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萊塢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有哪幾種
概括來說,主要是三種銀幕形象。一種是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女性,或是成熟又富有情感的女人,或是不諳世事又叛逆的女孩,最常出現在好萊塢的浪漫喜劇片、家庭倫理片里;第二種是頗受歡迎的「女超人」或「女神」形象,現在很多好萊塢大片傾向於讓美艷的女星在片中扮演二者結合的作用,比如邦德女郎、貓女等;第三種是重口味、小眾化的另類女性,可能是驚悚恐怖片里撲朔迷離的幽魂女鬼,也可能是現實生活中犯罪片里的受害者或施虐者。
2. 影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論文
禁閉與逃離
——特洛塔電影中的女性形象
(本文為中山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學位論文,請尊重知識產權。本文為純文字版,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如需發表、閱讀圖文版全文,請與作者本人聯系)
專 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碩 士 生:黃小琴
指導教師:夏茵英 副教授
摘 要
本文以德國女導演瑪格麗特•馮•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的四部電影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這四部作品是:《克里斯蒂塔的第二次覺醒》(The Second Awakening of Christa Klages,1978)、《瑪麗安娜和朱麗安娜》(Marianne and Juliane,1981)、《她們的瘋狂》(Friends and Husbands,1983) 和《我是另一個》(I am the Other,2006)。筆者從性別視角入手,運用女性主義理論及文本細讀的方法,分析特洛塔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豐富性及其女性再現手法的獨特性。特洛塔在這四部電影里再現了具有顛覆性的女性形象,她不斷地觀察女性受壓制的經歷,在電影中呈現了女性作為他者、失去主體性的困境,揭示了女性這種受壓制的位置是被父權制所建構起來的真相。與此同時,特洛塔也突破了主流電影的再現規范,塑造了一系列重視女性聯盟、積極尋求獨立主體的女性叛逆者的形象,為她們爭得了電影機制中的「觀看」權力,以此來對抗缺席的、被動的女性再現。特洛塔對女性的再現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男權意識形態,但與此同時,她也做出了一些妥協,如對傳統符碼的策略性運用、後期電影風格向主流商業電影風格的進一步靠攏等等。
3. 《面紗》:女性自我覺醒的背後是什麼
引言
電影《面紗》改編自20世紀英國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小說,並對小說結局做了美化處理,主要講述輕浮虛榮的英國女子凱蒂,在中國苦難的氛圍里得到凈化,最終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女性的故事。
曾經沉浸在享樂和偷情的凱蒂,脫離浮華的社交圈後,在中國一處偏僻落後、霍亂肆虐的小鎮里,受到品德高尚的修女和丈夫的感染,最終成長為一名自愛自重、獨立自主的女性。
對這部電影的解讀,大多停留在愛情審視和女性覺醒的層次,但是在本文里,我更想探究裡面作為背景圖板的中國形象。
04、結語
電影《面紗》,是長久以來第一部在中國拍攝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中國特定時代下的背景,為此片增色不少。電影愛情真諦和女性覺醒的主題背後,隱藏著中國大清王朝沒落的陰霾。
原作毛姆曾經在中國生活4個多月,才最終決定把中國定為故事背景。影片主角諾頓的父親,曾在雲南工作長達六年。該電影和小說創作者都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嚮往,也力圖最大程度地貼近中國形象。
盡管如此,我們依然會看見電影中出現對中國形象的扭曲。這源於西方人對中國單一、刻板印象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發現,國家衰落之時,其民眾就會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所謂「落後就要挨打」,落後的國家,註定某種程度上會喪失話語權。所幸,中國早已擺脫那個被列強侵略的陰影。正如我國革命老人吳玉章所言,「莫謂東方皆落後,亞洲崛起有黃人!」在這部電影之中,我們也可以看見一頭沉睡的雄獅隱約蘇醒的希望。
4. 周星馳的電影中,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醜化的女性形象
我們看周星馳的電影,無論是早期的《食神》、《國產凌凌漆》、《破壞之王》還是之後的《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雖然大多都是喜劇片,但卻總是能在其中發現一些小人物的辛酸與悲苦。觀眾多數情況下也都是笑中帶淚的去欣賞這些作品,去感受片中主角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脫胎換骨的成長歷程。他對於這些小人物角色,在演繹和把控上卻總是恰到好處的給人以共鳴,也因此他被無數影迷所崇敬。不過,我們發現他早期的電影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醜女的形象,這是為什麼呢?
周星馳電影中的女性角色,有美就有丑,各自有存在的意義,這也是他電影的一大特色,也是角色需要。
5. 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分析
結合影片中的情節分析其如何反映女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