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舉例說明綜合藝術的種類及其基本特徵。
(1)綜合藝術是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一類藝術的總稱。綜合藝術吸取了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各門藝術的長處,獲得了多種手段和方式的藝術表現力,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徵。它將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造型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特點融合到一起,具有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戲劇是指枝凳猜以舞台演出為表現形式,由演員扮演角猛型色,為觀眾當場表演故事的藝術樣式。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它既具有戲劇的一般特點,又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段和審美特徵。戲曲將表現審美意境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現手段。戲曲藝術的基本特徵是:
①綜合與多樣是戲劇的表徵;
②演員行動是戲劇的基礎;
③矛盾沖突是戲劇的核心。
(2)電影是將藝術與科學結合而成的一門綜合藝術,它以畫面為基本元素,並與音響和色彩共同構成電影基本語言和媒介,在銀幕上創造直觀感性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畫面、聲音、蒙太奇是電影的主要藝術語言和表粗滲現方法。
(3)電視屬於大眾傳播媒介,它既有傳播新聞信息的功能,同時也有藝術的功能和娛樂的功能。電視藝術與電影的審美特徵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既是綜合藝術,又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同時又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徵。電影與電視藝術的基本特徵是:
①運動的畫面;
②重組的時空;
③心理的真實。
㈡ 你好 請問電影和電視有什麼相同點呢 麻煩
相同點: 一樣是講說一個故事。
不同點: 電視比較詳細,電影的情節就過於簡單了
1、相對媒介
傳統地說法,電影是用膠片拍攝的.用光學原理放映的.每秒24格放映速度
電視是攝像機拍攝的.用電子原理拍攝的播送的.每秒25幀掃描速率
常用的英文說法:
電影是FILM或者CINEMA,或者CINE、MOVIE
電視是TV、TELEVISION、VIDEO
2、作品意義
電影是指那種90分鍾左右的劇情片,電視電影就是按照這個標准來的。電視電影的拍攝手段有的是16毫米膠片,現在很多是用高清了,所以很難用媒介意義來介定。但是也有那中新聞電影、科教電影,這些是媒介概念來介定的。
電視一般指電視劇、電視節目等。
3、製作意義
電影是屬於在電影院放映的視覺產品,大熒幕的特性、和膠片的感光特性使得在製作手段上與電視有很大不同。電影膠片的感光寬容度限制,所以電影在燈光上的要求相當高,而且膠片只能感光一次,不能抹去重來,所以在成本上相對高。還有因為是大熒幕,所以電影用全景、遠景比較多。還有電影雖然也有娛樂屬性,但有以影載道的傳統功能,它要求相對嚴格些,製作上的要求也要高很多。還有電影的基本投資會大很多。
而電視因為在家庭生活中放映,所以一般對聲音的要求比畫面更大,電視劇基本製作成本比較低(主要原因是電視洞源一般少用同期聲,燈光要旁型求不高使得拍攝進度比較快,還有是膠片和洗印成本高)。電視用中近景和特寫較多。在劇情發展上沒有電影那麼緊湊,比便觀眾一邊干別的事情一邊看,基本上是一個大眾娛樂的方式。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上面的意思,比如現在年輕人用DV拍攝的東西也叫電影,這也是作品意義上的概念。還有電影本納啟態身上也有很多區別,但是中文僅用電影一詞全概括了,MOVIE一般指娛樂意義上的電影,CINE、CINEMA就有劇場的概念,作品也就有「戲劇」方面的概念、其實也帶有作品的概念,而FILM是純媒介上的概念
㈢ 戲劇與電影,電視劇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電視表演藝術和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在創作任務的要求上應該說基本上是共同的。那麼,電視表演藝術的特點是否與戲劇、電影表演藝術有著相同之處呢?它們之間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電視表演藝術與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在其最主要的特點上應該說與戲劇、電影表演藝術是完全相同的。這一特點就是它們都是一種「化身成角色」的藝術。
前面已經談到無論是戲劇、電影還是電視表演藝術的創作任務都是要創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並使之具有審美的價值。而這一創作任務的完成則只能是通過演員自己粉墨登場,通過自己現身說法,設身處地去扮演角色,最終達到「化身成角色」這樣一個途徑來達到。 「化身成角色」之所以成為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藝術的最為主要的特點,是由於它指出了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中所要解決的最主要的矛盾:即演員是以其自身為載體,使之變為劇本中之人物,表現出另一種性格,成為另一個人物,最終以此為媒體,使觀眾從中領會其審美之價值。
我國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對於演員創造的特點有一句十分精闢的藝訣。這句藝訣就是:「是我非我,我是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從這句藝訣中,它論述到了「是我」——演員在進行創造,而所創造出來的角色,則已經是「非我」了,而所謂「非我」也就是說化身成為角色了。雖然作為角色的載體的我還是我,但他已經成為角色,而並非原來的演員的「我」了。另一方面,它又從演員的創作任務角度提出要「裝誰像誰」,無論誰扮演角色,都應該達到「神情畢肖」的境界,也就是要達到「進入角色」,「把自己和所扮演的人物融為一體」,並且把他「再體現」出來,達到「裝誰就像誰」的程度。從這一幅對聯似的藝訣中,我們可以看出:它把表演藝術是由演員來扮演角色,而最終必須是化身成為角色的這一特點十分辯證地表述了出來。
由於戲劇、電影、電視表演藝術都具有由演員來扮演角色,並且要「化身成角色」這樣一個主要的特點,因此也就必然出現在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藝術中相同的另一個特點, 即演員在創作中是運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來現身說法,在自己的身上塑造出藝術的人物形象這樣一個創作特點。
電視表演和戲劇、電影表演一樣,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的創作永遠是在虛構與假定的條件下進行的。盡管電視劇在攝制的過程中和電影一樣可以更多的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拍攝,但它也不可能完全是真實的。例如:即使在真實的環境中拍攝戰爭場面,用的也不可能是真槍實彈;而雨中的場面,則往往是得用灑水車來完成。何況電視劇的拍攝也不可能完全離開攝影棚里的虛假的布景。在一些室內連續劇的拍攝中就更是如此。而更為主要的是無論戲劇、電影還是電視劇中的戲劇情境則完全是虛構的,演員就必須要能夠把這種虛構變為令人可信的真實。演員之間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境之中則可能成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敵、情侶等等。還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虛構的故事情節,都需要演員把它創造成為藝術的真實。因此,電視表演和戲劇、電影表演一樣可以說都是一種「弄假成真」的藝術。這就要求演員要能夠「以假當真」,「假戲真做」。只有這樣才能使觀眾信以為真。
然而在電視表演中,有些特點則與戲劇表演不同而與電影表演相似。它們與戲劇表演不同之處首先是電視和電影演員與戲劇演員在藝術創作整體中的地位與作用有著不同之處。在戲劇中,演員可以說是中心,戲劇演員的表演是藝術創造整體的完成。在戲劇演出中,導演的構思主要是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實現,所以在演劇藝術的創作中,往往會聽到「導演應該死在演員的創造之中」這樣一句話。舞台美術等藝術部門的創造,盡管在當代的演劇藝術中獨立的表現某種蘊涵的成分越來越大,但仍然不能離開為演員的表演創作服務這一前提。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開,演員就成為一個演出的主宰,演員表演的優劣,往往就決定了一個戲的成敗。所以人們也就把戲劇稱之為「演員的藝術」。演員因此也就成為戲劇演出的中心。
電視和電影的藝術創作則與戲劇有所不同,它們卻是以導演為中心,因此人們稱它是「導演的藝術」。由於一部電視劇或者是一部影片的完成是靠整體的屏幕或銀幕造型,演員的表演只是這整體的屏幕或銀幕造型中的一個元素。導演在進行創作的構思和體現自己的構思時,就不能只是「死在演員的創造之中」,他所要考慮的必須是整體的屏幕或銀幕造型。
電視與電影表演與戲劇表演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審美意識上的差異。不同的藝術品類自然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美學素質。在戲劇表演中,演員追求的是舞台表演美,而電視與電影表演中演員追求的則是畫面造型之中的鏡頭美。
突破舞台局限的首要因素是攝像機和攝影機,由此而產生了它的紀實的特性,以及蒙太奇、再造時空和運動的畫面。攝像機和攝影機是屏幕和銀幕造型中極為重要的元素,具有一種獨特的創造力,它們的參與就成為電視和電影表演美學中必須要考慮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戲劇演員在舞台上表演時由於考慮到與觀眾的距離,不可避免的要有適當的誇張甚至是變形,例如京劇的表演就因為最初是在野外的檯子上演出而逐漸形成它的不僅在表演上,而且在服裝與化裝上都十分張、並以變形的方式來表現生活的特徵。話劇表演比起京劇表演來說雖然已經接近生活了,但是由於是在劇場中演出,考慮到觀眾的欣賞要求,無論是在聲音、語言、形體和表情上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誇張成分。有時一些十分誇張和變形的動作,如慢動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這些特點運用得充分、得當恰恰就構成了戲劇演員表演上的舞台美。
而在電視劇和電影的拍攝中,攝像機與攝影機則突破了舞台的封閉性與觀眾固定的視角,可以從各個角度去拍攝演員的表演。它不僅可以把演員放在極遠的背景上,也可以非常近距離把演員的某——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腳等拍成特寫。由於攝像機與攝影機誠實地記錄下鏡頭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會無情地暴露出缺陷,能夠識別出年齡,使一切虛假的東西都一覽無余。但是,另一方面,攝像機和攝影機也可以製造出騙局。例如可以選擇適當的方位和角度來美化或醜化被拍攝的人與物體;利用光學鏡頭的不同性能
和膠片感光乳劑的化學性質,可以使被攝的物體變形;演員正常的行走或跑動,經過加工,可以變成快速的動作或是慢動作。因此,電視演員與電影演員一樣,要去適應攝像機的獨特的創造功能,掌握在攝像機前表演的特殊要求,創造出符合電視審美要求的屏幕形象。
電視、電影表演和戲劇表演在審美意識上的差異,決定了電視與電影演員必須要學會與攝像機或攝影機合作。特別是攝像機與攝影機的紀實的特性,要求演員應該是通過酷似生活中的自然形態的表演最終達到化身成為角色。同時又要時時考慮到攝像機與攝影機的特殊的創造功能,適應它、並且盡可能地去利用它,使自己的表演在屏幕造型或銀幕造型時能夠展現出一種「鏡頭美」。
另一方面,戲劇、電影和電視作為綜合藝術雖然都必然是集體的創作,都需要在整體協調的創作中才能完成。但是,戲劇演員在舞台上進行表演時相對地來說具有一種獨立性和自主性。一個戲一經排演完成,搬上舞台,演員完全是獨立自主地在舞台上進行表演。而電視與電影演員就不可能完全如此。電視與電影表演最終的完成是在剪輯台和音畫合成階段。演員在前期所拍攝的鏡頭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是給導演的屏幕和銀幕形象的創造提供了原始的資料。導演和剪輯師則還要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修正、升華,最終創造出完整的屏幕或銀幕形象。有時演員本人十分滿意的鏡頭可能被剪去了,而有些原來看來並不十分精彩的場面,經過導演與剪輯師的創造性的加工、修改,反而十分出色。即使在多機拍攝、同期錄音的電視劇的拍攝中,演員的表演的完成實際上仍然掌握在導播的導演的切換之中,最後也還是要經過導演與剪輯師的加工與創造。因此,在電視表演中,演員不可不注意自己的表演在電視和電影這一綜合藝術中的區別與戲劇演出的創作中的特殊性。
此外,由於電視、電影的製作過程與戲劇的創作過程有著明顯的不同,也造成了電視表演與電影表演上的另一個特點:即電視表演就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在創作中有連續性。戲劇演員一般來說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表演他的角色。在戲劇演出中演員可以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按照劇情發展的順序來創造自己的角色,在這個順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發展連貫、有層次、有起伏而且前後和諧統一。但是,在電視和電影表演中,由於受到時間、地點、氣候、經濟條件等種種因素的限制,拍攝不可能是按照故事情節的順序來進行的。例如:人物50年前和50年後的戲由於是在同一個外景地,往往就會安排在同一個時間里拍攝。而在戲里雖然是三兩分鍾之後發生的事,但是由於場景在不同的地方,就可能要停一段時間才能拍攝。電視與電影在製作過程中的這種特點,就必然使演員的創作無法連續進行。
還有,這種不連續性還表現在電視和電影演員必須是在短暫的、獨立的時間單位中進行表演,而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可以在規定的時間里,不用間斷地塑造他的角色。在電視劇拍攝中,一個場面或一個鏡頭最長的也不過十來分鍾,最短的甚至只有幾十秒鍾。但是拍攝的時間往往可能需要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天的時間。每一個鏡頭拍攝之前都要設置機位,布光照明,把一切保證拍攝成功的技術要求都准備好之後,才可能開始拍攝。但是只要攝像機一開動,演員就要能夠馬上進入角色,把這幾十秒鍾或者是幾分鍾的戲真實生動地表演出來,並且還要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如果在拍攝這一鏡頭時出現了技術性的故障,就需要演員重新拍攝這一鏡頭。有時可能要多次在等待之後反復地來拍攝同一個鏡頭。這種拍攝的無連續性,就要求演員在表演中充滿了即興性,能夠迅速、准確地進人人物的規定情境,把握住人物感覺和分寸,這樣才能使人物形象前後銜接,思想連貫。
目前,實際上已經沒有什麼只演戲劇或者是只演電影或電視的演員了。一個真正的好的演員,應該也既可以演好戲劇,也可以演好電影與電視劇。要想做到這樣,他就應該了解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的這些異同之處,使自己適應它們的特點,創造出准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
㈣ 電影與電視劇的聯系與區別是什麼
電影與電視劇的區別:
第一,二者的源頭不同。電影源於照相,電影的本質就是記錄生活的原生態。電視劇源於戲劇,強調戲劇性,以故事沖突和人類命運的悲喜吸引觀眾。
第二,二者的競爭形成了影視藝術各自追求藝術特性、各尋優勢的第二個原因。由於電視劇的審美效應在很大程度森仔仿上取決於由人物命運鋪排出的故事的生動曲折性,因此電視劇較側重敘事性,更注重於表現事件發展過程和對人物命運變化的描繪。
第三,對時空的選擇不同。電影對時空的選擇就非常重要,特別重視環境與人物的關系,因為特定環境能夠給人物特定行為得以最好最充分的表現。相對而言,此纖電視劇對環境空間的要求相對寬容得多,因為在室內、室外「說」,在卧室、客廳「說」,都不大影響表述劇情。
第四,突出造型的沖擊力是電影的一個顯著的藝術標志。電影有時還用空鏡頭來展現環境。真正有功力的電影導演用空鏡頭展現的不僅僅是環境,而是透射出一種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東西。對於這些,電視劇也並不是不能表現,但力度、氣勢、震撼力都無法與電影相比,往往是力不從心的。
第五,電影和電視劇題材選擇的不同特點或者說不同的關注點、關注層面的確較為明顯。
第六,時空觀念上的差異。對於同屬時空藝術的電影和電視劇,我們可以相對而言:電影是偏重於空間的藝術,而電視劇是偏重於時間的藝術。
第七,欣賞和接受方面的差別。影院提供的觀賞環境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它的黑暗性與封閉性。黑暗,使觀眾相互間失去聯系的條件;封閉,則切斷了影像世界與影院外部現實的聯系。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戚握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電視劇( TVplay; teleplay; TV drama; TV serial;)一種專為在電視上播映的演劇形式。它兼容電影、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造型等現代藝術諸元素,是一種適應電視廣播特點、融合舞台和電影藝術的表現方法而形成的現代藝術樣式。一般分單本劇和系列劇(電視影集)。
電視劇是隨著電視廣播事業的誕生而發展起來的,在這幕後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致使一些電視劇網站孕育而生,比較典型的分類電視劇在線觀看網站很受大眾的喜愛。生活中,電視劇的定義已經狹義化,僅指電視劇集系列,而非其他形式。「電視劇」的概念是中國特有的,在美國稱「電視戲劇」,在蘇聯稱「電視故事片」,在日本稱「電視小說」。
電視劇(又稱為劇集、電視戲劇節目、電視戲劇或電視系列劇)是一種適應電視廣播特點、融合舞台和電影藝術的表現方法而形成的藝術樣式。一般分單元劇和連續劇,利用電視技術製作並通過電視網放映。電視發明後不斷普及,最後改變大家對藝術欣賞的方式。電視劇的播放平台一般叫劇場。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中國電視初創階段8年(1958-1965),所有播出的電視劇均採取黑白圖像的直播方式,8年中,北京電視台共播出電視劇90部;從全國范圍看,8年中,共生產直播電視劇200部左右。在初創階段,直播電視劇沒有太大的影響,其原因在於當時電視劇所起的主要是宣傳教育之類的「喉舌」作用,藝術特色不夠明顯,電視劇的定位不明確,制與播的「同時性」等,這些都成了妨礙電視劇藝術進步的因素。
㈤ 電影、電視藝術的基本特徵
電影是一門以科學技術為手段,以畫面與音響為媒介,在特定的多維時空中,通過銀幕塑造直觀的視聽形象,再現與反映生活的一門綜合性藝術。電影與其它藝術一樣,以審美化的典型形象去反映生活,共同受某些普通性規律的制約;同時,它又具有不同於其它各類藝術的自身的特殊規律。因此,要很好地認識與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特性,對於提高電影藝術的創作水乎與欣賞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世紀以來,電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人類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物質載體。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電視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登上歷史舞台。電視藝術就是根植於大眾傳媒的藝術形態,是依託於電視這樣一種大眾媒體的存在而存在的。電視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存在方式,它的存在也一定具有藝術存在的本質特性;作為審美對象,電視藝術也具有其獨特之處。論文也就從這三個方面來探討電視藝術的基本特徵。 本論文主要分為四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緒論,主要論述電視藝術的內涵和外延 第二部分、主要是將電視藝術放在媒介文化的背景下,分析它與其他大眾傳媒藝術相較的特徵 第三部分、主要是將電視藝術放在藝術的大背景下,來探討它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所具有的特徵。 第四部分、主要是將電視藝術作為特定的審美對象,分析它與其他審美對象相比所具有的特徵。 電視藝術是迄今為止最年輕!最大眾化的藝術,也是在受眾中影響力相當深廣的藝術。在一層一層的剖析當中,將電視藝術的特徵逐步展現出來。剖析電視藝術,直面它,認識它,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㈥ 電影與電視是同一種藝術論文
電影與電視是同一種藝術論文
如果說電影藝術是一種以電影技術為手段,憑借畫面和音響為媒介,通過銀幕上不斷運動的時空來創造形象,再現或表現生活的藝術,基本上能得到人們認同的話。那麼,電視藝術是什麼,自一開始就有很多歧義。
貝拉·巴拉茲在他的《電影的精神》(1929年)一書中,將電影藝術的三個表現元素,特寫鏡頭、蒙太奇、拍攝角度視為電影藝術的獨特特點。
前蘇聯著名的電影理論家維塔里·日丹則指出:「被人們說成是『電影的光榮和驕傲』的特寫鏡頭的概念,在文學中也是早已有之的,更不必說繪畫、雕塑以至音樂了。」
為此,前蘇聯的一些有遠見卓識的影視理論家們認為電影與電視是同一種藝術。
雖說將電影完全等同電視不甚確切,但從藝術本質和審美的角度看,它們又的確是「同構」的,它們都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都依據「視覺暫留」原理,並且有相似的音畫操作系統。都與現當代的文化思潮、文化形態有關。所以,它們美學理念的基礎也應當是基本相同的。
這就好象中國傳統的詩文虛察、繪畫、書法盡管是不同門類的藝術,但書論、詩論、文論、畫論、甚至樂論、舞論等可以互用互證一樣,許多美學理論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是共通的,具有普遍的通約性,有的審美理論和方法幾乎關涉到一切中國藝術,不僅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規范著中國傳統藝術思維的想像、思緒、感情、直覺,而且對中國影視藝術標舉本民族的特性,也有著極大的啟示意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事實證明,電影所具有的特質,今天的電視的確也都具備。如一般認為電影不同於其他藝術的特殊規定性表現為:
綜合性,電影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綜合體。它既像時間藝術那樣,在時光的流逝中展示畫面,構成延續的藝術形象,又像空間藝術那樣,在各種不同的環境、地點、畫面上敘述事件的發生、發展、展開形象。它吸納了文學、戲劇、音樂、差稿茄繪畫、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元素,並使之相互融合,構成一個具有全新特質的有機整體。
視象性,電影是訴諸視覺為主的視聽藝術,鏡頭、畫面是其審美價值的重要條件。鏡頭、光影、色彩、音響直接構成形象生動的感性形式。電影的編劇、導演、演員等主創人員,本身也都須有強烈的視象意識。
逼真性,既能紀錄現實生活中人與物的空間狀貌,又能再現事物的聲音和色彩。還能表現人的深層心理變化,無意識和夢。尤其是特寫鏡頭更能反映形象的細部特徵,正如路易斯·賈內梯在比較《替身演員》和《野孩子》兩部影片的鏡頭時所言:「在大全景鏡頭中,只有大的運動才能看見,而特寫鏡頭中,眼睛的一閃都能引起我們的注意。」所以,《野孩子》中男孩眼淚流過的距離比《替身演員》里飛行員跳傘降落時所佔的空間還要大。
運動性,運動是電影的命脈,電影正是通過不斷變換著的畫面來表現運動著的人和事件,並在運動中獲得時間延續性的敘事功能,通過攝像機的運動(推、拉、搖、移、跟、升、降等多種方式),產生各種不同的景別和角度,層次和空間。
蒙太奇,它是電影最重要的構成方法。即可通過分切,選擇和概括,按照特定的創作構思把鏡頭有機組成一個連續,完整的運動整體,使畫面上的直接形象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象徵等作用,深化藝術審美的視覺效果。
群眾性,電影是直觀藝術,相對其他傳統藝術更為通俗,甚至能使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國籍的人都能看懂,電影的商品屬性要求盈利,所以必須顧及群眾的審美趣味和觀賞水平,群眾性是電影工業賴以生存的主要條件之一。
技術性,電影自誕生之時起,就是藉助現代科技來創造形象的。電影的發展也有賴於高技術的開拓和引進。電子技術,全數字化的HDTV系統正在改變著傳統電影的創作,也為電影製作降低成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這些特性電視都具備,而且也缺一不可。而目前認為電視的特性,如兼容性、多樣性、參與性等等,在現敬沒代電影中同樣也或多或少存在著。如除了銀幕上的故事,人物、情節、氛圍會深深地打動觀眾的心,使觀眾不由自主地與影片中的角色同悲喜,共命運外,觀眾還會不自覺地設想情節的發展邏輯、戲劇矛盾的合理性,故事應該有個怎樣的結尾等等。
《紅高粱》上映不久,反響熱烈,尤其是張藝謀在國際上得了大獎,評論文章紛至沓來,廣大觀眾也積極參與,「張藝謀神話」首次掀起高潮。贊美的認為《紅高粱》「體現了我們的祖輩和民族的神氣」,成功地建立起「異於傳統中國電影的現代形態」。否定的指責它是以奇異文體來醜化中國人的形象,是為了奪獎,取悅於外國評委,認為是美學上的嚴重墮落。又有人認為,這是後殖民語境中的「征服」中國的結果。接著《秋菊打官司》和開禁後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又一次產生轟動效應,形成了「文化轉型期」自一開始起,觀眾、學者和影視創作人員對電影和文化的自覺參與的熱鬧場面。涉及到的問題也已遠遠超出了電影本文的界面,如文化語境、弒父與從父、原始情調與邊緣化、中國電影的出路和文化格局、娛樂性與藝術性等等。不難看出電影不僅也有參與性,而且這種參與正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對以往習慣性思維的突破。與電視一樣,電影美學的發展也離不開文化關懷和文化市場的需要。
當然,也有人認為電影與電視是相異的,如加拿大傳播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就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他認為電影、照片是以高清晰度延伸人的感覺的,可稱之為「熱媒介」,電視是低清晰度延伸人的.感覺的,應稱之為「冷媒介」。但如前所言,高清晰度電視已經出現,HDTV的掃描線數已達1500根以上,而且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這種觀點亦已不攻自破。國內也有人為了強調電影與電視的不同,或為了在理論上標識電視藝術的獨立,對電視藝術的特點,電視是什麼作了種種界說,出發點當然都是好的,但有些定義似乎下得太過匆忙,而又缺乏科學性。
又如,對電視下的定義:「電視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是一種技術。」 「就本質來說,『電視』是一種技術的產物,是根據人眼視覺特性以一定的信號形式來傳達活動景象的技術。」這樣的 定義似乎太武斷,太簡單化了。
還有人認為「電視藝術是一種即時傳真的藝術。」把電視看作一種傳真媒介,這當然沒錯。但電視和電視藝術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如有些一時不能播放的電視劇和復現其他門類的藝術作品等,就不可能都那麼「即時」,卻反而往往是「過時」的,即過了段時間才會播出的。
就對電視藝術的界定來說,我比較同意張鳳鑄先生的看法:「電視藝術是電視的派生物,主要指電視屏幕上播出的運用電視藝術手段塑造審美對象(形象)的各類文藝節目。」其前提是「電視和電視藝術是兩個概念,兩者有聯系,又有區別,電視是母體,它包括新聞節目群,又包括藝術節目群,它具有新聞屬性,又具有藝術屬性。」
但同時還應指出的是,今天,電視不僅僅只是傳播工具或一種大眾藝術,它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而不可或缺。
另外,電視的再現性本身就具有審美效應和審美價值,而至遠遠超越了亞里斯多德所言之「求知」的界面。屏幕上的強化真實和再現生活具有一種強烈的視覺審美效果,其觀照的張力不僅刺激著人們的視聽機制,而且也會加深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引起人們的廣泛思考。
而從符號學原理的角度看,電影與電視的本質更是一致。且不說卡西爾的構型理論和蘇珊·朗格的「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就是拿麥茨的電影符號學的一般原理作對照,其實也都適用於電視藝術。為此,我們認為共同的質性是影視美學生成和發展的基礎。如硬要將二者拆開,既不科學,(電視很難構築起一整套完全不同於電影的理論和美學體系),也不利於電影和電視的拓展,而且在生產、製作和理論上都必然會出現重復建設疊出的弊端。更難適應高新技術的發展需要跨學科的配合,藝術門類間應相互滲透的必然趨勢。只有排除門戶之見,消除影與視的人為對立,電影與電視的互動和互補的必要性才會真正得以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