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羅生門電影賞析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於1915年發表的一部精緻短篇小說,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第十九卷「羅生門樓上遇屍記」,雖是舊題材卻賦予了新意。
《羅生門》應該是黑澤明最廣為人熟知的一部電影,與其以往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不同的是,這部只是圍繞一個很小的一個故事的幾段敘述而已,這部電一影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在於,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一性一的黑暗。
故事透過四個人的嘴巴,呈現四種不同的狀態。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強盜、武士、女人,他們都為了掩飾自己的齷齪與軟弱而粉飾自己而說謊。武士和強盜一樣,都是為了給世人表現自己的「男子漢」氣概而把自己說成是「俠士」或「勇士」,其實都是一樣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說謊。
女人陰險和惡毒,本身不止婬盪而且還在武士與強盜之間挑撥,要讓他們自相殘殺。她這樣做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壞名聲得以流傳。最後透過了樵夫的講述呈現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雖然簡單,但其中透露出來許多人寰的悲劇,人性的齷齪。人一性一的黑暗比魔鬼還可怕。女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教唆人殺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為了保命而出賣自己的妻子。
強盜可以為了自己的獸欲而去玷污別人的妻子,這樣組成了一個因果的環,人們在這個環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賣別人。但這個故事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為了表現社會的一個狀態。
回到羅生門前,如果說上面的故事只是一個故事,就讓我們真正見識現實中的「惡」。乞丐最後奪去嬰兒的外衣,為了自己能買幾個錢。整個影片呈現出的是一個瘋狂而自私的世界,人們都為了自己而編織各種謊言,都是虛偽地隱藏自身的險惡,以至於每個人都不信任別人。
可能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為「惡」,世上也有善意的謊言。樵夫同樣說了謊,同樣偷了別人的東西,但他並沒有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他是為了撫養家裡的6個孩子。最後他收養了羅生門下的棄嬰,這個嬰兒象徵著新生命,也是新希望。
黑澤明對於這個瘋狂的世界並沒有完全放棄,他還是「抱有希望」並藉由樵夫的手來表現。暴雨過後,樵夫身後重回了一陽一光。不過社會再黑暗都要堅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因為如果放棄了希望就會墮入黑暗之中。
『貳』 《羅生門》在敘述上的特點和敘述手法
《羅生門》巧妙改編了芥川龍之介小說的情節,採用一種多重平行敘述的獨特手法,講述了叢林中的死亡事件。影片中每個人物的獨白都是整個事件的碎片,經過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讓這些獨白的本身變得不可靠,同樣的道理,轉述這些獨白的敘述者本身也是不可靠的。
影片從深層次上反映了人性的復雜性,死亡使人的可悲與渺小、人的偉大與真誠都暴露在夏日的陽光下。
(2)分析電影羅生門和小說羅生門的異同擴展閱讀:
《羅生門》通過多襄丸、真砂、武弘三名當事人風格迥異、看似互相矛盾的敘述,可以看到兩性之情的微妙和脆弱,承載著忠貞、信任、責任的它很難抵抗局外人的刻意破壞,一份原本美好的愛情,可以在瞬間被摧毀。三名當事人對事件的敘述,符合他們各自的身份和境遇,不是刻意的撒謊,而是片面的真實。這種片面的真實,往往就是人性寄居的載體。
若將電影結尾解讀為黑澤明對個體無法脫離社會、以提耳離地的方式構建人性的無奈和悲憫,亦未為不可。當剝掉嬰兒衣服的路人惱羞成怒,斥責樵夫偷盜了匕首,樵夫啞口無言,影片似乎凸顯了事實的不確定與人性的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