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雷諾阿鏡頭分析

電影雷諾阿鏡頭分析

發布時間:2023-06-18 22:47:55

1. 誰知道一些使用蒙太奇手法的經典影片

總體說來,蒙太奇是一種剪輯的藝術
《波坦金戰艦》是蒙太奇技術運用的典範。現在世界各大電影學院當教材使用。
《鐵面無私》對《波坦金戰艦》致敬的電影,其中蒙太奇鏡頭的運用也很好。
《2001太空漫遊》骨頭轉變成宇宙飛船的經典鏡頭也是運用了蒙太奇手法。
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最後一分鍾營救」和「分段剪輯技術」的運用;
讓·雷諾阿(法國):《大夢幻》、《游戲規則》——強化了景深鏡頭和長鏡頭的表現力;
阿雷·雷乃(法國):《廣島之戀》;
杜甫仁科(前蘇聯):《土地》——開創詩電影,死亡畫面優美
《羅拉快跑》----蒙太奇的表現手法相當獨特!

2. 讓·雷諾阿的人物評價

讓·雷諾阿作為20世紀傑出的電影大師,半個多世紀以來,名字屢屢出現在許多國家的電影機構評選的電影史上十大傑出導演的名單中。而評選傑出大師的依據是傑出作品,雷諾阿的傑作當為《游戲規則》和《大幻滅》。其中《游戲規則》更是多次入選電影有史以來的十大傑作之列,以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的評選結果最具權威性。該雜志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組織一次評選活動,邀請世界上最著名的影評家和電影導演投票評選電影有史以來的十大傑作,50年來《游戲規則》一直沒有落榜。
作為雷諾阿生平創作的最完美的影片,《游戲規則》雷諾阿說這是一個關於識破騙局、認識真相的故事。它雖然是一部古老的故事,但是所流露出的沉重的悲劇意識,是對人、對社會的一種失望的情緒。
雷諾阿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追逐片式的喜劇情節和看似荒誕的藝術手法,富有嘲諷意味地揭示了戰前法國資產階級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態度:生活如同「游戲」,說謊和爾虞我詐是這種游戲的不可違拗的「規則」;同時,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爭風吃醋的男男女女的群象表明,情慾是人類的共性,而在風流場上的追逐和搏鬥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是不得相互混同的,此外影片還運用隱喻手法,預示了「奇怪戰爭」的悲慘結局,最後則把這群百無聊賴的男女的東逃西竄作為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的手段。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歐洲社會復雜的階級斗爭和以法西斯主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反動勢力的猖獗,這些使雷諾阿由痛苦、憤怒而淪為悲哀。《游戲規則》是他這種宿命、無望情緒達到極點時發出的絕望的呼喊。
雷諾阿曾說:「非常奇怪,我的影片要等到25年之後才能被人理解。」想到《游戲規則》當初的不幸遭遇和後來的諸多榮譽,事實的確如此。此片完成於二戰爆發前夕,上映不久便被禁止。電影審查機構認為它「傷風敗俗」,軍事檢查機關認為它「渙散士氣」,很多觀眾認為它是對他們的「人身侮辱」。這樣的結果與雷諾阿的初衷背道而馳:「我原想把這部影片拍得討人喜歡,但卻惹惱了大多數觀眾,我為之驚奇不已。」雷諾阿把觀眾的敵意歸咎於自己的「直率」,這部影片表面描寫的是和藹可親的人,實際表現的是正在解體的社會,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而「自殺的人是不喜歡讓人看見的。」拍攝《游戲規則》的人自己沒有遵守「游戲規則」,結局自然可想而知。雷諾阿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游戲規則》問世時遭到的失敗太讓我喪氣了,以至於我決定,要麼不再拍電影,要麼離開法國。」
雷諾阿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大幻滅》,據其編劇查爾·斯巴克的解釋,影片主要是表現「戰爭是愚蠢和醜陋的。戰爭破壞了人的生活,人不是為互相殘殺而生存的,只有職業軍官喜歡身著軍裝」。因此,熱愛和平的雷諾阿在影片中表達的反戰傾向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他還告戒人們:「不論勝利與失敗,任何民族都難以倖免戰爭造成的墮落。戰爭在幾個月內就足以摧毀緩慢發展的文明用幾個世紀才得以建立起來的東西。」
雷諾阿通過紀錄片式的樸素風格和真實准確的細節,以及生動的性格刻劃和豐富的視覺形象,既表現了戰爭期間不同國籍的軍人們對和平時期保持友愛感情的嚮往,又反映了他們在國家、種族、宗教、社會、階級等界限之間的復雜關系。有時階級關系超越國家界限,有時種族關系超越社會階層,有時友愛之情超過一切,有時愛國主義占據上風。比如,當了俘虜的法國侯爵德瓦爾迪厄與德國貴族馮·羅芬斯坦之間的階級關系,遠遠超過他與平民出身的馬雷夏爾的同胞關系;馬雷夏爾對言語隔閡的德國農婦的好感,大大超過他與猶太資本家羅森塔爾的友情。
當然,也有人認為雷諾阿身為一個左翼電影工作者,在本片中對法國貴族傳統和軍事等級日落西山表示哀嘆令很多人困惑甚至憤怒,而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卻說:「對大多數法國人所經歷的時代的回憶之所以引起我們的激動,是由於我們在這些囚徒的痛苦和希望之中發現了某些東西,在今天原子彈毀滅的磨難、恐怖和恐懼面前,那些東西對我們來說反倒像是失去的天堂。」也許讓·雷諾阿富於前瞻性的詩意現實表現也正於此吧。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讓·雷諾阿,1894年9月15日出生在法國巴黎(1979年2月12日逝世),出生在大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家中。奧古斯特·雷諾阿是法國早期印象派繪畫運動的先驅者,這使童年時期的讓·雷諾阿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對於其日後在電影色彩、構圖方面的優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讓·雷諾阿並沒有子承父業,在學業尚未完成的情況之下便毅然踏上了軍旅之路。一戰期間,他以准尉的軍銜奔赴前線作戰,數月後因右腿負傷回到巴黎養傷,開始迷上了卓別林的電影。也就是在此期間,他開始對電影產生興趣。雷諾阿在這次戰役中落下了瘸腿的終身殘疾,傷養好後他又返回軍隊學習飛機駕駛,做了短時期的偵察兵。他退伍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來到法國南部的卡紐和郊外的瑪洛特從事陶器製作。一次偶然的機會,因受到電影《愛的火花》的感染,他決心投身於電影事業。起初,他只是為別人寫作了一部電影劇本,接著才在1924年獲得了拍攝《水上姑娘》的機會。影片以愛情為主線,講述一位姑娘在做水手的父親死去後遭遇了許多不幸,最後得到一位地主少爺的救護和愛情的故事。讓·雷諾阿運用了印象派電影手法,所表現的如姑娘做夢時的場景,深獲好評。自此,他開始了自己真正的電影生涯。
1926年,雷諾阿拍攝了根據左拉小說改編的《娜娜》,這是一部耗資巨大、長達120分鍾的影片,雖然沒有取得應得的經濟效益,但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影片將文學上的自然主義與繪畫上的印象主義有機結合在了一起,用優美的筆法展現了妓女娜娜悲慘放盪的一生。這部影片是雷諾阿默片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後,他拍攝了一系列默片:《查爾斯頓》(1926年)、《瑪爾基塔》(1927年)、《賣火柴的小女孩》(1928年)、《懶兵》(1928年)、《城中比武》(1929年)、《窮鄉僻壤》(1929年)。這些影片已經顯示出雷諾阿在題材和風格方面的某些特點,如探討物質生活的意義、將現實主義與夢幻般的想像相結合。為最終形成「雷諾阿風格」的先驅作品。
從三十年代開始,雷諾阿進入了自己多產而又風光的全盛期,在此期間,他不僅形成了雷諾阿式的電影風格,而且拍攝出了享譽一生並被後輩著力推崇的影片《大幻滅》和《游戲規則》,確立了在世界影壇的重要地位。就像世界電影有了歷史性的飛躍一樣(進入有聲期),雷諾阿也開始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敘事方式。後來所拍攝的《湯尼》是一部極端寫實主義影片,片中幾乎沒有內景,也沒有用大明星,純粹依據真實事件拍成,被評論家們認為是與維斯康蒂的《對頭冤家》(1942年)一樣沒有時代局限的傑作。他描寫了從義大利和西班牙來到法國南部的打工者們的愛情和經歷,最後因頹喪、妒嫉而導致的一場悲劇。一般評論家認為《湯尼》是電影史上的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先驅。
雷諾阿的寫實主義手法雖然得到好評,但他慢工出細活兒的拍片速度卻常讓一般電影老闆不滿意。找他拍電影的,多是看重他擅長拍攝社會題材並欣賞他寫實風格的製片人。1935年,讓·雷諾阿拍了《朗基先生的犯罪》,影片描述一家印刷廠面臨破產,老闆逃跑了,工人們卻團結起來組織了一個合作社繼續進行生產,終於扭轉局面取得勝利。這是一部表現工人要求權力的影片。另一部根據名著《下層社會》改編的影片《社會底層》,則刻畫了一群社會落伍者的眾生相。這些影片都顯示著他廣博和深遠的認識,並且永遠能忠實反映人間世態、表現人的本質。雷諾阿自幼喜愛藝術,具有高深的藝術修養。這使他一從影就很快躋身於名導演之列。他與法國影壇老將讓·維果以及雷內·克萊爾、約克·費戴爾、馬賽爾·卡爾內等人共同奮斗,譜寫了法國二戰前電影史上的不朽篇章。
《湯尼》和《朗吉先生的罪行》被稱為是「法國電影的轉折」,「標志著法國電影的復興」。影片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傾向具有鮮明的左派思想,影片接受了蘇聯的現實主義精神,被認為是戰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先聲。
雷諾阿在此期間拍攝的最重要的兩部作品《大幻滅》(1937年)和《游戲規則》(1939年),成功運用了景深鏡頭和長鏡頭的敘事手法,為電影語言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大幻滅》榮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藝術電影獎。雷諾阿喜歡用長焦距鏡頭來拍攝,使近景和遠景同樣清晰,他對這種攝影方法的實踐和系統發展,對奧遜·維爾斯日後拍攝《公民凱恩》產生了重要影響。
1939年,雷諾阿緊接著完成了詩意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游戲規則》。
這是一個關於上流社會道德腐敗的陳舊故事。和《大幻滅》不一樣,《大幻滅》洋溢著自信向上,而這部影片則是一股昏暗不堪的調調。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游戲規則》在時隔25年之後才受到世人重視,就好像人們獲得了重生,因為此片在當時受到禁止放映的條令,來自各方的壓力使雷諾阿不得不離開了自己摯愛的國土。
總體來說,雷諾阿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水平,使他成為戰前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
從1940年到1950年,雷諾阿在好萊塢期間共拍攝了6部影片:《大澤之水》(1941年)、《吾土吾民》(1943年)、《向法國致敬》(1944年)、《南方人》(1945年)、《女僕日記》(1946年)和《海濱浴場的女人》(1946年)。1950年拍攝的《大河》是雷諾阿途經印度回國途中所拍攝的,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片。他回國後的18年間僅拍過5部影片,其中《法蘭西康康舞》(1954年)較為著名。這些影片雖然在色彩運用上非常成功,也不乏完美的鏡頭,但都沒能超越他在1930年在法國拍攝的優秀作品。終其一生,他拍攝了默片、有聲片(包括黑白和彩色)共計40餘部,後期雷諾阿的藝術活動轉向舞台劇和電視,同時撰寫有關電影的論著,導演舞台劇,創作小說和電影劇本,寫作有關自己和父親的回憶錄。
雷諾阿繼承和發揚了馮·斯特勞亨所信奉的拍攝電影的原則和傳統,形成詩意寫實主義風格,成為法國電影史上的豐碑。他雖然沒有子承父業,但是秉承了父親為藝術如痴如醉的風范,他為電影藝術耗費了畢生的精力,他致力於實驗新電影文法的精神永遠活在同樣摯愛電影的人們心中。 歷史上父子齊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不乏其例,如大仲馬與小仲馬,大施特勞斯與小施特勞斯以及中國的曹氏父子、蘇氏父子等,而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與其子讓·雷諾阿也是同樣舉世聞名的。所不同的是,他們的藝術門類不同,一位是畫家,一位是優秀的電影導演。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在法國藝術界的地位,而讓·雷諾阿最初的藝術靈感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來自他的父親。奧古斯特·雷諾阿是法國畫家,最初與印象畫派運動聯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印象派運動中分裂出來,轉向人像畫及肖像畫,特別是婦女肖像畫中去發揮自己更加嚴謹和正規的繪畫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雷諾阿也許是最受歡迎的一位,因為他所畫的都是漂亮的兒童,花朵,美麗的景色,特別是可愛的女人。這些都會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諾阿把從他們那裡所得到的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地表達在畫布上。他曾說過:「為什麼藝術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惡的事已經夠多的了」。他還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說:「只有當我感覺能夠觸摸到畫中的人時,我才算完成了人體肖像畫」。
1874年雷諾阿以《包廂》一畫參加首次印象派畫展,這標志著雷諾阿風格的成熟。但是自由的藝術創造給家庭經濟帶來危機,所以他總想找到一種既能滿足繪畫愛好者趣味,又能不失自己的藝術良心的方式。隨著《遊艇上的午餐》成功,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於是決定走出法國去東方尋找新的創作題材和靈感。他去了阿爾及利亞又取道英國,1881年又赴義大利游歷藝術名勝佛羅倫薩、威尼斯和羅馬等地,當他在羅馬看了拉斐爾的畫時感嘆道:「真是妙極了,我早該看到它們,這些畫顯示了真正的藝術技巧和智慧。」這時他的藝術追求倒退到古典主義學院派,他說:「在油畫方面我更喜歡安格爾。」這是他藝術道路上的一次危機。但就在這危機時代,他的印象主義精神仍始終保存在他的風景畫中。
雷諾阿藝術的主體旋律———畢生所竭誠表現的是女性肉體的魅力。他所描繪的女性著意在外表美而忽略其性格深度,但就其自然魅力而言是高貴雅緻的。他兼收了羅可可和巴洛克兩者的嬌媚和雄健之風,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創造了獨有的雷諾阿風格。陽光、空氣、大自然、女人、鮮花和兒童。這就是雷諾阿一生用豐富華美的色彩所彈奏的主題。

3. 關於《霸王別姬》《海上鋼琴師》的蒙太奇手法和長鏡頭的影評類文字

《霸王別姬》 在《霸王別姬》里,陳凱歌依然體現出第五代對「空間語言和映像語言的強烈意識」,刻意「用空間因素強化造型情節」,達到「映像構成中再現性和表現性手法的結合」(倪震《起跳的高度》)。總的說《霸王別姬》在空間環境的描述是偏重於再現的;但是,濃重的主觀色調常常鋪滿了畫框的上下左右,把再現性的空間構成上升到風格化的層次,成為包涵著巨大理性和感性容量的「意象」。在《孩子王》、《邊走邊唱》里,陳凱歌多用抽象化的色塊組合、冷峻對峙的構圖完成視覺造型,但在本片里陳氏無疑在藝術表現的分寸感方面進了一大步,整體氣氛的營造取代了單個造型的突兀,當然,顧長衛的攝影指導亦功不可沒。影片中以濃墨重彩潑灑情感,冷暖兩極色調的交叉混用,將本來就五色斑斕的京劇造型(臉譜、服裝、動作)推到形式美的頂端,觀眾又何從抗拒這近似終極體驗般的頹廢美感呢? 作為導演,陳凱歌在影像風味的控制和處理上,很成功地實現了「兩手」策略。一是在重頭戲里憑借「斯坦尼康」對人物的奔走行動作長距離的前後跟拍,其美學功能包括:既完整地展現出極具真實感的空間布景,又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當事人的某種臨場體驗(強化表演效果);使一場春州核戲的的著重點高度集中,氣韻激盪,凝而不散;加強影片的節奏感,而節奏的張弛變化可以引導、調節觀眾的注意力,避免冗長枯燥,樹立鮮明的電影語法風格等。而且,不同的長鏡頭跟拍段落,效果也不盡相同:像影片一開始,前跟「霸王」與「虞姬」緩步走進體育場,長長的過道,相對固定的拍攝距離,使這樣的一個運動鏡頭 產生了「動中取靜」的沉重抑鬱感,一下子將人帶進真幻難辨的頹舊氛圍里恍若隔世一般。另一場小豆子被母親砍斷手指,疼痛難忍,在戲園子奔跑大叫,其餘角色在不同景深位置也相應地急速移動,劇烈狂暴的畫面處理再配以撕心裂肺的尖叫,可謂先聲奪人——學戲之艱難嚴苛,從導演安排的這個「下馬威」便足見一斑了。 由於影片中人物經常處於歇斯底里式的情緒狀態,攝影師實在太有理由大用特用誇張的、變形的短焦距鏡頭了,但顧長衛「我求我道」,不趕時髦,不效皮相,另覓蹊徑,從用色入手來烘托畫面情緒,可謂自成一家。比如花滿樓「相親」一場,鋪天蓋地的大紅色調,幾乎能把銀幕點燃;而程蝶衣和袁四爺扮裝調戲的場面則用清冷陰郁的調子,加上淡淡的放煙效果——醉後漫舞,雌雄難分,真假莫測,一派迷離情色。影片里多處可見表現主義的大反差布光,以及模擬舞台效果的分光、追光,反映出顧長衛深厚的影像掌控能力和豐富的影像創造經驗。尤為難得的是,他還是一位既能把握導演意圖又心思細膩敏銳的優秀攝影師。原來,陳凱歌一貫的執導作風通常使演員的表演偏向抽象理性一端,故人物的情感表達往往流於粗線條,而顧長衛恰好能予以彌補和潤色,在本片多處利用光色的細部微調,襯託人物的微妙心理變化,給觀者幾多回味之處。 為了給顧長衛的精彩攝影錦上添花,在剪接手法上,陳凱歌常常有意反常規而行,作動接靜或靜接動式的跳躍式組接,對比強烈,不乏令人色變的沖擊震撼扒掘;鏡語的又准又狠,再加上音響突如其來的闖入,凌厲逼人,大有不可一世的氣概。 與之相匹配的還有張國榮精緻細膩、出神入化的表演,他特別能夠把握程蝶衣在飽受苦難極度迷戀的性格之下,既有出奇的平靜和委婉,又蓄積著難以遏制的心理能量,爆發之後又不得不苦苦地哀求,讓觀眾感覺到程蝶衣彷彿在自我傷害、自我施虐,大有不勝忍之意,正所謂蓄之既久,發之愈烈;發之愈烈,傷之愈深。影片里還設計了大量的鏡像呈現,鑒照和提示程蝶衣受盡壓抑的多重人格,所以程蝶衣每次的爆發性動作,都被賦予充分的心理動機以引發觀眾的認同。張國榮借鑒京劇程式動作的寫意風格,充分發揮眼神的傳情之效,一顰一笑,眉目含情,表現程蝶衣的言談舉止,如行雲流水,揚巧避拙,以少為多,簡約之中,已神形合一跡歲。一切混合在一起,就這么化生出《霸王別姬》凄美迷狂的影像風格 《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之一.這部義大利90年代的電影,無論是在片長還是獲得獎項都是創舉.三個小時的展示和多個獎項的獲得,證明了歐洲電影的非凡能力. 影片從輕柔舒緩的主題音樂開始,倒敘的方式,從義大利人不得不面對的那段歷史開始.二戰的結束,電影這一學派竟然突起於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面臨全面崩潰的法西斯國家中. 當多多與母親走過廢墟的街道,斷壁殘牆上依然還有著破爛的電影海報.當每次小鎮上的天堂電影院放映電影時,都是坐無虛席.只有古板的教父因為不看所謂的"色情片"而命令老放映員艾佛特剪去影片中的吻戲,所以隨之而來的還有人們看到剪輯後的影片的憤怒.電影所帶給小鎮的不只是快樂,人們在精神上需要得到撫慰與滿足. 片中的蒙太奇技術運用得十分到位,當中年多多躺在床上開始回憶,海風輕輕吹入屋內,屋內風鈴叮當做響,鏡頭轉換,閃回到童年多多身穿白色教服,在教堂里睡覺,手裡拿著祭祀用的搖鈴.當艾佛特手輕撫在多多臉上,再展開時,童年多多已經變成了少年多多. 影片同時還具有許多象徵意義.老放映員艾佛特就像是老電影的發展歷程;小鎮的海邊銹跡斑斑的鐵錨,像是展示小鎮生活的枯燥;當古板的神父趕到車站送外出闖世界的多多,又像是一個時代已經結束;正如坐在電影院二樓的一位戴眼鏡的觀眾,喜歡往樓下吐痰,而最終被人用垃圾擊中.其中還有新舊天堂電影院中的聖女塑像. 伴隨影片的還有多多的愛情故事.年少時的迷茫,在電影院中與妓女作愛,當遇到他命中所愛的女孩,他可以天天晚上去姑娘家門口,等待那扇窗開,連新年也不例外.可是由於姑娘父親--一個銀行家的極力阻撓.美好初戀的破滅,出去闖盪的多多由懵懂少年變成了一名知名的導演. 影片中有許多精彩鏡頭,對不同時代同一時石獅子頭的特寫.當門鈴響起,正在織毛衣的母親起身去開門"我知道一定是多多回來了"鏡頭切換,多多與母親相擁,毛線從樓上繞到了院子.還有一位在電影院中逝去的觀眾,當再去拍到那排座位時,上面有一支花,代表著那位觀眾還在全神貫注地欣賞電影.還有一位總在電影中主角之前准確無誤地說出台詞,連"FINE"(結束)都不放過.這些鏡頭或讓人捧腹大笑,或讓人深思感動.而這些更多的是一種真情的流露,真實與藝術的高度結合. s在故事的最後,曾經無比輝煌的天堂電影院被迫轟然倒下,愛湊熱鬧的年輕人在嬉戲,奔跑,成年人更多的是凝視沉沒.到底是天堂被人們拋棄,還是人們拋棄了天堂.美好的東西沒有被保留,或許有更美好的東西會被創造.結尾以艾佛特送給多多的禮物--老電影中的吻戲剪輯展示為結束,這不僅僅是艾佛特對多多的愛,還有那些讓人們重溫的老電影讓*雷諾阿的<底層>,維斯康蒂<大地在波動>,約翰*福特<關山飛渡>.這些戲中之戲,影中之影,構成了"天堂"之夢的獨特夢境.讓人沉思,懷想,感慨.

4. 電影中景深鏡頭和深焦距鏡頭的異同

景深鏡頭
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認為:蒙太奇破壞時空統一,帶有很大的的虛假性,巴贊主張用長鏡頭表現,這樣最真實,長鏡頭可以多層次的表現,畫面的景深要求很大,因此巴贊把長鏡頭稱為景深鏡頭。景深鏡頭就是長鏡頭(不是長焦距鏡頭)。「深焦距鏡頭」,在影視界不常用,焦距只有長短之分,沒有深淺之別。長鏡頭和長焦距鏡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所以長鏡頭也不能叫深焦距鏡頭。關於長鏡頭的特點請閱有關詞條。「深焦距」可能是翻譯的問題。《公民凱恩》和《母狗》中的例子,都是指景深鏡頭即長鏡頭。景深鏡頭和深焦距鏡頭是一個概念,深焦距指短焦距,短焦距景深很大。

5. 編導必學的鏡頭理論與紀實美學

編導必學的鏡頭理論與紀實美學

長鏡頭的出現,被認為是“電影美學的革命”。在這之前,蒙太奇理論作為唯一的電影理論,基本上支配了電影藝術家們的思維活動。人們研究蒙太奇理論,很少涉及電影與照相的關系,也很少從這一角度去研究電影的特性。

巴贊標新立異,把電影的特性歸結為照相性,並從這一特性出發,強調電影的逼真性、紀實性。巴贊的寫實主義的美學思想,以及他總結的景深鏡頭和長鏡頭的美學功能,極大地推動了電影語言的發展,帶來了電影表現手段的一次革命,造就了新的銀幕形態,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長鏡頭,就不會有現代電影。

一、什麼是長鏡頭

所謂長鏡頭,就是連續地用一個鏡頭拍攝下一個場景,一場戲或一段戲,以完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而不破壞事件發展中時間和空間連貫性的鏡頭。

長鏡頭是與蒙太奇相對的電影敘事規則。蒙太奇的敘事規則是鏡頭的剪輯和組接,強調對電影時空的重新構築;長鏡頭是指用一個鏡頭連續地對一個場景進行拍攝而形成的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從形式上講,長鏡頭拍攝的時間較長,單個鏡頭的長度可達10分鍾左右;從內容上,它在一個鏡頭內保持了動作與空間的相對完整。

二、長鏡頭的由來

追溯長鏡頭的使用,可以說是源自照相階段。那時,由於攝影技術的限制,電影的攝影技法還不能自如地展現拍攝對象,這時期的單鏡頭實際上也就是原始的長鏡頭。

而長鏡頭作為電影語言的又一敘事法則的提出,則是在蒙太奇理論完全成熟之後,作為蒙太奇理論的“陌生化”(實為一種補充與完善)提出的。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巴贊不滿於蒙太奇理論人為地切割和重新編排時空,認為這是對生活本體的不尊重,是導演企圖用人工手段強制觀眾接受導演的意圖。巴贊主張在電影中使用長鏡頭和景深鏡頭,因為長鏡頭能保持影片在時間上的延續性,而景深鏡頭則能顯示空間的真實性和完整感。

一般認為,電影史上最早應用長鏡頭的範例是紀錄片大師羅伯特·弗拉哈迪1916年拍攝的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在這部影片中,弗拉哈迪用一個較長的長鏡頭表現了愛斯基摩人從冰窟窿里獵取海豹的過程。

長鏡頭的出現,帶來了電影表現手段的一次革命,造就了新的銀幕形態,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長鏡頭就不會有現代電影,長鏡頭技巧的成熟運用標志著電影形態開始由傳統過渡到現代,進入一個電影敘事手段、電影結構、電影風格多元化的時代。三十年代末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讓·雷諾阿較早系統地運用了長鏡頭手法。1941年美國奧遜·威爾斯在他的經典影片《公民凱恩》中,又成功地運用了景深鏡頭、長鏡頭段落、運動攝影以及多視角的敘事結構,使這部影片成為一座“現代電影的紀念碑”。這以後,瑞典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費里尼和安東尼奧尼等也都以他們的藝術實踐證明了長鏡頭的藝術魅力。五十年代,伴隨著寫實主義電影浪潮的興起,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創立了以長鏡頭理論為核心的電影紀實美學。

三、長鏡頭的美學功能

作為電影藝術語言的長鏡頭的藝術功能有如下幾種:

(一)創造完整的時空

因為長鏡頭在本質上更加符合現實,更少人

更少人工性,銀幕上出現的不是分切得很破碎的鏡頭,而是完整的動作和四周中的環境。鏡頭的運動本性又不斷提示著畫外空間,使得畫外空間與畫內空間連成一個整體,時間也呈現出連續性的`特點。這也就是電影表現時空的完整性。如《羅生門》片頭,用長鏡頭完整地表現那個暴雨如注的羅生門,由此定下了影片的基調。

(二)形成豐富的表意性

長鏡頭為觀眾提供了多方面的觀察事物,多角度地理解被表現的對象的可能性。長鏡頭讓我們在一個平素習以為常和熟視無睹的現實面前感到一種逼視的震驚。現實本身具有多義性的特點,長鏡頭體現了對現實的多義性的尊重,即把思考的權利交還給觀眾,符合現代人的欣賞要求。如《卧虎藏龍》中許多場面以長鏡頭語言,來構築畫面豐富的表意性。

(三)渲染烘托情緒和環境氣氛

長鏡頭還常常有助於渲染和烘托情緒及環境氣氛,能幫助形成影片凝重、舒緩、紀實性強的抒情風格。如《城南舊事》片尾“小英子目送宋媽遠去”的場景已經成為中國電影長鏡頭運用的經典範本。

紀實美學

電影發展中的兩大傳統:

電影從一誕生,就帶有兩種明顯不同的傾向,一種是盧米埃爾兄弟及其攝影師開創的新聞片、記錄片所具有的寫實主義傾向;另一種是梅里愛所開創的表現虛構情節的戲劇化傾向。戲劇化傾向因格里菲斯、愛森斯坦等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的貢獻,走上了充滿想像力的蒙太奇藝術之路,使電影在銀幕上呈現出象徵、誇張、夢幻的非現實色彩。紀錄片帶來的寫實風格,則在美國人羅伯特·弗拉哈迪、荷蘭人約里斯·伊文斯、英國人約翰·格里爾遜,以及蘇聯人吉加·維爾托夫的推動下,形成以巴贊長鏡頭理論為核心的寫實主義藝術風貌。寫實主義電影的興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電影社會性受到人們的空前重視,人們不再醉心於脫離現實的“夢幻機器”,希望電影藝術更能關注自己的生存狀況與人生命運,於是一大批現實主義和具有不同程度現實主義因素的優秀影片在各國相繼問世。所以,戰後電影一個世界性的發展趨向是:自電影誕生後半個世紀以來一直佔有統治地位的戲劇主義電影,被戰後新崛起的紀實主義電影所取代。與此相適應,經巴贊、克拉考爾的理論概括與總結,電影紀實美學終於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牢固地確立了它的歷史地位。它不僅加深了人們對電影本性更為全面而深刻的認識,而且它獨特的表現技巧與製作方法,也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電影掀起了一股紀實性美學思潮。這股美學思潮來勢迅猛,很快就深入到電影美學的各個層次,促使許多電影藝術家重新檢查了傳統電影美學和新浪潮電影美學,批判其中違反生活真實的部分,吸取其合理因素,以新的姿態在紀實性美學的新路上進行探索。

電影紀實美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法國電影批評家安德烈·巴贊和德國電影理論家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一般認為,以愛森斯坦為代表的蘇聯蒙太奇學派是世界電影理論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以巴贊為代表的寫實主義是第二個里程碑,以麥茨為代表的電影符號學則是第三個里程碑。

安德烈·巴贊的名字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及寫實主義美學理論緊密相連。他的代表作是電影批評文集《電影是什麼》,提出了電影的“照相本體論”,認為電影的實質就是照相機的延伸和擴展,目的是把現實場景和事件真實地表現給觀眾,使用長鏡頭和縱深鏡頭拍攝,可以最佳地實現這一美學追求。巴贊於1955年在法國巴黎創辦了著名的《電影手冊》雜志,在《電影手冊》的周圍團結了一批有為的青年影評作者,如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克勞德·夏布羅爾等,形成新浪潮時期著名的“電影手冊派”。

巴贊之後,德國的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電影的本性》一書中,提出“物質現實復原說”對長鏡頭理論又做了新的注釋和發展。

;

6. 我用三天假期追了10部電影,藝術談資回來了

國慶假期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看著新聞里人氣爆棚的各大景點、商場,我頓時覺得頭暈眼花,四肢無力,不禁感嘆:還是繼續做條咸魚默默在家躺著吧!!!然而,即便是做條咸魚,也要做條人類高質量咸魚 在此,我整理了十部藝術類影片,讓你避開國慶高峰期,即便足不出戶也能感受濃厚的藝術氣息 !

01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Loving Vincent

· 電影海報,導演:多洛塔·科別拉、休·韋爾什曼,

片長:95分鍾

影片講述了畫家梵高去世一年後,老郵差約瑟夫·魯蘭從梵高的前房東手中得到了一封梵高生前想要寄給弟弟提奧的信。由於收件地址無法投遞,老郵差便委託兒子阿爾芒完成這個任務,把梵高這「最後」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提奧那裡。

但是,此時的提奧由於無法接受哥哥的死訊也已自殺離世,為了尋找提奧遺孀的地址,阿爾芒來到了梵高最後生活的奧維爾小鎮。他和與梵高接觸過的居民們聊天,大家對梵高的死因眾說紛紜,這讓阿爾芒對梵高自殺一事也充滿好奇,並決定尋找他死亡的真相。在這一調查中, 原本反感梵高的阿爾芒似乎漸漸理解了文森特·梵高——這個瘋狂而痛苦的天才。

雖然說梵高的繪畫作品在平常並不少見,但看完這部電影,我還是被強烈的梵高風油畫震撼住了! 影片一共動用了125位畫師,根據梵高的120幅原作再加上演員拍攝的853個鏡頭,創作了1000多幅手繪油畫。 如果你想知道它們動起來的模樣,如此誠意滿滿的作品你一定不能錯過!

02

《畢加索的秘密》

The Mystery of Picasso

影片 以懸疑片的手法記錄了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一次作畫過程 。1956年盛夏,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尼斯的一間畫室里,面對難耐的酷熱及聚光燈的強烈輻射,畢加索興致昂然地揮筆作畫:生動的線條在畫紙上迅速遊走和變形,一朵花先是變成一條魚,接著變成一個美人,然後變成一隻公雞,最後變成了牧神。

電影以獨特的方式記錄了畢加索創作20餘幅畫作的詳細過程,觀看本片成為近距離接觸這位繪畫大師的最有效途徑。本片拍完後, 畢加索將拍片過程中所畫的20餘幅畫悉數毀棄

看完這部電影,你可以驕傲的和大家說:「我可是看過畢加索畫畫的人!」但與此同時,我還想感嘆一句:你永遠不知道畢加索下一秒想畫什麼!!!

03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影片改編自作家崔西·雪佛蘭的同名小說,以《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為 歷史 背景,虛構了一段發生在17世紀的愛情故事。

少女葛利葉由於家境貧寒,於是便來到畫家維米爾家中做女傭。維米爾和妻子、岳母一起生活,她們常常擺出頤指氣使的神情,妻子對正當青春的葛利葉更是戒心重重。在非常苛刻和壓抑的氛圍下,葛利葉在維米爾家過得卑躬屈膝。

維米爾的畫帶給了葛利葉一點生活的樂趣。她收拾主人畫室的時候,流露出了對藝術的天分。她跟維米爾談論對畫的理解,二人的交心讓彼此的情意慢慢滋長。葛利葉知道不可能與維米爾修得正果,但她願意做模特奉獻給維米爾作畫,於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便因此誕生了。

在整部電影中,最經典且唯美的片段就是畫家維米爾給葛利葉打耳洞的那一場戲,雖然台詞寥寥無幾,但卻可以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二人內心世界的 情感 波動。但在真實的 歷史 事件上來看,這幅畫背後的故事誰也不知道,所以請各位看客「身陷其中」的時候,不要當真哦!

04

《席勒:死神與少女》

Schiele:Death and the Maiden

影片講述的是藝術家席勒的故事。在二十世紀初,席勒是維也納最受爭議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生活與作品常受美麗女子及其所生活的行將末路的時代所驅動。 其中兩個女人對他產生持續影響——他的妹妹葛爾蒂是他的首位繆斯,而十七歲的瓦莉也逐漸成為其真愛, 並在代表作《死神與少女》中留下永恆身影。席勒的極端繪畫成為維也納的丑聞,但諸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大膽的藝術家和藝術商卻領略到其中的不尋常之處。然而,席勒也准備好翻越自己的痛苦,為藝術犧牲愛情與生命。

正如片中席勒所說:「只有心胸狹隘的人才會攻擊藝術的自由!」影片中,你會看到席勒的單純與瘋狂,和對自由的嚮往。為了藝術他可以犧牲愛情可以辜負一切。

05 《雷諾阿》

Renoir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15年的法國,著名的印象派藝術家雷諾阿已經步入了人生的晚年,妻子的去世、身體上的病痛再加上兒子尚·雷諾阿在戰爭中身負重傷,這一連串的打擊讓年邁的雷諾阿日漸消沉,一蹶不振。就在此時,一位名為安蝶爾的模特出現在了雷諾阿的生命之中,安蝶爾的年輕和活力讓雷諾阿的生命再度輪轉到了春天。

然而就在這時,兒子尚·雷諾阿回家養傷,他震驚於安蝶爾的美貌,對其一見鍾情,可是,讓尚·雷諾阿沒有想到的是,他炙熱而強烈的感情卻令父親再度墜入了痛苦和焦灼之中。年邁的雷諾阿將這份痛苦轉化成為了創作的動力,一幅幅美輪美奐價值連城的藝術精品從他顫抖的手下誕生了。

看完電影,你就會感受到為什麼在雷諾阿的生活里明明充滿了痛苦、絕望、死亡,但在他的畫中我們卻能看到滿滿的幸福、希望和祥和。

06

《雪莉:現實的願景》

Shirley:Visions of Reality

影片用 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的 13 幅絕世名畫構成了美國 社會 歷史 的現實風景 ,而 歷史 正是由無數的個人故事所書寫的——雪莉,一個美國女性的縮影,她走進霍普的畫作,走過美國 20 世紀的重大 歷史 時刻,見證政治、 社會 和文化等各層面的劇變:從珍珠港事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麥卡錫時代和冷戰到肯尼迪總統遇刺身亡和越戰爆發、從股市崩盤到經濟蕭條、從貓王埃爾維斯•普利斯萊和搖滾樂到馬龍•白蘭度和瑪麗蓮•夢露……

在觀看影片的時候,我就已經被畫面中的霍普風美學迷住了!這是一部電影藝術與繪畫藝術高度結合的影視,一部霍普粉絲必看的作品!

宏大的議題倚托幾近靜止的精美畫面,借用雪莉段落式的內心獨白,以女性視角解讀美國 歷史 , 書寫出一 篇新世紀美國女性的獨立宣言

07 《弗里達》

Frida

影片以弗里達的自畫像為線索,講述了這位墨西哥著名女畫家短暫卻充滿著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18歲之前的弗里達是一個快樂活潑的少女,享受著愛情的甜蜜。然而 18歲時發生的車禍讓她遭遇重創 ,死裡逃生的她從此跟病痛伴隨一生,原來的小情人也離她而去。

躺在病床18個月的她整日與畫為伴,她的畫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活力與激情。那時候她也真正開始考慮賣畫養活自己,她前去請求畫家裡維拉指導自己的畫。對方激賞她的天分,他們也從師生轉變成一生的伴侶。

影片中弗里達的扮演者,還原度實在是太高了!電影畫面中濃烈的色彩元素、拼貼手法,想像力十足,更能讓人對弗里達苦難短暫而又熾熱的一生感同身受。

08 《夜巡》

Nightwatching

影片講述了荷蘭著名畫家倫勃朗的浪漫情事和職業生涯,並 著重講述了他的代表作《夜巡》的創作過程 。倫勃朗一直是上流 社會 的肖像畫家,他擁有接踵而至的訂單,美滿甜蜜的愛情。

直到1642年他的妻子為他生下小兒子不久去世,生活開始大轉折。隨之而來的是因為為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畫家創作的集體肖像《夜巡》又被顧主告上法庭,使倫勃朗蒙受了事業上最重大的一次挫折。此後他的事業開始衰落,他開始陷於債務之中,此後半生滄桑……

看完這部電影,你能看到畫家倫勃朗眼中的光影世界,走進倫勃朗的內心世界,感受人情冷暖、人世滄桑。電影中舞台感濃烈的畫面與倫勃朗的畫作也如出一轍。

09 《夏加爾與馬列維奇》

Chagall-Malevich

影片改編自夏加爾在1917-1918年住在Vitebsk commissariat的真實事件,那段時間他懷著對光明美好未來的希冀與感望,創立了現代學院派繪畫。故事以十月革命為時代背景,從夏加爾從巴黎返回故鄉開始說起,主要講述了夏加爾與貝拉矢志不渝的愛情,以及夏加爾與馬列維奇在藝術理念的分歧而導致夏加爾出走異國的故事。

·《夏加爾與馬列維奇》電影片段

· 夏加爾《小鎮之上》

影片中無數飛天的場景,無處不體現夏加爾心中的天馬行空。電影以民謠和神話的風格來重現馬克·夏加爾之謎,試圖通過傳說和故事並以銀屏來呈現他變化莫測的創造力。

·《夏加爾與馬列維奇》電影劇照

·《夏加爾與馬列維奇》電影片段

10 《我與塞尚》

Cezanne and I

影片刻畫了 法國文學巨匠埃米爾·左拉和印象派繪畫大師塞尚之間著名的決裂 。在普羅旺斯如詩如畫的鄉間,年輕的左拉和塞尚彼此欣賞和啟發,共同探討藝術的真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隨著二人在各自的藝術領域里不斷接近自己的理想,現實主義的左拉和浪漫主義的塞尚最終無法繼續彼此理解。他們的友誼也走到了盡頭。

看完影片,我不禁為兩位大師之間的友誼感到惋惜,他們曾是最好的知己,相互鼓勵,惺惺相惜。但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沖下,一切又顯得那麼無可奈何。他們的決裂甚至沒有一句言語,而事情最後就這么發生了。

編輯 ZAO

圖片、資料 網路

往期精選

·

·

達芬好奇Pub

·

·

閱讀全文

與電影雷諾阿鏡頭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用交錢嗎 瀏覽:486
寫一部電影字數不少於500字 瀏覽:425
電影票房與院線如何分配 瀏覽:521
電影我的下載百度雲資源 瀏覽:856
哪個影視會員電影多 瀏覽:432
發現老公請女人看電影應該怎麼辦 瀏覽:433
哪個新電影看看 瀏覽:838
快手如何發布電影里的片段 瀏覽:503
怎麼去海口電影公社 瀏覽:926
哪個視頻愛情電影最全 瀏覽:677
萬達電影院取票時間 瀏覽:367
電影在線資源站 瀏覽:413
蔡明亮北京國際電影節 瀏覽:489
沈陽北京電影學院 瀏覽:369
大學生英語微電影劇本 瀏覽:350
恆大的會員電影票怎麼買 瀏覽:464
另一城維語電影主題曲 瀏覽:429
支付寶買電影票的軟體 瀏覽:656
電影天堂蟻人2下載 瀏覽:756
大波學生妹電影網站迅雷下載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