「別人」的一種關系。有些時候,對這種「我們-別人」關系的需求不過是要求「我們」和「別人」能夠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時候,則是期望著「別人」能夠無條件地欣賞、崇拜、羨慕「我們」,乃至在「我們」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雜著幾絲嫉妒。這後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後,是自體-客體系統的施虐-受虐關系的循環和逆轉。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何以中國人會形成這么一個群聚性的關系性心理結構,恰如一位來訪者所言,「我就像長在我媽身上的一個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應該反問:「何以美國白人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對獨立的情緒和慾望系統的心理結構?」美國白人的這種「個體性自我」的心理結構是最近200年來適應工業生產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產的精神產品。

「個體性自我」的產生是和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物質豐富、社會大生產保持同步的。而「關系性自我」這種精神產品就特別適應於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這就像高保真音響適用於發達國家的都市,而對於飢荒的非洲來說,手搖發電的礦石收音機是最適合的,因為貧窮他們沒有電更買不起電池。在一個人口眾多、國家無法提供足夠保障的社會,「自我」必須是關系性的,才能提供一個社群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性。農民子弟們如果不緊緊地把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鄉親們緊緊聯系,那麼不可避免的災難性後果就是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沒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下必然要度過窮困潦倒、孤獨悲慘的後半生。

閱讀全文

與心理電影現狀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世豪廣場電影院影訊今日影訊 瀏覽:576
2020年香港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37
外白渡橋拍攝電影圖片 瀏覽:613
唐唐玩的游戲是什麼電影 瀏覽:411
有關時間空間呃呃呃電影 瀏覽:287
1米四孩子看電影如何買票 瀏覽:535
小酒窩電影完整版 瀏覽:981
迅雷下載的電影小米相冊沒有 瀏覽:864
用剪影怎麼調出電影畫質 瀏覽:341
電影貓和老鼠多長時間 瀏覽:318
熊出沒大電影大約多長時間堅 瀏覽:224
日本電影收斂師圖片 瀏覽:11
電影譚嗣同在哪裡拍的 瀏覽:527
skin什麼電影 瀏覽:349
獸獸電影全集 瀏覽:952
電影小字輩在線觀看 瀏覽:98
急凍奇俠完整版電影 瀏覽:994
免費看電影網站你好李煥英 瀏覽:540
小雀斑演過哪些電影和影後 瀏覽:530
學園默示錄lol電影天堂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