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分析大師電影!!!急!
這個是我豆瓣影評中的一篇,不知可否
傑出的詩電影(塔可夫斯基導演犧牲)
犧牲中情節開展的具體地點與導
演的其它影片相比,顯得更為抽象,也顯得更具象徵意義:簡潔的線條,景
色的和諧,色彩的清新,光線的延伸,都變得那麼質朴自然,給人以一種天
堂美景的印象。導演似乎在告訴觀眾,這就是人類應該過的生活。然而,導
演又在單一意義上強調主人公活動地點的現實性,並以主人公的對話,抒發
了對人類有可能失去這樣的生活的憂慮。就這樣,安德烈·塔爾可夫斯基在
他的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非俄羅斯影片《犧牲》中,重建了他的個人的和精
神的世界,並在這個世界裡找到了自己。而這個世界,仍然把他與俄羅斯文
化藝術的傳統聯系在一起。
可以說,《犧牲》的主人公亞歷山大是導演的第二個自我。導演通過亞
歷山大,抒發了一個身患絕症,遠離祖國,為世事憂心如焚的俄羅斯藝術家
對核災難臨近的恐慌和為拯救人類而犧牲自己的渴望。影片中,當亞歷山大
說「人類正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這條道路是非常危險的」這句話時,靜止
的鏡頭長時間地遠遠地對著他,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亞歷山大種樹的畫面
也幾乎是靜默的,只有戴著一頂白帽子的孩子默默地在父親身邊玩耍。導演
以這個男孩暗示隨時都處於核威脅之中的人類的未來。亞歷山大祈求女巫瑪
麗亞解救人類的那場戲被處理得相當有力度,在亞歷山大訴說母親臨終時他
的痛苦的大段獨白中,他回憶自己想把老家的花園收拾整齊,卻事與願違地
把自然美景破壞殆盡。這段獨白印證了主人公在影片中的話:「人類一旦有
了重大發現,就把這些變成武器。所有為生活所不必需的就是罪惡。」亞
歷山大為了獲得超乎日常生活、超乎物質之上的一切,燒毀了自己的家,並
把自己的信念傳遞給孩子,影片中的一個鏡頭令人備感震驚:亞歷山大突然
看見自己的家脫離了自己,像小火柴盒似的座落在他的腳下——他注視著這
一小塊安樂場,就像造物主注視著罪惡的大地,把犧牲的屠刀舉在他頭上。
而為了人類的博愛,他准備擔當犧牲,把這一切,連同自己的家人和自己都
付之一炬。
在塔爾可夫斯基設計的影片里,直觀的世界從來不是布景、道具或者社
會學意義上的大背景,也不服從於劇作。在他的影片里,演員不是在表演,
而是在繼續著影片里那個世界裡的人們的生活。在他的作品裡,人和物都是
獨立的、行動著的個體。它們都富於畫面意義,它們在此時此地或彼時彼地
出現,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為它們與影片的作者的第二個自我,即主人公
有所聯系。回憶一下在塔爾可夫斯基所有的影片中時常出現的那些舊書籍、
木房子、聖像畫、鏡子、雨等等,就可以意識到,在塔爾可夫斯基的精神世
界里,在他的影片的藝術氛圍里,這些物體都是必需的,而且,經過塔爾可
夫斯基的導演組合,所有這些普通而平凡的物體變得敏感而易於接受。
安德烈·塔爾可夫斯基的處世態度應該被認為是動態的。具有這種處世
態度的人必定被運動中的、成長中的、發展中的一切所吸引。靜止,在他看
來是反自然的,是生命的終止。導演經常把自己的觀點轉托給影片的主人公
們。《潛行者》中的主人公的獨白中說:「當一個人誕生時,他是軟弱的、
柔順的;當一個人死亡時,他是堅強的、冷酷的。當樹木成長時,它是柔軟
的、柔性的,而當它變得乾枯、堅硬時,它即將死去。」實際上,這段獨白
闡述的是古代中國哲人老子的《道德經》中的思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塔爾可夫斯基曾說,「我覺得,我更加接近東方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喚起人們內心的呼應,而不是誘使他們落入膚淺的饒舌的圈套。」看過影片《犧牲》之後再細品塔爾可夫斯基的這番話,觀眾可以體味到這位偉大的俄羅斯藝術家對世界的感受與東方藝術、東方哲學之間的共鳴:把現實理解為可變的,認為整個宇宙及宇宙中的每一個物體都是可變的。在《犧牲》中,塔爾可夫斯基把這種共鳴傳達給影片的主人公。例如,亞歷山大的生日宴會被一場雷電交加的暴風雨破壞。遠處傳來了神秘的叫聲,電台播送了核災難的消息??在塔爾可夫斯基的另外幾部作品中,雨也曾作為一種重要的造型手段而多次出現。古代的中國哲人認為,雨,意味著天地之一統,體現出「陰」和「陽」的力量。「陰」和「陽」的統一會產生巨大的創造力,最終成為宇宙和現實存在的基礎。也許,受東方思維影響頗深的塔爾可夫斯基正是這樣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雨」這樣一個自然現象為手段把現實引入動態,使其充滿了內在的活力。由於雷雨的啟示,亞歷山大願以個人的犧牲來拯救人類。還應該強調指出的是,《犧牲》中片首和片尾出現的那棵樹。在這樣首尾呼應的造型處理中,導演賦予「樹」以形象的能量。「天天澆水,直到把樹澆活為止」。這就是作為藝術家的塔爾可夫斯基動態的處世態度。安德烈·塔爾可夫斯基生前曾對《犧牲》作過如下闡述:「這部影片是一則詩的寓言。每一段情節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我很清楚地意識到這部影片與當今人們所接受的觀念是不符的」客觀地說,表現核時代人的精神頹廢問題的《犧牲》,的確是一部嚴肅然而令人困惑的影片。它似乎在表述著導演的一個未曾啟口的願望:讓觀眾自己去讀解影片所提供的素材的形象意義,從而理解這位偉大的俄羅斯藝術家在告別人世前對一切作出解釋、喚醒世界、改變世界的渴望。《犧牲》作為一部優秀的詩電影和作者電影,將與安德烈·塔爾可夫斯基的名字一起,永載世界電影史冊。
❷ 電影構圖的詳解與分析
所謂電影構圖,主要是指電影畫面中物體的布局與構成方式。雖然電影是一種「活動影像」,它的畫面時刻都處於運動中,但在時間的流程中,如何通過每一幀畫面中各部分的布局和安排,來達到視覺上的愉悅感並傳達出創作意圖,則是每個導演都要斟酌的藝術問題。 面對這一極具挑戰性的難題,很多電影導演迸發出了令人驚嘆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世人奉獻了很多構圖精妙的電影作品。在蒙太奇理論誕生之前,電影只不過是一種「活動照相」或「銀幕戲劇」,自然也無法奢求這個時期的導演在構圖方面有什麼追求。只有從蘇聯電影學派開始,導演才開始探索電影所獨有的美學特性,構圖自然也是其中一部分。
❸ 電影的類型特徵怎麼分析從哪幾個角度
可以從種類、風格、樣式和流派等角度分析。
如種類有:愛情片、劇情片、喜劇片、家庭片、倫理片、文藝片、音樂片、歌舞片、動漫片、西部片、武俠片、古裝片、動作片、恐怖片、驚悚片、冒險片、犯罪片、懸疑片、記錄片、戰爭片、歷史片、傳記片、體育片、科幻片、魔幻片、奇幻片等。
如風格有:紀實風格、溶合風格、共現風格、繪畫風格、電視風格等
樣式有:劇情 動作 動畫 喜劇 懸疑 驚悚 戰爭 推理 文藝 武俠 災難 愛情 犯罪 科幻 警匪 記錄 魔幻等
流派有:形式主義、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新寫實主義等等
額,樣式跟類型差不多一個概念。
❹ 美國恐怖電影《腳下》
http://www.mtime.com/person/957602/photo_gallery/679485/
這裡面有,,,加分喲!
❺ 如何做好電影的文本分析
單位通常稱為文本的特徵或特徵項。特徵項必須具備一定的特性:1)特徵項要能夠確實標識文本內容;2)特徵項具有將目標文本與其他文本相區分的能力;3)特徵項的個數不能太多;4)特徵項分離要比較容易實現。在中文文本中可以採用字、詞或短語作為表示文本的特徵項。相比較而言,詞比字具有更強的表達能力,而詞和短語相比,詞的切分難度比短語的切分難度小得多。因此,目前大多數中文文本分類系統都採用詞作為特徵項,稱作特徵詞。這些特徵詞作為文檔的中間表示形式,用來實現文檔與文檔、文檔與用戶目標之間的相似度計算 。如果把所有的詞都作為特徵項,那麼特徵向量的維數將過於巨大,從而導致計算量太大,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完成文本分類幾乎是不可能的。特徵抽取的主要功能是在不損傷文本核心信息的情況下盡量減少要處理的單詞數,以此來降低向量空間維數,從而簡化計算,提高文本處理的速度和效率。文本特徵選擇對文本內容的過濾和分類、聚類處理、自動摘要以及用戶興趣模式發現、知識發現等有關方面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通常根據某個特徵評估函數計算各個特徵的評分值,然後按評分值對這些特徵進行排序,選取若干個評分值最高的作為特徵詞,這就是特徵抽取(Feature Selection)。 特徵選取的方式常見的有4種: (I)用映射或變換的方法把原始特徵變換為較少的新特徵; (2)從原始特徵中挑選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特徵; (3)根據專家的知識挑選最有影響的特徵; (4)用數學的方法進行選取,找出最具分類信息的特徵,這種方法是一種比較精確的方法,人為因素的干擾較少,尤其適合於文本自動分類挖掘系統的應用。 隨著網路知識組織、人工智慧等學科的發展,文本特徵提取將向著數字化、智能化、語義化的方向深入發展,在社會知識管理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❻ 電影腳下結局是什麼
姐姐死了,妹妹看著姐姐帶著並不致命的傷口溺水而亡。
最後,姐姐被女兒當做魔鬼殺死了,而姐姐臨死前意味深長的對妹妹眨了眨眼,這是心電感應超強的姐妹倆獨特的交流方式,姐姐在告訴妹妹,這也許最好的解脫方式,於是,妹妹看著姐姐帶著並不致命的傷口溺水而亡。
電影最終的哲理是「解脫」。車後之後,姐姐的幸福人生就徹底斷送了,她生不如死,日夜悲嚎;妹妹為此內疚至極,遠離家鄉卻無法釋懷;姐姐的女兒也被牆壁里的「魔鬼」嚇得精神恍惚;姐夫和奶奶卻不得不照顧殘疾瘋狂的姐姐數十年,並極力掩蓋姐姐的兇殺案,這種痛苦也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❼ 怎樣分析電影場景,分析的要素是什麼
把握好近、遠、中、全景和特寫境頭,注意搖、移、推、拉、跟的機位變化,以及淡出、淡入等境頭畫面的剪輯。
❽ 請問電影分析怎麼寫啊
怎樣寫影評,專業
第一遍,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天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第二,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第三,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有沒有表現出的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
第四,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它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第五遍,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第六遍,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第七遍,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第八遍,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好與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第九遍,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象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第十,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嘴皮子說出來的,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第十二,畫面上人物關系的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A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第十三遍,畫外空間是怎麼用的,是作為畫面內的空間的延伸,還是另外一個非敘事的空間。
第十四,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好念嗎?
第十五,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第十七,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第十八,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反拍不算內)。
第十九,人聲,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第二十遍,特寫是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用的嗎?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嗎?
電影史部分:
《中國電影藝術史》 周星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電影史》 陸泓石 文化藝術出版社
《西方電影史概論》 邵牧君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世界電影史》 湯普森 北京大學出版社
《電影史》 羅伯特"C"艾倫 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國電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45年來的義大利電影》 洛朗斯"斯基法諾 江蘇教育出版社
《香港電影新浪潮》 石琪 復旦大學出版社
《日本電影》 四方田犬彥 三聯書店
(如果時間允許,可是瀏覽下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電影史的部分考的很雜,幾個固定的考點大概有:中國電影史76年後的部分(包括香港、台灣的),法國新浪潮,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德國新電影四傑,前蘇聯早期電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時只需寫出導演和片名,有時會讓你根據幾個已知條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議在掌握電影史的基礎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關注盜版市場),出卷子的人經常會從其中找一部片子作為考察目標的。電影史及理論的簡要版我會在後面帖出來,做鞏固記憶用)
劇本創作部分:
《導演功課》 大衛"馬梅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導演電影》 艾里克"舍曼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難解決指南》悉德菲爾德 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悉德菲爾德 中國電影出版社
《故事》 羅伯特"麥基 中國電影出版社
《通向電影聖殿》 王迪 中國電影出版社
《寫關於電影劇本的幾個夏衍 中國電影出版社
(最好在考試前自行創作過90分鍾的電影劇本,按分場的寫法,考試時心裡才會有底)
電影理論國外部分:
《電影藝術》 大衛"波得維爾 北京大學出版社
《認識電影》 路易斯賈內蒂 中國電影出版社
卡努杜 《第七藝術宣言》 第一次論證了電影是一種藝術
林賽 《活動畫面的藝術》
將「活動畫面」看作電影的根本特徵
雨果"明斯特貝格 《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
第一次探討了電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藝術特徵、美學特徵
路易"德呂克 《上鏡頭性》
指出適宜於用電影這一新表現手段所獨有的方法來表現人或物的詩意狀態
愛森斯坦 《並非冷漠的大自然》
①沖突是蒙太奇的特性,沖突後產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②蒙太奇應該表達一種連貫的、有條理的主題、情節、動作、行為,以及一種最大限度賦予感情的敘述
③電影的藝術目的不僅在於形象表現之實,還要能表現概念,增加電影手段表現力,增加認識現實手段可能性
愛因漢姆 《電影作為藝術》
①電影在技術上的局限性是電影作為藝術的根源
②視覺過程不是機械的攝錄外在世界,而是用簡單、規則、平衡等原則創造的組織感官材料
③電影不能完美再現現實的特性,成為它作為藝術的必要手段
電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體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減弱;
⑶ 照明與無色;
⑷ 畫面界限與物體的距離;
⑸ 時空連續性不存在;
⑹ 沒有聲音,視覺以外其它感覺失去作用
巴拉茲 《電影美學》
分析電影和戲劇在形式表現原則上的差別,並認為電影表現原則是電影的革命性創新
戲劇表現原則:
⑴ 看到整個演出劇場;
⑵ 觀眾視距不發生變化;
⑶ 觀眾的視角不發生變化;
電影表現原則:
⑴ 被拍場景可被分割;
⑵ 被記錄場景視距可變;
⑶ 觀眾視角縱深可變,觀眾與銀幕的想像距離是可改變的
馬爾丹 《電影語言》
阿斯特里克 《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筆》
認為電影迅速成為一種思想表達工具,保存時代形象的好方法,電影漸漸成為一種語言。藝術家掌握了這種語言後,表達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寫隨筆、小說一樣流暢自然
讓攝影機像筆一樣自由可以表達自己個人思想,現代電影已成為一種同書面語言一樣精細的思想表達方法
安德烈巴贊 《電影是什麼》、《攝影影像本體論》
① 長鏡頭:強調單個鏡頭內部的表現力(連接表現力),運動、景深、變焦
② 蒙太奇禁用原則(屬巴贊的影像本體論):若一個事件主要內容要求兩個和多個動作元素同時存在,蒙太奇被禁用。蒙太奇遠非電影的本性,而是對其的否定
③影像本體論:由機械作用產生的攝影影像與客觀中的被攝物等同。攝影影像獨特性在於其本質上的客觀性,它產生了被攝物體的本體,它就是被攝物的原形
④木乃伊情節:攝影真正滿足了人們再現原物的需要。「攝影是對事件塗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影像的產生第一次映現了事物時間的延續——可變的木乃伊。
⑤完整電影:巴贊表達電影起源用語。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稱為「完整電影的神話」。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克拉考爾 《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
①電影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圍的世界有明顯的近親性。
電影的近親性:
⑴ 電影對於未經扮演的事物有一種近親性。扮演能引起現實幻覺就是合理的。如果違反電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電影化的。
⑵ 喜歡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對於必然)。美國無聲戲劇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運,強大的決定性的力量出現。一切不是註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歡再現外部世界的連續性(與巴贊相似)進入攝影機視野內一切都拍下來,無窮盡程度。要求我們承認這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愛含義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現象多含義,這與無限心理和精神上的無限性相對應。銀幕傾向反映這些含義模糊的東西,含義不能太確定。
⑸ 生活流。指具體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質現象而非精神現象。經常提到街道,因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態經常出現、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薈萃之所,任何斷面都是不完整的。
②電影不適合表現悲劇
原因:
⑴ 悲劇主題必然要求一個有目的的、整體的故事形式來展現,與電影特性相違背。
⑵ 悲劇只關心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無生命物體只能是道具,對發展戲劇起支撐、調節作用。
⑶ 悲劇要求對外部的東西進行安排,舞台劇的環境反映心境,舞台劇一定要有暴風雨。
⑷ 悲劇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電影是以廣闊世界為中心的藝術,電影中沒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總之是廣袤的物質,死亡的結局與這物質現實的廣袤無相同點。在悲劇世界中,命運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劇性內容在物質世界總無所表現。因為悲劇內容是純精神世界。
米特里 《電影美學和心理學》
經典電影理論的總結和集大成之作。關於對電影的表述、立場表現在三種模式:電影是畫框(愛因漢姆)、窗戶(巴贊)、鏡子(克拉考爾)。
漢德遜 《電影理論的兩種類型》
麥茨 《想像的能指》
國內部分:
鍾惦棐 《電影的鑼鼓》
曾擔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56年在《文藝報》發表該文,尖銳提出新中國電影發展的問題:
電影和觀眾關系的問題;電影事業領導問題;重視中國電影傳統問題等。
被指責反黨的信號,當時被批成右派。
瞿白音 《關於電影創新問題的獨白》
白景晟 《丟掉戲劇拐棍》
電影和戲劇的差異,電影依靠戲劇邁出自己第一步,電影獨立後,是否還要拄拐呢?
結論:丟掉,放開電影的腳步。
新時期探討電影藝術特性的先聲,關於新時期電影藝術最初覺醒。
鍾惦棐 《電影與戲劇離婚》
張暖昕、李陀《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
探索片綱領,第四代導演宣言。
探討中國電影落後時代原因,倡導電影現代化。
印證了巴贊長鏡頭理論,其實是對巴贊的誤讀。
張君祥 《用電影手段完成的文學》
鍾惦棐 《離婚的煩惱》
祝大可《謝晉電影模式的缺陷》 李潔 《謝晉時代應該結束》
謝晉電影遵守「好人蒙冤、價值發現、道德感化、善必勝惡」的模式。
這種向觀眾提出化解社會沖突、奇異道德神話,以煽情為目的的陳舊美學意識,觀眾任人擺布,讓人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好萊塢式道德神話。
名詞解釋常見考點:
蒙太奇、庫里肖夫效應、作者電影、詩電影、左岸派、電影眼睛派、德國表現主義
超現實主義、法國印象派、不萊頓學派、新現實主義、新浪潮、真實電影
雜耍蒙太奇、同期錄音、想像的能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獨立製片
長鏡頭理論、景深鏡頭、視點、升、降格、副光、借位拍攝、跳切、聲畫對位
180度表演區、非職業演員、場面調度、規定情境、格式塔心理、細節、情節點
套層結構、生活流、畫外空間、類型電影、理性電影、黑色電影、左翼電影
軟性電影、國防電影、《武訓傳》、主旋律電影、十七年電影、台灣新電影
香港新浪潮、新德國、日本、蘇聯電影、「白色電話」電影、新好萊塢電影
DOGMA宣言、海斯法典
❾ 電影作品的場景分析應從哪幾方面入手
影視場景大體可劃分為:內景、外景、實景、場地外景、特技合成景、電腦模擬景。
(1)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影視中場景的意義在於: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我們常說,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光線的運用;實景利於影片空間表達。簡單的說就是: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
3、場景制約人物的造型,外景使人物的表達更有環境依據,內景優化了攝影的造型元素,更有利於人物出戲。
4、場景關繫到影片的影調構成,不同的場景可構成不同的影調效果。
(9)電影腳下分析擴展閱讀:
分析一部電影:
一、主題
主題的兩方面層次:
①影片內容或影片的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內容。
②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試聽形象表達的理解,我們感悟到的內容。
二、結構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1、電影的劇作結構、電影的敘事結構、故事的結局基於以下四種存在模式:①情理之中,預料之中。②情理之外,預料之中。③情理之中,預料之外。④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的表現在劇作中的合情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結構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焦點,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人物的表現主要有:
1、人物外形表現——影視中非常重視其服裝、發型、化妝的處理,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敘事還要有鮮明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影視中往往充分利用鏡頭的景別,著重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情的描寫。
3、人物形體表現——人物的形體處理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是為了人物形象塑造。
4、人物位置表現——影視畫面中的人物位置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特殊意義,有的人物在畫面中是居中處理,有的居邊處理,有的卡頭卡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