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葉問3》當中,張天志這個角色有什麼性格特點
《葉液返問3》當中,張天志這個角色有什麼性格特點?葉問3是甄子丹與張晉聯合演繹的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在其中甄子丹飾演的葉問被張晉飾演的張天志公開挑戰,兩個實力武打明星的打鬥場景讓人看的熱血沸騰,關於張天志這個人物,很多人對他都有不同的解讀,有的人認為,這個人物是一個正面派,只是因為與葉問的觀念不同,所以導致他們出現了那種精彩的打鬥場面蠢中,而很多人則是認為張天志是一個反面角色,因為他的嫉妒心才導致了他和葉問出現了矛盾,眾說紛紜,很多人都在堅持著自己的觀點。
總的來說,這部劇作為葉問的經典連續,劇中打鬥場景眾多,尤其是最後兩大高手對打的名場面十分值得推薦。
⑵ 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葉問第三部中的弗蘭奇,是武術高手
就我個人而言,大家有這種直覺其實是對的,因為《葉問3》中的弗蘭奇是由泰森主演的,也不能說是武術高手,說《葉問3》中的弗蘭奇是一個拳王比較符合情理。
所以,我覺得在葉問3中,弗蘭奇不能算是一個武術高手,只能說很多人會弗蘭奇的打鬥的側重點非常講究,一招一式有點像武術的感覺,但其實真正打法就是拳擊的那套打法,畢竟武術是得具備很強的武功底子的,而泰森是打拳擊出身的,這不能算是真正的武功高手,只能說是一個稱呼而已。
⑶ 葉問作為一代宗師的形象,很多明星飾演過,你覺得甄子丹飾演的葉問怎麼樣
甄子丹飾演的葉問人物風格有點自我,缺少前後人物性格變化可能並沒有真正將人物性格還原。但是武術動作做得凳耐租很到位,演繹的精武干練,把中國武術文化展現的玲離盡致。總之個人覺得甄子丹飾演的葉問還是很成功的。
在這裡面他飾演的葉問這個角色也非常到位,無論是從功夫上還是從生活的一些細節上都是經過非常精心的准備的。
結語這么多影視葉問形象,雖然各具特色,但對於很多觀眾來說,提起葉問的第一反應,就是甄子丹飾演的葉問。這說明甄子丹飾演的葉問是走心的,接地氣,得到了觀眾認可。
⑷ 如何評價葉問1葉問的性格藝術化的怎麼樣
《葉問1》絕對值得讓你連續去電影院看兩遍。第一遍,看眼花繚亂的功夫,因為電影票的價值全都化成了以秒計時的拳腳之間;第二遍,看功夫背後的芸芸武者,他們用短暫或跌宕的人生畫出一個暴戾的問號:世事無常,武者何為?葉問是一個雖愛武卻無爭、既內向且謙和的一流高手,同時還是個愛家顧家、「尊重老婆」的富家子弟,性格藝術化得恰到好處。
教科書翻開民族的悲劇頁面。傳記電影往往用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來製造人物命運的轉折,葉問以及他的同輩們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陷入了無用的境地。在武器強於武功,鐵騎踐踏武技的年代裡,武者們的焦慮、彷徨、痛苦和無奈,使他們走上了不同的意義追求道路。但也正是在故事發展的這個節點上,暴粗祥露出了香港電影一向力不從心的編劇水準。
金山找的角色定位是個敗筆,這個早先魯莽憨厚的北方漢子,後來成為山賊不說,還匪夷所思地向日軍出賣葉問(這個情節據說被刪了,但我們從李釗的捨命提醒中可以獲知)——這種突兀的性格轉變、不知所蹤的人物去向,還表現在武痴林兄弟的經歷上,此不贅述。如此糟糕的副線設計讓一眾武者的生態展現差點讓本片又成了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版本。
⑸ 如何評價甄子丹塑造的葉問
甄子丹塑造的葉問可以說是一代經典,因為在此之前我對葉問的了解僅僅停留在他是李小龍的師傅這個層面上,並沒有更多的去了解葉問這個人。但是甄子丹主演的這部葉問呢,不僅僅讓我了解了葉問在刨去李小龍師傅這個身份之外的另外一層身份,還讓我知道了葉問的一個武術造詣,以及他是詠春拳傳人的這個身份。
甄子丹演的這幾部葉問,是我最初接觸的葉問。
從二戰時期一直到二戰結束,葉問一家從如此的鼎盛到了二戰時期的那種落魄。甄子丹對於這個人物的塑造可謂是演得淋漓盡致。
甄子丹,他演出的葉問讓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有血有肉,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首先他是一個很優秀的武打演員,戲中一些精彩的打鬥場面,都是他自己去完成的。這也同時是他自身武術造詣的一個體現。其次呢,他用他自己的這個武術經驗和這些武打動作帶入到這個戲中,把葉問的性格,葉問的武打動作的漂亮程度,詠春拳的這個拳法的高深,還有愛自己的老婆,愛自己的生活,愛國的這種精神,他表現得非常的出色,各種細節和各種的人物描寫和刻畫的非常的好,所以說甄子丹演的這部葉問真的就是經典中的經典。
⑹ 電影《葉問》中,大家李釗(林家棟飾演)這個角色的看法
我想說的是林家棟,或說他演的角色李釗。他所體現出來的行為、人格,還有由他所帶動的一系列配角,是真正的中國人精神的體現。這個角色帶給林家棟的鏡頭並不算非常多,在表現上的突出程度遜於任達華、行宇(武痴林)和樊少皇,但實際上,林、任和樊三個人完整地體現了中國人的性格,而刻畫最深的,就是林家棟所飾演的李釗。下面是他出現的八個場景。
--------------------------------------------------------------------------------
第一個場景:茶館起紛爭,作為巡捕的李釗到了現場,以他的職權和手中的槍趾高氣揚,目中無人。葉問出來,用武術使李釗貼服。
第二個場景:金山找來佛山踢館,李釗一再勸葉問出手,維護佛山尊嚴。金山找被打敗後,被李釗在旁諷刺。
第三個場景:葉問以一打十,擊敗日本人,以下對話(李釗為葉問和三浦間的翻譯):
三浦:再來吧。
李釗:他(三浦)想你再來。
葉問:我不是為這些米來的。
李釗:他(葉問)說,他會再來。
三浦:你叫什麼名字?
李釗:他(三浦)想知道磨前你的名字。
葉問:我只是一個中國人。
李釗:他叫葉問。
第四個場景:李釗來提醒葉問要小心三浦,以下對話:
李釗:你自己以後小心點,我不知道三察謹浦會做什麼。
葉問:(打李釗)走狗!
李釗:我怎麼是走狗啦?他們的死關我什麼事?我只是個翻譯!我不用吃飯啊?!我要吃飯的!
葉問:要吃飯?你看著你同胞被人打死,你有沒有尊嚴啊?!
李釗:我沒有,你有,你有很多啊。你行你去打呀,把他們都打死!打死十個一百個!打死一千個!我是一個翻譯,不是一個走狗!我是一個中國人!(最後一句用日語說,很好地體現了李釗的個性。)
第五個場景:李釗帶一日本軍隊主任佐藤來找葉問,後對張永成(熊黛林)有非分之舉,葉問將副將打倒,李釗對昏迷的佐藤泄憤,踢斷他的腿。後李釗被日本人毒打,但沒有透露葉問的行蹤。
第六個場景:李釗回家,帶回食物給其家人(母親、斷腿的哥哥和年紀尚小的弟弟妹妹),帶回衣物給葉問一家(李釗將葉問一家藏在自己家裡)。
第七個場景:三浦來棉花廠找葉問,以下對話(李釗為葉問和三浦間的翻譯):
三浦:我想給你一個機會。效忠日本天皇,教我們皇軍中國功夫。那麼,你還有半點生存的權利。
李釗:他(三浦)說他很欣賞你,想讓你教日本人學功夫。
葉問:我不會教日本人。你這么想看我打,我就跟你打。
李釗:他(葉問)說,他會好好考慮做教官的事。你還想與三浦將軍您切磋。
第八個場景:葉問打敗三浦,佐藤舉槍想射殺葉問,被李釗制住,射偏的子彈打中葉問但傷不致命。副將後被李釗槍殺。憤怒的群眾以為是李釗要殺葉問,將其暴打致死。
--------------------------------------------------------------------------------
回顧這八個場景,很容易就知道,要不是李釗,葉問早就死了,沒戲可唱。葉問把民族大義全攬上身,一臉嚴肅,一骨頭的硬和倔。但他不知道他的這種性格會讓他被殺,而如果他被殺,意義不會是他維護了民族尊嚴,有骨氣,而是白死。而以他於民眾的這種象徵意義,他的死將是對民眾意志和士氣的打擊,將會相當消極。
但是,葉問並不代表中國人的精神。縱觀全片,僅葉問一人站出來反抗。我說,葉問是個人物,實際上我要表達的是,葉問是異類。葉問甫一出場,展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大少爺形象。但武術的天賦和勤奮造就的身板和埋藏在他心底的原則又使他與傳統的紈絝子弟不同,讓他存在著「覺醒」的可能性。盡管如此,在全片的開端,葉問是一個帶著玩票成分,物質生活豐腴的詠春高手。而他到片末所體現的「宗師」身份,實際上始於他感受到戰亂之苦,加上目睹廖師傅之死和得知武痴林身亡才真正覺醒。至此,葉問開始抗爭,對抗屈辱現實,成為宗師。敗游基
由於賦予了太多的特殊性,甄子丹所飾演的葉問,並不代表中國人的精神。而在亂世,個人甚至民族的品格是可以很容易被放大的。而處在日本侵華時代的民眾,更能體現中國的文化和精神,而其中,金山找、周清泉和李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前二者,一個被賦予了很多的莽漢和漢奸形象,一個則是通過開辦工廠幫助百姓的商人形象;一種其實已經被說爛了,而另一種,有能力在日佔區繼續經營,背後的手段的努力自是不容忽視。他們兩個都帶給我思考,但他們卻並非重點。李釗才是。
描繪李釗這個角色很難,他太復雜,難以給予一個簡單的定義。正如葉問被他接濟後,也只能說: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
李釗很會向上爬,無論他的主子是誰——在國民政府時代,他是一個警察頭子,在日佔時代,他是日軍隨身翻譯官——他知道自己的用處,並知道怎樣利用這些用處;李釗很小人得志,以權凌人——做警察頭子時以手中的權威和槍顯擺,在葉問第一次打敗金山找時以佛山人的身份向金山找嘲諷,成為日軍翻譯官後盡管自己只是日軍下達命令的一個傳話筒,他仍洋洋自得,狐假虎威。
李釗靈活、圓滑。兩次充當葉問與三浦對話的翻譯,是他的圓滑使葉問得以保全,他的靈活在於不只是不讓葉問的話觸怒日本人,他還為葉問留了很大的後退空間。在藏匿葉問一家後被日本人毒打逼問時,他也盡力為自己開脫,才沒有被日本人打死。如果是傳統愛國教育片,這個人物在被拷問時可能會說的是,我tmd知道但我tnnd不說。這種實在可笑。
李釗重義,盡管他所表現出很多所謂小人特質。他由始至終都沒有傷害過任何一個人。盡管恃權凌眾,但他在酒樓阻止爭吵和勸葉問與金山找,為的是一種秩序,和佛山武術的尊嚴;盡管為日本人辦事,但武痴林的死實際上與他無關,也數次幫助葉問脫險,其中兩次沒讓葉問的言語激怒日本軍,一次冒著全家的安全包庇葉問一家,最後一次阻止了日本人殺害葉問,並因此被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眾悍然打死。
李釗能忍。被毒打也堅決沒有透露葉問的信息。屈辱地充當日本人的翻譯,背後是他要養的老母、殘疾的哥哥和年紀尚小的弟弟妹妹。他說:「我只是個翻譯!我不用吃飯啊?!我要吃飯的!」其實,他還負著至少四個人的吃飯問題。
這就是李釗,一個帶出了傳統中國人的形象的角色。
他卑微,但頑強。中國人委曲求全,李釗也是。中原土地多次被侵略,包括元朝的蒙古族、金或清朝的滿族,到後來的多國部隊、日軍侵華,這是一片是非之地。但每一次,中國人都存活下來了。甚至原來的侵略者被中國的社會文化所同化。歷朝歷代,分合不斷,經歷各種苦難的中國人還是一如既往地活著。在變化甚大的社會環境中,李釗硬是活下來了,還混得很可以。他活得缺乏尊嚴,對一個日本小兵都必須卑躬屈膝,但他活下來了。
他自私,但自私不僅限於自己。中國人為生存而努力著,但中國人重情,重關系。中國人知道如果只有他一個活下來,那是生存將失去意義。中國就是人挨著人或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李釗要吃飯,所以可以幫日本人做事,從實質上幫助了日本侵華,他很自私。但他肩負的豈止是他一個人的活命,他還照顧著家人,維護著葉問。如果他自私得只顧著自己,他不會維護葉問。試想,如果在他充當三浦和葉問間翻譯時身旁還有人懂漢語和日語並揭穿他,他必死無疑;試想,如果被發現他把葉問藏匿在自家,他要付出的甚至是全家的性命;試想,如果不是他制止並殺死佐藤,使日本軍當時有個指揮(甚至只是手槍不在他手上),憤怒的民眾可能就無法將他殺死。他大氣?不見得,但他的自私卻無意間流露出一種大氣和仁慈。
他靈活,但缺乏原則。中國人缺乏信仰和原則,靈活地活著卻沒有方向。李釗很會往上爬,但是他不論是誰的政府,都往上爬。因為「上面」意味著「權力」,雖然這些權力的性質並不相同。中國傳統的三綱到現在還影響著中國人。父綱、夫綱、君綱,這是完全的本位主義。這種思想使中國人信奉權力,敬畏處於父、夫和君這些位置的人,當然,這些位置已經延伸到包括官員、商人在內的一切有著公權力或壟斷性經營權力的人和機構。但其實質上,中國人敬畏的是位置,以及位置所代表的權力,而不論在這個位置上的人是誰。這種敬畏甚至發展成一種對權力的崇拜和貪婪,前者造就奴才,後者導致爭名奪利。失去了原則和信仰的人,容易迷失。
他忍受,但更是妥協。李釗對日本人所有的,是恨。李釗面對日本人,在表面上是畢恭畢敬的。日本人的吩咐,他照做不誤。被日本人毒打,他默默忍受。中國人面對壓迫,很大部分人選擇了一味的忍受和妥協,並美其名曰:包容。這與胡適式的妥協不一樣,胡適式的妥協是在抗爭中為自己爭取權力,但在既得利益者之前,還是需要忍讓,不謀求一步到位,但爭取使自己始終處在具進步空間的位置之上。但中國人把妥協演繹得太極端了,就是不斷地忍受,直至忍無可忍。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多起義造反而少改革改制。其實只要統治者不時施捨蠅頭小利,把握好壓迫的力度,要管治中國還是不難的。
他敢怒,但不敢付諸行動。在葉問打倒找他的日本人後,李釗憤怒地把昏迷的日軍主任佐藤的腿踢斷。這只是泄憤,有如阿Q式的精神勝利。其實,如果不是在擂台上,葉問根本毫無勝機,有很多時候,中國人在追求一種僅為象徵式的凱旋,而非實質上的勝利。
他是李釗,他還活著。他說:我是一個中國人!