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美學與主題

電影美學與主題

發布時間:2023-06-17 19:17:14

A. 沉睡魔咒電影的美學及意義

增添了奇幻電影應有的色彩,意義是讓人們在看電影的同時,有了時代穿越之感。《沉睡魔咒》是一部賞心悅目的電影,電影的視覺效果極佳,即使時隔多年,再度回看《沉睡魔咒》依舊是視覺上的盛宴。這部電影的視覺,都要歸功於電影豐富的色彩。

可以肯定彎者侍的是《沉睡魔咒》的視覺效果,比起迪士尼翻拍的所有電影都要好得多,電影中視覺特效不僅借鑒了原版的動畫電影,還在敘事的時候增添了奇幻電影應有的色彩,再加上電影幕後的創作團隊一直遵循著中世紀的美學,讓我們在看電影的同時,也有了時代穿越之感。

劇情簡介

瑪琳菲森(安吉麗娜·朱莉飾)是一個美麗純潔,擁有翅膀能夠飛翔的年輕仙子,生長於寧靜祥和的森林王國。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王國突遭人類軍隊侵襲,瑪琳菲森在戰斗中逐漸成長嫌坦為這片森林的守護者,同時也遭受到了無情背叛,從此她的心靈開始變得冷埋吵酷,腦海只剩復仇的念頭。

為了報復,她給人類國王的女兒愛洛公主施下惡咒;然而隨著愛洛的成長,瑪琳菲森才逐漸意識到——這位小公主不僅能給兩個世界帶來和平,也許還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

B. 請問電影畫面的美學特性

電影的綜合性,還表現在它對科學技術的依賴。電影本身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眾所周知,電影是在照相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誕生到發展,電影始終是一門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藝術。技術的進步,對於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於電影語言的創新,甚至對於電影美學觀念的演變,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科學技術對電影的這種影響體現在各個方面。從膠片來看,愛迪生與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最早的電影膠片,由於具有單色性(感光性能弱)、正色性(明暗對比強烈)、顯微性(被攝物體輪廓清晰)等特點,直接影響到攝
影方式和畫面的美學特徵,決定了從1895年到1925年前後的故事片的美學傾向。直到1926年,柯達膠片公司研製成功一種新型膠片,這種膠片被稱為「全色膠片」,比起過去的膠片來,這種「全色膠片」由白至黑的層次更加豐富,有光更加均勻,可以表達出演員表情上千變萬化的細微差別,非常符合戲劇化電影美學的需要,為好萊塢戲劇化電影的繁榮做好了物質技術方面的准備。當然,聲音的引入更加重要,它可以說是現代科學技術在電影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早在默片時期,人什就深感電影無聲的缺陷,為了說明劇情和劇中人物的對話,當時的影片不得不在鏡頭中間頻頻插入字幕。於是,有時就採用現場配音方式,包括現場真人配音、插入錄音音響效果、樂隊現場伴奏等方式,這種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滿意。雖然在本世紀底片、各種投影用的避器和高質量微型錄音機等的產生,使得實景攝影、運動攝影成為可能。總而言之,電影從誕生到成長始終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綜觀電影藝術發展史,無論是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盧米埃爾的固定攝影到運動攝影,從攝影棚內的人工光源到實影拍攝,從定焦鏡頭到變焦鏡頭,從單聲道到多聲道,從低感片到高感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立體電影、球幕電影,乃至全息電影,沒有一項不是依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可以說,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飛速進展,電影藝術也將有重大的變化與發展,我們很難設想下一個世紀的電影會是什麼樣子。藝術和科學的綜合,正是影視藝術退異於其它藝術的鮮明美學特色。
電影的綜合性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學層次上的綜合,體現在再現性和表現性的統一,記實性和哲理性的統一,敘述因素和隱喻因素的統一。人類思維發展的本身,就經歷過由原始綜合到學科分析,再由學科分析進入全面綜合的三大階段。電影藝術由最初的綜合——將電影的逼真性和戲劇的假定性綜合利用,再進一步發展到電影和哲學。心理學的綜合,形成電影的紀實化、哲理化、心理化等風格不同的審美趨勢。隨之而來的必定是,探求如何將以上三種不同的美學風格巧妙地加以綜合化,形成更新的美學發展趨勢。縱觀世界各個電影生產大國進入叨年代以來出品的影片,實際上已經在美學追求上進行了新一輪綜合化的探索和實踐。1998年一舉奪得十一項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泰坦尼克號》,以其宏偉的氣勢和生動的故事贏得觀眾的青睞。如果要分析一下該部影片為什麼會名利雙收,可以說它的綜合化審美追求是其最大的成功之處。綜合化審美首先表現在文化藝術與科學真實高度統一。影片一開頭,藉助打撈「海洋之心」鑽石這一故事情節的展開,編導用了相當長的記福對沉入海底的泰坦尼克號進行了掃描式的審視,它猶如一部科學紀錄影片一般,對這艘巨輪的內外結構,以及沉沒時船體怎樣斷裂,斷裂在何處等問題進行了必要的考察和分析,它巧妙地把真正的科學紀錄影片的某些美學因素引入到藝術片的拍場中,將文化藝術和科學原理「文理合一」地綜合到一起。《泰坦尼克號》抓住了現代觀眾對科學真實美感的渴求,不惜成本,投入二億五千萬元巨資,拍攝了這部影片。綜合化審美其次表現在哲理與詩情的統一。《泰坦尼克號》的沉船事件,對人們所引發的理性思考是相當多又復雜的。影片的編導注意到了這一主題復雜多久性的開掘,尤其是對於人們往往不尊重科學,盲目地沉溺於自信的弊病進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評:由於盲目自信不會沉沒,船上必備的救生小艇意減少一半;由於盲目自信不會沉沒,擔任瞭望的船員竟然不帶望遠鏡;由於盲目自信不會沉沒,明明看到泰坦尼克號發出的求救信號,還以為是「鬧著玩」……影片編導似乎有把泰坦尼克號比作人類生存空間象徵的意思,提醒每一個善良的地球居民,「危險」隨時都存在,過分的盲目自信只會導致自身的死亡。標坦尼克號》的編導還依照一般觀眾的審美情趣構思了一個「富家大愛上窮司、子」的浪漫愛情故事穿插手整部影片中,真正地做到了「寓教子樂門。即使沒有得到「過於盲目自信將會導致失敗」的哲理啟示,享受一次「愛情故事」的熏陶也是值得的。雖然「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沉沒了,但泰坦尼克號上的愛情是「永不沉沒」的。當觀眾看到男主人毅傑克將生的希望讓給女主角露絲,自己卻沉入冰冷的海水,冷靜地接受死亡,能不為之動容嗎?又如《辛德勒的名單》,其明顯的美學特徵是紀實性,但它在刻畫人物心理方面也同樣達到很高的審美層次,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編導選擇了許多有個性特徵的細節、語言,進行細致入微的描述。同時,這部影片給予每個人的思想啟迪也是很深的。
它不只是單純揭露和控訴了法西斯納粹在二戰期間所犯的大屠殺滔天罪行,同時還深刻地分析了形成這一世界性大悲劇的歷史淵源。影片中的法西斯軍官阿蒙·戈特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六百年前,猶太人就是一場歐洲大瘟疫的罪魁禍首,是當時的波蘭國王批准猶太人在這座克拉科夫城市定居下來的,來時他們一無所有,赤手空拳,可他們落下根後,在商業、科學、教育、藝術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如今已是腰纏萬貫,遍地開花……」他的這一說法正是希特勒上台執政以來大肆宣揚煽動清除猶太太,進行所謂種族凈化的大日耳曼民族情
緒的自我暴注。這種民族凈化思想,被希特勒用來挑起民族間的矛盾和仇恨,並已滲透到德國普通百姓的靈魂中。戰爭更使這些被扭曲了心靈喪失了起碼的人性,從而導致了一場旨在滅絕猶太民族的慘絕人寰的民族大屠殺歷史悲劇。影片的哲理性思考和分析,使《辛德勒的名單》超越了以往一般的反法西斯影片的主題意義,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美學境界。
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藝術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綜合式藝術教育成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影視文化教育必然應當成為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
許多國家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藝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如在法國,1987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藝術教育法》,決定在今後十年裡為藝術教育投資19億法郎,決定設立法國藝術教育高級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國民教育部和文化交流部主管,由國家有關官員和藝術界知名人士組成,負責發展藝術教育的行政、財政方面的工作,該法還決定把每年5月18日至23日定為法國中小學藝術周。而在美國,則是用另一種形式確立了藝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1994年美國政府以法律形式通過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這項法令把藝術課程(包括音樂、視覺藝術、舞蹈、劇院藝術)增列為美國基礎教育中的核。心課程,並在量近出台了《國家藝術教育標准》。自60年代重視「新三藝」即數學、自然科學和英語,到1990年初布希政府宣布,上述三科加上歷史、地理為中小學教育中的核心學科,柯林頓政府把藝術增列為核。心學科。從此後,美國多數學校都把藝術作為必修課,學生必須拿到學校規定的學分,才允許畢業。在那些將藝術作為選修課程的高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相關學科,選修課程計學分,沒有修到學校規定的學分,同樣不允許畢業。各國藝術教育向普及化方向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一方面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和需要越來越高,藝術教育成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正式列入學校教育之中,確立了藝術教育的目標、計劃及課程。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被明確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藝術素質發展、入格的完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藝術教育對藝術哲學、審美心理研究成果的運用使得綜合性藝術教育成為國際上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首先是重視各種藝術門類的綜合。舉例說,在音樂教育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奧爾夫教學法、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等,都比較注重各藝術門類之間的融合。奧爾夫說,從來就沒有孤立的音樂,而只有與動作、舞蹈、語言同時存在的音樂。因此,在著名的德國奧爾夫學院中,綜合性教學成為其最顯著的特點也就不難理解了。這種教學的綜合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注重音樂與舞蹈、動作、語言的綜合。比如該院開設的舞蹈、動作課,就是
在音樂聲中展開的,實際上也是動態的音樂課,二是注重每門課程本身的綜合,像「普通音樂」這門課,就是一門包括聲樂、器樂、節奏訓練、合唱、指揮等多種內容的綜合性訓練課。達爾克羅茲也說,任何樂思可以轉譯為動作,任何動作也可以譯成與之相對應的音樂。據此,他創立了「作態律動學」。律動,就是人隨著音樂的節奏,通過身體動作來感受音樂要素和表現情感,實際上就是把音樂和舞蹈高度地融合了起來。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正是採用節奏性的動作,伴之以聲樂、打擊樂或鋼琴即興伴奏,以身體的運動來反映音樂的要素和情緒的。邊塞爾提出,「音樂教學在兩個意義上必須注意相互的關系,即內部的相互一致,和學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建立起自然的聯系。」對於內部的相互一致問題,穆塞爾解釋說,欣賞課必須同其他音樂教學工作結合起未,把它滲透到一切音樂創作和演出計劃里去;而聲樂和器樂的教學工作必須融合成一個密切而有效的統一體。他認為,音樂同廣泛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密切關系,因此音樂教學應該同其他領域互相交織在一起,這樣可以互相增強活力。否則,音樂教學將是貧乏的,不可能作為發展學生個性的一種媒介而獲得它的全部價值。雷默則提出了「綜合審美教育」這一概念。他所指的綜合審美教育關心的主要是所有藝術共同的行為范疇。他認為,「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樂中有旋律、和聲、節奏;繪畫中有色彩、線條、質感;詩歌中有比喻、形象、韻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種藝術都可以借用其他藝術的要素,再與自己的領域同化,而許多藝術又可以借用非藝術界的要素,藝術地加以運用,轉化成表現素材。」雷默還認為,藝術多學科課程與單學科課程相比具有下面幾點優勢,其一,通過與同族的其他科目對照,每門科目的特色更為鮮明;其二,弄清了同一族所有科目的基本原則;其三,既可從局部,也可從全局看待每一料。霍斯曼曾扼要地提出過類似的建設,他告訴了讀者「一個不需要增加學習時間、教師數量和設備,卻能擴充藝術課程的方法」,就是使整個藝術教學課程一體化。這種教學強調所有藝術之基礎的、共同的東西,即藝術的審美性、創造性、表現性的東西。雖然霍斯曼沒有對藝術教學課程一體化給予必要的論證,但他確信,「就像語言教學能把聽、說、讀、寫綜合起來一樣,藝術教學也可以把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觸覺藝術等融為一體。」受上述思想的影響,美國部分學校的藝術教育採用了把各種藝術學科結合起來的綜合藝術教學形式,即利用繪畫、音樂、舞蹈、刺綉以及其他不同的藝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去啟發學生。被認為最有代表性的是明尼蘇達州羅維爾地區的中小學藝術課程,川教育當局規定綜合藝術課程在,總課時中的最低限度的比例分別為:幼兒園佔10%,小學佔8%,初中要求達到150學時,高中列為選修,各校還可以自行增加課時比例。除必修的美術、音樂、舞蹈外,還要選修七八種可供選擇的姐妹藝術課程。
影視戲劇等綜合性藝術,在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的藝術教育中得到高度重視。現代社會中,藝術媒介迅速向網路化方向發展,以藝術廣告、電視和多媒體網路為主體的媒介已日益成為社會大眾的藝術文化知識的來源和基本生活內容,並日益重構大眾藝術。心理感知的格局。它徹底超越了時空的阻隔,有力促進了世界藝術一體化格局。另外,大眾傳播的作用正在向社會生活所有領域滲透著,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的面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大眾傳播成為社會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藝術教育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19世紀末現代科學技術在聲學、光學、電子學等方面取得重大的成果,使電影藝術等新興藝術種類不斷發展和完善。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不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電聲樂器,還出現了電子音響合成器和電腦音樂,大大擴展和豐富了音樂的表現能力。近10多年來,電腦繪畫、光效應藝術與激光藝術更是發展迅速,為影視藝術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展示了廣闊的發展天地。前蘇聯庫茲涅左夫主編的《青少年審美教育》一書,對於從幼兒到大學生對何利用影視戲劇進行審美教育,作出系統的明確的規定,提出詳細的可操作的指導意見。《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准》(以下簡稱《美國標准》,劉沛翻譯,尚未正式出版)是美國學校藝術教育有史以來,第一套在聯邦政府直接干預下,由四門藝術教育的全國性組織研製的藝術課程標准。《標准》的研製工作從1992年開始,1993年曾分別公布四門藝術學科標準的初稿和討論稿,最後於1994年定稿並出版。《標准》可以說是美國藝術教育界在總結美國學校藝術教育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按照1994年通過立法程序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的要求制定出台的。其根本宗旨,是為了從一個方面改進和提高美國的教育質量,使美國的教育到2000年時達到美國總統柯林頓和教育部長賴利提出的「世界級水平」。在《美國標准》中,對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學生的戲劇影視等綜合性藝術學習,都提出了系統的、明確的比較高水平的要求。
各發達國家對影視文化教育的重視,表現在影視教育與各學科教育的綜合。許多發達國家在課程標准中已經沒有「視聽教學」一項,把視聽教學與影視文化教育結合起來。《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市文學區英語語言藝術課程標准》中對「視聽教學」要求規定如下:「在結構方面,學生將能夠:1.識別作者的風格;2.識別正確、恰當的語法、措詞和句法;3.通過視聽不同的媒體擴大詞彙量;4.欣賞不同形式創造性表達的美。在釋義方面,學生能夠:1.發展評判媒體和評價口語表達所必需的批判性思維技巧;2.認識到節奏、方言、沉默、抑揚頓挫對提高演講和文學作品質量的重要性;3.在視聽中集中注重主題或情節;4.從視聽活動中獲取信息。在運用方面,學生將能夠:1.形成主動的聽力技巧:1)聽且理解指令性說明;2)在班級討論中傾聽同學的意見,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2.別人朗讀時認真聽講;3.利用媒體激發學習和思考;4.培養欣賞藝術、音樂和文學的能力;5.利用電子媒體加強和促進語言學習;6.進行娛樂性視聽活動;7.藉助科技手段和其他媒體表達思想。在跨學科方面,學生將能夠:利用批判性視聽促進跨學科學習;參加個人形式、小組形式、大組形式的視聽活動;合作完成語言藝術課題練習;通過視聽活動了解語言和文化的差別;積極參加群體聽力活動。」這一方面反映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給語言教學帶來得革命性變化,一方面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影視文化教育、整體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的思路、方向。美國的坎貝爾等人所著的《多元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卜書以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如何把戲劇影視等綜合藝術與語文教學乃至於其他各科教學結合起來的理論與實踐,給我們以極大的啟示。戲劇影視不僅涉及文字語言和多種「藝術語言」(音樂語言、繪畫語言、形體語言等),同時涉及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動作思維,與語文結合起來,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真是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我國,新的《藝術教育課程標准》充分體現了對「綜合性」的重視,可能因為考慮到現實條件的限制,影視文化教育尚未獲得應有的重視。至於影視文化教育與其他各科教育的相互鏈接、相互融合,還有廣闊的未開墾的「處女地」。我們江蘇省揚州中學 1993年以來,先後申報、組織、實施了「系統開展學科思維教育」、「全方位系統開展審美教育」這兩個研究課題。1997年這兩個課題分別被立為教育部「九五規劃」的重點課題與規劃課題,並於2001年通過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小組組織的專家評審。影視藝術在兩個課題的實施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通過每年一度的藝術節、電影藝術周,組織學生觀賞影片;通過專題講座,提高學生影視欣賞的能力和情趣;藉助於「新苗文學社」和《新苗》月刊,組織學生開展影視欣賞、評論;在各科教育教學中,我們激勵教師充分利用影視手段和多媒體設備(每位教師配備一台「惠普」手提電腦),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效益。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影視文化教育與各科教育教學的綜合,必將為影視文化教育開拓無限廣闊的天地,必將為各科教育教學帶來無限美妙的風光。
綜合式藝術教育,其目標具有綜合性:既重視藝術素養的培養,又重視人文素質、完善人格的培養。綜合藝術教育,其方式方法具有綜合性,有各種門類藝術的綜合;有藝術欣賞、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批評、美學理論等教學活動的綜合;有藝術教育與其他各科學習的綜合;有藝術活動與廣泛的社會活動(科學、人文的)綜合,有藝術與生活、社會、人生的綜合。「綜合性課程」、「綜合性藝術教育課程」的核心是科學、人文精神的綜合。新世紀呼喚科學素質、人文素質相互融合的新型火材,新世紀呼喚科學、人文精神相互結合的基礎教育、藝術教育。科學主義要求以自然科學的眼光、原則和方法來研究世界,它把一切人類精神文化現象的認識論根源都歸結為數理科學,強調研究的客觀性、精確性和科學性。人文主義則強調以人為本,把人當作研究的核心,出發點和歸宿,希望通過入本身的研究來探索世界的本質與其他問題。科學、人大主義則是二者的辯證統一。事實上,教育哲學中的「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爭,是以思想史、教育史上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思潮之爭為背景的。李德順在《價值論》一書中指出:人類的活動有兩大原則:一是真理原則,一是價值原則。前者是說:人類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和規律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後者是說要「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大思潮之間的關系,究其實是真理與價值、客觀性與主體性之間的關系問題。「孤立地看待真理或價值,都是片面的。它們各自作為矛盾的一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規定的。」真理論與價值論的統一是科學主義、人文主義相互融合的哲學基礎。主張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實質就是要在以人類文化「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正出現科學主義、人文主義相互融合的趨勢。黃濟先生指出:「如何吸取二者之長,克服二者之短,把二者溝通起來使之協調發展,始終是哲學與教育哲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鍾後泉先生在其《現代課程論》中,詳細論述了以科學為特徵的學問中心課程與以入文主義為特徵的人文主義課程的長短,而他所建立的課程編制理論,恰恰地體現了科學、人文精神的融合。建立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課程體系,必須既重視「以社會文化對人的塑造」,又重視「人的潛能的充分開發」;既重視「教育內容的科學的系統的構成」,又重視「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內在條件(發展階段、個體經驗、生活現實、實習動機、意志、信念、價值觀等)的認識與洞察」;既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技能、能力、智力的培養,又注重非智力因素、健康個性、人格的培養;既重視科學精神、科學素質的培養,又注重人文精神、人文素質的培養。據研究,創造力與智力之間存在正相關的趨勢,同時與動機、興趣、熱情、自信心、堅毅性和能吃苦耐勞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關,因此,科學、人文精神的融合,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利條件。馬克思指出:「自然科學住後包括人的科學,正像關於人的科學將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一體化發展、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同樣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培養具有科學素質、人文素質的綜合性人材、創新型人材是新世紀的要求;建立培養這種人材的課程體系,是新世紀的呼喚。

C. 電影美學包括什麼

電影美學的具體內容包括:電影藝術的審美本質的審美特徵;電影藝術的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及其形象描繪過程;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和電影藝術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電影藝術的創作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電影藝術與其他藝術的關系;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鑒賞電影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和方法等。

電影美學是電影審美意識的抽象和升華,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電影藝術的創作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

電影美學的兩大派流:一是蒙太奇(或稱技術主義)傳統;一是紀實性(或稱寫實主義)傳統。

(3)電影美學與主題擴展閱讀

電影美學的重要著作有貝拉·巴拉茲的《電影美學》、安德烈·巴贊的《電影是什麼?》、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魯道夫·愛因漢姆的《電影作為藝術》、歐納斯特·林格倫的《論電影藝術》、斯坦利·梭羅門的《電影的觀念》、馬賽爾·馬爾丹的《電影語言》、朱小豐的《現代電影美學道論》、路易斯·簡尼絲的《理解電影》。

約瑟夫·V·馬色里的《電影術的五個C》(這本講解電影攝影技術的著作實際上也講出了很多電影美學道理)、朱小豐的《電影美學》(這本書被視為最新的電影理論的巔峰著作)等等,介紹早期(20世紀60年代之前)電影美學發展的簡要情況的有亨利·阿傑爾的《電影美學概述》。

D. 美學是什麼,用美學評析影視作品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一般來說,影視美學鑒賞評論主要指的是對影視作品的題材、主題、人物形象、情節結構。

就是說影視作品 從內容,主題,鏡頭,背景,音樂, 色彩,動作,表情,甚至是著裝都要有美感

E. 如何從文藝美學角度賞析電影

想要從文藝美學的角度去鑒賞一部電影,我覺得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分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1. 電影的內涵。其實一部電影的產生是有一個中心思想的,只有把這個中心思想理解透徹,把電影的內涵你清楚,這樣才能夠賞析一部電影。

  2. 注意電影裡面的細節。很多電影都是如此一個細節就能夠引起整個電影的走向,在我們鑒賞電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各個細節,細節很重要。

  3. 每一個人物存在的價值。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不能只看電影里人所以演的角色,而是需要看到這個人存在的價值,他存在到底是什麼樣的?

F. 從美學角度評論電影,要是哪幾個方面

如果是從美學,以《阿凡達》為例:美學的討論上色彩,場景。是比較重要的。《阿凡達》上的色彩是冷色系的藍綠系列為主,藍色和綠色給人的感覺是寧靜安祥,和睦舒暢。正好對映呢潘多拉星球和人的特徵。當然,象我們寫作文一樣它還照映著人類的冷酷無情。還有便是色彩之間的相互照映,不但沒有使色彩太過混亂還使人境合一呢。場景的布置上是一個重點。比如抗戰時期的電影,極間苦的情況下,一張破爛的桌上有一個奢華的杯子,從人物的對話上,用一點聰明的話吧兩者結合對比,便一下更突出戰地艱苦。相反的話,場景便會因此「千創百孔」。

G. 李安《卧虎藏龍》的電影美學思想

李安《卧虎藏龍》的電影美學思想

2000年李安執導的電影《卧虎藏龍》獲得了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美術指導”“最佳電影音樂”和“最佳攝影”四項大獎,並創造了外語片在歐美票房過億的紀錄,也標志著中國的武俠電影獲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卧虎藏龍》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並略帶哲學意味的藝術片,其文化內涵深邃,人文色彩濃郁。影片以中國式的手法描述了一段江湖恩怨,詮釋了片中男女主人公間的愛恨糾結。通過眾多華麗的武打場面,並配以一系列多元化的電影音樂元素,為觀眾們展現了一場十分精彩的音畫盛宴。

一、東方化的水墨畫面

《卧虎藏龍》透露著中國傳統文化,整體色彩讓人感到很寧靜,全片就像一幅中國水墨畫,採用了大量山水畫式的優美鏡頭,具有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影片開始出現的景象有青山、綠水、小橋、扁舟、竹林、江南特色的建築,加上中國傳統的民樂旋律做背景音樂,令人感受到中國文化所蘊涵的舒適與恬靜,彷彿置身於這古樸典雅的美景中,像是一幅靜態的中國山水畫。片中白衣翩翩的主人公以輕功飛躍湖面,既體現了武俠人物的飄逸,也使整個畫面多了幾分靈動,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接著的竹林打鬥,背景中大量的翠綠讓人記憶深刻,彷彿是在觀賞一部古色古香的動態中國風畫卷。在影像的色彩方面,為了更接近中國水墨畫的感覺,全片的飽和度不是很高,全片以柔和、清雅的影調為主,幾乎都呈現出青藍的色調,充滿詩意之美。影片以白為主色調,白色象徵著純潔、善良、和平、空虛等含義,隱喻著主人公外在追求終歸虛無時才能達到心靈超脫的境界。劇中李慕白與俞秀蓮的情感是壓抑的,二人在室內或戶外畫面所呈現的多是黯淡的白光映襯黑暗色的背景,灰白色光線的基調表現出人文修身的精神凈化,也隱喻了本片的儒家思想,即追求虛無與和平的本質。沙漠里大片的金黃色和竹林的綠色也是該片的主色調,綠色象徵生命、仁慈、再生、美好等意涵。

在這部電影中流露出許多東方式的渲染,渲染是在中國畫中用水墨或一些淡的色彩來塗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繪畫技法,能為整個畫面增強藝術感染力,傳達完整的藝術感覺。在影片《卧虎藏龍》中李安運用了三幕細膩且過渡平緩的色彩來展現影片中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第一幕描述了一個古樸的江南小鎮,從綿延的遠山、幽深平靜的近水、夕陽斜照著古鎮的黑瓦和白牆,各處的景色彷彿都是精心點染而成的水墨畫。開場的鏡頭呈現出空靈靜謐、山水一色的意境。長衫款款的大俠李慕白在這寧靜的氛圍中走入電影畫面,展現了一派祥和之氣。在第二幕中運用了閃回鏡頭,推進了茫茫的戈壁和無垠的大漠,這里沒有溫潤的綠水青山,重在突出蒼涼和空曠,整體色調也變成深遠的灰黃色,天山和戈壁大漠的恢宏氣勢映入眼簾。此景下,玉嬌龍和羅小虎共同演繹出一段如歌如泣的愛情樂章。電影最後一部分轉入廣袤而幽靜的綠色調,又轉回到了青山綠水之間。在一片蔥綠的竹林中,李慕白含蓄地對俞秀蓮表達了感情。他倆在幽靜的長亭中聊天喝茶,鏤空的窗戶好似一個天然的大畫框,把青翠欲滴的屋外風景鑲嵌在畫框中,儼然就是一幅風拂竹林的動態山水畫。隨後李慕白追趕玉嬌龍的一幕非常經典,鬱郁蔥蔥的竹林隨風舞動,竹林中人影相隨。玉嬌龍借著竹子特有的韌性,輕身躍入林中把自己隱藏起來,而李慕白施展輕功立於林尖,靜觀玉嬌龍的行蹤。這一部分沒有江湖之間的兇殘殺戮,也沒有互相打鬥的血腥,呈現出一種呼喚性靈歸善的禪韻。影片里也運用了一些明顯的中國元素,如京韻大鼓的鼓點、小橋流水、中國的武術、玉嬌龍龍鳳呈祥的紅蓋頭等。導演李安不經意地展現了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筆墨紙硯、深宅大院的亭台和山水,並把這些水墨畫般的山水意境做成武打場面的背景,流露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眷戀。影片《卧虎藏龍》東方文化的氛圍、有張有弛的節奏更像中國山水畫中的起、承、轉、和,留白等也恰到好處,令觀眾能在故事情節中深深地回味和思考。

二、多元化的電影音樂

《卧虎藏龍》的電影音樂由我國著名作曲家譚盾創作,他用音樂把人生的困惑和無奈用中國情節表現出來,即舒緩優美的旋律,惆悵悲傷的人生。譚盾改變了慣用的華麗式古典音樂風格,用三段式的主題音樂,配以提琴協奏曲及清新的吉他和弦,築起一個刀光血影與大漠風光、愛情主題相互映襯的純凈音樂世界,並以輕柔優美的音調渲染男女主人公敏感細膩的內心世界。在優美的自然風景中,表現復雜的恩怨情仇。唯美的音畫中,男女主人公們相遇、相愛、離別、重聚後又超越生死。這部影片的電影配樂由主題音樂、背景音樂和場景音樂等三部分構成。作為序幕的主題音樂分為三段,首先以大提琴和吉他的協奏為觀眾展現了大漠的蒼茫景色。接著主題音樂急轉直下,樂隊中加入了帶有愛情主題的旋律,纏綿的音樂催人淚下、極具感染力,詮釋出片中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而背景音樂以二胡演奏為主,以李慕白和俞秀蓮、玉嬌龍和羅小虎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隨後跟進管弦樂,通過二胡與管樂的演奏,並配合女聲的吟唱,烘託了愛情凄美的氣氛,也強化了音樂的畫面感。電影的場景音樂配樂清新淡雅、旋律清新朴實、大提琴低沉的音色詮釋了草原的蒼茫景色。同時,場景音樂也隨劇情不斷變換,如李慕白和俞秀蓮深情凝望時柔情似水的音樂;玉嬌龍和羅小虎熱烈纏綿時刻骨銘心愛情主題的音樂;碧眼狐狸與眾人打鬥時刺激而緊張的音樂等。電影主題曲《月光愛人》是一首溫柔的古典式情歌,歌曲的旋律與編曲打破了歐美張揚絢麗的風格,使用了當下流行的單音節裝飾句,旋律優美深情,歌詞中運用中國典型的意向——月亮。表現出深深的思念、淡淡的哀愁和兼濟天下的俠義情懷,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採用中國民樂二胡與西方管樂相結合的表現手法,中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以現代的演奏技巧配合復古曲風,展現出東方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並將影片中所表達的愛情、俠義江湖主題,被無情拆散的兩對情侶悲慘命運的惆悵,淋漓盡致地烘托出來。歌手李玟用略帶張力和性感的唱腔表現出委婉細膩的音色,在歌曲處理上大膽細膩,把歌曲演繹得盪氣回腸。與電影含蓄深沉的愛情融為一體,使這首主題曲成為劃時代的中西音樂融合之經典傑作。影片《卧虎藏龍》的音樂除了運用多種中國民族樂器,還融入西洋樂器的特殊音效和女生伴唱、失真吉他、電子合成等現代手段。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運用渲染了氣氛,也增添了神秘的民族風情。如在《南行》中竹笛清亮通透的音色伴著輕快帶有邊疆情調的鼓樂,表現了玉嬌龍活潑任性的性格。在《交鋒》中冷峻的琵琶,勾勒出氣勢恢宏的交鋒之戰。在《永恆的誓約》中使用了熱瓦甫,它是新疆維吾爾族的傳統樂器,運用新疆少數民族特有的切分節奏展現出一幅濃郁的異域風情。同時,西洋樂器的應用也為影片增添了音響效果,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成為該片電影音樂中的重要部分。凝重悠長的主題旋律,場景配樂中用大提琴來模仿二胡的滑音和馬頭琴製造出蒼涼哀婉的音效。中國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巧妙融合,產生了具有東方特色的古典浪漫主義音樂效果。

三、中西合璧的美學思想

李安的影片不僅融合了中國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和禪宗的美學智慧,還把部分故事情節放在西方的人文背景下去發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電影文化。他將中國道家思想,與情節、武功及人物命運聯系在一起,兼顧了華語武俠電影所注重的東方“情義”主題。中國美學的意象論中的意境是立意與形象、情與景的`統一,具有超越的時空觀,潛藏著凝重的孤獨感,也注重靈動的“無我之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最高審美理想。其中的“寫意”和“山水”之風,不在於像,而在於內在的氣韻表達。影片以江南水鄉畫寫意式的鏡頭開始,彎彎的小橋橫卧在水面之上,船兒在平靜的水面上輕輕劃過,水紋延伸到幾間錯落有致的房子。這些鏡頭體現了電影的空靈安詳之美,展示了一種淡定心靈的空間。李慕白和玉嬌龍在竹林打鬥的一幕:兩人在縹緲、搖曳的竹林中上下穿梭,時而翻飛,時而淡定,如與竹林融為一體,詩意地傳達了“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在各種影像和空鏡頭的意境中,都在喻示著人的情感體驗和人的生命歷程。當然,影片中也有著理智與情感的融合與妥協,始終都暗藏著一個“情”字,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以理節情的觀念,片中玉嬌龍則是情感的化身。封建禮教、父母之命的婚姻及山盟海誓,都不能鎖住她年輕而飛躍的心。在她心目中,羅小虎從有到無,反映了她心境的轉折和不斷超越的心性。李慕白和俞秀蓮這兩人是理智的化身,影片結尾李慕白在臨終前才說出了自己長期以來對俞秀蓮的情誼,是對情感的最終釋放。而玉嬌龍在李慕白死後來到武當山並跳入山崖,是對自身成長的獻禮,也是她心性超越的極致。玉嬌龍用生命化於自然的行為,應驗了羅小虎曾為她講過心誠則靈的故事,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誠則明、明則誠和至誠可參天地的“天人合一”思想。整部影片中流露的是一種清新、空靈、飄逸、素雅的風格,帶著濃重的道家風范。影片《卧虎藏龍》彰顯了儒家的人文精神,片中的女主人公俞秀蓮就是典範,她對男主人公李慕白不溫不火的愛情,印證了孔子“無過不及”“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也追求“從心所欲不逾矩”自由中有規矩、規矩中有自由的思想境界,李安用了這種傳統文化的鋪墊使電影主題提升了一個層次。《卧虎藏龍》的打鬥場面將江湖與山水完美地融合,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味道。從畫面上看,表現人物時大多以草木和山水為背景,並配以中、遠景的鏡頭,透設出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感覺,也令觀眾能感受到那種輕盈飄逸、超凡脫俗的韻味,並能體會到遠離世俗的嘈雜喧囂時的舒暢。演員的武打戲在激烈中蘊涵優美,在勇武中體現輕靈,在嚴肅中透露頑皮,大多打出了詩意和美感,創造了精緻、細膩、豐富、空靈的禪宗式意境。

李安有著儒雅的文人氣質,他的電影傳達出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他以洞察的眼光和悲憫的情懷,關注著人與文化。他運用自己的藝術直覺為觀眾傳遞著不同的視聽感受,他的電影作品具有中國化的藝術美感,打造了一個獨具中國傳統特色的電影世界。其影片滲透著中西合璧的文化精神的同時,也賦予影片更深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內涵。

;

H. 科學技術對電影所產生的美學影響有哪些

科技對電影產生新的構建 像阿凡達中的3D虛擬影像攝影系統、虛擬攝影棚、協同工作攝影機,面部捕捉頭戴設備等技術的引用很大程度改變了電影的構造.現代科技對電影生產力、生產關系、形態、主題、審美空間、人的審美感官、生存狀態等幾個方面都有。
電影美學應當是電影理論的一種,而且是其理論中較為高級的形態,他集中研究電影史、電影理論、電影具體文本中有關美和如何產生美的問題,它是研究電影藝術中關於美和審美的科學。
電影美學的研究范疇至少可歸納如下幾個方面:
1、電影美學研究的對象首先是電影的審美特徵、電影藝術的審美規律,尤其是電影語言、電影思維、電影藝術中超越時空的假定性和電影的審美形態。
2、電影美學還應重點研究電影作品背後的文化哲學思維和文藝思潮,觀眾與電影藝術間的審美關系。
3、電影美學的研究還應同西方美學、中國古典美學相聯系,特別是研究中國電影,完全脫離中國的特定文化、中國古典美學的根基是不可想像的。
4、鑒於電影美學既要涉及電影作品和發展史,涉及與其有關的社會思潮、思想意義及哲學、文化的深層次,由於各種技術密切相關,所以應具體區分電影概念是在何種語境中被使用,又是以怎樣的文本被表現出來的。

閱讀全文

與電影美學與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冰河時期2012免費電影 瀏覽:230
電影怎麼看電影 瀏覽:997
巨石的電影全集 瀏覽:205
抖音上可以看哪些免費的電影 瀏覽:326
電影特蘭濟特集中營迅雷下載 瀏覽:171
電影院沒位置了怎麼辦 瀏覽:2
美國電影信號百度雲資源高清 瀏覽:591
圖片帶字電影 瀏覽:723
元彪所有電影完整版 瀏覽:135
電影八百里都有哪些演員 瀏覽:609
上海合慶電影院在哪 瀏覽:623
2017年同志電影資源 瀏覽:551
電影東京塔百度雲資源 瀏覽:545
製作圖片電影 瀏覽:614
二戰波蘭女戰士電影 瀏覽:955
韓國電影2015迅雷下載 瀏覽:640
槍火戰爭電影 瀏覽:887
對越戰爭電影哪個好看 瀏覽:154
美容電影在線看 瀏覽:445
超膽俠迅雷電影 瀏覽: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