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十誡》
分為上下兩部。
故事梗概,上部,經過與法老的多次斗爭,先後有河水變紅、青蛙泛濫,蝗災、牲口瘟疫,最後擊殺埃及人的頭生子,最終得以成行。。為了逃避追兵,在海中開辟一條旱路,終於進入沙漠。
下部,在沙漠中經歷艱難困苦,以「瑪那」為食,開石得水;在困難面前,許多民眾看不到希望,反復動搖,最後得罪上帝,讓他們在沙漠中呆了四十年。「凡從埃及出來的,都不能去到我承諾的地方;但他們的後代,可以去」。摩西也未得豁免,就在即將到達那流著奶與蜜的地方之前,完成使命,死在解放前了。。
其中,有一些家族勢力意圖反叛,被完全擊殺,雖婦孺也不能放過。所以在追求大善之時,小「惡」乃不為惡矣。基督系統的思維,很多是以此為模型的。
所謂「信仰」,是以「信」為前提的,必須先要「信」,然後才能說其他的。。我們從聖經裡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早期時代,很多群眾是信的不堅決的;信了,再改主意,遇到困難就質疑自己所信的,甚至改信別的神,那就是「毀約」,而毀約是要受到懲罰的。
另外一個體會,就是「責任」。作為一個領導者,是要「負責任」的,摩西不能進入應許之地,就是要為他的責任負責,為部分民眾的動搖負責。領導者,都是有出處的,舊約、新約對領導人的血緣關系,特別重視;如果說,民就是民,王就是王,或許武斷了;但領導者,一定是有出處的。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輕率的,不負責任的。
負責任,就意味著你必要啟迪群眾,經過困難,承受質疑。群眾是極少認為自己有過錯、有責任的;遇到問題都怪領導,都怪別人,這個特點是「群眾」的第一標志。當然,有些人受到啟發,或明白有利可圖時,會假裝能承擔責任,那是在沒有大的問題時,偽裝進步的。遇到重大遭遇,隨時就會轉換立場的了。
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當然,不會每個人都做摩西。。但是,即使是百夫長,十夫長,也是有責任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尤其對待接近群眾一端的,這個時候,就要看看到底是個做領導的苗子,還是個偽裝進步的人了。。
總而言之,老大不易做,摩西不容易。你要是早點明白這個道理,就好了。不過這些經典你早就看過,不過並未深思,知道而已。你若不是經過近年這些體驗,至今也不過是知道而已罷了。
2. 求十誡電影最後主題曲歌詞
您好!
歌曲:十誡
演唱:鄭秀文
今天到此
電話不必要知
地址不想你知
才開始你還大有嫌疑
你怎麼意思-
是否單身女子
是否失戀過幾次
何必知你難道是探子
別過界別見怪伴侶有十誡
沒眼界沒氣派犯了我十誡
別過界別見怪伴侶有十誡
時候太快言行過態犯了我十誡
不必費心
大搞溫馨氣氛
什麼都不要緊
心感受你有還是個男人
不必要等
為你到天會不亮為這一刻還會嗎
誰天真
為情願會發生
別過界別見怪伴侶有十誡
沒眼界沒氣派犯了我十誡
http://www.mtv200.com/gequ/5601/150824.htm
3. 出埃及記是哪個電影的主題曲
是電影《出埃及記》主題曲,馬克西姆演奏的。
網上找來的資料:
有些影音樂必需要依附催生它的電影而存在,有的電影音樂卻恰恰相反,它是為某部電影而生,但最終它卻脫離了電影而獨立存在,不需要任何故事為它做詮釋,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註解使它顯得更深刻一些,它自身的戲劇性已經使它得到完成,它所具有的完美程度大於一部電影可能給它的,於是,它獲得自由,獨立,以及長久的生命力,有時,它甚至比它最初所依附的電影擁有更久遠的擁戴和記憶。《出埃及記》的電影主題曲就是為數不多的比電影更廣為人知的電影音樂之一。
依據《聖經》中《出埃及記》故事改編的電影有三部,他們是1956年的《十誡》,由查爾頓.赫斯頓扮演摩西,1960年由保羅.紐曼主演的《出埃及記》,以及1998年由「夢工廠」製作的卡通巨片《埃及王子》,和其它兩部相比,《出埃及記》幾乎是最不為人知的一部。但《出埃及記》的主題音樂卻是所有的電影音樂中最感人、最悲壯的,它已經擺脫了那部一閃而過、在很多辭典中都查不到資料的電影《出埃及記》,並獲得某種永恆的生命力,足以用來詮釋某種更為廣博、更為深刻、更為苦痛但卻更為深沉和堅韌的人與事。
《出埃及記》是《舊約》中的第二大章,一開始,殘暴的埃及法老下令把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孩丟在河裡,唯獨摩西被法老的女兒收養,成年以後的摩西被耶和華所啟示,決心拯救在埃及人重壓下的他的同胞,耶和華先後降下水變血之災、蛙災、蠅災和雹災都未能使法老有所悔改,於是摩西率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法老派兵追殺,被獲得耶和華幫助的摩西淹沒在海中。以色列人到達西奈山後,耶和華在火中降臨,並傳下十誡。
這樣的故事是適合電影來表現的,它幾乎容納了一部電影所需要的全部戲劇因素卻又並不顯得突兀,種族沖突、信仰的沖突、災難、追殺,幾乎每一小節都可以被用來大作文章。所以,《十誡》、《出埃及記》都長達近四個小時。
被改編成電影後,《出埃及記》的故事有了一些細節上的變動,但編導還是很謹慎的,這樣的題材,一個不小心,就會招致人們的垢罵,除非你是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拍一部《基督最後的誘惑》那樣的片子。所以,在《十誡》以及《出埃及記》中,編導們「既尊重歷史又做了合理的想像」,為摩西配上了一位美麗的伴侶,以便使這個原本充滿男性氣質的故事增添些可看性,摩西被啟示的年齡在原書中是80歲,在電影中也被含糊過去了,白發蒼蒼的老頭有什麼好看?誠如亦舒所說,她最不愛看馬普爾小姐破案,因為她是老旦,白發蕭蕭掙扎著去辦案,有什麼意思?還是俊男美女更入眼。於是我們看到的摩西,是保羅.紐曼和查爾頓.赫斯頓,好萊塢男性神話的代言人。
《出埃及記》和《十誡》中的特技也是一直為人們所稱道的,無疑,在當時的條件下拍攝《出埃及記》故事,需要巨大的勇氣,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使那些顯示神跡的大場面看起來真實可信,那需要超乎前人的巨大想像力和冒險精神。從這點上來講,《出埃及記》和《十誡》的創作者們比盧卡斯要偉大得多,因為他們沒有先例可援,更沒有數字技術的幫助。
這樣的故事,這樣的製作方式,使得《出埃及記》至少充滿了真誠,那種不單單是要講述一個故事,更是要顯示信仰的力量的真誠態度在片中處處可見,大概也正因為這樣,這部電影才能培植出那樣一首大氣磅礴的主題音樂。
樂曲的開始,是沉重的敘述,這一段總讓我想像出許多人前行的景象,隨後,那種沉重到達它的極端,似乎就要到了轉機出現的邊緣,樂句在有可能變得昂揚的希望中努力振奮,但在一個簡短的對延伸主題的重復之後,音樂又回到最初的悲鬱、沉重主題之中,但隱隱地,在這一次的重復中增添了一種新的東西,那是一種被壓抑的憤怒,一種覺醒後的期待,終於,它釀成了一種終於變得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斷前行,最終到達它極盛的頂峰,並且顯出一種濃郁的青春氣息,但忽然,一把小提琴從樂隊的背景中脫離出來,用一種凄婉的語調再一次重復了主題,象是回憶,象是提醒,並且幾次就在差一點無法繼續的哽咽中變弱,這一段傾訴導致了樂隊對主題的再一次重復,只是這一次重復有了不同的意義,它變得沉著、堅定,並不斷遞進,最終在一個具有結論意義的最強音符上停止。
然後,是靜默。對苦難的靜默,對我們自身無法超越的事物的靜默。我們自身的經歷在這種音樂中變得渺小,我們的靜默,也是我們致敬的方式,對可知的、不可知的力量,以及我們內心的空白狀態。
4. 請問這是什麼電影
電影:《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1956)
劇情簡介· · · · · ·
電影《十誡》在影史上有著不可動搖地位,取材自《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講述了猶太先知摩西(查爾登·海斯頓飾)的一生。在經歷各種苦難考驗後,上帝耶和華將「十誡」授予摩西,並賜予力量於摩西。摩西領導飽受苦難的希伯來人出走埃及,穿越紅海,重新建立新的生活。
1956年 由派 拉蒙電影公司製作,由打造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導演塞西爾·B·戴米爾執導的史詩電影《十誡》,榮獲1957年第2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效、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影片、及最佳特效等多項提名。本片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列為政府收藏作品,是一部不可錯過的影史經典之作。
5. 求相思十誡(步步驚心主題曲)的歌詞。。。。。
相思十誡螞型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衣帶漸寬,怨秋風悲畫扇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相思枕畔,但憑見淚痕濕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別是一般,剪不斷理還亂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此情可待,記憶里一個你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重門深居,難獨上畫樓西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再相會,豈知吾誰與歸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負盡蒼生 負盡蓬山萬重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續斷之間,聽一夜梧桐雨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廳脊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東勞西燕,天欲曉各自飛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曲終人散,念去去傷別離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見與不見,何須悲何須怨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相扮物滲思無益,十誡說與君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