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甲午戰爭的電視劇和電影
北洋水師《東方風雲》譯 名: 甲午風雲 | 甲午海戰
導 演: ( 林農 Nong Lin )
主 演: (李頡 Jie Li) (李默然 Muran Li) (龐學勤 Xueqing Pang) (浦克 Ke Poo) (王秋穎 Qiuying Wang) (周文彬 Wenbing Zhou)
上 映: 1962年04月03日 香港 更多地區
地 區: 中國
對 白: 普通話
評 分: 本站評分..7.2/10 ( 2票 ) 詳細
IMDb評分6.3/10 ( 13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聲 音:
時 長: China:95 min / Hong Kong:110
類 型: 歷史 戰爭
分 級:
加入站內收藏夾 查看評論及點評 對本電影評分·外文別名:
The Battle of 1894 (Hong Kong: English title)
The Naval Battle of 1894 ·甲午風雲劇情介紹: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兩次請戰均遭李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再次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該片以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為主線,將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予以淋漓盡致地表現。
B. 甲午戰爭電影簡介200字
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暴露了慈禧,李鴻章,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兩次請戰均遭李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該片以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為主線,將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予以淋漓盡致地表現。
作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鄧世昌主動請纓、英勇善戰、氣壯山河的英雄業績是影片表現的重點。人們可以從他對投降分子憤怒斥責、請戰和閱兵時的慷慨陳詞、遭貶後借《十面埋伏》抒發內心的深沉悲憤,到撞沉敵艦以死報國等一系列行為動作,深切感受到這一形象的巨大思想和藝術價值。
李默然以其剛毅深沉而又富於激情的表演,使這位愛國志士的形象進入我國銀幕藝術典型的行列。片中王國成及投降派李鴻章、方伯謙等形象,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該片在處理這一歷史題材時,追求凝煉、明快、濃烈、深沉的藝術風格,使之充溢著令人感奮的浩然正氣與悲壯力量。
C. 看《中曰甲午戰爭》觀後感500字
《中日甲午戰爭》觀後逗豎首感
熟悉甲午戰爭的人並不是很多,最起碼我已經淡忘了那段歷史,說起來有點慚愧。這場戰役,它太沉重太悲哀,且並未遙遠到讓我們足以淡然以對,遙望海天之交,似乎總有淡淡的血色蔓延,對於這個民族它是一次慘劇,而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它是一道傷痕,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被逼著去審視傷痕,即使這樣的審視很有必要。
在看《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我就想,我並不期待場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樣絢麗,畫面那麼柔情,我只期待它會產生多大多深廣的影響。有些電影,也許當你出了電影院便會忘記;而有些電影卻在某一個片段里觸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經,叫你沒有辦法輕易地忘記。有人說,看電影是放鬆心情的,不是看一部這么沉重這么虐的電影。
但是,就那個年代而言,背負的只有「沉痛」二字,給我們留下的只有心碎的聲音。如果想了解歷史,知道中國的痛點,就必須選擇這樣一部能滌盪自我靈魂的電影,它至少讓我知道一個叫「甲午戰爭」的故事,至少讓我坐在熒幕前,貼近那個時代,一個叫中國人不願回首不願提及的時代。也許以我的資格,根本沒有辦法去評價影片中的某些真實,但是簡明的敘事手法足以支撐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將愛國的信仰作為它的大腦,將不降的堅守作為它的心臟,將那些被流傳在人們口中的被寫進教課書被迎奉進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為它的四肢手足。那麼其實我們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歷史。
在敘事方面,大東溝海戰之後和電影前半部分相比顯得急促了,略感凌亂。但是前期的重重鋪墊、鄧世昌的壯烈殉國,以及劉公島海戰中劉步蟾、楊用霖的自殺,已將整部電影的情感帶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亂,也毫不破壞觀感,無損電影的激情。光緒皇帝在風雪中面對頤和園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鴻章在病床上含淚概嘆「千古罵名」,算是給這段歷史以蒼涼的結筆。我們經常會因為它過於沉重而不去面對,可是這段歷史遠遠沒有結束,它註定深深的影響著國家的進程,當電影結尾處,解說人在海上回憶往昔,解說一百年後中國以三千五百萬人的犧牲為代價,取得抗日的勝利,奪回因甲午之敗、馬關條約而失去的澎湖列島和台灣;鏡頭中,碧藍的大海深處,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艦艇銹跡斑斑的船體,海面上人們在和平的陽光下盡情歡笑。這是一段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和現實,釣魚島-黃岩島,從黃海到南海,那些沉澱在海下的遺骸是有著和自己相同的血脈山數。此時,他國的軍艦還在本國海疆巡遊之時,作為後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譏諷一個老人的憂憤?!
或許我是一個感性的人,在看著鄧世昌開著致遠艦破釜沉舟的沖向敵人的時候,我不住的擦著眼淚,在看著他明明有機會生存下來卻義無反顧的選擇犧牲的時候,我已經心痛的無法自製。在這場戰爭面前,連一條狗都選擇了忠義,那些朝廷吃著俸祿剋扣軍餉的負義之人又有何顏面面對北洋水師的犧牲?!用血液去警醒國人,這是影片中鄧世昌說的。用自己的鮮血去警醒有著中國血脈卻還在醉生夢死的人。鄧世昌並非是甲午海戰中英雄的個例,也並非是纖局整個大海戰中中國方面的總指揮人。但他的在這段歷史中所展現出的是一個中華民族定義下的英雄的所有層面的美。這種美,好蒼涼,讓我心痛。
歷史不應該只用來歌頌英雄,更應該用來警醒世人。
很高興,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中國的崛起和昌盛是前輩們用鮮血澆築而成的。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奔騰向前,浩浩盪盪,勢不可擋。然而在這背後,依然有堅毅卻無奈的部分,在面對黃岩島、釣魚島這種中國主權問題時,鐵錚錚的中國人是絕對不會讓步的!甲午大海戰給我們的不僅是歷史的回放,傷痛的懷念,更應該是激勵和奮進,否則,會不會有點商女猶唱後庭花的感覺呢?
D. 甲午戰爭電影簡介
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部,有兩部相關電影。
《甲午風雲》
劇情簡介: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軍在中國領海內肆意製造事端,昏庸膽小的西太後為息事寧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鴻章(王秋穎)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周文彬)等人去與日軍講和,傲慢無禮的日軍卻將中國商船擊落。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李默然)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兩次請命同日軍作戰,李鴻章均拒絕,並借鄧世昌揭露方伯謙瀆職之機將其革職。
日軍不宣而戰,民憤四起,頂不住壓力的李鴻章重新啟用鄧世昌。海戰中,貪生怕死的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李頡)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軍擊沉。鄧世昌見勢立即掛起帥旗,替代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與日軍展開殊死大戰,行為可歌可泣。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劇情簡介:
1867年,李鴻章(孫海英 飾)上書,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學堂,由洋人講授西洋海軍知識。鄧世昌(陸毅 飾)前來報考,得劉步蟾兄妹相助,一鳴驚人。1877年,鄧世昌送同學們赴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深造。4年之後,鄧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學凱旋。他在倫敦街頭偶遇劉步蟾妹妹(龔潔 飾),並教訓了挑釁的洋人。畢業會上,鄧世昌、劉步蟾與伊東佑亨(夏雨 飾)、東鄉平八郎的對話,為日後兩國海上交鋒埋下伏筆。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向光緒帝(郭家銘 飾)啟奏向英國定製的鐵甲艦,得到了慈禧太後(呂麗萍 飾)准奏。與此同時,日本天皇號召朝野捐俸也購得了鐵甲艦,伊藤博文還奉上了侵略的奏章。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楊立新 飾)率劉步蟾、鄧世昌等 「鎮遠」號、「致遠」號將士出訪日本,遭遇長崎事件,大戰一觸即發……
E. 求一部中日甲午戰爭電影名
你所說的因為炮彈太粗,之後用鋸銼磨炮彈的情節,我只記得在電視劇《北洋水師》里出現過。
其實我國關於甲午戰爭的影視作品並不多,到目前為主比較出名的就是電影《甲午風雲》,電視劇《北洋水師》和《走向共和》的第10,11,12集有講述過甲午戰爭。由導演馮小寧執導的新片——《1894,甲午大海戰》目前還在拍攝中,預計要到明年的9月上映。
如果以上的電影或電視劇都沒有你所說的那個情節,那我覺得很有可能是由日本拍攝關於甲午戰爭的電影。不過我倒沒看過,因為始終不會對日本拍攝的這種戰爭片抱有什麼期望!!
F. 甲午戰爭觀後感作文
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戰爭》的片子,這是一部關於我們和日本的海戰片。看完後,它時時震撼著我的心靈。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甲午戰爭 觀後感 ,希望大家喜歡!
甲午戰爭觀後感篇一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中日甲午戰爭觀後感。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 教育 ,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甲午戰爭觀後感篇二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戰爭》的片子,這是一部關於我們和日本的海戰片。看完後,它時時震撼著我的心靈。
這外片子講的是我們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爭,當時我們中國人里有很多貪生怕死的小人,一開始就有一個官,一看到日本軍艦就抱頭鼠竄,獨自一人跑到後艙躲起來中。幸虧一個炮手很勇敢,他雖然知道私自放炮會砍頭,但是為了同伴,他還是毅然的開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還扯下了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為那些做官的感到恥辱,看到這,我心中充滿了憤怒。
鄧世昌(鄧小平)當時率領的「濟遠號」和「廣乙號」一塌返回中國時,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當時慈禧太後貪圖享樂榮華富貴,用掉了上千兩銀子,讓我們都沒有足夠的錢去造軍艦上的炮彈,可是我們是不屈的中國人,沒有了炮彈,我們還有槍……但是,日本人的兩個魚雷,船就被炸沉了……
這就是電影的結尾,雖然很悲劇,但是它展現了我們中國人的頑強、不屈不撓的精神,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國已經變強大,但是我們的釣魚島卻離開了我們。我們不能讓小日本這樣繼續下去,加油,中國人!!
甲午戰爭觀後感篇三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甲午風雲」,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講述了在1894年8月,因為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所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本來中日想和好,可鄧世昌知道這樣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沖進房子進行了一番講述,講完,鄧世昌就把外國人氣走了。9月16日中午,鄧世昌正准備在船上吃飯,突然,西南海一片煙霧,鄧世昌一看,原來是外國人,再一看,原來是日本鬼子掛著外國旗,鄧世昌一看,立即命令船員准備戰斗。他們的目標是「吉野」號,「致遠」號以最快的速度向「吉野」號狂奔而來,到了最後,「吉野」號一看情況不妙,立即發了一顆魚雷,而「致遠」號被擊中了,鄧世昌壯烈犧牲。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到了最後,還是輸了。
因為鄧世昌非常愛國,與敵人較量,毫不畏懼,寧死不屈,視死如歸。還有船員們頑強戰斗的精神,所以深深地感動了全部的人,我們會永遠記住這位捨身報國的民族英雄——鄧世昌
「甲午戰爭觀後感 作文 」相關 文章 :
1. 《甲午戰爭》觀後感7篇
2.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400字5篇
3.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16篇
4. 甲午戰爭觀後感精選
5. 電影甲午戰爭觀後感
6. 關於甲午戰爭感想文章
G. 反映甲午戰爭的電影有哪些
反映甲午戰爭的電影有《甲午風雲》,《鐵甲艦上的男人們》,這兩部電影都是以甲午戰爭為背景的電影
H. 求《中日甲午海戰》的老電影,我記得10多年前看過的
是《甲午風雲》。
演員 Actor
李默然 Moran Li .....鄧世昌 Deng Shicang
浦克 Ke Pu .....丁汝昌 Ding Rucang
王秋穎 Qiuying Wang .....李鴻章 Li Hongzhang
李頡 Jie Li .....劉步蟾 Liu Buchu
龐學勤 Pang Xueqin .....王國成 Wang Guocheng
周文彬 Wenbing Zhou .....方伯謙 Fang Boqian
馮振舟 Zhenzhou Feng .....林永升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搖搖欲墜,日本帝國主義蓄謀侵華,於1894年在中國領海挑釁生事。北洋大臣李鴻章及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畏懼日寇,極力主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百姓無辜遭難。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對日寇的囂張氣焰,毫不畏懼,堅決要求與日寇開戰。但李鴻章借口保存我軍實力,多次拒絕官兵們的請戰要求,鄧世昌還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愛國官兵和百姓的主戰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在海戰中故意打錯旗號,使北洋艦隊旗艦被日擊沉。鄧世昌率領「致遠」號代替旗艦指揮出戰,全艦官兵英勇作戰,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戰事愈發激烈,但我方彈葯卻已用光,作戰形勢非常不利,鄧世昌決定直接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遭遇魚雷,全艦官兵以身殉國。
觀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3ODMzNzEy.html
I. 電影《甲午戰爭》簡介
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
J. 關於甲午戰爭的電視劇和電影
1,《鐵甲艦上的男人們》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是由中央電視台、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鼎石影業有限公司、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由齊星編劇並執導,徐佳、李乃文、趙春羊領銜主演的近代歷史題材電視劇。
該劇以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為背景,通過描繪一群生活和戰斗在「定遠」艦上的普通水兵,反映出中華民族在大敵當前的危難時刻所表現出的無所畏懼、捨生取義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操。
2,《台灣1895》
《台灣1895》是由韓剛執導,李雪健、潘虹、劉德凱、常戎等主演的戰爭歷史劇 ,於2008年11月6日央視一套、台灣緯來衛視同步播出。
該劇講述了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清廷在1895年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前後宮廷和社會演變的歷史故事。
3,《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陸毅、夏雨、楊立新、孫海英、龔潔主演的歷史、戰爭電影。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
4,《一八九五》
《一八九五》,台灣客家語電影。1895年,甲午戰爭清政府失利,台灣割讓給日本。初夏,日軍登陸,准備接收台灣。台灣士紳紛紛召募義軍備戰。《一八九五》描述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日軍登陸後,客家人奮起抗日的過程。
5,《甲午風雲》
《甲午風雲》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片,由林農執導,李默然、浦克、王秋穎、龐學勤等人主演。該片於1962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反對李鴻章主和,指揮北洋艦隊英勇抗擊日本海軍,在彈葯用盡後,率領致遠號戰艦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以身殉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