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紅高粱作品分析研究生論文

電影紅高粱作品分析研究生論文

發布時間:2023-06-09 07:41:05

1. 對影片《紅高粱》中高粱這一藝術形象的分析

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是根據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說《紅高粱》所改編的一部經典影片,該片曾獲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做為第七藝術,電影藝術有著不同於文學藝術的獨特魅力,下面就影片《紅高粱》中高粱這一藝術形象做簡要分析,試分析「高粱」這一藝術形象的象徵意義與意蘊內涵。

高粱這一藝術形象在影片《紅高粱》中曾多次出現,且不同的出現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與意蘊內涵。

第一次是做為影片的獨白,在青殺口這個地方出現的,「青殺口,野高粱。百十畝的野高粱,沒人中沒人收,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還鬧鬼」。這是高粱這一藝術形象在影片中的第一次露面,象徵著野性,神秘,與生機勃勃的生命活力。這次出現至關重要,因為它奠定著影片(小說)的基本基調,高粱後面的幾次出現也是以這次出現根基的。

第二次是在九兒戴鳳蓮嫁入李家後出現的。是夜,一片漆黑。月夜下的高粱呈現出一副蕭瑟、蒼涼的意蘊,這象徵著九兒戴金鳳被李入李家後無奈,孤獨,凄清而又悲涼的境地。夜黑了,月出了,高粱寂了,九兒哭了……

高粱的第三次出現是九兒回家省親時。那是墨水河邊的高粱,是被風吹動著的高粱,是密不透風的密密麻麻的無邊無際的高粱。(高粱的這次出現恰可以證明第一次出現的重要性。)就在這么一片隨風飄舞的高粱從中,余占鰲出現了,並且還帶走了九兒……這個鏡頭中的高粱象徵著生命的自由與野性,這是影片《紅高粱》中高粱這一藝術形象較為重要的品質和象徵——自由、野性。

第四次出現是在高粱地里。高粱的這次出現應當是與第三次一起的,之所以把這二者分開,是因為它們有著不懂得象徵意義與意蘊內涵,且都比較重要。同樣是密不透風的密密麻麻的高粱,不同的是這一次高粱的出現是在余占鰲的腳下。余占鰲為了和九兒野和,踩倒了數十根高聳著的高粱。這一次的高粱形象並不怎麼突出,突出的是余占鰲踩高粱繩時的動作和表現——凌亂,暴躁,野性。一個人瘋狂的亂踩。余占鰲這時應當是十分興奮,激動的,他的身上表現出了一種農民的野性與生命的活力。這才是這一片段中高粱的真正象徵與意蘊。

日本人來了,高密人民被迫去田野里踩高粱。一大群人,大人小孩都有,婦女老人都在,整齊的平穩的安靜的一致的在踩著鬧鬼的青殺口的高粱。對比余占鰲一個人踩高粱時的那種凌亂與瘋狂,他們顯得是那樣整齊平靜。這時的高粱就表現出一種被壓迫著的民族精神面貌——屈辱,無奈,憤恨。高粱被踩倒了,成片成片的被踩倒了,它們躺在地上就那麼的無奈的躺在地上。被踩倒了的高粱周圍站著人群,站著生它們養它們,又被它們所生被它們所養的人群。

紅高粱的最後一次出現是在影片的結尾,那是太陽低下的紅高粱,是血紅的紅高粱,是太陽底下的血紅血紅的紅高粱。這是影片中最最經典最最重要的紅高粱,沒有之一。那在太陽底下隨風飄舞的血紅的紅高粱此時所表現的是人的意識覺醒和本體沖動,這也正是《紅高粱》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意義與意蘊。

以上就是對影片《紅高粱》中高粱這一藝術形象的簡單分析,影片《紅高粱》這一藝術作品當然還有很多也很重要的藝術內容與藝術特色,限於篇幅這里就不做一一說明。

2. 電影藝術賞析論文範文精選(2)

電影藝術賞析論文範文精選篇2
淺談《紅高粱》中色彩藝術的運用與賞析

[摘 要] 當前,影視作品已經成為人們視覺審美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種視覺藝術,圖像是其造型語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語言中最重要的組成元素之一。影視作品的畫面質量直接影響著觀眾的視覺享受,而人的視覺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為強烈。電影《紅高粱》是最能反映張藝謀早期風格的一部經典作品。電影中一個個油畫似的場景,勾勒出了一個以紅色為基調的“紅高粱”世界,歌頌黃土高坡上的中華兒女抗日生活的電影,用來祭奠那些激盪在無邊無際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靈魂。

[關鍵詞] 《紅高粱》;色彩藝術;人性;魅力

高粱,象徵著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們在風中勁舞,自生自滅,是世間生命萬物的象徵。《紅高粱》對紅色渲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紅高粱,紅褂,紅褲,紅轎子,在烈日的灼燒下通紅的漢子背,以及影片最後染滿整個銀幕的鮮血,既象徵了面對惡勢力的踐踏,以最本質的方式進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個電影充滿了詩情畫意。《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歌頌了中華兒女激揚亢奮的民族精神,敘事和抒情結合得恰到好處、寫實與寫意聯系得相得益彰,把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該部電影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它頌揚了人性的本質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對大自然色彩的運用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一、電影《紅高粱》的色彩藝術效果

《紅高粱》中所營造出的以紅色為基調的畫面以及恢宏的氛圍,部分來自於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則來自於客觀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結合,“情與景會,意與象通”。這正是影片創作的基礎,同時也是觀眾喜歡的魅力所在。在這部電影意境的營造方面,色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色彩在電影創作中有助於情感的表達,它主要依賴於人們的聯想來獲得,即人們通過色彩而獲得的感受。

人物的內心深層次的刻畫能夠烘托其復雜的心理活動及其性格特點。而要想在限定的較短時間里,有限的場景中來形象、細致刻畫一個人的內心活動,那就需要能夠讓觀眾看到一個恰到好處的視覺載體,而美術色彩藝術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當這一載體。張藝謀導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藝術運用到《紅高粱》這部影片中,形象刻畫了影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他通過美術色彩的多樣變換,為觀眾准確、清晰展現了片中角色的內心活動及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

該部電影中紅色基調的大量運用,不僅對觀眾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也傳達出了影片所承載的象徵意義。人物通過色彩摻入了復雜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紅高粱》這部電影通過運用大量的色彩來營造一種紅色中國的意境,進而捕捉觀眾的眼球,以達到產生共鳴的效果。影片中鋪天蓋地的紅色,極具象徵意義。每處場景的色彩、色調無不把片中人物的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從最初象徵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紅高粱、紅襖、紅鞋、紅蓋頭,到最後布滿銀幕的血紅色,這些色調極具感染力,經導演的精心設計與故事情節結合得天衣無縫,為全片定下了恢弘壯烈的基調。

二、電影《紅高粱》的色彩賞析

畫面與音樂,作為構成電影的兩大元素,在電影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恰當使用色彩,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於電影情緒的准確表達,渲染影片的風格氣氛。同時,音樂在電影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強的情緒性。音樂是電影中聲音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影響著影片的氣質,深化其主體,強化觀眾的心理活動。一部成功的電影,出色的電影音樂是必不可少的。

奪得多項大獎的電影《紅高粱》,算不上張藝謀最經典的作品,卻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終,都致力於表現出感性生命的躁動。《紅高粱》不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

電影《紅高粱》改編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說,講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夥純朴的農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們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經過演員的成功演繹,頌揚了生命的奔放,敢愛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令人難以預料。節奏鬆弛有度,畫面、色彩、光線及其視覺形象熱烈、活潑。該影片突破了傳統的抗日戰爭題材,在《紅高粱》中,自由奔放、氣勢恢宏的生命躍上了銀幕。與同時代的影視作品相比,戰爭畫面明顯減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結束時,戰斗場面十分寫意,雖然不如傳統國產戰爭影片中的場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畫面卻更多了幾分震撼。日食、紅霞映襯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謠響徹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紅高粱地……

《紅高粱》在觀眾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戰爭烙印。影片成功在於純美,頌揚了愛就真愛、恨就真恨、敢愛敢恨、大生大死、氣勢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張藝謀導演對鮮艷的紅顏色是情有獨鍾,紅色自然成了電影《紅高粱》的主色調。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紅色被視為喜慶和美滿的象徵,後來紅色逐漸被人們賦予了積極、向上、正義、革命的內涵。而且,在美術繪畫領域,紅色也是彰顯個性與烘托氛圍的一種常用手段。

影片《紅高粱》一開始,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紅色,影片女主角“九兒”那象徵喜慶的大紅的嫁妝:紅蓋頭,紅褂,紅褲,紅鞋;還有那大紅的花轎;還有那火紅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讓觀眾心情為之盪漾的野合。這些火紅的畫面一開始就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給人們內心帶來了一次紅色的洗禮。雖然整部影片的色調多是紅色的,但並沒有讓觀眾感覺這是打破常規的矯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紅色的。另外,影片還把那種放盪不羈、肆無忌憚、自由激情和那歡樂愉悅氛圍與紅色的主色調巧妙地結合起來,在紅色基調的襯托下,“爺爺”和“奶奶”的凄美愛情故事姍姍而來。

整部電影由“爺爺”與“奶奶”的相遇、相知、相愛、互助的情感構成。他們通過與世俗觀念的抗爭,最終走到了一起,最後浴血奮戰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結尾,女主人公“九兒”和其他漢子們全都死了,“爺爺”和“爹爹”靜靜站在那裡,一動不動,相互凝視著對方,在血紅色的太陽光下相互凝望著,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現時,天空突然暗淡了下來,緊接著出現的還是一種血紅色。張藝謀導演巧妙把美術色彩在這部影片中用到了極致,畫面唯美,故事感人,無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對中華兒女的高度歌頌與贊美。影片歌頌了這片荒涼的土地,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愛情故事,並深深頌揚了這塊土地上的那種無拘無束的野性,更表達了對中華兒女不畏強暴、浴血奮戰到底的優良品質。全片表達的就是對原始生命勃勃生機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電影中,作者還是保留了大量的個人的風格及其自己主觀的認知.影片較多固定於同一個鏡頭,來刻畫人物的變化過程,吸引觀眾把心沉下來認真觀看。影片多通過近景來刻畫“奶奶”,當“爹爹”在釀酒缸里蹦來蹦去,不停地喊著“娘”時,“奶奶”臉上露出了會心的笑容。然後,“奶奶”注意到了遠處的一個身影,側影映在他身上,襯托出羅漢瘦小的身軀。太陽金色的光環繞在他周圍,暗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奶奶”焦急地追趕過去,“爺爺”一臉不解,逆光從其身後射來,凸顯他更加憂郁,好想看到了什麼似的,彷彿危機正在來襲,就像光似的壓在他身上,繼而鬼子的掠奪呼之而出。

電影《紅高粱》巧妙地將故事情節串連在一起,一個個油墨潑成的畫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殘陽染成了血紅色,那是被鮮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徵著凄涼的殘陽,是“爺爺”“爹爹”失去愛妻、母親後心口的傷疤,是作者對高粱地上中華兒女的歌頌。一塊高粱地被踐踏了,但是還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瘋長著,它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爺爺”身上那股野性。“爺爺”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獸的瘋狂,是中華男子漢所共有的特殊品質,更是中華兒女不畏強暴,奮力反抗的基礎。影片呼籲人們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機的人生。

三、電影《紅高粱》的畫面鑒賞

色彩具有象徵性。人們在各種色彩摻雜的世界裡生活著,培養了很多視覺經驗。這些經驗與外來刺激相呼應,而情感則在其中慢慢升華,深刻地表達著人們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們的思緒。

出身於攝影師的張藝謀,電影畫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電影《紅高粱》中的畫面中紅色為影片的主色調。在中國,紅色既代表著喜慶、美滿,也代表著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畫面就是那片火紅的高粱地,鬱郁蔥蔥的高粱高過人頭,密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秋風襲來,掀起層層波浪,一陣陣清脆的搖擺聲;還有就是那血色殘陽的畫面,“九兒”出嫁,當花轎來到十里坡時,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後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個世界都染成了血紅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盤纏,娘,娘,上西南……”影片結束時,嘹亮的歌謠響徹天地人間,無邊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兒”躺在血泊中,安詳地死去了。暗紅的鮮血把太陽染成了血紅色,血紅的太陽燃燒著,把整個世界都燒成了紅色……這就是影片的結尾

張藝謀對色彩特殊的審美價值運用恰到好處,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血紅的世界。電影《紅高粱》既有唯美的觀賞性,更有很強的思想性,它的成功與色彩特殊的審美價值的准確把握息息相關。

影片中紅色為主要基調,色彩對於人們的審美觀有著特殊的視覺效應,它可以勾起人們悠遠的遐想,成功喚起人們的視覺體驗。

影片中還有很多唯美的畫面:“九兒”出嫁時的紅鞋、紅襖、紅褲及紅蓋頭,甚至花轎都是紅的;漢子們被烈日曬得發亮的古銅色皮膚以及他們肆無忌憚的光頭;日食時血色汪洋的紅,高粱地里令人喘不過氣來的綠……

四、結 語

在《紅高粱》中,導演張藝謀把視覺享受與造型藝術結合得淋漓盡致,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畫。造型藝術也被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此之前,還從未有人能夠如此把畫面拍攝如潑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還極為濃厚。那血色殘陽的紅色,既愉悅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又象徵了一種不屈的生命力,一種要愛真愛、要恨真恨、敢愛敢恨、敢作敢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態度。兩者成功結合在一起,使人戀戀不舍,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 尹秀茶.對生命的渴求與贊美――《紅高粱》欣賞[J].作家,2008(08).

[2] 辛宇傑.淺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J].華章,2011(07).

[3] 黃巽齋.漢字文化叢談 [M].長沙:嶽麓書社,1998.

[4] 賀友齡.漢字與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1. 電影藝術鑒賞論文

2. 電影賞析論文範文

3. 電影音樂賞析論文範文

4.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5. 藝術鑒賞論文範文參考

3. 論《紅高粱》的藝術特色

《紅高粱》的整個符號系統就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審美范疇,其中的人物語言是粗話、臟話、野話、葷話、罵人話、調情話等粗俗污穢的鄉村用語,是典型的高密農民在說話。

小說的主題被詮釋為弘揚積極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渴望個性解放精神,重建創造精神等。

其意圖是藉助高密東北鄉民間原始野性文化的活力來改造孱弱的民族性格,呼喚強有力的生命形態,呼籲中華民族要自尊自強,要有反奴性和反抗性,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民族品質。

(3)電影紅高粱作品分析研究生論文擴展閱讀:

《紅高粱》電影於1988年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中國電影 。《紅高粱》電視劇女主角周迅獲第21屆上海電視節頒發的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

1987年11月,香港出版《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香港作家西西負責編選的第一輯就推出了莫言的《紅高粱》。1993年,維京出版社出版了由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翻譯的《紅高粱》。

4. 淺析《紅高粱》電影,我是學編導的,老師要交一篇影評,用運動攝影以及色調、景別來寫,要求有標題、獨立

對於《紅高粱》這部電影,兒時的記憶就只依稀的記得抗日的大英雄和漫天的紅。後來高中看了莫言的小說,才明白其中的愛恨糾葛、國仇家恨。莫言是從那個時候走出來的人,所以他話不多。他以第三人稱在《紅高粱》和《高粱酒》里的陳述,採用蒙太奇的手法,消解了愛與恨的太多分量。只有深入體會之後才能感覺到其中字字如彎刀,刻入骨髓。然而張藝謀是不同的。
這次再看《紅高粱》,雖說是第二遍,但給我的震撼和感動已遠遠超過第一次。很多小說翻拍電影之後,會讓原著黨哭暈在廁所。張藝謀翻拍的這部片子無疑是業界良心。他以自己激盪澎湃的熱血和抱負拍活了《紅高粱》,對原著和作者的尊重,在這部片子里隨處可見。
對於小說翻拍的電影,很多人總是會誇大導演的功勞。明明是作者絞盡腦汁設定的情景、煞費苦心埋下的伏筆„„全被一股腦的冠在導演的頭上。這樣的現象總是輕易就會讓導演獲得很多好評,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導演一勞永逸,不肯在小說的翻拍上面更花心思。所以對於很多人贊嘆不已的,諸如「張藝謀在《紅高粱》里埋設暗線,全片都有紅高粱。用紅高粱來引出抗日,引出解放人性自由„„的手法。」、「九兒出嫁的場景,顛轎的精彩。」等等,我是不看重的。這本來就是書裡面有的,是人家莫言的高明之處,張藝謀只不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罷了。所以整部片子,我更側重於張藝謀的改編上。
小說里莫言是在轉述他父親的事,又以他父親的所見所想來記述他爺爺和他奶奶的事。所以小說里的故事很破碎,需要讀者自己梳理。然而張藝謀在影片里卻摒棄了這種蒙太奇的手法,雖然也有旁白,但是一上來就是九兒出嫁的畫面,讓觀眾們先入為主的就將故事的男女主角拎了出來。然後通述到底,一氣呵成。在小說里對於出嫁的描寫很詳細,九兒似乎遇盡了一切出嫁的忌諱事。但在影片里,張藝謀砍掉了這些情節,單單保留了九兒用腳挑著轎簾看余占鰲、余占鰲把九兒的腳送進轎廂里、顛轎以及遇見假三炮。憑借這幾件事觀眾心裏面也都有譜了,劇情發展也順理成章了。莫言在小說裡面曾經強調過九兒的腳,三寸金蓮,不大不小被裹得極好。九兒和余占鰲的愛恨起於九兒的腳;假三炮覬覦九兒,臨時起意劫色,最後反被余占鰲打死也是起於九兒的腳。但是文人自負,總喜歡讓讀者自己發現其中關鍵,輕描淡寫就過了。然而這一點被張藝謀抓住了,無限放大,也就成為了影片當中的亮點。對於高粱酒,其實莫言在書中是沒有說顏色的。然而張藝謀執意選用紅色。一是因為高粱酒本就有紅色的,現在無色的高粱酒技術 精進之後的產物。張藝謀結合那個年代,選用了紅色;二是因為暗喻革命、抗日還有被欺壓的中國百姓以及革命戰士的鮮血。除了這兩點,我始終覺得張藝謀選用紅色還有一點,那便是酒中還有羅漢大叔的血。鬼子修公路來村裡搶牲口、抓壯丁,用刺刀劃破了羅漢大叔的頭皮。鬼子看到九兒色心大起,九兒急中生智抹了羅漢大叔的血裝瘋賣傻才得以倖免。羅漢大叔被鬼子抓走後,九兒拿高粱酒洗了臉,高粱酒里混了羅漢大叔的血之後總有揮之不去的濃重的血腥味。九兒便將這壇酒封存了,誰都不許動。九兒再見羅漢大叔的時候便是鬼子生剮羅漢大叔了。所以我私心認為張藝謀也是想用紅色的高粱酒來緬懷羅漢大叔。
在小說里,鬼子只生剮了羅漢大叔一人。莫言描述得很詳細,包括第一刀切的哪裡,第二刀切得哪裡,鬼子把剮下來的肉喂狗„„影片里把這些血腥的場面省去了,但卻加了一個人——三炮。鬼子先命屠夫剮三炮,屠夫一刀殺了三炮免去了他的痛苦和凌辱。正當大家揪著的心放下的時候,鬼子又命令小學徒剮羅漢大叔„„在這種雙重的刺激下,我相信觀眾的心裡已不再是痛斥鬼子殘忍、沒有人性了,而是上升到一種熱血激盪,反抗欺壓的愛國情懷。不得不說張藝謀很高明,懂人心。這儼然也成了影片里的小高潮。
通觀影片,最讓我感動的是九兒死的時候。小說里九兒死的時候其實是一個慢鏡頭,九兒躺在高粱地里,從九兒的視角看到了正午的太陽、隨風擺動的高粱、還有天邊飛來的一群白鴿。在其中,九兒是有過掙扎的,看到陽光和白鴿,感受到微風吹來的時候,九兒是想著世間的一切美好不忍閉上眼睛的。然而看到高粱的時候,嗅到被壓斷的高粱的新鮮的味道的時候,感受到背部傳來的壓在高粱上的觸感的時候,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終究笑著沉睡了過去。這段情節很耐人尋味,也是小說中的高潮。張藝謀卻在這里轉換了人物,不已九兒的視角來看,一個將死之人所看到的多少有些悲壯和絕望。張藝謀換成余占鰲來看,看到了一輪紅日,看到了漫天的紅„„影片也在漫天的紅中結束,余占鰲看著紅日在想些什麼也成為了懸念。不得不說張藝謀這個舉動很大膽,不過將九兒換成余占鰲讓
整部影片更加樂觀,更有希望,也算是民心所向。
所以我認為張藝謀《紅高粱》真正成功的原因是因為他不甘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從一個老者口中聽到了這個故事,然後以一個新時代里的年輕人的口吻傳承了這個故事。他為這個故事注入了新的年輕的血液,他讓這個故事可以代代相傳!

5. 以電影《紅高粱》為例,分析該影片的主題,音樂,色彩,景別,運動鏡頭的內涵及意蘊

賞析《紅高粱》

選自《影響中國學生的80部書》

<紅高粱>顯然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2002年它又十分醒目地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侯選名單上,不單是僅有的中文創作名目,更是80年代以降二十年中唯一入榜書.在<紅高粱>中設有兩條平行的線索,」過去式」寫爺爺和奶奶的愛情故事;」現在式」寫爺爺背著父親正在進行著的一場伏擊戰.這兩條線時隔幾十年,交叉進行,且均屬於過去,與現在無關.但令人無不驚詫的是,莫言何以能把他尚未經歷過的抗日戰爭寫的那樣波瀾壯闊,有聲有色;他何以具有如此豐富瑰麗的想像力;他的文字何能如此無拘無束舒捲自如;他怎麼就能把那驚心動魄的場面寫的飽滿暢酣淋漓盡致震撼人心.顯然,莫言在小說中的歷史描述別具一格.
莫言曾被歸為」尋根」一派,那麼莫言在自己的故鄉山東高密尋到了自己的根.對於莫言來說,高密是一個悖論,簡單說來它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又最醜陋,最超脫又最世俗,最聖潔又最齷齪,最英雄好漢又最王八蛋,最能喝酒又最能愛的地方.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莫言豎立起了一個復雜的形象-----爺爺(我們甚至可以忘掉他的名字),他是一個勞動者,一個殺人犯通姦犯,一個土匪,而他又是個抗日英雄.如此這樣一個形象,完全不同於文革文學當中平板的格式化的英雄形象,而集美醜善惡於一身,為當代讀者提供了全新的閱讀體驗.作品中的奶奶也是極端反傳統的.作為一個主宰自己命運的女性,奶奶反叛了傳統的價值道德觀念.當她被父母為換取一頭騾子而許配給麻風病人單扁郎時,她勇敢的選擇了與爺爺通姦,以此來進行反抗.而奶奶臨死的獨白正是對她一生最好的概括:
「天,你認為我有罪嗎?你認為我跟一個麻風病人同枕交頸,生出一窩癩皮爛肉的魔鬼,使這個美麗的世界污穢不堪是對還是錯.什麼叫貞潔?什麼叫正道?什麼叫善良?什麼是邪惡?你一直沒有告訴我,我只有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辦,我愛幸福,我愛力量,我愛美,我的身體是我的,我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罰,我不怕進你十八層地獄.我該做的都做了,該乾的都幹了,我什麼都不怕.」
可見,莫言的歷史小說推翻了傳統抗戰小說創作中的二元對立模式,重構了歷史,模糊了過去和歷史,死亡和生存,以及善與惡,好與壞的界限.正因為如此,他的筆下才有如此豐滿而復雜的人物形象.
不僅如此,<紅高粱>里還在濃濃的鄉愁里洋溢著對父輩們的深深的崇拜:
「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使我們這些活著的不肖子孫相形見拙,在進步的同時,我真切的感到種的退化」
在莫言的心裡,爺爺(父輩)充滿了讓人著迷的男性的力與美.爺爺是一個橋夫,但卻膽敢為了奶奶,為了一段」姦情」去殺人;他本是個農民,卻為反抗日寇而成為」余司令」.奶奶本是一女子,卻也感愛感恨,深明大義,具有男子漢的氣魄.就連當時年僅十多歲的父親,也是一個敢拿起勃郎寧就射的小英雄.這就是神秘的高粱地生活過的人們,他們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精神-----而那片」高密輝煌」」凄涼可人」」愛情激盪」的紅高粱,就是莫言要尋找的故鄉,要尋找的精神家園吧.

6. 分析影片《紅高粱》在中國電影史上的文化價值

它是中國農村題材的一部電影,它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一個基石,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人民的生活狀況。雖然生活不太富裕,但是片子中人們的那種朴實,和對美好生活的那份憧憬,於是中國在以風華正茂的腳步向世界強國進軍。

7. 用文學理論的知識分析電影紅高粱。

《紅高粱》是公認的華語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這部片子在1987年一經公映,便在國內外獲獎無數,一片贊譽,無論是在技術層面對華語電影所產生的影響,還是所帶來的思想沖擊,都是任何影片所無法比擬的,張藝謀不單是首個將華語電影推向世界的中國電影人,也是第一個將畫面及色彩運用的如此出色的中國導演,本片在國內被評為當時年度最佳華語片,也被法國最權威的影評刊物《電影手冊》評為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位,在2005年更是被金像獎票選為華語電影百年百大華語片第一位。《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部影片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贊美生命是該片的主題。「是要通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張藝謀《(紅高粱)導演闡述》)。正因
紅高粱幕後花絮(4張)為這種對生命的禮贊以及影片那精湛的電影語言的運用,使得《紅高粱》獲得了國際榮譽,這也是中國電影迄今為止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榮譽。 《紅高粱》並不是十分具有現實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尋根。相反,在這個聯系三代的以過去時回敘出來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個未來意義的人格,是一種人格理想,超越了具體的社會表層,具有人的本性與本質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終所呼喚的主題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張揚活得不扭曲、無拘無束、坦坦盪盪的生命觀。因此.擺在觀眾面前的作品不是一個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對一個世界的生命的理想。這種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陽崇拜」的神話中。《紅高粱》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反映農民的影片,它的視角已從傳統的對土地的禮贊轉向了對生命的禮贊。故事的超常特點決定了敘事的非現實性,故事的地點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會最基本的結構——村落。影片中的所有敘事元素與視聽元素都在為這種自然生命的熱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風格服務。 與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紅高粱》雖然也承載了導演對生命主題的意念,但並不是完全像《黃土地》等探索片那樣淡化情節,靠純粹的電影視像語言的震撼力來直接表達導演的意念。張藝謀在這部影片中是從實處入手,從規定情境下的具體人物性格人手,編織一個完整、美妙動人的故事框架,從而使意念通過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為、動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來。在此,導演是如何通過具體的方法來達到這兩者的完美結合的呢?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條完整的故事線,但這條敘事線大部分由畫外音來完成。影片一開始,還是全黑的畫面時,聲帶上就傳來了「我」的敘述;「我給你說說我爺爺我奶奶的這段事,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還有人提起。」這是一個以現在時進行回述的視點,這個「我」在此是一個故事的敘述者。由於他沒有在故事中出現,按理是一個客觀的敘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後代,這又使得他具有某種參與意識,從而又具有被敘述的意義。因此,這個視點是非常奇特而又新穎的,它使導演在處理全劇時有了一種游刃有餘的視點參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時,他的敘述的特點把故事拉遠,又具有歷史的間離效果。在此視點基礎上,導演在這開場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虛構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從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納入非現實的時空之中。 畫外音在影片中出現了12處。而影片中的人物關系、周圍環境、時間轉換等幾個主要情節轉折點,幾乎都是由畫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與麻風掌櫃李大頭的關系,高粱地的「鬼氣」,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規矩,李大頭被殺,禿三炮綁走我奶奶的過程,羅漢大爺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場等。畫外音在此影片中還承擔了一種「預敘」的功能,如抬轎出發時畫外音就告訴觀眾,轎把式將成為我爺爺,這就增設了觀眾的「期待視野」,使畫面故事的進展更富有張力。在傳統影片中特別容易出戲的那幾段全被畫外音虛掉了,導演在電影的空間與畫面上也就能盡情揮灑,將大部分的畫面用在表現顛轎、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讓意念承附在具體的畫面上,依附於一個個具有強烈生命象徵意味的儀式之中,從而達到虛實相生的藝術境地。確實,畫外音在影片中是作為一個戲劇因素滲入故事之中的,它「縫合」了過去與現在、意念與故事。 其次,當我們面對《紅高粱》時,就會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輝煌的紅色所浸透。紅色是太陽、血、高粱酒的色彩。在這里,導演對色彩的運用是高度風格化的。影片一開頭就是年輕漂亮、靈氣逼人的我奶奶那張充滿生命的紅潤的臉,接著就是占滿銀幕的紅蓋頭,那頂熱烈飽滿的紅轎子,野合時那在狂舞的高粱稈上閃爍的陽光,似紅雨般的紅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後天地通紅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紅色籠罩。導演對這種基調的選擇幾乎完全剝奪了我們對戲劇情節的關注,而進入一種對一個特定的造型空間的純粹情緒性體驗了。這是一種對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與贊美。這不是一個完全現實時空的再現,而是我們內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結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紅色的擴張力獲得了一種凝固的近乎永恆的沉寂效果。黑紅色的高粱舒展流動充滿了整個銀幕空間,極為輝煌、華麗、壯美。 第三,影片的空間環境與造型處理,都在努力尋求一種色彩的單純化和空間的神秘與闊大。一切瑣細的對比協調和過渡都被拋開,造成一種崇高神聖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間。影片主要是兩個空間環境:高粱地和釀酒作坊,釀酒作坊體現出生命的遠古意識,如風雨剝蝕、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圓形門洞。而那片自生自滅的高粱地,則透著生命的神聖。當畫面上充滿了高粱地時,它是作為一個巨大的自然生命符號群,舒展、盛大、堅強、熱烈、寬厚。影片中三次對高粱的渲染都呈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生命的整一性。當我奶奶淚水滿面、仰天躺在我爺爺踩踏出來的聖壇上時,銀幕上一連出現了四個疊化的狂舞的高粱鏡頭。在這里,高粱地是生命誕生的見證。而在日本人強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鏡頭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殘的震撼。影片結尾,我爺爺與我爹泥塑般立於血紅的陽光里,面對那高速流動的高粱的鏡頭,我們內心喚起的是一種對生命的自信和對熱烈悲壯的生命的禮贊。 當然,《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頌揚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融敘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於一爐,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可是在思想內涵和意蘊指向上也還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但作為我國電影的一部力作而載入史冊,卻是無疑的。

8. 求《紅高粱》800字影評,怎麼分析電影的視聽和主題

似紅似火的精神抗爭
——淺析《紅高粱》的視聽風格

電影《紅高粱》是由張藝謀改編莫言同名小說而來,影片延續了張藝謀導演重色彩、 重時代刻畫等藝術風格。紅色色調是這部影片的靈魂,起起伏伏,揮揮灑灑的紅高粱,有著寄寓當地人民乃至全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導演借九兒、余占鰲等人物謳歌了三十年代西北淳樸卻擁有抗爭精神的勞動人民,延伸出現當代人們對此熾熱的感慨。這是他對故事繪聲繪色的彰顯,亦是對於小到封建禮教束縛,大到對民族侵略的偉大抗爭精神的贊頌。


紅色調的熾熱,貫穿至影片靈魂深處。導演從開頭便緊扣抗爭的主題,從畫面的最開始,九兒便是在濃艷的紅色下出場。此刻的紅色不僅僅是婚嫁的基本襯托,從九兒沮喪不甘的面部特寫便可看出,這更是對此刻九兒抗拒的內心心境的襯托。「坐轎不能哭, 哭轎吐轎沒有好報。蓋頭不能掀,蓋頭一掀必生事端。」,然而九兒卻掀了蓋頭,哭了轎,這是她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抗爭,而紅色正是她此刻內心最好的詮釋。直到影片的末尾,紅色的表現力則更加鮮明亮眼。九兒、余占鰲以及幾個弟兄夜晚在酒庄以高粱 酒祭拜英勇獻身的羅漢大哥時,周圍熊熊的焰火將整個屋子充斥著紅色的熱烈,映襯的是他們此時此地心中燃燒著的對日本人抗爭的熊熊烈焰。


紅高粱的內涵,詮釋著人物真實獨白。紅高粱作為片名,不僅僅是因為故事中的人民生活總是圍繞著紅高粱,更是因為高粱代表了當時朴實的勞動人民;一個「紅」字, 也不僅僅是因為高粱的顏色是紅色,更是因為它代表了朴實的勞動人民也擁有著紅色所 傳遞出來的抗爭精神。從小的方面看,余占鰲等抬轎工人在送九兒的途中,在高粱地遇到了劫匪,面對劫匪的蠻橫威脅,他們為保全大局作了小小的妥協便給了錢財,可當劫匪打了九兒的主意,余占鰲為首的弟兄便奮起反抗打倒了劫匪。這一小插曲為接下來大的方面作了呼應。同是在這片高粱地,結尾的高潮部分,面對日本人對當地人民的壓迫, 以及九兒的英勇獻身,一場熱血的戰爭在這片高粱地一觸即發,過程中導演有大量對高粱地的鏡頭特寫,一場血紅而壯烈的斗爭在火紅的高粱間相得益彰地展現,將紅高粱的內涵相得益彰地寄予在了抗爭的人群當中。


意境的濃墨渲染,給予了畫面想像空間。影片中有著不少重寫意的片段,往往以遠景的方式呈現,並且沒有人物對話......(此處省略500字)


此篇影評文章出自湃樂思教育編導專業高分學員,同學可以作為學習參考,完整文章收錄在《影評高分範文集》一書中。

《影評高分範文集》



9. 電影《紅高粱》與小說《紅高粱》有何差異,具體分析

在上世紀80年代,莫言的《紅高粱》在講述的革命與國家的歷史與當時的政治話語和諧方面滿足了一個時代的閱讀期待: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寫!他用性與慾望代替階級斗爭做為歷史發展的動因,以土匪的視角解構了教科書的抗戰史敘事,以家族回憶的方式替代了民族、國家這些宏大的詞彙,被稱之為「新歷史主義」的開山以及代表之作。正所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紅高粱》的寫作方式,絕不僅僅是莫言自稱的要抵達「歷史的某種真實」,而是歷史為什麼竟會以這樣的方式講述。很多人都會對前輩的情史有極強的窺探欲,對物質財富有隱秘的搶奪欲,這並不奇怪,哲學家說人們都喜歡問「我從哪裡來」。但在中國的倫理框架下,並沒有多少作家願意或者說有勇氣探究這些秘密,《紅高粱》扯塊「家族史」的幌子,已經算難得了。回想一下當年電影院里令人激動的那些場景,我們就會知道,這樣充滿荷爾蒙和情慾的敘事決非偶然。最蓬勃的生命力,最理直氣壯的情慾,最張揚的色彩,最狂歡的表達,在觀眾和影片細節所達成的每一次交流的默契里,已經暗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慾望時代的來臨。那些重新合法化的物慾和情慾並非歷史的場景,而是一個時代心態的真實摹寫。在這個意義上,《紅高粱》與十七年革命歷史題材小說一樣,同樣是最具政治意義、最吻合當時主流意識形態的文本。 小說和影視劇是兩種不同門類的藝術,就載體媒介而言,小說敘事依然是語言文字,而影視則依靠的畫面組構連綴;小說的傳播依靠的紙質媒介,影視則是電子媒介,從某種意義上說,由於文化載體媒介上的不同,造成了敘事藝術上的差異。但是它們之間之所以能夠轉換,是因為它們在故事的組構
我們分析小說《紅高粱》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所在,即莫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然後通過分析張藝謀的電影手段,詳盡描述《紅高粱》從小說到電影所產生的主要差異,最後運用文藝批評方法分析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以及張藝謀獲得國際成功的深層文化因素。莫言的語言是完全的鄉土特色,很好辨認:他寫不同人物的的視角,尤其是寫女性身份的戴鳳霞(即電影里的「我奶奶」九兒),她是莫言小說中有個性光彩的女性形象,她追求真正的幸福,而不惜背叛自己的社會性別,她的生命力明顯更有光彩。 莫言的男性形象是復合型的,他們全部不是完人,甚至是個混蛋,但於大是大非,民族大義,他們卻是勇敢無畏的挺身而出,是有一種在血液里傳承的民族精神,當你在《紅高粱》里看到」我爺爺「土匪余占鰲,壞事做盡,好事干絕」這么句話,你不由得不為拍案驚奇,妙!那張藝謀的改編電影呢?《紅高粱》出名之後,表面上看是這樣,我們都知道是張藝謀的《紅高粱》,有多少人聽過莫言啊!這其實是不正常的,造成了這種偏差——是因為電影比小說更具消費性。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它所獲得的表現手段是前所未有的,但作為大眾消費品的它卻容易陷於一個誤區——追求純視覺的感官刺激,即所謂的「唯美主義」。

10. 淺談影片《紅高粱》對原作的背離與超越

概要:影片《紅高粱》改編自莫言中篇小說《紅高粱》和《高粱酒》,它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的經典作品,斬獲了多項重量級大獎,本文試圖通過對影片與小說的對照,從敘事、人物、主題三個方面說明影片《紅高粱》對原作的背離與超越。

關鍵詞:敘事;人物 ;主題

首先關於敘事。

敘事語言。無論是小說還是影片,一個共同的點在於它都在講一個差不多的故事。影片採用了12處旁白,大量的色彩渲染,還有五處很典型的民俗音樂的插入。可以說它極大地使用著發揮著影視語言的敘事優越性,其中,出彩的空鏡長鏡頭的運用,和民歌的點綴,都是觀者所驚喜的要點。

文本的敘事語言是「濃厚」的,它的語言是濃厚的,他的抒情是噴薄的,它的色彩是濃厚的,它的畫面呈現是濃厚的,以至於讀完整本書,彷彿雙手安在屠宰板的血肉模糊中一樣沉重油膩不知所措。在於它在描寫人物心理活動時不吝筆墨,在於它寓言式的大量的鋪墊暗示呼應。(比如:雙片;手舞足蹈的屍體)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的音樂諷刺反差比小說中大雨的到來要更具悲劇色彩,文本通過常見的雨的意向來寓言暗示主角的悲慘,電影就借著一望無際的黃土和跟送喪曲沒多大差的曲子做表達,我覺得電影更勝一籌。

敘事色彩的選擇也有不同。影片偏愛紅色,全篇貫穿著高粱一樣的熱烈的強烈的血腥的紅色,紅色的高粱,紅色的太陽,紅色的血液,紅色的高粱酒,紅色的襖子,紅色的窗花,在張藝謀看來,紅色是中國人某種血性某種熱烈某種生機的象徵,是悲劇極致的表達,這在後面他固執的用《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悲劇色彩選擇中也不難發現,可能,一個多情的點是,紅色,是政治立場最張揚的選擇,也正是因為紅色在故事中承擔了這樣多的色彩,影片才有了機會有了空隙捕捉生活,捕捉最平凡生命的起伏波動。色彩趨向於單一化,血腥試圖隱晦化。原作的色彩則是比較多元的,我有注意到莫言他除了用大量的紅色描寫之外,他還用了比較多的紫色,其中還有黃色,文本他不考慮邏輯的自洽,在敘事和氛圍的渲染中,我以為莫言選擇了後者。

敘事時序。時序的選擇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邏輯的連貫。電影的敘事是編年史的敘述,按時間發展娓娓道來。莫言的文本則是有跳躍和穿插的,他的這種穿插沒有提示,就混在一整篇小說中,跳來跳去,讀者不得不時時確定,這段話或者這個文字到底是他哪個時期的爺爺。雖然電影看起來很流暢,但故事情節的缺失和人物的刪減使得它的邏輯和銜接也不是很流暢自然。因而,無論是文本還是電影,都有極大的跳躍感,只不過,原作的跳躍感可以找到很好的落腳點,電影就有些牽強。

敘事效果。這個我主要想說的是,真實與魔幻的互相摒棄和靠近。無論是對於張藝謀還是莫言來說,《紅高粱》都不算是自己成熟的作品,因而他們魔幻的不徹底,現實的不徹底,張藝謀堅定了自己的真實,同時又藉助魔幻升華了莫言的某種魔幻,莫言小說中有幾處很不合時宜的政治立場的陳情,現在看來自然是沒必要的,而張藝謀藉助高貴的紅色擁有了刪減這些色彩的特權。

張藝謀選擇了真實同時補充了魔幻,比如說結婚當晚冰冷的殘缺的月亮在九兒一聲尖叫後變圓,這是他為數不多的冷色調的畫面,因而那月亮那麼大卻偏偏少了一塊,讓人覺得不真實;還有於占鰲與九兒高粱地里那個片段,他跪大地,有種祭祀的庄嚴,這中庄嚴,與後來的兩次祭酒不謀而合,他似乎也在宣揚某種性意識的解放和重新解說,這個莫言也很感興趣,我們從莫言的小說中,從那些污穢血腥之中,往往能發現他對於器官,對於虐待,對於人所能承受的肉體的摧殘的想像和描繪,相比之下,看似污穢的性,變的平淡正常可以接受了。他是為了樹立某種陌生化,某種神秘和敬畏。莫言是魔幻現實主義,他的後來加入的一點現實現在看來更像是政治立場的赤裸裸的宣告,這是不太合適的。

悲劇敘述。莫言體現著悲壯的犧牲藝術。他熱衷於悲劇和死亡,他的語言變態的描述每一個死亡,他的筆下,很少有人死的容易,他對人器官的迷戀有些瘋狂。無論是他檀香刑中對檀香刑不厭其煩地細致的描寫還是生死疲勞中對於人與倫理的混合,他似乎要存心惡心讀者,一遍遍挑戰讀者的想像和視覺界限,在紅高粱中並沒有收斂,他寫死亡,他寫器官,他寫一般人所不能想像的死亡手段。因而他的魔幻中我往往覺得他有做某種專門惡心讀者的努力,他時時挑戰著一個人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和恐懼。

在這之前,有不少作家選擇用女性的某些器官來實現文明的流氓窺探,這樣看來,莫言喜歡虐待男性,每一個男性幾乎都以十分殘忍的手段死去。莫言的小說裡面承載著一種看似畸形或者說就是畸形的對破敗撕毀破壞毀滅的快樂,張藝謀就顯得正常,他把悲涼放在人的生命之中,放在刺眼的紅色,格格不入的樂調之中,因而莫言給我們一大幅灰暗的、人間煉獄的背景,而張藝謀選擇用無邊的黃土和那一輪紅的模糊的太陽作為悲劇的成全。張藝謀偏重於穩定平淡,偏重於表現女人的美麗和男性的朝氣,他不激烈,因而他沒有選擇成全一個激烈的革命先進分子余占鰲,也沒有塑造一個光輝的高貴的信仰一樣的九兒。他只是講了一個普通女子的命運。他似乎更文明,他把狗頭換成牛頭,他不忍——至少不會那麼張揚地沖撞時代的文明規范。

其次關於人物。

影片與原作共有的人物主要有四個,一是羅漢,二是花脖子,三是余占鰲,四是九兒。

對野蠻的征服與引導,對自然的崇拜與妥協——我發現影片給九兒提供了大量的男性陪襯,整部影片似乎只出現了兩個女性,這種弱化九兒其他的社會關系,無疑是給這個女人以某種神秘獨立化,但這種獨立似乎沒有體現出莫言一再強調的那種高貴,反而消解了文本中的自立,把她對男性的依戀做了某種暗示。這個我也以為是中國傳統觀念的妥協。

九兒與一群男性,在四下無人黃土漫天的十八里坡,熱烈的努力地生活,就像是在一方不被打擾的天地里,隨性所欲的存在毀滅,他們有著某種供奉神明的信仰,他們只管用力的活、大氣的死,他們因而被陌生化了。他們不是英雄,他們是選擇了自我存在與毀滅的生命的跳動。片中的九兒沒有娘,娘是繼承的象徵,九兒彷彿獨立的個體,彷彿天上的神明一樣,彷彿火紅的太陽,火紅的高粱一樣,彷彿火紅的一切事物,一樣,奉若神明。

影片中有一個空鏡頭我覺得很妙,就是綠色的高粱地向天邊延展延展成無邊無際火紅的天空,就彷彿那些本該屬於高粱的鮮艷的紅流到了天邊,流到了天邊的天上,那是不是——一身紅的九兒,在血光在彈雨在豆官的送行民謠中,也住到了天上紅紅的角落,也許是太陽,也許是父親眼中永遠擦不掉的那一抹紅。這里,似乎才可以窺見一點兒九兒的「高貴」。

我隱約覺得,九兒身上可能寄託了莫言對於母親的熱愛與迷戀,莫言筆下的九兒始終是自主聰明的,是婦女自立自強的典範,他沒有給這個女人以任何粗暴的描寫,是個神一樣的指導的存在。而在影片中,九兒趨向於真實現實,她有認命有依賴有規矩,張藝謀後來也說,後悔沒讓九兒更野,他之前的選擇,也是向之前社會背景的呼應。書中九兒與羅漢多人有染,在影片中,張藝謀不願揭露這份真實,選擇了一系列曖昧不清的鏡頭矇混過關。

花脖子的改編很有意思,也很成功。原作中花脖子是為了成全於余占鰲某種霸氣、匪氣以及他和九兒之間的愛情而死,他裸露著死於河中;電影中他死於日本鬼子的逼迫中,他那樣一個土匪,最終為民族而死,是很震撼的,一方面震撼於中國人骨子裡的血氣,一面震撼於日本的殘暴,在日本兵出現之前,土匪是最大的災難,很顯然,這災難同日本侵略相比,更為渺小。這里的悲劇性也很濃烈。影片在這里強調了民族血性和民族精神,這種處理我覺得更為高級,比原作中為了說明於余占鰲像個土匪要高級。

余占鰲明面上沒有直接地沾上人命,張藝謀模糊隱晦的表達無疑是他對中庸的選擇,他只要不明說余占鰲殺了誰,那觀眾沒有絕對的理由抨擊他的意識形態地輸出。有個例外是小說中豆官的身份最後才揭曉,而電影中則是直接給了美滿的肯定,這可以看作是張導對中國觀眾市場的妥協,也是邏輯不能自洽的所在。小說給了這個家庭一個背景一個理由,電影就直接安排,顯然過於跳躍了,這對於中國的倫理道德來說都是不太允許的。

羅漢的改編也值得注意。書中九兒稱羅漢為羅漢大爺,羅漢是個五十多歲的人,他們之間有某種關系,而電影中,九兒稱羅漢為大哥,沒有強調年齡,似乎在有意營造九兒的某種「貞潔」,羅漢也的死因也用一句共產黨代替,這我以為是張導的中庸之道。但也可以理解,他確實沒辦法像莫言一樣一邊寫著九兒的淫盪,一邊大言不慚的說她是最高貴的人,影視作品很少做到這樣。小說中說羅漢是為東家而死為忘恩負義的騾子而死,這樣比起來,電影似乎在成全羅漢形象的偉大。張導用花脖子和羅漢的慘死為後面的悲壯犧牲給了理由。

還有豆官。電影是真實化的,小說偏向於魔幻。對比會發現,電影中的人物比小說中少。那些被取掉的人物,比如曹縣長,冷麻子。都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物的復雜性和立體性,跟莫言所說人的的矛盾有了距離。而這些差異性,這些形象的削弱或者說某些方面的加強,本質上來講,是時代環境的選擇。

最後關於主題(的偏向)

市場上把這部片子定義為抗日愛情片,我認為是不妥當的,它花了大概三分之二的時間講述故事,然後一句旁白引入抗日的情節,這些情節彷彿是為了給這些平凡的人鍍上某種火紅的色彩,這是有些突兀的;原作則不一樣,原作本身對抗日做了大量的情節鋪墊和人物設計,比如曹縣長,冷麻子,後來都有參與,也是在這些人的共同作用下,余占鰲的性格得以凸顯,這是電影所沒能塑造的復雜。

張藝謀認為,《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部影片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贊美生命是該片的主題。「是要通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舒展。」贊美生命正常的慾望。

莫言覺得紅高粱是一個令他不太滿意的故事,莫言小說表現的是對野性、對遠早生命形態的追逐。

因而,無論是作品還是電影,把它們歸為抗戰片或者說主要講抗戰愛情主題我是不認同的,我以為,他就是對於人生對於人性對於常態的思考剝離遠離靠近誇張與預告。

《紅高粱》不算是張藝謀最好的電影,《紅高粱》不算是莫言最好的小說,可它們,無論是作為作品還是影片,都給讀者和觀眾、給中國的文學和電影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和態度,它們的啟發意義,它們的氛圍與色彩,值得我們為之著迷和思考,我以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並不善寫論文,也不善編小說,不善講故事,不善去學習,我寫任何東西,最後主觀會占據主導,甚至為了呈現主觀而不管客觀的矛盾,沒辦法,我只能寫我以為的我以為,說自以為的自以為是。

今天是在家的第一天,一切都很好,我很喜歡,我想長長久久地待在這個小鎮,待在石頭山上會長出毛茸茸的草的夏天。明天見啊,明天的我們。晚安。

閱讀全文

與電影紅高粱作品分析研究生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看的特種部隊槍戰電影有哪些 瀏覽:710
三八線迅雷下載電影 瀏覽:187
如何從電影天堂迅雷下載 瀏覽:335
宅男電影網有什麼 瀏覽:254
微電影面條 瀏覽:729
哪個電影里有好看的建築 瀏覽:10
沙漠好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40
拍攝微電影策劃方案 瀏覽:912
古裝武打電影片段大全 瀏覽:290
中國電影頻道微信公眾號 瀏覽:20
已與雷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688
霸氣大哥電影有哪些 瀏覽:30
有哪些電影帶些小黃 瀏覽:920
完整的電影時間表 瀏覽:908
現在用什麼看島國電影 瀏覽:564
手機2電影上映時間 瀏覽:479
如何將手機電影製作短視頻 瀏覽:803
火斗電影手機小電影 瀏覽:560
劉德華電影忍無可忍的片段 瀏覽:314
電視和電影哪個比較早 瀏覽: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