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唐山大地震影評
電影《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唐山,卡車司機方大強和妻子李元妮、龍鳳胎兒女方登、方達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唐山發生了大地震。為救孩子,方大強死了,方登和方達被同一塊樓板壓在兩邊,無論人們想救哪一個,都要放棄另一個。元妮選擇了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頭腦清醒的方登聽到了母親作出的抉擇。 震後,元妮獨自撫養兒子,堅強地活了下來,劫後餘生的方登被軍人王德清夫婦領養,進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從此天各一方……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面對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絕境下無奈選擇了犧牲姐姐而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讓倖存者陷入一個震後32年的情感困境。導演馮小剛說,這部電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傳到觀眾的心靈深處,讓人反思在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驗,是對人「心靈的拷問」。當看到預告片中小女孩從雨中廢墟中醒來,周圍一片傷亡景象,哭著被人抱走的鏡頭時,「母親」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淚:「任何一個母親做出這樣的選擇都會崩潰,這種情感像噴泉一樣從我的身體里爆發出來,很久都難以釋懷。」「女兒」張靜初在看完預告片後也激動地流下淚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國人情感的動人影片。 對於個人來說,在災難中生存下來是一種幸運,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震所帶來的後遺症,不僅僅是震後的生存問題,更可能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電影《唐山大地震》表現了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同時也關注了災後人們如何釋懷並擺脫心靈的枷鎖。馮小剛透露,電影的結局還是充滿了溫情,讓人從心裡感受到溫暖,給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給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一個「催淚彈」的評語,大概算不上不禮貌,還算是一個比較中肯的描述。電影的故事雖然起自一場記憶猶新的天災,但如果只是一部災難片,故事的演繹要脫開「形式大於內容」的套路,難度要大得多。馮小剛對此有清楚的意識,所以他給影片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講一個帶著心理困局的家庭跨越30年的恩怨冷暖、親情善意與離散聚合,也留有足夠的空間讓這一切得以釋放。觀眾浸染在一波強於一波的感傷氣氛中,必然涕泗難掩。
影片賞析
不計成本打造地震場面 眾主創憶重拍經歷 《唐山大地震》作為一個非傳統意義的災難片,「如何真實表現那場毀滅一座城市和幾十萬人生活的災難」依然是整個創作團隊必須直面的難題,實際情況也是困難重重,幾經跌宕。「最艱難是對整個地震氛圍的營造,這個效果的營造對技術要求很高。我們的電影工業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要有很多的外援,要請韓國的、英國的、南非的等等,大家一塊兒來做這個事。」 導演馮小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關於馮導提到的「地震氛圍」,監制陳國富也曾表示,「如何在技術層面真實反映地震實況,這個挑戰遠超出華語片技術水平。過去我們拍地震只是抖鏡頭,演員在想像中跟著動,鏡頭跟演員的震動無法同步,然後通過很多短暫的鏡頭連接在一起,眼尖的觀眾能察覺不是整個場景在晃動,是虛擬的。如果要達到真實的效果,要把景搭在整塊能震動的裝置上。另外,景還要分成震前跟震後,震垮的景不能單純用爆炸完成,必須符合災區的情況。電影中這短短幾分鍾的戲全是突破。」 在談到拍攝地震場面的投資時,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首次回憶起了這次的重拍經歷:「一開始我們運用了比較傳統的方法來拍攝,比如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和震顫等場面,用傳統拍攝方法會限制導演的畫面感,因為這種方法通常不會有大場面的感覺,尤其是沒有一個連續感。首先觀眾看到的是很小的景別,其次鏡頭是不連貫的,這個肯定會嚴重影響視覺沖擊力。所以我們最終經過權衡決定更換另一種拍攝方法。劇組動用了目前最為先進的拍攝設備,讓景別的大小和鏡頭的連續性都達到相當高的標准,但這部分的重拍也把我們的拍攝期拖長了一個多月。」 據悉,王中磊先生所提到的「最先進的拍攝設備」學名是自英國的Motion Control攝影機(簡稱mcc),這種昂貴設備以前只在拍廣告時使用,它的原理是把機器放置完畢,把整個長鏡頭設計好,以後這個機器則可以不動,一層一層拍,每次完成一個鏡頭為六層。因為機器不動,人在那一遍遍拍,從現場看完全是人為機器服務。據製片人胡曉峰透露:「這台設備一天至少人民幣五萬,因為需要提前試驗和安裝,從英國來的技術人員、操作人員,加上他們的差旅和指導費,就可想而知這個鏡頭是多少錢了。」 馮小剛導演透露,「因為mcc能保證每一次鏡頭運動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軌跡完全一模一樣,所以《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些高難度的特效鏡頭,需要6次拍攝才能把鏡頭合成在一起做出效果,都是依靠mcc完成。」 大製作非唯一賣點 「以情動人」是核心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雖然是大額投資的成果,也是第一部國產IMAX電影,並在特效製作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但真正打動人的是這部電影中流淌的濃濃的中國式親情。 電影總製片人王中磊表示,「《唐山大地震》是華誼兄弟單片投資最高的一部電影,在製作部分的絕對投資上也應該是華語電影最高的之一,我們片中的演員沒有大明星沒有高片酬,預算幾乎都花在了製作上;同時影片是對電影類型的一種新的探索,我們覺得這部電影可以感動所有的中國觀眾,尤其在看到成片之後我們覺得它比預期的更加觸動人心。」 影片總監制陳國富表示:「討論《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如果關注點只在Imax或特效方面,會偏離了影片真正的力量,這部電影的核心還是情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同時,一部成功的讓人印象深刻的商業電影更多是兼具時代性和現代性的,而〈唐山大地震〉雖然講述的70年代開始的故事,但放在中國的當下則被賦予了更多的現代意義,他還提到:「《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其實不是關於地震的,他是關於我們要怎樣重新確立對家人和家庭的愛。這個提法在現在特別有價值,在中國走過一世紀的苦難後特別有意義,比強調人均收入提高還有意義。《唐山大地震》不需要跟任何好萊塢的大片作比較,它就是一部完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電影。」 十大媒體主編深情寄語「中國人自己的電影」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圍繞一個家庭在經歷災難之後的聚散別離,時間和地點的跨度沿著幾個主要人物的命運軌跡延伸開來,堪稱一部中國人的心靈史詩,如同馮小剛導演在接受采訪時多次強調說:「《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內容大於形式的電影。往往拍災難片會拍成形式大於內容,但是我們這部電影,我希望它是內容大於形式。當然我們也會給觀眾看到那些非常有沖擊力的畫面,包括在視聽上的沖擊力,這些手段我們都會有。但是我們更希望把觀眾帶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我覺得這部電影,它真正震的不是這些房屋,而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成功了。」 憑借特殊的情感力量和主創們的創作誠意,部分媒體主編在看過電影之後,特地聯袂送上深情寄語,誠懇又情真意切,再次證明中國人對於「親情」這個永恆主題的不斷思考和堅持。 《唐山大地震》帶領我們回到了電影的原點,它讓人痛快地哭,之後讓人破涕成笑,它讓我們知道,電影還是我們記憶中的那個有生命力,能感動人,值得我們去珍視和反復回想的電影。
幫你粘的!呵呵!你也可以利用我們強大的網路來了解哦!
㈡ 觀看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單純的災難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場面特效片。盡管它的地震特效場面做得很震撼,但馮小剛導演的著力點顯然並不在於此。
從震前漫天飛舞的蜻蜓,到震後慘不忍睹的一片廢墟,這一過程大約只有半個小時,此後兩個小時心靈的「餘震」才是影片重點要表現的內容。導演馮小剛顯然用了收斂的手段來煽情,而不像某些苦情電視劇那樣沒有節制。
影片如果將地震前主角們的幸福生活鋪墊的時間再長一些,那麼前後對比的悲情力度會更大。此外影片中間很長一段時間,對母親和孩子失散後的生活交代略顯瑣碎和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全片的悲劇氛圍。
(2)電影唐山大地震影評分析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區爆發7.8級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災民無數。面對即將坍塌的危樓,丈夫方大強(張國強 飾)和妻子李元妮(徐帆 飾)都要去救被困的龍鳳胎兒女方登(張子楓 飾)、方達(張家駿 飾)。
危急時刻,方大強攔住了妻子,沖進去營救時不幸罹難。李元妮在震後發現,一雙兒女被困在一塊水泥板兩端,若要營救,必然犧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艱難選擇——救弟弟。此事成為方登心中難以磨滅的隱痛。後來,她被軍人王德清(陳道明 飾)夫婦收養。
高考後,方登(張靜初 飾)進入杭州醫學院學習,並與研究生師兄楊志(陸毅 飾)產生了感情……方達被救卻斷了胳膊,李元妮以無私的母愛撫養他成人。成年後的方達(李晨 飾)去杭州闖盪,娶了媳婦小河(王子文 飾),並干出了一番事業。32年後,這家人的命運卻因為5·12汶川地震再次發生了交疊。
㈢ 跪求一篇《唐山大地震》影評!!字數不限!!專業點最好!
——影評《唐山大地震》
序
早早聽聞《唐山大地震》時,第一感覺馮導借《2012》之勢,主推一部商業化的視覺饕餮盛宴的災難片,高科技營造的逼真視覺感受將是影片主賣點之一。隨著《唐》內部劇情簡介的浮出水面,我倒是頗有幾分詫異,該影片傾向於唐山大地震背影下的文藝片,細膩糾結的感情成為影片的主旋律,雖然動用了陳道明、李晨、徐帆、陳瑾、張靜初、陸毅、張國強等實力派與偶像派強大明星陣容,但對於看慣了西方大製作商業片的中國觀眾,它是否能叫好又叫座呢?再次成為中國電影的風向標呢?心中不由又多了一份期待。終於7月29日夜有幸於公司同事們一起觀看了《唐》,其中海報中的23秒,32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6年夜晚的23秒震中的唐山毀於一旦,23秒改變了無數個唐山家庭的命運。方家一家人作為故事的主線,在這場命運的旋渦中掙扎與顛沛,32年心結在自責與離棄中痛楚,這場地震用23秒帶來了32年的內心救贖。終於家人於5·12汶川大地震救援後,觸景生情,彼此心中被離棄的記恨才得以釋懷與理解,姐弟相認,母女相擁,以圓滿的救贖故事結局,並用真情感染觀眾心靈深處塵封的記憶與情感,留下因情而動渲瀉後眼角的濕潤,同時也給耳畔留下:「沒了,沒了之後才知道什麼是沒了」的人生頓悟,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幸福。祝願唐山這座浴火重生的鳳凰城及自強天助的唐山人歷久彌新,美滿幸福。
擇,一場32年的心靈餘震
故事的主線是以唐山震前、震中、震後方家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展開的。震前以大群蜻蜓異動為凶兆開篇,以平凡百姓的描述方式,刻畫著方大強、雲妮帶著孿生姐弟方登、方達一起過著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但故事情節發展中,留下雲妮給姐弟兩人分一個西紅柿的伏筆,先給弟弟,明天一定給姐姐買西紅柿。當日夜晚震中,在室外車上的方大強與雲妮對於突如其來的災難,出於父母之愛第一反應是想搶救在家中熟睡的方登與方達。為此方大強為保護雲妮被砸於廢墟之下逝去。震後,雲妮沒有過多時間悲痛大強的逝去,而是尋找生者,不久發現方登與方達被共同壓在一塊水泥板下,而且如果想救人就必須撬動一頭,意味著只能救方登與方達姐弟中的一個。形勢迫人,雲妮作為一個母親陷入人生最艱難的抉擇,她最終選了救弟弟。聽到母親的決定,水泥板下的姐姐方登淚水悄然而下,黯然神傷。救出的方達傷勢嚴重,雲妮無法顧及親人的逝去的傷痛,急忙帶方達去醫療隊救護。而後姐姐方登在死人堆中爬起,看到身邊已無生息的父親,無助與離棄的記恨,形成幼小心靈不忘的心結。地震平靜後,她被陳道明、王姬飾演的一對軍旅夫婦收養,自己取名王登,努力想去忘卻那段記憶,但夢魘中卻時常浮現。方達則在地震中失去了一隻手臂,與母親相依為命。32年後,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姐姐因感人情景理解母親當年抉擇心情。一母親為救腿被壓在水泥板下的女兒,寧可被記恨,揮淚決定鋸斷女兒的腳,救女兒的命。之後姐弟兩人不期而遇,終相認。姐弟回家見母親雲妮,雲妮強忍激動情緒,向女兒跪下以求心靈救贖,並指著靈像前放在一盆西紅柿說:「媽媽,沒有騙你!」32年餘震心結此刻冰釋前嫌!
擰,一代唐山人的自強不息
自助者天助,震後的唐山人抹去悲傷的眼淚,開始重建新生活。方家是眾多受災家庭中的代表,其中唐山人堅韌不屈性情中的「擰」勁在元妮、方達、方登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元妮,一個喪偶喪「子」的「擰」母親
方大強的母親與姐姐遠到而來,勸元妮將方達交給方家人撫養,改嫁開始重新的生活。但元妮毅然拒絕,擰勁的要一個人帶大孩子,最終當方大強母親與姐姐帶方達上回程的汽車時,元妮的擰迎得方姐姐的同情,為了元妮她們放棄了爭奪孩子的撫養權。方達回到母親的身邊,共同生活成長。接近尾聲時,孩子建議她找個伙,元妮:「沒有什麼人能像你爸一樣,用命愛我,我為守值了」
方達,一個身殘志不殘的「擰」漢子
失去左臂的方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自己的勤奮打拚實現自己的夢想。他離家與夥伴遠赴杭州創業。由一個登三輪的業余小導游轉身為最後一家旅遊公司的老總。他憑借的就是災後一代唐山人血液中自強不息的「擰」勁,從逆境中實現自我價值,開拓屬於自己的事業。
方登,一個獨立的單身「擰」媽媽
對於方登性情中的「擰」體現在三點上。第一點,出於對養母興許猜忌,毅然選擇學醫去杭州異地求學;第二點,當男朋友對其未婚先孕置之不理,毅然決定生下孩子,作單身母親獨立養育孩子長大;第三點,當自己准備與外國老公結婚,才帶著長大的女兒「點點」回到喪偶後依然獨身的養父陳道明身邊,多年不聯絡養父的原因是「沒有臉」,由此可見其自強的性格。
愛,一段平凡包容最美人性
大愛無聲——是災區的解放軍,是四方援助的全國同胞,還有每個災區同患難,共相互的唐山人自己。我感受的愛很平凡卻真實。其中,主要聚焦在陳道明與陳瑾飾演的軍旅夫婦身上。特別是陳道明身上厚重的博愛與陳瑾獨有的私愛。陳道明一直想讓方登回到唐山自己的親人身邊,而陳瑾則害怕心中的「丫丫」離開自己。隨著方登的長大,陳瑾擔心其養父陳道明生活上的不方便,展示出世人固有的私心。但當她離世時,真情流露希望方登能原諒她所犯的一切錯誤。陳道明飾演的養父,演技絕對爐火純青,將那種軍人特有的父愛表現的張力十足。包括生活細節的關注及得知方登因孕退學後,先脫下軍裝,松開領帶等細節後,以父親角色怒打方登男友「陸毅」的一場戲。在這些平凡的種種情感下,包容與流露了最美的人性!
尾聲,一家人來到了墓地拜祭父親方大強。從方登以往墓中,取出小學到高中一式兩份的筆記本,暗示了母愛的博大與無私,也是一分歉意與無奈,此刻情感達到高潮。隨後,出現真實的唐山地震親歷與見證7旬老者,騎著自行車劃過刻滿受難者姓名的紀念牆,影片最後落幕。
救贖是一種心靈的境界或說映象。當2008年汶川大地震來襲時,每個經歷過的唐山人都在竭盡所能的救援,但那時,不止有他們,還有我們。多難興難,否極泰來!
距離汶川地震發生半個多月以後,利用周末看完了《唐山絕戀》。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看這部電視劇——難道傷痛還不夠深,需要用以前的傷痛來釋放當下的傷痛?!
歷史永遠銘刻著這個坐標:東經118.2°,北緯39.6°;人類永遠銘記著這個時間: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3.8秒:
唐山上空電閃雷鳴,地面狂風暴雨,距地面深達16公里處的地殼突然發生劇烈地震盪,沖擊波相當400枚當年廣島原子彈的大地震發生了,僅僅20多秒,242769個鮮活的生命消失了,164851人遭到致命的重傷,中國北方的工業重鎮唐山在瞬間被夷為平地,其慘烈的程度遠遠超過二戰的廣島。
時間逐漸撫平了人們的傷痛,一座新唐山又矗立在新中國的版圖上。唐山地震三年後,老導演傅超武拍攝了一部關於唐山大地震的電影:《藍光閃過之後》。但關於唐山大地震的電視劇卻遲遲沒有出現,一直到2006年,二十二集電視劇《唐山大地震》才正式拍攝完成,當此劇在某電視台播放的時候,卻被國家相關部門叫停——我不禁想起了前幾年的《走向共和》的遭遇。叫停的原因,據說是因為國家地震總局對藝術作品《唐山大地震》提出了異議。後來,在多方協調下,《唐山大地震》才以更名為《唐山絕戀》播放。
雖然劇名只是劇情的某種延伸,但作為一個災難劇,特別是「唐山大地震」這樣的特定的事件,名字的改變,無疑是減少了此劇的悲壯色彩。更何況,片名的改變,使一部災難片變成了愛情片,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惆悵和無奈。
這部二十二集的電視劇,可分為震前、震中、震後三部分,在地震來臨前,我們看到,一切都是那麼的平靜、安詳,幸福地生活、戀愛,或者為生計而勞作,前十一集雖然用抒情的表現手法來描繪人們的生活的狀態,但其暗藏的災難始終絞著觀眾的心,可視為地震來臨時的鋪底。等到了地震來臨時,眾生萬象,有高貴的人性,也有卑劣的嘴臉,等到地震過後,重建成為主題,在這里,我們又看到高於一般情感的大情,或者說,是大愛。
李健雪不愧是實力派演員,對於劇中的向市長這一角色,表演非常到位,特別有這樣一個畫面,我都快掉眼淚了。李雪健扮演的市長一身舊軍服,步履蹣跚,滿面愁容,他站在廢墟中,眼含熱淚地對數百名孤兒說:「1976年7月28日,大家永遠不要忘記這個日子,它是我們唐山的忌日。唐山是震不垮的!你們是唐山的未來!現在我們的條件養活不了你們,等條件好了,我一定把你們接回來,唐山永遠是你們的家。」
1976年7月28日,是唐山的忌日。2008年5月19日—21日,全國哀悼日。這三天,不僅是對汶川地震中遇難同胞的哀悼,也是對32年前唐山大地震遇難同胞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