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莫扎特的電影,要最有名的一部
當然就是莫扎特傳,最出色最有名最值得一看的。當年得了多項奧斯卡獎的。
在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音樂傳記片《莫扎特》一舉奪得八項大獎,轟動了全世界,這一夜也被稱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里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里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里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
《莫扎特》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沖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鑒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莫扎特全名為「沃爾夫岡·阿瑪迪亞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間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鍾愛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鍾愛的人,而薩列里卻一手毀滅掉了他的絕世才華。上帝愛之深,庸人害之切,這是對世事的絕妙諷刺。
1823年一個下雪天的夜晚,在維也納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個名叫安東尼奧·薩列里的老人自殺未遂。他向一位神父懺悔,講述多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經過。
在30多年前,薩列里在約瑟夫二世的王宮里任宮廷首席樂師,當放盪不羈、玩世不恭而又擁有絕世才華的莫扎特來到維也納後,薩列里的心裡開始感到了強烈的不平。莫扎特的才華既令薩列里驚嘆,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心胸狹窄的薩列里由嫉轉恨,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毀滅掉這個強大而可怕的「對手」。
由於約瑟夫二世的喜愛,莫扎特一直留在維也納寫歌劇。他創作的歌劇《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都是不朽之作,然而雖然莫扎特的音樂造詣超塵脫凡,但在生活中他卻是個不修邊幅、行為恣肆的人。在薩列里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維也納主流音樂界視莫扎特為「異端」,處處為他設坎施絆。莫扎特的樂譜遭到大量刪改,作品無法在劇院上演,即使能夠上演,也常常不超過一星期,因此他的經濟收入很少,生活日漸困窘。
於是,薩列里一面假裝是最關心莫扎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甚至收買了一個女僕,把她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細,以了解莫扎特的家庭和創作情況。由於他的偽裝,天真的莫扎特把他視為知己。莫扎特的父親突然去世,這使他悲痛萬分,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身體狀況也一落千丈。薩列里知道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於是,他戴上莫扎特的父親生前用過的假面道具,敲開了莫扎特的家門,要他譜寫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就在恐懼和疾病的雙重摺磨下夜以繼日地工作。不久,他所創作的歌劇《魔笛》在劇院上演了,由他自己擔任樂隊的指揮,終於有一天,在演出進行到一半時,莫扎特由於體力不支而暈倒在地。
在莫扎特的病床邊,薩列里還逼他寫《安魂曲》,病床上的莫扎特極度虛弱無法執筆,薩列里建議由他執筆而莫扎特則口述。莫扎特的靈感像泉水般噴涌,薩列里甚至來不及記錄。曲子完成了,天才的生命之火也熄滅了,年僅35歲的莫扎特英年早逝。而薩列里雖然陰謀得逞了,但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他備受道德與良心的煎熬,最後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顯赫一時的薩列里漸漸被人遺忘,而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里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相 關 影 評:
在音樂歷史中總會有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美國音樂學者 約瑟夫·馬克利斯
我們不得不承認,影片《莫扎特》的音樂性、前瞻性和現實性都是極具深度的,它確實是一部高水平的、富於挑戰性的影片,同樣,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導演技巧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導演學習的。
——美國著名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莫扎特》突破了人物傳記片的一般模式,它沒有以一代天驕莫扎特的生平為主線,而是以追逐名利但卻才能平庸的宮廷樂師薩列里與才華橫溢、但不諳世事的莫扎特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為主展開故事情節,記錄了莫扎特的坎坷而短暫的一生。它一改把古典音樂家當成「完人」或「聖人」來描繪的傳統,顛覆了從莫扎特去世後由他太太開始的「貼金運動」,還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樂之間的矛盾。
——佚 名
音樂堪稱是本片一項重要的電影因素,影片的配樂中採用了大量莫扎特的原創作品,其與情節銜接之巧,烘托氣氛之精妙,令人嘆為觀止。它讓人們在為莫扎特的坎坷一生慨嘆的同時,又不得不為他高超的音樂天賦而感動。
——影評人 劉芷麗
㈡ 求一部關於莫扎特的電影
電影《莫扎特傳》Amadeus
劇情簡介
本片從一個宮廷樂師薩里埃利的角度,為我們呈現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薩里埃利(F·莫里·亞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飾)是維也納音樂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視甚高的他自從遇到了莫扎特(湯姆·休斯克
Tom
Hulce飾),心裡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燒不能平息。莫扎特總能以他超乎常人的音樂作品贏得全場驚嘆,他的《費加羅的婚禮》等歌劇,都成了傳頌千古的經典。
薩里埃利對莫扎特又羨慕又嫉恨的心理已經發展到幾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業上一次次的從中作梗——故意縮短歌劇的上演周期,惡意刪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著喪父之痛時給他無情的精神折磨。貧窮虛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後的幾年裡,寫就遺作《安魂曲》,一代大師35歲就與世長辭,留下不朽作品。而薩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結局。
㈢ 有哪些古典音樂經常被用做電影的背景音樂
開始只知道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三個人,後來通過選修課的學習,了解到了斯特勞斯,肖邦,維瓦爾蒂,布里頓,德沃夏克等偉大的音樂家。
我覺得古典音樂的欣賞不僅僅是對音樂本身的欣賞,更是對音樂所表達的內涵的鑒賞和探索,通過古典音樂的風格和特點可以了解到音樂家的內心世界和個人性格。因此,沒有深厚內涵的音樂家是不可能寫的出偉大的作品的,最多隻能成為優秀。我想這也是音樂家要的達到的目的吧,要把他對人生,對社會,對藝術的理解通過音樂的表現形式表達給聽眾。當他們作曲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貴族和聽眾的時候,偉大的作品才會誕生,盡管可能在當時無人問津。正因為如此,我在聽古典音樂的過程中,一定要先看這個曲目的背景和來歷。否則只是欣賞其旋律的話,可能會無所收獲。
《莫扎特傳》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不愧為奧斯卡的獲獎影片。這部電影重點突出了莫扎特的天才和薩里埃里的嫉妒(電影為了個性鮮明和矛盾的突出,醜化了薩里埃里)。莫扎特極具音樂天賦,當薩里埃里看見他的手稿的時候,薩里埃里驚呆了,莫扎特竟然沒有一處修改,而每一處也無法修改,因為太完美了。薩里埃里認為莫扎特不是在創作音樂,他所要做的僅僅是把自己腦中的樂符抄下來,同時也感嘆為什麼上帝不賜予自己這樣的天賦。
而薩里埃里對莫扎特的嫉妒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天賦,更多的是因為莫扎特的張狂和自信,還有他對傳統的宮廷內部制度的藐視,因為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曲家,他不受任何人的束縛和控制。
還有就是莫扎特的《安魂曲》真是震撼靈魂的偉大的作品。它把莫扎特去世前的那種心理狀態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有無奈,有苦悶,有悲涼,那種復雜的心理狀況讓聽者無不為之感到惋惜。難怪有人說世上怎會有如此悲傷的旋律!
可以說貝多芬始終是一個與命運抗爭的人。由於他長得丑,幾次被心愛的女人拒絕,這對他來說也是不小的打擊,而他後期的失聰更說明他不是上帝的寵兒。在這樣的困難之下,他還能創造出第九交響曲這樣的作品,則更加體現了貝多芬的偉大。要知道,失去聽力對一個作曲家來說意味著什麼。這就好比廚師失去了味覺,畫家失去了眼睛一樣。而正是這樣的貝多芬創造了後人無法超越的交響樂的頂峰。所以貝多芬的音樂是不能不聽的。他的《田園》,《命運》《第九》都被我請進了電腦。
後來便是圓舞曲大師施特勞斯,他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的森林》《皇帝圓舞曲》和《春之聲圓舞曲》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我也是在那個時候反復的聽這些曲子。
同樣是這個時候我聽到了我認為最好的交響曲——德沃夏克的《新大陸》。尤其是那氣勢磅礴的第四樂章,令我百聽不厭。
總之,我對自己能夠接觸到古典音樂而感到慶幸,也感謝古典音樂給我帶了快樂,希望更多的人也能與分享這些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