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西方電影文化的差異
[轉]
首先,我要說明,中國的描寫英雄的電影不是少,而是因為美國的英雄使觀眾對於英雄的解釋狹隘化了。相比於西方高大威猛俊朗的英雄(如詹姆斯邦德,佐羅,超人或蝙蝠俠等),東方的英雄體現的更多是平凡普通的特點。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其自身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讓中國電影中所謂的英雄大多出身平凡,事跡平凡,毫無西方英雄的那些可以拯救世界的功績。其次,人文環境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和人文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這讓中國的英雄變得很謙虛,很平和。
因此,中國導演們往往另闢蹊徑,將重點不再放在大片上,而轉為描寫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為中國的地域廣,民族多,民俗濃厚。遠到《黃土地》和《紅高粱》,近到《瑪雅的婚禮》,中國導演們將民族獨特的原生態之美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厭倦了大片的觀眾眼前一亮。這樣,中國的有創意的導演們就化劣勢為優勢,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的電影渠道。
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所以,西方的英雄總是會獨特的顯示出來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是對中西方電影內容上的總結,下面我們要說一下關於電影敘事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發現了,中國的一些電影,在表達情感時候經常會用景物來做鋪墊和襯托,靠景色來突出人物的情感及當時環境的氛圍。這似乎有點傳承於宋朝的人文畫和古代的一些借景抒情的詩歌。而西方的電影更多是靠人物細膩的表情來刻畫人物的情感。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更注重自然的規律,而西方則更注意自我的主觀能動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像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更使得景物的描寫成了中國電影中的一種特色。
而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又因為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在電影中,西方人細膩的表情變化成為了衡量一個演員的尺度。
最後,我要說的是西方與中國的科技差距。
美國大片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場景規模宏大,靠高科技完成的場面十分絕妙逼真,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很多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場景都在這種科幻電影中得到了真實的展現。這源於西方高超的科技,也源於他們歷史上比較早的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而中國依然是由於起步較晚,再加上中國人本身的膽怯與謙虛,科幻影片的質量並不出色。這又使得在表達方式上中西方的一大差異。
雖然中西方的文化迥然不同,造成中西方的電影也不可能趨同,但我們作為觀眾,更希望看到的是兩地取長補短,相互了解與借鑒彼此的精華部分,為電影做出更大的貢獻
❷ 國產電影越來越受到國內外觀眾的關注的原因是什麼
近些年來,國產電影越來越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整體電影的市場都在變得受歡迎。隨著人們生活條件日益提升,人們已經不再注重於那些物質或者生活上的滿足。而是越來越注重精神世界的滿足和享受,人們更希望在工作之餘,能夠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看電影就成了很多人首選的放鬆方式。
第三,國人對電影的鑒賞力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以往我們看電影,大部分看的是明星陣容,但是現在我們會更加註重一個電影的劇情和電影所要表現出來的內涵。
以往的國產電影總是給人一種商業痕跡,過重高不可攀的形象。但是這段時間,國產電影變得越來越接地氣,明星效應越來越小,電影的剪輯和後期製作反倒越加精彩。
希望國產電影能夠堅持這樣的好苗頭,給我們帶來更優秀的作品。
❸ 國內外電影人物塑造的研究現狀
好萊塢席捲全球,對各國的電影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在商業電影的瘋狂襲來下,對文藝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以賈樟柯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也在嘗試著各方面的變化。
人物形象與倫理表達相結合的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表現了人類思想和情感的外化反映。 一個民族的歷史沉澱和時代印記,深深植根於古往今來的點滴、改革、蛻變和民族信仰。
它們蘊藏著豐富沉澱的文化記憶,通過藝術家的再創造,有意無意地呈現在電影中。
電影是本國文化意識形態、社會認同和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 隨著電影全球化的到來,國內文藝電影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一些電影製作堅決戴上了西式的枷鎖。
隨著西方電影和好萊塢電影逐漸成為國際化標准,文藝電影在電影市場的生存環境中岌岌可危,電影市場瞬間將意識形態轉化為斗爭場。
賈樟柯的電影之所以能走出國門,走向國際,是因為他的電影充滿了民族性。
賈樟柯電影將社會底層人群的無奈、煩惱、矛盾,以及社會時代前進中小城市的緩慢步伐與城市化的到來沖突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將小人物對大城市的嚮往和內心慾望融入電影,形成獨具風格的賈氏電影
張柯電影中的人物造型成為該片的一大特色,這些性格鮮明、形象立體的人物發生了戲劇沖突,推動著故事敘事的發展。
人物形象與倫理表達的結合,鏡像透視賈樟柯電影人物形象的倫理觀念。
電影外部形象的塑造是次要的,導演們可以思考如何賦予人物新的意義,反思反映出的社會現狀,解讀以這個人物為代表的這類人物的性格特徵、心理成長,從而領悟生命的真諦。
探索此人之外的深層含義,不僅使我們對電影中的人物有充分的認識,也使我們反思對自我的認識。
賈樟柯運用自己獨特的電影語言和個人創作特徵塑造了許多經典人物形象。
在倫理變遷語境下,賈樟柯電影人物形象體現了現實生活的重建、倫理道德的表達、倫理問題的分析、對人生意義的傳達。
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必須積極面對電影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以積極開拓的視野迎接挑戰。
❹ 現實主義電影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現實主義電影的勃興現狀
1、政策扶持度高,市場包容性強
2、藝術性呈現與內容深度的平衡
一方面現實主義的電影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其深刻性嚴肅性和批判性未減
二、對現實主義電影的反思審視
1、內容過多停留於邊緣主體
2、過分迎合受眾導致價值迷失
3、現實主義語境下的敘事受制
這些都可以掌握好啦!也可以寫一寫練練喲1 中國現實主義電影井噴的原因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社會蓬勃發展,新舊媒體處於更替階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量生產信息的新興媒體出現,新聞信息變得碎片化,受眾多樣化的需求,使國產現實主義電影出現了新趨勢,依託社交媒體進入了井噴式發展的時期。
1.1 肆意消費的大娛樂背景下,觀眾渴求精神回歸
近年來,國內熱播節目主要為娛樂真人秀,以明星為基礎。綜藝文化的圈層傳播塑造了「全民娛樂」的擬態環境,商業化、市場化的運作規則滲入電視公共空間,消費主義思潮開始掌控媒體,使客觀真實的信息內容、文化讓位於消費與娛樂[1]。有些節目為了爭奪收視率,不惜報道低俗新聞,搶占輿論話題,但這對社會正能量的宣傳引導、主流價值觀的塑造沒有任何作用,反而嚴重擠壓了公共傳媒空間,也影響了觀眾對主流媒體的印象[2]。過度娛樂化生成了象徵符號與模因,全民狂歡,人們出現審美疲勞,渴望精神文化的回歸,受眾開始對現實主義電影產生需求[3]。
1.2 緊貼社會熱點,把握民生
2018年4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浙江寧波召開全國電視劇創作規劃會議,對偽現實主義題材的懸浮劇進行了批判。所謂懸浮劇,是指某些脫離中國現實的現實題材劇,劇中的事件、情感都沒有根。表面上看,劇中人物從事著和當下生活緊密相關的工作,但劇中充斥著無病呻吟的情感傾訴和生搬硬套的情節套路。與此同時,國產現實主義電影爆款頻出,電影市場用實打實的佳作扛起了復興現實主義的大旗。2018年上半年,《爆裂無聲》的橫空出世,無疑是對當代國產電影現實主義浪潮的一次延續。在《爆裂無聲》中,我們可以看到與《烈日灼心》《心迷宮》一脈相承的影子,有根植本土的生活氣息,有反思社會的力度,更不乏人文關懷的溫度,緊貼民生。
1.3 新媒體時代的廣泛傳播與分享
在傳統媒體時代,一部電影能否引起廣泛關注,主要取決於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傳播情況;而在新媒體時代,一部優秀的電影可以藉助社交媒體迅速傳播,甚至實現廣泛分享[4]。進入web3.0時代,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格局,傳播受眾由單一的接收者變為受傳合一者,不斷分化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主流媒體的影響力[5]。人們在信息化時代習慣接收碎片化信息,新媒體依據獨有的優勢搶佔先機,覆蓋人們的話語圈。例如,《我不是葯神》上映後,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出現了大量的相關分享與討論話題,電影知名度迅速提升,電影票房節節攀升
❺ 國內外電影的區別
首先,電影是國家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反映與延伸。 就拿美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來做典型對比吧:美國是資本主義老國,開放、多元的民族文化,發達的科技極大地推動其電影產業的發展,你可以看到美國電影的取材范圍很廣,電影的題材也很多,加上高科技的運用,觀眾挑剔的胃口等等。這一切因素加起來,使美國能成為一個電影大國。 而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那麼首先在電影的取材來源和文化背景上略遜於美國,不過並不表示思想境界就差,電影的拍攝是針對特定的旁猜神市場和人群的,中國導演當然就拍出適合我們的電影。不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電影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國外的優秀的經驗與技術我們都拿來進行適合自己的運用。兆帶你看近幾年國產電影出了很多不錯的大片,這可以說明我國電影業是在發展的。 看一部電影,不單單是從影片開始第一秒看到最後一秒,要結合此部電影中故事的產生背景,結合演員精湛到位的表演,以及跟隨故事主旋律的發展,最後到問題的解決,事件的結束,運虧並試圖揣摩出編劇與導演試圖通過此部電影傳達給觀眾一個怎樣的信息。這樣,一部電影才能體現出他的價值,而非僅僅是打發時間。
❻ 中國電影現狀分析
分析中國電影現狀
現階段,我國電影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重新贏得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中式大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國際市場有了新的開拓,商業價值也趨於提高。但我們應當看到,中國電影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逆差狀態,影片的海外競爭力仍然偏弱,與中國貿易大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為此我們簡要歸納了近年來中式大片的成功經驗:
從創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經摸索出一條主旋律片、藝術片和商業片三型互滲的電影美學道路,特別是在主旋律應當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取得了共識。
從在觀眾中的社會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蘊藉民族主流或核心價值理念的美學傳統。
從資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經探索出了中國獨資、中外合資、民間融資、大陸香港合拍等多重電影投資渠道,並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環的投資環境,這對於我國電影產業的又快又好發展是重要的進步。
從電影管理機制看,我國電影管理部門已經在電影指導、審查及監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這對於國產大片的持續發展是必要的。
國產影片的發展成績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認真關注和反思。
第一,影片主題過於直露。不少中式大片往往把表達主旨或主題過於直露地剝露出來,損害了電影美學的完整性,令觀眾失望。
第二,影片通俗故事後面往往缺乏美學傳統蘊藉的支撐。中國電影美學的一種傳統在於,在通俗故事描繪中投寄深厚的興味蘊藉,讓觀眾在觀賞的愉悅中品味人生至理至情。然而現階段的國產電影的「俗艷」下面缺乏足夠的興味蘊藉。致使觀眾難以投入足夠的理解力和共鳴感。
第三,對海外受眾心理和外國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興趣不高。不少影片傳達的核心價值理念主要囿於國內需要,而在國際普遍性方面存在欠缺,所以難以進一步向國外推廣。
第四,不少電影劇本缺乏質量,導致影片缺乏深厚的蘊藉。
第五,推廣模式尚不成熟,推廣的專業化水平產低。
其實,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對頭,國產影片創作水平的進步及其文化軟實力提升,應大有希望。為此,我們嘗試提出如下一些建議:
第一,強化影片主題的美學化處理,加強中國電影美學傳統的傳承和開發。
第二,加強電影製作技術與文化品位的探索。組織電影製作技術班子,集中研究3D技術等高科技在電影中的綜合運用。
第三, 調集我國電影劇本創作的最強陣容予以攻關, 吸納優秀作家參加劇本創作,為我國電影產業持續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劇本。全力改善電影劇本創作這一目前我國電影發展的「短板」,這是是我國電影軟實力迅速提升的關鍵。
第四,加大中國電影對外推廣和傳播的政府扶植力度。
第五,積極吸收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了解把握各民族文化心理,將「文化折扣」變為文化優勢。學習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從而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第六,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電影的外推模式,努力提高推廣操作的專業化水平,積極探索合理的營銷策略和發行渠道。
第七,加強國際電影合拍協作。
第八,大力辦好國內和國際電影節
電影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受大眾喜愛,而有百年歷史的中國電影,也在走過蜿蜒曲折的發展道路後厚積薄發。中國電影業目前面臨多種困難,從大的環境看是電影的崛起,從電影業內看,是改革的滯後。中國電影不僅是一項文化產物,也是我國歷史傳統和世俗文明的延續和傳遞。可以說,中國電影的新氣象是眾多創作者在現實生活題材領域內創新和探索的結果。
現實狀況
說當下的中國電影已進入百花齊放的時期,有點勉強。與西方電影業比起來,我國的確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是設備、技術上的差距,此外,我國缺少拍娛樂片的經驗,資金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單就藝術水平來說,中國並不比西方差,中國電影近年來在世界一些著名的電影節上頻頻獲獎。
在2010年,我國的電影市場生產了400多部影片,只有約1/4能登上電影院大銀幕。更多的銀幕則被僅有的幾部大片和賀歲片佔領,這就是銀幕壟斷。這種壟斷是資本投放的結果,資本和商業大片互相追逐。而老百姓眼裡所謂「好看」的片子屈指可數。
5年前投資一億元就是大片,2010年已經漲到3億元——投入成本大大提高。資本的唯一理性就是投資有票房保證的商業大片,投資當下最顯赫的電影人。
例如《讓子彈飛》上映以來總票房突破5億元,姜文在劇中那句「站著掙錢」意味深長!資本推高了電影票房成本(有的賀歲片實行限價,實際上有的高達80元,甚至上百元),也控制了80%的銀幕。這種贏家通吃,老百姓乖乖埋單的狀況能持續多久呢?
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
老百姓看電影,就是看裡面的人和事。方寸之間,兩個小時左右的光陰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場,人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逐一展現。如今,電影題材越來越有局限性。農村題材的片子越來越少,而一些之前拍農村題材電影的導演現在也不拍了,甚至丟掉了自己的長處,盲目追求時髦,以至於拍出來的電影令觀眾失望,真是令人擔憂。
小而雅的文藝片受眾群體也在逐漸遞減。而有的影片淡化情節,淡化思想,故事片沒有故事片的情節,整部片子放完觀眾還沒弄明白到底是想闡釋什麼主題思想,令觀眾一頭霧水。
如今,越是看不懂的影片越被說成是大片、好片。整個社會比較浮躁,在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裡,那些中產階層開始講究階層氛圍,什麼「好吃」吃什麼,什麼「好看」看什麼,靠資本運作的中國導演開始迎合這種取向,豪車、豪宅、美女等開始充斥銀幕,宣揚帝王般的尊貴生活,而在影片中即便是有窮苦的家庭背景的人也都是塗脂抹粉,艷光四射,根本不考慮電影本身的背景。
市場上出現的所謂賺錢的商業片只顧賺錢,武打片、警匪片等沒有實質內容,而大打激情床戲作為賣點忽悠觀眾。看完電影,如浮華煙雲,羨慕嫉妒恨都有了,觀影快感盪然無存。
那些小成本小製作的影片在經歷種種困難之後,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入淺出的敘事方式在國際電影節上屢有斬獲,在國內卻很難進入人們的視野。正如賈樟柯所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的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或沉重。」在過去的10年當中,他特立獨行,用他的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像賈樟柯一樣執著的導演還有很多,他們的身體力行促使我們去思考當下的生活,重新審視我們的心態。
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中國電影是如何在當今國際影壇造成巨大影響的?許多人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大大的紅燈籠、京劇、中國功夫等在電影中反復出現的民俗風情。像電影《梅蘭芳》中,京劇這個中國的國粹在影片中以線索和背景出現, 京腔京韻的中國氣息在影片中異常出彩。並不是只有看不懂才能成為藝術,真正的藝術是能夠打動人的,也為人們留下一些思考和難忘的內容。中國電影背負著讓世界認識中國的使命,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欣賞能力也增強了。中國電影百花齊放,不是要拋棄傳統,而是要與時俱進。在時間的長河裡,電影已變化了多種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每個時代都會有它的鮮明特質。
創造票房神話在中國不是難事;難的是,未來觀眾能看到什麼樣的好電影!只有在文化意識形態上進行准確定位, 中國電影才能在全球化的浪尖上站住腳。
❼ 影視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論現代影視製作的發展趨勢—融技術藝術為一體
作者:季偉 深圳有線電視台製作中心 主任
當今時代是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隨著大型計算機、數字化智能化攝像機、編輯機、視頻切換台、數字三維特技機、非線性編輯系統、電腦燈控系統、MD音頻製作系統等先進的電視製作設備的問世,為影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製作功能。電子技術的發展是電視事業騰飛的基礎,也可以說是電視藝術的不斷提高和創新的要求,帶動和促進了電視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電視播出形式的多樣化如大型現場直播、異地雙向直播等的推廣運用,充分體現出各電視台的綜合能力和整體水平,也對電視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各級電視台在電視製作方面都有長足發展,各類電視製作設備更新換代的頻率也越來越快,但我們與世界先進國家仍有相當的距離,究其主要原因,不僅是硬體——設備的落後,更是軟體——專業人才的缺乏。那麼,目前我國電視業最缺乏的是什麼類型的人才呢?針對我國電視業的現狀和走勢進行分析,可明顯看出主要是缺乏能將藝術和技術匯集於一身的綜合性人才,也就是說既有藝術創作才能又掌握嫻熟的電視製作技術的軟硬體合二為一的人才,這類人才目前在世界影視製作界被稱為「電子畫家」或「製作設計師」。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的影視界一直以來都是將技術和藝術分為兩個行業,技術人員只注意硬體(電視設備)的開發和運用,對藝術缺乏關注和研究;而大多數編導人員也僅注重在藝術領域的發揮和創新,對現代電子技術方面至多也只有一點粗淺的了解,這種建立在舊體制上的分工與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電視節目的創造向更高層次發展。由於我國電視行業長期以來形成的這樣一個不良狀態,人員分工越來越細,工作環節和部門越來越多,機構越來越龐大,推委扯皮情況越來越嚴重,而技術與藝術互通的問題始終未被重視,使得電視從業人員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能力過於單一,綜合能力差,跟不上電視業發展的需求。例如,搞一場大型的綜藝晚會就得幾個部門、五六十號人馬齊齊上陣,節目尾名單一大串,工作起來協調指揮不靈,目前國內許多電視台這種狀況日趨嚴重。
其實,在如何培養一支人員高效、少而精、一專多能、知識結構多樣的影視專業化隊伍方面,國外早就有不少先進經驗,他們的做法不是把製作技術人員與藝術編導人員人為地分為兩大塊,而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合為一個節目製作部門,這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均有很強的電視技術功底,又具備相當的藝術創作才華。前蘇聯的中央電視台節目製作部就擁有20多位稱為電子畫家(多數為工程師)的製作人員,製作各種大型晚會節目的導演和攝像人員不僅懂舞台藝術、攝影構圖,而且熟練掌握特技切換台 、不同攝像機的各項功能,甚至對電腦燈光的光效、三維特技、音響系統及幾者間的配合使用都非常熟悉,對這些技術性設備功能的掌握和運用自如,使得導演們在藝術上發揮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而各環節的技術人員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及自身的藝術修養,與編導配合得天衣無縫,使節目更加錦上添花。
將電子高科技技術廣泛運用於製作動畫片、電視劇、電影,在我國尚屬初級階段,而早在70年代末,美國已運用先進的電子技術製作出《星球大戰》等科幻影片,達到了先進的電子技術與人類幻想最完美結合的頂峰,因而轟動全球。在美國的各類影視製作公司里,電子高科技技術已在影片製作的各個環節中被廣泛而普遍地使用,同時電子技術與藝術均精通的人才比比皆是,這些融電子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電子藝術家們又稱製作設計師為人類的影視業開創了無限的發展空間,也使得好萊塢生產的影片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幾十年稱雄世界。
我國電視界至今沿襲著50年代電影廠舊的製作體制,各工種分工明確、嚴格,以至不能為電子藝術家(製作設計師)的產生和成長提供所需的條件和環境,造成這類人才的奇缺。同時經濟的不發達和生產模式仍以傳統方式為主,與美國影片在製作的各個環節中廣泛而普遍地使用計算機甚至用機器人、機械手的程度相差甚遠,也使得我國影視業至今還無法生產出一部能與美國70年代的《星球大戰》相媲美的影片。
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影視製作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國的影視界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能融技術藝術於一體的電子藝術家(製作設計師)。而目前我國從事影視製作的人員,多數都是學技術出身,他們從跨進大學校門時,就被劃歸理工科,學習的范疇只局限於機械設備、無線電、電子技術,很少接觸到藝術學科,走出校門,又定位在技術崗位,自然難於向全方位人才發展。鑒於電視業發展趨勢,這種融技術藝術於一體人才的培養應考慮從上大學開始,在理工學科里,開設旨在加強學生藝術修養和提高鑒賞力的教學課程,在文科的課程里,對電腦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初步掌握,必須提高到能夠進行三維技術的製作,以求未來的電視從業人員能夠全方位、多角度、高起點,融技術藝術於一體,適應影視業未來發展的需求。在這方面,北京廣播學院已率先邁出了一步,學校在學科的設置上,有的不再分文、理科,而是合為一體,對於培養全方位的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環境和條件。
目前國內一些新興的電視台,擯棄不少老台的傳統設置,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體制和經驗,除了機構設置更趨合理外,對崗位的劃分界定不再過於細致,吸收的工作人員不僅精明強干、工作效率高,而且知識面廣,一崗多能,特別是製作人員,除了熟悉設備的技術性能和各類技術指標的調試外,還能擔任電視製作導演、特技製作、動畫製作、音樂編輯、藝術布光、特技台現場切換等等這類軟硬體相結合的工作。在國外,這類軟硬體相結合的工作很早以前便被人稱為「邊緣科學」。
如今的影視製作已邁進一個數字化的新時代,電腦製作技術和手法已逐步取代傳統的製作設備、製作手法和製作方式,這種發展趨勢已帶來了影視製作的一場新與舊、現代與傳統間深刻而廣泛的革命。以往電視節目傳統的後期製作系統是由分工不同的多個技術人員(電子編輯、電子字幕、普通特技、三維數字特技、混合配音等)按程序依照記者和編導的創作意圖逐個完成,而技術人員只是承擔設備操作。進入多媒體時代的電視製作行業,已將電視特技編輯、音響效果、電腦圖像創作合為一體,因此製作人員以往純技術性的技能已遠不足夠,而需要全方位地融技術與藝術為一身,這就促使技術人員必須注重和加強自身對音樂、美術及綜合藝術方面的學習和提高,以不斷適應發展的要求。(製作人員們因為佔有熟知設備的各項功能的優勢,只要注重提高自己藝術方面的素養,就能很快勝任這類軟硬體相結合的工作,成為融技術藝術於一體的人才)。
目前一個多種知識結構的人才相互融合、電視製作隊伍不斷繁榮的局面正在形成,一批復合型的製作設計師在逐步涌現,由此也促進了電視製作行業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兩大電視台(有線電視台、無線電視台)也面臨著突破沿用國內電視台的舊體制的局面,進行新的嘗試和大膽改革的趨勢,這就需要不僅是兩台的決策層甚至是深圳市的主管部門能夠為兩台在機構和體制的改革方面,設計制定一條新路,不但使深圳的電視事業上一個新台階,也使深圳的電視事業能走在全國的前列。
編者註:季偉1978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1983於參預籌備深圳電視台,1995年參預籌備深圳有線電視台自辦節目,現任深圳有線電視台製作中心主任。
一、現狀分析
盡管電影與電視的相爭已是龍虎鬥的事實,但把影視作為藝術的一個整體來觀照,依然還是一個相同的整體。中國影視藝術的劇烈動盪還是在90年代,此前隨著電視及其它媒介的改革發展,躍進的氣勢已經逼使電影開始改弦更張,娛樂大潮山雨欲來,但隨著90年代大眾文化的興盛,娛樂高潮的迭起,電影和電視的一高揚一低迷的的世紀現象已無可阻擋。於是,一方面,在世紀之交益發臨近的時候,感慨中國電影危機的聲音愈發響亮,日漸增多的警醒呼告和憂慮之心拳拳可見,特別是人們對中國電影進入WTO後的狀況作了「死而後生」的悲壯預言,令人驚心動魄;另一方面,對電視由興盛而轉入危機的預言也不時可見,對網路熱潮給電視沖擊的憂慮明顯出現。我們都似乎默認了這樣的事實:電影遇到了轉折的關節口,電視的好日子也未必長遠,於是拯救影視和原本批評影視的議論就混雜在一起。不過,無論批評還是期望,都是本質上對中國影視的期待熱望。
然而,關涉的復雜問題太多,三言兩語不可能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對目前的狀況,人們的反思和分析常常淺嘗輒止,從哀嘆者、忿忿者、極言者中考察,對待中國影視的態度似乎有明顯的兩類人:一是把自己劃為局外人,評頭品足,事不關己,毫無切膚之痛,甚至指桑罵槐,少了熱切感;一是囿於行業利益,似乎熱心十足,但不是商業味濃郁,把電影完全當機械的利潤工具,就是不顧電影的生存條件,侈談藝術或只重教化目的,弄得創作無所適從。我們談論21世紀中國影視,首先應當明確是在分析和促進我們自己需要的藝術創造,它有強大的發展前景,是人民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無論生存境地和形態怎樣變化,它必然將生存發展下去。同時,我們又必須既正視商業利益又面對大眾文化彌漫的現實,把影視的發展和問題做綜合認真的分析,為它在新世紀的旅程提供新的助力。也由此,才可以看清面向21世紀的影視藝術發展趨勢與時代特點,才可能把面向新世紀的影視藝術教育作為一個事業來真正有針對性地作好。
由此談到教育和影視教育,傳統的教育就是書面教育,它是通過閱讀、講說方式來延續的。但時代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21世紀影視藝術的發展趨勢是與時代特點相互關聯的,從20世紀後半葉開始,從文學到影視的交融,使閱讀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應當說,20世紀就是傳媒革命的飛躍時期,前所未有的傳媒巨變,愈到世紀末愈發顯得急促疾速,從早期的電影、電視,到現今時尚的電腦、多媒體、網路,加速度的變革顯示著信息世界變化的匪夷所想,我們所習慣的幾千年書籍文字傳媒的傳統,正被不斷翻新的電子傳媒遮蔽,傳統的信息世界基礎遭到猛烈動搖。歸總這種變化的趨向,可以表述為:感官享受愈發明顯,書籍閱讀的靜態消費被聲畫一體的動態消費所沖擊,聯想的閱讀性質被直觀的視聽文化所影響改變。所以,書籍文化被音像消費所沖擊、逐漸代替的大趨勢是越來越顯而易見。由此帶來的文化觀念變化則更為巨大。在21世紀,不可忽略的是:多元文化的消費內容必然形成,單一的文化指令遭到明顯的質疑,人們更加趨近文化的融合,反對排他的狹隘文化限制。在消費方式的多樣化上也無可阻擋。首先,以電子視聽文化為主導的消費將成為中心,人們離書報更遠,書籍和報紙、雜志藉電子傳媒包括網路而實現消費的趨向越來常見,視覺閱讀在足不出戶中就可以實現;其次,信息資源的共享化,使地球村毫無秘密可言,個體可以瞬間掌握世界各個角落的大事小情,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促膝相談,任何人也可以在網路上隨時造訪自己,個體對多樣群體與素昧平生的個體之間的交流將形成新的消費時尚。再有,閱讀的分眾、針對某一群體小眾的閱讀將更加明顯,精英文化的發展勢所必然。21世紀的影視藝術教育的新思路必須考慮上述背景才可能實現。
所以,21世紀影視藝術發展是在和傳統矛盾角逐中展開的。判斷新的影視藝術概念,需要從下述角度去關照思考:
1、綜合化的交互性。21世紀的影視是明顯走向綜合化但又具有交互性,綜合化指打破彼此界限和獨特性,電影、電視、網路的結合,更不必說文學等的結合,使之在跨世紀的當口已經開始模糊界限,傳統強調的電影優勢未必就不是電視的優勢,電視電影批量出現就是證明;電視手法的電影化(如MTV手法)也和電影手法的電視借鑒一樣普遍被接受;網路介入電影、電視傳播和電視大量介紹網路,電影對網路的諸多表現,已經使三者的親近關系日益加深;網路的方式影響影視,影視的傳播靠攏網路。這些綜合化事態在新世紀只會加強而不可能減弱。
交互性的含義是指彼此融但又不可代替,盡管人們擔心電影消亡、電視被網路鉗制、網路把影視一網打盡(包括資金和統治權等),但實際上電影、電視、網路依然是遵循自己的獨特規律在運行發展。綜合化只是相對的一些特徵在消失,共同化因素增強,分工鴻溝部分填平,其本質是人的視野和文化角度在擴大。但細細考察,如同中國畫的濡染暈化之中的特徵支脈仍然清晰可見。只不過多方交互影響、此長彼消而已。比如電影的大眾化傾向,使原本精粹的藝術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娛樂潮左右電影,電影更接近生活,但它還是保有自己的不同於電視的視聽感染力。電視本能的接受電影的表現手法,在時空交接中豐富化,但它的家長里短的敘述依然不可消磨去,把小事抻長的電視本能不可能變為壓縮時間的電影式精要,因為生存的商業性絕不可能答應。
綜合化交互性對影視藝術教育的要求就帶來新的問題,既要對各自藝術特點的分門別類的把握,又要對過於專業化的精雕細刻採取淡化態度,趨向彼此共同綜合性的分析,才能適應時代心理要求。
2、私人化的公共性。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化主宰的新時代,一切事物可以在瞬間被周圍所探知,地球村中無秘密,但個人卻迫切需要隱藏自己,強調私人的不可侵犯性。於是明顯的矛盾在擴展,掌握先進的網路的人們在隱藏自己的神秘感中與他人虛擬交往,網路卻無所不包的網盡世間個人的秘密;影視更加看中個體的生活,但創作卻試圖把大眾的種種情懷作為票房的依據。影視使個人感受放大為公共性,影視讓明星個人成為眾人偶像,流行靠影視而傳播,任何個性瞬間成為大眾性,如早期的街上流行紅裙子但如今的滿街韓式化裝,松糕鞋等。當然我們可以說,藝術個性可以概括大眾的情懷,但影視的鏡頭使個性瞬間成為流行泛濫。我們已經難得見到萬人空巷的《渴望》現象,也沒有了眾口一詞的習慣,但影視受眾的廣泛性使千萬百姓蜂擁而看「小燕子」的情景仍在重演。影視具有使越是個人化的越成為公共化的條件,於是影視教育的文化批判就必不可少。教育者需要從現象中看到近憂遠慮,比如電視熒屏充斥歡樂游戲和拉郎配的婚約游戲,固然值得嘉獎,因為百姓歡顏,但無聊的性狀和虛假的本色卻不能不剖析,把個別人的生活瀟灑態度放大為千萬人的人生行為處世態度是危險的。電影的兇殺暴力情節和電視的拳擊游戲展示,使滿足了少數人的刺激,卻不能不危及大眾的精神生活。當電視培養起來的人們為酗酒而死的相聲演員洛桑傷懷,為黛安娜號哭,為演技平平但一步戲火旺的劉丹之死如喪考妣時,我們有責任讓觀眾看清極小的私人化感情俘獲大眾的隱憂,未必就不會比邪教的影響力小。
3、商業化的藝術性。對商業性的避諱隨著行業生存危機的加重而不再成為藝術禁忌。於是一切以商業市場來衡量標準的認識基本籠罩了藝術創作。我們面臨著商業無所不在,藝術臣服退縮的局面。當今影視的純藝術是難得有市場的,孤芳自賞式的藝術加速了商業化統治的步伐。但藝術被放逐的結果是無論商業還是教育都沒有支撐的骨架,也不能實現價值目的。商業與藝術不是比重多少的問題,商業要和藝術同樣重要的認識是必要的,一個是生存需要,另一個也是生存需要。所以影視教育的藝術分析要與市場商業的評價結合,比如對長篇電視劇的分析不顧及商業廣告主的需要,成本就不可能回來,那麼,再好的分析也不會被創作所接納,同樣難以實現分析的價值;反過來,一味縱容電視劇的拖沓,巨大的投資也就付之東流,生存基礎崩塌在所難免。商業化是時代潮流,作品被打上深深烙印是普遍現象。其實商業化的背後主要是投合百姓需求,贏得商業收益,而藝術的把握可能更好的和巧妙的獲得觀眾的認可,盡管市場具有生殺予奪的威力,但藝術的重要性才是生存基礎和根本所在。對影視教育而言,重視商業化的弊利,強調藝術性的要義,把商業手段和藝術本質各歸其位,才可能真正理解創作的意義。
21世紀的影視是遠比過去復雜多樣了,由此,影視教育的責任就更為重大。但在影視教育的現有規模和對它意義的理解上卻極為不足。中國影視教育體系建立的意義還有待宣傳。
二、問題剖解
關聯新世紀影視教育的問題很多,而認清影視藝術存在的問題則十分重要。特別需要注意的主要有幾個傾向:
1、庸俗化。影視藝術的世紀問題沒有比庸俗化更為可怕的。隨著大眾文化的興盛,世俗文化對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沖擊日漸明顯,影視首當其沖成為世俗文化的認同者和積極推廣者。在80年代末期的娛樂電影倡導中,娛樂認同打破了一貫自謂藝術教化的傳統電影格局,在強大的百姓大眾化文化要求的推動下,中國電影步入了多元化、平民化的時期。隨著時間推移,趨同世俗文化要求的現象日漸明顯,包括娛樂賀歲片的時興,喜劇片的大量出現,教化影片的不斷翻新,在狹隘的藝術電影天地之外,更大的文化空間被佔領。由於生存困難的逼迫,中國電影的庸俗化現象幾成時潮,它們以消泯人類文化和精神品格為代價,換來市場的一度存在。90年代更是一個捉摸不定的年代,90年代中國電影變化在五色斑斕的改革時世左右下眼花繚亂,包括發行製作方式的變化,合作製片的時興,國外大片引進的沖擊,院線制與宣傳操作方式的形成,都成為中國電影應接不暇的一次次沖擊。尤其是社會生活的極大改變和人們觀念的迅疾轉向,對電影審美創作造成重要影響。在這一時期,涉及電影更多的話題集中在改革、票房、策劃、檔期、買斷、盜版、明星、市場等等。和藝術欣賞直接相關的編劇、創新、手法、思想等則漸為鮮見。人們對電影藝術的概念已經轉向,大眾文化占據主要位置的時代,純粹藝術的口吻顯得軟弱無力。在90年代,藝術單一化的消解帶來下述顯而易見的變化:電影更加融入平民化的視角,關注平凡生命的價值,著重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表現,把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作為至高無上的藝術表現對象,丑星、幽默形象代替了奶油小生主角地位,娛樂成為自覺追求等等,多元文化成為電影基本狀況。我們愈來愈感受到藝術的通俗化和錯雜狀態,曾在過去某種狀況下端著架子講求藝術的中國電影,不知不覺中被大眾文化催促著降低所求,把取悅大眾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趕潮逐浪,追蹤著有票房或有獲獎希望的模式、號召、節慶,於是有的企求商業的收益,有的靠攏主流形態的評價,有的製造傳媒新聞等等,不一而足。放眼世紀末中國電影,英雄的冷落和凡人形象的走紅,瑣碎細節的放大和精緻藝術概括的被忽視,淡漠階級分野、好人壞人本質的人物與強調人性復雜多樣性的形象的趨向,突出七情六慾合理性的存在而容忍英雄的弱點、展示凡人情愛的復雜狀態,等等,過去多少有所顧忌的東西都堂皇登場,中國電影真正復雜多樣了。評判這一世紀末時期,可以看到電影藝術激情的疲軟和消退的共同現象。
電視天然是娛樂文化的大本營,但沒有哪個時期像現在這樣屈就娛樂世俗要求和感官享受。大同小異的游戲節目、娛樂參與節目層出不窮,趕潮似的電視娛樂一浪追趕一浪,似曾相識的歡躍內容,同樣招數的花哨主持人,克隆一般的節目樣式,以開朗耍弄為統一標記的明星參與,越來越古氣的歷史娛樂劇,游戲參與無處不在的各類節目,裝模做樣的婚戀游戲等,折騰得觀眾傻樂傻樂,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被現實實際所遠遠拋棄,感官享受的潮流不可阻擋。感官享受未必就是時代所必然需要的全部,嘈雜喧鬧不會永遠成為愈發高雅人們的必需品,在歷史鬧劇、宮闈戲連翩推出,眼花繚亂的MTV隨處可見,綜藝晚會鬧騰得百姓已多少顯示出倦態的時候,感官享受總會走到末路。事實上,人們決不會流連於感官刺激太久,世俗喧鬧已經顯露缺乏觀賞興趣的面貌,在克隆翻新的乏味背後,是庸俗培植起來的缺乏文化感的消費群體,他們也越來越不滿足當今的電視,娛樂也許就是禍首。
追究電視的庸俗化和多重因素相關,比如急功近利的表現形態。其中包括器重收視率,電視傳媒愈來愈看重收視率,這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收視率當然是衡量節目的剛性指標,有多大的收視率意味著吸引力的大小,所以,把收視的高低做為節目的衡量尺度是有一定道理的。面臨激烈的節目競爭,收視率的高低預示著節目的受眾數量多寡,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決定節目的重要與否,進而又有廣告的受眾面豐盈與否,以至於廣告收入的升降等等。收視率當然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所以,收視率對於電視台的節目生存有決定影響,重視收視率有充分的正當理由。於是,為了收視率,就上演了節目撞車,以至某一時段20餘家同時播出一個電視劇的奇觀現象。也許各個電視台都從中利益均沾?但實際上既浪費了時間資源,也暴露了傳媒共同的缺陷。在激烈競爭的時代,抓取觀眾肯定是對的,但沒有個性的創造,永遠不會創造出自己的品牌與天地。不能完全以收視率為取捨的標誰,是因為電視傳媒的天地很大很大,似乎不屬急功近利的新聞等節目照樣有很高的收視效果,而贏得觀眾的電視娛樂需求僅僅是其諸多功能之一。一般而言,即便娛樂節目都有較好的收視率,卻未必就有較好的收視「效果」,而且節目性質的不同決定收視率的標准也是相對的,有的節目不能簡單的以收視率來衡定其價值,何況節目時段的設置本身無形地增減了收視的人數。問題還在於,當代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欣賞口味的多樣化使一統合一的傳統大大改變。所以,傳媒需要戒除急功近利的弊端,認真研究獲取觀眾芳心的秘訣。要意識到電視屈就「娛樂需求」的心理實際是短視,世紀末電視人在頻頻改版、轉換面孔以討好觀眾的「充分理由」後面,是不是在過分的委曲求全?我們當然要以觀眾的需求為上帝,因而適應大眾文化時代的節目也理當以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製作,但電視節目俯就時潮的趨向未必就是真正的切合廣大百姓的心理需求,在改來改去反而愈離百姓願望愈遠的事實面前,應當冷靜地沉下心來想一想,什麼才是電視應有的品性、什麼才是電視台贏得觀眾好感的本質東西。
總上而言,影視藝術不能成為孤芳自賞的花園寵物,但承受世俗風雨也不應成為改變藝術本質的理由。所以,一味追求娛樂效果,影視就開始失去它的價值,娛樂也就成了俗套,庸俗就必然產生。事實已經提醒我們單純形式化的娛樂追求未必有良好的效果,形式創新的依據應當是內容的需要。事實還將告訴我們,影視迫切需要在文化內涵的培植上更下功夫。娛樂不可能成為觀眾的全部需要,文化的要求則是影視發展必須的前提。
2、模式化。在對影視藝術的探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模式化的弊端,盡管創新浪潮不斷沖擊著電影和電視,中國影視的藝術發展也的確較之以往有了相當大的飛躍,在世界電影格局中,中國電影的整體藝術成就為人稱道,獲獎數量也不在少數;中國電視的飛躍發展有目共睹,電視藝術的一些種類也得到世界同行的稱贊,個別節目也陸續得到獎項褒獎,但這些依然遮掩不住世紀末的尷尬和批評。缺少藝術創造靈性的問題阻礙著影視藝術的全面進展。
電影的模式化是指藝術套路的死板僵化,包括傳統敘述方式的缺少變革,主題教化的表面單一,人物形象的概念浮泛,藝術風格的含混矛盾等弊病。藝術套路的死板僵化體現在電影藝術表現方法的缺少創新,至今相當多的影片還重復著老套的思路,比如內心矛盾的表現法——空鏡頭的花開花謝,雲卷雨驟等,人物沖突的對立法——正誤對峙,性格對立沖撞等。傳統敘述方式的缺少變革也是觀眾厭煩的一個原因,許多影片遵循著以事為主的架勢,在敘述上面面俱到,故事的來龍去脈交代不厭其煩,整個故事似乎周圓方正,但人物主體的地位降為陪襯,故事缺少了動人的核。主題教化的表面單一是中國電影始終在克服而尚待努力的問題,由於過於注重教化功能,導致至今費解的一些現象:直露主題的創作往往只要蒙上「正確」的觀念,無論藝術表現如何,都得以堂皇上市;具有藝術感化力的動人之作,無論實際效果,常成為批評的對象。由於一些評獎對主題教化性強而藝術感染力弱的作品的偏愛,導致中國電影藝術滑坡的明顯趨向。我們絕對需要鮮明的政治傾向,但必須以出色的藝術表現來實現打動人心的目的,實現真正感化功能。模式化不破除,中國電影對世紀的挑戰就難以獲得成功。
電視的模式化並非是指欄目的一般規則和類型節目的固有格式,而是指普遍盛行的浮躁模仿的風氣。過去的幾年,電視彷彿進入了競相模仿的魔洞中,在試圖改版的良善動機下,上演的確實多是拾人牙慧的模仿劇,從無聊的侃戲,到遍地開花的情景喜劇,從千篇一律的扭捏獨唱加伴舞到無所不用其極的耍弄游戲節目,一潮接續一潮。曾經創造過中國電視輝煌的電視人在收視率的桿杠面前,忽然變得莫名所以手足無措。舉目所見,電視中充斥著模仿克隆之風,恍如商業行為的「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節目或欄目的好評引發的是四面八方的仿造,缺少文化見識和獨立品格的弊病暴露無疑。一個以文化創造為本的事業不應當讓投機取巧的商業劣質支配,充斥熒屏的雷同會導致藝術的衰敗,即或從傳播性質看,抄襲成風也將敗壞事業。可惜,迅猛發展的電視在許多方面似乎陷入了黔驢技窮的境地,從最初對中央台綜藝節目的仿造,產生出一個模子的晚會和其它綜藝節目;到對港台的追風,大量引入、拍攝「戲說」的片子,造就屏幕矯情戲耍之風亂舞;再到對地
❽ 國產電影製作的特效與國外的差距在哪裡
國產電影製作的特效與國外的差距在哪裡
中國和國外起跑線是不一樣的,縱觀發展史,雖然中國不停地努力縮小差距,但是技術上仍然落後美國一大截。下面是我整理的國產電影製作的特效與國外的差距在哪裡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迪士尼的《奇幻森林》已經上映有一段時間。從萬牛奔騰到隨風而動的細致的動物毛發,採用了好萊塢寫實動畫工藝和最尖端的動作捕捉技術,以及真人CG技術,並將這三者以全新的方式合在一起,打造出了這片讓人驚嘆的魔幻森林。
許多觀眾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回過頭去看國產電影的特效,於是有了想法,有一句網友評論是這樣說的:「說什麼國產大片特效和好萊塢大片特效差距不大,那些斥巨資請外國特效團隊的製片商看看奇幻森林的特效,精緻到毛發和微表情的動物,再看看你們的胡巴。難道覺不出出來被坑了嗎?!」那麼,就由我來談談國內的特效行業與好萊塢相比,究竟差在哪?
電影特效投資欠缺,大的成本不在特效上
一方面的資金投入不一樣。首先特效是一個特別燒錢的活。多年前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獎,特效技術功不可沒,但相關的特效公司都倒閉了。所以說,如果回到一部特效電影本身,特效的人力與成本投入太大,也有風險,為特效投入太多,一旦在票房上收不回成本導演自然不會干這事。對於好萊塢來說,都是大片的工業化概念,因為本身好萊塢面對的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不擔心收不回成本,其大片成本預算至少在1億美金以上。
其次,好萊塢大片一向將其特效技術與能力視為其必不可少的電影競爭力的一部分,好萊塢電影一直都向著大熒幕、超級大片的規格去發展,這是電影產業化與工業化的一個縮影。比如我們看到這次迪斯尼的奇幻森林,幾乎就是一部並滑旅炫技的作品,絕凳比如說《阿凡達》據說更是花了近3億美元做特效,所以在特效的資金投入大,出來的作品質量自然有一定保障。
在國內,一部電影的最大投入並不在特效上,而更多的是明星演員成本。若投資1億元,明星片酬估計占據其中大半,佔了一部電影的最大花銷,特效成本自然被極度壓縮,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據業內人士談到,國內製片方花幾百萬元做特效,就號稱大製作了。
國內製片方在特效上砸錢偏少外,往往急著趕進度,因為時間拖得越長成本越高,投資人就越焦慮,他們都希望盡快上映回籠資金就好。據影評人章賡舉例,在好萊塢,一部特效電影從籌備、拍攝到後期製作,時間比國內長好幾倍,僅籌備就要一兩年,而《變形金剛》前期技術研發花了近十年,而我們的籌備時間可能才兩個月。他們留給後期特效製作的時間又長達一兩年,而我們才三四個月。
很顯然,在特效技術不如人,製作投入成本低,又要各種趕進度製作,出來的效果可想而知。許多類似於國產科幻片《機器俠》之類的電影,觀眾自然不會買賬。即便是去年票房與口碑爆棚的《捉妖記》,在美國上映的時候卻迎來滑鐵盧,以《洛杉磯時報》為首的美國媒體也對《捉妖記》「口誅筆伐」,「CG動畫製造的妖怪們動作笨拙、不夠逼真,並且看起來缺乏可信的形象。」去年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盡管票房超10億口碑爆棚,但其特效水平仍然不敢恭維,出品方王海峰也表示,為了趕檔期,後期製作完成度不夠。也如某業內人士表示,細節別摳,一摳就都是事兒,好萊塢會有更多的經費搭在細讓世節上,我們永遠是輸在這上面。
缺乏工業化流程,特效從業者和導演製片編劇互相分割,缺乏融合其中的把關統攬全局的人
國內的導演水平與工業化製作流程上不過關。電影產品也是產品,需要流程上規范化來確保質量。但在國內缺乏成熟的運作模式。比如說,在好萊塢的體系中,電影開拍的前中後期,特效團隊都要加入電影的創作中,而不是等影片後期合成才找特效公司製作,好萊塢的製作團隊都有一個特效總監來把關統攬全局,視覺指導處於特效范疇的最高層,他和導演討論設計鏡頭與特效製作。
而在國內,許多導演對特效不感冒也不了解。有業內人士談到,國內導演很少在前期籌備、拍攝時有意識地配合,導演也少見技術控,很難准確描述想呈現的最終效果。在國內,影片後期合成的時候就開始找特效公司製作,導演只會告訴特效團隊他想要呈現的結果,而特效就按照對導演意思來製作,很少有視覺指導人員與導演對等的溝通技術細節,因此也缺乏對於電影整體意境與創作的理解。結果是特效質量難以保證。
所以說,電影特效技不如人,不僅僅是特效公司的原因,導演製片都有責任。中國的導演懂特效的不多。國內的許多劇組一般的工作製作流程是把前期籌備、拍攝和特效製作進行割裂,特效製作往往在後期外包出去給相關的特效團隊,導致各個環節沒有交集與溝通。而在好萊塢,則是從電影項目啟動之時起,製作團隊就已經和特效團隊融為一體,共同為特效製作把關,這樣出來的特效才有質量保證。所以說,特效製作是一個工業化很強需要融合到電影創作之中各個環節的行業,資金、周期、人才、流程、溝通、設計等各環節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好萊塢的電影體系中,從導演、攝影、美術、製作、特效等,是一個完整的、工業化的、專業性的.集成製作輸出體系。無論是《變形金剛》系列、《星際穿越》、《速度與激情7》、《碟中諜》、甚至最近的《瘋狂動物城》、《奇幻森林》等現象級動畫電影與大片都體現了這點,這恰恰是國內電影要叫板好萊塢的最大短板。
而國內的特效工業製作流程並不規范化,人為割裂了各個環節,加之導演的水平參差不齊,對特效缺乏深度的理解,無論工作習慣、細節製作能力、科技水平、工業標准與體系、態度等各方面都輸給好萊塢,也是國內特效水平與好萊塢差距大的重要原因。
雖有政策扶持但缺乏落到實處的利益導向,導致人才流失
而電影工業產業鏈對特效技術製作投入不多,導演不懂,往往造成了在國內普通的特效師的收入偏低。比如有相關數據顯示,國內普通特效師年薪大概十幾萬,高級特效是大概在三十萬。而在好萊塢,價格翻了六倍。
當然國內在政策方面也有扶持,早在2010年,國內影視界被《阿凡達》的特效能力刺激了一把。國務院在當年推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當時國內倡導加強影視特效的教育工作,積極縮短與好萊塢視效大片之間的距離。
但美國政府對特效製作則是更加落到實處的利益導向性政策扶持,比如對特效電影採取了出口退稅政策,促進特效電影成為全球商品。當然,如果相關政府部門能夠出資甚至從政策上扶持鼓勵支持特效研發,對於推動行業的成長必然有很強的導向性。
韓國就是如此,據某業內人士談到,韓國政府曾經出錢送了很多導演和專業人才去好萊塢學習,韓國的特效公司也可以拿到韓國政府的補貼。許多韓國人才在出國進修後都會選擇回到韓國開設工作室,他們帶來了好萊塢最先進的特效製作體系。
中國影視資本雖熱衷於投資好萊塢大片,但更多的是站在票房分賬的利潤考慮,而很少站在如何提升特效技術與工業化體系等高水平發展模式的演進上,這導致國內特效師等技術人才薪水偏低,許多特效師出國自修後都不再回國,而選擇去加拿大、英國、紐西蘭、美國等特效技術比較先進的地區。
筆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有談到,國內的電影言則談IP,談粉絲經濟。青春片系列火了,導演扎堆去拍這個主題。直到把這個題材拍爛為止,去年有《梔子花開》和《小時代》《萬物生長》、《何以笙簫默》、《左耳》、今年有《誰的青春不迷茫》、《我的新野蠻女友》等。
當然,誰都知道,青春片低成本,無需特效,主打粉絲經濟,可以通過粉絲電影、販賣小鮮肉電影與互聯網渠道的推廣與營銷來賺快錢。筆者此前也有談到,這將導致整個電影產業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向著短視化與低工業化模式演進。
我們知道,好萊塢大片之所以視覺特效技術先進,在於製片公司在科研上的投入毫不含糊。他們即便為一部影片投入上百人的團隊來專門研發一款軟體也在所不惜,有資料顯示,卡梅隆為做《阿凡達》不僅在特效上耗資幾億,而且花了九年時間做一款軟體。這種不在乎資金與時間的大投入的研發,國內製片方和特效公司只能望洋興嘆。
缺乏巨頭型的特效公司,來提升行業標准統籌產業鏈
其實,說到技術,其實中國特效公司技術也不是特別差,好萊塢各許多科幻片、魔幻片、災難片等很多都有中國特效公司的參與,但中國的短板在於缺乏巨頭型的特效公司,來建立行業標准,推動特效創作與軟體開發體系。在美國,有工業光魔、威塔、特藝等許多知名的品牌公司,在好萊塢,環球、華納兄弟、迪斯尼等每一家電影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特效工作室,掌控世界上最先進的特效技術。大的特效公司團隊成員比較國際化,素質與技術穩定,不會因為人才流失導致技術與經驗的斷層。
但中國卻是小型特效公司多,缺乏科研投入,與好萊塢比,規模和技術不在同一檔次。國內特效行業也缺少統一特效工業資料庫,一旦某個特定的關鍵技術人才一走,特效水平就開始下降。比如目前目前國內電影特效公司使用的電腦軟體嚴重依賴進口,電影特效也是拿到國外製作,就在於缺乏大的巨頭型公司來統籌整個產業鏈,建立自身的特效創作與軟體開發體系,提升整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收入、技術水準與研發創新能力。
因此,中國電影產業的繁榮只是虛假繁榮,用小鮮肉的青春題材的電影對抗好萊塢特效大片,肯定不堪一擊,對於整個電影工業而言,這是電影產業虛弱的本質的外露。當然,電影工業的繁榮,需要一個工業化升級的平衡計劃體系,需要電影巨頭從中充當杠桿作用來撬動整個產業鏈各端的工業潛力,比如說懷柔中影基地擁有目前全球最大面積的影視攝影棚,和技術先進、數量眾多的影視數字化製作裝備,如果有專業性巨頭型企業來介入整合產業鏈上各端的技術和人才,便可以有機會在這里打造一個特效產業的集群產業鏈,帶動整個行業標准與人才體系的發展。
我們的電影產業應該有點雄心,對於好萊塢不能永遠是仰視的態度,世界的特效技術已經在日新月異,而你在止步不前、投機取巧的不斷製造小成本的青春電影去迎合粉絲經濟,一窩蜂去拍同類型的題材,這就是一種倒退。有業內人士曾談到這一現象表示,「中國的電影投資者講究賺快錢,它們考慮更多的是成本回收與利潤,如果說到用特效,他們首先關心的是,這門生意到底值不值。對票房有多大幫助?」
這讓整個電影產業缺乏一種向技術致敬的態度,也缺乏驚艷的國產特效大片通過鯰魚效應來帶動整個電影產業對特效製作的投入與重視,更無法帶動整個電影產業的工業化升級。畢竟,我們也不能永遠停留在5毛特效,我們也需要自己的「奇幻森林」。
拓展:
國產電影崛起
中國影片回溫開始加速
中國電影有過輝煌歷史,也走過了很長一段低迷期,大量用流量明星圈錢的電影扎堆上映,甚至出現了粉絲包場、午夜爆滿的奇葩現象。
數據曝光之後,我們從源頭上也開始加速遏制這種現象,限酬令、CFDG中國青年導演扶持計劃等等措施,讓中國電影逐步走上正軌。我們不缺好的題材,不缺好的導演,更不缺優秀的製作團隊和好演員,市場規范好了之後,優質國產電影越來越多的被創作出來。
從戰爭題材的《紅海行動》、《戰狼2》到深度現實主義題材的《我不是葯神》、《無問西東》、以及荒誕喜劇《無名之輩》、《一出好戲》,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等等,各種題材的佳片層出不窮。可以看得出,2018年開始,中國產出的優質大片較前些年更多,有一些甚至票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同期有好萊塢大片上映,也完全沒在怕的。
《阿麗塔:戰斗天使》全球票房4億美元,《流浪地球》的全球票房近7億,都是2019年2月份上映的電影,起初還有人擔心《阿麗塔》上映後會快速引流《流浪地球》的票房,最終證明我們的科幻電影也是很硬核很抗打的!
現在只是回溫,談什麼崛起
以動畫電影為例,近日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被很多人吹爆,不管是劇情還是特效,都是今年度的爆款熱門。有人說,國漫電影崛起了——似乎我們從來都沒有做出過像樣的國漫來。
事實上,中國的動畫電影在60年代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小蝌蚪找媽媽》這部水墨電影令宮崎駿和高畑勛都著迷不已,宮崎駿曾說:世界上最好的動畫在中國,在上美廠。然而一直保持著不急功近利,傳承著當年中國電影精神的人,竟然是宮崎駿而不是我們。
例如《山水情》這種畫風美到極致,內涵深刻又極其注重細節的動畫短片,便成為了中國動畫電影徹底走向商業化之前的最後一部藝術精品。與此同時,類似《霸王別姬》、《活著》這樣的高質量電影,也越來越少。
所幸,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商業與藝術的磨合,現在的電影人終於找到了平衡的方式,既能夠保證口碑又能拿到不錯的票房。
這和觀眾的支持與覺醒也是密不可分的。
但我們只是回溫,我們還有更多的提升空間。商業與藝術逐漸平衡,中國電影人的春天《白蛇:緣起》剛上映時票房慘淡,片方把所有的錢都投在了製作上,連宣發的資金都沒有。
有人不忍它就這么被埋沒在一大堆粗製濫造的商業電影中,拚命的安利,知道的人越來越多,高質量的製作令每一個看過的人都自動充當自來水,最後這部電影終於收支平衡,給了製作方充足的自信和資金籌備第二部。
好口碑帶動了票房——這樣的事情在這幾年屢見不鮮。
當年中國的高質量動畫光芒逐漸暗淡,就是資金和精力上無以為繼(水墨動畫需要一筆一筆的畫出來)。但現在有了3D建模技術,而我們又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有太多太多好故事等待挖掘了,做出令全世界矚目的電影並不是難事。
無論是什麼類型題材的電影,因為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拍的,故事也是我們自己的,才更加有認同感。
在劇情和製作都不掉鏈子的情況下,與其費盡心思去理解外國大片里的「文化梗」,倒不如看著我們自己的電影更能會心一笑。
說了那麼多,其實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中國電影質量回升,觀眾重拾文化自信,外國大片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力,不再是安插一個中國演員進去就能無腦收割票房了。
無論中國電影還是外國電影,最終還是要靠質量取勝。在文化認同上,當然國產電影更有優勢!
;❾ 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有什麼區別
一、特效不同:
1、中國的特效水平並不差,然而由於演員的片酬占據了大頭,所有特效方面投入就少了,因而,我國的特效看起來什麼的出戲。
2、國外的電影資金有著合理的安排,特效一點也含糊,看起來就相當順暢。
二、劇本不同:
1、國外劇本有著相當成熟的分工,各種類型都有,劇本也比較精良,雖然現在好萊塢劇本也不怎樣,但至少中規中矩。
2、而我國的限制比較大,劇本大多都是歷史宮斗片或者抗日戰爭片,類型比較少。而且,由於我國沒有成熟的編劇體系,所有經常出現爛劇本,完全不把觀眾當回事,只想走走流量。
三、道具不同:
1、好萊塢有著成熟完善的道具製作組,比如《指環王》里的部分場景都是道具製作出來的,效果逼真。以及《權力的游戲》中,角色路人的服裝都是專門製作,符合實際。
2、而我國這方面真的是完全空白,目前還沒有完整的道具組,服裝上面也都是光鮮亮麗,完全不符合實際,容易讓人看了出戲。
電影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