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世紀40年代中國現實主義影片代表作有哪些
影片通過胡智清解放前的生活遭遇,反映出在閃爍著萬家燈火的城市裡,多數人的苦難生活。 《萬家燈火》通過小知識分子胡智清一家的生活變化,表現了40年代末國民黨統治區的通貨膨脹、人民失業、市民破產的黑暗的社會現實,描寫了社會底層人物的痛苦、悲哀以及他們的覺悟和成長過程。 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以普通人為主體,描寫小人物真善美和他們的悲歡離合,是沈浮影片中「平民意識」的一貫表現。
他的第一部滿意作品《天作之合》(1935),就是表現了生活於貧困線下的失業工人的不幸與悲哀。影片《萬家燈火》成功地展現了胡智清等底層人物的生存的艱難,從而有力揭示了壓迫人民的國民黨統治階級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影片在敘事結構上,打破了傳統的靠「奇」、「巧」組織故事的戲劇形式,而是著眼於現實中隨處可見的人和事,通過生動具體的生活事件來鋪敘人物的發展軌跡,展示家庭社會種種矛盾。
『貳』 中國20-90年代電影及其風格
第四代導演——在夾縫中探索奮斗
這一時期,中國電影創作的主力軍是「第四代導演」。「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六十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還包括在同一時期自學成材的人。他們雖然學藝於六十年代,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其藝術才華到1977年以後才發揮出來。幾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導演」,一旦沖出起跑線,便顯示出穩健的創作實力和持久的藝術後勁。他們以開放的視野,吸收新鮮的藝術經驗,不懈地探索藝術的特性,承上啟下,力圖用新觀念來改造和發展中國電影。他們提出中國電影要「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的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和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
在「第四代導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
除上述導演外,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張子恩、宋崇、叢連文等都以不同風格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叄』 誰能幫著統計下20世紀80年代之後的中國電影,懷念啊~~~
太多了 中國電影在前進
『肆』 20世紀90年代,都市題材電影的代表作有哪些
20世紀90年代的第一部都市題材電影是夏剛的《遭遇激情》,此後,出現了同樣題材的《大撒把》、《無人喝彩》;此外,李少紅的《四十不惑》,周曉文的《青春無悔》、《青春沖動》,黃建新的《站直嘍,別趴下》、《臉對臉、背靠背》等,在20世紀90年代的都市電影中,小人物的辛酸取代了無名化的大都市的奢華。影片所試圖傳達給觀眾的是冷漠現實的社會中的一點點溫情和暖意。影片中主人公完成著一次想像性的回歸,一份在游戲中獲得的生命的降落、溫情的撫慰與對現實無奈的認可。
黃建新的新作《臉對臉、背靠背》中,某文化館副館長王雙立,精明強干,眾望所歸,在代理館長三年之後,迫切希望能被上級「扶正」。這本來是一個無可厚非的人之常情,卻由此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牽連甚廣、耗人心神的權力大戰。通過設計文化館館長之位的爭奪,老父親渴望傳宗接代的情書,為這部都市諧謔曲賦予沉重的寓言內涵,構成了一部新的微縮權力景觀。
《遭遇激情》演繹的是電影攝制組臨時工劉禾與身患絕症的少女梁小青的故事。在理解和關懷中小人物敢於直面死亡,承受瑣屑、辛酸的人生;《大撒把》中的一對,在一場准婚姻游戲中逃離了分離中的孤獨;《無人喝彩》則在四人重組家庭的游戲中,再度認可了婚姻的價值:不是幸福完滿,而是別無選擇。這些都市影片以喧囂與騷動的社會生活為題材,反映人生百態和普通中國人的基本生命存在狀態,表達了城市裡的普通人對於真摯愛情的追求以及關於婚姻戀愛的煩惱。《永失我愛》、《浪漫街頭》、《城市愛情》、《留守女士》、《離婚了,就別再來找我》等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