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世界大戰:嚴寒下的莫斯科之戰
莫斯科戰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1945年),於1941年10月2日至1942年1月7日進行的。經過幾個月的攻擊和反擊,德軍試圖攻佔莫斯科,蘇聯的增援和俄羅斯的嚴冬給德軍造成了損失,幫助德國的計劃受挫,使其部隊疲憊不堪,士氣低落。
莫斯科之戰
蘇聯軍隊和指揮官:
德國軍隊和指揮官:
背景資料
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 "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德軍原本希望在5月開始行動,但因巴爾干半島和希臘的戰役而推遲。開辟東線後,他們很快就壓倒了蘇軍,取得了較大的戰果。向東開進,費多爾-馮-博克元帥的陸軍集團中心軍在6月贏得了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粉碎了蘇軍西線,擊斃或俘虜蘇軍34萬多人。越過第聶伯河,德軍開始了持久的斯摩棱斯克戰役。盡管包抄了守軍,並擊潰了三個蘇軍,但博克還是被拖延到9月才恢復前進。
雖然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基本暢通,但博克不得不下令部隊南下,協助攻佔基輔。這是由於阿道夫-希特勒不願意繼續打大規模的包圍戰,這些戰役亂伏雖然取得了成功,但未能打破蘇聯的抵抗。相反,他試圖通過佔領列寧格勒和高加索油田來摧毀蘇聯的經濟基礎。其中針對基輔的是海因茨-古德里安上校的第2裝甲部隊。
古德里安認為莫斯科更重要,他對這一決定提出抗議,但被否決。由於支持南方集團軍群的基輔行動,博克的時間表被進一步推遲。直到10月2日,隨著秋雨的降臨,陸軍集團中心才得以發動 "台風行動",這是博克進攻莫斯科的代號。目標是在俄國嚴冬開始之前佔領蘇聯首都。
博克的計劃
為了達到這讓塵個目標,博克打算動用第2、第4和第9軍,由第2、第3和第4裝甲集團軍支援。空中掩護將由德國空軍的Luftflotte 2提供。合並後的部隊人數略低於200萬人, 1,700輛坦克,和14,000門火炮。台風行動的計劃要求對維亞茲馬附近的蘇軍西線和後備軍戰線進行雙鉗形運動,同時第二支部隊向南移動以佔領布良斯克。
如果這些演習成功,德軍將包圍莫斯科,迫使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講和。盡管 "台風行動 "的計劃在紙面上是合理的,但卻沒有考慮到德軍在經過幾個月的戰役後已是傷痕累累,而且他們的補給線也很難將貨物運到前線。古德里安後來指出,他的部隊從戰役一開始就缺少燃料。
蘇聯的准備工作
蘇聯人意識到莫斯科面臨的威脅,開始在莫斯科城前構築一系列防線,第一道防線延伸到勒熱夫、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之間。其中第一道防線延伸到勒熱夫、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之間,而第二道雙線則建在加里寧和卡盧加之間,被稱為莫扎斯克防線。為了保護莫斯科本土,首都市民被徵召在城市周圍修建了三道防線。
雖然蘇聯的人力最初被拉得很緊,但由於情報顯示日本並不構成直接威脅,增援部隊正從遠東西進。兩國早在1941年4月就簽訂了中立條約。
德國早期的成功
德國的兩個裝甲集團軍(第3和第4集團軍)在維亞茲馬附近迅速取得戰果,並於10月10日包圍了蘇軍第19、20、24、32軍。蘇軍4個軍不但沒有投降,反而頑強地繼續戰斗,延緩了德軍的前進速度,迫使博克調兵遣將,協助縮小包圍圈。
最終,德軍指揮官不得不投入28個師的兵坦陪禪力,讓蘇軍西線和預備隊的殘余兵力退回到莫扎伊斯克防線,增援部隊急速前進,主要是為了支援蘇軍第5、16、43、49軍。在南面,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坦克)迅速包圍了整個布良斯克戰線。與德軍第2軍聯動,於10月6日前攻佔奧廖爾和布良斯克。
被包圍的蘇軍第3軍和第13軍繼續作戰,最終東逃。但德軍最初的行動,俘虜了50多萬蘇軍士兵。10月7日,下了這個季節的第一場雪,很快就融化了,道路變成了泥濘,嚴重阻礙了德軍的行動。博克的部隊磨磨蹭蹭地前進,擊退了蘇軍的多次反擊,於10月10日到達莫扎伊斯克防線。同一天,斯大林將格奧爾基-朱可夫元帥從列寧格勒圍城中召回,並指示他監督莫斯科的防禦工作。擔任指揮後,他將蘇軍的兵力集中在莫扎伊斯克防線。
摧毀德國人
寡不敵眾,朱可夫將他的兵力部署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馬洛雅羅斯拉夫茨和卡盧加防線的關鍵點。10月13日恢復推進,博克試圖避開蘇軍的大部分防線,對北面的加里寧和南面的卡盧加和圖拉進行攻擊。雖然前兩者很快淪陷,但蘇軍成功地守住了圖拉。10月18日正面進攻攻佔了莫扎伊斯克和馬洛亞羅斯拉夫茨,隨後德軍又發動了進攻,朱可夫被迫退到了納拉河後面。雖然德軍取得了收獲,但他們的部隊卻被嚴重磨損,並受到後勤問題的困擾。
在德軍缺乏合適的冬裝的同時,他們也在比他們的四號裝甲車更優秀的新型T-34坦克面前吃了虧。到11月15日,地面已經結冰,泥濘不再是問題。為了結束戰役,博克指揮第3和第4裝甲軍從北麵包圍莫斯科,而古德里安則從南面繞城而行。兩支部隊將在莫斯科以東20英里的諾金斯克會合。德軍受到蘇軍防禦的拖累,但在11月24日成功地攻佔了克林,4天後越過莫斯科-伏爾加運河,然後被擊退。在南方,古德里安繞過圖拉,於11月22日拿下斯大林哥爾斯克。
幾天後,他的攻勢在卡希拉附近被蘇軍遏制。由於他的兩路鉗形運動都陷入困境,博克於12月1日在納羅-福明斯克發動了正面進攻。經過四天的激戰,遭到了失敗。12月2日,一支德軍偵察部隊到達離莫斯科只有5英里的希姆基。這標志著德軍前進的最遠距離。由於氣溫達到零下50度,而且還缺乏冬季裝備,德軍不得不停止進攻。
蘇聯人的反擊
到12月5日,朱可夫已經被來自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師團大量增援。擁有58個師的預備隊,他發動了一次反攻,把德國人從莫斯科逼退。攻擊開始的時候,恰逢希特勒命令德軍採取防禦態勢。由於無法在其前進陣地上組織穩固的防禦,德軍於12月7日被迫離開加里寧,蘇軍則在克林動了包圍第3裝甲軍的念頭。這一行動失敗了,蘇軍向勒熱夫挺進。
在南部,蘇軍於12月16日緩解了圖拉的壓力。兩天後,博克被撤職,改由居內特-馮-克魯格元帥接任,這主要是由於希特勒對德軍違背他的意願進行戰略撤退感到憤怒。
俄國人得到了極度寒冷和惡劣天氣的幫助,使德國空軍的行動降到最低。隨著12月底和1月初天氣的好轉,德國空軍開始密集轟炸以支援德國地面部隊,這減緩了敵人的推進速度,到1月7日,蘇軍的反攻結束了。朱可夫將德國人推到了距離莫斯科60到160英里的地方。
後果
德軍在莫斯科的失敗,註定了德國要在東線進行長期的斗爭。這一部分戰爭將消耗德國在剩餘沖突中的絕大部分人力和資源。莫斯科戰役的傷亡情況有爭議,但估計德軍損失24.8萬至40萬,蘇軍損失65萬至128萬。
蘇軍慢慢積蓄力量,將在1942年底和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扭轉戰局。
B.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明斯克戰役是怎樣的
1944年6月29日到7月4日這個期間,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明斯克戰役爆發了。這是在蘇德戰爭中,白俄羅斯第3、第2、第1方面軍在波羅的海沿岸與第一方面軍的配合下所實施的一場進攻性戰役,是白俄羅斯戰役的組成部分,也可以被稱之為第二次明斯克戰役。
蘇聯紅軍1944年實施維捷布斯克-奧爾沙戰役、莫吉廖夫戰役、勃布魯伊斯克戰役的結果,使德軍第4集團軍陷入蘇軍的重重包圍。
在鮑里索夫卡地域、奧西波維奇地域作戰的各方面軍兵團,距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僅100公里,而向明斯克方向撤退的敵軍主力,則距明斯克130-50公里,並且德軍無法擺脫從東面進攻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據此蘇軍統帥部大本營給各方面軍下達了合圍並殲滅德軍第4集團軍的任務。
蘇聯紅軍的戰役企圖是在全面展開的追敵過程中,以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左翼以及白俄羅滑卜斯第1方面軍右翼一部向明斯克方向實施迅猛的向心突擊,與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協同,合圍並粉碎敵第4集團軍基本兵力,解放白俄岩讓巧羅斯首都明斯克。
同時,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右翼、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一部,應繼續向西迅猛進攻,消滅敵預備隊,為向希奧利艾、華沙等方向進攻創造必要的條件。接受命令的各方面軍未經戰略休整即著手部署准備完成任務。
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在6月29日進抵別列津納河,並強渡了該河,開始向明斯克攻擊前進。7月3日,近衛坦克第2軍首先突入白俄羅斯首都。追擊德軍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也同樣順利地行動。該方面軍快速兵團於7月2日夜間從南面迂迴明斯克,並抵達東南郊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會合,完成了對德軍第4集團軍、第9集團軍部分兵團的合圍。
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也同時向明斯克方向進攻。他們牽制、分割和消滅德軍各部隊,使其迅速西逃。蘇聯紅軍航空兵則牢固掌握了制空權,對德軍實施了強大突擊,使其難以實施撤退軍隊和調遣預備隊的計劃。
游擊隊積極配合進攻明斯克的蘇聯紅軍。每個方面軍都有白俄羅斯游擊運動司令部的作戰組織,負責協調游擊兵團與蘇聯紅軍部隊的行動,游擊隊給德軍設伏,奪占渡口,實施偵察,襲擊德軍部隊。
至7月3日,白俄羅斯首都的德軍已被基本肅清。7月4日,白俄羅斯第3、第1方面軍進抵納羅奇湖、莫洛傑奇諾,克拉斯諾耶、斯托爾布齊、涅斯維日一線,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賦予的任務遂告勝利完成。
7月5-11日,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第33集團軍,粗鍵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第50集團軍一部和第49集團軍在明斯克以東消滅德軍10萬餘人。
在明斯克以東包圍德軍重兵集團,是在距敵防禦前沿200公里處實施的,之所以能完成這種任務,是因為各方面軍無論沿平行道路,還是從正面追擊退卻中的德軍,互相間都進行了周密協同。
在明斯克戰役中,蘇軍很好的解決了各方面軍之間的協同,在追擊過程中從行進間順利克服了許多江河及其他天然地區。蘇聯紅軍50餘個兵團和部隊由於在明斯克戰役中英勇善戰,被授予"明斯克"光榮稱號。
C. 有哪些是反映二戰納粹內容的電影
您說的那個是電影《紅櫻桃》
《刺殺希特勒》(Valkyrie)
◎片 名 Valkyrie
◎年 代 2008
◎國 家 美國/德國
◎簡 介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湯姆·克魯斯在片中扮演德國陸軍上校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施陶芬貝格當時擔任柏林預備軍總長,是德國反抗力量中最有機會接近藏身於「狼穴」內(納粹指揮部)的希特勒的人。施陶芬貝格和一群德國高官策劃刺殺希特勒,從而結束戰爭、拯救德國,該計劃被命名為「瓦爾基里」(Valkyrie)。1944年7月,施陶芬貝格試圖通過藏炸彈的公文包殺死希特勒,結果隨後希特勒雖然也受了傷,卻幸運逃過一劫。刺殺計劃的相關人等皆被處死。
中文名: 希特勒:惡魔的崛起
英文名: Hitler: The Rise of Evil
發行日期: 2003年
◎簡 介
1889 年,希特勒出生於奧地利布勞瑙鎮一個公務員家庭。青年時期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動盪不安的亂世中,他的出現與崛起是希望的開端、還是災難的開始?這個看似平凡的小男孩,長大後卻指揮了德國軍隊大規模入侵各國,掀起了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文名: 暗殺希特勒
發行日期: 2004年2月25日
國家:德國
史道芬貝格上校帶頭策劃的「七月陰謀」(The July Plot),是幾乎成功暗殺阿道夫·希特勒、一舉推翻納粹政權的暗殺密謀。
納粹德國國防軍中有許多高層軍官,對於向人民犯下的可怕罪行感到驚愕,他們認為這樣做違反了道德。很多軍官相信,德國會傷亡殘重,都是因希特勒堅持採用災難性的攻擊戰略。
越來越多的軍官認定拯救德國的唯一方法,就是消滅希特勒和他的支持者,掀起一場政變。此外他們期盼和盟軍達成停戰協議。1944年7月,盟軍已經從法國登陸攻擊,他們懷著一些希望,也許有機會可以阻止斯大林在「東部戰線」的進攻。
暗殺任務十艱巨,因為獨裁者身邊都有保鏢,行動也飄忽不定。過去所有的刺殺行動不是中途放棄就是失敗。因為行蹤神秘的希特勒總在最後一刻更改計劃。
◎譯 名 拜見希特勒/關於希特勒的真正最真實真相/我的元首
◎片 名 Mein Fuehrer
◎年 代 2006
◎國 家 德國
◎類 別 喜劇/劇情/戰爭
◎簡 介
劇情:
希特勒因為在孩子時代遭受過虐,就讓世界遭受苦難。他喜歡在浴缸里玩耍玩具戰艦,總是尿床,性無能,沉溺在毒品里不能自拔。希特勒常常把毒品放在大型地球儀中。
這部新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1944年年底,希特勒已經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但納粹時期的宣傳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還不放棄任何希望。戈培爾從一個集中營里叫來希特勒的前猶太籍表演指導阿道夫·格林巴姆,讓他打扮成這位獨裁者的樣子,到一個盛大集會上去鼓舞德國人。當瘦弱的格林巴姆進入元首府時,戈培爾對他說:「不要親自做出決定。」
納粹軍官擠滿了辦公室,舉起手臂興奮地高呼「萬歲,希特勒!」每隔幾秒就有一次舉手禮。格林巴姆殺死希特勒的計劃連續多次都以失敗告終,於是他辭去這位獨裁者表演指導的職務,最後還變成一個有點像精神病專家的人。他在一個偶然機會竟然發現一個秘密:希特勒從來都沒有博得嚴厲父親的喜歡,這一直都是他內心的一塊心病。
希特勒躺在元首辦公室的睡椅上,回想起一件使他煩惱的童年往事。他的腦海里浮現出這樣一幕:「我的父親曾經給我一個彈弓。他抬頭看了看,並對我說『殺死那隻鴿子!』我彈出子彈,死掉的鴿子落到他的腳上。父親說『真倒霉!』然後就憤然離開了。」這時眼淚從希特勒的臉上靜靜滑落。
影片的另一個畫面顯示,愛娃·布勞恩說「我不覺得你是元首」時,躺在她懷里的希特勒顯得有些不安。在故事結尾中,希特勒的理發師無意中剃掉了他的一部分小鬍子,使這位獨裁者火冒三丈。幾分鍾後,希特勒又不得不按捺住暴躁的脾氣去發表演講。
片 名】Der Untergang
【譯 名】帝國的毀滅 *加長版
【年 代】2004
【國 家】德國/義大利/奧地利
【片 長】155Mins
【類 別】劇情/戰爭
【語 言】德語/俄語
獲獎紀錄:
第7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29屆多倫多電影節參展影片
德國巴伐利亞電影觀眾選擇獎
影片簡介
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將鏡頭對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後12天
在獲得本屆奧斯卡獎提名的外語片中,沒有一部如《帝國的毀滅》一般在全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在這部德國影片中,以往只是作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當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鏡頭對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再現了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等歷史事件。執導該片的是德國著名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過獲獎影片《柏林蒼穹下》的德國傑出演員布魯諾·岡茨。該片在德國取得了3000萬歐元的驕人票房,同時也引發了評論家的眾多非議。觀眾普遍認為,《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有美化納粹之嫌,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電影專家對這部冷靜客觀、以人文主義表現手法拍攝的電影盛贊有加。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說:「我的電影非常有爭議。作為電影人,我們向當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個魔鬼,而是一個人。我很為這部電影自豪。」該片贏得了德國頂級電影榮譽獎之一的巴伐利亞電影觀眾獎。
幾天前,由奧利弗西斯貝格導演的德國影片《毀滅》(Der Untergang)開始在法國公映。電影院場場爆滿,巴黎媒體更是持續高燒,每天都有人議論這部富有爭議的影片。趁熱看完之後,筆者相信這是迄今為止反思納粹罪行的最好影片之一。理由是該片將希特勒還原成一個普通人,而不再讓所謂的「魔鬼」充當人類良心的替罪羊。
該片去年9月份在德國甫一公映便引發爭論,因為它打破了一個禁區,「打開了重評納粹的潘多拉盒子」——西斯貝格將希特勒從魔鬼還原成了人,還原成一個「可能引起人們同情的末路英雄」。在媒體熱炒的影響之下,短短一個月內有300萬人被勸進了電影院。當月,《漢堡周刊》為這部影片做了17頁的專題報道;德國歷史學家第45屆大會上甚至同意專為該片舉行一天辯論;德國前總理科爾也斬釘截鐵地說,這部電影拍得很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毀滅》的創作來自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最後的女秘書特勞德爾瓊格的回憶錄《直到最後時刻》(2002)。瓊格生於1920年的慕尼黑,22歲時被希特勒選作私人秘書。她一直供職到希特勒自殺並記錄了希特勒的遺囑,最後和一支小分隊一起逃出地堡。令許多人不安的是,在這個打字員的記憶里,希特勒是個有教養、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領袖。當她打錯了字或做錯了其它什麼事,希特勒總能寬大為懷。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殺,瓊格對他始終心存敬意。該書還透露,希特勒是一個素食主義者,是一個對狗有著深情厚誼的人。與情人愛娃布勞恩結婚前,他還當眾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讓別人在他的辦公室里放花,因為花會凋謝,他不喜歡看到死去的東西。影片從瓊格的書里提取大量素材,賦予了希特勒極其人性化的一面。
中文名: 德意志的勝利
英文名: Triumph des Willens
別名: 1934/2004
1934年,當希特勒和他的黨羽們在紐倫堡舉行閱兵典禮時,32歲的萊妮·雷芬斯塔爾被選中,指揮全部電影拍攝工作。納粹黨為她提供了任何一個導演都會為之咋舌的工作條件:無限制的經費,一百多人的攝制組,36架以上的攝影機同時開工,再加上無數的聚光燈隨時聽候調遣--希特勒投下這么多的馬克,為的就是要把納粹黨變成銀幕上最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雷芬斯塔爾做到了這一點。《德意志的勝利》在經過長時間的禁止後,重新發行了DVD並在電視上公映。她在這兩部紀錄片中創始的技法,被無數後人或巧妙或拙劣地反復模仿著。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喬治·盧卡斯都曾公開地向她表示過同行的敬意。在這個意識形態對立逐漸淡化的時代里,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這兩部作品中強大的力量、秩序和美。中國的學院教授們甚至不敢把《德意志的勝利》在課堂上全部放完,他們說:"它的力量太強大了,我擔心我的學生如果把片子看完,就會變成真正的納粹。"
反映納粹的外國紀錄片更是數不勝數。
您可以在電驢搜索獲得
D. 明斯克戰役的1944年
1944年6月29日—7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白俄羅斯第3、第2、第1方面軍在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配合下,實施的進攻戰役,是戰略性白俄羅斯戰役的組成部分。 1944年實施維捷布斯克—奧爾沙戰役、莫吉廖夫戰役、勃布魯伊斯克戰役的結果,德軍第4集團軍基本兵力陷入蘇聯紅軍的深遠包圍。在鮑里索夫卡地域、奧西波維奇地域作戰的各方面軍快速兵團,距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僅100公里,而向明斯克方向撤退的敵軍主力,則距明斯克130—50公里,蘆悶無法擺脫從東面進攻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在此情況下,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通陪迅彎過6月28日訓令給各方面軍下達了合圍並殲滅德軍第4集團軍的任務。
戰役企圖是在已展開的對敵追擊過程中,以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大將)左翼以及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右翼一部向明斯克方向實施迅猛的向心突擊,與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為扎哈羅夫大將)協同,合圍並粉碎敵第4集團軍基本兵力,解放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同時,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司令為巴格拉米揚大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右翼、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一部,應繼續向西迅猛進攻,消滅敵開進中的預備隊,為向希奧利艾、考納斯、華沙等方向發展進攻創造條件。各方面軍未經間歇即著手完成所賦予的任務。 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偉大衛國戰爭中1944-1945年西部方向上的蘇聯紅軍戰役戰略軍團。1944年2月17日由白俄羅斯方面軍改變番號組建。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編有諸兵種合成第3、10、48、50、61、65集團集團軍、空軍第16集團軍。爾後,時間長短不等地編有諸兵種合成第28、33、47、69、70集團軍、近衛第8集團軍、突擊第3、5集團軍、近衛坦克第1、2集團軍、空軍第6集團軍、波蘭第1、2集團軍和第聶伯河區艦隊。1944年4月5-16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改為白俄羅斯方面軍。1944年初,方面軍部隊在博布魯伊斯克和布列斯特-盧布林方向實施局部戰役。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蘇德戰爭中1944-1945年西部方向上的蘇聯紅軍昌正戰役戰略軍團。方面軍於1944年2月17日組建,下轄諸兵種合成第47、61、70集團軍和空軍第6集團軍。方面軍野戰領率機關是在原購方面軍野戰領率機關基礎上組建起來的。1944年4月5日撤銷建制。原方面軍所屬第47、61、70集團軍轉隸白俄羅斯方面軍,其野戰領率機關調往日托米爾地域大木營預備隊。1944年4月24日,由於西方面軍劃分為白俄羅斯第2、3方面軍,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重新恢復。在第10集團軍野戰指揮部基礎上,組建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的野戰領率機關。方面軍編有原西方面軍諸兵種合成第33、49、50集團軍、大本營預備隊空軍第4集團軍。爾後階續編人第3、10、43、48、65、70集團軍、突擊第2集團軍、近衛坦克第1、5集團軍。
由於西方方面軍劃分為白俄羅斯第2、3方面軍,1944年4月24日組建。最初編有諸兵種合成第5、31、39集團軍和空軍第1集團軍。爾後陸續編入近衛第2、11集團軍,諸兵種合成第3、21、28、33、43、48集團軍,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和空軍第3集團軍。
E. 1941明斯克戰役
近代爆發的戰爭有很多,你知道在1941年爆發的明斯克戰役嗎?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1941年明斯克戰役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1941年明斯克戰役
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於1941年6月22日~7月9日在比亞韋斯托克和明斯克地域進行的進攻戰役。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馮·博克元帥)根據“巴巴羅薩”計劃,企圖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實施鉗形突擊,圍殲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蘇聯紅軍集團。蘇聯紅軍西方特別軍區(開戰後改編為西方面軍,司令為D.G.巴甫洛夫大將,7月2日起為S.K.鐵木辛哥元帥)奉命固守突出部及其以南共470公里寬的邊境地帶,掩護主力展開。德軍參戰兵力為56個師又2個旅及1個航空隊;蘇聯紅軍參戰兵力為44個師。
德軍突擊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突然出動數百架飛機轟擊蘇聯紅軍西方特別軍區的26個機場,當天擊毀蘇聯紅軍飛機738架,奪得制空權。德軍第3裝甲集群從蘇瓦烏基地域出發,在蘇聯紅軍西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的接合部突破防禦,爾後向維爾紐斯、明斯克方向發展進攻,第9集團軍隨後跟進;第2裝甲集群從華沙以東地域出發,迂迴布列斯特要塞,繼而向斯盧茨克、明斯克方向快速推進,第4集團軍隨後跟進。
蘇聯紅軍撤離
23日,德軍佔領格羅德諾。蘇聯紅軍第10和第3集團軍各一部向該市實施反突擊,未達目的。24日,德軍佔領維爾紐斯。巴甫洛夫大將急令西方面軍預備隊前出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25日,消氏德軍向西方面軍深遠後方實施兩翼包圍,使其面臨被合圍的危險。蘇聯紅軍第3和第10集團軍奉命通過僅剩60公里寬的走廊,撤離突出部。26~27日,德軍2個裝甲集群先後進至明斯克近郊,並於28日佔領該市;西方面軍主力第3、第10集團軍的11個師在比亞韋斯托克和明斯克之間新格魯多克附近地域陷入合圍。29日,德軍第9和第4集團軍在比亞韋斯托克以東地域會合,將被圍蘇聯紅軍分割為兩部分。1941年7月9日,被圍蘇聯紅軍大部被殲,一部分散突圍,一部在德軍後方開展游擊活動。據德軍戰報:此役俘虜蘇聯紅軍約32.4萬人,繳獲坦克3332輛、火炮1809門,幾乎佔領白俄羅斯全境。
戰斗細節
雖然巴甫洛夫犯了一些錯誤,但是,當他在地圖上發現部隊將被包圍時,他在危急關頭做出了正確的 決定 ,立刻將明斯克附近的部隊撤出,這使得大部分的士兵和軍官倖存了下來。
在明斯克以西的邊界地區的蘇軍向著明斯克進軍,但此時明斯克已被佔領,因而成了自投羅網。
庫茲涅佐夫的第三冊扒集團軍盡然有序的撤退了,而此時德國的飛機與步兵緊隨其後。在卡夫瓦維斯科附近的所謂瓶頸地區形式更為嚴峻。
在涅曼河上的渡口奪取之後,庫茲涅佐夫的第三集團軍逃離了這一地區,可是,他們仍在明斯克以西地區被兩個裝甲集群夾擊了。
在一番討論之後,部隊決定向南撤退,如果古德里安也乖乖的服從 命令 (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命令他轉向南方去支持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對烏克蘭首府基輔的攻擊),他們突圍的機會將很渺茫。
重要人物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馮·博克元帥)。費多爾·馮·博克(Fedor von Bock,1880年12月3日出生於勃蘭登堡省庫斯特林的軍人世家。父親曾升至,母親也是軍人家庭出身,博克從小就嚮往成為真正的軍人,在軍界大幹一番。博克先後到格羅斯利希特菲爾德軍校和波茨坦軍校學習。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博克指揮中央集團軍群(51個師)從比亞威斯托克突出部以北和以南實施大規模的鉗形攻勢。他命令第3裝甲集群和第9集團軍在北面從東州橋昌普魯士的蘇伐烏基出發突向敵縱深,第2裝甲集群和第4集團軍在南面從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地區出發,沿著普里皮亞特沼澤地的北緣向前推進。這兩支裝甲集群象鐵鉗的兩臂迅速伸向蘇聯紅軍深遠後方,6月27日,在蘇聯境內縱深250英里的明斯克收攏鉗口,將蘇聯西方方面軍一部合圍。7月9日,全殲包圍圈內的蘇聯紅軍32萬餘人。
臨陣斬將
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1941年第0250號命令:
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命令,宣布蘇聯最高法院就大將德·格·巴甫洛夫、弗·葉·克里莫夫斯基赫、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亞·安·科羅布科夫罪行的判決:
1941年7月28日,命令第0250號
根據國防委員會的決定,鑒於原西方面軍司令員德·格·巴甫洛夫、原西方面軍參謀長弗·葉·克里莫夫斯基赫、方面軍通信主任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原西方面軍第四集團軍司令員亞·安·科羅布科夫的驚慌失措行為、未經上級允許擅離戰略崗位、導致部隊指揮瓦解、指揮不力,根據國防委員會的決定,將以上四人逮捕,並交 軍事 法庭審判。
蘇聯最高法院於1941年7月22日判決,對德·格·巴甫洛夫、弗·葉·克里莫夫斯基赫、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亞·安·科羅布科夫的以下指控成立:
a)原西方面軍司令員德·格·巴甫洛夫和原西方面軍參謀長弗·葉·克里莫夫斯基赫,自法西斯德軍對蘇聯開始突然進攻後,表現得驚慌失措、指揮無方、坐視部隊指揮的瓦解,導致大量武器和倉庫落入敵手,擅離西方面軍戰斗崗位,致使敵人有機可乘,突破方面軍防線;
b)原西方面軍通信主任安·捷·格里高里耶夫,理應在方面軍司令部和作戰部隊之間建立持續暢通的通信,但表現得驚慌失措、罪惡地無所作為,未採用無線電聯系,致使戰爭的最初幾天,各作戰部隊的軍事行動處於無指揮狀態;
c)西方面軍第四集團軍司令員亞·安·科羅布科夫表現得驚慌失措、罪惡地無所作為,可恥地拋棄信任他的部隊,致使集團軍瓦解,遭受巨大損失。
因此,德·格·巴甫洛夫、弗·葉·克里莫夫斯基赫、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亞·安·科羅布科夫背棄了軍人誓言,玷污了紅軍戰士的崇高稱號,忘卻了自己對祖國的責任,他們的驚慌失措和懦弱、罪惡的無所作為、瓦解部隊的指揮、將武器和倉庫交於敵手,以及擅離戰斗崗位的行為,給西方面軍的部隊造成了嚴重損失。根據蘇聯最高法院判決,德·格·巴甫洛夫、弗·葉·克里莫夫斯基赫、安·捷·格里高里耶夫和亞·安·科羅布科夫被剝奪軍銜,判處槍決。判決已執行。
我警告,無論是誰,如果違背軍人誓言、忘卻對祖國的責任、玷污紅軍戰士的崇高稱號、表現懦弱和驚慌失措、擅離戰斗崗位以及未經戰斗即向敵人投降,都將受到軍法最嚴厲的無情懲罰。
此命令向團級及以上所有指揮員傳達。
蘇聯國防委員會人民委員
約·維·斯大林
明斯克戰役的影響
隨著明斯克戰役的失利,或是說整個白俄羅斯地區的失敗,迫使西南方面區動用了最後的儲備兵力,並將部隊撤至斯大林防線以東防守。
F. 蘇聯各時代的電視電影最好詳細點
縱觀蘇聯電影史,表現二戰題材的電影創作經歷了幾個高潮。戰爭期間拍攝的《區委書記》《虹》《她為祖國而戰》等准確表達了那個時代的主要情緒: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和對勝利的渴望以及堅持戰斗到底的決心,表達了蘇聯人民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所具有的崇高的鬥志和敢於犧牲自己戰勝敵人的勇氣。戰後年代拍攝的這類電影基本上遵循了這個原則,情節內容是表現戰爭中真正的人和事件。
50—60年代之交拍攝的戰爭題材影片《雁南飛》《一個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形成了蘇聯電影創作的新浪潮。這些影片通過對戰爭時期單個人的命運的關注,對人的道德問題的研究揭示了戰爭對個人、對全人類的危害。這一時期走上銀幕的,從精神和哲學方面進行研究的「沒有戰爭的戰爭」片在後來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
70年代的戰爭題材影片,既有表現戰爭進程的詩史片,如《解放》,也有表現局部戰爭的影片,如《他們為祖國而戰》《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這些影片中表現的主人公既普通又平凡,但在表明自己的堅定性、可靠性和信仰方面卻顯示出了驚人的毅力和不平凡性。
2000年之後俄羅斯拍攝的表現二戰題材的影片,更多的是對戰爭的思考,強調的是反戰思想,如《布穀鳥》等。也有繼承蘇聯戰爭片優秀傳統,表現蘇軍戰士奮勇抗敵,英勇犧牲的影片《星》。而為紀念二戰勝利60周年拍攝的新的影視作品更有新的視點,不僅觸及到以前沒有或者不能觸及的領域,還表現了戰爭中發生的巨大悲劇事件,如《護衛艦PQ-17》《受軍紀處罰的人》等。去年拍攝的影片《自己人》通過三個被德軍俘獲又逃跑的紅軍展示在他們逃亡時的行為表現,揭示了人在關鍵時刻的選擇。
新浪潮電影表現的普通人物
50—60年代之交,前蘇聯的電影創作形成了一個新浪潮。原因之一是蘇聯社會政治生活的變化,文藝政策的松動和創作空間的相對自由。在這個背景下,一批描寫戰爭題材的影片無論在人物的設置上,還是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都具有相當的創新。這些作品中,普通人開始成為銀幕上的主人公,影片通過他們在戰爭中的命運,通過他們的苦難遭遇和頑強鬥志,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和心理感受再現了戰爭的全過程,再現了蘇聯人所經歷的苦難。而對人物形象,對戰爭處境和生活環境的真實描寫又使電影具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吸引了廣大觀眾。它們不僅在蘇聯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還被列入了世界電影史冊。
構成這一浪潮的影片有我國觀眾熟悉的《雁南飛》《一個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
影片《雁南飛》(1959,導演卡拉托佐夫)描寫了一個在戰爭中心裡受到創傷,跌倒又重新站了起來的普通女孩子維羅尼卡的命運。並非出類拔萃的維羅尼卡出現在銀幕上,與此前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相比,是創作上的一個突破。維羅尼卡具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幼稚而易受騙,愛幻想又不切實際,視野不夠寬,精神境界不夠高。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她經受不住生活的嚴峻打擊,在困難面前喪失立場,被男友的兄弟馬爾克誘惑,背叛了自己深愛的鮑利斯。當她得知馬爾克的虛偽自私後,又離開他,幾乎走上絕望的道路。最後她還是找回了自己,重新回到人民中間。
影片通過維羅尼卡從充滿愛情的幸福,到她在困難面前失足,再到她恢復生的勇氣,重新回到人民中間的整個心路歷程,概括表現了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經受的各種磨難和考驗。他們在敵人的打擊下沒有倒下,而是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於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
影片的新穎之處不僅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還有造型處理和表現手法的刻意創新,以及含有詩意的敘事描寫。影片以情節劇形式結構,通過散文式的描寫,再現了富含詩意的氣氛。而詩意的體現,不僅僅通過隱喻、象徵、比喻等手法,它貫穿在影片的整體結構之中。而作者所開創的新的表現手法,攝影師用手提攝影機,以「情緒攝影」理念拍攝的「送行」一場戲成了電影史上的經典片斷。在此作者從不同的視點:維羅尼卡的視點、鮑利斯的視點和觀眾的視點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焦急而緊張的心態及維羅尼卡未看到鮑利斯後的沮喪等復雜的心緒,深深吸引著觀眾,使其融入其中,如同親身經歷一樣。而鮑利斯中彈倒下時白樺林的旋轉鏡頭和他犧牲前對婚禮的憧憬也成為電影史上的精彩片斷。影片以主人公命運的概括性和表現手法的創新性揭示了戰爭反自然、反人性的主題。
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的小說拍攝的《一個人的遭遇》則表現了一個在戰爭中經歷了戰斗、被俘、逃跑,最終看到勝利的蘇聯普通士兵的命運。影片通過主人公行為動作突出表現了俄羅斯民族,尤其是俄羅斯的士兵的頑強性格和在敵人面前英勇不屈的豪邁精神。這也是衛國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而《士兵之歌》則通過一個普通士兵回家探望母親途中的所遇和所為表現了俄羅斯士兵的美好心靈和樂於助人的精神。正是有了這樣的人,俄羅斯才經受住了戰爭的艱難考驗。
全景電影再現的戰爭進程
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是全蘇聯人民浴血奮戰的結果。它經歷了從退卻、逃亡、堅守、反攻到最後勝利的整個過程。前蘇聯電影《解放》在再現戰爭的進程方面情節內容豐富,表現場面廣闊,成為表現二戰題材的規模最大的史詩片。與它相類似的還有表現列寧格勒圍困的《圍困》和表現保衛莫斯科的《莫斯科保衛戰》。
《解放》描寫從1943年夏到1945年5月的整個戰爭進程。整部影片由5個影片構成。《弧形火力》描寫庫爾斯克戰役;《突破》表現強渡德聶伯河,解放基輔;《主攻方向》再現1944年夏蘇軍在白俄羅斯的進攻,希特勒中央戰線的全面崩潰;最後的兩部影片是對攻克柏林的再現。
影片在情節內容的建構上沒有局限在前線活動的范圍之內,而是涉及到了歐洲國家發生的許多歷史事件。如片中既有對謀殺希特勒的描寫,也有對推翻墨索里尼的再現。作者運用廣闊的歷史素材,將歷史事件同慘烈的戰斗場面結合在一起,使觀眾看到了這場戰爭廣闊的歷史全景。
在人物的安排上,在再現這一歷史事件時,作者力求不抱任何成見,不予簡化戰爭的形象。作者將真實的歷史人物和虛構的劇中人物相結合,使歷史的真實和人物性格的真實達到了統一融合。片中既有軍事領導,又有同敵人進行廝殺戰斗的普通士兵。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正確處理他們之間的關系時,強調了每個主人公,即普通士兵和高級指揮員的獨立作用。正是這些忘我犧牲、滿腔熱忱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影片中,無論是最高統帥部的代表,戰線和軍隊的指揮官,還是普通的士兵均意識到自己在推翻法西斯戰爭中的職責,而且真正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影片的最大成功之一是演員烏里揚諾夫塑造了偉大戰略家朱可夫元帥的形象。形不似而神似的烏里揚諾夫出色再現了朱可夫善於在極端絕望、極端危險的狀況下總能找到出路,從而通向勝利的戰略思想。
影片藝術地將歷史文獻和詩史般的敘事,將對日常生活的速寫和對宏偉的戰斗場面的描寫綜合在一起,涉及事件多,表現地域廣。片中既有蘇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部,盟軍司令部的大本營,也有蘇軍將帥的指揮點。地域上既有戰爭年代的莫斯科,也有倫敦、柏林,還有華沙。影片中表現的重要的戰斗或戰役既有普洛霍羅夫卡地區的坦克大戰,強渡德聶伯河,還有坦克穿過白俄羅斯的沼澤地和攻克柏林的戰斗。這一切表現的既准確,又有規模,真正體現了抗擊法西斯戰爭的偉大歷史意義。
影片在再現戰斗場面上達到了高度的真實。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坦克進攻的艱難、強渡德聶伯河的可怕,以及為奪取立足點而進行的肉搏戰的真實。影片中的幾個場景:朱可夫元帥親臨前線視察研究坦克穿過沼澤地的場面,強渡德聶伯河時的慘烈場面,以及蘇軍攻入柏林後在被水淹的地鐵里搶救婦女兒童,犧牲自己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
影片的這些成就是導演的宏偉構思,也是攝影師才華的體現。作者運用現代電影的一切可能使銀幕再現的事件真實可信。片中坦克集中進攻時的急速前進是從飛機上拍攝的,而13號坦克更為快速的進攻動作開始是在並行前進的攝影車上拍攝的,而在終點高潮時刻的最為激烈緊張的戰斗則是透過坦克的望孔,從坦克手的視點拍攝的,從而使觀眾感到戰斗的真實,如同親自加入了斗爭一樣。
《解放》在許多國家上映,評論指出,這不僅是一部表現二戰全景的詩史影片,還為表現前蘇聯國家歷史上的重要時刻提供了廣闊的畫面。
局部戰爭塑造的士兵群像
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不僅由大的戰役構成,還是由無數小的戰斗匯集而成的。在表現局部戰斗方面,蘇聯電影有很好的傳統,如《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雪》《他們為祖國而戰》等。這些影片大都根據文學作品改編,其中通過小型的,甚至是不被人注意的戰斗再現了前蘇聯人民抗擊法西斯的偉大犧牲精神,也塑造了一批批普通士兵的群像。
邦達爾丘克根據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是這類影片的優秀之作。影片通過一支後撤軍隊的戰斗生活表現了前蘇聯人民建立的偉大而永久的功績,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心地寬闊、英勇奮戰的前蘇聯士兵群像。
影片開始,作者便把觀眾帶入沉重的氣氛之中。炎熱的酷暑,在曬得發紫的草原上,一支裝束不太整齊的隊伍在行進,他們就是戰爭初期,在戰斗中損失慘重的步兵38團的後撤人員。作者在此以獨特而富有立體感的造型語言表達了軍隊撤退時的沉重心態。銀幕上是一雙雙士兵的粗糙的皮靴,沒有任何音樂,只有士兵撤退的沉重的腳步聲。隨後發生的戰斗,炮彈落下炸開的彈坑和炸起的飛土等,都因造型語言而格外突出。
戰壕在影片中是重要的造型成分。對士兵們來說,戰地就是自己的戰壕,是自己進行射擊的區域。在廣闊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作掩護的平原上,戰壕起著極端重要的作用。影片中對戰壕的詳細描寫正好說明了這一點。戰斗開始前,戰士們用小鐵鍬不停地在石子地上挖戰壕。他們把石子揀出來扔掉,任由汗珠滴在衣服上。在等待戰鬥打響之前,在射出第一顆子彈之前,他們在挖好的戰壕里將彈盤和水壺靠在壕壁上,倒換著雙腳,盡量使自己呆得穩固一點,以迎戰敵人的打擊。
戰斗場面也表現得極為壯觀而慘烈。銀幕上是充滿熱浪和焦糊味的空氣,是被炸彈炸裂,被太陽曬焦的土地,是重型坦克發出的炮彈飛馳而過時的噝噝聲。在這個土地和士兵融在一起的空間里,疲憊不堪的戰士們同敵人進行著殊死的搏鬥。他們用生命保護著每一寸土地,用鮮血保護著身後的祖國。在死亡每時每刻都會發生的可怕戰斗中,他們保持了頑強的毅力和驚人的生命力,在常人難以接受的緊張搏鬥的喘息空間,不乏開開玩笑,以笨拙的幽默緩和緊張氣氛。他們談女人,談生活。尤其是舒克申扮演的列兵洛巴欣一角,其每一個姿勢,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行為動作以及心理狀態是那麼自然而可信,從而成為影片中最豐滿的個性人物。即使他說話過多,有時會令人厭煩,也是他熱愛生活的表現。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會犧牲。影片通過這些士兵的性格特點,揭示了蘇聯人民建立功績的根本原因。
影片充滿了悲劇成分。尤其是吉洪諾夫扮演的被嚴重震聾的斯特列里佐夫,他憤怒而絕望地叫喊,試圖爬出戰壕,加入沖鋒隊的行列的鏡頭更顯悲烈,引起人們的極度同情。作者以極富感染力的手法再現了一批普通士兵的群像。正是這些士兵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贏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
表現局部戰爭的優秀影片還有著名導演羅斯托茨基根據瓦西里耶夫的小說改編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72)。如果說《他們為祖國而戰》表現的是戰爭的主體,真正的士兵的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描寫的卻是本該與戰爭無緣的姑娘們的悲劇命運。影片講述駐守在某小車站上的5位女高射機槍手在准尉瓦斯科夫領導下同16個武裝到牙齒的法西斯魔鬼的沖突和斗爭。
高射機槍的班長麗達夜裡回家看望兒子歸來的路上,發現森林裡有3個德國鬼子。於是瓦斯科夫帶著包括麗達在內的5個女戰士去消滅敵人。結果敵人不是3個,而是10多個。於是便派麗扎回駐地搬兵。不料麗扎陷入沼澤。剩餘5人便同敵人展開周旋。戰斗中,4個女孩子一個接一個地被敵人殺害,剩下瓦斯科夫一人,他沖進敵人的巢穴,將他們一舉俘獲。
影片通過主人公在這個小小的局部戰爭中的行為表現,仔細分析了她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動機,進而揭示了她們各人的性格特點。這幾個姑娘性格、氣質、生活的經歷和經驗各不相同。加麗亞年齡最小,將軍的女兒冉尼亞開朗漂亮,班長麗達認真謹慎,明斯克來的大學生索尼亞不愛說話,而麗扎不久前還只是個農村姑娘。保衛祖國,抗擊敵人的決心使她們走到了一起。
她們以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懷著各自不同的理想、歡樂甚至是悲傷在這里與可怕的敵人相遇,並表現了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在同敵人的決死斗爭中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作者在此通過她們的悲劇命運表現了被推向戰爭的一代人的集體命運,通過她們的形象構成了一代人的群像,從而表現了她們身上所蘊藏的建立功績和敢於犧牲的精神力量。
影片採用黑白和彩色相間的敘述方式。銀幕上黑白鏡頭所敘述的姑娘們與侵略者的斗爭再現了戰爭的殘酷,敵人的兇狠。從而揭示出影片的主題:戰爭與人類和平相違背,戰爭只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戰爭使這些本不該參加戰斗的女性失去了生命,戰爭剝奪了她們繁衍人類的偉大使命。
用高調拍攝的彩色畫面是對她們戰前生活的回憶,也有她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影片通過這些畫面展示了普通人渴求的幸福生活。然而她們未及享受幸福生活,卻被戰爭推向深淵。作者通過幾個姑娘的悲劇命運對戰爭提出了嚴厲的批判。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以它新穎的結構、獨特的視角、優美的畫面成為戰爭片中的優秀之作。
縱觀以上幾部影片,可以看出前蘇聯二戰題材影片的幾個特點:
1.情節素材豐富,時空結構寬泛。從最高統帥的辦公室到士兵的戰壕,從前線的士兵到敵後的偵察員,從游擊隊員到車床旁的婦女兒童,從大的戰役到小的戰斗等等,都是電影表現的情節內容,也都在影片中得到了體現。
2.樣式體裁豐富,表現場面廣闊。表現戰爭的影片不僅有詩史片、紀錄片,政論藝術片;還有偵探片、心理分析片,等等。《解放》具有全景戰爭的特點,《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則含有相當的抒情成分。
3.適應觀眾需求,手法不斷創新。隨著時間的變化,表現二戰的電影,內容和手法也在變化。二戰題材影片更多表現人性、反對戰爭。手法則更加豐富。尤其是數字技術的運用,使得以前無法做成的場面得以做成,無法達到的效果可以達到。
戰爭題材電影以其復雜多變的情節、重重建構的懸念,還有慘烈的爆炸場面以及殘酷的廝殺搏鬥越來越吸引觀眾,而新拍的影片也更加註重影片的觀賞性。前蘇聯以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影片的豐富和深刻,體現了他們對於那場戰爭的反思,對於在戰爭中逝去的生命的懷念。
G. 一部前蘇聯二戰電影講述七個狙擊手阻擊德國一個營的兵力請問是什麼片名
原名:Снайпер: Оружие возмездия
譯名:狙擊手:復仇的武器
導演:亞歷山大·葉夫列莫夫
國家:俄羅斯,白俄羅斯
類型:戰爭
演員:德米特里佩夫佐夫,瑪麗亞Mironova,阿麗娜Sergeeva,亞歷山大葉夫列莫夫,保羅德隆弗拉達斯
首映:2009年5月9日
時間:2小時43分21秒
簡介:狙擊手:復仇的武器主要講的是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一個九個人的蘇軍狙擊手行動小組,中尉雅辛和被德國人稱為「女巫」的女狙擊手亞歷山大·阿麗娜與德國法西斯鬥智斗勇,頑強狙擊敵人。為消滅這個行動小組,納粹派出了他們最優秀的狙擊手—— 狙擊教練卡爾·克萊斯特,並設置陷阱致使阿麗娜犧牲、中尉雅辛身受重傷......
戰爭後期,雅辛被派往德國小鎮擔任指揮官,在那裡發現一個被嚴密保護的火箭製造基地和一批秘密圖紙,而保護這個基地的正是他的老對手——德國老牌狙擊手卡爾·克萊斯特。為奪取這些秘密圖紙,雅辛在其他蘇軍戰士的幫助下,消滅了卡爾·克萊斯特,奪取了圖紙,也為阿麗娜報了仇。
影片由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和立陶宛著名演員主演。榮獲2009年明斯克電影節三等獎。
H. 二戰東線有多恐怖
東線戰場是整個二戰中最慘烈的一個戰場,從德國閃擊蘇聯開始,一直到蘇聯軍隊攻佔柏林,東線戰場的正面作戰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在持續四年的作戰中,德國軍隊和蘇聯軍隊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兩國的正規軍死亡人數均達到數百萬人。我們來看一下二戰時期各個國家的軍隊陣亡人數,就會發現蘇德戰場確實是二戰最慘烈的一個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