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關於美軍入侵中東戰爭電影

關於美軍入侵中東戰爭電影

發布時間:2023-05-29 22:33:35

① 第二次中東戰爭詳細的過程是怎樣的

1956年7月26日,在埃及亞歷山大港的解放廣場擠滿了激動的人們,麥加爾?納賽爾總統正在向群眾發表紀念埃及「七月革命」4周年的演說。在演說的最後部分,納賽爾宣布《共和國總統關於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奇怪的是,納賽爾在宣布命令過程中一再重復「勒賽普斯」一詞,令人們疑惑不解。然而正是這個詞,引發了一場導致戰爭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而這場薯毀肢戰爭也因此有了它另一個名字——蘇伊士運河戰爭。

眾人對「勒賽普斯」這個詞感到疑惑,可有人卻心領神會。

原來,納賽爾事先與負責接收運河公司的埃及官員尤尼斯約定,演說一提到法國殖民者勒賽普斯的名字,運河區的有關人員就動手接管。尤尼斯事先即做好部署,以便一聽到信號時讓運河公司的官員措手不及。納賽爾在演說時擔心尤尼斯聽漏「勒賽普斯」,所以竟重復了10次。其實,尤尼斯第一次聽到廣播「勒賽普斯」就已不再聽演說,而去動手接管了。

1956年6月由國民議會選舉納賽爾為總統,繼而於7月17日在公民投票中以99%的得票率當選為埃及總統,登上權力的巔峰。

7月20日,納賽爾下定實行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決心,以運河通航費建造水壩。

埃及實行運河國有化,受打擊最重、反應最強烈的是英國和法國。英國石油進口量的一半以上要通過蘇伊士運河,而英國此時的石油儲備僅能維持幾個星期。

7月27日上午,英國首相艾登在下院表示,英國決心在必要時將單獨以武力保衛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利益,得到反對黨和輿論的普遍支持。法國得到消息後的反應比英國更為強烈。28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支持政府對埃及推行強硬政策的決議。30日,國民議會以休會10分鍾表示「要求對埃及採取強烈行動」,並質問政府是否口頭上勇敢,實際上認輸。報紙更是在鼓噪:「運河國有化已經4天了,我們還不打進埃及!」

但是,由於英法兩國在二戰後軍事和經濟力量尚未完全恢復,因此無力馬上對埃及採取軍事行動,而只能先對埃及施加外交和經濟壓力,並指令本國商船在通過運河時拒絕向埃及繳付通航費。英法都需要美國的支持和美國海軍第6艦隊的戰略掩護,並力爭一致行動。7月27日,艾登建議三國立即在倫敦或華盛頓舉行「高層會談」。

美國在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問題上可謂亦喜亦憂。喜的是終於有了渾水摸魚、取代英法的良機;憂的是美國如果被拖進戰爭,將殃及自己在中東的石油利益,而且納賽爾單方國有化的命令可能影響巴拿馬運河。基於這種心態,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指出,在經濟制裁和繳付運河通航費方面,美國將不與數世英法合作。

8月1日,杜勒斯來到倫敦。他在前往唐寧街會見艾登的途中受到熱烈歡迎,因為英國人認為美國會幫助英國用武力對付納賽爾。

但實際上,由於艾森豪威爾正面臨大選,他此時考慮的是如何高唱和平而再次當選總統,不願被英法拖入戰爭,因此指示杜勒斯既不與英法鬧僵,又避免軍事捲入。

最後,英法美等都同意暫時先舉行談判,並於8月2日晚間發表聯合公報,宣稱蘇伊士運河是國際水道。

9月3日,以澳大利亞總理孟席斯為首的五國代表團到達埃及,把倫敦會議18國宣言交給納賽爾。9日,納賽爾明確拒絕倫敦會議宣言所提出的國際控制,孟席斯使團無功而返。

孟席斯使團尚在埃及談判期間,杜勒斯又想出一個建立「使用國際協會」的新方要。埃及則在9月10日向各國發出照會,建議成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國談判機構,修改1888年公約,以解決運河問題。17日,與此相關的多個國家分別發表聲明,支持埃及的建議。

英法經過斟酌,於11日接受杜勒斯的新方案。誰知就在英國內閣決定接受美國新計劃的當天,有人在白宮記者招待會上提出,如果英法用兵,美國是否支持。艾森豪威爾回答:「在我任總統期間,美國不會打仗,除非國會開會宣戰。」杜勒斯對記者說得更為露骨:「我們不想用武力為自己開路……如果蘇伊士運河被封閉,我們將讓船舶繞道好望角。」

這時,英法看出美國為阻止動武,新花樣還會層出不窮。因此,它們急於找到新借口。

12日,英法以「使用國協會」將僱用領航員為由,通知埃及把非埃及籍的領航員調離。14日,西方的領航員撤離,而英法故意讓大批船隻過運河。幸好,納賽爾從8月上旬已開始招募領航員。

此外,在此期間有些船隻為了安全或接到本國政府命令,已繞道好望角。因此,在西方領航員撤離第二天,埃及領航員領著余孫由13艘船組成的船隊順利通過了運河。

在埃及毫不退縮、運河暢通無阻、繞道好望角費用昂貴的局面下,9月19日~21日,英法片面召集18個國家在倫敦召開第二次會議,著重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國協會」問題,並通過了使用國協會章程草案。10月1日~3日,有關國家又在倫敦舉行第三次會議,宣布成立使用國協會。

兩天後,聯合國安理會開會討論蘇伊士運河危機問題。會上,英法要求埃及承認「國際管理制度」和「使用國協會」特權,但遭到蘇聯和南斯拉夫代表否決,從而使18國方案和「使用國協會」均告破產。

這樣,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兩個多月來,經過三國外長談判,三次倫敦會議和安理會的討論,英法一再遭到挫敗,逐漸陷於孤立。

特別是美國的表現,使艾登認為英國「除使用武力或默認納賽爾勝利外,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法國比英國更熱衷於武力解決,認為談判陷入僵局會更有利於它聯合以色列進攻埃及。

10月14日,英法提案在安理會遭到否決。16日,艾登和勞埃德飛到巴黎與法國總理摩勒和比內會談。艾登向法國人明確許諾:以色列進攻埃及時英國要介入,法國把會談的結果告訴了以色列,要點是:埃以開戰,英法將要求埃以均撤離運河區,如一方拒絕,英法將為保證運河暢通而進行干涉。

10月22日,以本?古里安為首的以色列代表團、以摩勒為首的法國代表團和以勞埃德為首的英國代表團在巴黎西南郊的塞夫勒舉行決策會議。各有考慮的英、法、以3方在反復討價還價之後,最終達成協議。

戰前的埃及陸軍總兵力15萬人,其中部署在西奈半島的東部軍區由阿密爾准將指揮,埃及軍把西奈半島北部作為設防重點。在半島南部,防守力量則顯得薄弱,在沙姆沙伊赫僅有一個旅的兵力。

以色列國防軍共有兵力10萬,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機155架。經與英法協商確定,法國空軍負責作戰期間的制空權和以色列的國土防空,以色列空軍以155架作戰飛機支援本國地面部隊作戰並負責亞喀巴灣方向的作戰。以色列軍全部18個野戰旅中的12個是由南部軍區司令辛霍尼准將指揮的,兵力4.5萬人,分為4個師級集群,每個集群負責1個方向的作戰。

按照部署,拉斯拉夫准將指揮第77集群突向北部海岸公路,沃拉赫上校指揮中路集群負責西奈半島中部的作戰,沙龍上校指揮的第202空降旅負責西奈半島南部的作戰,第9旅負責進攻沙姆沙伊赫。

代號「卡達希行動」的西奈戰役旨在席捲西奈半島,擊潰埃及軍,消除埃及軍,消除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阻止埃及軍而後發動的反攻,同時摧毀埃及軍突擊部隊設在加沙地區和邊境附近的基地。

10月29日下午4時,以色列軍首先在米特拉出口空降沙龍手下的1個加強營,隨後出動10個旅的兵力,以裝甲部隊為先導分4路實施快速突擊。沙龍指揮2個空降營約3000人於29日下午4時從以埃邊境實施突破,向米特拉山隘前進,於30日夜10時30分與艾坦營會師於米特拉山隘。

埃及軍得知以色列軍進攻後,阿密爾命令運河西岸的第2步兵旅、第5和第6步兵營進攻以色列軍空降部隊,但難分勝負。30日中午,以色列空軍飛抵米特拉上空,對埃及軍2個營實施突擊。31日晨,沙龍請求總參謀部批准其佔領米特拉山隘東端未果。

稍後,他以第2營的2個連等部組成偵察隊,以營長古爾少校為隊長。但是,偵察隊的先頭部隊通過海坦谷地時遭到埃及軍炮火的阻擊,一輛車被擊中起火,堵塞了通路,艾坦投入的後續部隊也全部被堵在谷地。沙龍面臨兩難境地:或者撤離,或者增援。他最後決定增援,以全部炮火實施壓制射擊,以2個連進攻海坦谷地東部。

黃昏時分,以色列軍與埃及軍展開肉搏戰,直到晚上8時才告結束,在這場未曾預料的戰斗中,沙龍旅陣亡38人,傷120人;埃及軍則陣亡約150人。

西奈半島中部的阿布奧格拉是埃及軍的關鍵防禦陣地,只要守住該地,以色列軍就無法打通通往阿里什的海岸公路,故以軍總參謀長達揚少將首先將重點放在進攻阿布奧格拉。

沃拉赫上校的中路集群下轄3個旅,另加強有第37機械化旅。但是,在判明英法軍確實參戰前,第7裝甲旅和第37機械化旅是不準參戰的。沃拉赫首先以第4旅准備進攻烏姆?卡泰夫,但該旅旅長卻無所作為。

在此期間,第7裝甲旅的「謝爾曼」坦克營歷經10個小時通過達伊卡出隘,於31日凌晨發起對阿布奧格拉的進攻,經過激戰佔領阿布奧格的道路交叉點。埃及軍第6旅新任旅長瓦雷從阿里什增援第109步兵營,同防守烏姆?卡泰夫的第18步兵營一道夾擊阿布奧格拉的阿丹營。但是,阿丹在以色列空軍的掩護支援下守住了阿布奧格拉。

當天夜裡,阿丹營還攻佔了魯瓦法水壩。第10步兵旅旅長因指揮無能導致攻擊受挫,受到撤職處分,取而代之的是塔爾上校。達揚還調第37機械化旅進攻烏姆?卡泰夫。該旅旅長戈林達上校未等坦克營到達即指揮步兵營和車輛營發起進攻,結果出師未捷身先死。達揚被迫下令停止進攻烏姆?卡泰夫。

從10月31日下午開始,英法空軍開始行動,多次轟炸埃及空軍機場,炸毀飛機近300架。納賽爾擔心英法軍在蘇伊士運河實施登陸作戰,遂停止對西奈半島的增援,並命令西奈半島防禦部隊向運河方向撤退。埃及軍撤退完畢之後,以色列軍佔領烏姆?卡泰夫和烏姆?希漢陣地,阿布奧格拉地區的戰斗遂告結果。

11月1日清晨,以色列北路集群司令拉斯拉夫准將下令進攻加沙地區,其任務是首先佔領拉法,而後打通阿里什,最後進入坎塔拉和蘇伊士運河區。由於埃及軍已奉命撤退,故以色列軍未經激戰即於次日完成了這一任務。

解除亞喀巴灣封鎖的任務由第9步兵旅擔任。11月2日凌晨,約菲旅奉命向沙姆沙伊赫前進。因為擔心該旅進展太慢,達揚又下令沙龍旅空降部隊一部突襲沙姆沙伊赫。4日下午,約菲旅進抵沙姆沙伊赫以南5公里處,順利佔領埃及軍的警戒陣地,並於次日經過激戰佔領沙姆沙伊赫要塞。5月5日,空降部隊與約菲旅取得聯系,9時30分奪取埃及軍指揮所。至此,埃及軍以色列軍的戰爭即告結束。

早在10月30日下午6時,英國和法國政府就向埃及和以色列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限12小時以內作出答復:1.兩國政府立即停止在陸海空的敵對行動;2.兩國軍隊相互後撤,埃及軍撤至蘇伊士運河西岸,以色列軍撤至運河以東10英里處;3.埃以兩國政府同意英法聯軍為隔離兩國軍隊和保障一切國家船舶在運河航行而暫時佔領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城。

以色列答復接受最後通牒要求。

納賽爾則在當天深夜加以拒絕,並於31日早晨命令尼羅河流域和蘇伊士運河區的防空部隊進入戒備狀態,命令阿密爾在英法軍進攻時撤退西奈半島和部隊,保衛蘇伊士運河。納賽爾認為,只要能守住拉法阿布、奧格拉、阿里什三角地區,就能阻止以色列軍從北路、中路進攻西奈半島,而當前威脅最大的是已經到達哈薩拉的以色列第7裝甲旅即將與米特拉山隘的空降部隊會合。

為此,埃及軍迅速將運河西岸的第4裝甲師推進到哈薩拉,同時為阻止第7裝甲旅與空降部隊的會合而將部隊推進到薩馬代。

同日,英法聯軍出動飛機和艦艇襲擊埃及空軍基地和港口,掌握了制空權和制海權,使擁有250餘架作戰飛機的埃及空軍遭到毀滅性打擊。11月5日,英法空降部隊在塞得港和福阿德港地區實施空降,並大量使用直升機實施機降作戰。6日,兩國登陸部隊2.2萬人佔領塞得港和福阿德港,隨後沿運河向南推進約30公里。納賽爾為集中兵力保衛運河,命令駐西奈半島埃及軍回運河區,奮力抗擊入侵者。塞得港武裝起來的人民群眾勇敢戰斗,配合正規軍抗擊英軍和法軍的進攻。

此時,蘇聯的注意力正為匈牙利事件所吸引,難以兼顧埃及危機。在匈牙利局勢明朗化之後,蘇聯便採取一系列行為,主要是以不同的措辭照會有關各方。在致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稱,以色列的行為「將使以色列是否能繼續作為一個國家而存在發生問題」,致使本?古里安大為不安,趕緊向聯合國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議而不帶任何附加條件。在致英國首相艾登和法國總理摩勒的信中稱:「如果擁有各種現代化毀滅性武器的更強大的國家向英國和法國進攻的話,那麼英法兩國會處於何種境地呢?」

致使英法慌忙要求美國保證北約組織的團結。而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函則稱,「如果這場戰爭不予制止,則將險象環生,並能發展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和蘇聯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擁有原子武器的大國,對於制止戰爭和恢復近東地區的和平負有特別的責任。

此時的美國政府,既面臨蘇聯要求聯合採取決定性措施,又面臨英法要求保證北約組織團結,顯得有些左右為難。如果不與蘇聯聯合採取行動,那麼在「運河回合」中得分的將是蘇聯,而得罪阿拉伯國家的就是美國。

經過內部的緊急磋商,美國政府一方面聲明拒絕與蘇聯採取聯合行動,並以美軍進入全面警戒狀態為姿態,警告蘇聯不得進攻英法;另一方面照會英法,表明只有當蘇聯進攻歐洲或埃及進攻英法艦船時,才有所謂「大西洋的保護」問題,當務之急是限英國在12小時內停火。

在戰爭中處於不利態勢的埃及本來已決定放棄塞得港而退守首都開羅,但看到國際形勢的發展於己有利,遂轉而下令堅守塞得港,同時呼籲有關亞非國家提供軍事援助。而這種形勢卻迫使英國內閣於11月6日深夜同意停火和撤軍。法國盡管對英國的「背叛」行徑大為惱火,但由於勢單力薄,無法獨自支撐局面,也只好對現狀予以默認。

11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要求英法撤軍、以色列軍撤退到1949年埃以停戰協定的停戰線後面,以及關於緊急部署聯合國的部隊的決議案。12月,英法聯軍撤兵。以色列軍於次年3月撤出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以色列取得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聯合國緊急部署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地區。

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死亡約1600人,損失飛機210架;以色列軍死亡約200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聯軍損失很小。

② 二戰後的戰爭,要全,謝謝

時間、戰爭名、參戰國,最好具體些,戰爭的簡介

全寫出來還不得上百萬字

1946年的中國解放戰爭 參戰國:中國
1948年的第一次悶襪中東戰爭 參戰國: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
1950年的朝鮮戰爭 參戰國:朝鮮、韓國、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
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 參戰國:英國、法國、以色列、埃及
1961年的越南戰爭 參戰國:越南、美國
1962年的中印戰爭 參戰國:印度、中國
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 參戰國:以色列、埃及、敘利亞、約旦
1968年 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參戰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華沙成員國
1969年的中蘇珍寶島戰爭 參戰國:中國、蘇聯
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 參戰國:埃及、敘利亞、以色列
1979年的第一次阿富汗戰爭 參戰國:蘇聯、阿富汗
1979年的越南自衛反擊戰 參戰國:中國、越尺罩陸南
1982年的第五次中東戰爭 參戰國:以色列、黎巴嫩
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 參戰國:英陵頃國、阿根廷
1980年的兩伊戰爭 參戰國:伊拉克、伊朗
1983年的美軍入侵格瑞那達戰爭 參戰國:美國、格瑞那達
1986年的美軍入侵利比亞戰爭 參戰國:美國、利比亞
1989年的美軍巴拿馬戰爭 參戰國:美國、巴拿馬
1991年的海灣戰爭 參戰國:美國、伊拉克、科威特、阿富汗、阿根廷、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麥、埃及、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宏都拉斯、義大利、科威特、摩洛哥、荷蘭、尼日、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韓國、西班牙、敘利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
2000年的科索沃戰爭 參戰國:美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塞爾維亞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 :美國、英國、伊拉克、澳大利亞、波蘭

...此答案並不完整,如果有缺漏或錯誤歡迎指出!

③ 求一些美國拍的中東戰爭電影!!!!

哈迪塞鎮之戰
影片再現了發生在伊拉克戰爭心臟地帶的那場戰爭,為2005年11月在哈迪塞鎮的血腥事件近距離地做了一個特寫。瘋狂的武裝分子在馬路旁邊埋下了一顆由瓦斯罐和手機遙控引爆裝置組成的遙控炸彈,在美軍車隊經過時埋伏在周圍的武裝分子引爆了炸彈,造成一名美軍士兵當場死亡兩名美軍士兵重傷。在接下來的幾小時裏海軍陸戰隊隊員強行闖入附近居民家中搜捕武裝分子,並開槍射殺了24名平民。

④ 求幾部 關於中東戰爭的美國電影!

《前進巴格達》《拆彈部隊》《謊言之軀》《綠色地帶》《決戰哈迪賽鎮》《鬣狗之路》《拯救女兵林奇》《美國狙擊手》《勇者行動》《鍋蓋頭》《鍋蓋頭Ⅱ戰火之地》《鍋蓋頭Ⅲ絕地反擊》《生死豪情》《梅根·利維》《卡賈基》《生死之牆》《12勇士》《伊拉克惡狼谷》《波弗特》《沙堡》《敵對區域》《雷斯特雷波》《孤獨的倖存者》《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戰爭》《殺戮部隊》《友軍倒下》《黃鳥》《恐怖分子的孩子》《唯有死亡》《克拉高谷》《巴格達21天》《馬爾亞之戰》《炮火下的宮殿》《逃出坎大哈》《第4防禦區》《阿富汗盧克》《阿瑪迪羅》《莫莉與莎莎》《情書戰場》《贖罪日》《我的軍中情人》《天堂此時》《小小的叛國者》《黎巴嫩》《喔!耶路撒冷》《那個地方伊拉克》《奪金三王》《獵殺本·拉登》《血戰沙漠》《貝魯特!貝魯特!》《山》《山Ⅱ》《第九連》《中東戰爭死亡記者揭秘》《中東戰爭全程紀錄》《戰爭錄像帶》《重返阿富汗》《關塔納摩之路》《戰火實錄》《感謝您的服役》《極樂堡壘》《巴勒斯坦惡狼谷》

⑤ 美國侵略過哪些國家

1、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

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衣索比亞)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2、越南

越南戰爭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5年至1975年間冷戰中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對亞洲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越南戰爭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配簡此(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發生於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培迅,並統一了越南全國。

3、南斯拉夫

科索沃戰爭是一場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發、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推動下、發生在20世紀末的一場重要的高技術局部戰爭。其持續時間從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

科索沃戰爭以大規模空襲為作戰方式,美國為首的北約憑借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對南斯拉夫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梁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台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

4、古巴

1959年1月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國長期扶植的巴蒂斯塔政府,建立新的革命政權。從那之後,卡斯特羅就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美國政府擔心距離美國海岸只有100多公里的古巴將成為蘇聯人威脅美國的灘頭堡,一直企圖顛覆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新政權。

1961年4月15日美國以轟炸古巴機場作為准備。這些飛機被塗上古巴的標記來造成反政府起義的假象。 5架美國飛機被古巴飛機擊落。

1961年4月17日,這支由約1500多人組成的美國僱傭軍在兩名中央情報局官員指揮下突襲古巴,他們在美國飛機和美國海軍軍艦的直接掩護下在古巴中部拉斯維利亞斯省南部登陸,佔領了長灘和吉隆灘,並繼續向北推進。古巴軍隊和民兵與入侵的美國僱傭軍展開作戰,入侵者的兩條運送彈葯的咐薯船被古巴軍隊擊沉。

5、巴拿馬

巴拿馬戰爭也稱為美國入侵巴拿馬戰爭,是指1989年底美軍入侵巴拿馬推翻諾列加政府的軍事行動。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時,2.7萬名美軍趁著夜暗,向巴拿馬軍隊的27個重要目標同時發動了猛烈的突然襲擊。導彈、坦克炮彈和迫擊炮彈,暴雨般地瀉向目標。

接著,傘兵從天而降。巴國防軍司令、政府首腦諾列加指揮巴軍及准軍事部隊「尊嚴營」奮起抵抗,戰斗十分激烈。但終因寡不敵眾,僅8個小時就失去了有組織的抵抗能力。僅15個小時美軍就控制了巴軍的大部分兵營,推翻了諾列加政府。

1990年1月3日晚8點48分,諾列加被迫向美軍投降。至此,一場歷時15天、代號為「正義事業行動」的侵巴戰爭基本結束。

⑥ 美利堅出品:推薦10部美國拍攝的經典二戰電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後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創傷記憶,無數的影視作品著力於表現它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與慘絕人寰的傷亡場景,提醒著後人戰爭的可怕與殘酷,不可再蹈前人覆轍。 美國出品的二戰系列戰爭電影數量最多,質量也上乘,再此列舉10部經典。 我之前還整理過大量戰爭題材精彩影視!包括 一戰二戰越南戰爭朝鮮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波黑戰爭科索沃戰爭車臣戰爭中東戰爭反恐戰爭等等等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10、狂怒 Fury (2014) 1945年4月,德國納粹已成強弩之末,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落下帷幕,戰火正轉向德國本土。綽號「 」戰爭老爹」的坦克小隊隊長唐·柯利爾(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飾)剛剛與戰友經歷了一場殊死之戰,疲憊和憤怒早已勝過了對戰爭的恐懼。休整期間,從沒有過戰場經驗的打字員諾曼(羅根·勒曼 Logan Lerman 飾)被分到唐的坦克「 」狂怒」上。諾曼對自己的遭遇憤憤不平,也無法坦然接受新戰友粗魯暴虐的一面。接到新的任務後,唐帶領坦克小隊前往下一個城鎮作志願,然而一路上卻遭到德軍頑強的抵抗。 最殘酷的腥風血雨,讓諾曼在悲傷、暴怒、驚恐和絕望中迅速成長起來,而他也即將和戰友們經歷一場最難忘的殊死決戰…… 9、兵臨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 (2001)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瓦西里(裘德•洛 Jude Law 飾)是一個威震部隊的神槍手。他的好槍法百發百中,令敵人聞風喪膽。 為了激勵士氣,樹立榜樣,瓦西里的戰友——蘇軍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約瑟夫•費因斯 Joseph Fiennes 飾)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跡,令瓦西里的形象更為高大。然而,坦妮婭(雷切爾•薇姿 Rachel Weisz 飾)的出現,讓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時迷戀上了這個颯爽女兵。但塔妮婭喜歡的是瓦西里,這讓丹尼洛夫大為妒忌。 另一方面,德軍派出了他們的狙擊手康尼(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飾),讓同是神槍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瓦西里和康尼開始了鬥智斗勇的決斗。 8、血戰鋼鋸嶺 Hacksaw Ridge (2016)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作為邪惡軸心重要成員的日本,其囂張態勢已成強弩之末。是年,決定戰局走向的沖繩島戰役拉開序幕,成千上萬鬥志昂揚的美國大兵被派往沖繩,等待他們的則是敵軍重兵防守、凶險異常的鋼鋸嶺。在這群人中間,卻有一個不願拿起武器的軍醫。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 Andrew Garfield 飾),來自美國的弗吉尼亞。太平洋爆發之際,瘦弱的戴斯蒙德志願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而應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終不願拿起槍支操練,為此寧願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軍事法庭。幾經周折,戴斯蒙德最終和戰友來到了鋼鋸嶺。槍林彈雨,轉瞬之間無數人應聲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僅憑一己之力拯救了數十條瀕死的生命…… 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7、父輩的旗幟 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 1945年2月,被喻為「 」太平洋的絞肉機」的硫磺島戰爭結束。在戰斗的第五天時,五名美軍海軍士兵、一名軍醫、一名隨軍記者一起「 」締造」了一張英雄的照片,一張象徵國家勝利的照片:他們將美國國旗插在了硫磺島的制高點。 當照片登上美國各大報紙頭條的時候,當時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還不及知道自己成為英雄而英勇犧牲了。倖存下來的其餘三人戰後卻對那場戰爭隻字不提,彷彿他們未曾參與那場戰爭。 因為他們不是為了成為英雄才走上戰場,他們是為了國家而戰,當他們看到身邊的夥伴一個個倒下時,他們覺得生命的意義也在一點點流失… 6、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2008) 八歲男孩布魯諾(Asa Butterfield 飾)一家隨著納粹軍官父親的一紙調令,由柏林搬遷到了鄉下。失去了朋友們的布魯諾很快對新家附近的「 」農庄」產生了興趣,那裡有一群身穿「 」條紋睡衣」的人終日忙碌,並且其中一個為布魯諾一家服務,他形容骯臟,態度慎微。周遭環境和布魯諾的舉止讓母親暗暗擔憂,但納粹父親制止家中任何懷疑既定政策的行為。 布魯諾偷偷結識了鐵絲網另一邊的同齡男孩施穆爾,並時常帶給他食物吃。在緊張的家庭氛圍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變化中,施穆爾是布魯諾惟一的朋友。某日布魯諾決定,去鐵絲網的另一邊,以便見到施穆爾的父親…… 本片根據約翰·伯恩的同名小說改編,獲2008年芝加哥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獎 5、細細的紅線 The Thin Red Line (1998)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南太平洋上,日美雙方展開激烈角逐,人性的底線在炮火聲中被徹底摧毀。隸屬美軍的「 」查理步兵連」接到一項艱巨的任務,他們受命登陸瓜達康納爾島(Guadalc *** ),奪回日軍佔領的210陣地。日軍占盡地利優勢,防守固若金湯。然軍令 如山,即使刀山火海查理步兵連的將士們也要奮勇向前。這群年輕的小夥子為了所謂的正義投入這個殘酷的血肉戰場…… 本片根據美國作家詹姆斯·瓊斯(James Jones)1962年的同名小說改編,並榮獲1999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和榮譽提及;1999年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獎;2000年澳大利亞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2000年電影旬報最佳外語片導演獎。 4、 *** *** 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 故事分五章進行。二戰中德佔法國,德軍上校漢斯(克里斯托弗·瓦爾茲 Christoph Waltz 飾)號稱「 」猶太獵人」,在一次屠猶行動中,少女蘇珊娜(梅勒尼·勞倫特 Mélanie Laurent 飾)僥幸逃脫。與此同時,八名美國猶太士兵在中尉奧爾多(布拉德·皮特 飾) 的帶領下潛入德佔法國刺殺德國軍人,其行動神出鬼沒,手法殘忍,對德軍造成相當威脅,被稱為「 」雜種」。三年後蘇珊娜來到巴黎繼承了姑母的電影院,結識了德國戰斗英雄,電影《國家榮耀》的主演弗里德里克(丹尼爾·布魯赫 Daniel Brühl 飾)。對蘇珊娜一見鍾情的弗里德里克說服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西爾維斯特·格洛斯 Sylvester Groth 飾)在蘇珊娜的影院首映《國家榮耀》,希特勒(馬丁·烏特克 Martin Wuttke 飾)本人也將出席。蘇珊娜決定借放映之機燒毀影院;而在德國間諜女演員布里奇特(黛安娜·克魯格 Diane Kruger飾)的安排下,英美聯合的刺殺行動「 」奇諾」也將在首映當晚行動…… 本片被提名2009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第82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七項提名,並榮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Christoph Waltz)及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3、珍珠港 Pearl Harbor (2001) 雷夫(本•阿弗萊特)和丹尼(喬什•哈奈特)是一對自小玩在一起的好兄弟,兩人對飛行都有很大興趣,曾一起學習過駕駛飛機,二戰初期,兩人又一起加入了美國空軍部隊。受訓期間,雷夫與軍中醫院里的女護士伊弗琳(凱特•貝金賽爾)墜入愛河。 為協助歐洲各國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美軍決定派出精英部隊前往歐洲大陸,雷夫自告奮勇前往參戰,並將伊弗琳託付給丹尼照顧,不久,噩耗傳來,雷夫的飛機在空戰中不幸被德軍擊落,生還可能幾乎為零。伊弗琳與丹尼在相互勉勵的傷痛中,萌生愛情。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雷夫並沒死去,當三人重聚首時,尷尬頓生。日軍偷襲珍珠港一事幫他們解了圍,雷夫與丹尼決定不做情敵做戰友。 2、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瑞恩(馬特•達蒙 Matt Damon飾 )是二戰期間的美國傘兵,被困在了敵人後方。更不幸的是,他的三個兄弟全部在戰爭中死亡,如果他也遇難,家中的老母親將無依無靠。 美國作戰總指揮部知道了這個情況,毅然決定組織一個小分隊前往救援,其中包括米勒上尉(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飾 )和翻譯厄本(傑里米.戴維斯 Jererry Davies飾)。然而,敵方危險重重,他們一路上隨時與死亡打交道。他們非常懷疑,到底值不值得冒著八個人的生命危險,去搭救一個人。 大家一路輾轉尋找瑞恩,對於這次搭救行動,有人不滿,有人熱忱,有人好奇。大家一次次聞到死神的氣息,瑞恩的獲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 1939年,波蘭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黨衛軍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飾)來到德軍統治下的克拉科夫,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生產軍需用品。憑著出眾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錢,辛德勒和德軍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的工廠僱用猶太人工作,大發戰爭財。 1943年,克拉科夫的猶太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辛德勒目睹這一切,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賄賂軍官,讓自己的工廠成為集中營的附屬勞役營,在那些瘋狂屠殺的日子裡,他的工廠也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 1944年,德國戰敗前夕,屠殺猶太人的行動越發瘋狂,辛德勒向德軍軍官開出了1200人的名單,傾家盪產買下了這些猶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里,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我之前還整理過大量戰爭題材精彩影視!包括 一戰二戰越南戰爭朝鮮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波黑戰爭科索沃戰爭車臣戰爭中東戰爭反恐戰爭等等等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⑦ 一部關於美軍在中東戰爭的電影。。《最後的倖存者》

《薯顫孤緩手碼獨擾哪倖存者》

⑧ 二戰之後比較著名的局部戰爭

1、1946年的中顫弊國國內解放戰爭
2、1948年的第一次中東戰爭
3、1950年的朝鮮戰爭
4、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
5、1961年的越南戰爭
6、1962年的中印戰爭
7、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
8、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
9、1969年的中蘇珍寶島戰爭
10、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
11、1979年的蘇軍入侵阿富汗
12、1979年的中國對越南自衛反擊戰
13、1982年的第五次中東戰爭
14、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
15、1980年的兩伊戰爭
16、1983年的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17、1986年的美軍入侵利比耐洞余亞
18、1989年的美軍入侵巴拿馬
19、1991年的海灣戰爭 真正的現代戰爭的開端
20、2000年的科索沃戰爭
21、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 22,2008年北京奧運會晚上俄格沖突爆發喬治亞全軍戰敗總統被殺軍昌滾人投降國土淪喪

⑨ 中東地區發生過哪些戰爭

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
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
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
海灣戰爭 1990年
第二次海灣戰爭 2004年

歷史背景
前3000年,猶太人的祖先定居於巴勒斯坦地區。1世紀後,羅馬帝國侵入,猶太人向世界各地流散。此後巴勒斯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19世紀末,大批猶太人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准備復國。1947年, 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兩個獨立的國家。猶太人同意此決議,1948年成立以色列國。阿拉伯人反對該決議,未建立阿拉伯國。結果發生4次阿以戰爭。以色列先後佔領了應屬阿拉伯國的全部領土。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C%E6%88%98%E4%BA%89"

++++++++++++++++++++++++++++++++++++++++++++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等離歐洲較近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所謂「中 東戰爭」是指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戰爭,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阿拉伯國家是指阿拉伯民族佔大多數的國家,主要分 布在亞洲和非洲北部的中東地區。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爭端 由來已久。歷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位於地中海、死海、約旦 河之間)建立過國家。公元前30世紀,原在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遷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亂彎中 區定居。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萊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萊王 國。此後,巴勒斯坦先後被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和土耳其等外來民族征服,猶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主張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重返巴勒 斯坦,建立猶太人為主的國家。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當時這個地區阿拉伯人66萬人, 猶太人僅9萬人,但英美為控制巴勒斯坦地區和蘇伊士河,竭力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 他們的策劃下已經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從此,阿、以兩個民族間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斷發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縱下的聯合國大會通過決 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由兩國分治,阿拉伯世界廣泛反 對這個決議,沒有建立阿拉伯國家,也堅決反對猶太人建國。1949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就同以色列發生第一次中東戰爭,結 果阿拉伯國家失利,埃及、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先後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戰爭結束 後,卻遺留下許多問題,這樣,逐步引發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東戰爭。直到1989 年,才終於建立「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國問題才告一段落。

鬧歷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反對,在美英 支持下,按照聯合國決議建國,激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次日凌晨,埃及、約旦、黎 巴嫩和伊拉克5國即向以色列宣戰。這場戰爭斷斷續續地打了9個多月,在聯合國的調解下, 於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戰。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達2.07萬 平方公里,比聯合國決議規定的猶太人國家的面積還多6700平方公里,並驅逐了96萬巴勒斯 坦人。戰爭遺留下「邊界問題」和「難民問題」,為日後再次爆發戰爭埋下的禍根。



第二次中東戰爭
亦稱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從英、法殖民主義 者手中收歸國有。同年11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島。31日,英法 以「保衛運河通航自由和安全」為借口,向埃及發動進攻。在世界人民的聲援和支持下,埃 及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對於這場戰爭,美國同英國、法國之間存在著矛盾。英、法軍隊 於12月22日撤出埃及領土,以色列軍隊於1957年3月才全部撤離埃及。這場戰爭以侵略者的 失敗而告終。

嘩山

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五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不甘心失敗,念念不忘尋機報復。埃及總 統納塞爾在勝利面前有些大意,再加上受蘇聯的蒙蔽,對以色列未能保持警惕。1967年6月5 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突然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襲 擊。在以色列的空軍的大規模的空襲中,埃及近300架作戰飛機被毀於地面。埃及陸軍在失 去空軍的掩護下,遭以軍重創。接著,敘利亞、約旦在以色列空軍的突然襲擊下,大量飛機 受損,陸軍也先後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戰爭受到嚴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聯合國安 理會兩次通過決議,埃及、敘利亞、約旦在喪失大片國土的情況下被迫接受無條件「停 火」。在6天的戰爭中,以色列侵佔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約旦管區、加沙地帶、敘利 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島,迫使50萬阿拉伯人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或「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 為收復六.五戰爭中的失地,集中51萬地面部隊和海、空軍主力分別向以色列軍隊佔領的西 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發動突然進攻。埃軍當天渡過蘇伊士運河,8日摧毀以 軍「巴列夫」防線,收復部隊失地。敘軍也一度打到太巴列湖。面對戰爭初期不利形勢,以 色列迅速動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40萬人。決心先以北線為重點,集中使用空軍主力 對敘軍陣地進行空襲,以3個師轉入反攻。經激戰,迅速擊潰敘軍。爾後於16日,集中兵力 轉移西線,以軍偵察突擊隊喬裝埃軍深入埃軍後方,大肆破壞埃軍薩姆—6防空導彈陣地, 為以空軍開辟空中走廊,以軍後續部隊乘隙渡過運河,在西岸建立橋頭堡,並攻入埃及腹 地,對埃軍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態勢,戰局頓時逆轉。10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 要求雙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於22日,敘利亞於24日同意停火。此後,先後簽署了兩個 在西奈脫離接觸的協議。


第五次中東戰爭
亦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從陸 地、空中和海上大舉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軍佔領了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一地區的基地被全部摧毀,武裝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損失。駐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受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創,薩姆導彈設 施和空軍力量遭到到重大損失。6月11日,敘利亞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接著,以色列調 集重兵對巴解總部所在地貝魯特西區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包圍和攻擊,後在聯合國的調解 下,在維持和平部隊的監督下,巴解總部及其萬余名武裝人員不得不撤出貝魯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個阿拉伯國家。敘利亞在貝魯特的1000多名部隊也同時撤走。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 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 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 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 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 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准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 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 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 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斗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希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 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 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准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 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希總統正式批准了 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 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 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 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 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 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 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 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 作戰的准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 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 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 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 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 會議主席鮑威爾批准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 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 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 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 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 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 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 上午10時30分,布希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 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辟 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 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面進攻作戰,美中央總部陸軍也制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 刀」計劃。該計劃事實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決定,由5個軍隊集團 執行地面作戰任務。美第十八空降軍在整個戰線西部實施進攻,負責切斷科戰區伊軍同 後方的聯系;美第七軍在戰線中段擔負主攻任務,重點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第七 軍右翼,依次是北線聯合部隊、美軍中央總部海軍陸戰隊和東線聯合部隊,他們將包圍 科威特後方及科威特市內的伊軍部隊,牽制伊軍戰術和戰役部隊,其中北線和東線聯合 部隊的阿拉伯部隊將負責解放科威特市。計劃制定以後,多國部隊從1月17日空襲之日 開始至2月24日進行了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兩個軍數十萬人分別從原駐地向新的進攻 出發地隱蔽機動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4時整,多國部隊向伊軍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 攻,將海灣戰爭推向了最後階段。多國部隊首先在戰線中部發起攻擊,以吸引伊軍統帥 部注意力。隨後,東西兩端開始行動,以造成西端「關門」,東端「驅趕」之勢。在這 種情況下,擔負主攻的美第七軍發起決定性攻擊。先向北,隨後向東,殲擊伊軍主力部 隊。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面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向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制,多國部隊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務。鑒此,布希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整個地面進 攻歷時100小時。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 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自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 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據戰後統計, 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 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 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 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⑩ 中東地區發生過哪些戰爭

中東地區發生的戰爭如下:

1、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6日,由於巴勒斯坦土地極度不公平的分割,導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交戰。

2、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以色列發動戰爭與埃及爭奪通行權。戰爭共持續了6天。

3、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戈蘭高地的敘軍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由此爆發沖突。以色列全面獲勝。

4、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埃及和敘利亞企圖收復失地,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先勝後敗。

5、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因為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對黎巴嫩境內巴勒斯坦武裝發起進攻,這次戰爭是巴勒斯坦問題的延續,以色列最終單方面撤軍,第五次中東戰爭告終。凳拿

6、巴以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猶太人同意決議並建立"以色列國",阿拉伯國家反對該決議未在規定地區內建立阿拉伯國。此後阿拉伯聯盟國家與以色列之間便發生了多次戰爭。

7、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滾仿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8、大粗纖海灣戰爭: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1990年8月至1991年2月,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

9、伊拉克戰爭(又稱第二次海灣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

(10)關於美軍入侵中東戰爭電影擴展閱讀:

中東地區動盪原因:

文化差異: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里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在這里匯聚。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將耶路撒冷視為聖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蘭國家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國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馬來西亞這樣的其他民族國家。

其民族分別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普什圖人、馬來人。

阿拉伯國家是以阿拉伯族為主體的國家的總稱,包括沙特、伊拉克、利比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為主,但黎巴嫩人主要是阿拉伯人。

閱讀全文

與關於美軍入侵中東戰爭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熊出沒全集電影 瀏覽:910
線上怎麼看電影 瀏覽:192
漂浮電影西瓜視頻 瀏覽:402
清純小女孩是哪個電影 瀏覽:85
微電影鞋子的故事 瀏覽:973
東莞最大的電影廳在哪裡 瀏覽:173
邯鄲市哪個電影院有包廂 瀏覽:566
無人區電影免費版完整版 瀏覽:269
生化危機微電影 瀏覽:646
大連和平廣場萬達影城影訊今日電影 瀏覽:366
平民英雄電影免費 瀏覽:15
格魯特偷鑰匙是什麼電影 瀏覽:577
二戰法國歐洲戰爭電影 瀏覽:706
隱形男孩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1
種子小電影怎麼看 瀏覽:261
馬拉松的約定電影在哪裡拍的 瀏覽:20
黑人吃西瓜的電影 瀏覽:565
電影智取威虎山色彩分析 瀏覽:734
電影紅色高棉殺戮之地西瓜視頻 瀏覽:42
分析電影中對於色彩和象徵的運用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