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勇士》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e2GlPuR83eRb5czM_-fWwQ
B. 羅馬尼亞電影的發展歷程
羅馬尼亞在1896年 5月27日第一次放映了盧米埃爾的影片一年之後,於1897年出現了羅馬尼亞人自己拍的風景片《泰爾古.莫西洛爾》、《基謝列夫的公路》等1909年建成了專門的放映廳1911年拍攝了第一部故事片《非常不幸的愛情》,1912年拍了反映1877~1878年俄土戰爭的影片《獨立戰爭》(兩部均由布雷澤亞努導演)。
此時期內,維也納、柏林和布達佩斯的富翁們還出錢拍攝了一些情節劇和驚險片。無聲電影時期較好的影片都是在1920~1930年間拍攝的。
如齊奇西導演了《幸福的浪潮》、米哈伊爾在猶太人區域中攝制了《馬納塞》(1927年),沙希其安同奧地利合作拍攝了《一個愛情的悲劇》等。
在有聲片初期,生產的影片很少,外國影片充斥電影市場。從1940年法西斯佔領起,電影生產幾乎完全停頓下來。
解放前,較好的影片有:音樂喜劇片《乒-乓》(1935年,斯特羅耶和瓦西拉凱導演)、傑奧爾傑斯庫根據卡拉迦列的舞台劇名作改編的諷刺喜劇片《暴風雨之夜》(1942年);根據穆尚泰斯庫的話劇改編的《冬夜之夢》(1946年)。1944~1947年,進步的電影工作者把一些革命事件記錄到膠片上,攝制了一些新聞片和小型紀錄片,如《鄉村狂想曲》(1945年,米哈伊爾導演)、《森林》(攝影師傑奧爾傑斯庫)、《一分鍾》(攝影師波斯坦)等。共和國成立後影片生產和發行實現了國有化。1950年開始建立布夫迪亞電影基地,成立布加勒斯特電影製片廠和亞歷山德魯.薩希亞紀錄電影製片廠。1957年建立起國家電影資料館。
社會主義羅馬尼亞的第一個故事片《山谷在轟鳴》(1949年,克里內斯庫導演)。在隨後的1950年代,又相繼拍攝出《我們的村子裡》(1951年,傑奧爾傑斯庫導演、伊柳編導)、《為了美好的生活》(1951年,涅格良努導演)、《米特雷亞.科科爾》(1952年,丘萊伊導演);《號手的外甥》(1954年,米哈伊爾導演);《展開》(1955年,克里內斯庫導演)等反映社會主義建設、表現新人新生活的現實題材影片。此外,以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有《羅馬尼亞佃農》(1952年,根據卡拉迦列的作品改編,傑奧爾傑斯庫導演)、《幸福的磨坊》(1957年,根據斯拉維奇的原作改編,伊柳導演)等。第一部彩色片為兒童片《紅睡蓮》,攝於1955年,托比亞斯導演。
進入1960年代以後,改編影片仍占很大比重,比較突出的有根據雷布雷亞努的小說改編的同名影片《被絞死者之林》(1964年,丘萊伊導演)和《起義》(1966年,穆雷尚導演),它們忠實地再現了原作者創作思想。這一時期反映羅共領導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斗爭的著名影片有《多瑙河之波》(1960年,丘萊伊導演)、《星期天六點鍾》(1965年,平蒂列導演)等。
1960~1970年代,還拍攝了一批愛國主義歷史題材的影片。第一部是《圖多爾》(1962年,布拉圖導演),它表現了1821年瓦拉幾亞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歌頌了羅馬尼亞建國史上反土耳其統治的最大一次起義。
此後,尼古拉埃斯庫連續導演了 3部反映羅馬尼亞抗擊外來強大侵略者的歷史影片:《達基亞人》(1967年)、《勇敢的米哈伊》(1971年)、《不朽的人》(1975年);德勒岡也先後拍攝了同一主題的歷史影片《凱旋柱》(1968年)和《斯特凡大公》(1974年)。
除了上述史詩影片之外,還根據民間傳說拍攝了一些反抗外族侵略的古裝驚險片,如《綠林好漢》、《貞女遭劫》、《綠林好漢復仇記》(1966~1968年,科恰導演)等。
60年代後期,電影的題材日趨多樣,表現當代現實生活的影片日益增多,如《通情達理──青年的早晨》(1967年,布拉耶爾導演)、《蜿蜒曲折》(1967年,瑟烏坎導演)、《恢復》(1969年,平蒂列導演)等,既有表現「代溝」,又有表現道德問題、婦女問題的影片。
1970年代,以文學作品改編最成功的影片有:韋羅尤和皮察根據阿吉爾比恰努的作品拍攝的《石婚》(1973年)和《金魂》(1974年)。《在橋的那一邊》(1975年,原作斯拉維奇);《特納塞.斯卡蒂烏》(1977年,原作贊菲列斯庫);描寫地下反法西斯斗爭的有《陷阱》(1974年,馬爾庫斯導演);《牆》(1975年,瓦埃尼導演);《城市的藍門》(1974年,穆雷尚導演);《此路不通》(1975年,勒斯塔塞導演);根據真人真事拍攝的《爆炸》(1973年,德勒岡導演);反映工人生活的《沸騰的生活》(1975年,尼古萊耶斯庫導演);《我們需要的人》(1979年,馬爾庫斯導演);反映農村生活的《暴風雨》(1973年,莫爾多萬導演);反映青年生活及婚姻愛情等問題的《起飛》(1971年,烏爾蘇導演);《菲力普,好樣的!》(1975年,皮察導演)。
1970年代裡突出的還有兩部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內斗爭的影片《政權真理》(1972年,馬爾庫斯導演);《光陰》(1979年,維丹尼蒂斯導演)。
1980年代,現代題材影片進一步擴大。影片有挽救失足青年的《安娜和小偷》(1981年,卡洛泰斯庫導演),表現家庭、婚姻問題的《重歸於好》(1986,馬勒斯庫導演),反映社會道德問題的《競賽》(1983年,皮察導演)、《片段》(1982年,塔托什導演);表現農村生活的《熱麵包心》(1984年,克洛伊托魯導演)、《秋雨飄香》(1985年,莫爾多萬導演),表現工人生活的《伐木工》(1983年,科爾馬贊導演),兒童片《山之子》(1981年,納吉導演);《從地獄歸來的人》(1983年,馬爾吉內亞努根據阿爾比恰努的《憲兵》改編);《阿德拉》(1984年,韋羅尤導演)。
羅馬尼亞的動畫片從195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中首推波佩斯庫-戈波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系列片:《簡史》(1956年)、《七藝》(1958年)、《人類》(1960年)、《喂,喂!》(1962年)等等。其他著名的動畫電影工作者還有特魯伊克、巴拉沙等人。
C. 推薦幾部好看的中東戰爭電影
1、《喔!耶路撒冷》
故事背景發生在二戰結束後,聯合國就巴勒斯坦分治問題以投票方式決議:英國於1948年8月1日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阿拉伯國和猶太國。但是5個阿拉伯聯盟國家不同意,在以色列建國次日就發動了對猶太人的戰爭。電影以猶太人Bobby Goldman和穆斯林Sa?d兩個年輕人為主線,重現了以巴分治的歷史。他們曾經是好朋友,在美國認識,為了各自不同的使命回到中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立場讓他們在戰場上敵對。副線當然少不了愛情,Bobby與Hadassah相識於戰爭第一天,他們之間的情愫並不渲染得很誇張,能感覺到日益滋長,從眼神和行動中感受他們...
2、《波弗特》
波弗特講述了Liraz Liberti,22歲的前哨指揮官和他的軍隊,在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前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撤軍的故事。在這部影片中,沒有可見的敵人,以軍面對的只有黎巴嫩真主黨的迫擊炮和陶氏飛彈,根據國防部的指令,士兵們只能被動防禦,當戰友們在襲擊中一個一個死去,恐怖侵襲了整個陣地,生命是如此的沉重。時刻受到死亡威脅的年輕士兵們必須在波弗特要塞中找到一種方法來完成最後的使命。
3、《巴勒斯坦惡狼谷》
這部以突出巴勒斯坦人民苦難為主格調的動作電影根據同名電視劇改編而成,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及其夥伴作為土耳其秘密間諜一同踏上了向以色列士兵復仇的道路,他們尋找到授權襲擊救援船的以色列指揮官並將其暗殺。
4、《黎巴嫩》
影片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1982年6月黎巴嫩戰爭的第一天,四名年輕的以色列士兵獨自駕駛一輛坦克,被要求配合一隊地面士兵作戰。該部隊的第一個任務是進入黎巴嫩平民村莊,清除那些看上去明顯是巴解放組織的恐怖分子。指揮官賈米里描述特派團的行動要領是要「迅速簡單」,然而隨著士兵進入村莊,看似簡單的任務很快變得復雜,最終變成了一場屠殺噩夢。在特派團出動那一刻起,他們和其他部隊失去聯系,四名士兵就被帶到了一個死亡陷阱當中。
《黎巴嫩》表現了混亂復雜的中東戰爭,這部電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政治問題。但最重要的則是,導演希望通過電影描繪四個二十齣頭年輕人的驚醒,他們突然發現自己身處殺害平民的殘酷現實中,殺人成為他們必需做的事情。他們都不是英雄,也沒有人想成為英雄。他們的生存本能和人性價值觀在激烈斗爭,這是一出毛骨悚然的人間悲劇。
D. 請介紹幾部關於中東戰爭的電影
1、拆彈部隊
美軍侵入伊拉克後,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傑瑞米·雷納 飾)被調入陸軍亡命連拆彈組,接替剛在巴格達執行任務中犧牲的同事。拆彈組另兩人,負責聯絡的士官桑波恩(安東尼·麥凱 飾)和負責掩護的特種兵歐文(布萊恩·格拉格提 飾)對意氣用事的威廉姆斯相當反感。
但在聯合國大樓的拆彈行動中,抗拒命令強行拆彈的威廉姆斯卻得到上校瑞德(大衛·摩斯 飾)的贊賞。在一次倉庫拆彈任務中,威廉姆斯認為被用作屍體炸彈的伊拉克小男孩是他在軍營認識的賣盜版DVD的貝克漢姆(克里斯托佛·薩伊 飾)。小貝克漢姆的死讓威廉姆斯更為瘋狂,竟私離軍營單槍匹馬入城調查。
2、那個地方伊拉克
關於伊拉克戰爭的電視劇集,美國FX電視台出品。內容是描寫美軍第三機步師的一個普通的班在伊拉克的遭遇,這個班包括班長(獅王上士),兩位女兵駕駛員(B嫂和二寬姐),和其他幾位普通大兵(大傻,老煙,天使,塔伊,小寶),非常深入地描寫他們在伊拉克的生活。
3、綠區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薩達姆政府受到重創,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成為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有力借口。羅伊·米勒(馬特·戴蒙 Matt Damon 飾)所率領的小分隊奉命在伊拉克境內尋找WMD,然而無數次的搜尋皆無所獲,這令米勒對線報的來源心生疑惑。
某次行動中,他遇到當地的獨腿男子法哈迪,從對方口中米勒得知一眾伊拉克關鍵人物正在某地集會,行動中意外發現撲克牌通緝令上的艾爾·拉威(Yigal Naor 飾)也在其中,而艾爾·拉威似乎和美國政府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米勒不顧勸阻展開獨立調查,發現所謂的WMD不過是包藏了無數丑惡真相的謊言而已。
4、拯救女兵林奇
傑西卡-林奇現年20歲,在美軍第3機械步兵師第507機修連中服役。今年3月23日,伊拉克戰爭剛打響後沒幾天,她所在的縱隊在伊拉克南部的納西里耶遭遇伊軍,林奇重傷被俘,被送至附近一家醫院醫治。4月2日,美軍特種部隊導演了一出現實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將林奇救了出來。此事當時被媒體暴炒,林奇也因此成為伊戰中最知名的英雄人物。
然而,隨後不久便有人對林奇的「英雄事跡」提出質疑,稱這不過是美軍為宣揚其「英雄主義」而作的秀。7月21日,林奇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沃爾特-里德陸軍醫院接受紫心勛章。在伊拉克戰爭中被營救出的被俘女兵林奇於22日離開陸軍醫院,回到她在西弗吉尼亞的家中。
5、謊言之軀
羅格·菲利斯(萊昂那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飾)曾是一名穿梭於炮火硝煙中的戰地記者,如今他受雇於CIA,成為美國方面潛伏在伊拉克的特工,隨時追蹤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阿爾薩里姆(Alon Aboutboul 飾)。他的上司愛德·霍夫曼(羅素·克勞 Russell Crowe 飾)在遙遠的美國坐鎮,他憑藉手中的電腦掌控大局。
通過一個不願當人肉炸彈的恐怖分子的供述,羅格得知阿爾薩里姆正在策劃新一輪的恐怖襲擊。在接下來的沖突中,羅格的助手不幸身亡,自己也多處負傷。就在他還未康復之際,又被霍夫曼派往了阿曼。另一方面,對手不斷散播與美國軍方達成合作的謠言,這令身處虎穴的羅格頓時陷入莫大的危險之中。
E. 土耳其電影燦爛的一百年
土耳其電影,1908年,西蒙·威恩伯格(羅馬尼亞籍波蘭人)在泰佩巴希建立了土耳其第一家電影院。弗阿特·烏茲克納伊於1914年拍攝的紀錄片《阿亞斯泰法諾斯俄國紀念碑的倒塌》是土耳其人拍攝的第一部影片。1915年恩維爾帕夏命令由西蒙·威恩伯格領導土耳其中央軍隊電影部,這是土耳其的第一個電影生產機構。1916年,土耳其國防全國委員會也開始製片。1918年,這兩個機構的設備轉交土耳其殘廢軍人協會,其後又轉交給大國民議會的軍隊管理。
土耳其電影的歷史在歐洲算是比較早的,這個橫跨亞歐的國家早在1896年就開始接觸到電影,當時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製作的第一批電影正在巴黎小咖啡館里放映,觀眾中有一名波蘭裔的羅馬尼亞人名叫Sigmund Weinberg,他向盧米埃爾借去了部分電影,在回羅馬尼亞的途中,他來到土耳其,並在伊斯坦布爾的土耳其蘇丹的皇宮里舉行了一次放映會,這是土耳其人第一次看到活動影像。雖然土耳其人接觸電影很早,但真正開始製作電影卻晚了近20年,1914年,一位名叫Fuat Uzkinay的軍官製作了一部叫「The Demolition of the Russian Monument at St.Stephen」的短紀錄片,這成為土耳其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
遺憾的是,此後的幾十年間,由於戰爭和各種因素的影響,土耳其電影一直不太景氣,也少有真正優秀的作品,能算得上名氣的導演也只有Ahmet Fehim,Muhsin Ertugrul,Faruk Kenc等幾個人,其中Muhsin Ertugrul拍攝的《Leblebici Horhor Aga》獲得了1934年第二屆威尼斯電影節推薦獎,成為第一部獲得國際聲譽的土耳其電影,Muhsin也是土耳其第一個私人電影公司「Kemal Film」的創建者,被譽為「土耳其電影之父」。雖然有這部影片的亮點,但從整體上看來,20年代到40年代的土耳其電影水平參差不齊,在國際上也不出名。
直到上世紀50年代,土耳其電影開始呈現出一種繁榮的態勢,一大批優秀的青年電影人開始涌現,並且製作出一批藝術性和思想性頗高的的電影,Lutfi Akad的《In the Name of the Law》成為土耳其現代電影的先音,Ali Ipar的《The Plague》是第一部土耳其彩色影片,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土耳其新浪潮電影時期,出現了許多在國際上屢獲大獎的優秀影片和導演,Yilmaz Guney的《Umut》成為土耳其新浪潮電影的里程碑作品,還有Zeki Okten的寫實主義電影傑作《Suru》,以及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Yol》等,從此土耳其電影作為世界電影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在2004年第39屆卡拉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的土耳其電影回顧展上,有10部影片被評為最偉大的土耳其電影。其中我看過大概5部,最新的《遠方》我其實沒有看過,但我選了幾部傳統的民族風格的影片,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希望》《羊群》和《戴紅頭巾的女孩》三部,由於同屬伊斯蘭文化又同是多山國家,感覺傳統的土耳其民族電影與伊朗電影比較像,無論是演員服飾或拍攝環境等都有點像,在影片藝術性上也同樣出色,但與一些經典伊朗電影的清新風格不同的是,土耳其電影卻往往有更深刻的現實內涵,匈奴和日爾曼人的血統使得土耳其電影中帶有更多的悲壯和大氣,他們的電影中往往交織糾纏著無盡的愛恨情仇,主人公可以為愛而不顧一切,也可以為恨而與仇人血戰到底。
《希望》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伊斯坦布爾社會最底層的馬車夫,用每天搭客的微薄收入養老母親,妻子和4個孩子,由於社會的不景氣和同行的壓價使得他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他不得不晚上也出去賺錢,一天,他停在路邊上的馬車突然被後面急駛來的一輛轎車撞了,其中有一匹馬死了,他憤怒地找轎車里的富人賠償損失,但卻遭到拒絕和毒打,晚上他回到家中,想到平時自己最愛惜的馬死了,馬車也沒錢修理,以後一家人的生活怎麼辦,他決定一定要向富人討還這筆錢,這也是全家以後生活唯一的希望,於是第二天他開始了漫漫的尋找之途。
《希望》是土耳其現代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兩位電影大師塞里夫.格仁和依爾馬茲.居內伊合作的代表作之一,他們後來還合作拍攝了更為著名的《自由之路》,後者我並沒有看所以就不加評論了,但《希望》在土耳其影史上的地位絕對是里程碑式的,這部影片的風格讓我想到了伊朗影史上的經典作品 - Dariush Mehrjui的《The Cow》(1969),同樣是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去描寫社會最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揭示社會貧富懸殊的事實,富人們衣著光鮮住別墅成天游泳打牌,而窮人們卻衣衫襤褸擠在破舊不堪的草屋裡整天為生計而奔忙。影片的黑白攝影尤其出色,也是土耳其攝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光與影,明與暗的搭配極為精湛,強烈對比的黑白反差畫面,暗示著影片的基本風格。
《希望》劇照:
《羊群》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居住在土耳其北部山區的庫爾德游牧民,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羊群,每月剪羊毛派人固定送去遙遠的中部大城市安卡拉賣錢,所得的收入再在安卡拉買一些生活必須品帶回來,游牧民們從來不下山,因為他們不僅要看守自己的羊群,而且還要提防不時來騷擾的土匪,久而久之他們就像生活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世界裡一樣,已經很難適應山下的生活了。牧民西凡的啞巴妻子伯蕾凡得了病,但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正和別的牧民們由於領地的問題而不和,所以她沒有告訴丈夫,自己一個人默默忍受著痛苦,每日澆灌著自己親手種下的樹苗,後來西凡終於知道了妻子的病,經過一夜的考慮,他決定帶妻子和羊群去遙遠的安卡拉,賣到錢後就留在城市裡不再回來了,同時也可以治療妻子的病。
第二天,他們和幾個同樣想離開的牧民一起下了山,蹬上了開往安卡拉的運羊列車,經過幾天的辛苦路程,他們終於到達了安卡拉,由於沒錢,一群人都暫住在一座未完工的廢棄樓房裡。西凡帶妻子去了醫院,然而檢查的結果是,伯蕾凡的病情加重了,而且需要很多錢治療,於是西凡打算用所有賣羊的錢來治妻子的病,但同伴卻不同意了,他們打算把錢平分,他們沉迷在大城市的繁華之中,冰箱,電視,吊燈。。。這一切新鮮的事物正影響著他們原本純潔的心靈,他們需要更多的錢來換取這些東西,深夜,其中一人趁機捲款逃走了,第二天,西凡瘋狂地滿大街尋找著那人,但卻沒找到,當他托著疲憊的身體回來的時候,伯蕾凡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但她沒有怪丈夫,只是讓他打開窗戶,她想看看天邊最後一抹夕陽。。。
清晨,伯蕾凡在平靜中死去,西凡痛苦地抱著妻子的屍體,這時傳來了同伴已經抓到了逃跑的人的消息,西凡瘋狂的沖下樓,與那人撕打在一起,並搶過裝錢的袋子,但一切都已經晚了,望著手中的袋子,和安卡拉川流不息的人和車,西凡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繼續留下,也不知道未來的路在何方。。。本片以獨特的視角揭示城市物質生活的誘惑對人心靈的侵害,表現現代文明與傳統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以感人的悲情故事告訴觀眾不要在物慾的誘惑中迷失自己,而應該堅持內心的那片純潔。影片中的啞女伯蕾凡正是純潔和美好的象徵。
《羊群》劇照:
《戴紅頭巾的女孩》是這三部影片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部,影片講述了一個苦澀的愛情故事,生性叛逆的美麗少女,與奶奶居住在偏僻的村莊中,奶奶是個很傳統的人,她認為女孩子出門應該低調收斂一些,所以每天只許少女戴黑色的頭巾出門打水,然而每次少女總要事先藏好一條紅頭巾,出門後把紅頭巾換上,回來時再換下。一天路上,少女遇見了一個開卡車的英俊小伙,他對戴紅頭巾的她一見鍾情,於是開始追求她,他每天都開卡車來接送她回家,一開始她不同意,但逐漸她也愛上了英俊的他,他們戀愛了,但他並沒有告訴她自己還有一個舊情人。直到有一天,他們一起來到公司向所有人宣布要結婚了,那個女人才知道,其實她心裡也深愛著小伙,但看到這一幕她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他,而唯一能贏回舊情人的心只有離間他們,於是她故意設計陷害了少女,使小伙對少女的完美印象破滅了。
一天晚上,少女回到家中,遠遠地透過窗戶她看到了他和那個女人在一起,她傷心欲絕,帶著自己腹中的孩子,她選擇了永遠離開他,離開這個令她悲傷的城市,踏上了去南方的汽車,在路上,她遇見了一位好心的中年人,在她沒錢的時候,中年人幫助了她,並告訴她可以暫住在自己家中,中年人是個正直的人,他不僅無私的幫助和關心她,而且付錢帶她去了醫院生下了孩子,之後又待孩子如己出般撫養,她非常感激他,也逐漸喜歡他,於是他們去辦理了正式的結婚登記,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幾年後的一天晚上,中年人救回來一個受傷的人,少女一看,竟然是以前的小伙,原來她走後不久,小伙就知道自己錯怪了她,這幾年小伙在不停地尋找著她但始終沒有結果,小伙心灰意冷。這時小伙也認出了她,也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他激動不已,中年人似乎也明白了,他默默地走出去關上了門,希望他們兩人單獨談談,小伙要少女和他一起回去重新開始,少女思緒萬千,幾天後,她終於做出了決定,留下與中年人在一起,因為那段逝去的感情已經無法再挽回了,而她,也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戴紅頭巾不諳世事的美麗少女了。
《戴紅頭巾的女孩》是土耳其影史上最賣座的愛情電影之一,這部優美而傷感的影片不僅展示了土耳其人浪漫主義情懷的一面,也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同時影片中對傳統民族服飾和風俗的描寫也是非常成功的。
《戴紅頭巾的女孩》劇照:
以下十部最偉大的土耳其現代電影經典:
《自由之路》(1982)
The Road
Yol
114分鍾,彩色
導演:塞里夫.格仁(Serif Goren),依爾馬茲.居內伊(Yilmaz Guney)
1982年法國嘎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最佳導演FIPRESCI獎,83年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83年法國凱撒獎最佳外語片,84年英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希望》(1970)
Hope
Umut
100分鍾,黑白
導演:塞里夫.格仁(Serif Goren),依爾馬茲.居內伊(Yilmaz Guney)
1970年法國格勒諾布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推薦獎。
土耳其現代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新浪潮時期的代表作。
《羊群》(1979)
The Flock / The Herd
Suru
129分鍾,彩色
導演:Zeki Okten
1979年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奧托.德貝柳斯精神獎,OCIC獎,1979年瑞士盧卡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豹獎,最佳女演員獎。
《戴紅頭巾的女孩》(1977)
The Girl with the Red Scarf
Selvi boylum al yazmalim
90分鍾,彩色
導演:阿提夫.依爾馬茲(Atif Yilmaz)
1978年保加利亞索菲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
《穆辛先生》(1987)
Mr. Muhsin
Muhsin Bey
145分鍾,彩色
導演:Yavuz Turgul
1988年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1988年伊斯坦布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
《穆辛先生》是導演向土耳其電影之父Muhsin Ertugrul致敬的一部作品。
《乾涸的夏天》(1964)
Dry Summer
Susuz yaz
90分鍾,黑白
導演:Metin Erksan
1964年德國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最佳導演提名。
《新娘》(1973)
The Bride
Gelin
107分鍾,彩色
導演:Lutfi Akad
1973年伊朗德黑蘭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故鄉旅店》(1987)
Motherland Hotel
Anayurt Oteli
110分鍾,彩色
導演:Omer Kavur
1987年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FIPRESCI獎,87年法國南特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87年伊斯坦布爾國際電影節全年最佳本土電影獎。
《清白》(1997)
Innocence
Masumiyet
110分鍾,彩色
導演:Zeki Demirkubuz
1998年伊斯坦布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98年安卡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98年挪威奧斯陸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被譽為90年代土耳其最好的影片。
<遠方 / 烏扎克> (2002)
Distant
Uzak
110分鍾,彩色
2003年嘎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提名,03年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03年歐洲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提名,03年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全年最佳影片.
分享:
22
喜歡
0
贈金筆
F. 推薦有關土耳其的若干電影
土耳其優秀電影推薦,都是本人看過還不錯的。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
《寂寞芳心》
《遠方》
《秋天》
《自由之路》
《蜂蜜》
《三隻猴子》
《潘多拉之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